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扶栘木皮的功效与作用
扶栘木皮
(《本草拾遗》)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唐棣的树皮。
【植物形态】唐棣(《诗经》),又名:栘(《尔雅》),栘杨、高飞、独摇(崔豹《古今注》),扶栘(《纲目》),红栒子。
乔木。高可达15米,直径约70厘米。冬芽长椭圆形,鳞片细长,赤色,边缘有木绵状密毛;枝条细长,赤色或赤褐色有光泽,皮孔明显。叶互生;椭圆形,长5~7厘米,宽3厘米内外,先端尖,基部圆形或钝形,中部以上边缘有锯齿,幼时下面疏生绒毛,上面鲜绿色,下面灰白色或淡黄色,中肋在表面陷下;叶柄长2~3厘米,圆筒形;基部有2片小托叶。总状花序长6~10厘米,有花10余朵;具有长梗;萼绿色,钟状,先端5裂而外曲,平滑无毛;花瓣白色,狭长;雄蕊10余枚,花丝短小,不及瓣长1/2,药黄褐色,花粉白色;雌蕊1枚,子房10室,每室1胚珠。果实球形,径约1厘米,蓝黑色;果梗长,上端留有柱头痕迹。种子小,暗赤褐色而平滑。
分布河南、山西、湖北、四川、浙江等地。
【化学成分】同属植物的花瓣中,含有黄芪甙。果实中含较多的维生素C。
【炮制】《品汇精要》:"去上粗皮,锉碎用。"
【性味】《本草拾遗》:"味苦,平,有小毒。"
【功用主治】《本草拾遗》:"去风血脚气疼痹,腕损瘀血,痛不可忍。取白皮火炙,酒浸服之。"
【选方】治妇人白崩:扶栘皮半斤,牡丹皮四两,升麻、牡蛎(煅)各-两。每用一两,酒二钟,煎一钟,食前服。(《濒湖集简方》)
提醒您:扶栘木皮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泡桐木皮
(《陕西中草药》)
【来源】为紫葳科植物灰楸的树皮。
【植物形态】灰楸
落叶乔木,高可达15米。树皮粗糙,灰褐色至灰白色,有纵纹及裂隙,并有少数圆形突起的皮孔;幼枝灰褐色,有星状毛。叶对生,卵形,长7~12厘米,先端长尖,基部圆形或略为心形,在幼树上常为3裂,上面稍有毛,下面毛较密;叶柄长。总状花序顶生,有花7~15;淡红色或淡紫色;花冠钟形,2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喉部有紫褐色斑点。
生于高山之山坡或山谷中。分布河南、陕西、湖北、四川等地区。
【采集】全年可采,剥取枝皮,晒干。
【性味】苦,平。
【功用主治】清热,止痛,消肿。治风湿潮热,肢体困痛,关节炎,浮肿,热毒,疥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
提醒您:泡桐木皮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冬青子及木皮“甘”,是指其“性甘平”(与温热、寒凉有别),属于药性,并不是指其味道(当然,后面的“凉”,是指“凉血败毒”,不是指“性寒凉”,这点也要注意)。
所以一种中药“甘”、“苦”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的,不存在矛盾。
楼主今后细心多看点药理方面的书籍,就可以尽量避免这样的误会了。
合欢皮简介
合欢皮是植物合欢的树皮。呈筒状或半筒状,长达30厘米以上,厚1~2毫米.外表面粗糙,灰绿色或灰褐色,散布横细裂纹,稍有纵皱纹,皮孔圆形或长圆形,带棕红色。内表面淡棕色或淡黄色,有细密纵纹。质硬而脆,断面淡黄色,纤维状。气微香,味淡。以皮薄均匀、嫩而光润者为佳。
合欢皮的功效与作用
合欢皮有解郁,和血,宁心,消痈肿之功效。主治心神不安,忧郁失眠,肺痈,痈肿,瘰疬,筋骨折伤。
