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涂料 > 正文

徐达是回族吗

过时的高跟鞋
迷路的荔枝
2023-01-02 10:02:52

徐达是回族吗

最佳答案
勤恳的画板
优雅的大叔
2025-09-09 14:03:16

徐达是回族人。

回民史料记载的‘十回一朱’中的一员回族大将,徐达是回族,其父是阿訇。

证据一,回民史书记载

《清真先正言行略•赛哈智传》载:“明初,徐达入元都,得秘藏书数十百册,系天方先圣之遗典。因御书百字,褒颂圣德,敕赐清真寺并嘉酉圣遗惠,宣恩西域;钦与赛哈智世袭咸宁侯,并命哈智于京师、西安建净觉、礼拜二寺……”

赛哈智是明初北京的一个著名的穆斯林学者,他的传记记载,徐达攻入大都后,得到‘数十百册’伊斯兰教藏书,将其献给朱八八后,此后朱八八写下了《至圣百字赞》。从这个记载来看,徐达是回回,信奉伊斯兰教。

这个记载中的赛哈智和朱八八的记载都是可信的,赛哈智被朱八八授官,死后葬于北京昌平何营的西域先贤伯哈智墓,至今该墓仍在昌平,规模十分宏大。

而朱八八所写《至圣百字赞》,被明末回民史书《正教真诠》收载。也是可信的。

因此,该史书记载的徐达为穆斯林,毫无疑问是可信的。

证据二 ,徐达同常遇春迁建【大同清真大寺】

这是【大同清真大寺】的建寺概况

从其中内容可知,该清真大寺是由徐达、常遇春(另一个回回)所建。

证据三  徐达、常遇春与【新乐清真寺】

”明洪武元年,徐达、常遇春率军北征,班师回朝时曾在此地安下营头(即主营)。徐、常得知彭家庄是回民居住村落后回朝奏明洪武皇帝,遂下令将村名改为“西大营”(俗称“营里”),并拨款修建清真寺。如今,寺内还藏有木制万岁楼“

徐达、常遇春在北伐时,得知彭家庄是回民社区,遂回去向朱八八汇报了此事,随即朱八八即拨款下来,给当地的回民修建了清真寺。

证据四  【山海关清真寺】与徐达的回回营

由于明王朝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对汉人隐瞒了回回真实身份,导致一些汉人习惯性地误将明朝当成汉人朝代。

在汉人的习惯性的认知里,会主观地将明军想像成汉族军队,但事实上明军是回族军队。而相关证据最完整的,就是徐达的军队,他们主要由回族人构成。

”据传:在修筑万里长城时,徐达大将军从甘肃榆林带来的回族兵较多,故有先建古清真寺,后筑长城之说。古清真寺占地面积3952.8平方米。1986年开始修缮。维修后的清真寺,东西长78米,南北宽36米,总面积2808平方米。“

徐达的军队主要就是回族人,他们在山海关修建了清真寺。

军队是回族军队,军官毫无疑问也是回族人,因为很难想像一个吃猪肉的汉族人,能够统率一支穆斯林军队。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徐达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他的军队是回族军队。

最新回答
靓丽的河马
漂亮的黄蜂
2025-09-09 14:03:16

徐达和常遇春比较,徐达更厉害。

徐达是朱元璋手下统兵第一大将,是帅才。常遇春确是一员猛将,统兵才能就不能和徐达比。而且其人莽撞嗜杀,犯过不少错误。因此徐达更厉害。在灭元的最后一战中,朱元璋曾斟酌过派谁统兵攻打元军,他知道常遇春很厉害,在灭陈友谅的时候,常遇春就出奇制胜过,但是他不够冷静,会意气用事,相比之下徐达经常临危不乱,胸中有百万兵,有勇有谋。

徐达和常遇的共同特点:

1、徐达和常遇春武功高强。徐达和常遇春虽然之前没有学过兵法,没有带过军队,但是他们有个特点,都学过武功,有一身好武艺。因为有一身好武艺,因此在军队中让人佩服,受士兵爱戴。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是一个不会武功的白面书生来指挥打仗,那些士兵们肯定不服他。而徐达和常遇春本身武功高强,士兵们都会觉得他们“有水平”,当然就听他们的话了。

