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涂料的发展简史
花岗石是一种天然的石材,属岩浆岩,广泛用于建筑户外饰面。但花岗石造价十分昂贵,而且在建筑外墙作饰面具有公共危险性,不易大面积或高层建筑外墙体贴设使用。因此,为了建筑物能达到花岗石的外观豪华效果,仿制花岗石的材料不断涌出,由于花岗石的色彩多异性使仿制工艺带来十分复杂,人们需要一种仿制简易的涂料来简化仿制工艺的复杂性,在此背景下,多彩涂料应运而生。
我在汽修专业教学汽车涂装技术已多年,同时在汽车维修行业也有实践性的经验,下面把我在这方面的经验与你分享:
1.汽车涂装包括的工序是很多的,包括底漆喷涂,中涂底漆喷涂,色漆喷涂,清漆喷涂四大工序。
2.对于底漆涂装涂料种类按照固化成膜分有:溶剂挥发型,氧化聚合型,烘烤聚合型,双组分聚合型
3.从工序来分:底漆常用环氧类,中涂底漆常用灰底漆,色漆,清漆
如果还有疑问或想对汽车涂装有更多的了解,请在下面留言过私信,感谢你的问题哦。
油漆能放在配电箱上,油漆是一种能牢固覆盖在物体表面,起保护、装饰、标志和其他特殊用途的化学混合物涂料。
涂料一般由成膜物质、填料(颜填料)、溶剂、助剂等四部分组成,根据性能要求有时成份会略有变化,如清漆没有颜填料、粉末涂料中可以没有溶剂。
油漆简史
油漆是用有机或无机材料来以装饰和保护物品的一种混合物,油漆的起源尚无定论,公元前6000年,中国已用无机化合物和有机颜料混合焙烧对油漆加以改进,公元前1500年,在法国和西班牙的山洞里,油漆已用于绘画和装饰。
20世纪,油漆工艺有了重大发展,出现了粘着力更大光泽度更高阻燃抗腐蚀与热稳定性高的各种颜色的油漆油漆早期大多以植物油为主要原料,故被叫作“油漆”,如健康环保原生态的熟桐油。
32.油漆的组成
4油漆不论品种或形态如何,都是由成膜物质、次要成膜物质和辅助成膜物质三种基本物质组成。
5成膜物质:成膜物质大部分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如天然树脂(松香、大漆)、涂料(桐油、亚麻油、豆油、鱼油等)、合成树脂等混合配料,经过高温反应而成,也有无机物组合的油漆(如:无机富锌漆)。它是构成油漆的主体,决定着漆膜的性能。如果没有成膜物质,单纯颜料和辅助材料不能形成漆膜。
6次要成膜物质:包括各种颜料、体质颜料、防锈颜料。颜料为漆膜提供色彩和遮盖力,提高油漆的保护性能和装饰效果,耐候性好的颜料可提高油漆的使用寿命。体质颜料可以增加漆膜的厚度,利用其本身“片状,针状”结构的性能,通过颜料的堆积叠复,形成鱼鳞状的漆膜,提高漆膜的使用寿命,提高防水性和防锈效果。防锈颜料通过其本身物理和化学防锈作用,防止物体表面被大气、化学物质腐蚀,金属表面被锈蚀。
7辅助成膜物质:包括各种助剂,溶剂。各种助剂在油漆的生产过程、贮存过程、使用过程、以及漆膜的形成过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使用的量都很少,但对漆膜的性能影响极大。甚至形不成漆膜如:不干、沉底结块、结皮。水性漆更需要助剂才能满足生产、施工、贮存和形成漆膜。
8总的来说,油漆是涂料的一种,油漆是由成膜物质、次要成膜物质和辅助成膜物质三种基本物质组成的。
·保健和营养品
·染料和涂料
·石油和天然气
·化学品
·塑料和纤维
·其它业务
巴斯夫集团是上市公司,其股票在欧洲78个大城市挂牌上市。集团总部设在德国路德维希港。
一、发展简史
巴斯夫集团130多年的发展史可分为六个阶段。
1.染料时期(1865~1901年)
这一时期,巴斯夫集团的前身----巴登苯胺碱厂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其研究部门的不懈努力下,不断推出新的染料,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染料生产企业。1865年4月27日,由恩格霍恩(F. Engelhom )建立了"巴登苯胺碱厂",当时只有职工30人。恩格霍恩为一家煤气厂厂主,他从1961年就开始从煤焦油生产苯胺和品红。1870年,巴登苯胺碱厂从煤焦油生产葱酮染料,接着生产了亚甲基蓝,坚牢红、金胺、靛蓝,阴丹士林蓝等染料,并在德、法、美、俄等国建立了染料生产和销售机构。1888年,开发出了接触法硫酸生产工艺,开始生产高浓度硫酸。1900年,巴登苯胺碱厂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工厂之一、拥有职工6207人,其中有148名化学家、75名工程师、305名销售人员。
2.化肥时期(1901~1923年)
这一时期,巴斯夫集团(巴登苯胺碱厂)开发出了HaberBosch合成氨工艺,并成功地合成了尿素,揭开了其历史发展新的一幕。
1907年,巴登苯胺碱厂与拜耳、阿克发公司合资收购了奥古斯特C维多利亚煤矿(Auguste Victoria CoaI Mine),以确保原料的供应。
1908年,巴登苯胺碱厂开发了用氢和氮高压合成氨工艺(Haber--Bosch工艺)。1910年,发明了合成氨的高效铁催化剂。1913年在Oppau建成了第一套合成氨装置,开始工业化生产合成氨。并于1914年成立了Limburgethof农业研究站,为农业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该厂开始生产炸药、毒气等军用品。
1921年,位于Oppau的合成氨厂发生爆炸,合成氨装置受到严重破坏。
1922年巴登苯胺碱厂开发出合成尿素。1923年开发出合成甲醇。并于1924年开发出褐煤沸腾床气化技术----温格勒法。
3.新的高压合成技术发展阶段(1923~1943年)
这一时期,在Haber--Bosch工艺的基础上发展高压合成技术成为巴斯夫集团业务活动的重点。另外,随着汽车工业的兴起,巴斯夫集团亦开始着重发展与之相关的燃料、合成橡胶、表面涂料、染料原材料及车用试剂等工业。
1925年,巴登苯胺碱厂与拜耳。赫斯特等五个公司合并为法本工业联合公司(I.G.Farben)。
1927年,巴斯夫集团生产出第一批汽油。
1929年,法本公司开始工业化生产苯乙烯, 1930年开始工业化生产聚苯乙烯、聚丙烯睛、聚丙烯酸酯, 1931年开发了聚异丁烯、聚氯乙烯)
1935年,法本公司生产了世界上第一盘录音磁带。
1937年,法本公司开发出聚乙烯。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本公司建设了由乙炔和甲醛生产丁钠橡胶的大型装置,生产军需品。 4.主产装置的破坏和重建时期(1943~1953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巴斯夫集团工厂的33%被完全毁坏, 61%被严重破坏。战后,巴斯夫集团着手进行工厂的重建工作/
1948年该厂发生了一起重大爆炸事故,刚恢复的工厂又被炸毁。
1950年,开发出流化床生产硫酸工艺。
1951年,开发出可发性聚苯乙烯。
1952年,法本公司解体,已登苯胺公司作为法本公司的三个继承者之一,重新注册。
5.石油化工时期的开始(1953~1965年)
巴登苯胺公司继承了战前所沿袭下来的注重研究开发的优良传统,继续在新兴起的塑料工业的工艺开发中保持领先地位。石油代替煤成为石油化工的原料,标志着石油化工时期的开始。
973年,巴登苯胺公司正式启用巴斯夫(BASF)名称。
1975年,巴斯夫在安特卫普生产MDI。
1977年,巴斯夫由丙烯生产丙烯酸的9万吨/年装置投产。
80年代,巴斯夫副集将业务拓展的重点集中在南亚和远东,最初投资重点为韩国,进入90年代以来,巴斯夫集团将中国作为其业务发展的中心。
1980年,与韩国晓星公司合资建厂生产聚苯乙烯和可发性聚苯乙烯。
1981年,巴斯夫集团在路德维希港建成一座45万吨/年的蒸汽裂解装置,以确保其乙烯和石化原料供应。
1982年,巴斯夫集团收购了丹麦的一家维生素厂。1984年,与匈牙利合资建厂生产聚氨酯。
1985年,巴斯夫集团收购了美国的一家涂料厂和复合材料厂,并收购了孟山都公司在英国希尔桑德斯的合成纤维中间体生产厂。
1986年,巴斯夫集团对其在美国的机构进行改组,合并为已斯夭公司(BASF Corporation )。
1988年,巴斯夫集团收购加拿大宝兰山公司的聚合物分散体业务。在韩国与晓星公司合资建MDI生产厂。
1989年,巴斯夫集团用自己的技术生产甲基丙烯酸甲酯,并收购了美国和西班牙的两个有机玻璃厂,关闭了曼海姆炼厂。
1991年,巴斯夫出售了奥古斯特·维多利亚煤矿。
90年代以来了以来,巴斯夫集团在中国上海. 南京.沈阳和金陵等地建立了众多的生产合资或独资的生产装置。1996年,开始在南京的综合石化装置的建设,这是其在中国投资最大的项目。
二、组织机构
巴斯夫集团由核心公司BASF公司和ABSF公司直接或间接控股50%%以上的遍布世界各地的约350家子公司组成。
巴斯夫集团实行监事会监督指导下的管理委员会负责领导体制。集团管理委员会设执行委员会负责日常经营业务管理,并领导各部门经理的工作。目前,集团管理委员会下设20个经营部门,12个地区管理部门,11个公司部和6个职能部门分管各种业务,实行矩阵式的组织管理体制。
三、经营状况
1.规模
1996年巴斯夫集团销售额达314.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净利润达18.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9%;股东权益汇报率14.8%;比上年增长0.5个百分点;资本支出24.2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3%,资产总值从1995年的271.226亿美元增加到282.052亿美元;资产负债率为53.13%,比上年减少4.22百分点。
表1和表2分别给出了巴斯夫集团1995和1996两年销售额分部门和分地区的分布情况。
由于巴斯夫集团的多元化经营,尽管1996年因市场疲软,化学品、塑料与纤维及其惭业务领域的收益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保健和营养品、染料和涂料、石油和天然气三个领域的收益增幅较大,故其总的经营状况仍属良好。 巴斯夫集团的业务遍及世界各地,欧洲为其最主要的市场,约占销售额的63%和净利润的75%。南美继亚太地区之后成为巴斯夫集团第二个销售额增长最快的地区, 1996年该地区的销售额比1995年增加了15%,作为业务拓展重点的亚大地区的增长率亦达到11.7%。
2.业务分布
巴斯夫集团经营的业务范围很广,可分为六个门类,主要业务有:
·保健和营养品:制药,精细化工,化肥,植物保护产品
·涂料和染料:各种染料,颜料,涂料,加工助剂,分散体,油漆及印刷系统
·化学品:基础化学品(乙烯,丙烯,乙炔,合成气,氨,甲醇,硫酸,氯,烧碱等),工业化学品,中间体
·塑料和纤维:聚烯烃,工程塑料,苯乙烯泡沫塑料,聚氨酯,纤维中间体,合成纤维
