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建材市场 > 正文

油滴灯盏干什么的

不安的月饼
眼睛大的眼神
2023-01-02 09:36:46

古人用来照明的油灯、省油灯、蜡烛,各有什么不同?

最佳答案
端庄的小海豚
彩色的飞机
2025-09-08 14:22:09

说起中国古代的照明工具,第一想到的就是油灯。《楚辞》中有“兰膏明烛,华容备些”之句,说明战国时代就有油灯。当时油灯的燃料是动物油脂,原材料有限注定只能是少数人享用。奢侈一些的,还可以在油脂中加入香料,燃烧时伴有袅袅清香,遮住油脂燃烧散发出的难闻气味儿。

后来发展到植物油脂,这虽比动物油脂资源多,使用人群扩大了,但仍然普及不到普罗大众,穷人就更别奢望了。就像匡衡、车胤、孙康这些又好学却穷的点不起灯的人,只能是靠各种奇葩办法来照明,为自己换取夜里读书时间,如匡衡“凿壁偷光”蹭邻家灯火;车胤用纱布做口袋捕捉萤火虫来聚光照明;孙康借雪的反光来读书(忽略雪盲症)。

普通百姓点灯燃不起油脂,用的是植物做的灯芯,取材较为广泛。汉代以前是点柴禾照明。有个故事说一个叫颜叔子的单身狗独自生活着,偏偏他邻居是位寡妇。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寡妇的屋子被风雨摧毁,跑到颜叔子家求救。

颜叔子收留了她,但又考虑到孤男寡女不妥当,于是让寡妇拿着灯烛照亮,柴禾烧没了就取屋顶的茅草来照明,总之是拒绝黑咕隆咚的诱惑。

到了汉代,灯芯大都是麻秸等硬纤维。《齐民要术 种麻子篇》里提到过“苴麻子”是“捣治作烛”的材料。古代名著《儒林外史》中的明代吝啬鬼严监生临死都不忘提醒家人: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太浪费啦!可见到了明代还是燃灯草心。

为了节省照明费,老百姓开始追求“省油灯”。这种灯出现在宋代,原理很简单,就是在灯盏里放水,保证燃油过程中盏内温度不高,达到省油目的。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剪烛”在诗人笔下成了富有情调的妙事。蜡烛的使用从西汉著名文物长信宫灯可见一斑,所以有“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之说。

长信宫灯是盏青铜制作的艺术灯,造型是一个双膝跪地的宫女,皇室成员使用,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灯盘中心有插蜡烛的钎,最独特的是有防污染的环保设计,说明古人的理念很先进:宫女膝下的水盘用来过滤灯烟中的尘埃和异味,从而达到减轻室内污染、避免熏黑墙壁和器物的作用。

最新回答
冷酷的茉莉
震动的猎豹
2025-09-08 14:22:09

这句应该是:“像桐油

灯盏

,拨一下就亮”原意是:在旧时中国大多数用的是用桐油做燃料的灯盏来照明,但是因为桐油里

积炭

的问题,过不了多久,灯盏的灯芯上有厚厚的一层积炭,灯盏就不明了,就要用一个小签(类似于牙签)拨一下灯芯,才能有比较亮的照明。因引就有“桐油灯盏,拨一下就亮”这句话。这句话引申为做事不知变通,事事都要点拨。

尊敬的鞋垫
调皮的大炮
2025-09-08 14:22:09
普通老百姓比较常用的是植物油做燃料,就是炒菜用的油,比如菜籽油,豆油,花生油等。

宫廷之中会好些,有海豹油,鲸油等作为燃料。而且宫中还用蜡烛(蜡烛对于普通百姓属于奢侈品了)

