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建材市场 > 正文

整木是什么意思

幸福的小甜瓜
发嗲的毛豆
2023-01-02 03:44:21

全屋定制家具和整木定制家具有什么区别?

最佳答案
神勇的银耳汤
优秀的香氛
2025-08-24 22:00:42

全屋定制家具与整木定制家具区别,分析如下:

第一,全屋定制的起源与国外,八十年代进入中国,最初只是橱柜定制,后来慢慢有了衣柜定制,最后又增加了鞋柜,酒柜的定制,所以总称为全屋定制,而整木定制一说大概从2008年左右开始流行,将原木产品,橱柜衣柜整合,再加原木墙板和原木线条,和原木天花,木门,木楼梯,酒窖,影音等一系列木作的系统集合的产品,源于整装概念,发展中国的高端定制行业。

第二,全屋定制行业在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几大著名的品牌企业,并以他们为主来瓜分市场,而且行业比较成熟,同质化比较严重。二整体木作行业是大市场,小企业,由于木制产品手工产品较多,而且产品价格高,所以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行业类具有引领市场的企业和品牌,整体实力都偏弱,行业标准缺失,高端人才稀少,企业管理和产品质量层次不齐,无论市场还是消费者都处于不成熟期,比较混乱。

第三,全屋定制对设计的要求较低,一般普通下单设计师可以搞定,因为它只涉及了橱柜,衣柜两个行业,而整体木作,包含橱柜衣柜,墙板,天花,木门,楼梯等多个行业的整合,所以设计师显得尤其重要。所以整木定制家具要求设计师把控整体家具风格以及室内环境氛围,在室内设计的基础上对室内环境氛围的二次设计,直接决定了室内环境设计的成败,所以不懂整木定制的室内设计师,绝对做不出优秀的室内设计,即使有也空有华丽的外表,没有内涵。

总之,整体木作是源于全屋定制家具的一种高端整装私人定制,材质好,要求高,价格贵,适用于别墅等高端客户,全屋定制一般指中低端客户。

最新回答
虚心的吐司
激昂的毛衣
2025-08-24 22:00:42

好。

恒宇家具生产的实木家具以其自然、环保、时尚、大方的设计风格,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整木定制的意思为用木质的家具进行全屋定制。整木定制可以很好的解决房屋整体的空间装修问题,因为定制就是按照家庭的空间位置进行量身打造。

不安的悟空
如意的鞋垫
2025-08-24 22:00:42
瑟,古老的汉族弹弦乐器,共有二十五根弦。古瑟形制大体相同,瑟体多用整木斫成,瑟面稍隆起,体中空,体下嵌底板。瑟面首端有一长岳山,尾端有三个短岳山。尾端装有四个系弦的枘。首尾岳山外侧各有相对应的弦孔。另有木质瑟柱,施于弦下。曾侯乙墓共出土瑟十二具,多用榉木或梓木斫成,全长约150至170、宽约40厘米。通体髹漆彩绘,色泽艳丽。

中文名

属性

弹弦乐器

起源

战国

弦数

25

全长

约150至170cm

拼音

快速

导航

历史发展形制制作方法与筝的区别

起源

中国古代弹弦乐器“瑟”

瑟的起源十分久远,在考古发现的弦乐器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它的出土地点集中在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并且绝大多数出自东周楚墓。其他如江苏、安徽、山东和辽宁等省,只有一点零星发现。文献记载“庖羲氏”作瑟[1]。

传说在夏代已经有瑟了。甲骨文上的“乐” 字,上面就是“丝”字,下面是一个“木”字。瑟要用弦,那么瑟的产生应该在蚕丝出现之后。瑟弦的原料,至少有能够缫丝的技术才可能制出弦线。先秦前后的弦乐器就是琴和瑟。

另外一个推测,像琴瑟这一类乐器,可能和狩猎的弓弦有关。当然,弓弦的原料也可以用牛筋或其他动物的皮筋条制作。我们在1984年复制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瑟,最粗的几根低音弦,用的就是牛筋弦。

瑟是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之一,先秦便极为盛行,汉代亦流行很广,南北朝时常用于相和歌伴奏,唐时应用颇多,后世渐少使用。

瑟的演奏

《诗经·小雅》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土女。”这是见于古籍最早的记载,说明瑟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孔子擅鼓瑟,用来为诗歌伴奏,在当时,孔子鼓瑟是独立成家的,号称“孔门之瑟”(《论语·先进》;“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周礼·乐器图》记载: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 ,绘文如锦者,曰“锦瑟”。

《汉书·郊祀志》说:“太帝命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能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后来瑟的制作渐精,用途更加广泛。在周代祀奉文王的家庙里的一张瑟,上面系有染成朱红颜色的丝弦,底部有着疏朗的音孔、弹奏时能发出舒缓的声音来。

《史记·封禅书》:其春,既灭南越,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见。上善之,下公卿议,曰:“民间祠尚有鼓舞乐,今郊祀而无乐,岂称乎?”公卿曰:“古者祠天地皆有乐,而神祇可得而礼。”或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於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

历史发展

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诗经》中有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瑟曾销声匿迹千年之久,而今“幽兰汉乐”将传说中的声音再次呈现于舞台之上,琴瑟合鸣,乐声如流水,如凤鸣,如南风,如月行,引我们走进大自然深深的芬芳里。

