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胶合板 > 正文

峨眉山的地质结构

激动的冬天
舒心的哈密瓜
2023-01-01 00:40:21

峨眉山的地质结构

最佳答案
合适的吐司
炙热的大米
2025-08-25 23:29:04

峨眉山的地质结构:峨眉山大地构造位置地处上杨子板块本部的峨眉一瓦山断块带,为一座背斜断块山。

全区构造较复杂,一级构造为峨眉山大背斜及峨眉山大断层,次级构造褶皱主要有:桂花场向斜、牛背山背斜,断层有观心坡断层、牛背山断层和报国寺断层等。

主要的构造为峨眉山背斜,位于张沟一洪椿坪一带,轴向南北,长约7千米。桂花场向斜(万年寺向斜)位于纯阳殿一桂花场一带。轴向北西,长约30千米。牛背山背斜(又名挖断山背斜)位于龙门洞一雷岩一带,轴向北西,长约12千米。

峨眉山的主要景点:

万佛顶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海拔最高的风景名胜区及自然生态保护区,也是中国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从金顶向西横行,是千佛顶。

金顶是峨眉山的象征,金佛是峨眉山的标志。金顶是峨眉山景点和寺庙的汇集,48米高的四面十方普贤金像矗立在金顶。

最新回答
魁梧的面包
幸福的书包
2025-08-25 23:29:04

峨眉山地跨上扬子台褶带的峨眉山断拱和四川台拗的川西台陷,是一座断块山。其构造较复杂。现将最主要的构造简述如下:

褶皱

峨眉山背斜 位于张沟--洪椿坪一带,轴向南北,长约7公里。北端被观心庵断层和万年寺断层斜切而不能北延;南端被峨眉山断层斜切而不能南延。其核部宽缓,出露最老岩层为峨眉山花岗岩。两翼不对称,西翼展布约18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倾角10~12度;东翼展布约5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第三系,倾角16~50度,新开寺以东的地层多已倒转。为一轴向西倾的斜歪背斜。

桂花场向斜(又名万年寺向斜)位于纯阳殿--桂花场一带。轴向北西,长约30公里,整体向北西倾伏呈箕状。被响水洞断层、灰厂沟断层错为两段:南东段由纯阳殿至桂花场,核部狭窄,其地层最新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两翼地层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北东翼倾角由5~20度迅速变陡,南西翼受断层影响常发生倒转,在纯阳殿附近向斜仰起并收敛消失;北西段由红岩脚至黄湾,核部宽缓,两翼倾角6~45度。向斜迅速撒开,逐渐过渡为单斜。

牛背山背斜(又名挖断山背斜)位于龙门洞??雷岩一带,轴向北西,长约12公里。核部出露最老地层为下二叠统茅口组。两翼分别出露峨眉山玄武岩组-侏罗系。其北段黑水岗至雷岩,两翼较对称,倾角15~50度;中段和南段,受牛背山断层和伏虎寺断层的影响,两翼不对称,南西翼倾角35~60度,北东翼倾角60~75度。靠近背斜核部倾角变陡,并逐步发生倒转。

断层

峨眉山断层 分布于峨眉山南东侧。在本区域范围内,由西南杨村铺附近,北东经张山,至峨眉山市中区。区内长约40多公里,走向北东,倾向北西,断面波状。倾角45~70度。北西盘逆冲于南东盘之上。北西盘往往发育拖拽褶皱和派生断层,南东盘地层局部倒转,并伴生一系列小褶皱和小断层。该断层最大断距部位在其核部,断距达3500余米,即北西盘峨眉山花岗岩逆冲于南东盘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之上。而北东段,也就是位于峨眉断陷盆地北西边缘,大部分被第四系掩盖,呈断续出露。如:凉水井、四零医院等地。其表现为北西盘上白垩统灌口组逆冲于南东盘上第三系之上,并使之倒转。

观心庵断层 南东起于新开寺,经纯阳殿、观心坡,往北西延至喻田子,走向北西,长约15公里。断面南西倾,倾角65~75度。南西盘相对上升,表现为逆断层。该断层被北东向和东西向断层切为数段。南段新开寺至大峨寺,发育于峨眉山背斜东翼。因南西盘逆冲,致使北东盘地层发生倒转。中段牛心寺至唐山,发育于桂花场向斜南西翼,并斜切峨眉山背斜。南西盘上升形成息心所拖拽背斜,北东盘地层倒转,断距1500余米。北段麻子坝至喻田子,主要断于三叠系中,南西盘上升,发展为拖拽小褶皱。