2、徐达和常遇春作战勇猛。徐达和常遇春除了有一身好武艺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他们在战场上打仗的时候,作战勇猛,每次都是冲锋在前。史料中就有很多地方特别记载了他们冲锋在前的例子。

紧张的金毛
贤惠的歌曲
2025-09-09 14:03:16

徐达是病死的不是赐死的。

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达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然而次年二月(1385年),病情加重,随后去世。

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以示悲疡,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朱元璋曾经称赞他说:“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女色财宝,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没有过失。当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达。”

总评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在军中,军令一旦发出便不改变。各位将领遵奉其令都凛然畏惧,而在太祖面前则恭敬谨慎像不敢讲话一样。

善于安抚将士,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无不感激他的恩德愿意报效尽力,因此,兵锋所向无不克敌制胜。更能严格约束部队,所攻克大都会二处,省会三处,府城县城一百余处,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战乱之苦。

外向的小蝴蝶
踏实的黑夜
2025-09-09 14:03:16
徐达家谱

作者:  徐建刚  徐长峰

徐达(1332年—1385年)

别名  徐天德  徐魏公  徐武宁  徐中山

重病逝世

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

1385年2月病情加重,随后去世。

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以示悲疡,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

其他作品

诗词

《澜渡秋声》《金陵重九》

对联

《题金陵明宫联》

家族成员

曾祖父  徐五四

全国各地自称徐达后人者,其家谱中提及徐达父母、先祖姓名,各不相同。1980年代,徐达第四子徐膺绪墓志在南京板仓出土,才确定徐达父母、先祖姓名。据《明史·卷一百二十五》所载,徐达“世业农”。其先人作为平民,以数字为名,在元朝常见。

祖父  徐四七

徐膺绪墓志称三代男性先祖“以武宁王(徐达)贵皆追封中山王”,三代女性先祖和嫡母谢氏则“皆封中山王夫人”。

父亲  徐六四

母亲  蔡氏

妻妾原配  张氏

明代史料称张氏为徐达原配妻子,因史料不全,故出身和死因皆不详实。后由朱元璋做主继娶谢氏。提及张氏的明代史料,亦多提及谢氏生四子四女,已被徐膺绪墓志证实错误。

妻妾妻子  谢氏

谢再兴次女,朱文正妻妹。由朱元璋做主,为徐达所娶。虽然历史上,谢夫人的生平不详,但自明代以来关于她的传说、野史、伪史颇多。一说因生性狂妄善妒,言行失礼,被朱元璋下令杖毙。一说,谢夫人嫉妒马皇后,被朱元璋所杀。洪武二十年(1387年)冬十月,追封谢氏为中山武宁王夫人。

妻妾妾室  孙氏

仅见于其子徐膺绪和曾孙徐显隆墓志。徐膺绪墓志称“妣谢氏”(嫡母谢氏)、“生母孙氏”,据此推断孙氏当为徐达妾室。曾孙徐显隆墓志称孙氏封中山王夫人,无其它史料可证。

妻子或妾室    贾氏

仅见于《明实录·英宗实录·卷之六十三》,称贾氏为徐显宗曾祖母、中山王夫人。推断为徐辉祖生母。贾氏若为徐达生前妻子(或假定为谢氏死亡后,徐达继娶的继室),则与庶子徐膺绪墓志冲突。贾氏若为徐达妾室追赠中山王夫人,又与徐辉祖继承魏国公爵位冲突。而徐妙锦墓志记载,贾氏为妙锦生母。对于“《明实录》中贾氏为谢氏的笔误”一说,又无实证。据此推断应有此人,或为妾室。

长子  徐辉祖

生母张氏或谢氏或贾氏,袭魏国公,靖难之变后,因反对明成祖朱棣遭削爵及禁锢家中。永乐五年(1407年)逝世,年四十余。

二子  徐膺绪

生母孙氏,明代史料多称第二子,墓志称“季子”(第四子),洪武五年(1372年)出生,世袭指挥使。永乐十四年(1416年)逝世,年四十五。其生母孙氏,已被徐膺绪墓志证实。

