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最高的森林秘境在西藏林芝,平均海拔2500风景美游客为何却很少?
中国和印度的边境有一片特别茂密的原始森林,这里被称之为地球上最高的绿色秘境,这里就是南伊沟。位于西藏林芝米林。一条河在这里奔腾。汹涌流淌着。在绿色的森林之中漫步,就好像闯入了一个绿野仙踪的故事一般,远处的山上云朵飘渺,地上是青苔,旁边是树木小木屋,还有一些不知道名字的小花朵,周围安静的可以让你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这里也是人口最少的珞巴族的聚集地。
这里的环境非常的原始,让我们可以想到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一样。南伊沟位于西藏米林县南部的南伊珞巴民族乡境内。在喜马拉雅山脉北麓,距离县城有20公里左右,纵深大约40多公里。在这里散步,你可以踩着森林的木栈道。
你绝对不会想到这里还会隐藏着一个森林的大氧吧。小河从森林之中慢慢的流过,花朵在环境中慢慢的绽放开来,有着淡淡的芳香,这里气候湿润,动植物资源特别的丰富,平均海拔2500米,被誉为绿色森林浴场,这里是地球上最高的绿色秘境。
最为深切的感受,就是踩在原始森林的木栈道上,这条长达1050米的木栈道。蜿蜒曲折,穿过了牧场周围的原始森林深处,路上遇到的美景都是纯纯粹粹的森林秘境的风光。到处都是青苔,到处都是参天大树,抬起头来,面向阳光享受着微风的吹拂,这时可以听到内心深处的那个心中的声音。
20世纪80年代,著名作家黄宗英的报告文学《小木屋》风靡全国,书中女主人公徐凤翔扎根西藏林海、拓荒高原生态研究的事迹,曾感动了亿万读者。岁月如梭,当年的“森林女神”,如今已年近八旬。 一世绿色情,两座“小木屋”,四度“青春焕发”,跋山涉水大半个中国,风餐露宿寻常事,孤苦艰险不言愁。回顾大半生的风风雨雨,徐凤翔笑言:“人生境遇如此,不亦乐乎!”
“让黄河流碧水,教赤地变青山……”50多年前,我国第一任林业部部长梁希先生的优美诗文,改变了徐凤翔的人生轨迹。原本偏爱文学的她以身许绿,报考南京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前身),毕业后留校执教,把青春献给了莘莘学子。
年近半百之时,她辞别家人,背起行囊,毅然攀上被许多人视为畏途的雪域高原。在人迹罕至的高山林海,徐凤翔孤身一人,一待就是18年,上攀珠峰大本营,下临墨脱幽谷,西达阿里、羌塘,东越横断山脉、并流“三江”,克服千难万险,建造了第一座“小木屋”―――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成为这一领域的拓荒者,被同行誉为“梅开二度,香自苦寒”。
1995年,从雪域高原走下来的徐凤翔已是年过花甲。她放弃天伦之乐,独自一人,上了北京的“珠峰”―――灵山,创建了第二座“小木屋”―――北京灵山生态研究所。这座“小木屋”集生态科研、环保教育、西藏“窗口”于一体,徐凤翔在进行野地引种实验和研究京西生态屏障建设之余,当起了全国年龄最大的“导游小姐”,向前来参观的少年儿童宣讲生态常识、西藏风情。这座独具特色的“小木屋”,被海内外人士誉为真正的生态科教基地、汉藏团结的绿色纽带,徐凤翔因此在2003年荣获国家环保大奖―――“地球奖”。
21世纪的钟声敲响之时,步入“古稀”之年的徐凤翔又开始了事业上的“第四度青春”―――进行“中国高原生态对比考察”。5年来,她先后重访西南边陲山林,再攀西藏峡谷险峰,奔波于天山大漠,探绿于黄河源头,访沙于内蒙古阿拉善。2005年春,她集考察之成果,在北京三联书店举行了中国高原生态展,以生动的图片和精妙的文字展示四大高原的生态危情,获得了各界的广泛好评。
在实地考察的同时,徐凤翔还笔耕不辍,先后撰写了《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研究》、《西藏野生花卉》等专著和论文。同时,还制作了多部电教片:“西藏生态行”、“新疆生态行”等。
“人生如串梦。”徐凤翔在她的新著《走进高原》中坦言:我自嘲是个梦想家,只有孜孜不倦地寻梦、圆梦,才能使人生充实,事业有成。“每个圆梦的经过……实际上苦多甜少、苦长甜短。似乎只有经历长长的、多样的苦难历程,最后才能基本上圆梦,获得一丝慰藉与甘甜。”
时光荏苒,徐凤翔已是白发满头,却依旧情怀激越、壮心不已。如今,她又开始了新的“圆梦”―――潜心环保科普教育,以警醒世人:善待负重之大地,留存薄产于子孙。