迷路的芝麻
伶俐的戒指
2025-09-08 14:22:09

中国古代的油灯用的是动物油脂和植物油。

煤油是西方发明的,在清以前,古代中国是没有煤油的,一般来讲,油灯上的油多采用动物油脂和植物油。动物油可从动物身上取下,在锅里熬制即可。植物油可用树杆做榨取。

古代灯油的材料一般是有许多缺点的动物油脂,这是平民百姓也可以用的,而且不贵。灯油依靠燃烧液体脂肪发光。由三部分组成:承油容器、油和导油的捻子(灯芯)。

容器一般为金属或陶瓷等耐热材料制作,形状很多,最简单的是用一个小钵加上油和捻子制成的灯盏。地中海地区传统使用橄榄油、中亚使用酥油、中国传统使用豆油等。

捻子类似蜡烛的芯,为多孔的纤维质地,通过毛细作用吸油,本身则燃烧得很慢。中国传统有用禾本目灯心草科的植物灯心草干燥的茎髓做捻子的。

扩展资料:

中国油灯和中国的技术文明以及造型艺术息息相关,反映了科技的进步和审美的时尚。为了消烟除尘,汉代的青铜灯加装了导烟管;为了节省燃料,宋代发明了夹瓷盏;为了防止老鼠偷吃油,元代设计了内藏式灯;为了方便实用,明清时利用力学原理制造了台壁两用灯。

在国外,早于 9 世纪的巴格达已有使用煤油灯的记载,近代的煤油灯则在 1853 年由一名波兰发明家 Ignacy Lukasiewicz 发明。清朝末期煤油灯被引入中国。

美观的灯具,煤油灯先进的燃料,以及科学的燃烧方式和数倍于老油灯的亮度,使它一下子吸引住了中国人的眼球。特别是有些外国的石油公司,把煤油灯作为销售自己石油产品的敲门砖,推向中国的老百姓。他们给中国人提供免费的煤油灯具,甚至免费供应一部分燃油,让人们试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油灯

缥缈的白猫
懦弱的鸡
2025-09-08 14:22:09

是指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制造的一种漏壶。

这种漏壶因为有日、月两宫,故名“宫漏”,其构思奇妙,精巧绝伦,非常罕见。宋朝的司马光也做了一首关于宫漏的诗——宫漏谣。

元顺帝制造的漏壶高七尺,宽四尺,以木为柜,中置漏壶,以水运行。柜上雕有三圣殿,柜腰立一玉女,捧一漏箭,上有刻度,随时浮水而上,显示时刻。柜左悬钟,柜右悬钲,钟钲各立一金甲神,按时撞钟击钲,不差分毫。

扩展资料

点灯盏习俗:

十五日夜,将所有灯盏送放于自家院内院外的神龛、牌位、水缸、粮囤、房门、墙头、大树下、捶布石,猪圈、羊栏、马棚、牛槽、鸡窝、粪坑,粪堆、厕所、磨盘、碾盘,石滚,井边等,每处均放两个。

测旱涝的灯盏要放在大门两边,每边六个,院中搭有‘灯山”、“灯树’和竖有‘天灯”,检杆的要放上灯盏,然后统统点燃。此时满院生辉,一片光明,灯花起舞,油香扑鼻,象征着家家到处油(有),当年生活一定富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宫漏

平常的河马
能干的酸奶
2025-09-08 14:22:09
在莽莽荆山深处,有一个人口不到三十万人的山区小县———湖北省襄樊市保康县。

保康,取“保民安康”之意。然而,由于大山的阻隔,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建县500多年,这里却始终与贫穷为伴,与荒蛮为伍。山区群众一直过着“桐油灯盏烛照明”的苦日子,长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与此同时,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造就了保康境内群山奔涌,沟壑纵横,溪流众多,水能富集,水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9万千瓦,可供开发17万千瓦,位居全襄樊市市之首。

多年来,受资金和技术的影响,这里却始终是“绿水空自流,人在山中愁。”

时光的车轮转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保康土法上马建起了第一座木制水轮发电站,尽管它的装机只有40千瓦,但它却让山区群众看到了开发水力、富民强县的曙光。

“山区要想变,先办小电站”,“有了电,富一片”。山区人民从办电中得到了启示。随后,保康陆续建设了一批小水电,但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全县装容量不到2000千瓦。

