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瓦屋山的散文
二0一一年七月九日(农历初九),我约几个朋友从荥经县城包长安车直到龙苍沟乡境内的金山(瓦屋山底)开始前往瓦山顶爬行,这天,天公作美,红日高照,山路虽然坎坷难走,但干燥总比下雨天好得多了。瓦屋山地处康藏高原,横断山脉边沿海拔2858米奇花异卉遍及深山幽谷,翠竹苍松蔽叠嶂层峦,原始森林遮天隐日。瓦屋山为我县名山,远望兹山穿霄凌汉俨如瓦屋。苏东坡有诗云:“瓦屋寒堆春后雪,峨嵋翠扫雨余天。”皆描绘巍巍瓦屋胜景之名句。相传瓦山为辟支佛道场神灯光明,佛日依稀,自唐有寺,曾一度信士如云。每年农历五月开山,朝拜者从荥经县城开善寺起香,徒步经迎圣庵(俗呼庙搞寺)山门寺,清净寺到狮子坪到瓦山顶,庙宇寺院有:万福庵、金沙桥、下天池、中天池、上天池、木鱼寺、放光寺、菩萨溪、罗汉阁(又名神仙洞)、雷洞坪、灵官堂、木皮殿、太子殿,由此进入山门到阁王庙至睹光台、有光相寺、大佛殿,背面有铁瓦殿、铜瓦殿、桥光寺、鸳鸯池、观音庵,南到回龙寺、玉皇观到五显岗有五显庙,下有痘神庙、土主庙大小寺庙共27座。处处景观壮美,庙宇气势恢宏,巧夺天工。游人到此,俨入仙境。
从金山上午8时半开始一路爬行,边爬边歇,大汗淋淋,心跳快速又如拉风箱。有的地方要双手抓住树枝才能吊住上去,下面悬岩陡壁,万丈深渊,双眼一扫,心惊胆战,两脚颤抖,心里徘徊起来,突然间狄更斯的话在我耳边回响,他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爱迪生说:“一个朝着自己目标永远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于是我牢记哲人的名言,咬紧牙关,振奋精神,继续往山顶冲刺,爬了5个多小时,1点30分终于登。
上了山顶,这时2850米的瓦屋山,竟被我踩在了脚下,我得意地放声大吼:“我们胜利了!”吼声如惊雷,响彻云宵,回旋万山峻岭。雄丽瑰伟,气势磅礴的瓦屋山尖,竟被我大吼声吓得躲进了云雾中,就连对面峨嵋山也不敢和我遥遥相望了。我不由诗兴大发夺口而出:“瓦屋高寒耸入云,贡嘎峨嵋进眼中。千峰起伏波涛涌,娑萝竟放遍山红。峭壁珠帘垂百丈,疏璃倾泻烟雨濛。风尘俗吏无豪举,贻笑山林只自惭。”
从包内掏出冷镘头,站在山顶一巨石上,边啃边欣赏,东望峨嵋,西眺贡嘎,流云飘飘,千峰起伏,古树参天,万象峥嵘。绮丽多彩的阳光,雪浪滚滚的云海,云海有五座,如五大洋,汹涌澎湃。被波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呑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上万亩珙桐树(鸽子树)上站满了无数“白鸽”。迎风展翅,飘拂蓝天。这些朱砂、丹红、紫色的群山峰,在异彩粉呈的群花中争相辉映,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瓦山,有八百二小峰,八十四盘岗,八十一海眼,周围有辟支、象耳、虎踞、狮子四岩,山顶有鸳鸯、明月、白龙三个天池,水源丰富,长年清澈如镜。池水分成数条大小不同的飞瀑,从悬崖峭壁倾泻而下,远观如素锦垂崖,近睹则似银河天落,水花蒸云喷雾,散珠碎玉,蔚为奇观,东流入雅安周公河,西北流入白石河之源,南流伏于放光坡,分为上、中、下三个天池。