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以前的龙的形态
1、在商朝早期,龙开始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一开始龙的图像主要是出现在玉器上面,龙头上大都是没有角的,耳朵肥大。
2、西汉龙,距今2100年。也是从汉代开始,龙的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出现盘龙,而且还配了4个脚。不过,依旧有浓厚的古风韵,线条比较粗犷,汉代龙显著特点就是下眼皮下垂。
3、战国龙,距今2600年。这个时期的龙显著的特点就是不再刻画龙的臣字眼,角和耳依旧没什么分别。龙身上纹饰多为谷纹。
4、西周龙,距今3000年。这个时期的龙把角给突出出来了,依旧没有脚。眼睛多为臣字刻线眼。从西周开始,龙身上的纹饰变得复杂起来,多为卷曲弧状,类似祥云图案,意愚吉祥。
5、商代龙,距今3500年。商代龙相对线条比较简单,显著特点就是身体细长如蛇,有角为兕(si)形角。商代的龙意象味道还比较重,更多的是个象征意义。
晋国博物馆内景 晋穆侯墓地63号墓,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的曲村,这里被考古人称为「 ”晋国皇家陵园”,因为在这一区域内,分布着9组19座晋侯及其夫人墓。其中,有8组是一夫一妻,唯一的例外是第九组,在这个名为晋穆侯的墓葬内,是一夫二妻异穴合葬。63号墓,就是其中一个「 ”妻子”的墓。 专家发现,63号墓的墓主人晚于晋穆侯和另一位夫人下葬,墓室的规模是呈「 ”中”字形的双墓道,规格比晋穆侯还要高!而且出土的文物多达4280余件,仅玉器就达800多件。著名的商代王后妇好墓出土了755件玉器,就已然琳琅满目,名动天下。 时至今日,围绕着第九组晋穆侯墓,以及63号墓,依然有很多谜团。 首先,相比其他墓葬而言,晋穆侯墓「 ”一夫二妻异穴合葬”显然是一种特殊现象。据当时礼制来讲,只有正室夫人才可与夫君合葬。难道这位晋穆侯同时有两位妻子吗? 有学者推测,63号墓的墓主人是晋穆侯的「 ”次夫人”,换言之也就是小妾,因为受到晋穆侯的宠爱,才合葬在一起。也有专家认为这样不符合当时的礼制,这不是主次的关系,而是先后的关系。有可能63号墓的墓主人是晋穆侯的第二任夫人,因为第一任夫人去世,晋穆侯才重新娶了她,她死后便入葬了晋穆侯墓。 接下来的这个谜,则是从墓葬形制上来说。 古代讲究男尊女卑,况且在帝王之家,王后的地位也肯定比不上国君,但为何63号墓的规模是呈「 ”中”字形的双墓道,不仅超过另一位晋穆侯夫人,甚至还超过了他的夫君晋穆侯,这太让人不可思议了。所以有专家在考虑,是不是当时流行双墓道?按照当时的礼制来说,如果夫君是单墓道,不可能有夫人的墓葬形制高过夫君的。 玉鼓 ,西周。 高5.7厘米,宽6.2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墓主人为晋穆侯次夫人。 此外,就随葬品而言,也是一个谜。 63号墓出土的随葬品多达4280余件,其中玉器就达800多件,仅玉戈就有12件之多。墓中出土的西周玉器中,一只黄绿色圆雕的玉鼓极其引人注意。鼓在周代象征着军权,按理说应该出现在号令军权的人手中,为什么出现在这位晋穆侯夫人的墓中?她是有着强大的政治背景吗? 除此之外,63号墓中,还出土了一件极其奢华的玉组佩。这件2米多高的超级玉组佩,由玉璜、玉珩、冲牙、玉管、料珠、玛瑙管等各种珍贵玉饰共204件串联而成,可以从头覆盖到脚。工艺精湛,庄重典雅,令人叹为观止,是整个晋侯墓地最大的玉礼器组合。难能可贵的是,它还以45件玉璜为主体,是迄今见到的组佩中玉璜最多的。 玉鸮,商。高6.9厘米,宽3.8厘米 。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商代遗物。墓主人为晋穆侯次夫人。 除了西周时期的玉器,墓中还出土了前朝商代的玉器。 