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的砖雕文化有什么特色?
在临夏红园广场北端,有一组长80米,高8米,面积600多平方米的砖雕长廊,采用刻活技艺,整个作品由数十块高约2米,长约4米的大型砖雕拼接而成。是由孔德良,陈龙两先生绘图,绽学仁,穆永录等雕刻创作完成的大型群雕艺术巨作。以孔德良设计的《大河之州》为主题,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河州全貌,湖光山色,石林峻峰。该画面两侧以河州“新八景”为内容,艺术地表现了临夏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和生产建设的巨大成就。整个群作和谐壮观,恢弘大气。
艺术特色:明代的苏州砖雕较为古拙朴素,以东山明善堂、瑞霭堂及天官坊梵门桥弄陆宅的门楼照壁为典型代表;清代康、乾以后,风格渐趋于精致华美、秾丽繁复,注重情节内容和构图。临夏砖雕是明清时期信仰伊斯兰教的撒拉族、回族、东乡族等在汉族传统砖雕的基础上,吸收伊斯兰文化,将中国山水画与阿拉伯文字图案结合一体。近代又汲取了木雕、泥雕等的工艺特色,采用高浮雕技法,达到了内容,形式,风格的统一和谐,发展出以临夏地区为主的特有民族艺术。
砖雕通常用来装饰建筑物的券门、照壁、山墙、影壁、五宫墙、圆旋门、基座、捶头、花脊、兽头、墀头等。表现题材丰富多样,赋有诗意又深具生活气息。照壁与嵌墙的题材则多为代表长寿之意的松、鹤、鹿图案和代表高洁之意的梅、兰、竹、菊,表现这类传统文人乐于表现的题材也与临夏所祈盼吉祥安康的美好愿望有关。
现代临夏砖雕以富丽堂皇的居多,清幽朴素的少,虽然有些砖雕已从浮雕式进入了镂空式,里外有三层装饰之多,但已缺少了过去那种线条简略、风姿摇曳的情趣。此外,在艺术思考上,遵守伊斯兰教教律,反对偶像崇拜,砖雕中不见人物饰样,这也是它的重要特点,体现了其特有的艺术魅力。
临夏砖雕,作为一种历史的民间工艺,始终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着各回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组成的伊斯兰人民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对美好理想、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显示着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砖雕 北京砖雕北京砖雕具有历史悠久,雕刻精致特点,同时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在建筑上应用很广,通常多用在大门、廊子、花墙、迎壁、花窗等处。题材以花卉为主,动物、人物比较少。技法有浮雕、透雕和线刻。风格朴实、健康、稳重。图案构成严紧饱满。
砖雕 苏派砖雕
苏派砖雕
苏派砖雕是南方地区砖雕艺术典型代表之一,明代较典型、朴素,清朝特别是康熙、乾隆以后有很大发展和提高,形成了自己精细典雅的装饰风格,被誉为“南方之秀”。值得一提的是苏州的砖雕门楼字碑大都是名人题字,精美的书法和典雅的砖雕往往相得益彰,使苏州砖雕更添了几分浓厚书卷气。苏州曾经拥有二百余明清时代的砖雕门楼,可惜大部分都被湮灭。随着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对古老艺术的回归,门楼砖雕重又为人们所钟爱,许多现代建筑和居民宅第也喜欢饰以门楼嵌以砖雕。
砖雕 天津砖雕
天津砖雕