它曾为西蜀名胜,以神奇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宏伟秀丽,气势恢宏的寺庙群,吸引中外游人前来观赏,留连忘返。据说前几年,一位日本游客被瓦山悬岩飞瀑所痴迷前来探险在此失踪。尤其睹光台上,四周眺望,悬岩峭壁,古树葱绿,箭竹野花,苍松古藤,浓淡相宜,各具特色。爬上睹光台拾级而上,有铁鞋一双,长1尺5寸,重15公斤,睹光者足踏铁鞋,望空祷拜,表示虔诚。下面万仞绝壁,有胆量者才敢蹬穿铁鞋,俯迎揖拜,旁人观看惊心动魄,为之咋舌。
若天气晴朗,清晨5点至6点在此眺望观看日出、云海、佛光,只见云霞中幻出一轮金光闪闪,慢慢旋转往上升腾,五色缤纷的.云彩飘拂,仿佛一群美丽仙女在空中喜舒广袖,翩翩起舞,罗汉形象于其中。俄倾渐没,一片似如包谷、茄子、瓜果倾刻呈现。若夜晴静坐于此,微风飘动,云影轻浮,仿佛有灯,乍明乍灭,随风飘舞,这就是有名的“瓦屋神灯”。站在铁瓦殿处观望蓝天,由于光学原理,荥经荥河,经河及县城呈现天空,使人感慨万千。越过与洪雅县交界的界碑,那边上万亩平坦箭竹坪,盘山而旋的石板路围着四周各处景点,二十四个大小相同的山包,生长在万亩箭竹坪中,这就是探险家称为“死亡纬度线”的“迷魂幽”,传说这就是五斗米教的创始人张陵当年在瓦屋山传教时设罝的八卦迷魂阵。用现代科学解释:瘴气说——是指人在森林中缺氧出现头晕等中毒症状。可能是动植物腐烂在沼泽地产生甲烷等有毒气体所致。磁场说——地球的磁场有两个磁极,即地磁南极和地磁北极,但它们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地磁异常容易造成罗盘失效,钟表停止,手机不通等现象,但瓦屋山的磁场来源有不同说法,有的说是月球对地球潮汐作用,有的说是地下藏有巨大的陨石等,所以,走进去就会迷失方向,拨手机无信号,看手表,自动停,罗盘失灵,分不清东西南北。坪上一片片的古树、箭竹、奇花异草和七股从山顶飞流直下的瀑布。像一副壮丽的山水画使这婀娜多姿、雄伟奇特的瓦屋山之奇观,使人感受到一种特殊的情趣,正如何绍基所说:“峨嵋与瓦屋,天生两山竹,峨嵋十之三,瓦屋得七六……峨产香有筋,瓦屋肥多肉。”一语道破了瓦屋山的独特风光。
瓦屋山,不仅风景优美,而且资源丰富,珍稀动物颇多,成群的野牛,水猫、扭角羚、熊猫、獐、鹿、野猪、狐狸等。有鸡爪莲(黄莲)、天麻、厚朴、杜仲、五倍子、黄柏、香附、首乌、白合等名贵药材。
杜鹃花、娑萝花为瓦山特产,此花深红粉紫,干出嵁岭,根盘石外,迎风揺摆,千姿百态,瓦松亦独产瓦山,每株长二、三寸,宛如一株松树,藏于书中,不被虫蛀,虽干枯发黄,可一见水即活,清翠欲滳,婀娜多姿。
瓦屋山是荥经人民的宝山,他以其丰富的资源哺育着荥经人民,以其神奇秀美的风光,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慕名而来到此观光。
可惜,近年来,山上宾馆庙宇等处景观设施无人照管,开始腐朽,我希望荥经县委政府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共同关注,让我们为家乡这块中外闻名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胜地重放异彩携起手来,全心打造这块宝地共同加快努力吧!