其中有一只玉质润泽,工艺精湛的圆雕玉鸮,跟商王后妇好墓出土的玉鸮风格类似。更有甚者,还出土了一个商代玉人,玉人圆雕人形、长脸宽颌,发式为一对犄角形,螺旋高耸。抱拳曲立,腰侧佩一龙形器。人形玉器多数都是祭祀玉器,出土的这件基本上属于祭祀玉器的最高级别了。 玉人。高6.3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墓主人为晋穆侯次夫人。 最后,63号墓留给业界最大的谜团,就是墓主人的身份了! 因为,墓中出土了两件带有「 ”杨姞乍羞醴壶永宝用”铭文的铜壶,似乎道出了墓主人的身份。 杨姞壶 西周 高35.8厘米,口径12.4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墓主为晋穆侯的次夫人。共2件。器形、纹饰和铭文均相同。 有部分学者先后著文指出:杨姞是姞姓杨国之女,是杨国嫁到晋国联姻的女子,同时也是墓主人。因为在两周时期,国君的女子嫁出国,该国就以其母国的国名和姓相连称之,如秦国为赢姓,秦国女儿嫁到晋国就称她为「 ”秦赢”;齐国是姜姓,齐国女儿嫁到其它国家就称她为「 ”齐姜” ;杨姞之名亦是如此,「 ”杨姞”,意为是此女乃杨国的女儿,「 ”姞”是杨国国君的姓。 但是在各种史料中,并没有姞姓杨国的记载,有可能这样一个名为「 ”杨”的小国家,被灭掉了,而63号墓的墓主人则是杨国最后一位公主。 西周杨姞壶 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 也有学者认为:「 ”杨姞壶”不一定是墓主人之名,墓主人很可能是《史记·晋世家》中特别提到的穆侯夫人齐姜。因为《史记》并未说明齐姜是续聘的,所以大家误认为她是原配夫人。这位齐姜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晋文侯之母,尽管她是晋侯续弦,却母凭子贵,获得了高于他丈夫的殉葬待遇。那些高规格的殉葬玉器,很可能都是她儿子晋文侯举一国之力来孝敬母亲的。 以上种种都只是猜测,学术界永远存在争执,单凭「 ”杨姞”二字,很难辨别墓主人身份。而历史研究的趣味就在于此,考古人就像是做侦探,很多历史谜案往往需要无数个侦探才能破案。 晋穆侯次夫人墓出土玉器 玉螳螂 ,西周。长7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学者认为当是雌雄螳螂正在交配的情景。墓主人为晋穆侯次夫人。 玉鹿,西周。高8.3厘米,宽5.9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墓主人为晋穆侯次夫人。 西周龙纹玉环。直径15.6厘米,孔径6.8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墓主人为晋穆侯次夫人。 玉冲牙,长7.8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墓主人为晋穆侯次夫人。 西周人首神兽纹玉戈。 长36.2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墓主人为晋穆侯次夫人。 鸟形玉戈 ,西周。 长15.9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墓主人为晋穆侯次夫人。 玉戈。长54.4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墓主人为晋穆侯次夫人。 西周玉熊。1993年曲沃北赵村63号墓出土。墓主人为晋穆侯次夫人。 青玉伏牛。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墓主人为晋穆侯次夫人。 玉凤,高5.2厘米,长10.9厘米。一对。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墓主人为晋穆侯次夫人。 