1、《本经》:"主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
2、《本草拾遗》:"杀虫。"
3、《动植物民间药》:"治咳嗽。"
4、《纲目》:"和血,消肿,止痛。"
5、《分类草药性》:"消瘰疬。"
6、《日华子本草》:"煎膏,消痈肿并续筋骨。"
7、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心气躁急、失眠及筋挛。"
合欢皮性平,味甘,多用于治疗筋骨折伤、忧郁失眠、心神不安等疾病。
合欢皮的禁忌
1、溃疡病及胃炎患者慎服。
2、风热自汗、外感不眠者禁服。
合欢皮的副作用
1、合欢皮有收缩子宫的作用,所以孕妇服用会导致流产。
2、研究表明,合欢皮中的山合欢皂苷E有杀伤精子的作用。
合欢皮的药用附方
1、治咳有微热,烦满,胸心甲错:黄昏(是合昏皮也)手掌大一片。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千金方》黄昏汤)
2、治肺痈久不敛口:合欢皮、白蔹。二味同煎服。(《景岳全书》合欢饮)
3、治蜘蛛咬疮:合欢皮,捣为末,和铛下墨,生油调涂。(《本草拾遗》)
4、治打扑伤损筋骨:夜合树皮四两(炒干,末之),入麝香、乳香各一钱。每服三大钱,温酒调,不饥不饱时服。(《续本事方》)
5、治打扑伤损骨折:夜合树(去粗皮,取白皮,锉碎,炒令黄微黑色)四两,芥菜子(炒)一两。上为细末,酒调,临夜服粗滓罨疮上,扎缚之。此药专按骨。(《百一选方》)
猜你喜欢
1. 合欢皮的功效与作用
2. 中药合欢皮的功效与作用
3. 中药五加皮的功效与作用
4. 丹参的功效及禁忌
5. 夜交藤的功效与作用
6. 肉苁蓉的食疗方法与禁忌
7. 中药丹参的食用方法及其功效
桦木,耐寒、速生,对病虫害较有免疫力,用於重新造林、控制水土流失、防护覆盖或作保育树木。多要求湿润、肥沃的砂土或壤土,播种和嫁接繁殖。
桦木年轮略明显,纹理直且明显,材质结构细腻而柔和光滑,质地较软或适中。桦木富有弹性,干燥时易开裂翘曲,不耐磨。加工性能好,切面光滑,油漆和胶合性能好。常用于雕花部件,现在较少用。易分特征是多“水线”(黑线)。桦木属中档木材,实木和木皮都常见。产东北华北,木质细腻淡白微黄,纤维抗剪力差,易“齐茬断”。其根部及节结处多花纹。古人常用其做门芯等装饰。其树皮柔韧美丽。蒲人对此极有感情,常镶嵌刀鞘弓背等处。唯其木多汁,成材后多变形,故绝少见全部用桦木制成的桌椅。
生长于北半球,具有闪亮的表面和光滑的机理。黄白色略带褐,年轮明显,木身纯细,略重硬,结构细,力学强度大,富有弹性,吸湿性大,干燥易开裂翘曲。在易于腐朽的环境下不十分耐久,更多以夹板形式使用。桦木通常用于特种胶合板、家具、细木旋作等。所制家具光滑耐磨,花纹明晰。如今用于结构、镶花木细工和内部框架的制作。它结实的木材常被拿来制造家具、农具与居家用品。桦木也是常见的装饰性路树。
桦木的树汁都被用来调制药酒,其叶片冲茶喝则有利尿作用。它也是乳液与软膏中的成份之一,也许是因为它具有收敛的作用。近年来则被使用于香水中。
桦木也可作为医学药物;1、乳痈初起(肿痛结硬,欲破未破)。 用桦皮烧存性,研为末,温酒送服一匙。服后即卧床休息。一服见效。 2、肺风毒疮(遍身疮疥如疠,以及急仍瘙痒,脸上风刺,妇女粉刺等)。 用桦皮灰四两、烧枳壳(去穰)四两、荆芥穗二两、炙甘草半两,共研为末;另用杏仁(水煮过,去皮尖)二两,研为泥,与药末调匀。每服二钱,饭后服,温酒调下。病得者,服药三次,此方名“桦皮散”。 3、小例热而短。和桦皮煮成浓汁饮服。
(1)中风身直,有能转动。用槐皮(黄白者)切细,加酒或水六升,煮成二升,分次服。
(2)风虫牙痛。用槐树白皮一把,切细,加酪一升煮过,去渣,放一点盐,含漱。
