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不锈钢门品牌
这个怎么说呢?嘉恒、金锁、三和、王力、索福、鼎源、皇府、铁成、天瑞、顾鸿这些都是比较知名的。不锈钢门要论十大品牌的话,真的不好说,因为版本不一,各说各的好,缺乏公认标准。我这有相关资料,可以给你看。
1.门色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名句。酒肉臭,有注者释为酒肉的气味;而众多读者宁愿理解为朱门之内,酒池肉林,食之不尽,腐烂发臭。这更能形成强烈的对比。
白居易《伤宅》诗:"谁家起第宅,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累累六七堂,栋字相连延。……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厨有腐败肉,库有朽贯钱。"这可移做"朱门酒肉臭"五字的诠释。当了十年的大官,第宅大门自然不会像普通百姓那样,开在坊里门内,而是开门直冲大街;门色也不凡——漆成朱红。
封建时代,宫殿朱门。朱门是等级的标志。汉代卫宏《汉旧仪》说:丞相"听事阁曰黄阁,不敢洞开朱门,以别于人主,故以黄涂之,谓之黄阁"。官署不漆朱红,以区别于天子。
朱漆大门,曾是至尊至贵的标志,个好随便使用的。由此,朱户被纳入"九锡"之列。所谓九锡,是指天子对于诸侯、大臣的最高礼遇,即赐给九种器物。《韩诗外传》讲:
诸侯之有德,天子锡之。一锡车马,再锡衣服,三锡虎贲,四锡乐器,五锡纳陛,六锡朱户,七锡弓矢,八锡铁钺,九锡(禾巨),谓之九锡。
"九锡"之物,所以要等待天子赐给,倒不一定是因为诸侯或大臣的资财少,置办不起。比如,那排在第六的朱户,只要天子有此礼遇,恩准可以漆上朱红色,也就是"赐"了。受此礼遇者完全有能力自己操办,来壮自家的门户。朱户的赐予,是一种高规格的待遇。
汉代何沐注《公羊传》,说到"礼有九锡",将朱户排在第四位。
至于黄色之门,也很高贵。以至唐代用"黄阁"指宰相府,用"黄阁"借指宰相。朱红与明黄,依后世之制而言,"人主宜黄,人臣宜朱",清代《茶香室丛抄》讲到这一情况,所谓"古今异宜,不可一概"。
明代初年,朱元璋申明官民第宅之制,对于大门的漆色,也有明确的规定。《明会典》载:洪武二十六年规定,公侯"门屋三间五架,门用金漆及兽面,摆锡环";一品二品官员,"门屋三间五架,门用绿油及兽面,摆锡环";三品至五品,"正门三间三架,门用黑油,摆锡环";六品至九品,"正门一间三架,黑门铁环"。同时规定,"一品官房……其门窗户牖并不许用髹油漆。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妆饰"。
旧时,黑色大门很普遍,这是非官宦人家的门色。随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而遐迩传名,山西祁县乔家大院的规模气势确是不凡。这宅院黑漆大门,因为它是民居。济南旧城民居四合院,门楼最具装饰趣味,当地居民称为"门楼子"。其色调,深灰的瓦顶,灰白的台阶,大门漆黑色。门上红底对联,于这黑、灰之中亮着艳色。
在东北一些地方,宅院的黑漆大门被称为"黑大门"。别看其黑一片,虽未描绘图案,却如同贴了五彩门神画——-那是"黑煞神"的象征。民间将"黑大门"说成是"黑煞神",并传说"黑煞神'当门,邪气难侵入。门色成了门神。
南北朝时鲍照《芜城赋》"藻扃黼帐",黼帐即绣帐,藻扃是彩绘的门户。这彩绘,或许是绘花草,也许绘的是龙是凤。
与彩绘门户的华丽形成巨大反差,是白板扉。唐代王维《田家》诗:"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南宋戴复古《夜宿田家》诗:"夜扣田家白板扉"。门不施漆,原木色,"白板扉"比起朱门彩扃,自然逊色寒酸,它是农家简朴生活的写照。《金瓶梅》第七十二回"李瓶儿何家托梦",西门庆"从造釜巷所过,中间果见双扇白板门"。看来城里也有"白板扉"。
2.门簪
古代仕女梳头打扮,青丝高髻,发上还往往要簪鲜花,簪金钗。
古人打扮宅院的门脸,也用"簪"——大门上槛突凸的门簪。门簪是将安装门扇上轴所用连楹固定在上槛的构件。这种大门上方的出头,略似妇女头上的发簪,少则两枚,通常四枚,或多至数枚,具有装饰效果,成为旧时大门的常见构件。以至许多民居大门上门簪的设置,只为美观,并无结构功用。
门簪有方形、长方形、菱形、六角形、八角形等样式,正面或雕刻,或描绘,饰以花纹图案。门簪的图案以四季花卉为多见,四枚分别雕以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图案间还常见"吉祥如意"、"福禄寿德"、"天下太平"等字样。只两枚门簪时,则雕"吉祥"等字样。