玉牛,高3.7厘米,长7.1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墓主人为晋穆侯次夫人。 玉龟壳,长5.4厘米,宽4.0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墓主人为晋穆侯次夫人。 玉羊,高2.5厘米。长5.0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墓主人为晋穆侯次夫人。 玉熊,高5.1厘米。宽5.4厘米。商代遗物。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墓主人为晋穆侯次夫人。 玉马,高5.0厘米。长7.7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墓主人为晋穆侯次夫人。 玉鹰,商 。高10.3厘米,宽4.3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商代遗物。墓主人为晋穆侯次夫人。 玉人,高9.4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墓主人为晋穆侯次夫人。 玉人,高8.1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墓主人为晋穆侯次夫人。 玉人,高9.7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墓主人为晋穆侯次夫人。 玉罍。西周。 通高6.2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墓主人为晋穆侯次夫人。
这不是青铜器图案,这是玉玦的图案,图片上的应该是上海博物馆馆藏的龙纹玉玦;玦是一种秦汉之前常见的玉器饰品,就是著名的鸿门宴上,亚父范增用来给项羽示意下决心时用的玉玦;
上博龙纹玉玦
西周龙纹玉玦
陕西宝鸡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关中平原的西部,被称为“青铜器之乡”,我去过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还有周原博物馆,也在北京和全国多个地方见过和宝鸡有关的文物。
与陕西宝鸡有关的珍贵文物,你了解多少?
1,超大超漂亮的绿松石串饰,春秋时期的。宝鸡益门堡出土。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收藏。
2,秦景公墓的一根题凑木,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礼记*丧大记》记载,“天子之殡,居椁以龙輴,攒木题凑象椁”。陕西宝鸡凤翔发现的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景公大墓也使用了黄肠题凑。
3,周宣王四十三年逨鼎。金光灿灿,三百一十字铭文,记载逨治理林泽有功,得到周王赏赐。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4,青铜器就是大名鼎鼎的“何尊”,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藏品。
铭文开头说的“王”是指“成王”。成王迁都于成周。然后武王时的大典礼在天室用福祭举行重大的祭祀。“天室”即大室(太室),是祭祖的宗庙中央最大的一间。“福祭”分别指“福”和“祭”。福,是指用双手捧尊灌酒于祭坛上;祭,是指用手取肉放在祭坛上。在四月丙戌这天,王在京室训诰宗小子。“宗小子”指同宗的小子。“京室”是指“京”的“太室”。成王训诰宗小子于京室的记载不只见于一件青铜器的铭文。本尊的器主“何”应该是成王同宗。
成王说,你们的父祖服侍文王,文王接受大命,武王战胜了大邑商,武王折竹卜告于天下说,“余其宅兹中国”,我要在天下之中建都治理我的国家,抚育我的民众。你们这些小子没有知识,且看公氏。有爵位在天,完成了使命,敬受祭享。