三子  徐添福

生母谢氏,早卒

四子  徐增寿

生母谢氏,早卒,靖难之变,时暗助朱棣,为建文帝所杀,后代世袭定国公。

女儿

长女  徐皇后

生母谢氏,本名正史无记载,或说徐仪华、徐妙云。明成祖朱棣皇后。

1362年出生。洪武九年(1376年)册为燕王妃。永乐五年(1407年)逝世。

次女  徐氏

生母谢氏,本名正史无记载,或说徐妙清,代王朱桂妃。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丙午,册封徐达第二女为代王妃。丈夫朱桂,时年十七周岁。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王妃徐氏生嫡一子朱逊煓。

明史《明史·卷一百十七》朱桂传中的所记,徐氏“骄妒”,曾虐待朱桂的两位侍女(婢妾)。姐夫明成祖因徐达的原故,未对徐氏问罪。以致朱桂迁怒于世子朱逊煓,母子迁居外舍。

三女  徐妙锦

生母贾氏(1380-1440),正史无记载,仅见于明代陈琏所著《琴轩集》中的墓志,墓志作者不详。据墓志记载,生母为“武宁王夫人贾氏”。妙锦出身天资聪颖,善诗画,且心地仁厚慈悲,因此深受成祖朱棣暗慕,妙锦婉拒,并出家为尼。

四女  徐氏

生母谢氏,生平无史料记载。据按徐家子女后来身份逐一排除和推断,应为安王朱楹妃。

(End)

寂寞的发夹
成就的糖豆
2025-09-09 14:03:16

徐达的女儿,最后都嫁给了朱元璋家族的后代子孙。徐达的其中一个女儿,嫁给了朱家的皇帝朱棣 ,徐达的这个女儿是一位特别厉害的女子,不仅在文采方面。与京城乃至全国的人才当中都是数一数二的,并且武功也是一流的,再有一次战争中,皇帝朱棣 带兵外出打仗。城里面人数稀少,面对外敌,徐达的这位女儿也就是后来的徐皇后自己亲自上阵应用杀敌,不畏艰险,保住了城池的安全,而且在他。死后皇帝也没有在皇后的职位上再立他人,由此可见,徐达的这位女儿在朱家子孙朱棣 的心目中是十分重要的。

而且徐达最后的结局,是因病而死,虽然他的疾病对于现在来说很好医治,但是对于当时明朝时代来说,医疗等不发达的年代,是足以致命的。 并且朱元璋与徐达的关系非常好,经常以兄弟相称,每年徐达回到京城的时候,朱元璋都要宴请徐达,两人彻夜畅饮,而且在虚打死后,朱元璋也是非常的伤心,并且在徐达死后,追封徐达为中山王。三世王爵,享太庙肖像功臣,皆为第一。

在这次的山河明月当中有中国著名的演员陈宝国,作为主演朱元璋的演员,在遇到一切事情的时候,可以展现出来自己一代霸主的气魄。但是,对待自己儿女的时候,又好像是一位醇厚的父亲,循循善诱。并且在这部剧当中,他跟著名演员张丰毅演的徐达有着很多的细分。皇帝和大臣之间经常出现矛盾,非常的值得我们去观看,并且我们也在历史当中了解到徐达是一个非常喜欢是吃烧鹅的人,而朱元璋也知道他的这个爱好。经常请过来吃烧鹅,但是徐达知道,这个时候皇帝一定有求于自己。

积极的自行车
俏皮的毛巾
2025-09-09 14:03:16

徐达为人宽厚,精通兵法,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是功勋,“开平摧锋陷阵,所向必克,智勇不在中山下;而公忠谦逊,善持其功名,允为元勋之冠。”根据《明史》记载,朱元璋对徐达极其信任,“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

朱元璋越是信任,徐达反而越发小心谨慎,提到朱元璋杀功臣的三个原因,朱元璋的杀戮功臣的特点,有三个方面:“功高震主”、“恣意妄为”、“难以驾驭”。徐达一个都不满足。信任归信任,可朱元璋多疑的性格,对他的猜测依旧存在。

徐达平定北方,这是莫大的功勋。

当徐达班师回朝时,朱元璋率领文武百官出城门迎接,激动之余,朱元璋竟然让徐达坐上他的龙辇,甚至还要给徐达亲自驾车。皇帝让你坐,你坐不坐?徐达何等睿智,立即拒绝,表示君臣有区别。

