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万利滴水瓦生产厂家在哪里
昆明万利滴水瓦生产厂家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铜都镇炎山村四组63号。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昆明万利滴水瓦建筑安装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05月27日,法定代表人为彭长仕。经营范围包括阻尼器、隔震支座、管道、金属门窗制作、安装及销售,钢结构工程、荒山绿化工程、边坡防护工程、室内外装饰工程、土石方工程、市政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房屋建筑工程、泥石流治理工程的施工。
滴水好象不是部位吧
理论讲上说,滴水是建筑中导流雨水的一种构件。在古建筑中是瓦当间的半圆形构件。还有一种说法是:滴水,是用于古代建筑檐端的滴水瓦的瓦头,略呈三角形,亦称垂尖式滴水。(本人比较赞同后者之说)
但个人认为不应该这样认为,滴水要是一种构件的话,那么何来:瓦滴水、砖滴水、三滴水歇山式、前两面、后两面和前后两面滴水呢?再如《阳宅集成》所说:“万瓦鳞鳞市井中,高屋连脊是真龙。虽曰汉龙天上至,还需滴水界真宗。”《阳宅会心集》亦说:“一层街衢为一层水,一层墙屋为一层砂,门前街道即是明堂,对面屋宇即为案山。”看来滴水不单单是构件或者某个部位的含义了。
但是现在的学者都比较赞成前者之说,认为是构件,这里就不要细纠了吧。
这会看到了UC1460795972的回答叫人恍然大误:他的回答很有新异,很有可能是古人把我们现在的滴水线就叫做滴水的,要知道以前的人说话就是这样的,要是真这样的话,那么不难理解这个问题了,我们现在的滴水线有材料滴水线,古建筑物要是用了材料滴水线,那么它就应该是一个构件。但是反之,要是在构件上制作明(暗)设滴水线,那么它就不是一个构件了。要是说它是一个部位吧,这个部位还真可以调整及更换。
所以个人认为应该是一个称呼罢了。
中国的民居,地域差异性很大。老北京的四合院、云南的吊脚楼、广东的镬耳屋、皖南徽派的马头墙、福建客家的土楼、新疆的传统民居“阿依旺”以及天山游牧民在沙漠里的“地窝子”、内蒙古的“蒙古包”……中国之大,这些民居包罗万象、各式各样,每处民居都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与当地的地形、气候及人们的世界观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无不密切相关,由于认知的局限,不再多加赘述。在众多的民居中,印象深刻的还是小时候的土屋瓦房,她们像一颗颗明珠,遗落在豫西大地上,落在每一个豫西人的心底。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使得豫西地区冬春降水少,夏秋降水多,全年降水500—600毫米。这样的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差异,让水与土在豫西大地上完美结合,形成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住所——豫西土屋瓦房。
豫西山区跨度大,土壤类型较多,主要有黄棕壤(三门峡的卢氏以及洛阳市嵩县嵩南地区有分布)、褐土(豫西低山区洛阳市各县区均有分布)、棕壤(豫西山地低山丘陵区洛阳地区和三门峡地区主要土壤)、潮土(山间谷地和滨湖低地地区洛阳各县区及三门峡个别县区有所分布)等,这些土壤粘性相对较好,用水和土和成泥后再掺上麦秸杆,放在用木头做好的模具里,打制成土坯,然后晾晒,待其晒干,再用泥把打好的土坯纵横交错垒砌起来,这样的墙叫“毛坯墙”,而后在毛坯墙外用泥模具再刷一层兑了麦秸杆的泥,墙体看上去光洁平整,才算完工。条件好的人家,会在土墙外面再垒上一层村前砖瓦窑上烧制的蓝砖,看上去漂亮又结实,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墙体与普通的泥墙相比更彰显了主人家殷实的光景。