古代弹弦乐器。其历史久远。《乐书》引《世本》:“庖牺作瑟”。据《仪礼》记载,古代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中,都用瑟伴奏唱歌。战国至秦汉之际盛行“竽瑟之乐”。魏晋南北朝时期,瑟是伴奏相和歌的常用乐器。隋唐时期用于清乐。以后则只用于宫廷雅乐和丁祭音乐。

周、汉时期的古瑟,考古发掘中多有发现。湖南长沙浏城桥一号楚墓(约为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出土瑟,是所知年代最早的实物。河南信阳、湖北江陵等地楚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都出土有瑟,弦数二十三至二十五弦不等,以二十五弦居多。

春秋至秦汉以来出土古瑟以数十计,但多残缺不全或柱位不详。惟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瑟保存完好。

弦虽腐朽变质,仍保持在原位上,柱的位置也比较清晰,为我们了解古瑟的张弦和调弦提供了直接的物证。此瑟二十五弦,由三个尾岳分成三组,计内九、中七、外九。内外九弦的柱位排列较为规则,定弦的音高相同;中七弦的柱位较为紊乱,但也隐约显示出,它与内九弦做音阶级进的连接。从各柱位有效弦长的比例推算,可知它按五声音阶调弦。

上述古瑟至南北朝时期失传。唐宋以来文献所载和历代宫廷所用的瑟,与古瑟在形制、张弦、调弦法诸方面已有较大的差异。宋末元初熊朋来(1246—1323)曾编撰《瑟谱》六卷。书中记述了瑟的形制和演奏法,并有歌唱诗经的旧谱十二首和他创作的新谱二十首,以及孔庙祭祀音乐的乐谱。当时的瑟,首尾各有一长条岳山,两岳山外侧有数目相应的弦孔,依次张弦。共二十五弦,音高按十二律吕排列。正中一弦(第十三弦)不弹,其余二十四条弦可奏两个八度音程的二十四个音。以右手弹“中声”(低八度音区);左手弹“清声”(高八度音区)。左右手也可同时弹奏高低八度的和音。基本指法是大、食、中、无名各指分别向内外方向拨弦。名为擘、托、抹、挑、勾、剔、打、摘,共八种。后世定弦法略有变化,正中一弦也可弹奏,按五声音阶或七声音阶定弦。左手在必要时可按抑柱左弦段而取变化音。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收藏清代早期瑟一具。长207、宽43厘米。二十五弦。通体髹黑漆,描绘金色花卉图案。本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大同乐会曾改革制作两具瑟,一具五十弦,名“庖牺瑟”,将传统瑟的单柱(一柱支撑一弦)改为连柱(七或八条弦共用一柱),在岳山外采用活轸,以便于调弦。另一具为百弦大瑟,采用双排连柱交插支弦的方法排列弦位。在增加瑟的音量、改善音色和方便演奏等方面均作了有益的探索。

截止2008年08月,武汉民族乐器厂张开镒、周敦发根据考古发掘的楚瑟实物,吸收现代筝结构上的合理部分制作了仿二十五弦楚瑟。长176、宽42、高10厘米。可演奏琶音、和音、和弦及快速旋律。又可使用揉音、滑音等技巧,具有独特韵味。曾在湖北省歌舞团《编钟乐舞》中演奏。[1]

形制

古代的瑟,用整块木料雕凿而成,而清代所制之瑟,已由面板、底板和框板胶合成长方形的共鸣箱。琴弦用丝弦,架子琴首岳山(首岳)和尾端岳山(尾岳)上,每弦都支有一个可以左右移动的雁柱,用以调节弦长,确定音高。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在长沙、信阳和江陵等楚汉墓中出上了近20张瑟,其中绝大多数的形制相同,与先秦和汉代文献记载相符(极少数为23或24弦)。琴弦分为三组,中间一组七弦,内外两组各九弦。

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初期的瑟可以看出,弦的粗细配置分为两组,外九弦为一组(自外而内弦径从1.2递减至0.6毫米),中七弦与内九弦为另一组(自内而外弦径由1.9递减至0.5毫米),内外九弦的柱位较规则,呈阶梯形的序列,这张瑟现珍藏在湖南省博物馆。

瑟一般按五声音阶定音,用按弦升高半音的方法得到七声音阶。

1979年,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一张古瑟,它是战国初期(公元前433年以前)楚国的诸侯曾国制作的,尾端有龙的形象雕塑,共鸣箱侧面有彩绘的凤凰图案。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瑟,现藏在湖北省博物馆。

瑟通常按其长度和弦数分为大小两种。大瑟长180~190厘米,25弦;小瑟长120厘米左右,16弦。在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珍藏着一张清代早期(17世纪)制作的精致大瑟,竟长209厘米。

制作方法

瑟一般有三种构造的制作方法:

其一,用整木掏雕成瑟体,在另装底板,安插其他部件。这是比较原始的制造方法。春秋时期至战国早期楚瑟多用此种方法;

其二,瑟面板用独木制成,四周另围薄墙板,此类性质比较多见;