作器者何,又感叹说:王有恭德,顺天,教训我们不聪敏的。王训诰完之后,何受赏三十挂贝,用来做祭自己家先公的宝器。这是王的第五次祭祀。
5,交错三角纹彩陶壶,仰韶文化,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
6,西周龙形玉佩,宝鸡刑警队移交给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
7,西周三年兴壶,庄白窑藏出土,周原博物馆馆藏。
8,西周白公父爵(伯公父爵),拍摄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博物馆的名牌上写的是“勺”。马承源《中国青铜器》对此器定义是“爵”。凭证是器上铭文,自名为“爵”。此器有铭文“白公父作金爵,用献用酌,用享用孝,于朕皇考”。
9,陈仓石鼓。藏于宁寿宫后殿。唐代出土,几经流离,落户故宫,一共十个。
石鼓的刻凿年代一直没有定论,韩愈《石鼓歌》认为是周宣王时期的刻石,欧阳修的《石鼓跋尾》也认为属周宣王时史籀所作。罗振玉《石鼓文考释》认为是秦文公时的古物,郭沫若以为是秦襄公时遗物,唐兰考定为秦献公十一年(前374年)刻。前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在《石鼓文秦刻石考》中认定石鼓刻于先秦时期,但具体年代说法不一。有观点认为是秦景公时期的,也有认为是秦惠文王时期的。
十面石鼓记述了“秦公”銮车出行,从人如流,登原游猎、献获祭祀的种种盛况,描绘了秦国的大好河山,“秦公”有感而发,述志作诗。石鼓雕刻先秦大篆,既有文字学价值又有书法价值。
汉代的龙纹突出轮廓,游丝毛雕,龙形渐渐向盘龙发展,并趋向具有四足兽的体形。
王充在《论衡》中写道:“世俗画龙,马首蛇尾。”
这就是汉代龙纹的写照。汉以前的龙纹就是单纯的龙纹,而这时期龙纹常与螭虎纹、凤纹配合在一起构成图案。龙纹常出现在璧上,佩上。
汉代因螭虎纹开始盛行,龙纹渐渐就少了。此时龙角是出现在云纹耳后面,近似鹿角一样的长角,有的勾卷,还有的分岔后再分别勾卷。
眼睛多杏核眼,加长眼梢,到了汉代晚期,多是眼睛的下眼皮下垂。
汉代玉龙的鉴定要抓住龙的头形和眼形的特点,其次汉代有“游丝毛雕”的工艺,即阴刻线细如毫发,似续似断,从龙纹身上可以看到这种汉代盛行的纹饰。
扩展资料:
新石器时代至西周龙纹:
龙纹在玉器上出现是从新石器时期开始的,一直到清代,经过了几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的特征。
我国最早的玉雕龙纹,可以说是出现在新石器时期的红山文化。新石器时期龙纹的特点是:龙首长,似马头,吻部前伸,略往上翘,无耳,长角(长鬣)后披,眼睛突起似凤眼,又像梭形眼,也可称菱形眼。
整体浑圆,没有棱角;通体为圆柱形,光素无纹,只有点缀的网纹,形制厚实古朴,这是新石器时期的重要风格特征。
多是青黄玉质制成,玉质略软,刀法雕琢简拙粗犷。
商代龙纹的特点为:龙身似蛇而短,尾部呈勾卷状,只雕一足;头有独角,角似柱形或蘑菇头形,称兕形角;眼睛多作“臣”字眼、目雷纹眼或斜方格眼,且多雕成张大嘴的姿态,以表示凶猛。
商代早期的龙纹玉雕多为薄片状,阴刻线有单线条和双线条两种,线条以直线为多,有棱有角,在龙的身上出现的纹饰,有重环纹、单环纹和云雷纹。
西周时龙纹的特点是龙纹身体变得细长,身上的纹饰也较复杂,线条多弯形或弧形,这时期的重环纹、云雷纹等纹饰很盛行,在龙的背部出现的脊齿纹比商代时期的密,而且很盛行这种纹饰。
龙的兕形角渐渐消失,出现了像头发一样的角,还有云纹式的耳形角。
眼睛仍有斜方格眼和“臣”字眼,但“臣”字眼的眼角线拉长,有的拉长再勾卷,形成了西周自己独有的风格。
此外这时期大多不刻划龙足,龙身上的纹饰呈图案化,起着装饰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如何鉴别各时期龙玉?