天津古代建筑的砖雕题材丰富,刻工精良,以蓟县和天津的市区的寺塔、府第、会馆、民居为代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天津早期的砖雕,是先在砖坯上雕塑,制模后入窑烧成雕砖,然后稍做加工,即可用于建筑的贴面装饰。现在的蓟县白塔等三座辽代时期的古塔,就是采用了这种工艺装饰。由于工艺复杂,成品率低,后来逐步由窑作制件,转变为在成品砖上的雕刻。清初,天津由卫改州升府,地方经济获得以迅速发展。一些家财显赫的盐商、粮商、运商纷纷兴园林、造别墅。嘉庆、道光年间,天津“八大家”陆续建成豪华的宅院,但是因为受当时清廷对民居建筑等级、规格的限制,不能像北京皇宫、王府那样红墙绿瓦、金壁辉煌;又不愿意学江南文人园林的清幽淡雅。为了活跃建筑的气氛和显示自己的富有,大都采用精美的砖雕对住宅进行装饰,因此促进了天津砖雕业的发展。
天津的砖雕的内容大至可分为:吉祥图案、亭台楼阁、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世俗生活、花鸟走兽、博古、婴戏、古典小说、文字与图案共十大类。砖雕的题材内容是根据安放的部位不同而变化的。如门楼和影壁上多刻“三星高照”、 “韦驮进财”。而屋脊上则常用“平出三级”等图案。
天津砖雕以完整美观、庄重大方的艺术风格著称,往往在一件砖雕作品中使用了浮雕、透雕、浅刻等多种高难度的雕刻技法。在在天津的古建筑中,现存砖雕部分保存较好的有清真大寺、广东会馆、城里和杨柳青民居。其中的杨柳青民居的砖雕被誉为很有特色,如:八角凸雕--八卦图案为天津砖雕仅见。
天津砖雕,清代咸丰以后大兴。“八大家”住宅的影壁、抟风头、木门窗外廓、门楣,都有精美砖雕。为点缀山墙、后檐墙的大平面,有时也装饰着砖雕小品,极尽华美。在技术上,天津马顺清、马少清还发明了“贴砖法”,增加砖的厚度,雕刻后加强景深与层切。天津砖雕的特色鲜明,除传统吉祥纹样外,还有些属本地风光,如城楼、鼓楼、桥梁及亭台等。
砖雕 山西砖雕
山西砖雕
山西砖雕砖雕的特点:一是土质特好,经久耐用;二是花样繁多,套路颇大;三是画工精细,刀工别致;四是谱系名确,传承有序。
隋朝、唐朝、宋朝、元朝以来,从山西境内诸多寺庙砖瓦中,均可看到雕刻痕迹。特别在明后期至清前期的两百余年中,随着晋商的崛起,境内各村各社建造坛庙寺观蔚然成风“一颗印”式的“四合院”到处林立,一条条用砖瓦建筑的大街再肆出现。脊领、影壁、花墙门楼等砖雕工艺品的市场需求量、很大。这就客观地促进了山西砖雕技艺的发展。民间相传,到清代中后期。境内平均四个村庄中便有一座小砖窑,而且每座砖窑均可烧出“花货(即砖雕)”。当时,境内窑王堡、小王村、大常村、东木庄的砖雕花样繁多,产量颇丰,销路也很远。
砖雕 徽州砖雕
徽州砖雕
安徽徽州(今安徽歙县)的砖雕,主要用在门楼、门罩、飞檐和柱础等上面。古代砖雕多以浮雕为主,少数也有线刻的。徽州建筑多用青灰色的屋脊和屋顶,雪白的粉墙,水磨青砖的门罩、门楼和飞檐等,门槛和屋脚(升高地面一、二尺)皆用青石或麻石,有的人们也用水磨青砖平铺,而后用圆头铆钉固定在木质门板的表面。象这样的整体建筑,砖雕装嵌其中,十分和谐协调。徽州砖雕的图案,有花鸟、人物、戏出、生活场景和吉祥纹饰等。工艺精细,雕刻工整,运线流畅,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安徽省博物馆藏有《郭子仪上寿》、《百子图》等,都是徽州砖雕的代表作,表现出高超的技艺。徽州砖雕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明代雕刻粗矿、古朴,一般只有平雕和浅浮雕,借助于线条造型,而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清代雕刻细腻蘩复,构图、布局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谢, 树本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