·石油和天然气:原油和天然气勘探、生产及销售,石油炼制,成品油销售
·其它业务
表3给出了近两年巴斯夫集团分部门的销售额、资产总值、净利润及资产回报率简况。
从表3可以看出,1996年巴斯夫集团各部门中除塑料和纤维部门外,其它各部门销售额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从净利润来看,保健和营养品、染料和涂料、石油与天然气三个部门比1995年有所增,其它业务继续亏损,而化学品、塑料和纤维两个部门的盈利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1996年,巴斯夫集团核心业务的五个部门的资产回报率均较高(不包括其它业务),但包括其它业务在内的平均资产回报率却基本与1995年持平。从资产分布来看,除化学品有所下降外,另外四个核心业务领域资产总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它业务部门亦有所增加。
巴斯夫集团在世界范围内有140多个生产厂,在39个国家设有生产基地,主要的生产基地有德国的路德维希港(Ludwigshafen )、韦瑟灵(wesseling ),比利时的安特卫普(Antwern),西班牙的塔拉贡那(Taragona),英国的希尔桑德斯(seal sands),美国的弗里波特(Freeport )和盖斯玛(Geismar),巴西的Guaratingneta。
巴斯夫集团染料生产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目前染料和颜料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1位,石油化工作为其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经营领域,在世界上居十分重要的地位。巴斯夫集团是欧洲第5大乙烯生产厂家,居世界第14位。1993年4月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建成60万吨/年裂解装置, 25万吨/年环氧乙烷和16万吨/年丙烯酸酯装置。1994年3月巴斯夫集团购买了ICI公司两套各15万吨/年聚丙烯装置,成为欧洲第2、世界第5大聚丙烯生产厂家。
巴斯夫集团还是世界最大的丙烯酸生产企业,在欧洲和北美有生产能力60万吨/年,比居第2位的罗姆哈斯公司多1倍。巴斯夫集团在世界聚苯乙烯生产中也占重要地位,能力居世界第2位。巴斯夫集团其它主要石化产品1996年的生产能力见表4。
3.经营简况
巴斯夫集团近几年继续继承注重研究与开发的良好传统,逐步出售其非核心和不盈利的业务,并通过新、扩建生产装置和收购相关生产厂,大力加强和拓展核心业务。巴斯夫集团在稳定国内和欧洲市场的基础上,重点拓展北美、亚洲(尤其是中国)市场,同时加强南美市场的经营。巴斯夫集团经营状况良好,销售额、资产总值、净利润等指标均呈稳定增长的势头,而资产负债率却逐年下降。表5、6分别给出了巴斯夫集团近两年的资产负债状况和财务损益简况,表7给出了其近6年的主要经营指标。
四、经营战略
巴斯夫集团之所以取得良好的经营业绩,是其面对世界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战略,使自己始终保持技术和市场上的优势所致。近几年,巴斯夫集团大规模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管理,所采取的战略措施有:
1.在稳固国内和欧洲市场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北美和东亚市场,同时兼顾南美和非洲市场
加强德国路德维希港、施瓦策蓬柏及比利时安特卫普三大生产基地的生产装置的新建、扩建,以巩固欧洲市场。
在北美地区,对美国得克萨斯州、路易斯安那洲刃、伊利诺斯州、阿拉巴马州等地的生产企业进行扩能;新建墨西哥阿尔塔米拉的苯乙烯与丁二烯的分离厂及M苯乙烯共聚物和聚苯乙在东亚地区,巴斯夫集团在中国的上海、南京、吉林、沈阳等地已经或计划成立九家合资企业;在韩国蔚山,巴斯夭韩国公司的聚四氢吠喃生产企业和BASE公司的ADS生产企业正在施工。
巴斯夫集团其主要市场或重点拓展市场的地区或国家设立分公司,直接指导当地业务的发展。1996年,巴斯夫集团成立了总部设在丹麦的保健和营养品公司以及总部设在北京的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
2.巩固核心业务,放弃非核心业务,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实现从经营多元化到注重核心业务的战略转移巴斯夫集团通过收购进一步加强核心业务。如收购日本北陆制药公司并成为该公司的主要股东、收购法国的GNR医药公司和荷兰的Sudco公司,以拓展其医药领域的业务;收购了山道士公司的除草剂业务,增加了所保护的农作物的种类,拓展了植物保护领域的业务范围;通过获得M. Dohinen公司49%的股权,并收购英国伦敦Zeneca公司的织物染料业务,拓展其染料和颜料业务。出售非核心业务。 1996年,巴斯夫公司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磁记录产品业务出售给韩国高丽公司,并关闭其在印度尼西亚的相关业务;撤出其在Comparex信息系统公司的40%的股权并出售给南非一家公司;将油田化工业务出售给贝克特殊化学品公司。1997年初,将气体生产用催化剂业务买给了ICI。巴斯夫集团还与萨斯喀彻温公司达成了出售钾和钾盐公司51%的股权给后者的协议。
3.与竞争对手合资或建立联盟,以产主技术优势和主产装置的互补,增强竞争优势巴斯夫集团与美国Lynx公司合资成立了总部位于海德堡的公司进行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研究。巴斯夫集团还计划将其聚乙烯业务与壳牌公司联合,成立一个合资公司,负责巴斯夫和壳牌各占50%股权的莱茵烯烃公司和购进的蒙特尔聚烯烃公司的欧洲聚乙烯业务。与壳牌公司的联合将产生合资企业一BAsELL,该公司将在荷兰蒙尔代克新建厂生产环氧丙烷和聚丙烯。将欧洲的不饱和烯烃业务与荷兰的DSM公司合资。巴斯夫集团还计划与赫斯特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共同经营二者的聚丙烯业务。
4.注重科研开发,保持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巴斯夫集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己有100多年的历史。科研是已斯大集团的优良传统,亦是其不断发展的基础。巴斯夫集团每年都要投入20亿马克左右进行研究与开发, 1996年更是达到创记录的22.86亿马克,比上年增加9.5%。巴斯夫集团从事科研与开发的人员达10091人,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达2393人。1996年申请专利1107件,使其专利累计达到了约75000件。
5.加快同一区域内企业一体化进程,实现全业间在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础设施建设。后勤管理、废物处理及分配等方面的协作,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
由于巴斯夫集团在比利时安特卫普生产基地的50家生产企业在能源供应上实行了一体化,该地区已不再用昂贵的油气燃料产生工业用蒸汽。在美国盖斯马和弗里波特的企业亦强调实行联合。
五、资金实力、投资动向及建设项目
1.资金实力及投资动向
巴斯夫集团资金实力雄厚,近几年的资本支出稳定增长。巴斯夫集团对固定资产的资本支出状况如表8所示。表9和10分别给出了巴斯夫集团1992--1996年间的支出部门分布状况和1996年资本支出的地区分布简况。
巴斯夫集团对固定资产的投资虽然没有象1989~1993年间那样维持在40亿马克左右,但从1994年以来一直呈稳定增长的势头, 1997年亦计划投资38亿马克以上。
从巴斯夫集团资本支出的部门分布来看,保健和营养品领域一直呈增加的趋势,且近几年有加速发展的迹象。巴斯夫集团对化学品、塑料和纤维两个领域的资本支出在经过4年的下降后, 1996年又重新增加投资。染料和涂料领域作为巴斯夫集团的传统核心业务,发展一直较为平稳,这一点在巴斯夫集团对该领域的资本支出上亦可看出。巴斯夫集团对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资本支出波动较大。巴斯夫集团对其它业务领域的资本支出近三年稳定增长,但明显比1993年前减少。总的来看,巴斯夫集团的资本支出是围绕其发展战略进行投入的,染料和涂料,化学品、塑料和纤维三个领域作为其传统的优势领域得到了稳定发展,保健和营养品作为巴斯夫集团新兴的核心领域发展形势良好,石油和天然气领域作为原料来源,近三年亦得到了稳定发展。
从巴斯夫集团资本支出的地域分布来看,欧洲市场是其稳固的重点,其中对德国国内的资本支出占将近一半。北美市场是巴斯夫集团拓展的重点。巴斯夫集团对亚太、非洲及南美的资本支出所占比例最小,而其在亚大地区的投资重点是中国,其次是韩国。
2. 1996~1997年度在建项目
巴斯夫集团在1996年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为36.39亿马克,比上年增加了20.3%。其中2.97亿马克用于收购除草剂业务, 17.50亿马克用于德国国内生产装置的建设。已经完成或正在施工的生产设施有:
路德维希港:异佛尔酮二胺、烷基氨基丙胺、旋光活性中间体和特种乙烯单体的能力扩建,在一家合成氨生产厂中生产甲醇,从氧化三苯瞬再生三苯磷。
Schwarzheide :苯乙烯共聚物的合成装置,丁二烯和对苯二甲酸的生产
安特卫普:乙醇胺,硝基苯的生产装置建设,蒸汽裂解炉和苯乙烯能力的扩建美国北卡莱罗纳州Enka:Basifil牌纤维的生产装置建设
墨西哥阿尔塔米拉:丁二烯和苯乙烯分散体生产装置的建设
中国上海:上海巴斯夫染料化工有限公司的织物染料、助剂和颜料生产装置的建设 其它扩建项目有:
路德维希港:扩建蒸汽裂解炉以生产丁二醇、新戊醇和碳的氯氧化物衍生物
韦瑟灵:对莱茵烯烃公司的聚乙烯、聚丙烯及裂解炉进行扩建
安特卫普:甲醛生产装置的建设
美国得克萨斯州弗里波特:新的合成气生产装置建设,碳基--C4产品、酚化物、超级酞胺、己内酞胺扩建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盖斯玛:特种氨化物、丁内酯和N--甲基吡咯烷酮的扩建
美国伊利诺伊州乔利埃特:高抗冲聚丙烯能力的扩建
美国阿拉巴马州莫比尔Ultraform公司:聚缩醛生产能力增加一倍