汉代已出现门簪。古建筑学家刘敦桢《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门簪的数目,在中国营造学社已经调查的辽、宋遗物中,均为二具。唯此寺(指少林寺)金正隆二年西堂老师培,与元泰定三年聚公塔,增为四具,足证金代的门簪数目已与明、清同。唯其时位于两侧者,虽正方形,可中央两具,或作菱形,或作圆形,未能划一,也许是一种过渡时代的作风。"门簪数量的变化,反映了其由实用性向装饰性的过渡。作为具有结构功能的构件,一洞门上只需两个门簪便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了。初时置一对门簪,只着眼于固定门扇作里。人们追求美观,将其做得具有装饰趣味,但仍只两枚。后来,人们再重门簪的装饰效果,增力四枚的本身,已将门簪的结构功用降于第二位了。至于那些纯粹为了做样子的门簪,便只计装饰,不较其它了。
3.兽面衔环辟不祥:铺首
门扇上安装拉手,便于开门关门。金属门外可充此用,且是一种装饰。叩环有声,是在敲门上铸有一对门环(图18)。
主要具有实用价值的门环,又往往配以装饰性的底座,即铺首——含有驱邪意义的传统门饰。《汉书·哀帝纪》"孝元庙殿门铜龟蛇铺首鸣",唐代颜师古注:"门之铺首,所以衔环者也。"
铺首多为铜质,也有铁制者。汉成帝时的一首童谣,说到铜色青青的铺首:"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歌谣影射皇后赵飞燕的得宠。作为和下场,写《汉书》的班固说:"'木门仓琅根',谓宫门铜锾,言将尊贵也。"以宫殿木门上的铜铺首,隐言赵飞燕将被立为皇后。颜师古释:"铜色青,故曰仓琅。铺首衔环,故谓之根。"三字"仓琅根",形、色兼备,尤以"根"字用法绝佳。这三三字被后世传为铺首的异名。
古代铺首的造型,汉拿元庙殿门所装为龟蛇之形,这是四象之一——北方玄武。南方朱雀的形象也被嵌在门上,近年出版的《汉代图案选》,载有朱雀、双凤、羊头铺首。虎、狮、螭等兽头状铺首,猛兽怒目,露齿衔环,则将威严气象带上大门。早期铺首的实物,有秦咸阳宫遗址出上青铜铸件,造型为虎头变形,双目圆睁,铸纹流畅,已是精品。
铺首以威严斥诸视觉。在这一门饰形式里,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它是当门的辟邪物,如清代《字沽》所说:"门户铺首,以钢为兽面御环著于门上,所以辟不祥,亦守御之义。"
铺首兽头,大约是由螺形演变而来。其发明权,古人记在建筑业的祖师鲁班名下。这似乎是一种因循惯例的做法,不难理解。北宋高承《事物纪原》罗列了两种说法:
《后汉书·礼仪志》曰:施门户,代以所尚为饰。商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闭塞,使如螺也。《百家书》曰:公输般见水蠡,谓之曰:"开汝头,见汝形。"蠡造出头,般以足画之,蠡遂隐闭其户,终不可开。因效之,设于门户,欲使闭藏当如此固密也。二说不同。《通俗文》曰:门扇饰,谓之铺首也。
"商人水德"而选螺饰门户,是替商代人拉五行说为旗帜。鲁班画蠡,创制铺首的故事,迟于商,而至周,晚了一个时代,却更多几分大众情趣。蠡,即螺。两说虽相异,但异途同归,不仅都取法螺狮,而且均看重螺的谨其闭塞、闭藏周密,着眼点也是相同的。
元代人的作品中,又出了"户列八椒图"的描写。王实甫《西厢记》剧末"沽美酒"唱词:"门迎着驷马车,户列着八椒图,娶了个四德三从宰相女,平生愿足,托赖着众亲故。"驷马车、八椒图,形容显贵。白仁甫《墙头马上》:"你封为三品官,列着八椒图。"同一用法。值得一提的是,元代李肿《日闻录》广罗有关铺首的材料,却未及椒图。
椒图何谓?明代陆容《菽园杂记》讲"古诸器物异名",举出十四种,如"囗囗其形似龟,性好负重,故用载碑","螭吻其形似兽,性好望,故立屋角上","宪章其形似兽有威,性好囚,故立于狱门上","兽吻其形似狮子,性好食阴邪,故立门环上",等等。其中说到椒图:
椒图其形似螺蛳,性好闭口,故立于门上,今呼"鼓了"非也。……词曲有"门迎驷马车,户列八椒图"之句,八椒图,人皆不能晓,今观椒图之名义,亦有出也。
关于铺首来历的故事,说它如螺似蠡而好闭;陆容所说的椒图,正具有这些特点。"椒图其形似螺蛳",事情到此并未完结。明代杨慎《艺林伐山》将龙生九子的传说写进书里,椒图由"形似螺狮"而变成了龙子。杨慎写道: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囗囗、鸱吻之类也。椒图,其形似螺蛳,性好闭,故立于门上。词曲"门迎驷马车,户列八椒图",人皆不能晓。今观椒图之名,亦有出也,见《寂国杂记》。又,按《尸子》云,法螺蚌而闭户。《后汉书·礼仪志》,殷以水德王,故以螺著门户。则椒图之似螺形,信矣。