峨眉山景区内现存寺庙30处,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主要的寺庙有八大古寺:万年寺、华藏寺、洗象池、仙峰寺、洪椿坪、清音阁、报国寺、伏虎寺。
1、万年寺
位于峨眉山上由报国寺上行约15公里狮子岭下,为峨眉山主要寺庙之一。寺庙始建于东晋,原称普贤寺;唐僖宗时慧通禅师重建,更名白水寺;宋时又更名为白水普贤寺。明万历二十九年,神宗皇帝为给太后祝贺70大寿,赐名为圣寿万年寺。
2、华藏寺
全称为永明华藏寺,位于峨眉山金顶主峰,海拔高度3077米。 华藏寺始建于东汉,有三殿,第一殿是弥勒殿,寺内供奉铜铸弥勒佛像,背后是韦驮铜像,殿内还有三足铜鼎和明万历年间铜碑等文物;第二殿是大雄宝殿,殿中供奉着铜质金身的三身佛,坐高3米;第三殿是普贤殿,即金殿、金顶,是峨眉山最高的殿堂。
3、洗象池
洗象池位于峨眉山海拔2070米的钻天坡上,由仙峰寺上行25华里,明时仅为一亭,称初喜亭,后改建为庵,名初喜庵。清康熙三十八年由行能禅师改建为寺。乾隆初年,月正和尚整修寺前钻天坡和寺后罗汉坡道路,并将寺前小池改建为六方,池畔放一石象,以应普贤菩萨洗象之说。
4、仙峰寺
位于仙峰岩下,原名慈延寺,海拔1725米,门迎华严顶。该寺初建于元代至元十八年,刚开始是一座小庵。明代初该寺建有专门存放明神宗御赐大藏经的藏经楼,万历四十年本炯禅师扩建为大寺,名仙峰禅林。明崇帧十六年毁于火,清乾隆四十四年,泰安、玉升和尚再度重建,名仙峰寺并沿用至今。
5、洪椿坪
洪椿坪位于峨眉山皇帽峰下,始建于明朝,称千佛庵;清时重修,因寺前有三棵洪椿古树而得名。传为宝掌和尚结茅处。分为观音殿、大雄宝殿和普贤殿,殿后供有达摩祖师象。洪椿坪内楹联众多,藏有清制千佛莲灯,且存有清朝乾隆年间的木制正明司碑。
6、清音阁
又称卧云寺,该处是唐僖宗年间慧通禅师修建,供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大师之像。建于唐僖宗四年,明初广济和尚更名为清音阁。此阁修在黑龙江和白龙江之间的山梁上,凌空高耸,形势险峻。以清音阁为中心,由清音阁、牛心寺、广福寺、白龙寺和白云峡构成了以自然山水为主旋律的佛寺园林环境,是世界罕见的庞大的山野佛寺园林。
7、报国寺
位于峨眉山海拔551米处,是峨眉山第一座寺庙,峨眉山佛教协会所在地,是峨眉山佛教活动的中心。四川峨嵋山的众多寺庙里,报国寺是入山的门户,是游峨眉山的起点。此寺坐西向东,朝迎旭日,晚送落霞。前对凤凰堡,后倚凤凰坪,左濒凤凰湖,右挽来凤亭,山门前有一对明代雕刻的石狮。
8、伏虎寺
始建于唐代,南宋绍兴年间改建,清顺治年间,贯之和尚重建,历时二十载,为全山最大寺庙之一。进入寺门便是弥勒殿,殿内供金身泥塑弥勒坐像,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坐像。弥勒殿后系韦陀殿,内有韦陀像。寺内有华严塔亭,中置明代铸造的紫铜华严塔一座,塔高5.8米,共14层,塔身铸有4700余尊小佛像。
参考资料来源:峨眉山官网:最佳体验之佛教名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峨眉山
参考资料来源:峨眉山官网:万年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藏寺
参考资料来源:峨眉山官网:洗象池
参考资料来源:峨眉山官网:仙峰寺
参考资料来源:峨眉山官网:洪椿坪
参考资料来源:峨眉山官网:清音阁
参考资料来源:峨眉山官网:报国寺
参考资料来源:峨眉山官网:伏虎寺
2、其中著名的有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顶华藏寺、万年寺等八大寺庙。
3、峨眉山为普贤菩萨道场,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佛教传入峨眉山,始于晋代。印度高僧宝掌和尚,最早结茅庵于金鸡峰,后遂改名宝掌峰。尼泊尔阿婆罗和尚,以树皮盖殿于海拔2300多米的八十四盘之上,名为化城寺,俗称木皮殿。