万年寺断层 南东起于丁沟,北西延至神卦山。走向北西,长约13公里,是观心庵断层的同向派生逆断层。断面南西倾,倾角50度左右。南段断于下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均倒转。中段断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倒转。北断主要断于三叠系中。

初殿断层 北起长老坪附近,经仙峰寺,南至三湾岗。走向近南北,长约10公里。断面东倾,倾角85度。除中段天池峰附近表现为正断层,南、北段均属逆断层。在初殿一带,东盘灯影组三段白云岩与西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粉砂岩相抵,断距约80米,仙皇台侧可见断层角砾岩。在四季坪附近,东盘峨眉山花岗岩与西盘灯影组二段相抵,灯影组白云岩中可见拖拽现象。万年寺断层 南东起于丁沟,北西延至神卦山。走向北西,长约13公里,是观心庵断层的同向派生逆断层。断面南西倾,倾角50度左右。南段断于下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均倒转。中段断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倒转。北断主要断于三叠系中。

初殿断层 北起长老坪附近,经仙峰寺,南至三湾岗。走向近南北,长约10公里。断面东倾,倾角85度。除中段天池峰附近表现为正断层,南、北段均属逆断层。在初殿一带,东盘灯影组三段白云岩与西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粉砂岩相抵,断距约80米,仙皇台侧可见断层角砾岩。在四季坪附近,东盘峨眉山花岗岩与西盘灯影组二段相抵,灯影组白云岩中可见拖拽现象。

牛背山断层 发育于牛背山背斜核部。走向北西,南东起于麻柳湾,经两河口、张山,北西至梁坪,长约9公里。其断面南西倾,倾角60度。两盘接触紧密,两河口附近可见下二叠统茅口组灰岩发生碎裂现象。属逆冲兼扭性断层。

大峨寺断层 西起石笋沟,东至华严寺,走向东西,长约5公里。横切峨眉山背斜和桂花场向斜,并错断观心庵和万年寺两断层。其北盘向西,南盘向东错动,为平移逆断层。东段北盘飞仙关组、嘉陵江组等地层局部倒转。该断层隔水性良好,潜水沿断面上升出露地表,形成了峨眉山玉液泉。 峨眉山区地层出露较全,在全世界出露的13个系的地层中,除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外,其余10个系均有出露。总厚度达7490.32米。其中,震旦系上统-三叠系中统主要为海相沉积;三叠系上统为海陆过渡相;侏罗系一下第三系为河湖相;上第三系-第四系为冲积层、洪积层及冰川沉积。

震旦系 峨眉山缺失下统及上统下部列古六组。上统观音岩组直接不整合于晋宁期峨眉山花岗岩岩体之上。峨眉山花岗岩出露于石笋沟、洪椿坪、牛心寺、张沟等地,构成峨眉山背斜核部,其岩体剥蚀较浅,仅出露了边缘相和过渡相。

上图 :第四纪晚期,背斜和断层进一步发育,峨眉山迅速升高,外力剥蚀使花岗岩出露地表。山内层峰重叠,演化为今日之面貌。

中图 :白垩纪时期,峨眉山区发生褶皱运动,形成峨眉山大背斜,峨眉山大断层也开始发育,峨眉山已经开始成长,但地势不高。

下图 :晚二叠纪时期以前的情况;地壳只是垂直地作升降运动,地面上并无峨眉山的踪影。

震旦系上统出露于张沟、余山、洪椿坪、九老洞等地,呈南北向展布,构成峨眉山背斜核部。自下而上划分为观音岩组和灯影组。岩性以白云岩为主,含藻类化石:

Emeishanella irregulare Palacomicrocgstis aggregatus等。寒武系发育完整,与震旦系连续沉积,为中国有代表性的著名剖面之一。分布与震旦系大体一致,并展布于遇仙寺、九岗子、洗象池一带,构成峨眉山背斜两翼。其东翼受构造影响,地层残缺。与下伏震旦系整合接触,分下、中、中上统。其中,下统分为四个组,由下往上为麦地坪组、筇竹寺组、沧浪铺组和龙王庙组。其岩性主要为白云岩、砂岩等。