世上本无龙,龙的神话由人创作。创造出龙,且又编造龙神话的枝枝蔓蔓,于是有"鲤鱼跳",有"生九子"。关于龙生九子,两说并存:蒲牢、囚牛、睚眦、嘲风、狻猊、霸下、狴犴、囗囗、蚩吻为一组名单,另一组是宪章、饕餮、蟋蜴、(虫蛮)(虫全)、螭虎、金猊、椒图、(虫刀)多、鳌鱼。后一个系列里包括椒图。
椒图的形象也是兽首街环(图19)。作为龙的九子之一,其"形似螺狮,性好闭,故立于门上",由商、周人模仿螺蛳,到椒图"形似螺狮",形式未变,变化的只是源出。螺为水族,归于龙的家族应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成了龙子,就唤它椒图。包含在形式里的内容,则像是陈年老酒,窖了几下年,即所谓"性好闭"——以螺之闭,来强调门之闭。铺首兽头的威形厉志,那戒奋与示威合一的形象,透出的上是酿酒初始时的香醇。人们可以这样品味,它貌似威加外界的样子,其实只不过躲进"螺壳"成一统,"守御"慎闭塞而已。闭藏周密,——铺首将一种精神,在朱漆的黑漆的门扇上展示了几干年,它透露着属于中华门文化精髓的东西。
附带说明,龙生九子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其原型当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所载故事有关:
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沈木若有感,因怀囗,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沈木化为龙,出水上。沙壹忽闻龙语曰:"若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后长大,诸兄以九隆能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为王。
龙生十子,其中有一个名叫"九隆"。这传说,早见于《风俗通》和《华阳国志》。哀牢夷即今云南省哀牢山地区彝族。
十子、九隆,后来传为龙生九子。《中国道教》1995年第2期刊载王丽珠文章说,这在哀牢山彝族的民俗信仰中也能找到佐证。对于道教所奉斗姆星神,道藏《北斗本命经》说:"昔在龙汉,有一国三名周御,有王妃号紫光夫人。生莲九色,化为九子。其二长子化为大皇大帝、紫微大帝,其七幼子为七星。圣母紫光人人尊号北斗九真圣德皇后。"哀牢山地区彝族民间,将哀牢的九隆传说与斗姆九子传说糅合在一起,把斗姆演变成自己的祖光神,认为产子十人的沙壹,就是生九子的斗姆。《后汉书》中龙生十子,如何变成龙生儿子的传说,彝族的民俗信仰便是注解。
仍来说铺首。铺首造型之精美,明清皇宫大门所饰用者可称代表。这枚铺首(图20),呈长圆形,兽首下面,分上下两层。上层形若衔环,饰以飞龙戏珠图案,叫做"仰月千年铞",只具装饰效能,而无门环功用。这一层之下,有飞龙饰纹衬托"仰月千年铞"。铺首在朱漆宫门上,同金色门钉相互映衬,显示出皇家建筑的帝王气派。
铺首别名金铺、金鲁。汉代司马相如《长门赋》:"挤玉户以撼金铺兮,声噌囗以而似钟音。"描写叩响门环的情形,玉户金铺的视觉效果,和金属碰撞的听觉效果,画面加音响。唐代诗人薛逢《宫词》"锁衔金兽连环冷",写处于静态的铺首。
与兽面铺首相类,是门钱。门钹状似钹,周边通常取圆形、六边形、八角形,中部隆起如球面,上带钮头圈子。普通民宅门上的这种门钹,样式简洁,却不乏装饰美,有的还带着吉祥符号,如外沿圈以如意纹(图21),或镂出蝙蝠图形。
4.门钉
北京故宫的宫门,两种门饰很醒目,除了铺首,冉就是金光闪闪的门钉了。门钉纵横皆成行,圆圆的,挺大体量的凸起,与那厚重的门扇正相称,足以壮观瞻。门钉本是出自木板门的工艺需要,但是到后来,门钉的装饰性意义似乎更为重要了。并且,其美化门面的形式,接受了中华文化多方面的给予。
门钉数量,便有讲究。《燕都》杂志曾刊殷文硕单口相声《漫话燕京》:
连大门上的门钉全分等级。皇宫城门上的门钉,每扇门九排,一排九个,一共九九八十一个。在古代呀,"九"是最大的阳数,象"天",所以,皇宫的门钉,是九九八十一个。哎,唯独东华门的门钉少一排,是八九七十二个。为什么呢?那时候,文武百官上朝都走东华门,这门是给文武官员准备的,所以少九个门钉,剩七十二个啦。王府的门钉是七九六十三个;公侯,四十九个;官员,二十五个……到咱们老百姓家,一个不个!不信?您考察呀,只要不是官府,多阔的财主——磨砖对缝影壁,朱漆广亮大门,那门上一个门钉没有!要不怎么管平民百姓叫"白丁儿"呢,哎,就从这留下的!