其三,完全采取拼合的方式,即不仅底板、墙板以木板拼成,连瑟的面板也用多块木板拼合而成。 瑟首尾两端髹漆。瑟面大多光素,少数绘有变形凤鸟花纹、几何纹。

在江陵楚墓中常出现有一种用整木做成的瑟。中部比两侧板要高一些,两顿略宽。底部底板两端各挖一凹槽,无共鸣箱,也有的瑟底部中间挖一 长方形凹槽,以散音。

谈到瑟的工艺,我们一定要了解瑟的外观纹饰,装饰华丽。楚人是非常喜欢瑟的。

出土的各地方的古瑟都有彩绘精致,以及各种形状浮雕的外表。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几件彩绘锦瑟(长台关锦瑟纹饰图)。该瑟首尾和两侧均涂以黑漆,中部为素面,岳山上绘菱纹,两侧的黑底上则涂以对称的连续金银彩的变形卷云纹,在首尾两部及其旁侧立墙板上还绘有精致的系列图案,即有射猎图、出猎图、巫师图、巫师持法器图、巫师戏蛇图、巫师戏龙图、群兽图、群兽图、燕乐图、默祷图、缚兽图等,并将猎人、伎乐人、贵族、巫师等各种人物形象及各种动物描绘得栩栩如生。

与筝的区别

1、构造

相同:整木斫成,面稍隆起,体中空,体下嵌底板。

不同:瑟面首端有一长岳山,尾端有三个短岳山。尾端装有四个系弦的枘。常用瑟是二十五根弦。筝面首端有一前岳山,尾端有一个后岳山。有三个出音孔(也有两个出音孔的),常用筝共有二十一根弦。

2、定弦

瑟基本上是按五声音阶调弦,后世定弦法略有变化,正中一弦也可弹奏,按五声音阶或七声音阶定弦。 筝的音域与弦的数量有关。二十一弦为四个八度零小三度,一般以最低音为D,按五声音阶定弦。从定弦看瑟和筝区别不大。

3、弹奏

瑟:指法是大、食、中、无名指分别向内外方向拨弦。名为擘、托、抹、挑、勾、剔、打、摘,共八种。左手在必要时可按抑柱左弦段而取变化音。筝:基本指法:勾、托、抹、大撮、小撮、摇、辟、打、勾托抹托 、托抹勾打。右手行声,左手做乐,右手弹奏声音再通过左手揉按滑颤取得变化音从我自己弹奏上看,瑟和筝弹奏技巧很是相似。可能最大区别就是因为瑟面和筝面不同,弹奏时候落指自然不同,发出的声音也许不同了。

4、音色

因瑟体较古筝大,而且都是单弦发音,所以,瑟的发声在低音区略空泛,高音区略显单薄。

笑点低的篮球
紧张的汽车
2025-08-24 22:00:42

有关苏州虎丘的历史典故

【虎丘的由怼

相传在 2400 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楔李大战中,不慎受伤,不久就死去了,死后数日他儿子将他葬于虎丘,据说,葬后三日有一只白虎蹲在山上,所以把“海涌山”改名为虎丘山。

【断梁殿】

所谓断梁,便是说有一根梁是断的,那么让我们抬起头来仔细看一下这座殿门的正梁,它不是用一根整木,而是分两段接合而成的,中间有明显的拼缝在这里有 一个传说,说是乾隆皇帝南巡时,下令修建虎丘庙门,时间非常的紧迫,准备上梁的时候,才发现原先准备作为大梁的大木料已经被作为顶梁锯成了两截。由于限期 的临近,无法另外寻找到木料,老木匠赛鲁班得到艺人的指点,用此巧构终于如期的完工。乾隆皇帝非常的高兴。

【憨憨泉】

相传梁代僧人的憨憨法师,是庙里的挑水和尚,自小患有眼疾,但是他耳朵灵心眼好,有一次他挑水经过这里,踩在了青苔上摔了一跤,他就想到是不是这个下 面有泉水,于是他就在这里挖土寻找泉眼,村民们见他瞎折腾,就笑他傻,戏言道,“如果能挖出泉水,我就变成一只大青蛙守在这里”话音刚落,地下就冒出一股 清泉喷到了憨憨法师的脸上,顿时感到一阵清凉,他的双眼又重见了光明,这个时候,憨憨法师发现那个农夫果然是变成了一只青蛙,久久的守在了古井旁。

【试剑石】

吴王阖闾为了争霸天下,抓来当时最有名的铸剑高手干将、莫邪夫妇,要求他们一百天内铸造出天下独一无二的宝剑,王命难为,干将夫妇来到苏州当时的相门 外日夜不停的冶炼,现在贯穿苏州古城东西的大道,故称干将路,就是为了纪念他们。但三个月过去了,仍未如火纯青,紧要关头,莫邪跳入炉中,化作一缕青烟, 终于铸成了干将、莫邪一对雌雄宝剑。干将按期来到了海涌山,将雌剑莫邪献给了吴王。吴王挥剑试刃,将身旁大石一劈为二,就是您看到的这块巨石了。但是吴王 是个 暴 君,当他正想提剑杀死干将,以确保宝剑举世无双时,干将却早有准备,拔出雄剑干将,那把剑突然化为青龙,干将骑着龙直上云霄,成为了剑神。

【枕石】

据说苏州才子唐伯虎携秋香游虎丘,走累了,就枕靠着大石头休息,不知不觉就睡着。正巧呢,这天的另一个苏州才子祝枝山也来到虎丘,无意当中看到唐伯虎 的这幅样子,就把他推醒,调侃了一番后,在石头上挥毫写下了“枕石”两字。唐祝两位由枕石想到枕头,由枕头想到夫妇同眠共枕,由此又联想到了生儿育女,就 把小石头朝枕石抛去,如果小石子掉下来就会得女,如果小石子留在枕石上就将得子,结果是祝枝山先抛,石头滚了下来, 后来祝 夫人果然是生了个女儿唐伯虎是后抛,石子是留住了, 唐 夫人也果然生了一个大胖小子。这两位才人的风流韵事很快被流传开来,好事之徒乃至寻常百姓也纷纷来此仿效