砖雕 广东砖雕
广东砖雕
广东砖雕按技法分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按规模分组合砖雕(先单个注模,然后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和单块砖雕。组合砖雕一般用于墙头、柱头、照壁等大面积的装饰,大者需数百块砖雕组成。单块砖雕则常镶嵌于神龛边框或相饰、座饰等处。广东选用上等青砖砖雕根据图案所需逐块雕琢,然后按部位拼接,镶嵌于墙上而成的。广东砖雕是建筑的一部分,又是室内外的装饰品。在广东珠江流域的民居上,到处可以见到砖雕作品,在山墙上壁、大门两侧壁面、门楼、门檐等处,或独立存在,或与彩绘、灰塑、陶塑等装饰一处。手法有高低浮雕、透雕和线刻等。内容有花卉、人物和动物等。
较之北方砖雕的粗扩、浑厚,广东砖雕显出纤巧、玲拢的特点,采用精制水磨青砖为材料,往往雕镂得精细如丝.习惯称之为“挂线砖雕”。雕刻手法多以阴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穿插进行,精细者可达七八层,造成景致深远的效果,雕成的花卉枝叶繁茂,形如锦绣。戏曲人物衣甲清晰。在不同时辰日光照射之下,还能呈现出黑、白、青灰等不同色泽,高光部更烟烟生辉,画面富于起伏变化。
砖雕 临夏砖雕
临夏砖雕
临夏砖雕,是甘肃临夏的传统民间艺术,源于北宋,成熟于明清。又吸收绘画、木雕的艺术特色,使这一与建筑紧密结合的民间艺术,更加完善精美。临夏砖雕的工艺分“捏活”和“刻活”两种。“捏活”是先用加工配制的粘土泥巴,用手工模具捏制成龙、凤、狮及各种花卉鸟虫等图案,然后焙烧而成。
临夏砖雕是临夏县一种传统的建筑装饰雕刻。甘肃临夏境内出土的金代大定十五年进义校尉王吉砖室墓中的砖雕饰物,是以土窑青砖为材料,据此可以判断临夏砖雕实源于秦汉,是当时民间木雕技艺的延伸。
据考古发掘,在宋代,临夏砖雕艺术已相当成熟,到元明时代,砖雕技术已广泛使用于各种建筑之中。明、清两代是临夏砖雕的兴盛时期,建于明末清初的八坊清真北寺门前的《龙凤呈祥》影壁,堪称河州现有砖雕的精品。临夏砖雕近代又吸收了绘画、木刻诸长而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它广泛应用于寺庙、园林和民居建筑中,装饰部位有影壁、障壁、门楼、券门、墀头、墙垣、脊饰和山花等处。砖雕体裁广泛,多以美好祝愿为内容,有苍松、翠柏、梅兰竹菊、奇草艳花;有松鹤、喜鹊、百鸟、松鼠、柏鹿;更多的是仿木斗拱、雀替、檩椽以及卷草、花纹图案等。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有的气魄雄伟,有的素雅大方,画中有意。
砖雕成品主要用来装饰寺、庙、观、庵及民居中的深宅大院,一般用于天井、山墙、影壁、廊心壁、丹墀、台阶、下槛、墀头、须弥座、屋脊等处,雕刻题材可分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及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等几类。在发展过程中,临夏砖雕吸收了木雕、石雕、玉雕等雕刻艺术的手法,同时注意将传统国画、书法、印章、诗文的艺术表达形式与砖雕手法融会贯通起来,形成多元性的艺术特征,既保留着特有材料所呈现的质朴和简约,又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特征。