“我国从事生态环保的人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环保的呼声与力量不是强了,而是弱了。我当在环保教育的道路上深入前行,这是事业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决策的需要。”说到此,她一脸凝重。
一息尚存,不落征帆。这就是“森林女神”徐凤翔。
都说G318是中国人的景观大道,可如今,有一条公路比G318更有诱惑力,这是一条从0到10860的征程;从新疆穿越西藏延伸到更远的地方;这是一条中国最长的公路从起点到终点;从我国大西北到西南边境口岸;从喀纳斯延边境到东兴从内陆到海洋;这就是新G219。新219国道编号:G219,又称喀东线,于2018年3月5日,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开展国家公路网命名编号调整工作的通知》,将原G219北端延伸至新疆北部喀纳斯(禾木喀纳斯蒙古族乡),南端改线延伸至广西(中越边境的)东兴市 ,经过新疆,西藏,云南,广西4个省市区,是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的边境公路。新219线全程长达10860公里,是目前中国里程最长的国道。
【印象】
一、新疆段
路线概况
喀纳斯—哈巴河—吉木乃—和布克赛尔—塔城--裕民—博乐—温泉—昭苏—温宿—乌什—阿合奇—伽师—岳普湖—英吉沙—莎车—泽普—叶城(新增)。
沿途景点
喀纳斯
喀纳斯位于我国最西北端,自然景观资源丰富,被称为“人间仙境”。这里有“神的花园”喀纳斯湖,因水怪而举世闻名,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白哈巴村
白哈巴村(白哈巴景区)被称为西北第一村和西北第一哨,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铁热克提乡境内,位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边境线上,距哈萨克斯坦东锡勒克仅1.5公里,有国防公路相通。白哈巴村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八个小镇之一,秋季一到,山村是五彩的红、黄、绿、褐色,层林尽染,雪山、木屋、河流、黄叶汇聚在一起,犹如一块调色板,加之映衬阿勒泰山的皑皑雪峰,一年四季都是一幅完美的油画。
禾木
童话小镇禾木,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图瓦人居住地,秋叶渐黄,炊烟又起,美成了童话镇。
怪石峪
怪石峪景区位于博乐市北38公里的兵团第五师双河市84团境内,北临中哈边境,距阿拉山口33公里,向西与温泉、 赛里木湖 景区相连,全区总面积230平方公里,是亚洲最大的怪石群,也是我国规模最大、类型最全的花岗斑岩造型,待开发的国家地质公园。怪石峪被当地哈萨克人称为“阔依塔斯”,意思是像羊一样的石头。
赛里木湖
赛里木湖位于西天山北麓,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西南端。是一个以湖泊、湿地、草原、森林、雪山自然生态景观为主要特色,以观光游览、生态休闲、古丝绸之路北道 历史 文化探源和蒙哈等少数民族风情体验为主要活动内容的高山湖泊、草原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赛里木湖融高山、冰川、森林、草原、碧湖和珍禽为一体,集雄、奇、幽、秀、旷诸美于一身,享有“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的美誉。
果子沟
果子沟是伊犁地区的天然门户,是一条北上赛里木湖,南下伊犁河谷的著名峡谷孔道。在古代,这里是我国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丝路北新道咽喉,被称为“铁关”,同时也因为它宜人的风景被誉为“伊犁第一景”、“奇绝仙境”。果子沟又名塔勒奇沟,被誉为“伊梨第一景”古人赋诗赞其“山水之奇,媲于桂林,崖石之怪,胜于雁岩”。集秀美与险奇于一身,被众多 旅游 者称为春夏时节新疆西线最美丽的山谷。
昭苏大草原
闻名天下的汗血宝马的故乡昭苏大草原,位于伊犁河上游的特克斯河领域新疆昭苏县景内,这里是天马的故乡,也是中国油菜之乡,又是塞外江南,也是新疆唯一没有荒漠的县。