驻马店广视网-浅议古代玉器上玉龙纹的鉴定
身处收藏圈,总是时常能够看到一些雕龙刻凤的器物,这些器物常用来象征祥瑞。毕竟,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龙的传说更是传遍了整个大陆。而凤凰,则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
在古代,人们认为玉是宝贵之物,以玉为祥瑞之器,故礼器、佩饰、信物等多以玉来制作。故此,在古代流传下来的诸多器物中,我们不难发现雕龙刻凤的玉器。比如深藏国家博物馆里的诸多古玉。这些不同时代玉器又各有特点。
从这些藏品中,也许我们可以欣赏到古人的很多想法与技艺。
商后期玉龙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器玉质呈墨绿色,间有褐色沁斑。圆雕玉龙,龙首微昂,双角后伏,“臣”字状目,眼珠突起,鼻部微凸,张口露齿。龙身于右侧盘曲,尾尖内卷,两短足前屈,各有四趾。中脊饰扉棱,身、尾饰双线阴勾菱形纹、鳞纹,左足外侧饰云纹。
龙是商代造型艺术中最重要的母题,习见于青铜器、玉器、骨角器的装饰中。在龙的刻画中,眼部多作“臣”字状,身、尾多饰鳞纹、菱形纹,中脊以扉棱表现。这些程式化的纹样,既反映了商代艺术的成熟,又是时人对于龙的诠释。
商凤鸟形内双援玉戈
青玉,体扁平。凤鸟冠雕刻一大一小弯弧形援戈,中间有脊锋,前锋呈三角形,尖锐,两侧带刃,大援下部有扉棱和穿孔,可佩系。内为凤鸟身。
凤鸟头后有角,棱形眼,尖喙,双翅并拢,尾部向上卷起,爪呈钩状,尾、足各有镂孔。翅膀用阴线雕刻,羽翎纹,两面纹饰相同。
商后期玉凤佩
黄褐色,镂空雕刻。形状为侧首回身状,头似公鸡,头顶有齿脊状冠。圆眼,尖喙,胸部向外凸起,与尾连成弧线形。短翅长尾,尾翎分开两叉。爪卧胸下,背中间有一突,突中有一小圆孔,可佩带。翅膀上雕刻四条阳线以饰翎纹。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制作精细。
此玉凤翅上雕琢的羽翎纹用的是浅浮雕的方式。而对于冠、翅、尾翎部位的虚实处理则反映出商代工匠已经熟练掌握了镂空、钻孔技术。
春秋玉龙形饰
青绿色,薄片体。为长方形,身体卷曲,头侧视,圆形小眼,吻部前伸,下部似有双足,另一侧有一弯尾。
一面饰勾云纹,中部身躯镂空成涡形孔,器物表面有切割痕。
另一面光素无纹。春秋时期琢玉技艺有了很大的进步,制出了更为精美的玉器,纹饰从平面向隐起、从简单到繁复的方向发展,雕刻技法采用浮雕、镂空与阴刻相结合。
战国夔龙形佩
河南辉县赵固村出土
龙作回首屈身状,双面雕刻,遍体以隐起手法雕饰勾云纹,立体感极强。
龙身中部偏上钻一个透孔,颈部钻两透孔,可以穿缀,应为组佩的饰件之一。
龙身以单卷或双卷云纹装饰,吻、颚、耳等器官及鳞甲等也依卷云形进行刻画,形式简约,颇具动感。
西周曲体玉龙
陕西省长安县普渡村出土。
器呈黄褐色,造型为“c”字形。头部较大,长眉,椭圆形长梢眼,口微张,鼻向上勾卷,器身弯曲状,由粗变细,尾呈尖状,向上勾卷,器身阴刻勾连云纹、眼目纹、二字纹等,口部镂空一小孔。
此器造型是商代卷体玉龙的延续,但造型趋于平面化,背少雕脊齿,纹饰中少见重回纹及雷纹。相比商代,周代早期玉龙在雕刻技法和纹饰上有所变化。
玉龙的嘴部、唇上翘并有角度。周初龙角也比商代小,但根部较大,躯体比商代瘦长,纹饰也较复杂化。西周中晚期,身躯更细长,无角,代替龙角的是花叶形耳朵,东周时出现卷云形耳。周代玉龙大多不雕刻腿和足。
战国中期玉凤鸟佩
河南省辉县固围村二号墓出土