中统自下而上分两个组,即陡坡寺组和西王庙组,其岩性主要为泥质白云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等。

中上统只有一组,即洗象池组,岩性较单一,主要为一套粉晶白云岩,此系含丰富的化石:Wutingaspis omeishanensis

Chittidi11a transuerss

Renalcis mimicusa

Eoplectonema sp。等。奥陶系分布于阎王坡、大乘寺等地,构成峨眉山背斜两翼。缺失下统上部以及中、上统。其下统分两组,即罗汉坡组和大乘寺组。与下伏寒武系整合接触。其岩性为石英砂岩、泥岩、页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粉砂岩等。含丰富的三叶虫化石:

Wanliangtingia trausverss

Didymograptus omeishanensis

Didymograptus dachengsiensis等。 二叠系 主要分布于新开寺、清音阁、两河口、挖断山、雷洞坪、金顶等地。与下伏奥陶系呈假整合接触,分上、下两个统。下统主要为一套厚大的石灰岩,底部夹煤线的粘土岩,由下往上分三个组:梁山组、栖霞组和茅口组。上统为一套陆相火山岩沉积物和陆相河湖沉积物。分两个组:峨眉山玄武岩组和宣威组。前者其岩性主要为玄武岩,后者为高岭石、粘土岩、砂泥岩等。本系含丰富化石:CryptOSpiifer omeishanensisNeomisellina sp.Lobatannularia sp.等。三叠系分布于龙门洞峡谷、张沟、净水等地,构成牛背山背斜两翼。其沉积构造、层面构造非常典型发育。与下伏二叠系整合接触,分下、中、上三个统。下统主要为一套红色陆相碎屑岩--潮坪碳酸盐岩。即含砾砂岩、岩屑砂岩、粉砂岩以及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灰岩等。分两个组:飞仙关组和嘉陵江组。中统只有一组,即雷口坡组。其岩性主要为泥质白云岩、泥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底部为水云母粘土岩(绿豆岩)。上统则分三个组,即垮洪洞组、小塘子组和须家河组,主要为一套海陆过渡相碳酸盐岩-含煤碎屑岩建造。即泥灰岩、砂岩、粉砂岩、岩屑长石石英砂岩、粘土岩、煤层或煤线等。本系含化石:Myophoria sp.Velopecten abberltiiClathropteris meniscioides等。侏罗系主要分布于峨眉山东北部,与下伏三叠系呈假整合接触,分下、中、上三个统。下统只有一组,即珍珠冲组,岩性主要为一套岩屑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中下统为一组,即自流井组,其岩性主要为粉砂质钙质泥岩、岩屑砂岩等。中统分两组,即下沙溪庙组和上沙溪庙组。其岩性为一套碎屑岩建造,即长石石英砂岩、泥岩、粉砂岩等。上统分两组,即遂宁组和蓬莱镇组。其岩性为粉砂岩、泥岩等。本系含化石:Equisetitesaff multidentatusPseudocadinia sp.Mesocorbicula dongyouensis等。白垩系分布与侏罗系基本一致,构成北东向宽缓的背向斜翼部,缺失下统。其上统分两个组,即夹关组和灌口组。其岩性为砂岩、粉砂岩、夹少量泥岩,局部夹膏盐晶洞等。与下伏侏罗系呈假整合接触。含化石:Crambatichara longiconia

Cristocypridea longa等。Q一第四系;N第三系;K2g一白垩系灌口组;Klj一白垩系夹关组;J3p上侏罗统蓬莱镇组;J2sn中侏统遂宁组;J2s中侏罗统沙溪庙组;T3x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2l中三叠统雷口坡组;T1J下 三叠统嘉陵江组 Tif下三叠统飞仙关组;p2x上二叠统宣威组;P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p1一下二叠统O1下奥陶统;E2+3中上寒武统;E1下寒武统;2b上震旦统;r2元古代峨眉山花岗岩;峨眉山背斜;桂花场向斜;③一牛背山背斜;④一大庙向斜;⑤万年寺断层;⑥─挖断山断层:⑦报国寺断层;1现代冲积层;2砂岩;3一砂质页岩;4一泥岩;5页岩;6铝上质页岩;7石灰岩;8白云岩:9玄武岩;10花岗岩;11正断层 12一逆断层第三系分布零星,集中点为新桥一带。其岩性主要以半胶结砾岩、砂岩为主,局部夹泥岩,与下伏白垩系整合接触。第四系主要分布于峨眉河河床,蕨坪坝及山麓边缘地带。岩性表现为松散泥砾层,粘土层和壤土层。砾石层中见冰川沉积物、冲积物等。