五彩滩
五彩滩位于新疆北端,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境内,距布尔津县城24公里,是前往喀纳斯湖景区的必经之路。这里景观以“一河两岸,南北各异”闻名,注入北冰洋的额尔齐斯河穿其而过,是一个以雅丹地貌著称的河滩,国家4A级景区。2018年4月13日,入选“神奇西北100景”。这里有五彩斑斓的五彩滩,五彩滩旁的额尔齐斯河落日最动人。
温宿大峡谷
温宿大峡谷位于温宿县博孜敦柯尔克孜民族乡境内,天山山脉中段南麓,距县城80公里左右,总面积200平方公里。温宿大峡谷曾是通往南北天山古代驿路木扎特古道的必经之地,当地称之为“库都鲁克大峡谷”,维吾尔语意为“惊险,神秘”。温宿大峡谷是2600万年前内陆湖泊沉积的地层。由距今一亿多年前的中生代的白垩纪,经过亿万年的洪水、雨水冲刷和劲风吹蚀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塔克拉玛干沙漠
当你路过沧桑神秘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时,你会听到到它孤独的吼叫。沙漠的流沙抚平了 历史 的伤痕,埋葬了森森白骨、古代的城池以及流逝的时间,在这里你会震撼、会迷失、会激动。
【自驾贴士】
1、新疆是属于西北地区,经济较内地有所差别,所以吃住行较内地有所差异。敬请谅解。
2、新疆与内地差两小时,但全疆均使用北京时间作息;但新疆休息时间为晚上12:00左右,早上上班时间为10:00左右
3、早晚温差较大,温差最大可在20度左右,晚上睡觉时应将空调开到适度,不要过凉,或睡觉时不盖棉被,造成身体不适。
4、因新疆地域辽阔,坐车时间较长,在很多情况下,须 旅游 者下车行走或亲自体验骑马、骑骆驼的乐趣。所以,一双合适的鞋显得尤为重要。
5、新疆气温虽较内地略低,但因新疆很多地区海拔较高,紫外线照射强烈。所以 旅游 者应准备充足有效的防晒品,同时配备清热、解渴、滋润的药物或冲剂,如夏桑菊冲剂等,以免一时难以承受过于干燥和酷热的气候。要是有晕车的旅客请自备晕车药。
6、在新疆 旅游 ,因行程较长,气候差别较大, 旅游 者一时难以适应,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症状, 旅游 者应携带有关药物及一些常备药物,如创可贴、感冒药或治疗肠胃不适药物等。
7、新疆是水果之乡,到新疆吃水果是一大乐事,但千万不要在吃完水果后再喝热茶水,以免引起腹泻。
8、新疆是多种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宗教色彩浓厚,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不吃猪肉等,这是他们在生活中最大的禁忌,绝对不可以冒犯。
9、新疆的大部分地区购卖称重商品时的报价为公斤为单位,所以购买称重商品时请落实报价是公斤价还是市斤,在巴扎(集市)购买 旅游 纪念品时,请在确定购买后再进行讨价还价。不严肃的讨价还价行为会招致卖方的不满。如果交易不成,也请注意文明礼貌。
终于来到了被称为西北第一村和西北第一哨的白哈巴村,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八个小镇之一。白哈巴村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边境线上,距哈萨克斯坦东锡勒克仅1.5公里,与国防公路相通。
这是中哈边境线上的一个原始、安宁的小村庄,每年秋季一到,山村是五彩的红、黄、蓝、绿、褐色,层林尽染,犹如一块调色板,当地特有的小木屋掩映其中,圈养牲畜的栅栏错落有致地散布在松林和桦林之中,安宁、祥和。
白哈巴村建在两条小溪之间的狭长台地上,依山傍水而立,每年秋季可谓是这里色彩最饱满最丰富的时节了。而这里更加迷人,却是那一排排的原始木屋,在金色的树林间若隐若现,在落日的傍晚和雾气的清晨炊烟袅袅飘荡,在这天高任鸟飞的自由空间里生生不息。
清晨进入景区,很幸运的在一片层林尽染的树林里遇见了一批一批的饮马人,原始自然的生态与古老传统文化习俗共融,一切都还保存着几百年来固有的原始风貌,如痴如醉。
白哈巴,北国边陲的一个童话世界,第一眼,你是多彩的的,白色的积雪覆盖连绵的阿尔泰山,茂密的白桦林披着金色战衣,灰色的小木屋在暮色中炊烟袅袅,浅绿、墨绿交相辉映,你带着饱满的色彩和原始醇厚的烟火气来到我的梦中,于是第二眼,你已烙印在心底。
这个西北边境上的美丽乡村,你去过了吗?你喜欢这里吗?