器呈白色,上有黑色沁斑,尾端稍有残缺。体扁平,两面透雕成凤鸟形状,身成“s”形。俯首,张口,尖喙较长,并向内勾卷。圆圈形目,头顶有冠,身体较长,胸前部伸出一爪,较锋利,呈抓握状。背部雕有翅羽纹,分成两叉,一长一短,均向上呈卷曲状。尾部下垂。器身阴刻云纹、曲线纹等。
战国时期,雕刻有大量的精美龙形佩饰,此器的造型与龙形佩有相似之处,但在喙、冠、翅、爪及纹饰上又有着独特韵味,更显生动鲜活。
战国玉夔龙佩
河南省洛阳西郊小屯村出土
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双面雕刻,纹饰基本相同。夔龙为“s”形,下有足,行进状。低首,有耳,圆眼,上吻较长并向上翘起,嘴张成圆形。龙身向上拱起,长尾,尾部为叉形尾,一尾向上勾卷,另一尾向内部勾卷。身下有一足,向内弯卷。夔龙身和尾部琢刻阴线纹、斜方格纹和勾云纹等。
此龙头顶到下颔处有一垂直透孔,单面钻成,可系佩。此器虽小,但是做工精细,纹饰极精。
战国凤鸟形玉饰
河南省辉县固围村六号墓出土
器呈黄色,有褐色沁。扁平体,两面雕刻,刻一凤纹,昂首,头顶高冠向后飘舞。圆眼,尖喙,嘴紧闭并镂空成一圆孔。腹部前挺,三叉长尾向身后卷曲并高高上扬,紧贴于头、颈背部。凤身刻勾云纹,尾刻翎纹,中间长尾尖部呈扇形,上斜刻阴线纹。
器正中有一穿孔,器下部有榫。造型优美,纹饰精细,线条流畅,是战国玉雕珍品。
西周龙形玉饰
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662号墓出土
玉为浅绿色,半透明,器表有光泽。体扁平,呈“c”字形状。龙首雕刻宽大,头上饰一长角,头顶起尖脊,椭圆形眼,口部大张,上唇向上勾卷,长舌呈长条形向颈下勾卷。龙躯体卷成弯勾形,尾端平齐。
龙的边缘随器形雕琢单阴线轮廓线,身躯中部刻双线勾云纹。此器造型优美别致,特别是龙嘴部形状特殊。玉质光润亮泽,纹饰流畅。
[声明:本文由淘古趣平台自互联网搜集并整理发布,侵删。同时,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推荐阅读:
漫谈宋代玉器的鉴定
到底是谁设计的故宫?
一件“镇馆之宝的传奇三百年”
北京世园会考古发现古墓1146座包含完好魏晋家族墓地
我国龙图腾的形成,同伏羲氏关系很大。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古人的崇龙习俗,源于崇蛇,崇龙是崇蛇习俗的转化与升华。为什么崇蛇呢?在古人眼里,蛇的习性,神秘莫测。它没有足,却能疾行。蛇的习性,萌于春,盛于夏,弱于秋,眠于冬,和农作物同步,同人们生产与生活相关。更重要的是,蛇有蜕皮的生理现象,它不断地蜕皮,不断地成长,于是人们认为,蛇不会死,蜕皮使蛇更新着生命。还有,蛇的生殖能力很强,使蛇成为古人心目中可司生殖的神灵。于是,蛇可以象征生命,象征生命之链永续。据考,在历史上,被称为“人文初祖”的伏羲氏,其部落的图腾就是蛇。
相传,伏羲氏就是人首蛇身。据考,大约在六千五百多年前,人类社会开始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当时太昊伏羲部落,由甘肃成纪(今甘肃天水)沿黄河东下,定居于宛丘之墟(今河南淮阳),随后,伏羲团结统一了华夏很多部落。统一之前,各个部落都有各自不同的图腾。统一之后,伏羲也把各个部落图腾的一部分,附加在蛇的身上,于是就将龙确定为共同的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