(3)蠼螋恶疮。用槐白皮浸醋中半日后洗患处。
2、槐叶:肠风痔疾。用槐叶一斤,蒸熟晒干,研为末,煎饮代茶。久服还能明目。 鼻气窒塞。水煮槐叶,五升煮成三升,加入葱,豉调和,有煎饮。
3、槐花:
(1)鼻血不止。用槐花、乌贼骨等分,半生半炒,研为末,吹入鼻内。
(2)吐血不止。用槐花烧存性,加麝香少许,研匀,糯米汤送服三钱。
(3)咯血、唾血。用槐花炒过、研细,每服三钱,糯米汤送下。服药后须静卧一、二小时。
(4)尿血。用槐花(炒)、郁金(煨)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淡豉汤送下。立效。
(5)屙血。用槐花、荆芥穗,等分为末,酒送服一匙。又方:用柏叶三钱,槐花六钱,每日煎汤服。又方:用槐花、枳壳等分,炒存性,研为末,水送服二钱。
(6)妇女漏血。用槐花烧存性。研为末。每服二、三钱,饭前服,温酒送下。
(7)中风失音。炒槐花,三更后仰卧嚼咽。
(8)痈疽发背(凡中热毒,眼花头晕,口干舌甘,心惊背热,四肢麻木,觉有红晕在背部)。用槐花一堆,炒成褐色,泡好酒一碗中,乘热饮酒,汗出即愈,如未退,再炒一服。必愈。
(9)疔疮肿毒。用槐花微炒,核桃仁二两,放入酒一碗中煎开多次,热服。疮未成者二、三服,疮已成者一、二服,即可见效。
(10)白带不止。用槐花(炒)、牡蛎(煅),等分为末。每服三钱,酒送下。
4、槐实:
(1)肠风泻血。用槐角(去梗,炒)一两,地榆、当归(酒焙)、防风、黄芩、枳壳(麸炒)各半两,共研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此方名“槐角丸”。
(2)大肠脱肛。用槐实、槐花等分,炒为末,蘸羊血炙熟吃(用猪肾去皮蘸末炙熟吃亦可),以酒关下。
(3)内痔、外痔。用槐角一半,捣成汁,捣成汁,晒,浓,取地胆为末,同煎成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水送下。作丸时,也作成挺子,纳肛门内。地胆末可用苦参末代替。
(4)目热昏暗。用槐角、黄连各二两,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浆水送下。每天二次。
(5)大热心闷。用槐角烧为末,酒送服一匙。
性味:平;甘;归心、肝经
归经:归心、肝经
功效:解郁安神,活血消肿。用于心神不安,忧郁失眠,肺痈疮肿,跌扑伤痛。
用法: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禁忌:溃疡病及胃炎患者慎服,风热自汗、外感不眠者禁服。
形状:本品呈卷曲筒状或半筒状,长40~80cm,厚0.1~0.3cm。外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稍有纵皱纹,有的成浅裂纹,密生明显的椭圆形横向皮孔,棕色或棕红色,偶有突起的横棱或较大的圆形枝痕,常附有地衣斑;内表面淡黄棕色或黄白色,平滑,有细密纵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呈纤维。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
合欢皮具有解郁安神、养阴生肌和活血消肿的功效,对治疗忧郁、烦躁、失眠、肺痈、疮肿、跌扑肿痛等等都有一定作用。合欢皮还可以帮助降低血压。有一定镇静,催眠的效果,所以有一定安神,宁心的效果。同时合欢皮有抗血小板活化因子,可以达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同时可以消除肿胀。一般孕妇,溃疡病及胃病患者慎用。
合欢