功勋人物,死亡时间往往也非常重要。徐达死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这是一个比较耐人寻味的时间。我们来回归下朱元璋诛杀大臣的五次大案具体时间,“洪武九年,空印案;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洪武十八年,郭桓贪污案;洪武二十三年,清除胡惟庸逆党案;洪武十六年,蓝玉案。”

仔细观看朱元璋诛杀功臣的过程,最后才涉及到淮西功臣,也就是说空印案和胡惟庸案是跟徐达没有关系。

无聊的老师
个性的草丛
2025-09-09 14:03:16

徐达的死因受到争议,《明史》记载徐达的病死,而据野史徐祯卿《翦胜野闻》记载,徐达是被朱元璋毒死的。王文龙《龙兴慈记》载,徐达因病无法吃鹅,朱元璋赐给徐达蒸鹅,徐达吃完后死。

拓展资料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达

幽默的月饼
落后的太阳
2025-09-09 14:03:16

公元1385年2月,明朝开国第一将徐达死在明都城南京,年54岁。据《明史.徐达传》载“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死后,徐达授中山王,谥武宁,葬于钟山之阴,尽享哀荣。

但八百年来,一直都有个诡秘传奇的故事伴随徐达之死左右,不胫而走流传极广:故事说徐达之病为背疽,而此病忌吃蒸鹅。朱元璋却偏把一只蒸鹅送给徐达,徐达吃了鹅当夜便死。即便不是毒死,也是徐达体会到朱元璋想他死不方便明说的用意,被逼自杀。

这故事到底是真是假?朱元璋到底有没有送鹅给徐达?徐达是不是被逼而死的?让我们从几个维度一起来探寻其中真相吧。# 历史 真相官#

徐达字天德,濠州人,身躯高大颧骨突出,棱角分明相貌威武。他是朱元璋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也是最早跟朱元璋投郭子兴身义军的追随者。在一次次战斗中,徐达军事天赋日益展露,明显比别人强出一截,手掌兵权随之越来越大,他也丝毫不负朱元璋所托,为之东征西战,击张士诚,破陈友谅,为明朝的建立做出了卓越贡献。

1368年,朱元璋南京称帝。徐达因功授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封魏国公,在明朝开六公中名列第一,另外五位是李善长、常遇春(69年后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

同年,徐达与常遇春率军二十五万,北伐元军,连战皆捷横扫千里,一口气把元顺帝赶进了大漠。之后他受命镇北平,练兵马、修城池,总领北方军要。又多次带兵出征残元,立下汗马功劳无数,朱元璋称他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兵权极重,人望极高,1369年常遇春病死后,徐达在军中的威望已不做第二人之想。若说天下间谁能对朱元璋皇位造成最大威胁,实非徐达莫属。

正像老话所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而谋臣亡”,尤其贫苦出身、由底层一步步上位的老朱,猜疑心深重,心狠手辣,有太多杀功臣的实例。胡惟庸案,蓝玉案,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因之而死,鲁迅先生说“有明一朝,自剥皮始,以剥皮终……”说的正是他对付大将蓝玉的剥皮填草酷行,在历代开国帝王中,要说屠戮功臣,朱元璋绝对是名列前茅的一个。

功勋卓著的开国六公中,第二位韩国公李善长以胡惟庸党被追问,1390年朱元璋把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时年已七十七岁,白发苍然。

常遇春之子郑国公常茂,与宋国公冯胜是翁婿关系,借着翁婿两人之间一场矛盾,朱元璋小事大办,巧收冯胜兵权,调常茂到龙州,轻轻松松收拾了两人。1395年,朱元璋将冯胜无罪赐死。

卫国公邓愈死得比较早(1377年),明太祖唯一最信任的,大概就是曹国公李文忠了,因为他是李文忠的亲舅舅,所以以李文忠制大都督府,主管全国军事。但公元1384年即徐达死前一年,李文忠病死。少了这层制约力,却无疑更让徐达不寒而栗。

朱元璋称帝后,开春让徐达率军出征,冬天召回京城,已成常例。徐达也很小心,对朱元璋保持着时刻小心恭瑾,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立刻交回帅印。虽然朱元璋常称徐达为布衣兄弟,但徐达每每只会更加谦恭,政治忠诚,军事勇猛,持身廉洁,不贪不占。