1983年,正当保康人民对小水电情有独钟,大干快上的时候,国务院决定在全国100个县开展农村电气化试点县活动。保康迅速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随即向省政府和水利部写报告,当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电气化试点县。

为了更好地开发水电,他们坚持全面规划、择优开发、先易后难、确保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重点建设马桥一级、马桥三级和竹林口等骨干电站,突击完成马桥至城关、城关至官坊、马桥至马良的3条高压线路的架设,使电源建设与电网建设同步进行,协调发展。

资金不足是水电建设的最大难题。县里及时出台了“以电养电”、“以矿补电”的政策,即全县所有发供电企业按规定从企业利润中拿出一定比例作基金,矿山企业每开采1吨磷矿提取3元作基金,两项基金用于小水电建设。县委、县政府还在全县广泛开展艰苦奋斗、勤俭办电的宣传教育活动,要求乡、镇、村咬紧牙关,从长计议,千方百计压缩其它开支,挤出资金办电。就这样,上上下下凑,县内县外筹,办试点县的七年间,全县共筹集资金5670万元,保证了各项工程的顺利进行。

心血和汗水换来了丰硕成果,水电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到1989年,全县建成水电站82座,装机容量1.7万千瓦,架设高压线路1400千米。同年12月,省政府在保康召开了“湖北省保康县农村电气化达标验收会”,认为各项指标达到了规定标准,验收合格。

农村电气化试点县达标验收后,保康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运用全新的工作思路指导全县水电开发,使水电建设又进入新一轮大发展时期。县委、县政府及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开发、让利开发的具体政策,鼓励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明确宣布谁建、谁有、谁管、谁受益;鼓励县内有实力单位运用强强联合、资源与资金联合等多种形式开发;鼓励县内各方面人士,利用各种关系、多种渠道引进资金独资开发;鼓励以股份制的形式联资开发,让利于投资者,形成投资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鼓励有条件的电站拍卖转主增资,允许已建电站,按合理价格,公开拍卖,回收资金用于建设新电站。新思路带来大发展,全县骨干电站应运而生。1998年已竣工投产的装纲容量2.55万千瓦的过渡湾电站,可以说是保康人办电新思路的最好见证。1997年,正当工程最后冲刺时,资金卡了壳。县委、县政府把目光投向了山外,决定“借鸡孵蛋”。县水电开发公司与葛洲坝集团公司签定了合股开发水电协议,葛洲坝集团公司出资8000万元,组建了湖北南河实业开发有限公司,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到1998年,保康水电装机容量在1989年初级电气化达标的基础上翻了一番。随之,利用同一模式,装机5万千瓦的寺坪电站于2006年建成投产,使全县水电装机再次实现翻番。到2008年,全县共建成中小微型电站102座,总装机176台9.79万千瓦,年发电量2.69亿千瓦时,保康由此跨进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县,成为鄂西北名副其实的“水电强县”。

“水龙”起舞保康兴。水电事业的迅速发展,为保康经济建设提供了电力保障,也给保康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充足的电力,使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广播电视等得以空前发展,提高了山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推动了社会事业的大进步。洗衣机、空调、冰箱等家用电器相继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6%,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电化教学手段进入山村中小学,卫生医疗条件逐步改善,互联网广泛运用,通讯信息得到普及,县城面貌使一改过去“一盏汽灯照全城”的旧貌,出现了“十里长街,百家企业,千里通途,万家灯火”的新景观,山城保康也因此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

孤独的小蚂蚁
犹豫的金毛
2025-09-08 14:22:09

所用灯盏有瓷制,也有面制,其形多样。一般呈碗形,直径有二市寸大小,高一市寸,中间空处有一圆柱形置灯芯处。自家所制的“面灯盏”,用豆面、玉米面或白面蒸成,俗称“灯馍”。使用时,将油盛于其凹窝中,内置灯芯。东汉时期青瓷灯的出现,逐渐取代了之前的青铜灯具。到了六朝时期,灯盏的造型已经基本定型为油盏、托柱、承盘三个部分。三国西晋时期的越窑青瓷灯盏,出现了将托柱做成熊的造形,并在承盘下安三个兽形或者是蹄形足。南朝的灯盏大多无足,而托柱变得很高。进入经济高度发达的唐代,灯盏作为实用兼装饰物而开始大量出现在宫廷和灯节之中,唐代常见的造型为碗碟状,内壁有一圆环。宋代由于陶瓷业的发达,各个窑口都有各具特色的陶瓷灯盏继续着盛世的辉煌。而明代灯盏的式样变化很多,有一种灯盏上部似一把带盖小壶,下为盆式托座,灯芯从壶嘴插入壶中,造型新颖别致。