"白丁"云云,逗乐而已。门钉数目体现着等级观念,是不错的。清代规定,九路门钉只有宫殿可以饰用,亲王府用七路,世子府用五路。宫门饰九九八十一颗钉,因为"九"是最大的阳数,《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古代以"九五之尊"称指帝王之位。
清宫门钉均横九纵九数目,唯独东华门例外,来了个八九七十二颗。这自然引人注意,生出诸多解释。相声中说因为官员由此门进出,所以少了九颗。也有人推测,工匠失误,钉做大了,只好装八路钉。这推测很难站住脚,东华门是紫禁城重要的门,此其一;再者,给皇家做活儿,当儿戏能成?那可是要掉脑袋的。有种解释说,清代帝后灵柩自东华门出,生为阳,死为阴,门钉用偶数,偶数属阴。另有解释,沈阳故宫大清门为三十二颗钉,偶数;东华门向东,门钉如此取数,是一种有意的呼应,体现了清王朝对其发祥之地的怀念。
关于门钉数目,北魏杨囗之《洛阳伽蓝记》记永宁寺佛塔"四面,面有在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钉,其十二门十十四扇,合有五千四百枚"。依此算来,每扇门上门钉五行,每行即为九颗钉。
然而,中国营造学社的古建筑专家刘敦侦1936年在河南少林寺发现,金元时代古塔"门钉的数目,无论纵横双方,均极自由,无清代仅用奇数的习惯"。例如,金代正隆二年(115年)西堂老师塔,门为双扇,每扇排列门钉上下四行,每行四钉,两扇共计三十一二钉。年代更早,是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殿门,门背面有多处唐代题记。这板门后面用五道福,每道福在门扇前面钉一行门钉,每行十一个钉。这反映了门钉的结构功用,也说明讲究门钉数目是后来的事。
白丁白丁,大门无门钉,虽是说笑话,却并非凭空诌出。蒲松龄《聊斋·娇娜》描写狐仙幻化的宅子,只几个字:"金沤浮钉,宛然世家"。这里,将门钉与世家相对应,反映了一种社会存在,是虚构的小说里写实的笔墨。
门钉,古代俗称"浮沤钉"。其来源,同鲁班发明铺首的传说搅在一起。传说鲁班模仿蠡之善闭,创制铺首。门钉也仿螺狮,请读宋代程大昌《演繁录》:
今门上排立而突起者,公输般所饰之台也。《义训》:"门饰,金谓之铺,铺谓之钅区,钅区音欧,今俗谓之浮沤钉也。"
"排立而突起者",当指门钉。浮沤,水面的气泡;"浮沤钉"这一俗称,该是概括了门订造型的称谓——装饰在门扇上,如浮于水面的泡。《聊斋·爱奴》有"沤钉兽环,宛然世家"的句子,当是门钉、铺首并举。这就是说,蒲松龄所言"沤钉"系指门钉,而不是铺首。
门钉被纳入民俗活动,明代沈榜《宛署杂记》说:"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祈免灾咎,……暗中举手摸城门钉,一摸中者,以为吉兆。"结伴而游的妇女们,走叫"走百病",过桥说是"度厄"。病、厄全抛,再试一试运气,去摸城门门钉,一摸而中,欢声笑语,该是富有情趣的场面。
门钉在民俗活动中获得神秘意味,摸一摸,有病者去病,无子者得子。请看明代万历年间《长安客话》"金铜钉"条:
京都元夕,游人火树沿路竞发,而妇女多集玄武门抹金铺。俚俗以为抹则却病产子。彭季囗试礼闱时,与客亦在游中。客曰:"此景象何所似?"彭曰:"放的是银花合,抹的是金铜钉。"乃苏味道"火树银花合"、崔融咏张昌宗"今同丁令成"句也。
"金铜钉"、"今同了……"的文学游戏,借助谐音。这谐音方式,至少那个"钉",甚至那"金"那"铜"的谐音,都可以用来解释摸门钉的风俗。美国学者W·爱伯哈德《中国符号词——隐藏在中国人生活与思想中的象征》一书注意到这一点:
将钉子锤进东西内,既是一种加固的方法,也是一种辟邪之法。从前,在中国人的大门上,常常可以看到以钉子钉着美杜莎式的恶魔头,据说这是为了防止疾病,或者是为了促进早日生子。这大约是因为"钉"与人丁的"丁"同音的缘故。
这位美国学者同时谈到门钉和铺首,说的是"钉"之音的民俗意义。
摸城门钉的风俗,隐含着生殖崇拜的遗风。明崇祯年间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记,正月十五前后摸钉儿,妇女们"至城各门,手暗触钉,谓男子祥,曰摸钉儿"。城门门钉的造型和体量,容易使人产生这方面的联想。因此,摸钉儿总是要手暗暗地摸、心暗暗地喜。《帝京景物略》录有一首《元宵曲》:
姨儿妗子此间谁,问着前门佯不知。
笼手触门心暗喜,郎边不说得钉儿。
摸门钉风俗又不局限于北方。1930年《嘉定县续志》记:
中秋,比户竞焚香斗,并陈瓜果、月饼祀于中庭。妇女踏月摸丁东。摸丁东者,夜至孔庙门上扪其圆木,谓可宜男。此风于光绪中叶后已渐不行。
20年代福建《兴化莆田县志》,正月十六夜"有过桥、摸钉之俗。……暗摸城门钉,谓之'吉兆'"。
具有装饰意义的门钉,经古人这么一摸,又被磨出信仰民俗的光华来。这是属于平民百姓的光华,它汇入中国门文化的熠熠光华之中。
5.狱门狴犴
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二,讲狱门画兽头,引述两种说法。其一,陆容《菽园杂记》:"宪章其形似兽有威,性好囚,故立于狱门上。"另一,李东阳《怀麓堂集》:"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而与李东阳同时的杨慎《升庵集》义说:"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
龙生九子不成龙,古人的传说留下两套名单,宪章和狴犴分别属于其中一个系列。相比之下,狴犴的名气更大一些。
狴犴的形象似狮头又似虎头(图22),这一图案通常被装饰在狱门上方。明天启年间刊印《明珠记》有"闻赦"图,保留了明代监狱的情景。监狱的外门和二道门均为券门,狱门上方都为巨大的狴犴图形(图23),那情形让人想起虎头牢。山西洪洞县现存我国年代最久的监狱,就是虎头牢门,尽管那已不是明代原物;"低头出了虎头牢",京剧舞台上苏三这样唱。
龙生九子之说,明代时才编排出名单,且是互有出入的两组。而被列入九子的那些名目,有的在汉代文献中就已见记载,狴犴即是资历较早的一个。汉扬雄《法言·吾子》:"狸秆使人多礼乎?"狸秆指牢狱。
"狴"既是兽名,又指监狱,如《孔子家语·始诛》"孔子为鲁大司寇,有父子论者,夫子同狴执之",是说把父子俩关在同一牢狱。"犴"也是兽名,又指监牢,如《荀子·宥坐》"狱犴不治,不可以刑",犴即是狱。"狴""犴"复合为词,并没成为两种动物的混体,而是再无歧义地专指牢狱。直到后来出现了龙生九子之说,狴犴又被用作龙子之名。
牢门上的狴犴,大约同画虎驱邪的风俗有关。门扇画虎之俗,汉代盛行于皇宫和民间。门上画虎辟邪,目的是借助虎的威慑力。可以设想,对牢狱这特殊的处所,人们更希望施加威慑力量,狱门画虎是可能的。以后民居改为门扇上画门神,保平安;狱门仍画虎,并且追求狰狞效果,以期起到镇慑作用。这样一代代沿袭下来,没有人想到要特别给它取个名字。待到"龙生九子",需它归入其间,花名册上便写"狴犴"。
明代胡侍《真珠船》言:"狴犴好讼,今狱门上兽吞口,是其遗像。"将狴犴同香口等同起来。吞口是我国西南一些地方民间至今仍在流行的门上饰物,人家挂吞口于门楣,用来辟邪。民间挂吞口的风俗,本书关于门神的一章将谈及。这里要说的是,在明代人眼里,牢门上的狴犴同人家门楣上的吞口有着联系,这是一条线索。借这条线,将门上画虎、门楣挂吞口、狱门狴犴等串起来,会帮助我们认识狴犴的来历。
6.门前市招
市招,义称幌子、招牌、招幌。这是店家高悬于门前的广告招徕。
酒旗作为我国一种古老的门前广告,先秦已见记载,《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说:"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悬帜甚高。"悬帜说的即是酒旗,或叫酒帘。这种酒家门前的广告,同诗词歌赋、骚人墨客联系最多,也就较多地体现了门前市招的文化韵味。
"竹锁桥边卖酒家",宋代的画家作命题画,平庸者尽费笔墨画酒馆,唯有一高手只画酒帘出竹丛,帘上书"酒"字。
这令人想起元代欧阳玄诗中的意趣。他的《为所性侄题不景》:"浦口归帆落,沙头行客回。林间酒旗出,快着一篙来。"酒家门前的酒幌,召唤来归舟人,快*岸,去喝酒。