4、近2000年的佛教发展历程,给峨眉山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造就了许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影响甚深的佛教圣地。全山共有僧尼约300人。尼姑修行的寺院有伏虎寺、雷音寺、善觉寺、纯阳殿、神水阁。
更多关于峨眉山有多少寺庙,进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6547a51616105445.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淅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岗县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台湾省)
台湾地处亚热带,早期来自大陆的移民多无法适应这里的气候,死于瘴疠时疫者,时有所闻。因此,端午这个以驱疾避疫为基本精神的节日,便显得格外重要。
前清时期的端午习俗,可以王瑛曾的《重修凤山县志》(十七六四年)卷三附录中的记述为代表:五月五日清晨,燃稻梗一束,向室隅熏之,用楮钱送于路旁,名日送蚊。门楣悬蒲艾兼插禾稗,谓可避蚊蚋;榕一枝,谓老而弥健。彼此以西瓜、角黍相馈遗。好事者于海口浅处,用钱或布为标,三皮渔般争相夺取,胜者鸣锣喝采,号日斗龙舟。午为小儿女结五采缕,男系左腕,女系右腕,名日神炼。
民间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插艾、榕能使身体强健。俗话说“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私塾里的学生,照例要在端什节送红包给先生作谢礼,先生则以一把扇子作为回礼。
铃木清一郎的《台湾旧惯冠婚葬祭年中行事》(一九三四年)记载,丧期中的家庭,端午节不包粽子,而是由亲友赠送,称之为“送节”。丧家则以糖做为回礼。而农家把称为“福金”的金纸来在竹竿上,插在间,据说可以防害而获丰收。有些地方在端午节有作“咸茶”的习俗,就是用盐来腌紫苏叶和蕃石榴叶,据说可以当药茶,清除一切毒气。
日治时代的屏东县佳冬乡,还有在端午节这天打石战的习俗。石战在佳冬地区已流传了数百年,每年到了端午节前几天,众人纷纷拳擦掌,准备打场硬仗。石战以村落为单位,组织一如军队,并设有参谋长等职位。组织一如军队,并设有参谋长等职位。男人在“前线”掷石作战。妇女则在后方负责运送石头。单况泪烈时,动辄造成伤亡。战胜的一方可至战败的村子大肆吃喝一番。战败的村民则落荒而逃。若不幸被对方俘虏了,会被强迫脱裤处罚,当众羞辱一番。这项奇特的习俗,据说可保一整年好运,所以佳冬人乐此不疲。但是因为石战常造成严重的伤亡,再加上地方政府一再的禁止,遂在日治末期逐渐式微。
端午节,家家户户还有打“午时水”的风俗。午时水指的就是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水。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目睭(眼睛),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最富传奇色彩的午时水,则来自大甲镇砧山上的剑井。传说井是当年郑成功插剑祷泉的地点,而自又相传鎑砧山盛产各种灵药仙草,于是剑井午时水的功效便被传说得神奇无比。每年端午节,剑井旁边争没午时水的人总是挤得密不通风。据说端午节正午对着井中仔细观看,还可以看见郑成功的那把影。而看见剑影的人,这一年一定无灾厄。
划龙舟,台湾称为“扒龙船”。据《民俗台湾》一卷六号上记载,日据时代士林的端午龙舟的习俗如下:自五月初一起,就先到水边“迎水神”。初五正午,即敲响锣鼓,扛起龙舟到河岸,途都有居民烧香礼拜。俗语说:“五月五。龙船鼓,满街路”。表示欢迎,称为“接龙船”。赛过龙,还要于初十“送水神”,并举行“谢江”的仪式。