【孙武亭】

孙武初来吴国时,经伍子胥引见,以兵法十三篇觐见吴王阖闾,吴王看过兵法后非常高兴,命令他在后宫小试兵法,孙武把宫女分列两队,在千人石上进行操 练,由阖闾的二名宠姬担任队长。可是宫女们视练兵为游戏,孙武重申军纪。第二次操练时,宫女依然我行我素,尤其是两位队长,嘻嘻哈哈,笑歌不停,孙武喝令 执法官立即将两个队长斩首示众。吴王见孙武要斩两名宠妃,急忙派人前往上前阻止,但孙武毫不留情,他说,“我既受命为将,就要按军法办事,否则就是对大王 的失职。说完立刻派人将两名宠妃斩首,孙武继续操练,宫女们都迅速的站好队列,表情严肃、动作准确,吴王看后连连点头称好,成语“三令五申”就是出自此典 故。

【千人石】

关于千人石的传说有两种,一说是吴王夫差为先王阖闾治丧,在地宫内埋藏了 3000 宝剑和许多其它的财宝,为了保守秘密,夫差在石上杀害了上千名筑墓的工匠,故称千人石第二种传说是近代的高僧,竺道生,人称生公,满腹经纶,悟性极高,但 是他超前的观点未能被当时的'寺庙住持所接纳,他只能在法堂之外讲经,没想到的是,巨石上却有千多人列坐听讲,所以千人石又叫千人坐,便是由此而来。

【生公讲经】

生公是我国晋代著名高僧竺道生,当时他主要阐述涅磐经,宣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但是为旧学所不容,遭 到北方士大夫排挤,将他贬出京城,于是他到处云游来到虎丘,在这里讲经,当时听他讲经的人很多,大约有一千多个人就围坐在这块石头上,所以我们在这四个绿 字的旁边可看到三个蓝色的字“千人坐”,这三字是明代胡缵宗所书,但是他的这个观点同样也遭到南方士大夫的排挤,于是他们将这些听经人全部赶走不准再来听 经了,但是生公对此并不灰心,对着听经人留下的块块垫坐石讲经,他讲了三天三夜,口干舌燥,当他讲到一切恶人皆能成佛时,其中有一块石头突然之间向他微微 点头示意,意思仿佛是说我懂了,这块石头就是我们在池中所看到的点头石, 当时正直严冬,但池中的白莲花却竞相开放了,池水也盈满了,所以有“生来池水满,生去池水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白莲花开”的说法

【二仙亭】

亭中有两块石碑,分别雕着二位神仙,一位是陈抟,另一位是吕洞宾。相传有一天这二位大仙在这里下棋,一位樵夫看到,于是就走过来看他们下棋,看完一盘 棋,回到家中,可是谁也下认识他,后来人们从他的衣着猜想他是几千年以前的人。所以有这么一句话,“仙人一盘棋,世上已千年。说明我们虎丘是神仙居住的地 方。在亭中有两幅对联,一副是:“梦中说梦原非梦,元里求元便是元。上联是讲陈抟的故事,相传陈抟一睡多年,醒来遇到一位樵夫,樵夫告诉他,已过去了好几 代,陈抟不相信,把樵夫当成梦里的人物。下联的意思是道家之道, 元就是玄,也就是道。玄之又玄,从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然后又九九归一从道出发,研究道的理论,便得道。 另一幅对联是:“昔日岳阳曾显迹今朝虎丘再留踪”意思是吕洞宾曾在岳阳楼显过迹,以后又来过虎丘山。

【神Z易字 】

摩崖“剑池”二字,传说这是我国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书写的。王羲之喜欢养鹅,经常观察鹅的神情动态,他的某些笔势,是从鹅的曲颈伸缩动作中受到启发 的。这“剑池”二字还有一段神话传说,有一天,王羲之来虎丘游玩,看见池中有一黑一白两只护山鹅,他非常喜欢,这时有一位山僧对他说,只要你为我写“剑 池”二字,我就将这二只鹅送给你。王羲之非常高兴,拿起笔来就在这里写了这二个字,当他准备把鹅带回家去的时候,转眼问,山僧不知去向了,二只鹅则化为一 龙一虎蹲在山头,但是“剑池”二字却永远刻在这山崖上了,这就是“神鹅易字”的传说。

【仙人洞 】

春秋时期称为“勾践洞”。“卧心尝胆”这个成语就出于此地,据《东周列国志》记载,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后,越王勾践被迫作为人质来到吴国,夫差命令王孙 雄在阖闾墓的旁边造一个石室,让勾践夫妇居住,为他养马,相传,此洞即当年勾践夫妇栖身的地方,所以这洞名为“勾践洞”。为何称这里为“仙人洞”呢?相 传,在晋朝有一位卖橘老人偶然走进这洞,看见二位大仙在这里下棋,所以称为“仙人洞。另一说,此洞与四川峨眉山相通,往返只需一日,后被当地花农发现泄漏 天机,山洞被堵死。