失眠的硬币
酷炫的秋天
2025-08-25 23:29:04

一、层位和分布

滇、川、黔三省相邻地区的峨眉山玄武岩分布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平均厚度达705m,最厚为5386m(宾川),有上陆(相)下海(相)之分,具多旋回中心-裂隙式喷发-喷溢特征。滇东北地区峨眉山玄武岩层序上划归上二叠统(注:按二叠纪新的三分方案,则属中二叠世上部。由于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区域地质志为二分方案,故本书仍暂时采用二分),称玄武岩组,假整合于P1茅口组灰岩之上并整合于P2宣威组之下,自下而上分为4个岩性段(云南省地质局,1989):第一岩性段(P2β1)主要为火山角砾岩第二(P2β2)、三岩性段(P2β3)主要为斑状玄武岩,二者间以第二岩性段顶部的紫红色凝灰岩为标志相隔第四岩性段(P2β4)多为致密块状玄武岩夹杏仁玄武岩,局部有凝灰岩及含碳沉积岩夹层(图2-1)。

玄武岩空间分带特征明显,自西向东分别是:①被动大陆边缘裂谷带:分布于盐源-丽江一带,习称西岩区,为海相玄武岩分布区,由流纹岩-大洋斜斑玄武岩、橄榄拉斑玄武岩组成,底部为高钛玄武岩,往上为低钛玄武岩,上部有高钛玄武岩和中酸性岩浆岩②攀枝花-西昌裂谷带:习称中岩区,发育碱性玄武岩-粗面岩、碧玄岩-霞石岩③昭觉-小江断裂带:习称东岩区,为陆相玄武岩分布区,由大陆溢流拉斑及偏碱性高原玄武岩系列组成,岩性单一,主要为高钛玄武岩④地台隐伏玄武岩分布区(已由钻探证实)。西区玄武岩厚度巨大,东区较薄,东部贵州境内逐渐尖灭。

二、岩石学及岩石化学特征

玄武岩的岩石类型有橄榄拉斑玄武岩、玄武岩、碱性玄武岩、斜斑中长玄武岩、安粗玄武岩,总体属拉斑玄武岩系列和偏碱高原玄武岩系列。喷发特征明显,主要岩石类型有块状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沸石岩和凝灰岩。

块状玄武岩一般分布于每一个玄武岩喷发旋回(玄武岩流)的底部(图版Ⅰ-2),呈块状。显微镜下见由显微晶质的微小板条状斜长石和他形粒状的绿帘石等暗色矿物组成,是基性岩浆快速喷发沉积后,重结晶的产物。

图2-1 玄武岩铜矿产出层位示意图(P2β1、P2β2、P2β3、P2β4分别表示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第一、二、三、四岩性段)

杏仁状玄武岩一般分布于每一个玄武岩喷发旋回的顶部,杏仁状构造,杏仁体多为白色石英(图版Ⅰ-3),其次为绿泥石(图版Ⅰ-3、4)、沥青(图版Ⅰ-7)和沸石(图版Ⅰ-8)。杏仁状玄武岩的基质与块状玄武岩相同,由显微晶质的微小板条状斜长石和他形粒状的绿帘石等暗色矿物组成(图版Ⅰ-7),有时基质结晶程度很差,偏光显微镜下鉴定不出组成矿物(图版Ⅰ-8)。