墨西哥阿尔塔米拉:苯乙烯共聚物和聚苯乙烯的生产装置建设
韩国蔚山:巴斯夫韩国公司的聚四氢吠喃和晓星一BASF公司的ABS树脂生产装置
中国:与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的丁辛醇生产装置和与上海的中国世佳集团公司的尼龙地毯纤维厂的建设
六、科研情况及石化领先技术
巴斯夫集团非常重视研究开发(R&D),每年都投资约20亿马克,1996 年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22.86亿马克。另外,巴斯夫集团还拿出2. 7亿马克用于新实验室、中试装置和设备的建设。巴斯夫集团1995、1996两年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资及分布参见表11。1996年,在巴斯夫集团各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有10091人,其中2393拥有大学学历。1996年巴斯夫集团新增1107件专利,到年末在全世界共拥有75000项专利。
巴斯夫集团研究工作的特点是,除路德维希港总部的中央研究部门拥有强大的实力外,还在全球各地设立多个地方发展部门,在当地进行研究工作。设于路德维希港的中央研究设施有4个历史悠久的实验室,研究范围分别为:化学品、塑料、医药品及植物保护产品,以及染料及助剂和特种化学品等。此外,又设多个工程发展部门,为整体的研究工作提供支援。世界各地的研究部门则分属各营业部门及附属公司所管辖,主要从事与生产及市场推广有关的研究工作。
巴斯夫集团在石油化工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工艺技术有:
1. N--甲基毗咯烷酮抽提法制丁二烯技术
此技术最早于1968年实现工业化生产。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采用此项技术制丁二烯的装置己达28套,遍及德、英、美、日、法、意、中、印、韩、巴西、罗马尼亚、沙特阿拉伯、伊朗、奥地利等10多个国家,总生产能力达252.2万吨/年,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丁二烯抽提技术。
2. Novolen气相洁聚丙烯生产技术
此技术1977年实现工业化,世界上采用此技术生产聚丙烯的装置能力已达170万吨/年,是仅次于海蒙特公司环管法的第二种应用最广的聚丙烯生产技术。
3. MDEA法脱酸性气体技术
此技术最早于1971年实现工业化生产。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采用此技术的脱酸性气体装置已有63套,已建的5套,在设计的14套,共82套,遍及德、美、加、荷、英、法、俄、日、韩、马来西亚等27个国家。
4.改良雷帕法制1,4--丁二醇工艺技术
以甲醛、乙炔为原料制1,4--丁二醇的雷帕法由巴斯夫公司最早实现工业化生产, 1975年巴斯夫公司又将其改进为改良雷帕法(即雷帕常压法)。此法采用悬浮床流程,催化剂与产物在反应器内实行分离,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1,4.丁二醇生产工艺之一。
5.固定床氧化法制邻苯二甲酸酚工艺技术
此法1976年开始工业化,以邻二甲苯为原料,采用高效的钒一钛系表面涂层环状催化剂和列管式固定床反应器,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邻苯二甲酸酥生产工艺之一。目前世界上采用此法的装置能力已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32%。
6.甲酸甲酯法制甲酸工艺技术
此技术于80年代初实现工业化,巴斯夫公司用此法建立了10万吨/年的甲酸生产装置。此法先以CO和甲醇为原料反应生成甲酸甲酯,生成的甲酸甲酯再在萃取剂存在下水解制得甲酸。
7.发泡聚丙烯主产技术
这是巴斯夫公司开发的新工艺,产品可用于汽车及保温材料等。
8.可发性聚苯乙烯主产技术
巴斯夫公司早在1952年就取得了可发性聚苯乙烯生产技术的专利权。目前该集团在四大洲11个基地上生产可发性聚苯乙烯,并形成了商品名为styropor的由30多种不同品种组成的可发·性聚苯乙烯系列产品,其产量居欧洲第一位。
9.备种加氢精制和加氢处理催化剂制备技术
巴斯夫在长期的石油化工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烯烃和芳烃加氢、加氢脱硫、加氢脱氮、加氢脱金属、润滑油和蜡加氢精制为特点的各种加氢精制和加氢处理催化剂系列产品并拥有其制备技术,这些催化剂可用于各种原料的精制和处理,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中。
10.水溶性油漆主产技术
巴斯夫已采用其开发的此项技术于1993年在德国施瓦策蓬琅建成万吨级生产装置,其产品污染小,可用作汽车抛光漆。
11.甲苯二异氰酸酯(TD1)和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L)主产技术。
七、对华关系
巴斯夫集团与中国的业务往来历史悠久,关系极为密切。远在1886年,巴登苯胺碱厂已向中国出口品红。1982年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于香港成立,分设4个市场推广部门及一个功能部门。4个市场推广部门分别是:
·染料、颜料及特种化学品部
·化工部
·农业及精细化学品部
·塑料部
1986年,巴斯夫集团在中国的联络工作合并入新成立的北京及上海代表处。1990年巴斯夫集团在广州增设一间代表处,以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业务发展。目前,巴斯夫集团已与中国达成5项合资及12项技术转让协议。
巴斯夫集团在中国的第一个合资项目是上海高桥一巴斯夫乳胶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88年,为巴斯夫集团与上海高桥石化公司合资经营,双方各占一半股权。合资公司年产6000吨丁苯乳胶。由于市场对乳胶的需求旺盛,该公司又增设一座2万吨/年的厂房,目前已经投产。
1989年4月,巴斯夫集团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金陵石化公司签订一项合资协议,这是巴斯夫集团在中国的第二项合资计划,合资公司名为金陵巴斯夫树脂公司、双方参股各半。1993年,高桥石化公司与巴斯夫集团又对半合资成立了上海高桥·巴斯夫分散体公司,厂房建于浦东。1994年,上海巴斯夫染料化工有限公司成立,巴斯夫集团占75%的股份,主要生产颜料和纺织染料。1994年巴斯夫集团与扬于石化公司合资成立的扬子·巴斯夫聚苯乙烯系列产品有限公 司,生产乙苯、苯乙烯及聚苯乙烯。另外,该公司将计划建厂生产可发性聚苯乙烯。1995年巴斯夫集团与东北制药总厂成立了东药一巴斯夫(沈阳)维生素有限公司,巴斯夫集团占70%的股份。1995年,巴斯夫集团还与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合资建立了巴斯夫一吉化新戊醇有限公司,年产新戊醇1.5万吨,巴斯夫集团占60%股份。同年,巴斯夫集团的Lacke和法本( Fartien )公司与上海涂料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巴斯夫上海涂料有限公司,生产各种涂料,巴斯夫集团占60%股份。巴斯夫集团的北美分公司--巴斯夫公司还拥有上海地毯背材有限公司5%的股份。1996年12月,巴斯夫集团与中国世佳集团公司签定了以尼龙-6生产地毯纤维的协议。为此,双方合资成立了巴斯夫华源尼龙有限公司,位于上海青浦县,巴斯夫集团持有70%的股份。能力为7000吨/年的装置将于1998年年底投产,并计划扩能至1.9万吨/年。巴斯夫集团在中国最大的投资是将与扬子石化公司合资建立一套以60万吨/年石脑油裂解乙烯装置为主的综合石化厂,包括芳烃、丁二烯抽提装置,合成气设施,气体分离装置和一个发电厂。总投资超过60亿马克,预计2003年投产。另外,巴斯夫集团计划与上海高桥石化公司以及上海华艺集团公司合资在上海槽泾工业园区建立一个MDI/TDI生产厂,计划2001年投产。 到目前为止,巴斯夫集团是中国化学工业最大的国外投资者,投资总额超过了10亿马克。
将涂料涂布于木材和木制品表面,使其干燥成膜,起装饰作用和功能作用的工艺过程。俗称油漆。涂膜平整光亮,给人以美感,同时把木材与大气、水分、阳光隔开,提高了术材的耐水、耐热、耐磨性能,增加了防虫、防腐、防火能力。
简史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已用漆涂饰食器和祭器。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距今7000多年的朱漆大碗。《韩非子·十过篇》记载:“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流漆墨其上,……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诗经·唐风》讲“山有漆……”,《诗经·鄘风》载有“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可见春秋时期已重视漆树、油桐的栽培。鉴别出土的战国时期漆器,发现油彩是桐油加颜料绘制的。据研究,殷墟甲骨文刻痕中填入的黑色物质是碳黑,红色物质是朱砂。先秦古书《山海经》三次提到“石涅”,古今注家都说是石墨。《史记·货殖列传》说,从战国时期到汉初,不少人因开丹砂(即朱砂)矿而致富。生漆、桐油和颜料的应用,标志着木器的涂饰工艺早为中国人民所创造。
涂料分类
涂料由树脂、油、颜料、稀释剂和其他辅助材料组成。涂料按组成形态分为清漆和色漆、厚漆和调和漆。清漆是不掺颜料的透明涂料,含干性油和树脂的叫油性清漆,单由树脂组成的是树脂清漆。色漆是聚合油或清漆加颜料研磨而成的涂料。聚合油又名清油,由干性油的聚合物和催干剂组成。磁漆又名瓷漆,以清漆为基料加入颜料等研磨而制得,干后膜坚硬光亮,因像瓷器或搪瓷上的瓷釉而得名。厚漆由颜料、体质颜料与干性油研磨而成,供配涂料用。调和漆,是已经调和成的涂料。只有油而没树脂的叫油性调和漆,有树脂也有油的叫磁性调和漆,但树脂与油用量之比一般在1∶2以上,如果树脂用量大于此,则列入磁漆类。所以磁漆与调和漆的区别在于树脂用量多少。色漆包括厚漆、调和漆和磁漆。
按涂料中的基本原料组成分类为:
颜料