【应梦观音】

北宋天圣年间,湖州臧逵臧宁兄弟侍奉双亲十年如一日。臧逵积劳成疾,经济拮据。他洁斋诵观世音菩萨名号,晚上梦见白衣人针其耳,毛病马上好了。臧逵善 画,臧宁精刻,俩人发愿雕观音像,但不清楚具体的模样,有一天臧逵又梦见了白衣仙人,醒来连忙追忆,所绘大士容貌清秀,慈祥可亲,体态健美,神态庄重,使 人肃然起敬。时人看了无不称好,谓之应梦观音,传为佳话。臧逵从湖州到苏州,募众立像,历时十年,百姓知道他的孝心后,纷纷捐助。他又在洞庭西山觅得太湖 美石一方,“玉润而金声”非同一般臧宁按图用心琢雕,遇到细微之处为难之时,晚上亦梦感心得,如有所授。经过十年的精雕细刻,石观音像栩栩如生。臧逵画应 梦观音图和臧宁刻石观音像,惊动朝野上下,佛门诸宗。熙宁六年,官、佛、民各界一致在佛教名山虎丘的第三泉南、千人石西辟地建起了石观音殿。翌年九月,石 观音殿竣工,开光之日,人潮如涌,极其珍贵的是,上自宰相、尚书,下至知府、知县,公卿大夫曾公亮、胡宗愈、沈括(著《梦溪笔谈》)等 92 人,每人书《普门品》一行,“墨妙下具书人官阶、姓名,勒之石壁,以永其传,斯一时之盛事。史称“熙宁经刻”,乾隆年间的“虎丘前山图”上清晰标记。虎丘 第十代禅师释子英,能诗工书,博学多才。苏州府学教授朱长文称其“深道精微”。子英书“释迦文佛”四大字刻于熙宁经刻侧石。钱大昕称“释子英诸大字,虎丘 绝不一及之。” 800 多年后的民国 15 年,李根源游虎丘赞叹“释迦文佛”四字,大小与‘虎丘剑池"四大字相等,笔力雄浑,比“虎丘剑池”四字还要好。明《虎丘山志》载,元末常遇春打败盘踞虎丘 的张士诚,“寺中以(应梦观音)图和铜香炉献之,王不接受。麾下士取画相去。后来被常州范某得到。开始不知道是虎丘山的东西,其母梦见一女子说“送我回 去”母问:“还到哪里?”回答说:“虎丘。母看见画相上有“虎丘”的字样,便嘱咐送回虎丘。运画的船路过浒墅的时候,被贼偷去。后来有人买了此画,在睡觉 时也梦见女子说:“我家在虎丘,送我回去吧。那人也把画送回来虎丘。

【虎丘塔、第三泉由怼

相传太湖边有个上浜村,五代十国时期,列国纷争,苦煞百姓,大家都怕本地出皇帝,被逼去打仗,不料有一天,上浜村大白天里忽然乌云密布,雷雨交加,只 听一声巨响,一座宝塔从天而降。当地百姓不知是福是祸,这时候,有个想做皇帝的人借机说:“喜事啊,宝塔镇龙地,皇帝出这里。”百姓一听,气上心来,男女 老少动手砸塔,连塔身也砸得斜了,那座宝塔竟腾空而起,恰巧齐天大圣大闹天宫后回花果山路过此处,见一座宝塔在空中飘荡,便用金箍棒一拨,准备带回花果 山,但行到苏州西北上空,见虎丘景色x人,忍不住手舞足蹈,宝塔失手落地,落在山顶,可惜没放正,有点斜,吃剩的半个仙桃也落在半山腰化为半个石桃了,夹 在腋下的一壶美酒也在山上砸开了一座“铁华岩”,这个岩泉形状如瓶,第三泉水质甘冽,其名源于唐人陆羽赏评, 唐代文人刘伯刍也是品水高手,在遍尝全国佳水后评出前七名,镇江扬子江金山中泠泉为第一,无锡惠山石泉为第二,苏州虎丘石井为第三。明正德年间,长洲知县 重疏井泉,大学士 王鏊撰《虎丘复第三泉记》有“虎丘第三泉,其始出于陆鸿渐品定”之说。

重要的香氛
细心的宝马
2025-08-24 22:00:42
空中棺材指悬棺,悬棺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属崖葬中的一种。在悬崖上凿数孔钉以木桩,将棺木置其上;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人在崖下可见棺木,故名。“悬棺”一词,来源于梁陈间顾野王(519~581)“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太平御览》卷47引)一语。

1946年中国学者考察四川珙县、兴文悬棺葬时,始将此词作为专称。

悬棺葬遍及川、黔、滇、湘、桂、粤、浙、赣、闽、皖等省,主要存在于福建 武夷山地区和四川与云南交界的珙县、兴文、筠连、镇雄、等县。与珙县悬棺葬并存的还有崖画。

各地发现的县棺葬,葬具与年代各不相同。福建武夷山地区的多系整木挖制的船形棺,属春秋、战国之物。这一地区白崖悬棺的随葬品有龟状木盘及大麻、苎麻、丝、棉纺织品残片、残竹席等。四川珙县、兴文一带的多系整木挖制的长方形棺,其上为人字坡盖,属元、明时期之物。珙县洛表悬棺的随葬品以衣服为主,其上装饰繁缛,随葬的竹筷上写有汉字。

酷炫的酸奶
现代的含羞草
2025-08-24 22:00:42
僰,读音(bó)。

“僰人悬棺”位于四川省珙县境内,系根据《珙县志》“珙本僰地,僰人多悬棺”而命名。早在1956年就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僰人悬棺被称为世界之最、巴蜀一绝。悬棺葬是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葬制。珙县、兴文与云南接壤,为古西南夷腹地,汉武帝开夜郎,置犍为郡时属僰道县。

