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建一座木屋别墅要注意哪些问题
1、注重其环保理念,木屋本身具备低碳环保的特性,非常符合现代环保理念,所以我们在建造时需要注意不要破坏其本身的环保特性。
2、选址,不管是建设自己家的房屋还是建设农村木别墅,不管建造什么类型的木屋选址都尤为重要,因为房屋的地址决定了邻里的和谐,周围环境是不是好,风景怎样,甚至有些迷信的人还会考虑风水等因素,另外木屋选址时需要注意离水远一些。
3、交通因素,为了生活和工作上的方便,建造木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交通是不是方便,我们还是需要生活和工作的,最好是周边有公路,这样不管是上班还是购物都是非常方便的。
只有交通方便了,我们的行动才能方便起来。
4、设计,在建造木屋之前需要根据建造木屋的地点和周围环境等进行合理的设计,并注意在建造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好的图纸进行,这样才能建造出最优秀的木屋别墅。
冬季旅行去哪里?北方人可能会选择海南,而南方人更向往的是冰天雪地的大东北,在雪地里撒欢的感觉可太爽啦!连续几年在冬季去长白山玩,这次分享的是位于长白山脚下、 抚松县漫江镇 的锦江木屋村, 整座村落的房屋就地取材,全部由木头搭建, 木墙、木瓦、木烟囱、木栅栏……, 被誉为“中国最后的木屋村落”。小村子规模不算大, 位于一片山坳之间,四周是连绵不绝的山林,雪后便是一片林海雪原的北国风光。
小村子因毗邻发源于长白山的锦江而得名,据说已有八十多年的 历史 ,如今成为游览长白山的必经之地。 整座村子不见一砖一瓦, 与自然生态完美融合, 还是相当有特色的。
行走在村落里,游客不多, 炊烟袅袅,错落有致的木屋人家,满是古朴宁静的气息。村民们以粗细、长短相当的圆木,横梁竖柱、卯榫相扣建成墙壁,再涂上黄泥填补缝隙,屋顶铺上木板,甚至连烟囱都是用的整棵空心树杆,建成朴素雅致又耐用的小木屋,冬暖夏凉。
行走于白雪覆盖的村中小路,一路欣赏,一路感叹。沿主街两侧是排列整齐的小巧木屋,经过修葺的木屋没有了旧日的斑驳,如果往深处走,还能看到一些更原生态的黄土墙壁,充满着年代感。屋檐下悬挂着的一串串玉米棒子,散发着淳朴的生活气息,整个村落越发的安逸祥和。
在木制篱笆间的小道上,遇到了一只小猫咪,就这样坐在雪地里喵、喵、喵地叫着。在这样的隆冬时节,令我这个南方人感叹,难道东北的猫咪都不怕冷的么……
村中主街的几处木屋院落, 借助长白山 旅游 业的发展,开发了农家乐特色 旅游 ,既能吃到柴火土灶烧出来的地道东北菜,买到冰糖葫芦、冻梨冻黄桃以及地方土特产,还能体验 到古老的交通工具“牛拉爬犁”,感受东北民俗的魅力。
穿过村子,继续沿山坡往上走,在一间民宿的屋前,一株茂盛的树木被大自然冰雕玉砌成晶莹剔透状,南方的小伙伴们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情景,一个个激动地拍照留影,特别好玩儿。
爬到村后的小山坡上,可以俯瞰整座锦江木屋村的全貌,还能眺望到不远处巍峨壮观的长白山,满目皆是远离热闹繁华,遗世独立的人间烟火气。
航拍一张锦江木屋村,以上帝的视角感受这 片与世隔绝、恍若桃源 的原生态小村落,在皑皑白雪的装点下,宛如水墨画般动人。假如积雪再厚一些,几乎可以媲美大名鼎鼎的雪乡啊!