一种细粉状有色物质,不溶于水或油等介质,而能均匀分散于介质,涂于物体表面呈现一定色彩。着色颜料可分为无机、有机、防锈等。又可按不同颜色分。用于涂料的颜料要求具有耐光、耐热、耐溶剂、耐酸碱、易分散、高遮盖力、强着色力等性能。有色涂料涂饰在物体表面,隐蔽被饰物表面的能力称遮盖力。某颜料在与其他颜料的混合物中呈现自身色彩的能力是着色力。体质颜料几乎没有遮盖力和着色力,但增加漆膜厚度和体质,增加耐磨性、耐水性和稳定性,是调制腻子的主要原料,且价格便宜。常用的有重晶石粉、轻质碳酸钙、瓷土、滑石粉等。
木材表面准备
①清洁表面,包括除去杂质,用水、碱水、汽油等洗净表面的油和松脂等。遇有色斑或颜色深浅不一的,还需漂白。常用的漂白药剂是双氧水、草酸、亚硫酸氢钠和漂白粉等。②为了隐蔽木材的天然缺陷和加工缺陷,需用腻子填平。常用的有水性、虫胶和油性等几类。③砂光和去木毛。④填管孔。
涂饰方法
有涂刷、浸涂、辊涂、淋涂、擦涂、刮涂、普通喷涂、高压无气喷涂和静电喷涂等种(见表)。
效率高,可连续自动化生产;劳动保护差,某些死角不易喷到静电喷涂设备有一定导电率,含水率8%以上合成树脂涂料触变性不大初期挥发不能太快静电喷涂涂层效率高,涂层厚,致密;装饰性差,局限于防护性高压无空气喷涂设备木船等厚浆涂料、油性漆、丙烯酸等有触变性高沸点溶剂涂料高压无气喷涂效率高,各种形状均可;溶剂损失多,污染严重喷枪、空气压缩机等各种形状都适用各种硝基漆、过氯乙烯漆等粘度小挥发快和干燥适宜普通喷涂法方法简单,投资高;效率低工具刮刀或丝网印刷平或凸面涂层厚的各种厚浆涂料、腻子塑性不大初期挥发不能太快刮涂法方法简单,适用于装饰性要求高的;效率低棉花球平滑木材挥发性涂料,如硝基漆、虫胶、清漆粘度小挥发性快擦涂法可连续施工,产量大,涂层可双组分配合,亦可与光固化涂料配套;只用于平面淋涂机和干燥设备人造板、缝纫机台板等各种合成树脂透明罩光清漆触变性不大初期不能挥发太快淋涂法可连续施工,产量大,涂层均匀,可以套色;只用于平面辊涂机(可供印刷)人造板等各种合成树脂透明罩光清漆触变性不大挥发较慢辊涂法投资少,方法简单,涂料损失少,适于加工复杂的工件;有流挂,不均匀浸槽、离心及真空设备木制家具的脚、档、拉手、椅子靠背各种合成树脂涂料触变性小干燥适当,不能太快,流平性好浸涂法投资少,方法简单;装饰性能差,效率低毛刷、辊子家具、建筑物、人造板等油性漆、酚醛、醇酸、聚氨酯塑性小干燥较慢涂刷法品种粘度干燥速度优缺点设备及方法木材料涂涂饰方法
涂层干燥
通常的腻子和涂料是含有挥发物的液体,必须干燥。干燥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①自然干燥。方法简单,不要设备,不耗能;缺点是速度慢。②热空气干燥。即先加热空气,再干燥涂层。③红外线干燥:特别是远红外线的辐射,使涂层中的有机高分子引起共振生热,效率高。④紫外线干燥。又称光固化。利用紫外线,引发聚合,在几秒钟或更长时间内固化。此外,还有电子束固化等方法。
涂膜修饰
因受涂料流平性的限制、基材平整度的影响以及涂饰技术关系,涂层总是不平的。为使平整,需对所有涂层,用砂纸、砂布、水砂机或磨光机等进行砂光或抛光。抛光就是用溶剂稀释的涂料(一般是清漆)或抛光膏研磨涂膜表面,使其平整光亮如镜。
植物纤维原料中的戊聚糖经水解和脱水生成的产物。又称2-呋喃甲醛。分子式为:C4H3OCHO,结构式为:
简史和现况
1832年德别雷纳(J.W.D?berei-ner)报道了在蔗糖加二氧化锰和硫酸作用制备甲酸时,从混浊的馏出液中分离出黄色的油状物质。由于数量太少,未能鉴定和命名。1840年斯滕豪斯(J.Stenhouse)用玉米芯、燕麦壳取得同样的产物,并进行了化学组成的研究,确定了分子式,从而推断出用任何植物原料都可以获得糠醛及其有关产物。但其名称是由1845年福恩斯(G.Fownes)先命名为糠油,后发现其具有醛的性质,而改成糠醛。直到1922年美国桂格燕麦公司(The Quaker Oats Co.)首先宣布糠醛的工业化生产。1988年美国年产量约6万吨,占世界第一位。主要生产国还有多米尼加、中国、苏联、法国、南非联邦等国家,世界年产量约30万吨。中国自1943年起生产糠醛,至1989年产量超过4万吨,是世界主要出口国家之一。
生产工艺
糠醛是用富含戊聚糖的植物原料生产的。常用的有玉米芯、燕麦壳、棉籽壳、甘蔗渣、稻壳等,以玉米芯为最好。它们的平均理论糠醛含量(%)为:玉米芯23.4,燕麦壳22.3,棉籽壳18.6,甘蔗渣17.4,稻壳11.4。戊聚糖转变成糠醛的反应过程分两步进行:
若上述两个反应是在同一设备中同时进行的,称直接法(或一步法);依次分别在两个设备中进行的,称为间接法(或两步法)。常用的直接法,具有设备简单、得率高、成本低、生产能力大等优点,但原料中各组分的综合利用差些,因此间接法仍在研究改进中。
反应过程中糠醛会进一步分解成甲酸和腐殖质。糠醛得率的高低取决于糠醛的生成和糠醛的分解两个反应。影响糠醛得率的因素除了原料特征以外,还有催化剂的种类和浓度、固液比、温度、蒸汽用量及蒸汽在料层中的流动状态等。各国根据原料的特征、催化剂的种类等条件,采用不同的反应设备、水解工艺和加工方法。如美国桂格燕麦公司法(包括间歇和连续两种)、法国农业呋喃法等。中国采用立式间歇式水解锅稀硫酸水解工艺。
直接法糠醛生产示意流程为:
原料和稀硫酸混合后,直接装入水解锅中蒸煮,反应温度在170℃左右。通常用过热到220℃的水蒸气加热,使原料中的戊聚糖水解成戊糖,并进一步脱水生成糠醛。在水蒸气加热和流动下,将生成的糠醛带出水解锅。接着通过二次蒸汽发生器回收热能,醛汽冷凝成原液。生成的二次蒸汽压力较低,可作为蒸馏、精制等的热源。原液中的糠醛浓度受水解工艺和操作条件而变,一般为3~6%。
原液经初馏塔加工,塔顶收集20~30%浓度(受其中低沸点物杂质含量影响而变化)糠醛汽,经冷凝、冷却分成两层:上层为稀醛层,含醛10%,含水90%;下层为浓醛层,含醛90~93%,含水7~10%。上层稀醛送回流或低沸点物塔处理,下层浓醛经脱水和精馏制成成品。
原料和工艺过程对产品质量影响较大。若粗醛中有机酸含量过高且加工达不到标准要求时,可用中和法或水洗法处理。副产物甲醇和醋酸需要时可以回收。水解蒸煮过程的残渣主要用作锅炉燃料。
理化性质
刚蒸馏所得的产品是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与空气接触,颜色逐渐转变成黑褐色。它能与大多数普通溶剂互溶,但与饱和脂肪烃只能微量互溶。无机盐一般不溶于糠醛。
糠醛的分子量96.08,沸点(101.3千帕)161.7℃,冰点-36.5℃,折射率1511211.5261,密度1511211.1598,闪点(闭口杯)61.7℃,燃点315℃。糠醛与水形成具有最低沸点的恒沸物,常压下沸点97.9℃,含糠醛35.2%(重量)。与水部分互溶,20℃时水层和糠醛层分别含糠醛8.3%和水95.2%(重量)。
糠醛的化学性质与呋喃环和醛基有关。在无氧的条件下糠醛是热稳定的,在高温(230℃)下经历若干小时后,除颜色转深以外,其他物理性质不发生变化。
糠醛在催化剂存在下氧化成糠酸,还原成糠醇,脱羰基成呋喃,与强碱作用发生卡尼查罗反应,生成糠醇和糠酸盐。像别的醛类一样,糠醛与具有活泼亚甲基功能团的化合物(如脂肪醛、酮、腈等)缩合,也能与糠醇和酚类化合物作用生成树脂。
糠醛在稀酸中会进一步分解,结果形成黑色的聚合物,反应速率与氢离子浓度和反应温度有关。呋喃环易受大气中氧作用,生成酸性氧化物,添加碱性物质可阻止自氧化反应。糠醛的颜色随酸和聚合物含量增多而变深。
糠醛与苯胺—冰醋酸反应呈鲜红色,常用于糠醛定性显色反应。定量分析以醛基和呋喃环两种性质为基础,常用的容量法有盐酸羟胺法和溴化法。重量法是间苯三酚法。选择测定法时,应考虑杂质的影响。中国成品分析时采用盐酸羟胺法。中国工业糠醛国家标准技术要求如右表。
用途
糠醛主要用作生产呋喃衍生物(糠醇、四氢糠醇、硝基呋喃类药物)的原料。糠醇主要用于铸造树脂生产。铸造工业采用糠醇树脂可以提高铸件质量,降低成本。糠醇树脂还用于设备防腐等方面。糠醇树脂与糠醛丙酮树脂、糠醛(或糠醇)和苯酚甲醛反应生成的树脂一起统称为呋喃树脂。呋喃树脂具有耐酸、耐碱、耐较高温的性质,用于砂轮胶结剂,防腐涂料等。糠醛是良好的选择性溶剂,分离饱和脂肪族化合物中的不饱和化合物和色素等,用作润滑油和植物油等精制和松香脱色,树脂稀释、阻聚,以及四个碳的馏分中分离丁二烯等萃取蒸馏的溶剂
时任校首:张兆凯(1951年—1953年2月任校长)、方木(1953年3月—1958年8月任代理校长)、覃仁光(1958年9月—1960年8月任党支部书记,主持学校全面工作)、吴敬久(1960年9月—1968年11月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1952年:实行春、秋两季招生。8月,学校附设简师班,招收县内知识青年63人入学。9月,柳州专区派尹祚斌任副校长,他是学校第一位中共党员。
1955年:暑假,学校教职工集中到专区(宜山今宜州市)开展肃反运动。9月,学校开始推行《劳动卫国体育锻炼制度》,简称“劳卫制”。
1956年:9月始,招收2个高中班共100人,兼收来宾、柳城两县部分学生,学校办成完全中学。学校改名为“广西省柳江中学”。9月,学校正式建立卫生室。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党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之后,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一面读书,一面劳动。8月,学校教职工集中到宜山开展反右派斗争。同年,学校在水沟边建成教工宿舍一幢平房共10间,接上原有的12间共22间,故称“22家村”。
1958年:7月起,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开始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在教学上提出以“三结合”(结合政治、结合实际、结合生产劳动)为中心内容进行教学改革。同月,反右派斗争基本结束,学校一些领导、老师被定为极右分子、历史反革命分子等,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彻底平反。10月,学校管理由省级派出机关专区管理转为县直接管理,经费也由县接负责。10月,在大跃进形势下,学校掀起大办工厂、农场的热潮。当年办起了铜线厂、氧化铁红厂、生物标本厂,其中生物标本厂制作的柳江人头模型标本最为有名,被选送北京参展。此外,氧化铁红厂的产品被选为维修北京天安门城墙的涂料。同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学校随之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中学”。
1959年:3月,整顿校办工厂、农场,学校只保留生物标本厂,其余全部撤销,农场进行整顿压缩。同年秋,县师范停办,县政府把原县师范的土地(包括拉堡中学、县轻工机械厂(已改建为吉安苑小区)、县防疫站、县建筑公司)全部拨给柳江中学管理,1972年以后该部分土地逐渐被划拨出去。