历代僰人等少数民族聚居于这一带,故遗存的悬棺多,但现在最多和最集中处,当首推珙县洛表乡的麻塘坝和曹营乡的苏麻湾。珙县麻塘坝南北狭长,东西两侧奇峰挺拔,险拔峻峭的岩穴之间,许多棺木半悬山崖,在悬崖峭壁上现存悬棺160多具。距麻塘坝10多公里的曹营乡苏麻湾,陡峭的石灰岩壁上分布着悬棺48具。悬棺离地面多数为26至50米,高者达100米。悬棺的崖壁上有许多红色彩绘壁画,内容丰富,线条粗犷,构图简练,形象逼真。悬棺及岩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也是研究川南一带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实物材料。已成为世界悬棺葬研究者注目的中心,同时吸引着无数的旅游者。 这个景区充满古老而神秘的色彩。

僰人悬棺

明代以前的古代崖葬墓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集中在麻塘坝和苏麻湾两地。以将死者的棺木放置在悬崖绝壁上为特征。共保存有悬棺265具,是目前门内保存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置棺高度,一般距离地表 10米~ 50米,最高者达100米。置棺方式,一为木桩式,即在峭壁上凿孔2~3个,楔入木桩以支托棺木;二是凿穴式,即在岩壁上凿横穴或竖穴,以盛放棺木;三是利用岩壁间的天然洞穴、裂缝盛放棺木。棺木头大尾小,多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头固定。采用仰身直肢葬,麻布裹尸身,随葬品置脚下两侧,多寡不定,有陶瓷器、木竹器、铁器和麻织品,其中麻织品最多,有少量的丝织品。悬棺葬的族属,学术界争议颇大,比较集中的有僰人说、僚人说。其时代,上限未知,下限为明代。

麻塘坝悬棺

珙县僰人悬棺的核心部分。在珙县洛表镇西南麻塘坝。坝东西宽300米~500米,南北长约1000米,螃蟹溪从坝中穿流而过,溪岸东西对峙着21座连绵起伏的山崖,悬棺就分布今绝壁上。现存223具,以木桩悬棺为主。置棺高度一般在20米~60米,高者达100多米。绝壁上还有密如蜂眼的桩孔遗迹和红色彩绘岩画200多幅。岩画内容丰富,有骑射、舞蹈、杂技和各种动物、武器、几何图形等,形象古朴生动。其余悬棺葬遗迹也有类似岩画。麻塘坝悬棺相对集中在棺材铺、狮子岩、九盏灯、大洞口。邓家岩、三仙洞、珍珠伞和老鹰岩等处。

苏麻湾悬棺

在曹营乡海棠村邓家河北岸。山峦重叠,上筑有不少古堡山寨,悬棺即位于与之对峙的苏麻湾岩壁。现存悬棺42具,其中7具置于天然洞穴和岩墩上。

僰,读音(bó)。

“僰人悬棺”位于珙县境内,系根据《珙县志》“珙本僰地,僰人多悬棺”而命名。早在1956年就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僰人悬棺被称为世界之最、巴蜀一绝。悬棺葬是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葬制。珙县、兴文与云南接壤,为古西南夷腹地,汉武帝开夜郎,置犍为郡时属僰道县。

历代僰人等少数民族聚居于这一带,故遗存的悬棺多,但现在最多和最集中处,当首推珙县洛表乡的麻塘坝和曹营乡的苏麻湾。珙县麻塘坝南北狭长,东西两侧奇峰挺拔,险拔峻峭的岩穴之间,许多棺木半悬山崖,在悬崖峭壁上现存悬棺160多具。距麻塘坝10多公里的曹营乡苏麻湾,陡峭的石灰岩壁上分布着悬棺48具。悬棺离地面多数为26至50米,高者达100米。悬棺的崖壁上有许多红色彩绘壁画,内容丰富,线条粗犷,构图简练,形象逼真。悬棺及岩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也是研究川南一带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实物材料。已成为世界悬棺葬研究者注目的中心,同时吸引着无数的旅游者。 这个景区充满古老而神秘的色彩。

僰人悬棺

明代以前的古代崖葬墓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集中在麻塘坝和苏麻湾两地。以将死者的棺木放置在悬崖绝壁上为特征。共保存有悬棺265具,是目前门内保存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置棺高度,一般距离地表 10米~ 50米,最高者达100米。置棺方式,一为木桩式,即在峭壁上凿孔2~3个,楔入木桩以支托棺木;二是凿穴式,即在岩壁上凿横穴或竖穴,以盛放棺木;三是利用岩壁间的天然洞穴、裂缝盛放棺木。棺木头大尾小,多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头固定。采用仰身直肢葬,麻布裹尸身,随葬品置脚下两侧,多寡不定,有陶瓷器、木竹器、铁器和麻织品,其中麻织品最多,有少量的丝织品。悬棺葬的族属,学术界争议颇大,比较集中的有僰人说、僚人说。其时代,上限未知,下限为明代。

麻塘坝悬棺

珙县僰人悬棺的核心部分。在珙县洛表镇西南麻塘坝。坝东西宽300米~500米,南北长约1000米,螃蟹溪从坝中穿流而过,溪岸东西对峙着21座连绵起伏的山崖,悬棺就分布今绝壁上。现存223具,以木桩悬棺为主。置棺高度一般在20米~60米,高者达100多米。绝壁上还有密如蜂眼的桩孔遗迹和红色彩绘岩画200多幅。岩画内容丰富,有骑射、舞蹈、杂技和各种动物、武器、几何图形等,形象古朴生动。其余悬棺葬遗迹也有类似岩画。麻塘坝悬棺相对集中在棺材铺、狮子岩、九盏灯、大洞口。邓家岩、三仙洞、珍珠伞和老鹰岩等处。