【释名】 合昏、夜合、青裳、萌葛、乌赖树。
【气味】 (木皮)甘、平、无毒。
【主治】
1、肺痈。取合欢皮一掌大,加水三升,煮成一半,分二次服。
2、跌打损伤。用合欢皮,把粗皮去掉,炒成黑色,取四两,与芥菜子(炒)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卧时服,温酒送下,另以药末敷伤处,能助接骨。
3、小儿撮口风。有合欢花枝煮成浓汁,揩洗口腔。
4、中风挛缩。用合欢枝、柏枝、槐枝、桑枝、石榴枝各五两,生锉;另取糯米五升、黑豆五升、羌活二两,防风五钱、细曲七升半。先以水五斗煎五枝,取汗二斗五升浸米、豆蒸熟,加曲与防风、羌活,照常法酿。封二十日后,压汁饮服,每饮五合,常有酒气即可,不宜过醉致吐。
提醒您:合欢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苦楝皮
(《证类本草》)
【异名】楝皮(《斗门方》),楝根木皮(《纲目》),双白皮(《南京民间药草》)。
【来源】为楝科植物苦楝或川楝的根皮或干皮。
【植物形态】①苦楝(《证类本草》),义名:翠树、紫花树、森树、楝枣树、火棯树、花心树、苦辣树、洋花森。
落叶乔木,高15~20米。树皮暗褐色,幼枝有星状毛,旋即脱落,老枝紫色,有细点状皮孔。2回羽状复叶,互生,长20~80厘米;小叶卵形至椭圆形,长3~7厘米,宽2~3厘米,基部阔楔形或圆形,先端长尖,边缘有齿缺,上面深绿,下面浅绿,幼时有星状毛,稍后除叶脉上有白毛外,余均无毛。圆锥花序腋生;花淡紫色,长约1厘米;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两面均有毛;花瓣5,平展或反曲,倒披针形;雄蕊管通常暗紫色,长约7毫米。核果圆卵形或近球形,长约3厘米,淡黄色,4~5室,每室具种子1枚。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多生于路旁、坡脚,或栽于屋旁、篱边。北至河北,南至云南、广西,西至四川,都有分布。
②川楝,详"川楝子"条。
以上两种植物的叶(楝叶)、花(楝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四时可采,但以春末夏初为宜。砍下树干或挖出树根,剥取根皮或干皮,洗净晒干。
【药材】①根皮
呈不规则条块、片状或槽状,长短宽窄不一,厚约3~6毫米。外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皮孔大而明显,有不规则的纵裂深沟纹,木栓层常作鳞片状,衰老的栓皮常剥落。露出砖红色的内皮;内表面淡黄色,有细纵纹。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成层,可层层剥离,剥下的薄片,有极细的网纹。气微弱,味极苦。以干燥、皮厚、条大、无槽朽、去栓皮者为佳。
②干皮
呈槽形的片状或长卷筒状。长短不一,长约30~100厘米,宽3~10厘米,厚3~7毫米,外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较平坦,有多数纵向裂纹及横向延长的皮孔。内表面白色或淡黄色。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层片状。气味与根皮同。以外表皮光滑、不易剥落,可见多皮孔的幼嫩树皮为佳。
主产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河南、贵州等地。此外,陕西、山东、云南、甘肃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苦楝含有多种苦味的三萜类成分。