1960年:9月,学校进行学制改革,与柳州铁一中挂钩,试用九年一贯制教材,与拉堡小学合并,试办“一条龙”学校。10月,由于学校工厂、农场办得出色以及柳江人头模型标本有名,彭占辉老师代表学校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并被评为广西劳动模范。
1961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批转中共文教小组《关于1961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教育工作安排的报告》,动员初中超龄生回乡参加劳动生产。7月,根据中央指示,停止九年一贯制和“一条龙”学校试验,拉堡小学分出自成学校。
1962年:上半年,根据上级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教育,号召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63年:3月,在毛泽东号召下,全校师生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12月,对学校教职工实行精简。
1964年:3月,学校传达贯彻毛泽东主席春节座谈会讲话精神和“学校课程和讲授、考试方法问题的指示”,提倡“少而精”的教学方法。4月,校长吴敬久、教师李以勇、教导干事胡太道到融安参加四清运动。
1965年:11月,掀起向王杰同志学习活动热潮,学习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同月,姚文元在上海《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7年:2月,学校大部分师生外出串联,部分留校学习“老三篇”(《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和文化大革命“十六条”。3月,部分学生回校闹革命,批判“走资派”,并向教育行政夺权。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发出《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部分学生陆续回校上课、闹革命。
1968年:2月,县城两派开始大规模武斗,学校也分成两派,成为武斗据点。9月,工宣队进驻学校,领导革命大批判,成立校革委会。10月,部分教师陆续被调到穿山乡“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改造”。
1969年:1月,学校第一批学生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3月,学校停办。9月,进德中学、成团中学、里雍中学合并到柳江中学。
1970年:7月,上年合并到柳江中学的进德中学、成团中学、里雍中学又分开。同年,学校高中、初中的学制从三年制改为二年制。
1971年:7月,1970年在穿山办的“柳江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迁至柳江中学,一个学校挂两块牌子,既以“共大”名义招收学员,又以“柳江高中”(后又称“柳江‘五七’中学”),招收两个高中班学生。8月,中共中央批转姚文元、张春桥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教育工作,教师被污蔑为“臭老九”,“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教师被歧视。
1972年:柳江中学原面向全县招生改为向进德公社以及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子弟招生,同时,县里还在柳江中学办师范4个班(只办一届)以及各种短期培训班。同年,贯彻周恩来总理关于“要重基础知识,注意学生学习质量”的指示精神,学校恢复了课堂教学秩序,恢复闭卷考试制度。
1973年:柳州专区体校搬迁到柳江中学校园内(现学校北大门至新实验楼和东、西教学楼),经过几年建设,分别建了体育馆、游泳池、打靶场(现灯光球场)改造原足球场为标准足球场(柳江中学师生也参与了改造足球场的劳动)。当年秋季,学校办化学试剂厂和硫酸锌厂。同年,学校开展批判林彪极“左”路线的实质。
1974年:2月,《河南省唐河县马振扶公社中学情况简报》发表后,学校学生利用大字报揭批学校修正主义“回潮”,由此教师不敢管学生,学生纪律松弛,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质量下降。9月,国务院科教组、财政部联合发出开门办学的通知,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校师生下到工厂、农村拜工农为师,以社会为课堂,以阶级斗争为教学内容,以劳动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同时,大力删、砍、补原有自治区编教材,造成学生知识缺漏,学习质量严重下降。
1975年12月,《红旗》杂志发表北大、清华大学大批判组文章《教育革命的方向不容篡改》,学校掀起批判“右倾翻案风”黑浪。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学校结束“文革”。11月,《光明日报》发表教育部大批判组文章,揭发批判张春桥的“宁要一个没有文化的劳动者”的谬论,学校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端正。12月,学校开展揭发批判“四人帮”罪行。
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由于他的大力整顿,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出现了全新的面貌,邓小平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文革”中被废弃的高考制度得到恢复。同年,工宣队撤出学校。 时任校首:韦秀章(1978年4月—1979年3月任副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方木(1979年4月—1980年3月任副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罗世钦(1978年7月—1984年8月任副校长,其中从1980年3月至1984年8月主持学校全面工作)、罗世钦(1984年9月—1989年9月任校长)。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并指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此,扭转了多年来对知识分子实行的“左”的政策,知识和知识分子重新受到尊重,从此科教文化事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7月,县政府确定柳江中学为柳江县重点中学,学校改名为“柳江县中学”。从这年起至1982年秋季招生前,学校只招收高中班。
1979年:8月,上级指示学校所招新生全部实行三年制(1970—1977年所招初、高中新生为二年制)。同年秋,学校开办面包厂。
1980年,学校开始贯彻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体委关于试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两个《暂行规定》。同年,陈恪恭同志带领学生种植校门至假山的两排大榕树。
1981年:3月,开始贯彻学生守则,开展“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卫生、讲纪律) “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活动。11月,按上级指示精神,把“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教育作为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
1982年:7月,刘惠曦同学以自治区第十九名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12月,用柳州专区奖励“理化生物教学有成绩”的经费建成实验楼(旧实验楼)。从1982年秋季至1984年春季,学校每年面向全县招重点初中2个班,1984年秋季停招。
1983年:3月,县教育局在柳江中学大门东侧(原柳江中学土地)建办公大楼和一幢职工公寓楼。4月,开展学习张海迪人残志坚活动,学习“张海迪读书长志气”的精神。10月,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进一步认清新形势,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984年:4月,柳州地区体校搬出柳江中学,其所占用的土地和所建的体育馆、游泳池、打靶场(现灯光球场)、足球场及师生居住房全部移交柳江中学。秋季,学校建成第一幢六套三房一厅教工宿舍楼(因堡隆修建已拆迁)。同年,县教育局在柳江中学大门西侧(原柳江中学土地)建勤工俭学公司大楼。
1985年:1月,柳江县划为柳州市管辖,学校教学业务也直接由柳州市教育局领导。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新的办学宗旨:努力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8月,建成第一幢三层教学楼(现西教学楼)共12间教室,同月,受自治区体委委托在柳江中学举办全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同年,学校还投资3万元在来宾县百五乡建洗衣矿厂,洗选锰矿。校内还办起了蜂窝煤厂。
1986年:4月,第二幢三层教学楼(现东教学楼)竣工,共15间教室。8月,建成学校北大门。9月,学生潘金娥被北京大学录取。同年,学校还建成第一语音室。同年,学校获广西端正党风先进单位。
1987年:7月,最后一届初中生毕业,学校正式办成普通高中。8月,学校第一幢四层学生宿舍大楼(现第二栋学生公寓楼)建成,共576个铺位。同年秋季,开始评技术职称。同年,学校实行体制改革,成立学校办公室,把教导处分为教务处和政务处,一年后,又合并为教导处。
1988年:学校第二幢四层学生宿舍大楼(现第一栋学生公寓楼)建成,共576个铺位。县教育局在柳江中学内开办教育幼儿园。同年,学校开始招自费生(择校生),自费生独立编班。