《水浒传》描写打虎的武松,望见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引出打虎前的一番豪饮;轮到醉打蒋门神,武松见蒋门神开的酒店,檐前立着望竿,上面挂着一个酒望子,写着四个大字"河阳风月",门前一带绿油栏杆,插着两把销金旗,每把上五个金字,写道"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小说在叙事写人的同时,勾勒出"飘飘酒筛舞金风"的场景。清代孔尚任《红桥》诗:"酒施时摇看竹路,画船多系种花门。"酒筛即酒旗。
此外,"闻香下马,知味停车",揽客的妙语;李白斗酒诗百篇,自称"酒中仙",要利用名人效应,不妨写上句"太白遗风",或写"李白回言此处高"(图24)。《宋朝事实类苑》卷三十八载,王逵在福州做地方官,平生最得意的诗作是两句咏酒旗诗:"下临广陌三条阔,斜倚危楼百尺高。"当地有位当垆老媪,常酿美酒。有举子出主意,让老媪"市布为一酒帘",由善书者将王逵那两句诗题写在酒帘上,并设法在王逵出行时使他看到酒帘。王逵问时,老媪说:"来饮酒者常诵这两句,说是酒望子诗。"王逵听了大喜,赏钱五千作酒本。酒帘佳话一段,在酒旗上写咏酒旗诗。所言"酒望子",也是酒旗的别称,远远可望,甚是形象。
宋代饭馆有"欢门"之饰。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且言食店门首及仪式:其门首,以妨木及花样沓结缚如山棚,上挂半边猪羊,一带近里门面窗牖,皆朱绿五彩装饰,谓之欢门。"
商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市招的多姿多彩。韩大成著《明代城市研究》讲商业的广行招徕,引用众多史料,本小利微者门外挂的物件,如绒线铺外挂有花拷工,香销外挂鱼骨。富商巨贾,财大气粗,争奇斗胜,北京"正阳门(外)东西街,招牌有高三丈余者。泥金饰粉,或以斑竹镶之;又或镂刻金牛、白羊、黑驴诸形象,以为标识;酒肆则横匾连楹,其余悬锡盏,缀以流苏"。可见当年店铺门脸前竞斗奢华、比赛气派的繁荣景象。
清代时市招更加发达。清人《浪迹续谈》讲棉花店门前幌子的故事:"闽本有定风珠,相传康熙间周栎园先生为闽藩时,出门日恰值大风,南门大街两旁招牌幌子无不摇动,惟一棉花店前,所挂多年棉球幌子,屹然不动,先生目而异之,不计价买归,乃中有一大蜘蛛,腹藏大珠,屡试之风中,不小摇动……"这个故事至少反映了三方面的情况:一、清代福州的这条南门大街上,两旁店家挂满了幌子,风动幌摇,形成景观。二、棉花店挂棉球幌子。三、有些店家的幌子是多年也不更换的,由此有蜘蛛做窝棉球、腹藏定风珠云云。徐河《清稗类钞》记常见的幌子:
商店悬牌于门以为标识广招徕者曰市招,俗称招牌,大抵专用字,有参以满、回、藏文者,有用字兼绘形者,更有不用字,不绘形,直揭其物于门外,或以象形之物代之,以其人多不识字也。如卖酒者悬酒一壶,卖炭者悬炭一支,而面店则悬纸条,鱼店则悬木鱼,俗所谓幌子者是也。
市招悬以物件,直观,又照顾到不识字者。锡制小碗系成一串串,级以红布条,这是锡器店;石刻特大蜡烛并灯台,这是蜡烛店。天津著名的"风筝魏",店门前悬木制的糊以天蓝布的沙燕。鞋店市招为木制筒靴和云彩,含着平步青云的祝福(图25)。大津民俗博物馆陈列的商家招幌,酱园悬一束腰葫芦形木板,上写"陈醋"字样;烟草铺悬木牌,上面竖写"烟魁"两个正楷大字。清代《旧京琐记》卷儿:"旧日都门市肆亦留心广告之术,……雷万春之鹿角胶,门上挂大鹿角。某扇铺之檐际悬一大扇。"
市招不只限于商业买卖。清代扬州的书场,"门悬书招,上三字横写,为评话人姓名,下四字直写,曰'开讲书词'",见李斗《扬州画肪录》卷九。《西游记》第八十四回描写,孙悟空见"正当中一家子方灯笼上,写着'安歇往来商贾'六字,下面又写着'王小二店'四字。行者才知是开饭店的。"旅店门前悬挂的灯笼,在夜色里广告招徕。虽见诸神魔小说,但这一细节当是取自现实生活。
中文名
王府
等级
亲王府 郡王府 贝勒府 贝子府
建筑结构
一般由中、东、西三路
铁帽子王府
礼亲王府、睿亲王府、豫亲王府等
建筑样式
北京四合院
相关视频
3.5万播放 | 07:23
探访康熙十皇子允娥的王府什么样?位于北京后海;邻居是和珅
1.3万播放 | 10:48
在清朝什么身份人住的地方才能称作某府?而清朝的王府又有多大?
5998播放 | 03:31
王府:锦衣卫找姑娘的茬,没想到姑娘武功高强,终于不再隐忍
3.1万播放 | 05:09
实拍宋庆龄故居,位于北京核心地段,一座有故事的王府!
7381播放 | 03:10
山西大同居然有座王府,仿北京皇宫而建!