一次朱元璋赐给徐达一座宅院。待徐达发现这竟是朱元璋称帝前做吴王时的旧邸。顿时大惊失色,马上跪地连称不敢,坚辞不肯接受。可朱元璋还没完,他让人把徐达灌醉,直接把他抬到吴王府中的床上休息,徐达一醒过来,看自己竟然睡在以前朱元璋睡的床上,吓得一下子就滚下来,跪地叩头,连连谢罪,哪怕是旁边无人。

从小一起长大的徐达实在太了解朱元璋了,皇帝这么做无疑就是试探他忠心,凡事又怎敢不小心翼翼,处处战战兢兢,绝不给朱杀自己的借口。

可身居九五之尊,朱元璋的疑心是永远不可能消除的,传说一次徐达的老婆谢氏(大将谢再兴之女)进宫,和马皇后一起,感叹了一句“御花园真大啊”,朱元璋因此生疑,让人把谢氏乱棍打死。还有胜棋楼的传说也是类似。传说虽未可便信,但一斑窥豹,由此可见,杀不杀徐达其实对朱元璋来说,也就是一念之间的事。

明朝中期唐伯虎等江南四大才子引入瞩目,四人中一个名叫徐祯卿:他曾写下“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还写过一本记录民间传说趣闻的野史笔记,名叫《翦胜野闻》。里头有朱元璋在徐达死前“忽赐膳”的记载,不过却并没说赐的就是“蒸鹅”。

然后到了明嘉靖(1551)年间,王文禄在一本《龙兴慈记》里记载祖母母亲给他讲的一些当年小故事。其中写道:“徐达病疽,帝赐以蒸鹅,疽最忌鹅,达流涕食之,遂卒”,这是蒸鹅杀徐达比较完整的说法。不过距离徐达死已经166年了。

正式史书简纳还是清朝,清代史学家赵翼在1795年成书的《廿二史札记》采用了这种说法,虽然也说此事并不可考,但廿二史札记影响很大,加上朱元璋的烈酷名声。这种说法开始大范围流传,许多人更是深信不疑。

背疽大致可以理解为背上长疮,用现在的话说应该指的就是背部大面积急性化脓感染。 历史 名人里,和“背疽”之死有关的有很多,范增,刘表,曹休,宗泽,孟浩然,徐达,努尔哈赤(水浒里写宋江被安道全治好的也是这种病。)很明显,在缺乏抗生素的年代,崇尚调理的中医对此病确实办法不多,得指望神医。

既然对病本身认识不足,那“背疽最忌鹅”这种说法,也当然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退一步说,即便鹅肉上火,食物中比鹅更上火的还有很多,不一定非要和鹅扯上干系。

徐达是因为本身病重,才从北京回到南京治病,显然这病本身就不轻。朱元璋想他死,死在北京也许还更省心一些。徐达本人更不是医家也不通医理,这“蒸鹅”意味着坑死或赐死徐达之说,稍一分析也并不十分可靠,只能用半真半假,容易惑人眼目来形容。

如大家所知,明史是清朝所修撰的,其中颇多不尽不实,映射明人之举。如果明太祖真的用蒸鹅逼死了开国第一大将徐达,清朝根本没有理由为他遮掩。反而是个非常不错的槽点。负负得正,这也从逻辑上反证了《明史》关于徐达死的记载还是比较可信的。

同样有力的一个逻辑反证,就是徐达大儿子徐辉祖。朱元璋准备传位太子朱标子朱允炆,徐达死后,朱元璋让徐辉祖先后赴湖南陕西练兵,1393年令其掌中军都督府又掌国子监,又令常伴朱允炆左右。这是当年李文忠的活儿,把江山未来寄托其肩的态度。

如果朱元璋真的用蒸鹅逼死了徐达,痕迹实在太过明显,以朱元璋的心机,他即便不收拾徐家,但绝对是不会把小徐安排在朱允炆身边的,毕竟坑谁也不会坑他这个皇太孙。

此后建文帝登基,朱棣发起靖难之战。徐达四儿子徐增寿暗中投靠朱棣,被朱允炆赐死。但并没迁怒于徐辉祖,也再次证实了朱元璋并未留下针对徐家复仇的后手或秘旨之类。

朱棣登基后,加封徐增寿一门定国公。所以才有:洪武诸功臣,惟达子孙有二公,分居两京。这一奇观。一个魏国公,一个定国公。 一门两国公,福荫二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