在诺丹人的心目中,茴香不仅是一个风光旖旎的度假胜地,茴香的名字更是一种生活品质的象征。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有时候,遇到一些繁琐碎事,惆怅迷惘之际,会忽然想去一个能够让自己安静的地方,善听鸟语,喜闻草香。
茴香小镇
雨足田畴春水生,青阳浮处有农耕。
村南村北秧初绿,布谷树头相对鸣。
总是过着忙碌的都市生活,时不时需要一些happy hour来调剂心情,这些时刻未必惊天动地,也许只是一顿美餐或一场旅行 … 浏阳茴香小镇秘境木屋民宿,愿你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happy hour
《茴香小镇》里的秘境别墅
作为湖南省最大的乡村 旅游 基地——茴香小镇,始终坚持以纯生态打造绿色 健康 体验式 旅游 的目标和宗旨,现已推出了20套纯生态原木屋别墅——“秘境.原木别墅”,让每一位游客都能够在茴香小镇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五星级的心灵栖息之所。
茴香小镇原生态木屋别墅,是湖南省首家全部采用俄罗斯樟子松原木结构建造的豪华独栋别墅,完全秉承“开门见山,低头见水,冬暖夏凉”的原则建造。
山野之间,临水之上,栖息在独栋的木屋别墅中;抬头悠悠蓝天,低头一江绿水。
一山一水一别墅
心灵栖息好归宿
童话般的小木屋就如同将我们带回于童话世界一般,临近大自然的小阳台与回廊、温馨舒适的阁楼小卧室。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茴香小镇》的花海世界
茴香小镇的主要 娱乐 项目有:千米高空漂流、极速滑盆、山水空中漫步、生态垂钓、跑马场、千亩荷塘 真人CS 、大草坪乐园、水上乐园、露营烧烤、 生态餐饮、有机蔬果采摘等。
奇幻,神秘与浪漫,怀着对大自然的敬意,茴香小镇秘境木屋民宿超越时代的独特风格,完美诠释出自然界的每一个美丽瞬间。
现在就出发
「没有直达的公路,没有太多观光景点,如何让一个曾经的贫困村,拥有新生命?」
走在贵州团结村的乡间小路上,休耕团队思考着各种可能性。
团结村的山
半山腰的天然平台
团结村,这个在几年前还是贵州山中的贫困村落,环抱在野生静谧的自然环境之中。它没有太多人文脉络继承,但它有大山,有河流,还保留了原始自然的气息。
当这几个从上海来的建筑师第一次爬上位于半山腰上的平台时,眼前的风景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走到平台的边缘,大自然的存在变得好强烈。大山全方位环绕着你,鸟啼声、虫鸣声、风的声音忽然向你袭来。眼前只有山,你在看山的时候,山也在看你。」
他们想在建筑的空间中,留下此时此刻的感受,传达给更多来到村子里的人。
云端的游客中心
石坡上的木屋酒店
半年的时间里,在业主和建筑师的共同努力下,团结村建起了丰富的农旅基地,包含了休耕设计的10栋小木屋,还有餐厅、酒吧、及游客中心。
以前村里的年轻人跑到城里去打工;现在,城里的人跑到村子里来吃饭、喝茶、体验农活。
村里不仅有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种出来的农产品有专人帮忙售卖,家家户户收入翻番的同时,每年年底还能拿到额外的分红。
俯瞰团结村
城里人甚至会专门花上一下午的时间待在村里的展厅,专门研究这个村落的 历史 :
一个曾经极度贫困的村子,到底是如何一步步重获新生的?