土屋瓦房,冬暖夏凉,保温防潮,穿着半旧的布鞋踩在干净的地面上,有种说不出的踏实和舒适,在有阳光的午后,呆在老屋看灰尘在一束光里“跳舞”,也充满惬意。
土屋的窗户,往往开在朝南的墙体上,纵横交错形成大小相同的正方形,里面糊上一层白纸,就算隔出了一家一户的隐蔽空间。条件好些的人家,在窗户的窗棂上,还会刻上各种各样的花纹,这些花纹雕工精细,漆上朱红色油漆,高端大气,富贵堂皇自不在话下。
豫西土屋瓦房是“四合院”模式,我在查阅资料中发现,我国北方民居大部分以“四合院”结构为主,这是演绎当年满人曾在东北时的民居特点(有待考证),也是我国人民讲究“天圆地方”的传统认知观念,所以,任何形式的四合院的房型都是笔直方正的外形构造,从这一点上看,个人认为,这还体现出我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处世态度。上房坐北朝南,由父母和长辈居住,左右两侧为东厢房和西厢房,分别有兄弟姊妹住,或者成家后的孩子住。有的则用作厨房和堆放杂物、喂养家畜家禽用。这无不体现“长幼有序”的家风家训。
在贫困的年代,起脊土屋的屋顶,是用蒿草做顶的,后来,随着时代发展,开始用烧制的灰褐色蓝瓦加顶。值得一提的是,放瓦的方式是弧形瓦凹部向上,凸部向下,层层相压,在两瓦交界处,再以泥封实。在两头的房檐下,往往要留出两个圆孔,用八个或十二个或者更多的双数完整的瓦片垒成漂亮的花纹形状的空隙来通风排热排湿。
一般的房屋,前面伸出的房檐用简单的滴水瓦片,来保护墙壁的洁净。这种滴水瓦,一端带着下垂的边儿,底瓦于檐口处,其下端有下垂之圆尖形瓦片,盖房顶时放在檐口,在烧制之前,有些会被绘上植物或者花卉的线条。
有些房屋主人,对土屋建筑的要求就相对讲究的多。他们不仅在房檐最前端粘上滴水瓦还会粘上瓦当,样式有圆形和半圆形,其瓦面上刻有云头纹、动物纹等,其作用和滴水瓦一样,都是用来蔽护檐头,挡住上瓦不下滑,并遮盖住两行间的缝隙,既便于屋顶排水,起着保护檐头和木构的屋架部分,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
由于降水量不算太大,土屋瓦房房顶,坡度适中,一般不超出45°,屋顶内部有三脚架支撑,房顶屋脊上的“梁”就固定在这三脚架上,多用常见树木主干建造,我了解到“梁”的原料,多有榆木、槐木、杨木等做为材料。房顶屋脊上的梁,一般都会标注出房屋建造的年份时间,能工巧匠们还会用墨画上鸟鱼兽等式样,美观大方又寓意深刻。
豫西瓦房建筑式样上和我国其他地区的瓦房一样,在房顶屋脊上,粘上屋脊瓦,一种弧度较大的瓦片,建筑要求高的住户,通常还会装上形态万千的形如鸟兽鱼等的饰物,尤其在屋脊的两端,放置上高高大大的瓦兽,美观大方又富含寓意,颇具传统文化气息。
村东头张家娃该结婚了或村西头王家旧房要改造了,全村或邻村的“泥瓦匠”都来打个短工帮衬一下,个把月功夫,一座三居漂漂亮亮的土坯起脊瓦房就成型了,讲究的人还会在屋里泥墙上糊上一层报纸或者旧的日历画,土屋的“泥土味”似乎就少了很多。这些“泥瓦匠”都是业余特长,出之人情,一般不收取工钱,当然主家在此期间会以最好的饭菜招待他们,以表感激之情。 一座土屋也见证了全村人的情谊。
如今,土屋瓦房已随岁月流失,早已不见踪影。如果可以留住时光,多么希望如今的村庄,依然是一座座土屋瓦房排列,房前屋后有瓜果蔬菜,村里的麦垛、磨盘、辘轳井,炊烟升起,村子里回荡的都是母亲喊儿回家吃饭的声音;如果可以,多想重回那些天明有鸡叫,夜深有狗吠,每到饭时,几家人端着碗蹲在石桌前一起吃饭的情形;如果可以,多想,自己能像以前归来的乡人一样,还能在瓦房前,背靠一堆堆半干的玉米杆儿和圆墩墩的麦秸垛儿笑语言欢呀!