在根皮、干皮中的主要苦味成分为苦楝素,即川楝素和另一尚未完全确定的微量成分。还含有其他苦味成分:印楝波灵A、印楝波灵B、梣皮酮、葛杜宁、苦里酮、苦内酯、苦洛内酯,以及苦楝子三醇等。
在干皮中还有正卅烷、β-谷甾醇、葡萄糖和其他微量成分。
从日本产苦楝的韧皮部中,曾得到一个具有与山道年类似杀虫作用的化合物,还分离出香荚兰酸和dl-儿茶精,前者能驱除蛔虫与短膜壳绦虫。又从苦楝变种的叶子,分离出二种黄酮体:芸香甙和山柰酚-3-L-鼠李糖-D-葡萄糖甙。
果实中的苦味成分有苦楝子酮、苦楝子醇。还有4,4,8-三甲基-3β,7α,23-三羟基-胆甾-14,24-二烯-21-羧酸-21,23-内酯。
从日本苦楝的果实和果皮中,除得到苦楝子酮外,还有楝酮乙酸酯和去乙酰杜楝质等。
种子油含多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酸约占35%,主成分为亚油酸(45~50%)、油酸(32~40%)。果实油含肉豆蔻酸、亚油酸、油酸、棕榈酸、棕榈油酸。
【药理作用】川楝、苦楝的根皮或干皮(剥去外层棕色粗皮的内白皮)中所含的苦楝素,有驱蛔作用。早年即证明,苦楝皮的酒精提取物在体外对猪蛔,特别对其头部具有麻痹作用,自提得其有效成分苦楝素后,作用远较酒精提取物为强,与山道年相比,则缓慢而持久。对其作用原理有二种说法:用较高浓度(1:1000以上)的苦楝素对猪蛔作用的观察,认为它能麻痹猪蛔,特别是其头部的神经节;用较低浓度(1:5000~9000)的苦楝素,则观察到对猪蛔及其节段(头部及中部)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增强,间歇地出现异常的剧烈收缩,破坏其运动的规律性(活动增强与减弱相交替),并能持续较长时期(10~24小时)。此种兴奋作用乃是苦楝素透过虫体表皮,直接作用于蛔虫肌肉,扰乱其能量代谢,导致收缩性疲劳而痉挛,最后使虫体不能附着肠壁而被驱除体外。所谓麻痹作用,可能是虫体长期受药物作用后而呈间歇性痉挛收缩的貌似静止状态。临床上服苦楝素排虫时间较迟(24~48小时),排出的虫体多数尚能活动,由此可得到解释。
高浓度的苦楝药液(25~50%)在体外对鼠蛲虫也有麻痹作用。苦楝子的酒精浸液,对若干常见的致病性真菌在体外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热水提取物也有抗真菌作用;但水浸剂特别是煎剂,效力较醇浸剂弱。因此,苦楝子治疗头癣等真菌感染时,用酒精制剂可望提高疗效。苦楝素能兴奋兔在位及离体肠肌,使张力和收缩力增加,故用以驱虫时,不需另加泻药,对血象、血压,呼吸、子宫等均无明显影响。
【炮制】洗净,稍浸泡,润透,切丝,晒干。
【性味】苦,寒,有毒。
①《别录》:"微寒。"
②《日华子本草》:"苦,微毒。"
⑧《医林籍要》:"大苦,大寒。"
【功用主治】清热,燥湿,杀虫。治蛔虫,蛲虫,风疹,疥癣。
①《别录》:"疗蛔虫,利大肠。"
②陶弘景:"根:以苦酒摩涂疥;煮汁作糜,食之去蛔虫。"
③《日华子本草》:"治游风热毒,风疹恶疮疥癞,小儿壮热,并煎汤浸洗。"
④《滇南本草》:"根皮杀小儿寸白虫。"
⑤《医林纂要》:"杀疳、治疽。"
⑥《现代实用中药》:"根皮对绦虫、蛔虫、蛲虫都有效。"
⑦《湖南药物志》:"治冻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鲜者1~2两):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宜忌】体弱及脾胃虚寒者忌服。