1989年,在水沟边动工兴建一幢二单元三层三房一厅(共12套)教工宿舍楼(因堡隆修建已拆迁),第二年竣工。同年,学校投资100万元在穿山建成“柳州龙城化工总厂柳江分厂”。 当年9月,罗世钦校长调柳江县教师进修学校任校长,教导主任陈修明任柳江中学校长。 时任校首:陈修明(1989年9月—1992年11月任校长)、李泽伟(1992年12月—2002年1月任校长)。
1990年,是柳江中学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同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学校打破多年来用人传统,开始招聘引进外县籍大学本科毕业生,充实学校师资队伍,至今学校的教师有来自湖北、湖南、四川、贵州、江西、山东、广东、河南等省,县外籍教师达70%多。
1991年,学校在水沟边新建两幢三层二房一厅(共16套)教师公寓楼(因堡隆路修建已拆迁)。当年,陈修明同志调柳江县教育局任局长,同时兼任柳江中学校长,由党支部书记、副校长李泽伟同志主持学校全面工作。
1992年:4月,学校因工作需要设立校长办公室,由县教育局任命何运生同志为首任办公室主任。同年,根据自治区教育厅要求,学校开始实行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在大办勤工俭学的大环境下,当年,学校办了玻璃钢厂。当年11月,投资138万元(国家教委、区教委、县政府分别拨款15万元、20万元、58万元,其余资金来自学校自筹和单位、个人捐助,其中露塘农场捐红砖40万块、百朋水泥厂捐水泥40吨)的教学综合楼开始动工兴建。当年11月,陈修明同志不再兼任柳江中学校长,由李泽伟同志任校长。同年,学校获广西中小学先进食堂。
1993年:7月,刘小光以高考总分全广西17名的成绩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9月,综合教学楼建成并交付使用。同年,柳江中学“教育预制构件厂”、“轴瓦厂”、“彩霞石艺工厂”建成投产。
1994年:由各单位捐资,学校建成有37台电脑的学生计算机教室。同年,学校拆除50年代建的学生饭堂,建成混凝土的学生大饭堂。同年7月,拆除“七家村”,并由教职工集资在原址上建成一幢三层(共6套,每套120平米)教工公寓楼(因堡隆路修建已拆迁)。同年,学校获全国青少年“中华魂”(我是中国人)读书教育活动优秀辅导奖。
1995年:2月,学校建成80个座位的第二语音教室(系当时全区普通高中学校最大的语音室)。同年,开始执行(3+2)的新高考制度。5月,学校男子篮球队代表柳州市参加广西中学生篮球运动会,获第五名。7月,教职工集资80多万元在教育幼儿园南面建一幢教工公寓楼(现第二栋教工公寓楼)。由于学校在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中,成绩突出,1995年全国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单位之一——团中央领导到学校考察指导。
1996年:投资126万元的现第三栋学生公寓楼,落成并交付使用。7月,开始贯彻实行高考标准分制,同月,韦立清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11月25日,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校庆,热烈庆祝柳江中学成立45周年。同年,学校编成《柳江中学校志》。
1997年:7月,韦路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学校是广西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最早的学校之一,当年7月,学校参与国家教委心理健康教育“九·五”重点科研课题的子课题《不同民族学生心理问题的比较研究》的研究。12月,学校与广西师范大学外语系结对子,由其领导牵线搭桥,与桂林巴克兰国际商务外语学校建立友好关系并签定协议,由该校派外籍教师到柳江中学讲学,开始了外语特色教育,学校形成了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学生的英语成绩有了明显突破。同年,拆除现东、西教学楼前50年代建的教室(危房),学校先后投资20万元在教学楼、综合楼前建花圃、凉亭、喷泉。同年,学校继1994年后,第四次获全国青少年“中华魂”读书活动优秀组织奖。
1998年:4月,美国亚西国际教育顾问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一行4人到学校考察,决定派外籍教师到柳江中学讲学、上课,至2001年,到柳江中学讲学、上课的外籍教师达200多人次。同年,学校教职工集资100多万元在教育幼儿园北面建一幢共24套,每套110多平米的教工公寓楼(现第一栋教工公寓楼)。同年,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成绩突出,学校被评为1997—1998年度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标兵学校。同年,学校获广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单位、广西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单位。
1999年:暑假,学校成功举办了首届中美英语夏令营。8月,学校获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标兵单位,同月,为扩大招生需要,东、西两幢教学楼由三层升为四层,并投资8万元把教学综合楼前的篮球场(内操场)重新修建成米石球场。此外,8月起,学校参与了中国科学院主办的《学习策略》科研课题的研究。同年,学校教职工集资80多万元在学校西面拉进路建了30间门面(上下两层,每间约60—80平方米)。同年,继1998年之后,学校又被评为1998—1999年度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标兵学校。是年,教导处分为教务处、政教处,至此,学校设有校长办公室(后改为行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科研处、总务处共5个中层机构。此外,英语科研课题《用双重活动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入选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中心资助金项目,这是广西唯一一所普通高中获得该项资助金项目的学校。同年,学校获全国青少年(五十辉煌,新世纪畅想)读书活动优秀组织奖、柳州市1998—1999学年度教育教学工作一等奖。
2000年:4月,学校面向柳州市开展大型教改研讨课活动。聘请了广西师范大学黄麟生、吴同恕教授以及市教科所教研员等一批专家给学校参与教改课展示的教师评课。参加听课的教师有柳州高中、柳铁一中等市、县各中学领导、教师460多人。当年暑假,学校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美英语夏令营。8月,投资126万元的第二幢学生公寓楼(6层300个床位)以及集资8万多元的学校小卖部(因堡隆路修建已拆迁)建成并交付使用。同年,学校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2001年:4月,柳州市教科所组织在我校举行全市大型科研现场会,全市中小学、中专等100多所学校的领导、教师近200人参加了现场会。同年,学校形成了第一部相对完善的《柳江中学规章制度》,并收集学校教职工论文,编撰成3册科研论文集。5月,学校顺利通过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立项评估。当年暑假,学校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美英语夏令营。8月,投资99万元的两幢普通学生宿舍楼增添卫生间工程竣工并交付使用,至此,学生宿舍全部公寓化。同年,学校还投资40多万元进行水、电扩容工程,解决了长期困扰师生生活的老大难问题。11月25日,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校庆庆典活动,热烈庆祝柳江中学成立50周年。当年,学校参与了国家“十·五”规划课题“探究性阅读能力培养习惯养成与人的发展”课题研究实验。同年,学校1997年开始的《不同民族学生心理问题的比较研究》科研课题结题,荣获全国科研成果一等奖。同年,学校获广西军(警)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柳州市2000—2001学年度素质教育工作一等奖。有李成国等7位教师的论文入选中科院心理所刘善循主编的《教育心理实验论文集》第六集。 校长:吕宇(2002年1月起担任校长职务)。
2002年:1月,李泽伟校长退休,吕宇同志接任校长。7月,学校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首次突破200人大关,达211人。同年,学校教育教学业绩被编入《共和国改革开放大纪实教育卷》。同年,学校获全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试验学校、广西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工作先进集体。