苏麻湾悬棺

在曹营乡海棠村邓家河北岸。山峦重叠,上筑有不少古堡山寨,悬棺即位于与之对峙的苏麻湾岩壁。现存悬棺42具,其中7具置于天然洞穴和岩墩上。

“僰人”,一名,始见于《吕氏春秋》,主要聚居在地处川南边陲的珙县。僰人以膘悍、善骑、勇武、善战著称;周朝时因助武王伐纣有功,被册封为“僰侯”,率先在“无君”的西南建立了“僰侯国”。此后,尽管历经兴衰沉浮,始终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僰人长于渔猎,种植发达,僰道荔枝、葡萄闻名于世。僰文化独特,以悬棺为代表的神秘文化,虽历千载,令人不解。明朝万历年(1573年),在这销烟弥漫的日子里,僰人被明朝十四万大军剿杀殆尽,消失于历史,但那些高挂的僰人悬棺似乎一直在向人们诉说着他们向兴盛与悲哀。

珙县洛表麻塘坝和苏麻湾是僰人悬棺最集中的地方,仅在纵深4km长的麻塘坝悬崖绝壁上,现存上万个棺桩棺孔;数百具悬棺,是世界上悬棺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数量最多的地区,被誉为“世界一绝”、“天然悬棺葬的博物馆”。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神秘的文化,独特的葬式,耐人寻味,千古难解。同时,随棺而作的数百幅岩画,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形象地再现了僰人时代的自然环境、社会生产、民风民俗、宗教信仰,令人折服。入口处的“九盏灯”,因传说三根横木上共放有九盏“长命灯”而得名,它前有点将台;右有石船。形如斧砍的石灰岩绝壁上,分布了二十四具悬棺、六十二幅岩画。悬棺神奇绝妙,府瞰万众;岩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牵马放牧,垂钩钓鱼、舞蹈、球戏、踢键娱乐。虽然构图简练,线条粗犷,却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风格。而最远,最高的当数老鹰岩;14具悬棺悬置在110余米的峭壁上,为悬棺精华。而苏麻湾山势巍峨;奇岩峥嵘,河水澄澈清莹,山光水色相映成趣,优美迷人,在距水面50余米的悬崖峭壁上重重叠叠的放有50具悬棺,并留有大量桩孔,给人以奇异神秘的感受。另外,麻塘坝谢家湾,留有一民国建筑一何家大院,已有180多年的历史,占地15亩,全为木质结构,有三座院落,一个花园,二座石碉楼;雕刻精美,巧妙绝伦。

1988年,僰人悬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僰人悬棺在京展出,更使悬棺之谜迷住了首都观众。得到了中央领导及各界人士的极高赞誉。

开放的牛排
激动的冬日
2025-08-24 22:00:42

瑟指的是中国传统弹弦乐器,笙指的是是中国传统古老的吹奏乐器。

相关介绍:

1.瑟:

瑟共有二十五根弦。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古瑟形制大体相同,瑟体多用整木斫成,瑟面稍隆起,体中空,体下嵌底板。瑟面首端有一长岳山,尾端有三个短岳山。尾端装有四个系弦的枘。首尾岳山外侧各有相对应的弦孔。另有木质瑟柱,施于弦下。

2.笙:

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并且对西洋乐器的发展曾经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笙属于簧片乐器族内的吹孔簧鸣乐器类,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发音清越、音质柔和,歌唱性强,具有中国民间色彩。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瑟的起源十分久远,在考古发现的弦乐器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它的出土地点集中在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并且绝大多数出自东周楚墓。

传说在夏代已经有瑟了。甲骨文上的“乐” 字,上面就是“丝”字,下面是一个“木”字。瑟要用弦,那么瑟的产生应该在蚕丝出现之后。瑟弦的原料,至少有能够缫丝的技术才可能制出弦线。先秦前后的弦乐器就是琴和瑟。

春秋战国时期,笙已非常流行,它与竽并存,在当时不仅是为声乐伴奏的主要乐器,而且也有合奏、独奏的形式。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竽、笙仍并存应用,但竽一般只用于雅乐,逐渐失去在历史上的重经作用,而笙却在隋唐的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瑟

甜蜜的黑猫
强健的黑米
2025-08-24 22:00:42
大致含义:琴瑟弹不尽我心中哀思,只空余感慨。

因为不知在何种前文后言中,只能大致描述本句词的含义。

ps:二十五弦,指代瑟这种乐器。

瑟,古代弹弦乐器,共有二十五根弦。古瑟形制大体相同,瑟体多用整木斫成,瑟面稍隆起,体中空,体下嵌底板。瑟面首端有一长岳山,尾端有三个短岳山。尾端装有四个系弦的枘。首尾岳山外侧各有相对应的弦孔。另有木质瑟柱,施于弦下。