但,那些土屋瓦房,留下了斑驳岁月的痕迹,这不可能回到的过往,大概是每个豫西人心底的情结吧!
滴水瓦,一种中式的瓦,可以保护墙壁的洁净。一端带着下垂的边儿,底瓦于檐口处,其下端有下垂之圆尖形瓦片,盖房顶时放在檐口,在烧制之前,会被绘上植物或者花卉的线条。
安装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ānzhuāng,就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规格把机械或器材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也指按照一定的方法、规格把机械或器材等固定在一定的地方。
黄色黄色是五色之一土居中,故黄色为中央正色。《易经》又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所以黄色自古以来就当作居中的正统颜色,为中和之色,居于诸色之上,被认为是最美的颜色。
黄色是皇帝的颜色。
宫殿建筑的屋顶上铺设黄色琉璃瓦以金碧辉煌的耀目色彩,形成气势恢宏而肃穆庄严的特色。经皇帝恩准勅建的坛庙或祠堂建筑的屋顶上,也可以铺设黄色琉璃瓦。其它建筑,及至官衙、王府等,均不得在其建筑屋顶上铺设黄色琉璃瓦。
黑色属于水。水能克火。因此,紫禁城内库房的屋顶多不采用黄色琉璃瓦,而是采用黑色琉璃瓦。最明显的例子是文渊阁(文渊阁是皇家的藏书楼)。
绿色的琉璃瓦象征春和日丽,万物昭苏。绿色琉璃瓦素雅大方。最典型的古建群是阿哥所,即供皇子皇孙居住的地方。
彩色琉璃瓦,通常适用于皇家花园,象征富丽。御花园有五色琉璃花坛,内植太平花、牡丹花。花坊前尝花,五色琉璃则锦上添花。
故宫屋顶是采用传统的琉璃瓦搭建的,很多人只知道是瓦,很漂亮的瓦,但是要说知道琉璃瓦的少之又少,琉璃瓦是一种传统的建筑材料,是采用优质粘土,再经过很多工序烧制而成,出现了现在金碧辉煌的故宫。
流光溢彩的琉璃瓦是中国传统的建筑物件,通常施以金黄、翠绿、碧蓝等彩色铅釉。我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在建筑上使用琉璃瓦件装饰。琉璃瓦经过历代发展,已形成品种丰富、型制讲究、装配性强的系列产品,常用的普通瓦件有:筒瓦、板瓦、句头瓦、滴水瓦、罗锅瓦、折腰瓦、走兽、挑角、正吻、合角吻、垂兽、钱兽、宝顶等等。从传统琉璃瓦演变发展而来的西式瓦最先在日本和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一些国家得到应用,它将筒瓦、板瓦型制合二为一,结构合理,挂装简便,有效覆盖面积大,屋顶承重小。釉色丰富达百种以上,同时,它没有铅釉瓦釉面反铅影响装饰效果的现象。
原料的选择:九元古建选用的是佛山本地优质粘土作为原料。
琉璃瓦成型方法:一般采用挤制成型、手工印坯、注浆成型等方法
琉璃瓦用釉:传统琉璃瓦用生铅釉以铅丹作助熔剂,主要着色剂是铁、铜、锰、钴等金属氧化物,属于pbo-SiO2二元系统,约在850℃—1000℃温度中烧成。生铅釉随色剂含量多少,直接影响釉色深浅变化,可获得层次丰富的色彩。
许多城市的古建筑都很多,但没有哪座城市的古建筑能如湖州这样密度大。在这块不到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汇集了数量罕见的古建筑:先说园林,江南园林,世界闻名,但明清园林保留最多的就是湖州。仅一个南浔小镇,最鼎盛时曾拥有20多处名园,其中5园享有“园林巨构”之称,其恢弘富丽,全国独一;再说古桥,湖州是中国古桥密度最大的城市,仅市区范围内登记在册的古桥就有248座。有ll座被列入文保单位,年代跨越南宋至解放前;再说莫干山上的258幢石头老别墅,荟萃了英、法、美、德、俄等1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大都为西欧乡村田园式和中世纪城堡式建筑。所有别墅中,仅有3幢为中国园林式建筑。各幢别墅无一雷同,被称为“别墅博物馆”;最后说说湖州的古巷,据记载,湖州在历史上有200多条古老的巷弄。
园林别墅、古桥古巷、依水民居紧聚密集,构成了一幅典雅的古画。它们凝固了古老的时空,让现代人随时感悟着古风古韵。