5811播放 | 03:37
王府:锦衣卫找姑娘的茬,没想到姑娘武功高强,终于不再隐忍
快速
导航
建筑结构
分府
肃亲王府
睿亲王府
顺承郡王府
郑亲王府
庄亲王府
礼亲王府
克勤郡王府
淳亲王府
那王府
大公主府
和敬公主府
定亲王府
循郡王府
棍贝子府
醇亲王府
仪亲王府
端郡王府
恭王府
桂公府
庆亲王府
孚郡王府
霱公府
洵贝勒府
涛贝勒府
绵德府
概况
北京王府
王府建筑规模、样式、布局都是严格按照封建礼制建筑的,等级差别十份明显。明朝时留有规定,九五之数为皇帝专用,官吏平民的房屋都不准建九五开间的。歇山转角、重檐重拱、绘画藻井、朱门红窗等都是皇宫、庙宇专用的,不准在官吏平民们住宅中采用。
王府
清代的王府里住的是王公、王公不是普通的老百姓,辛亥革命后,王公的后代沦落为平民,王府也变成了民居。清朝的亲王府大门为五间,正殿为七间,后殿五间,寝宫两重,各五间。公侯的宅邸明朝规定为前厅、中堂、后堂共七间,大门三间,梁栋、斗拱、檐角用彩色绘饰,门窗仿柱用黑漆油饰,门上有金漆兽面锡环。一至五品官,厅、堂各七间,屋脊许用瓦兽,梁栋、斗拱、檐角用青碧绘饰,门屋三间,用绿油兽面摆锡环。六至九品官,厅堂各三间,正门一间,门为黑色,有铁环。
北京郑王府
百姓的房屋总的间数不限,但正房不能超过三间,清朝政府对房屋的建制基本上沿袭明朝的制度。明朝时皇帝的儿子部要封王,这些"王"分封于全国各地,采取的是“封而不建”的办法,即“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明朝的王并不掌握当地的军政权力,在北京城内也没有多少王府。在明代倒是有一些公、侯、伯府在北京城里。北城的定阜大街就是当年定国公府的所在地,东直门内北小街的永康胡同是永康侯府的所在地,广宁伯街则是广宁伯府的所在地。
到了清代,连明朝分封诸王于各地的形式也取消了,各位亲王、郡王只有接受了爵位,而无“国”可就。王府都建在北京城内,王府的产权属于朝廷,王爷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和继承权。如果王爷的某个儿子袭封,自然可以在王府里继续住下去,如果王爷没有子嗣,或者是被废黜王爵,王府就要被收回,再由皇帝分给其他王爷居住。清朝的亲王和郡王都是皇子,他们在未成年时都住在紫禁城内,成年时才移居城内的各王府中。据统计清朝有亲王、郡王封号的皇子将近70个,而北京城内的王府只有40个左右。这是因为有的皇子死得早,还没到分府的年龄就去世了,有的甚至是死后追封的,还有的王府先后住过几个王爷。清朝的宗室封爵有十二等。即: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爵位的继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世袭罔替”,即亲王、郡王的后代中总是有一人袭封爵位。袭爵的人如果犯了罪,爵位仍然可以由其他人袭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铁帽子王”。
王府
铁帽子王府为礼亲王府、睿亲王府、豫亲王府、顺承郡王府、庄亲王府、郑亲王府、肃亲王府和克勤郡王府。后来又有雍正皇帝的兄弟允祥、咸丰皇帝的兄弟奕欣、道光皇帝的儿子奕譞、乾隆皇帝的重孙奕劻分别被封为怡亲王、恭亲王、醇贤亲王、庆亲王,享受世袭罔替的最高待遇。第二种继承方式是“世袭递降”,即儿子的爵位比父亲的爵位要低一等,父亲如果是亲王,儿子就袭封郡王,孙子袭封贝勒。但最初封为亲王的,降到镇国公就不再降了,最初封为郡王的降到辅国公也不再降了。皇帝的儿子既有封为亲王的也有封为郡王的。只有亲王、郡王的住宅可以称为“王府”,贝勒、贝子、辅国公的住所称为“府”,高级官员的住所只能称“宅”称“第”。
历代的规定大致如下:
周代
据先秦史料,周代王侯都城的大小、高度都有等级差别;堂的高度和面积,门的重数,宗庙的室数都逐级递降。只有天子、诸侯宫室的外门可建成城门状,天子宫室门外建一对阙,诸侯宫室门内可建一单阙;天子宫室的影壁建在门外,诸侯宫室的影壁建在门内;大夫、士只能用帘帷,不能建影壁。天子的宫室、宗庙可建重檐庑殿顶,柱用红色,斗、瓜柱上加彩画;诸侯、大夫、士只能建两坡屋顶,柱分别涂黑、青、黄色。椽子加工精度也有等级差别。
汉代
汉代除宫殿有阙外,重要官署和官吏墓前也可建阙:皇帝用三重子母阙,诸侯用两重,一般官吏用单阙。皇帝宫殿前后殿相重,门前后相对,地面涂赤色,窗用青琐文;宫殿、陵墓可以四面开门。其他王公贵族的宅、墓只能两面开门。列侯和三公的大门允许宽三间,有内外门塾。
唐代
据不完全的唐《营缮令》资料,唐制仅宫殿可建有鸱尾的庑殿顶,用重藻井;五品以上官吏住宅正堂宽度不得超过五间,进深不得超过九架,可做成工字厅,建歇山顶,用悬鱼、惹草等装饰;六品以下官吏至平民的住宅正堂只能宽三间,深四至五架,只可用悬山屋顶,不准加装饰。从其他史料得知唐代城门也有等级差别:都城每个城门开三个门洞,大州正门开两个门洞,县城开一个门洞;城中道路宽度也分级别。
宋代
宋代营缮制度限制更严。除庑殿顶外,歇山顶也为宫殿、寺庙专用,官民住宅只能用悬山顶。木构架类型中,殿堂构架限用于宫殿、祠庙;衙署、官民住宅只能用厅堂构架。城市、衙署也有等级差别,国家特建祠庙也有定制,与一般有别。
明代
明代建国之初,对亲王以下各级封爵和官民的第宅的规模、形制、装饰特点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并颁布禁令。公、侯至亲王正堂为七至十一间(后改为七间)、五品官以上的为五至七间,六品官以下至平民的为三间,进深也有限制。宫殿可用黄琉璃瓦,亲王府许用绿琉璃瓦。对油饰彩画和屋顶瓦兽也有等级规定。地方官署建筑也有等级差别,违者勒令改建。
清代
清代与明代的建筑等级制度大致相同:亲王府门五间,殿七间;郡王至镇国公府都是门三间,堂五间,但在门和堂的重数上有差别。
实施状况