【选方】①治小儿蛔虫:一樟木,削上苍皮,以水煎取汁饮之,量大小多少。此为有小毒。(《千金方》)二樟根白皮,去粗,二斤,切。水一斗,煮取三升,砂锅(熬)成膏,五更初温酒服一匙,以虫下为度。(《简便单方》)
②治小儿虫痛不可忍者:苦楝根白皮二两,白芜荑半两。为末,每服一钱,水-小盏,煎取半盏,放冷,待发时服,量大小加减,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抵圣散)
③杀蛲虫:楝根皮二钱,苦参二钱,蛇床子一钱,皂角五分。共为末,以蜜炼成丸,如枣大,纳入 *** 或 *** 内。(《药物图考》楝皮杀虫丸)
④治钩虫病:苦楝皮(去粗皮)十斤,加水五十斤,熬成十斤;另用石榴皮八两,加水五斤,熬成二斤,两种药水混合搅匀,成人每次服一两。(《湖南药物志》)
⑤治瘾疹:楝皮浓煎浴。(《斗门方》)
⑥治疥疮风虫:楝根皮、皂角(去皮子)等分。为末,猪脂调涂。(《奇效良方》)
⑦治顽固性湿癣:楝根皮,洗净晒干烧灰,调茶抽涂抹患处,隔日洗去再涂,如此三、四次。(《福建中医药》(2):43,1959)
⑧治瘘疮:楝树白皮、鼠肉、当归各二两,薤白三两,生地黄五两,腊月猪脂三升。煎膏成,敷之孔上,令生肉。(《刘涓子鬼遗方》坐肉膏)
⑨治小儿秃疮及诸恶疮,蠷螋疮:楝树枝皮烧灰,和猪膏敷之。(《千金方》)
⑩治虫牙痛:苦楝树皮煎汤漱口。(《湖南药物志》)
⑾治蛇咬伤:苦楝树二层皮、韭菜各四两,加米酒半斤、醋四两,炖热放凉后用。伤口先行扩创,用药酒自上而下外擦,药渣外敷,内服少许药酒。(广东《中草药处方选编》)
【临床应用】苦楝皮驱蛔虫,民间使用已久,疗效确实。解放后,各地临床报道,病例数以万计。但在实践过程中,对药用部分的选择、制备、剂量、服法等均不一致,其驱虫效果及毒性反应差距也很大。现根据部分临床报道,综述于下:
①药用部分及采集季节
苦楝树的干皮、根皮都可驱蛔。从唐《千金方》等历代有关23种方书查考,其中有16种主要采用根皮。明代以后的记载更多采用根皮。根据近年临床应用结果证明,根皮比树皮疗效高1倍;近根的树皮(约在地面之上5寸处)较上层树皮为优,其疗效与根皮近似。在时间上以冬季或春季抽芽前采集的根皮,疗效最高。此外,楝属植物的各地品种不同,一般均认为以四川产的川楝为佳。
②制备方法、剂量与服法
一般采用煎剂,亦可制成片剂。苦楝皮有效成分难溶于水,需用文火久煎,才有确实疗效。有人作对比试验,分别以2、4、6两用文火煎11小时,其疗效比以8两用武火煎4小时者为高。剂量:根据1963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和有关记载,苦楝皮的成人剂量为1.5~3.0钱(干皮),但实际用量颇不-致,高的竟有用至9~11克/公斤体重者。有人建议成人用4~6两(鲜皮),小儿按3~6克/公斤体重计算。川楝片每片含川楝素结晶0.025克,成人剂量为6~8片,2~4岁2片,4~8岁3~4片。苦楝素片每片含苦楝素25~50毫克,用于儿童以5毫克/公斤体重疗效最好。或每2岁服用1片(4岁用2片……14岁用7片),16岁以上用10片。服法:睡前或晨间空腹顿服,或在睡前和次晨分服。煎剂服时可加糖矫味,不必另服泻药。有主张在服药前先吃些油类食物,以减少药物对胃粘膜的 *** ,防止胃肠道反应的发生。
③驱虫效果