沈洪良(右 )及业主现场工作人员到访村民家中
2017年10月,休耕团队第一次来到团结村。
在村里的老人看来,这些从上海来的年轻人:吃不惯辣椒,听不懂方言,还会盖漂亮的房子,是「洋气」的城里人。
他们给自己团队的定位却是一定要「接地气」,必须思考如何在不同的背景之下,和这个村落找到共同语言,抓取平衡。
休耕的设计师:从左到右分别为沈洪良、蔡玉盈、陈宣儒
作为建筑师,他们的职业人生也经历过一次重新组合。
10年前,他们都在矶崎新的上海工作室工作。矶崎新是日本新陈代谢主义的代表人物,设计了一系列日本标志性的文化类建筑。老先生位于上海的工作室,也秉持着一贯的严谨、快节奏工作方式。
在大师工作室就职的那几年,密集而高强度的工作让他们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也打下了对整个建筑领域了解的基础,渐渐有了想走自己的路的决断。
休耕建筑位于乌鲁木齐路的工作室
2017年春天,他们决定一起开设工作室——取名为「休耕」。
他们租下了上海法租界弄堂里一个八九十平的小院子,试图在这里找回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感,尽量把工作的节奏放慢。
上海乌鲁木齐路的日常
沈洪良说,他很喜欢小院周围的生活环境:
「只要走出弄堂,就能看到在梧桐树下乘凉的上海大妈,也能偶遇在街拍的网红小姐姐;刚刚路过一家油条烧饼店,转眼又看到一家装修精致复古的咖啡馆。形形色色的人在这里汇聚!」
他喜欢从这些烟火气中,寻找设计的灵感。
休耕团队作品——奇异而安静的建筑
江西仙女湖蘑菇树屋(左)和种子树屋(右)
在建筑设计上,他们也秉持着和生活相同的理念:「所谓休耕,不是让土地荒芜,而是让疲惫的土地休 养生 息,恢复养分和肥力。」
他们强调建筑要留有呼吸的空间,设计的过程要不断反思设计的力量如何才是恰到好处:「有时候光鲜不如内敛粗犷的空间合适;有时候看似奇异的建筑同样也可以安静地与环境共生。」
团结村的建筑群就是一次将建筑融于自然、消隐于自然的温和尝试。
团结村悬崖峭壁上的水渠
团结村位于大山腹部,山高岩陡,因为土地蓄不住水而种不出水稻。村民只能天天将耐旱的苞米碾碎,蒸熟了当主食吃。
后来,吃团结村百家饭长大的村支书——黄大发用了36年时间,带领村民在绝壁上用靠钢钎、铁锤、锄头硬生生凿出了一条9.4公里的「天渠」。
修这段水渠的时候,黄大发已经58岁了
仍带头吊着绳子在悬崖上测量
绕过三重大山、穿过三道绝壁、三道险崖的「天渠」,最终将几公里外的螺丝河河水引进了村子。团结村因此拔掉了「缺水」的穷根。
黄大发被誉为「当代愚公」。村民们也将这条水渠命名为「大发渠」。
被誉为「当代愚公」的村支书黄大发
现在仍然生活在这里,守着这条他愿意用命换来的水渠
当年参与过修渠的一个村民说,当清澈的渠水哗啦啦流进干旱已久的坡地时。黄大发悄悄躲在一个角落,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来参与现场施工的村民
可种出粮食还不够,要让年轻人愿意回到村子里,还得有经济收入,有工作岗位。
于是,受到委托从上海来到了贵州的休耕团队,就成了第2批「开垦」这片土地的人。
对他们而言,团结村是一个特殊的项目。这里不仅有感人至深的水渠故事,还有很多需要依靠他们的建筑改善生活的村民。在这里,建筑承担的不再仅仅是空间的功能,还有 社会 责任。
岩石陡坡
施工的困难也显而易见:木屋的基地选在半山腰上,山路陡峭,所有的建材都需要靠人力搬运上山。他们只能尽量就地取材,缩小玻璃等材料的尺寸,尽量减少运输成本。
而乡村建设的施工天天都有「惊喜」,设计图纸经常需要根据现场的情况重新调整。再加上工期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休耕团队在距离现场最近的县城农家乐住了下来。
只是这个「最近的」农家乐到工地,还是得开近40分钟的绕山路才能到达。前前后后经历了超过3个月的驻场,他们尽可能控制住每一个设计变动。
村里的石墙
在建筑形式上,团结村并没有可供传承的经典建筑形式。以前的老房子就是用当地最多的毛石、木材搭建而成。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村里就陆陆续续出现了造价低、建设周期快的混泥土框架房。以前的石头房变得越来越少。
施工过程图
休耕团队决定沿用毛石、木材等当地传统建筑材料,从材质上让这个村的 历史 得到延续:
「希望几十年之后,我们建筑仍然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或许功能已经改变,但还能以博物馆的姿态活着,承载村里的一点记忆。」
2018年9月,木屋酒店、贵州大发天渠游客中心、山间餐厅和酒吧相继完工。