2020年,我游览了很多西藏的农村,有祖国边境的,有8000米雪山下的,也有偏远湖泊边的,如同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让人印象深刻,其中5个是我最难忘的。
麻江乡位于西藏拉萨尼木县,抵达县城后,还得在崎岖的水路、山路开车1.5小时才能到达。
村子海拔4000米左右,周边就是广袤的草原和延绵的雪山,夏季的时候,一片葱绿,是藏族人最热爱的牧场,随处可见成群的牛羊,悠游于蓝天白云下,那景致可是十分动人的。
当地牧民还过着原生态的生活,穿着羊皮做的袍子,带着毡帽,手持转经筒。用牦牛毛做帐篷。
到了9月底赛马节的时候,家家户户在草原上支起黑白帐篷,把自家的马牵到草原上比赛,而且打扮得相当华丽,获胜的马通常会获得丰厚奖励。比赛结束,大家回到帐篷生火煮牛肉、羊肉,开怀畅饮,其乐融融。
斗玉珞巴民族村则位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隆子县,这里海拔3200米,村民们是珞巴族,珞巴族也被传为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 。这里的人生火条件非常好,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漂亮的 藏式小院子。
村子在峡谷里,两边是高而陡峭的山崖,屋后有一条河流,日夜奔腾不息 。珞巴族生活的地方有山有水,因此他们自古以来以打猎、捕鱼为生,古时候,他们的服装多有野兽皮毛,腰间有一把猎刀,背上有弓箭 。
看看珞巴族的食物,也都是以烧烤为主,将玉米、土豆、鱼放在一个火膛上, 一边烤一边吃。
拉普村位于西藏日喀则聂拉木县,海拔4500米,村子就在美丽的佩枯错边,步行10分钟就能摸到清澈冰冷的湖水 。
这个村子真的很美,湖水影城下,蓝幽幽的,远处还有内地所看不到的雪山,一年四季阳光十分充足,村民们每天在村子中心纺线、织布 ,有说有笑。
村子后边的山上全是巨大的石头,半山腰的一座红色寺庙十分显眼,每天都是蓝天白云, 让人很治愈。
欧热村位于西藏日喀则聂拉木县,海拔4500米,这是距离8000米希夏邦马峰最近的村庄,村口就是希夏邦马巨大的石碑,站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希夏邦马峰巍峨 险峻的模样。
村子因为距离雪山太近,所以冬季狂风肆虐,村民们都不太出门,呆在屋子里织氆氇,每天用牛粪 烧水,热气便把屋子熏得暖洋洋的。
聂拉木地区一到冬季,就容易遭受雪灾,冰雪覆盖长达5、6个月,严重的时候房子都会被大学覆盖,门也无法推开 ,因此也是一个非常艰苦的村子。
但艰苦归艰苦,村民们依旧在这里安居乐业,因为他们不仅是村民,也是守护边疆的卫士,聂拉木是中国和尼泊尔的边境 。
幸好,这里距离希夏邦马很近,每年夏天都会有很多国内外的游客来登山、探险、科考 ,这也给当地村民增加来一些额外的 旅游 收入。
我终于坐上了那位爱笑的汉族师傅的大巴车,踏进车厢,扑面而来的是岁月静好,美好的旅行体验总是要靠倒霉的经历来衬托。白哈巴村,将是我这次旅途当中的最后一站。
一路翻越盘山公路,景色随着海拔的升高也一点点爬升,沿途的景色是极为奇妙迅猛的变幻。有一段山路视野极为开阔,坐在车窗边,都觉得那冬日暖阳般的山野几乎就要把自己包裹进去,而这极有冲击力的景色竟然转过几个弯,就瞬时变成了只有白色。