沸石岩主要分布于玄武岩流的顶部,主要由白色豆状、球颗状沸石组成(图版Ⅰ-6),其基质(或胶结物)为含碳砂质沉积物,可能为火山物质与含碳碎屑物质共同沉积的产物。

凝灰岩呈红色,分布于玄武岩流的顶部(图版Ⅰ-2),由火山凝灰物质沉积而成,有时具有球颗、球粒构造(图版Ⅰ-5),球颗的组成与其基质相同。

块状玄武岩与杏仁状玄武岩的岩石化学组成如表2-1所示,可见它们的岩石化学组成类似,Si、Al、Mg、Fe含量变化不大(SiO2为40.15%~45.36%,Al2O3为14.29%~20.25%,MgO为2.57%~6.03%,FeO+Fe2O3为14.53%~19.1%),但二者的Ca、Na、K变化较大(CaO为1.87%~9.72%,Na2O为0.28%~4.22%,K2O为0.053%~5.22%)。杏仁玄武岩的Fe2O3为12.84%~16%,FeO为2.25%~4.38%,块状玄武岩的Fe2O3为5.99%~10.31%,FeO为5.23%~8.54%,由于杏仁状玄武岩位于较氧化的玄武岩流顶部,其Fe2O3高于块状玄武岩而FeO低于块状玄武岩。沸石化杏仁岩除比杏仁状玄武岩SiO2含量明显低外,二者的其余元素含量无明显差异。

表2-1 玄武岩的主量元素含量(%)

测试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化学分析室。

三、成因

峨眉山玄武岩为晚二叠世早期峨眉地幔柱活动的产物(王登红,2001徐义刚等,2001,2002肖龙等,2003a,b宋谢炎等,2002),依据为:①苦橄岩中橄榄石斑晶及其中熔融包裹体研究表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原始岩浆具高镁(MgO>16%)特征,玄武岩的REE反演显示参与峨眉山玄武岩岩浆作用的地幔具有异常高的潜能温度(约1500℃)②地震层析资料揭示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存在Vp为7.1~7.8km/s、平均厚度为20km的高速下地壳层(HVLC),可能是苦橄质岩浆上升至壳幔边界时分异结晶的产物,在滇西新生代超钾岩浆中发现的Fo93~94橄榄石外来晶具有较高的CaO(0.10%~0.35%)含量,很可能来自该高速下地壳层③对西南地区下伏于峨眉山玄武岩之下的茅口组灰岩生物地层对比和峨眉山玄武岩与茅口灰岩之间的接触特征的研究表明,上扬子西缘茅口灰岩在玄武岩喷发前存在差异剥蚀,自西到东可分为深度剥蚀带、部分剥蚀带、古风化壳或短暂沉积间断带和连续沉积带,整个剥蚀区的范围同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区基本一致,差异剥蚀是中二叠世晚期上扬子西缘一次快速地壳抬升和穹状隆起的结果,隆升幅度>1000m,隆升时间<3Ma(徐义刚等,2002张招崇等,2003)。

冷静的便当
知性的金毛
2025-08-25 23:29:04
不清楚你们是有几个人呢?如果体力比较好的话就可以徒步上山,不然就去一路坐车咯~

从成都到峨眉山一般有三种方式,汽车,火车和动车。

汽车:新南门车站-报国寺车站,轮流发车,最晚一班是16:00。之后有19:20一趟。车程2小时,票价:49元。

火车:6:42--14:57,共5趟。车程大约是2小时10分钟。票价:23.5元(成都站)

动车:7:30--20:35,共13趟。车程大约1小时30分钟。票价:65元(成都东站)

火车和动车是到达峨嵋山站,打车到报国寺大约15块。

徒步:报国寺乘车到五显岗,从这里沿着清音阁-生态猴区-洪椿坪-遇仙寺-洗象池-雷洞坪一线徒步上山。如今的天气,爬山时间大约9小时。中午在洪椿坪进餐,晚上可以宿在雷洞坪。

第二天早上早些起床,可以问下住宿的客栈老板最近的日出时间,然后根据这个时间确定自己的起床时间。步行至接引殿。乘坐索道到金顶,观看日出。金顶玩耍后乘坐索道到接引殿,再步行至雷洞坪。乘坐观光车到报国寺,大概下午1点。再游览报国寺后返回成都。

乘车:游览报国寺之后乘车到雷洞坪,徒步至金顶,看日落。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住宿的地方,金顶寺庙价格比较便宜,但晚了就没有床位了,酒店价格比较昂贵,可以根据自己的预算来确定。如果预算比较少点,就返回太子坪住宿,这儿离金顶也很近咯。

第二天根据日出时间早起,上金顶看日出。玩耍后乘车下山,返回成都。

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

1、峨眉山的猴子比较顽劣,尽量注意自己携带的东西不要被它发现或者抢走,实在不行就只有买包猴粮安慰它了。

2、峨眉山的海拔不是很高,但是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在金顶上也不要剧烈运动,自己注意一下。

3、山顶温度比下面低多了,注意防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