2003年: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开始探索教学法改革,引进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诱思探究学科教学法实验研究”,聘请该课题组负责人,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到校指导“诱思探究”教学活动。实行了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学校教学成绩大幅度提高。当年,学校参加了中央教科所“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整体构建高中学段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4—7月,学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急性传染病“非典”,保证了学校良好的教学秩序。12月,学校顺利通过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评估。同年,学校获广西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先进集体、广西自治区文明庭院、柳州市2002年高考工作一等奖、柳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2004年:1月,自治区教育厅下文确认柳江中学为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5月16日,全国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现场会在柳江中学召开。6月,学校高考本科上线人数第一次名列柳州第二。同年,学校获广西支教工作先进单位、广西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广西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同年,学校男篮代表柳州市参加“肯德基全国青少年三人制篮球冠军挑战赛”获广西赛区冠军、全国南部六省广州赛区第二名。
2005年:8月,学校男篮代表广西参加“肯德基全国青少年三人制篮球冠军挑战赛”挺进全国十六强。11月28日,著名英语教育家、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到学校开展疯狂英语讲座。12月,学校参与的国家“十·五”规划课题“探究性阅读能力培养习惯养成与人的发展”课题结题,中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订委员会委员、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朱绍禹,中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杭州师范学院教授王光龙,副秘书长、山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张德斌,副主任、广西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黄麟生等专家到校参加结题会。
2006年: 1月6日,柳州市教育科研会第三次学术年会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现场会在柳江中学召开,全市(含六县)各学校都派代表参加。3月17日,柳州市教科所唐丽等5名教研员、老师到学校对《农村高中创新精神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中学英语真实动态原则的实验》两个课题的验收。4月28日,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员徐安德教授到学校作题为“德育创新,提高实效,从点滴做起”的报告。中央教科所全国“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2006年会暨第九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柳江中学作为该课题的实验学校和子课题学校,也作为广西高中学段的惟一代表,被评为全国“百所德育科研名校”,并获得中央教科所“六个一百”的全部奖项,全国仅三个学校获此殊荣。(吕宇、梁凤平合著的成果《提高学生自育能力的实践探索》获全国“百项德育科研优秀成果奖”;吕宇校长被评为全国“百名德育科研专家”;梁凤平被评为全国“百位德育科研名师”、韦晶晶同学被评为“百名德育科研优秀学生”、韦晶晶家长黄柳江被评为“百名德育科研优秀家长”)。至此,学校4年来获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的研究课题奖已逾百项。此外,学校参与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诱思探究学科教学法研究实验”2006年被课题组评为“诱思探究学科教学法研究实验第一阶段结题总结优秀科研基地”,吕校长和周副校长被评为“优秀科研校长”,学校的成功经验在山东章丘召开的全国200多所实验学校中被指定为“十·五”期间结题经验交流会10所发言单位之一。
2007年:6月10日,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师生一行11人到学校进行交流访问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同年,堡隆路开工建设,拆迁学校旧食堂、旧小卖部、第三、四、五、六、七栋教工公寓楼和单身宿舍楼、第八、九栋教师周转房。7月,第十、十一栋教工集资房竣工并交付使用。10月,学校新食堂竣工并投入使用。10月,全国著名心理教育专家周红五教授到学校作题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艺术”的报告会。12月,教育部第34期全国重点高中校长研修班56名校长学员到学校考察,对学校的评价是“柳江中学外在很朴素,内涵却很丰富”、“柳江中学不简单、不容易”。同年,学校被评为广西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2008年:1月7—8日,由于学校“和谐德育”系列课题研究实验成果突出,中央教科所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开题会暨2008年实验区研究中心负责人会议特选址在柳江中学召开,据专家介绍,这样的大型会议首次在县城中学召开,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德育学科组专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教科所和谐德育总课题组组长、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会长、教授詹万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管理处副处长、研究员、博士郝志军,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管理处副研究员杜勇,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书记、初中学段负责人、研究员齐欣,中央教科所和谐德育总课题组核心成员、高中学段负责人、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研究员徐安德等组织并参加了会议,到会领导、专家256人。6月,学校高考本科上线首次突破千人大关,达1029人。9月15日,朱芳雨到学校捐赠体育器材。11月,学校再次聘请“诱思探究学科教学法研究实验”课题负责人,陕西师大张熊飞教授到校指导“诱思探究”教学活动。因学校女篮在柳州市中学生运动会上荣获高中组11连冠,当年,代表柳州市参加广西第八届中学生篮球运动会(两年一届)获女子高中组第三名。同年,学校还获柳州市2007年普通高中毕业会考质量奖。
2009年:学校投入75万元购买学生公寓热水供应系统,解决了学生用热水难的问题。同年,学校获广西卫生先进单位、柳州市2008年高考工作一等奖。
2010年:6月,学校高考二本上线率名列广西483所普通高中第28名,广西85个县级高中前10名。7月,学校获广西卫生优秀学校。12月,学校投入9多万元安装校园监控系统,确保了校园的安全。因学校女篮在柳州市中学生运动会上荣获高中组13连冠,当年,代表柳州市参加广西第九届中学生篮球运动会获女子高中组第二名。同年,学校继续荣获全国和谐德育系列科研先进实验学校,从2003年起,学校已连续8年荣获该项殊荣。此外,当年还获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柳州市2009年高考工作一等奖、柳州市素质教育特色学校。
2011年:1月,学校投入40多万元在现东教学楼安装16套多媒体设备。同时,分别给学生和教工机房添置80、50台电脑。1月16—18日,学校顺利通过自治区专家组的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复查评估验收。6月,学校高考一本上线人数首次突破200人大关,达204人,上线人数名列柳州市第三,2011年高考二本上线率再次名列广西483所普通高中第26名,广西85个县级高中第7名(本届考生中当年入学只有7个A)。10月18日,柳州市特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在柳江中学举行。同年,学校获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广西优秀科研成果先进单位等荣誉。
用于在空中消灭敌机和其他飞航式空袭兵器的军用飞机,又称战斗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曾广泛称为驱逐机。歼击机的主要任务是与敌方歼击机进行空战,夺取空中优势(制空权)。其次是拦截敌方轰炸机、强击机和巡航导弹,还可携带一定数量的对地攻击武器,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歼击机还包括要地防空用的截击机。但自60年代以后,由于雷达、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的完善,专用截击机的任务已由歼击机完成,截击机不再发展。具有火力强、速度快、机动性好等特点,是航空兵空中作战的主要机种,也可用于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早期的歼击机是在飞机上安装机枪来进行空中战斗的;现代,多装有20毫米以上的航空机关炮,还可携带多枚雷达制导的中距拦射导弹和红外线制导的近距格斗导弹和炸弹或命中率很高的激光制导炸弹,以及其他对地面目标攻击武器。歼击机最大飞行时速达3000千米,最大飞行高度20千米,最大航程不带副油箱200千米,带油箱时可达5000千米。机上还带有先进的电子对抗设备。