为了尽量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木屋酒店全部采用挑高的钢结构平台作为基座。同时,挑空设计也能减少当地潮湿多雾的气候对居住空间的影响。
木屋酒店
每栋木屋的平均面积40-50 大小不等。为了配合快速的施工周期,建筑外形选取的都是最简单的几何形态。
木屋外墙采用的深色系的淬火木搭建。这种材质经得起风吹日晒等多变的天气,带有质感的暗色也自然地和原始样貌的场地融合。
每栋木屋之间相距不远,但彼此之间的观景视野却经过充分的考量,可以确保各自望向大山而又不会相互打扰。
阳台采用内置的形式,方便观景的同时又有足够的私密性。
山间餐厅和酒吧
餐厅、酒吧同样依照地势而建,底部是架空结构,做成有高低落差的单层建筑。
低处的餐厅向前挑出,让视线范围尽可能地拥抱山景;高处的酒吧通过一个楼梯连接,在流线中制造出空间的明暗转换。
在设计餐厅时候,休耕团队想把山景引进室内的同时,增加一点空间的表情,让建筑能够回应场地光线、气候变化的瞬间。
他们采用落地条型百叶,窗户可以全部开启,将无边的绿意尽收眼底;也可以闭合,让阳光透过百叶窗洒进室内,在不同时间段、不同的天气时拥有不同的光影效果。
坐在餐厅,能看见的除了自然山景、毛石景观、还能看到可供亲子采摘的农田、摸鱼的小溪。你在看山下的人的同时,山下的人也把餐厅、酒吧当成风景。
大发天渠游客中心
除了木屋酒店和餐厅酒吧,还有以村内水渠的名字命名的游客中心——大发天渠游客中心。
作为村内面积最大的公共建筑,游客中心承担起了游客接待、运营办公、乡村展厅、村民休闲 娱乐 广场的作用。
游客中心同样依山势而建,采用阶梯型屋面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压迫感,还和山中的梯田风景形成了呼应。
越往低处走,建筑的跨度越大;形成了上窄下宽的建筑形态。
接待空间
办公区
展厅
整个游客中心总面积为3280 。内部空间除了运营办公区、游客接待区,还专门留出一部分空间作为展厅。
村子的 历史 面貌、村支书带领村民用36年开凿水渠的故事、农业 旅游 公司的扶贫进程······都被写进了展厅的史册里。
阶梯屋面
阶梯形的屋面是一个广场也是一个舞台。作为全村的新社区中心:这里既能在这里看山看水,也能举行节日表演,或是平时用于散步、聊天。
整个建筑外墙是清一色的暗色石材,是附近传统民居院落常见的毛石,与原生村落的建筑元素形成呼应。
暗色容易与环境融为一体,很难拍出「网红大片」。可比起网红打卡,他们更在意的还是:「建筑的使用者是否感到舒服?是不是和环境相融合?以及建筑能否激活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对故土的记忆?」
事实也确实如此,重生之后的团结村,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周遭城区的游客。
城里人若是询问村民村子里哪里好玩,他们能自然而然地说出那句:「去屋顶上坐坐吧!」
房子建完后,村子的故事其实才刚开始!
和普通扶贫项目不同的是,团结村除了大刀阔斧的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外,还以「授人以渔」的原则践行着后续的扶贫机制。
游客中心办公区
村民不仅在前期加入施工队取得劳动报酬,后续酒店、餐厅、酒吧、游客中心的运营也能够给年轻人们提供长期的就业岗位。
不少之前在遵义、贵阳等地工作的年轻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经过系统的培训之后上岗就业。
对于从事传统农业劳动的村民们,业主成立了专业的农业公司指导,种植有机蔬菜、蟹田稻、菜籽油、中华蜂和黔北黑猪。
以「猪蜂稻油」作为乐耕甜品牌下四大主力农产品统一拿到城里的门店售卖。村民可以以自己的土地或是劳动入股,年底还能获得酒店等 旅游 项目的额外分红。
来自团结村的新消息源源不绝:今天屋顶的广场要举办音乐节;再过几天又有文艺市集要在村里举办等等活动,社区充满了活力。
年轻人回来了,家家户户的收入都翻了好几番,村子里也变得越来越热闹。就连直达团结村的高速公路也会在明年春天通车。
到时候,相信距离这个小村子更远地方的人,也会来到团结村,坐在屋顶的小广场,看看云雾弥漫,听听鸟啼和风吟,感受被大山层层包裹带来的安全感!
感谢休耕建筑接受采访并提供素材
摄影:Laurian Ghinitoiu、田方方、乐耕甜、ZJJZ
部分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项目地址:贵州遵义播州区团结村
业主:贵州大发 旅游 发展有限公司
主创及设计团队:曹振宇、陈宣儒、沈洪良、蔡玉盈
转自公众号“借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