白哈巴村坐落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铁热克提乡境内,应该是中国最西北的图瓦村庄了,怪不得有“西北第一村”的之称,因为村庄的位置就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边境线上,有5号界碑为证。白哈巴成了“西北第一村”,村里的解放军哨所就理所当然的成了“西北第一哨”,连清浅的白哈巴河也当仁不让的成为了“西北第一河”。白哈巴村距离边境线非常近,距哈萨克斯坦东锡勒克只有1.5公里的距离,有国防公路相通。
白哈巴村背靠雪山,森林环绕,秋色让人沉醉,生活的气息浓郁。形形色色的游客漫步在村子里,图瓦族小女孩骑着马在招览游客,四处散落着小木屋,除了物价,这里的商业气息并没有扰乱原有的宁静。除了摩托车,马是白哈巴村民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
进到村口,就感受到了这个典型的边境小村庄的迷人气息了,与哈萨克斯坦咫尺之遥,道路两边的小木屋一字排开,村道上偶尔有骑着马飞奔而过的图瓦汉子。
站在白哈巴村的高地上,远眺整个白哈巴,村子坐落在一片小型盆地之中,村后方是一座连绵起伏的雪山,像一道屏障一样。村里是清一色的尖顶小木屋,墙体和顶棚都是用整根原木垒砌拼接而成,房顶用木板钉成人字形雨棚,显得原始古朴。房屋的周围有木栅栏围成的院子。
在村子里逛了逛,想找点东西吃,问了几家餐馆,吓坏我了,这十一期间的饭菜价格简直贵上了天,一个烤馕20,一份小碗手抓饭80,更不要说其他的烤鱼炒菜了,之前对白哈巴十一期间的物价早有耳闻,但也没想到竟然会有这么贵,真是令人乍舌。放弃了去餐厅吃饭,去超市买了一大堆零食,回客栈吃零食慢慢消磨时间吧。
白哈巴村是图瓦人的聚居地,他们的祖先确实是会寻找,除了冬天冷了点,这白哈巴在我们眼里俨然是一幅天然的画布,碧秀山林,无垠星海,皑皑白雪,在刚刚抵达这里的半天里全都见识到了。
在白哈巴村里闲逛,一边看着道路两旁的绝美景色,一边想着,如果对面那山间的木屋若是拿来度假该多好。全然忘记了在这片西北山野里,能感受到的自由都是相对的,是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来换取的,比如勤劳。
虽然十月的白哈巴村已入深秋,白天任由她肆意绽放,但夜晚却是个让人感到温暖的温柔乡。晚上,我们挤在客栈老板的餐厅里烤着火炉,围炉夜话,听他把床边的吉他弹起,唱起那悠扬的哈萨克族民歌儿,沉醉在了这一夜的星光。
清晨是被邻居院子里“哞哞”的牛叫声吵醒的,打开房门,一片银光素裹映入眼帘,昨夜的白哈巴 ,下雪了。
第一次来到白哈巴,也是第一次在白哈巴村过夜,我的脚步不再匆忙,旅途中风尘仆仆的心像是被一双温暖的大手轻轻拂过,感觉全身的每个细胞都放松了下来。
昨夜的雪,让今天的日出迟迟不见,慵懒地伸完了懒腰,才慢慢从云霞和晨雾中探出头来。清浅的白哈巴河慢慢地流淌,牛羊马儿悠闲地漫步在山坡和白桦林中,就连猫儿狗儿的动作也变得异常缓慢,懒懒地窝在屋边晒太阳。村庄里,人们的脚步闲适,没有行色匆匆,把牛羊马儿往山坡上一赶,就回到自家小木屋的屋檐下晒太阳,直到夕阳西下。