中西合璧的古建筑并不罕见,但没有哪座城市的中西合璧建筑能像湖州这样密度大,有人评价说,湖州是世界建筑的博物馆。南浔园林的5座“巨构”,都是中西合璧的建筑珍品,早为世人熟悉,另外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如湖郡女中旧宅,它建于1905年,粗看上去是典型的美式建筑,屋顶采用美国乡村别墅大斜坡款式,但细看进去,其弧线的运用和三角形的屋顶、歇山顶,又融会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又如南浔的丝业会馆,在它西式雕刻牌楼式的门面上,刻有“SILK CLUB”的外文,今天还清晰可见。
很多城市都有个性奇特的古建筑,但没有哪个城市的个性建筑能像湖州这样密度大。笔者在此略举三个例子:桥中桥、塔中塔、庙中庙,它们是湖州的三大名胜。湖州古桥的工巧别致,堪为天下一奇,被称为“桥中桥”的潮音桥就是代表。这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石桥中间更有木桥,具有现代立交桥的雏形;塔中塔,指的是飞英塔,最早只是一座石塔,建于唐代,宋代时有人发现石塔里有佛光闪现,于是人们就修建了一座木塔,把它包裹起来。后来飞英塔被毁,但重建时仍然保持了双塔的建筑格式。现在所见的内塔建于宋代,八角五层。外塔是楼阁式的飞檐砖塔;“庙中庙”说的是城隍庙,在江南很有名气。
古建筑历经百千年,其上吸附了无数骚人墨客包括帝王将相的诗书画以及历史故事,建筑本身的文化价值不断增值。在中国,没有哪座城市古建筑上的文人墨迹能像湖州这样密度大。就拿古桥来说,几乎每一座桥都有不同的石雕艺术,几乎每一座桥的桥名都有一个故事,大部分桥都有桥碑,大部分桥都有桥楹,部分桥还入诗入画,使古桥从简单的交通工具变成了价值很高的艺术品。
资中哪里好玩?资中好玩的地方有哪些?旅游,不外乎赏风景、尝美食、住宾馆、听故事和了解各地的文化风俗等等,从而可以开阔眼界、开拓智慧,锻炼意志,增长见识和见闻。更重要的是,从旅游中可以得到心灵的愉悦。本文为大家带来资中好玩的景点排名,盘点资中十大好玩的地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资中白云山风景区
资中白云山风景区位于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县城西南20公里,由白云山和白云峡两个主要景区组成,108个大小山峦,约10万亩成片森林,山连山,林连林,巍峨苍翠,人称“川中林海”。白云山中有湿地松、火炬松、马尾松、山枇杷、山麻柳、水杉、油茶、楠木等37科、58属、80多个品种的树木。纵横数十里,远山近峦,林木茂密,起伏绵延,一望无际,有如绿色大海。林中空气清新、幽静、凉爽、悬崖、幽谷、峭壁、溪流、清潭,形成30多个景点。
2、资中县2物馆
资中县博物馆位于资中县重龙镇文庙街1号资中文庙内,总占地面积6787平方米,建筑面积2608平方米,坐北朝南,复四合院式布局,前后四进高低错落有致在一中轴线。资中县博物馆基本陈列有木刻展、石刻展、古字画、瓷器、陶器、漆器、青铜器等文物精品展、民俗展、古城风貌展。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根据文庙古建筑原始质朴风格特点容入陈列之中,设计呈现对称、整齐的艺术效果。
3、资中县宁国寺
宁国寺位于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始建于东汉建安5年(公元200年),称为“巴蜀第一禅林”,是木棉袈裟的最后归藏地,历史上新罗国(现韩国)三太子曾在此修行14年。宁国寺集悠久的历史和佛教文化于一体,在川内乃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力,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4、资中新正街