友好的唇彩
甜美的草莓
2025-08-24 22:00:42

1)弦乐器,似琴。长近三米,古有五十根弦,后为二十五根或十六根弦,平放演奏:鼓~。

2)矜持端庄的样子。

3)洁净鲜明的样子。

4)a.形容轻微的声音;b.形容颤抖。

瑟,用作琴瑟讲的时候。

古瑟形制大体相同,瑟体多用整木斫成,瑟面稍隆起,体中空,体下嵌底板。瑟面首端有一长岳山,尾端有三个短岳山。尾端装有四个系弦的枘。首尾岳山外侧各有相对应的弦孔。另有木质瑟柱,施于弦下。曾侯乙墓共出土瑟十二具,多用榉木或梓木斫成,全长约150至170、宽约40厘米。通体髹漆彩绘,色泽艳丽。

中国原始的丝弦乐器之一,共有二十五根弦。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诗经》中有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瑟曾销声匿迹千年之久,而今“幽兰汉乐”将传说中的声音再次呈现于舞台之上,琴瑟合鸣,乐声如流水,如凤鸣,如南风,如月行,引我们走进大自然深深的芬芳里。

古代弹弦乐器。其历史久远。《乐书》引《世本》:“庖牺作瑟”。据《仪礼》记载,古代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中,都用瑟伴奏唱歌。战国至秦汉之际盛行“竽瑟之乐”。魏晋南北朝时期,瑟是伴奏相和歌的常用乐器。隋唐时期用于清乐。以后则只用于宫廷雅乐和丁祭音乐。

繁荣的洋葱
野性的万宝路
2025-08-24 22:00:42

琴,瑟,箫,笛的瑟是一种古老的汉族弹弦乐器,共有二十五根弦。

古瑟形制大体相同,瑟体多用整木斫成,瑟面稍隆起,体中空,体下嵌底板。瑟面首端有一长岳山,尾端有三个短岳山。尾端装有四个系弦的枘。首尾岳山外侧各有相对应的弦孔。另有木质瑟柱,施于弦下。曾侯乙墓共出土瑟十二具,多用榉木或梓木斫成,全长约150至170、宽约40厘米。通体髹漆彩绘,色泽艳丽。

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诗经》中有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瑟曾销声匿迹千年之久,而今“幽兰汉乐”将传说中的声音再次呈现于舞台之上,琴瑟合鸣,乐声如流水,如凤鸣,如南风,如月行,引我们走进大自然深深的芬芳里。

古代弹弦乐器。其历史久远。《乐书》引《世本》:“庖牺作瑟”。据《仪礼》记载,古代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中,都用瑟伴奏唱歌。战国至秦汉之际盛行“竽瑟之乐”。魏晋南北朝时期,瑟是伴奏相和歌的常用乐器。隋唐时期用于清乐。以后则只用于宫廷雅乐和丁祭音乐。

周、汉时期的古瑟,考古发掘中多有发现。湖南长沙浏城桥一号楚墓(约为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出土瑟,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实物。河南信阳、湖北江陵等地楚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都出土有瑟,弦数二十三至二十五弦不等,以二十五弦居多。

春秋至秦汉以来出土古瑟以数十计,但多残缺不全或柱位不详。惟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瑟保存完好。

弦虽腐朽变质,仍保持在原位上,柱的位置也比较清晰,为我们了解古瑟的张弦和调弦提供了直接的物证。此瑟二十五弦,由三个尾岳分成三组,计内九、中七、外九。内外九弦的柱位排列较为规则,定弦的音高相同;中七弦的柱位较为紊乱,但也隐约显示出,它与内九弦做音阶级进的连接。从各柱位有效弦长的比例推算,可知它按五声音阶调弦。

上述古瑟至南北朝时期失传。唐宋以来文献所载和历代宫廷所用的瑟,与古瑟在形制、张弦、调弦法诸方面已有较大的差异。宋末元初熊朋来(1246—1323)曾编撰《瑟谱》六卷。书中记述了瑟的形制和演奏法,并有歌唱诗经的旧谱十二首和他创作的新谱二十首,以及孔庙祭祀音乐的乐谱。当时的瑟,首尾各有一长条岳山,两岳山外侧有数目相应的弦孔,依次张弦。共二十五弦,音高按十二律吕排列。正中一弦(第十三弦)不弹,其余二十四条弦可奏两个八度音程的二十四个音。以右手弹“中声”(低八度音区);左手弹“清声”(高八度音区)。左右手也可同时弹奏高低八度的和音。基本指法是大、食、中、无名各指分别向内外方向拨弦。名为擘、托、抹、挑、勾、剔、打、摘,共八种。后世定弦法略有变化,正中一弦也可弹奏,按五声音阶或七声音阶定弦。左手在必要时可按抑柱左弦段而取变化音。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收藏清代早期瑟一具。长207、宽43厘米。二十五弦。通体髹黑漆,描绘金色花卉图案。本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大同乐会曾改革制作两具瑟,一具五十弦,名“庖牺瑟”,将传统瑟的单柱(一柱支撑一弦)改为连柱(七或八条弦共用一柱),在岳山外采用活轸,以便于调弦。另一具为百弦大瑟,采用双排连柱交插支弦的方法排列弦位。在增加瑟的音量、改善音色和方便演奏等方面均作了有益的探索。

截止2008年08月,武汉民族乐器厂张开镒、周敦发根据考古发掘的楚瑟实物,吸收现代筝结构上的合理部分制作了仿二十五弦楚瑟。长176、宽42、高10厘米。可演奏琶音、和音、和弦及快速旋律。又可使用揉音、滑音等技巧,具有独特韵味。曾在湖北省歌舞团《编钟乐舞》中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