马匹是白哈巴村庄的主要交通工具,白哈巴村道上不时可见到骑着马溜溜达达经过的图瓦汉子,看见镜头,总是憨厚地笑着。彼此遇见了,就在一起话话家常,来一次马背上的小聚。但如今也有当地人骑起摩托车的身影了,现代化的 社会 进步也时刻影响着这个边境的小村庄。
虽说在游客眼里,白哈巴除了中哈界碑,便没有什么标志性意义的建筑或是标志了,但白哈巴这个小村庄本身比界碑更值得看一看。村庄里除了图瓦族人,还有哈萨克族人和来这里做生意的汉族人,村子里的哈萨克小孩很是害羞,见了陌生人会不好意思说话,但当你给他们拍照的时候,他们会张着嘴大笑,可爱极了。
经过作业一场大雪的洗礼,清晨的白哈巴显得格外清新宁静,尘世的喧嚣都被四周的雪山挡在了外面。小木屋仿佛也散发着松木的清香和古老的气息。
我留宿的小木屋坐落在距边防部队不远的一片小山脚下,距村庄有几百米,美得像童话一样。木屋的主人名叫德郎海,是一个图瓦族的老人,听他自己说他以前是哈巴北村的老村长,是当年村子里第一批学习汉语的图瓦族人。小木屋里的设施虽然有些简陋,但被老人收拾得干净整洁,散发着原木的清香,墙上还装饰着兽皮和挂毯。
老人的孩子们也都很争气,儿子是当地的副县长,女儿在北屯当老师,小孙女也在乌鲁木齐读大学。自己一个人生活在白哈巴,有游客来住宿,就和他们聊聊天,讲讲白哈巴和图瓦人的故事,没有游客的时候,就放放羊,在屋檐下喝喝自己酿的奶酒。我问他为什么没有跟儿女一起享清福呢?老人笑了笑说,“城里咋能跟这比,城里没有哈巴河的味道,住不惯嘛。”
步行去村子里的路上看到了三三两两的游客,袅袅炊烟隐山林,映衬着远处的雪山,这才是白哈巴应该有的样子啊。
炊烟和晨雾袅袅升起,白哈巴在这温暖朦胧的阳光里苏醒了。每家每户的栅栏门打开,大大小小的院落里有了男人牵着牛羊和女人屋里屋外忙碌的身影。阳光洒满了整个村庄,虽然依旧很冷,但四周的景色已然清晰了起来,在晨曦中远远的听到白哈巴村庄里的牛叫狗吠鸡鸣,阳光从雪山后升起来,将我的身影在大地上拉出一个长长的影子,刚才还美丽冻人,瞬间就感觉变得温暖。
图瓦人和蒙古人一样,心底都保留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对自由、独立、顽强、勇敢精神、意志和尊严的守护。对欲望无休止的追逐,让人失去的不仅仅是森林和草原,更是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白哈巴的清晨宁静得近乎于恐怖,没有任何声音,我走在前往村庄的公路上,偶尔有鸡鸣犬吠,直到天空彻底放亮,村庄看起来才像是重新走入了正轨。
我们属于远方,
有自己的群山木屋和炊烟,
流水是长长的歌,
驼鹿的眼睛就像我的爱人,
这安宁,
有时绊倒死神的脚步,
当云彩擦亮天空,
爱人啊,
我们就搬到天上去住。
——图瓦民歌
每年的十一前后,白哈巴的好天气几乎会一直持续到寒冬时节。每天清晨都能看到白雾升腾,弥漫整个村庄的景色,但太阳从山背后升起,阳光一点点的渲染在远处的群山,山坡上的皑皑白雪发出耀眼的金色光芒,看光阴的较量在大地上展开拉锯战,美如画。
据当地的人说白哈巴附近的山上有冬虫夏草,但是政府不允许挖,因为土壤面太薄,很容易破坏环境,但是还是有人偷偷去挖。
牛儿和马儿都自己跑去草场里觅食了,大部队一起出动,浩浩荡荡的还挺壮观。
站在白哈巴村庄的高低上,肆意感受阳光在大地上施展魔力,这种感觉实在难以用言语来形容。四周的景色逐渐变的清晰起来,在逐渐变暖的阳光中慢慢显露出本身的颜色和状态,刚才还感到寒冷的我瞬间感到无比温暖。