根据采用苦楝皮(或粗制苦楝片)治疗的20000余例,及川(苦)楝素片治疗约5000例肠蛔虫病的临床分析来看,一般在服药后数小时或2~3天内排出蛔虫,以24~48小时排出者居多。排虫率20.2~100%不等,大便阴转率5.5~92.8%不等。曾有介绍,以苦楝皮煎剂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50例,获得显效。方法以25%煎剂200毫升作保留 *** ,半小时后再用300~500毫升作第2次 *** ,1小时后再用600毫升行第3次 *** ,此为一疗程。若经24小时未见排出,可再进行第二疗程。对严重失水者可先补液矫正脱水。也有用川楝片内服治疗蛔虫性肠梗阻,剂量:1岁2片,2~4岁2~3片,5~8岁4片,9~12岁5片,均日服2次,并可根据情况给予50%硫酸镁25毫升。此外,用鲜苦楝根4~6两(不去皮)煎成100%煎剂治疗胆道蛔虫病,亦取得一定疗效;12岁以下每日1剂,分3次服,12岁以上每日1剂分2次服,2~3剂为一疗程。一般服药后2~3小时痛即减轻,从第1次大便开始,即有蛔虫排出。一个疗程后,尚有轻度症状者,可隔1~2日后再续服一个疗程。又苦楝根皮对驱除蛲虫、绦虫、鞭虫,亦有一定效果。
④毒性反应
苦楝皮的副作用,一般在服药后1~6小时尚未排虫之前发生,通常为头晕、头痛、思睡、恶心、腹痛等,其发生率高者可达100%,低者不到1%,持续时间大多在数分钟或1~3小时,最长16小时,可自行消失。严重反应或严重中毒时,可出现呼吸中枢麻痹、类似莨菪类植物中毒症状及内脏出血、中毒性肝炎、精神失常、视力障碍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川楝素240"系从川楝皮中提出的白色晶体,具有蓄积作用,对胃肠有 *** 性,对肝脏亦有损害;为了避免中毒,不宜连续服用。苦楝根外层紫褐色皮,古人曾指出有毒,但经近人试用,并未见副作用增加。引起上述各种严重反应或中毒现象,多因药物过量,或因患者机体的特殊敏感性所致,临床应用时务须注意。
提醒您:苦楝皮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晒干后密封储存。
大部分的中药材在采摘后都会选择晒干,再进行回收加工处理。这样会让药材能够时间长一点。鸭脚木皮,中药名。为五加科植物鹅掌柴的根皮,具有清热解表,祛风除湿,舒筋活络之功效。常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烫伤,无名肿毒,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
乔木或灌木,高2-15m,胸径可达30cm以上;小枝粗壮,干时有皱纹,幼时密生星状短柔毛,不久毛渐脱稀。叶有小叶6-9,最多至11;叶柄长15-30cm,疏生星状短柔毛或无毛;小叶片纸质至革质,椭圆形、长圆状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稀椭圆状披针形,长9-17cm,宽3-5cm,幼时密生星状短柔毛,后毛渐脱落,除下面沿中脉和脉腋间外均无毛,或全部无毛,先端急尖或短渐尖,稀圆形,基部渐狭,楔形或钝形,边缘全缘,但在幼树时常有锯齿或羽状分裂,侧脉7-10对,下面微隆起,网脉不明显;小叶柄长1.5-5cm,中央的较长,两侧的较短,疏生星状短柔毛至无毛。圆锥花序顶生,长20-30cm,主轴和分枝幼时密生星状短柔毛,后毛渐脱稀;分枝斜生,有总状排列的伞形花序几个至十几个,间或有单生花1-2;伞形花序有花10-15朵;总花梗纤细,长1-2cm,有星状短柔毛;花梗长4-5mm,有星状短柔毛;小苞片小,宿存;花白色;萼长约2.5mm,幼时有星状短柔毛,后变无毛,边缘近全缘或有5-6小齿;花瓣5-6,开花时反曲,无毛;雄蕊5-6,比花瓣略长;子房5-7室,稀9-10室;花柱合生成粗短的柱状;花盘平坦。果实球形,黑色,直径约5mm,有不明显的棱;宿存花柱很粗短,长1mm或稍短;柱头头状。花期11-12月,果期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