新正街,位于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资中县,是一条古风浓郁的清代古街。街长112米,宽5.1米,南北走向,建筑为重檐两楼一底,一样高低,一样格调,40余间店铺,连接一体,相互依存。小天井、木板门,门神像,花格窗、木柱架、吊脚楼、滴水瓦,整齐划一。
5、圣灵山地质公园
圣灵山地质公园为省级地质公园,位于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交通便利,海拔1051米,园区总占地面积7平方公里,东距成都127公里,南距重庆220公里,西距国家级千年古镇罗泉33公里,距资中县城区15公里。景区以圣灵山大溶洞为主体,圣灵山大溶洞号称亚洲最长的溶洞,共43公里,分上、中、下、底四层,现已向游客开放5.8公里,溶洞内景观众多。
6、资中文庙和武庙
位于四川省资中县城北郊重龙山麓,两者相距仅约百米,相互辉映。文庙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间(984-987年),原在大东街,清道光九年(1829年)迁此,仿曲阜孔庙修,占地5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廊、钟楼、鼓楼、乡贤祠、名宦祠等。武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初名“关公庙”,后相继改名“关帝庙”、“武庙”。2006年05月25日,资中武庙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7、内江资中重龙山
资中县重龙山位于城东北一里处,有明代所建永庆寺等古殿宇及隋唐刻摩崖造像达160龛,1648尊,大都保存完好。造像旁还有许多自唐以来的名人题记题词。永庆寺现有藏品1700余件,包括苏东坡,黄庭坚等名人的书法碑及袁牧,曾国藩,张大千的书画。以黄庭坚的《幽兰赋》碑最为名贵,是稀世珍品。
8、龙江湖
龙江湖位于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湖面宽阔,曲线周长近100公里,长15公里,最宽处1.2公里,平面面积5.2平方公里,总容量2500万立方米。湖中有大小岛屿9个,公路桥16座,人行桥116座,水域直通安岳。岛屿之上绿树成荫,湖泊之中渔舟荡漾,“水秀、山青、鱼肥、果香”的田园风光分外妖娆。
9、罗泉井保路运动会址
罗泉井保路运动会址在资中县城西60公里的罗泉镇福音堂。福音堂系重檐歇山式,清代建筑。房屋布局为四合院式,全长30米,深25米,今保存完好。
10、盐神庙
盐神庙位于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罗泉镇,建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是罗泉古镇的曾经辉煌的重要标志。庙内供管仲为盐神,关羽和火神则作为管仲的辅佐相伴左右,整个盐神庙重檐三级,翼角高翘,正殿屋顶的群龙嬉戏抢宝图,虽经百年风吹雨打仍栩栩如生。该镇民风纯朴、民居保存完整,古镇仅有一条五里的长街,长街全是青瓦屋面,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由于整条长街形似一条蛟龙,罗泉因此被称为“龙镇”。
天宁寺 在常州市内。始建于唐永徽年间(650-655),天复年间(901-904)正式建寺,名广福寺,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才称天宁寺。五代以后,该寺屡毁屡建。现存的殿宇即为清代建筑。全寺拥有殿堂、楼阁等大小建筑400多楹,占地面积130多亩。大雄宝殿重檐九脊顶,高约33米,殿阔26米多,殿内铁梨木大柱高约29米多。天宁寺被称为“东南第一丛林”。
红梅阁 在常州市红梅公园内。高17米,木结构,上下两层飞檐双重,筑于2米高的土台上。始建于唐昭宗年间(888-904),后遭兵火,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重建。现阁系清代建筑,四周砌以围墙,正中建一石坊,额书“天衢要道”四字,其下铺有石阶14级,整个建筑气势雄伟。