走在村子里最宽的也是唯一一条柏油路上,游客不多,应该还没都起床,不过当地人已经早起忙碌了,餐馆的老板在忙着准备食材,牧民赶着牛马羊去放牧了……
路过白哈巴小学,碰巧小学正在举行十一升旗仪式,还有领导讲话,奏国歌,唱国歌,很正式呢~ 路过的三三两两的游客也都融入其中。
在白哈巴的三天,有幸看到过今天的图瓦人生活的一个小小边角,貌似有点寥落。我觉得自己一直被自己对于白哈巴的某种想象所感动着,却忽略了它也处在 社会 变化中这个客观事实。回想这次短暂的白哈巴之行,也许是走运,赶上了美丽的大雪,但我始终担心的是,这样的白哈巴还会存在多久?
门巴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方言差别较大,无本民族文字,通用藏文。
门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门隅和墨脱地区,错那县的勒布是门巴族的主要聚居区,门巴族和藏族长期友好往来,互通婚姻,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门巴族妇女的饰品有耳环、项饰、腰带、手镯、戒指等。男子蓄长发,佩戴耳饰,胸前喜戴一菱形“嘎乌”,腰佩长刀,挽弓挎箭。
扩展资料:门巴族民居主要有碉房式石楼和干栏式木屋两类。石楼的屋顶用木板苫盖,有苫檐伸出楼壁,楼顶两面坡倾成人家形。石楼基座大多为长方形,楼壁垂直高耸。
基座和楼壁全用石块砌成,不用挂梁。楼屋之间铺排木板。门巴石楼一般分作3层,底层供圈养牲畜使用,中层是住人的居室,上层堆放粮食和杂物。
干栏式木屋,是墨脱门巴族的房屋建筑。门巴木屋的建筑为竹木结构,一般为三层。底层无围墙,供拴养牲畜用,第二层为人居住的住室。
以前中尼边境线上,有一座风景很好的小镇樟木镇,这也是中国与尼泊尔之间最大的陆路口岸,它曾经也繁荣过,曾经的樟木口岸作为一个非常繁忙的通商口岸,镇里车来车往的,常常是水泄不通。在樟木镇还有一座代表着中尼友谊的中尼友谊桥,这座桥是1964年建成的,这座桥的桥头有一个友谊亭可以供过往的边民和观光游览者住宿休憩。
那么就会有人问了既然这个小镇曾经是这么的繁荣为什么会消失呢,原来是2015年4月在这里发生了那次举世震惊的8级大地震将这里毁灭了,在这次地震中不仅有很严重的伤亡情况,90%的房屋也在这次地震中倒塌了。我们的政府在第一时间前去救援,将樟木镇的居民全部转移,这一转移就是永久。由于地震将小镇损坏的特别的严重,小镇的口岸也关闭了,在地震后也在没有开放使用过。
曾经美丽和繁荣的樟木镇便很少有人在能见到了。由于地震,樟木镇被永久关闭,我想政府也是从各方面考虑,损失较小的吉隆口岸在地震后,很快恢复了使用,而损失较大的樟木镇和樟木镇口岸就没有必要在去重建了。所以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将曾经美丽繁荣的樟木镇毁灭了。
在地震之前,在这个常住人口3,000多人的边境小镇里,外贸、边贸公司就有20余家,日流动人口超过千人,对内辐射西藏及相邻省区,对外辐射尼泊尔及毗邻国家和地区。可是天灾无情,地震将它给毁了,我们期待它的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