台中南屯的头店,自清朝中叶,就有在开春后,穿木醒穿山甲的习俗。光复后,这个习俗固定在每年的端什节举行。犁头店在清朝,是台中最繁荣的地区,据说,这是因为当地位居穿七甲穴的缘故。所以,当地居民每年端午都会穿上木屐,来回重踏地面,以期用巨大的声响震醒穿山甲。目前,这项习俗已改采趣味竞赛的型式。由四个人自组一队,穿上两条长木皮钉成的环木屐竞走。卡卡的木屐声,确也震醒了犁头店居民们怀旧的情绪。
在节日食俗方面,台湾俗传端午吃桃、茄子及菜豆,可以健康、长。俗话说:“食茄吃到会摇,吃豆吃到老老”。台式的粽子制法分为南北两种。北部作法是米漏泡于水中,沥干后用油炒香,并君入五香粉、胡椒粉、酱油等调味料。将米蒸熟后再用竹叶包裹填馅,再一次使人味。也有人宜接用油将米粒炒至半熟,包裹真馅后蒸食。南部的作法是用纯白糯米漏泡后加肉馅,以绿竹叶包裹,水煮至熟透。因为制作方式有别,所以南北两地的粽子也风味各异。北部的粽子有浓郁的五香胡椒味,南部的肉粽则带有淡淡的竹叶清春,各特色。料的内容则有猪肉、香菇、虾米、花生、咸蛋黄、红葱头、栗子、蚝干等,随个人喜好增添。
苗栗地区的客家人过端午,也吃茄子及长豆、桃李等。但这些食物所代表的意义则和南人有别。吃子固然是取其长之意,吃李子则象征子孙繁衍,有人还认为可以预防中暑。吃长豆是为不被蛇咬(因长豆形状像蛇)。吃茄子则可预防蚊子咬(茄子客语叫做“吊菜”,而“咬”,土音为“ㄉ一ㄠ”,取其谐音)。
客家人包粽子还分碱粽及咸粽。碱粽特别是用来祭祀的。客家人过端午须准备四份牲醴,一付拜土地公,一付拜万善爷,一付拜附近的大庙。而碱粽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祭品。咸粽则分米粽及粄(粿)粽两种,纯粹用来解馋。
峨眉山原本是中华道家仙山,后来成为“普贤菩萨”的道场,却是封建帝王的介入推崇,皇权强制力的推力作用。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佛道相争的一个缩影。
2
原始佛教只以“释迦牟尼”为创教教主,只尊“释迦牟尼”一佛,今日的泰国佛教亦仍如此。
公元初起,据说“龙树”从“龙宫”学来一套招数,自夸“大乘佛教”。这所谓的“大乘佛教”编排了多量的佛、多量的菩萨。从这些的崇拜演变的过程看,并不能真实反映出“灵界”真的有“普贤”等等“菩萨”,只不过是幻想臆造,而且这些“佛菩萨”的系统当中,投射出浓重的封建时代的官僚体系结构。
所以,虚构的印度“普贤菩萨”,谈不上到过峨眉山。
3
峨眉山为什么会成为“普贤的道场”?说来话长。
峨眉山原是道家仙山,春秋战国时期,一批又一批道家人物来到峨眉山,他们有思想、有文化、有精神境界与追求。
东汉时,道教的张陵,在峨眉山周围地区设有“六治”,其中的“本竹治”“北有龙穴地道通峨眉山,上有松,昔郭子声得道之处也”(《云笈七签》卷28)。
张陵之孙张鲁于建安三年(198年)增设“八品游治”,其中第一治就是“峨眉治”。
如果把廿四治及相关地方称为早期道教发祥地的话,那么,峨眉山即是这种发祥地之一。
后来的道士又在全国分设三十六洞天,峨眉山被列为第七洞天。
晚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也将峨眉山列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一,称之为“灵陵太妙洞天”。
唐代一些诗人如司空曙、施肩吾、韦庄、鲍溶等人的诗歌中还记述了与峨眉山道士的交往……
直到宋初,峨眉山仍是以道家仙山闻名全国的。古籍《太平御览》所记峨眉山是以道教仙山而进入国家级名山的。
4
北宋后,由于宋朝皇帝不遗余力地提倡佛教,在朝廷的扶持下,峨眉山开始成为“普贤道场”。峨眉山道教渐趋弱势。“普贤道场”形成的关键一步,是获得了世俗皇权力量的在大众面前的正式确立,道教已不能与之相争。
明清的统治者继续扶持佛教的发展,佛教在峨眉山日趋兴盛,明清之际达到极盛,佛教以压倒之势占据了山中宗教统治地位。
清朝时,清皇帝更是恩威有加,道教全面退出峨眉山。
今天,我们在峨眉山,还能见到道家的名称遗存,如:纯阳殿、遇仙寺、仙峰寺等,但供奉的都是“菩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