文笔塔 在常州市红梅公园内。因是太平讲寺(简称太平寺)的附属建筑,又称太平讲寺塔。太平讲寺为南齐高帝萧道成所创,初名建元寺,唐乾元年间(758-760)扩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改称太平兴国禅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改称太平讲寺,简称太平寺。寺在明、清两代曾遭火烧,现存建筑主要是文笔塔。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清光绪年间(1875-1908)重建。此塔在1937年冬日军侵占常州时,塔身木构腰檐被焚,塔刹上的宝珠、承露盘被炮弹击落。1981年5月进行重修,1982年11月竣工,文笔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塔,七级八面,高48.8米。塔基用花岗条石筑成,高80厘米。须弥座高1米,每面浮雕莲瓣。塔内有螺旋形木梯可以登上。
太平天国护王府 在常州市局前街毛家弄口。护王陈坤书于1860年(清咸丰十年)率领太平军进驻常州,主持军政。1864年在常州保卫战中,英勇牺牲。王府坐南朝北,原来规模较大,现存主要是七开间回字形的大楼,中间为天井,石板地面。屋檐上有龙凤纹和跳龙门图案的滴水瓦,楼下落地长窗上雕刻丹凤图案。
瞿秋白故居 在常州市觅渡桥北庙沿河瞿氏宗祠内。瞿秋白(1899-1935),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诞生于常州青果巷82号。后因家境贫困,曾数次迁居。1912年迁此,1916年11月离开。瞿氏宗祠建于1898年,是瞿秋白叔祖瞿赓甫出资重建。宗祠共有房屋4进19间,瞿秋白家住在东厢屋,由东侧门出入。
张太雷故居 在常州市大南门子和里3号(现为东风南路68弄4号)。张太雷(1898-1927),江苏常州人。1898年诞生在常州西门外西仓街石皮场外祖父薛锦元家。婚后即租子和里3号后进平房居住。1925年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曾回常州居住于此。
清凉寺 在常州市大南门外德安桥南。创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原址在常州东南1.5公里处,元末焚毁。明永乐元年(1403年)移建今址,太平天国时毁于战火,清至民国重建。在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法堂、禅堂等建筑。藏经楼保存完好,木构建筑,高3层,硬山顶。楼面阔7间(长28米),进深9檩(深15米)。第二层面阔3间(长13米)进深7.2米。禅堂在藏经楼南,为一回字形转楼,面阔19.8米,进深24.4米。天王殿、清凉佛学院旧址尚存,但已改观。
意园 在常州市后北岸。原是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状元赵熊诏的花园,内有清初常州画家恽南田的画斋—望云水榭。1860年,太平军占领常州,在状元第内设立圣库,英王陈玉成驻此理事,成为当时常州府最高的权力机构。1864年5月11日,清军破城后,李鸿章、戈登抢劫圣库。后赵氏后裔将大厅、花园转让给史姓。光绪中叶,武进县令史干甫在圣库原址修建花园,名为意园。园分内外,中用花墙隔开。
舣丹亭公园 在常州市东郊。舣丹亭,始建于南宋,为纪念北宋诗人苏轼11次来常州且终老于常州而建。清代扩建为乾隆皇帝万寿行宫。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皇帝五十寿辰,常州地方官吏、士绅、文人学士在此举行祝寿活动,因而舣丹亭亦称为“万寿亭”。原建筑毁于太平天国战争,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宣统二年(1910年)重修。
金坛市