临夏砖雕从制作工艺上讲,有捏活和刻活之分。所谓捏活,先是把精心调和、配制而成的粘土泥巴,用手和模具捏成各种造型,而后入窑焙烧而成。这种作品大多独立成形,如龙、凤、麒麟等,多用于屋脊之上,俗称“脊兽”。所谓刻活,即在精选烧好的青砖上用刻刀刻制成各种图案,其工艺要比捏活复杂得多,一个图案往往由十几块甚至几十块青砖拼接在一起,刻雕在土窑绵砖上用刀雕刻,建筑物中的墙饰、台阶等多用此法。刻雕的工艺包括打磨、构图、雕刻、细磨、过水、编号、拼接安装、修饰等八道程序,制作工具有折尺、锯子、刨子、铲、錾、刻刀等,其中铲、錾和刻刀又随工艺要求分轻重、大小、长短、刃口宽窄薄厚数种。
青龙为东方 按照这个样式写
这块砖的出土地应该在某个建筑物的东边
其他西南北三方 还应有白虎大吉 朱雀大吉 玄武大吉
青砖是当时的烧造水平工艺决定的 后来就一直选用青砖作为做风水布局的砖
你发现的这个东西是用来镇宅用的风水阵的一部分
朱砂可驱邪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为四方神兽 可保家宅平安
这里从汉晋时期开始种茶。唐代以后,茶叶种植全面铺开,蒲圻地区“唯以植茶为业”,茶叶成为羊楼洞的主要产业。
作为中国砖茶的发祥地,羊楼洞以“砖茶之乡”的美称享誉海内外。在羊楼洞青山绿水之间,隐藏着观音泉、凉阴泉和石人泉三股泉眼,三条潺潺溪流正如汉字中的“川”字,于是商人们在茶庄号用上“川”字,如“三玉川”、“巨盛川”等,既突出水的重要,又暗示着生意兴隆,财源滚滚。以致最后统一在砖茶上压制“川”字标。少数民族群众在购买时只须用三个手指一摸,就认定是正宗的“川”字好茶,这种习惯一直沿用至今。
据记载,鼎盛期每年输出砖茶几十万担,“川”字牌老青砖茶名扬四海,“羊楼洞”三字一度被蒙古和俄罗斯人称为“茶叶圣地”,也被称为“欧亚万里茶道源头”。
青砖茶其前身是帽盒茶,明永乐年间为降低运费、减少损耗和便于长途运输,于是改良了宋代以来用米浆将茶叶粘合成饼状的制作工艺,采用先将茶叶拣筛干净,再蒸汽加热,然后用脚踩制成圆柱形状的“帽盒茶”。
为满足长途运输和储存需要,“帽盒茶”被进一步改制为长方形砖状,故称砖茶。1843年,世界上第一块青砖茶在羊楼洞问世,成为中国黑茶的鼻祖,赤壁羊楼洞也成为了青砖茶的发源地。
若要仔细观察者砖茶,可以发现茶的表面不是那么的平整。这是因为,赵李桥的青砖茶含有一定的含梗量。这个梗子可以补充人体的维生素,而且还可以刮油、降三高,是游牧民族的生活必需品。在内蒙、新疆等地,有句话叫做“宁可三日无粮 不可一日无茶”。
不是所有的茶叶都能入得了赵李桥砖茶的法眼。
传统的绿茶、红茶,选用的是一芽一叶或者一芽两叶的嫩茶叶,而赵李桥青砖茶是用带梗的老叶来生产加工,要求叶面大、叶厚、内含物质丰富。
茶叶采摘后,经过杀青、揉捻、晒干后制成毛茶,然后进入长时间的渥堆过程。渥堆工艺过程俗称为“发酵”,是形成青砖茶产品独特口感滋味、香气等内质要求的关键性工艺阶段,此阶段又分为两个工艺过程:即小堆渥堆和大堆渥堆。渥堆工艺过程时间最短需要6个月以上,最长2—6年。
接下来就是复制工艺过程。将拼配好的原料进行蒸制,一方面是为了将茶叶里的果胶质蒸出来,另外一方面是为了高温消毒,把原料蒸好之后倒入模具铺洒、抹匀、压制,直到大大小小71道工序完成,才最终形成一块赵李桥砖茶。
先用茶刀或茶锥从砖茶的边缘撬开,顺着茶叶的纹路慢慢将砖茶一层层地拨开,然后将砖茶放入大容量紫砂壶中。
第1泡洗茶后立即倒掉,第二步或煮或泡。这次的汤色略浊,药香充裕,入口茶汤饱满,略有苦涩,回甘较好,滋味醇厚,舌面可感茶汤的立体性,无异味,入喉爽滑,润喉感官好,下喉后,自喉部到舌根再到舌面,有清凉感,渐生微甜。空杯后有清新药香,隐约婉转。
第3、4泡,汤色金黄,清澈透亮。此茶入口是佳境,茶汤饱满,滋味厚重,口腔微甜,汤里含香,伴有田野气息在舌部回荡。下喉爽滑,舌、口腔、喉咙较润,一种植物微甜在口腔里久久回荡。
第5、6泡,汤色清亮,茶汤入口清爽纯正,甜味明显,舌面舒爽,润喉微生津。
图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