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漆是什么?
是“剔犀”,漆器雕漆工艺的一种
剔犀系漆器工艺。一般情况下都是两种色漆(多以红黑为主),在胎骨上先用一种颜色漆刷若干道,积成一个厚度,再换另一种颜色漆刷若干道,有规律地使两种色层达到一定厚度,然后用刀以45度角雕刻出回纹、云钩、剑环、卷草等不同的图案。
由于在刀口的断面显露出不同颜色的漆层,与犀牛角横断面层层环绕的肌理效果极其相似,故得名“剔犀”。这种独特的效果灿然成纹,流转自如,回旋生动,取得了比纯色雕漆更富于变化的装饰效果。
剔犀虽属雕漆范围,与剔红相比较,色彩比较丰富,而题材上相对来说却比较古朴而且单一,它不雕山水、人物、花鸟、虫鱼,而是以雕刻线条简练、流畅、大方的“云纹”为主。所以,北京、山西又称其为“云雕”,日本则称之为“屈轮”。
该工艺20世纪初叶在国外得到重视,在我国唐代始有出现,至元代趋于顶峰,同时涌现出一批如张成、杨茂等著名的匠师。传至明代宣德年间,曾盛行一时,影响遍及江河流域;嘉庆年间,绛州(新绛)名匠张凡娃结合本地特点加速发展,形成有北方特色的雕漆工艺,使这一特殊工艺才得以扎根发芽流传至今。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云纹剔犀盘和安徽省物馆藏署名“张成造”的如意纹剔犀盒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此工艺在2011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绛州剔犀”技艺,保护单位新绛县黄河云雕工艺厂,由何俊明大师所传承。
日前,部分收藏家格外青睐剔犀工艺品。若能收藏一二,确该庆幸。剔犀工艺具有耐腐蚀,耐磨擦,抗高温且愈磨愈亮等特点。
明代漆器发展的主要特点:
明代漆工艺缤纷多彩,这不光体现在小型的工艺品上,而且广泛用于各个方面,从建筑上的画梁雕栋到家具中的各式用具无不有大量漆工艺的产品。建筑上漆器的应用非常之广,对于工艺的要求也高。无论是金碧辉煌的皇城行宫、香雾缥缈的佛堂庙宇,还是贵族的园林宅地,乃至一些城镇民居,都需大量用漆,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专门从事建筑的油漆作坊。而且建筑的装潢对漆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建筑上的罩隔、窗棂、隔扇、佛像、壁画、匾额、楹联、抱柱等,都需要精致的漆艺来装饰。明代漆器的彩绘的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一方面色彩丰富,有金、银、红、黄、绿、紫等各色漆,运用自如;另一方面髹法多变,有描金、描漆、漆画、描油、描金罩漆等,五彩缤纷,花色纷繁。彩绘不光色块、线条不同,如时而黑理钩、时而金理钩或没骨法,而且不同的地仗,会有不同的效果,色地又有素地、锦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