太平天国戴王府 在金坛市区县直街东。戴王黄呈原为李世贤部将,曾转战于浙北、皖南一带。原门前的照壁旗杆已毁,门屋亦经改建。前进正厅平面长方形,三间七架梁,梁上有太平天国龙凤彩绘。厅后为二层楼房,亦3间。楼右附属建筑已毁坏。由于当时太平天国处于战争时期,王府系拆用旧建筑翻盖的。
龙山塔 在金坛市南郊顾龙山上。始建于元代,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夏崩塌,康熙四十年乡人出资重建。龙山塔为楼阁形式,砖木混合结构。高7层,约40米。塔平面呈八角形,内室呈正方形。塔内外壁各层有回廊腰檐,内外相通。
溧阳市
别桥《淳化阁帖》 在溧阳市别桥镇马家村。
广惠庵碑 在溧阳市别桥镇马家村。系明嘉靖“江南才子”马一龙书法。
竹叶玛瑙骑门石 在溧阳市别桥镇马家村。
唐朝石井栏 在溧阳市溧城镇。
高静园 在溧阳市溧城镇。
东岳庙遗址 在溧阳市上黄镇山下桥村。今尚存石柱5根,石刻文字清晰完好。
太白楼 在溧阳市溧城镇。唐诗人李白数度来此并留下诗篇,今以其《猛虎行》“溧阳酒楼三春月,杨花茫茫愁杀人”诗句而建。
武进区
淹城* 在湖塘桥镇西,距常州市区约7公里。据文献记载和1957年以来出土的3只独木船、铜盘以及原始青瓷、几何印纹陶等鉴定,约为西周和春秋战国时的遗物。城有土墙3重,分为子城、内城、外城,城外均有护城河,仅西面有一出口通道。现城址保存较好,是研究西周至春秋战国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
阖闾城 在雪堰乡和锡山市埭乡境内、闾江附近。此城为春秋时期,吴、楚、越三国争霸时,吴王阖闾为防御楚国和越国的进攻,于周敬王六年(前514年)令大臣伍子胥所筑。此城四周皆河围绕,城墙仅遗存西南半个城。城为长方形,周约2420米,东西长约910米,南北宽约600米。城墙底部宽约20余米,现高2-4米不等。在城的断面并未发现砖石之类,说明此城纯用土筑。此城形势险要,城后有胥山、濮射山、龙山作屏障;前方远处是南山山脉,左边是太湖。山上烽燧墩,山下土城,进可攻,退可守。
高家花屋:位于竹山县竹坪乡僻远大山中间的高家花屋,算一个奇迹。大理石座,柱子、栏杆、褪了色的窗棂,甚至是滴水瓦上都是精美的花鸟虫鱼、人兽字画图案,或刻或画,皆堪称精品。
田家坝:堵河边的一个风雅小镇,从竹山县城逆流而上15公里就是,田家坝也是一个被疑为古上庸的国都,但众说纷纭,几无定论,谁也没有证据。因为要修潘口电站,这个小镇大约很快就要被淹掉。
大川:十堰近郊的高山风景区,素有车城后花园的笑誉-有保存完好的植被,空气清新,泉水淙淙,风景区内有密集的休闲农家乐,服务完善。尤其是新近开发的浪溪村一带,颇有神农架的味道。
梅铺:从十堰向北过郧县,沿209国道继续向北,过白桑关、谭山.再沿滔河而下向东不远.就是鄂西北最早发现人迹的地方——梅铺。梅铺猿人化石时代距今100万年左右,与蓝田猿人同期。青龙山恐龙蛋博物馆的恐龙骨骼化石也出自这里。
陕西白浪——三省一条街:陕西商州地区的白浪街,一地接湖北、河南、陕西三省-三省人是三省人的容貌,三省人是三省人的语言,三省人是三省人的商店。由于其一脚三省,我们也将其开入十堰景点。
韩家洲:属于郧县辽瓦乡,距县城二、三十公里,居民也大都姓韩。 目前岛上有80多户,300多口人。韩家洲拥有十堰块内最漂亮的沙滩,从卫星照片上看,韩家洲酷似一条大鱼,盘踞汉水与堵河交接处。
上津古城:湖北省保留最完好的古县城:三国时期魏在这个秦楚咽喉首设平阳县,金钱河与上津古道,在唐朝中叶,成为整个王朝最重要的一条交通枢纽,命系“国脉”。
武当山五龙宫:武当山最大的真武铜像不在金顶,而在五龙宫。从六里坪的篙口村经鲁家寨等可至五龙宫,从五龙宫经青羊涧、紫盖峰、驸马桥、上中下三院可抵武当山南岩。这也是古代人们上武当山进香祈愿的一条神道,俗称西神道。
黄龙古镇: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当时鄂西北的商业、航运、文化中心,便利的水上交通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客商,镇上建有陕西,江西,鄂州,黄州,武昌会馆。分前街,后街,上街,河街四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