发展简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飞机首先用于战场上空指引炮兵射击、侦察和轰炸。随后就出现用飞机来阻挠敌机执行上述任务的战斗行动,形成空中的对抗。开始时只是后座的射击员用手枪、步枪和机枪在空中相互射击。1915年德国研制出装有射击协调器的福克E.I .飞机。机枪固定在机身头部,穿越机头的螺旋桨旋转面射击而子弹不会击中旋转桨叶。这样,后座的射击员被取消,驾驶飞机和射击都由驾驶员来完成。这种飞机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空战的方式,提高了飞机空战能力。从此确立了歼击机武器的典型布置形式。此后,歼击机在速度、高度和火力等方面不断改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歼击机的最大飞行速度达到200公里/时,升限高度达6000米,重量接近1吨,发动机功率169千瓦,飞机配备7.62毫米的机枪。当时著名的歼击机有德国的福克D和E、英国的S.E.5和法国的Spad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歼击机的最大速度已达700公里/时,飞行高度达11公里,重量达6吨,所用活塞式航空发动机制功率接近1470千瓦。武器则由机枪发展到20毫米的机炮和空空火箭。瞄准系统已有能作前置量计算的陀螺光学瞄准具。这一时期著名的歼击机有英国的“喷火”式,美国的P-51、P-47,苏联的雅克3、拉5和德国的Me-109、FW-109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开始使用Me-262喷气式歼击机,最大飞行速度达960公里/时。战后喷气式歼击机普遍代替了活塞式歼击机,飞行速度和高度迅速提高。在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中,出现了喷气式歼击机空战的场面。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使用的米格15和美国的F-86飞机都采用后掠后翼布局,飞行速度都接近音速(1100公里/时),飞行高度15000米,飞机重量约6号,发动机推力29420牛。机载武器已发展到20毫米以上的机炮,瞄准系统中装有雷达测距器。带加力燃烧室外的涡轮喷气发动机便于改善飞机外形,歼击机的速度很快突破了音障。60年代以后,歼击机的最大速度已超过两倍音速,配备武器已人机炮、火箭发展为空空导弹。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歼击机有美国的F-104、F-4,苏联的米格21和法国的“幻影”3等。60年代中期,以苏联的米格25和美国的YF-12为代表的歼击机的速度超过三倍音速,作战高度约23000米,重量超过30吨。但是60年代后期越南战争、印巴战争和中东战争的实践表明,超音速歼击机制空战大多是在中、低空,接近音速的速度进行的。空战要求飞机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即转弯、加速、减速和爬升性能。装备的武器则是机炮和导弹并重。以后,新设计的歼击机不再追求很高的飞行速度和高度,而是着眼于改进飞机的中、低空机动能力,完善机载电子设备、武器和火力控制系统。
现代歼击机的特点 为了获得优异的空中格斗能力,现代歼击机在性能、外形、动力装置、机载设备、武器配备和火控系统等方面有一些新的特点。
①性能:突出中、低空跨音速机动性,在音速附近稳定转弯率可达18度/秒,瞬时转弯率达75度/秒;飞机在9000米高度上,速度从马赫数0.9增加到马赫数1.6所需时间为50-60秒;海平面最大升率达300米/秒;静升限18000米左右;能在低空作超时速飞行;高空最大飞行马赫数在2左右;最小飞行速度为200公里/时;最大飞行迎角可达60°;低空作战半径约500-600公里;飞机起飞、着陆滑跑距离小于1000米;飞机最大过载可达9g。
②设计面貌:飞机在空战中的推力普遍大于重力(即推重比大于1),多采用低流量比的加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加力推力大,重量轻,不加力工作时耗油率小。为兼顾在亚音速、跨音速、超音速范围内都有较小的阻力,飞机采用中等后掠角、中等展弦比并带前缘连条的薄机翼,或是采用三角形薄弱机翼。翼型相对厚度约4%,并有随马赫数和迎角自动偏转的前、后缘机动襟翼(或缝翼)。正常布局(有平尾)飞机空战时机翼单位面积载荷约3000帕(300公斤力/米2);无尾布局为2000帕。歼击机一般为单座。为扩大驾驶员视界,采用水泡形座舱,即使在地面上也能保证将驾驶员弹射到足够的高度,大量采用整体机内部油箱载油量约占正常起飞重量的30%。飞机操纵系统广泛采用数字式电传操纵的基础上采用主动控制技术,提高飞机的作战性能。
③武器和火控系统:现代歼击机普遍装有口径 20毫米以上的航空机关炮,同时携带多枚雷达制导的中距拦射导弹和红外跟踪的近距格斗导弹。也可携带2-3吨航空炸弹或其他对地攻击武器。飞机上装有用数字计算机控制的航空火力控制系统,它由有下视能力的脉冲多普勒雷达、惯性导航系统、大气数据计算机等组成,可与通信导航识别综合系统和电子对抗系统交联。驾驶员通过平视显示器、下视仪和多功能显示器获得敌我机参数的信息,控制和管理导弹、机炮、火箭和炸弹的瞄准、发射和投放。火控系统的操纵是安装在驾驶杆和油门手柄上,便于驾驶员将飞机驾驶和空战合为一体。由于传递信息的设备较多,信息量大,为减少电缆数量和信息传递差错,采用多路传输数据总线。
④使用维护:歼击机上各种机载设备和控制系统越来越复杂,维护工作量大大增加。为此,飞机表面开有大量检查和维护用的口盖和舱门,总面积达飞机表面积的60%。所有电子设备均采用积木式结构,有自动检测能力,可在外场方便地更换插件。现代歼击机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良好的可维护性。飞机平均故障间隔飞行小时已从50年代的1小时提高到3小时。每1飞行小时所需的维护工作,从50年代的30工时降低到10工时左右。
轰炸机
轰炸机
用于对地面、水面目标进行轰炸的飞机。具有突击力强、航程远、载弹量大等特点,是航空兵实施空中突击的主要机种。有多种分类:按遂行任务范围分为战略轰炸机和战术轰炸机;按载弹量分重型(10吨以上)、中型(5-10吨)和轻型(3-5吨)轰炸机;按航程分为近程(3000千米以下)、中程(3000-8000千米)和远程(8000千米以上)轰炸机、中近程轰炸机一般装有4-8台发动机。机上武器系统包括机载武器如各种炸弹、航弹、空地导弹、巡航导弹、鱼雷、航空机关炮等。机上的火控系统可以保证轰炸机具有全天候轰炸能力和很高的命中精度。轰炸机的电子设备包括自动驾驶仪、地形跟踪雷达、领航设备、电子干扰系统和全向警戒雷达等,用以保障其远程飞行和低空突防。现代轰炸机还装有受油设备,可进行空中加油。
在飞机用于军事后不久,人们就开始用飞机轰炸地面目标的试验。1911年10月,意大利和土耳其为争夺北非利比亚的殖民利益而爆发战争。11月1日,意大利的加福蒂中尉驾一架 “朗派乐”—道比”单翼机向土耳其军队投掷了4枚重约2公斤的榴弹,虽然战果甚微,但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空中轰炸。
这期轰炸任务都是由经过改装的侦察机来进行的。炸弹或炮弹垂直悬挂在驾驶舱两侧,待接近目标时,飞行员用手将炸弹取下向目标投去,飞行员用手将炸弹取下向目标投去,飞行员用手将炸弹取下向目标投去,其命中精度可想而知。1913年2月25日,俄国人伊格尔·西科尔斯基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架专用轰炸机首飞成功。这架命名为 “伊里亚·穆梅茨”的轰炸机装有8挺机枪,最多可载弹800公手斤,机身内有炸弹舱,并首次采用电动投弹器、轰炸瞄准具、驾驶和领航仪表。1914年12月,俄国用 “伊里亚·穆罗梅茨”组建了世界第一支重型轰机部队。于1915年2月15日首次空袭波兰境内德军目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轰炸机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当时轰炸机的时速不到200公里,载弹量1吨左右,多为双翼机。
第二次世界,轰炸机又有新发展,装有4台发动机的重型轰炸机是轰炸机发展到新水平的标志,载弹量可达8—9吨,航程为2600—7000公里,其中尤以美国的B—29最为超群显赫,它不仅是投向广岛、长崎两颗原子弹的载机,投下大批燃烧弹,造成著名的东京大火,十几万日本平民伤亡也是B—29r “赫赫战果”。
喷气式轰炸机——喷气式轰炸机是在40年代初由德国首先研制成功。梅塞施米特公司研制的Me—262型喷气式战斗机于1942年7月首次试飞,后来由于希特勒的坚持,Me—262曾被用来执行轰炸任务,它可载两枚重500公斤人炸弹,在这同时,德国阿拉多公司研制了另一种Ar—234型喷气式轰炸机,可载弹1400公斤。Me—262和Ar—234是最早的、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仅有的两种喷气轰炸机。
超音速轰炸机——超音速轰炸机是由美国研制出来的50年代,美国为了与苏联相对抗,研制了以高空高速突防、深入苏联纵深地带投掷核弹、执行战略轰炸任务的—58型轰炸机。B—58于1956年11月首次试飞,它的最高时速达2100公里,为音速人2倍,可载弹5000公斤以上。
“隐身”轰炸机—— “隐身轰炸机首先由美国研制成功,美国洛克韦尔公司研制的B—IB型变后掠翼战略轰炸机是世界上第一种具有部分 “隐身”功能的轰炸机。B—IB在飞机外形、涂料和发动机的进、喷气口形状上作了防雷达各红外线探测处理,这就使它在敌方的雷达和红外线探测器面前,具有了一定的 “隐身”作用。
第一种真正的 “隐身”轰炸机是美国的F—117战术轰炸机。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从70年代中期开始执行秘密研制 “隐身”战斗机的 “臭鼬工程”计划。1977年原型机试飞成功,1981年定型投产。F—117外型奇特,翼身融为一体,整个机身表面几乎全部由多个小平面拼命而成,可将雷达波以各种角度散射,不能形成有效的回波。机身采用了大量统计表合材料。并涂有隐身涂料。这就使得F—117基本上不会被雷达和约外线探测装置所发现。F—117原本是作为战斗轰炸机而设计的,但由于它优异的 “隐身”功能,敌机几乎不可能发现它并与它进行空战,加上它飞行灵活性不够,所以它实际是被用来执行夜间轰炸任务的战术轰炸机。在美国入侵巴拿马和海湾战争轰炸伊拉克的空袭中,美国多闪成功地使用F—117执行轰炸任务,而一次也没有被对方探测到。
美国战略空军和诺斯罗普公司研制成功另一种 “隐身”战略轰炸机B—2是一种纯粹 飞翼”式飞机,它的机身、机翼、发动机融为一体,既无水平尾翼,也无垂直尾翼,据称它的航程达12 000公里,载弹量达34吨,造价高达5.7亿美元,堪称世界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