震动的心情
尊敬的月光
2025-09-08 14:22:09
灯盏是古代照明用具。瓷制灯盏始于东汉,盛行于三国以后。六朝时的灯盏,通常由油盏、托柱、承盘3部分组成。三国西晋的越密青瓷制品,有的将托柱做成人形和熊形、羊形、牛形等动物形,承盘下安3个曾形或蹄形足。南朝的灯盏多无足,而托柱变得很高。唐代常见的造形为碗碟状,内壁有一圆环。据陆游《居纪事》载,蜀中有一种瓷制省油灯盏,在夹层中注入冷水以降温,可省一半的油。

四川地区唐代瓷窑以邓峡窑最具代表性。油灯的制作也极别致,灯盏为夹层,中空。可以注水降低灯盏热度,减少油的过热挥发,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壮观的裙子
鲤鱼哑铃
2025-09-08 14:22:09
一提到灯盏糍,马上就想到我们自己的家乡-广东清远英德。这种街边市井地方小吃,是清远当时最具代表意义的风味小吃之一。灯盏糍是一种很让人口馋的英德地方小吃,英德各乡村均有,它的做法是先把灯盏放到油锅里预热,然后取起灯盏盛上一层糍浆,再往里面放上萝卜丝等各种馅料,最后再加一层糍浆,放下油锅去炸至糍上浮,出现两面金黄色光泽就行了。广东清远人都喜欢吃的一种小吃,叫做“灯盏糍”,你还记得吗?

所谓灯盏其实是一种用来做糍的小铁勺,形似古代的灯盏,估计当地人们才取名叫做“灯盏糍”吧。灯盏,众所周知,古时农村用来照明的用具,散发着浓浓的煤油气味。油糍粑和灯盏这两个各具内涵的名字一组合,则变成了既非油糍粑,又非灯盏的一种铁质小模具。其形状,仿佛一个“乙”字,上面是木手柄,下面是一个浅浅的小铁盘。

灯盏糍,是一种用米浆油炸的 美食 ,圆圆的,薄薄的,菜碗口大,金黄金黄的,味道很独特,香脆脆的,非常诱人。灯盏糍的一般制法:提前把米浸泡几小时后,然后在打浆机上打成米浆,但不能太稀,然后把萝卜丝、黄薯、芋头切丝后加盐入味。油炸糍粑时,先把灯盏放到装了油的锅里预热,待灯盏热了,舀一小勺米浆倒入灯盏过一下油锅,随即铺上一层馅料,又过一下油锅,然后淋上一小勺米浆,浸入油锅慢慢地炸就是了,只要看到糍粑上浮,然后两面出现金黄色光泽就可以了,香味四溢。

灯盏糍,我小时候就是吃这个长大的,味道很好,不过很容易上火,不能贪吃哦!灯盏糍有几种,一种是是用小青菜或者是芋头丝炸的,吃起来比较不腻,另外也有用萝卜做成丝炸的。以前平时每家每户,想吃灯盏糍粑了,随时都可以做,现在做灯盏糍的人越来越少了,怀念小时候的味道。

灯盏糍,外壳酥脆喷香,内馅嫩鲜可口。它不但是孩子们的最爱,在大街小巷,你还可以看到不少人手执一只金黄色硕大的灯盏糍边走边嚼,吃的那个香啊!齿颊生香、手留余香,“灯盏糍”是清远最具代表意义的风味小吃之一。小伙伴们,清远人都喜欢吃的一种小吃,叫做“灯盏糍”,你还记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