唐代以来建筑等级制度是通过营缮法令和建筑法式相辅实施的。营缮法令规定衙署和第宅等建筑的规模和形制,建筑法式规定具体做法、工料定额等工程技术要求。财力不足者任其减等建造,僭越逾等者即属犯法。《唐律》规定建舍违令者杖一百,并强迫拆改。如被指为摹仿宫殿者,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即使在朝政混乱之际,逾制也会受到舆论谴责;因建筑逾制而致祸的,代不乏人。《春秋》中多处讽刺诸侯、大夫宫室逾制。汉代霍光墓地建三出阙,成为罪状之一。东晋王、北魏李世哲建屋逾制受到指责。南宋初秦桧企图以舍宅逾制陷害张浚。清和事败后,因其宅内建楠木装修和园内仿建圆明园蓬岛瑶台而被定为僭拟宫禁之罪。
在现存古建筑中,依然可见上述建筑等级制度的影响。北京大量四合院民居均为正房三间,黑漆大门;正房五间,是贵族府第;正房七间则是王府。江南和西北各城市传统住宅多涂黑漆。这些都是受明代以来建筑禁令所限的遗迹。
宫廷建筑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几千年来,历代皇帝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为自己建造宫廷。这些宫廷金玉交辉、巍峨壮观,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宫”在我国出现得较早,原是指“圣人”的屋宇。从秦始皇开始,“宫”成为皇帝及其皇族居住的地方,宫殿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我国宫廷建筑的规模越来越大。秦阿房宫、汉未央宫、建章宫、长乐宫,都是象小城一样的建筑,宫内有前殿、寝殿及其它殿宇台池。
宫殿建筑最大的特征是硕大的斗拱、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绚丽的彩画、高大的盘龙金桂、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以显示宫殿的豪华富贵,象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就是这洋一座豪华的古建筑物。
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我国古代宫廷建筑保留最完整的一处。故宫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廷。明朝先后曾有14个皇帝在这里居住,清朝先后10个皇帝在这里居住。故宫规模之大,风格之类。建筑之辉煌,陈设之豪华,是世界上宫殿所少见的。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有房屋9千多间。故宫周围是周米高的红围墙,周长3400多米,城外是护城河。从整个建筑布局来看,故宫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称“外朝”,主要建筑有“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两侧是文华殿和武英殿。“外朝”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发布命令的地方。
“外朝”后面部分是“内廷”,也叫“后停”。这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御花园。内廷的东西两侧是东大官和西六官,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
故宫是一处豪华壮丽的殿宇之海,这处宏伟的古代宫廷建筑群,充分显示了我国宫殿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沈阳故宫在沈阳老城,是清军人关以前的清室宫廷。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和他的儿子皇太极,都在这里居住过。沈阳故宫占地面积6万为多平方米,有70多处建筑物,300多间房子。现在整个建筑群保存完好。
希望能帮到你
紫禁城城南北长961m,东西宽753m,占地面积达720,000㎡。有房屋980座,共计8704间。四面环有高10m的城墙和宽52m的护城河。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门和北面的神武门现专供参观者游览出入。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间仙境。城之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称为“前朝”。北半部则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皇极等殿,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称为“后寝”。此外还有斋宫、毓庆宫,重华宫等等,前后两部分宫殿建筑总面积达163,000㎡。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封建帝制时代,普通的人民群众是不能也不敢靠近一步的。
我们平时看古装影视剧的时候会发现,古代人家的大门的形制都不一样,有的是朱红色有的是黑色,有的大门非常大规模,非常气势的样子,有的就很普通的样子。而对于古代来说,大门可以说是一家子的影响力和资望的象征,因此不管结亲交友还是谈婚论嫁都会看一眼大门就知道对方的阶层是怎样的。但是对于大门的规模和形制也非常讲究,比如官员人家的大门的规模会根据官职等级的高低有所不同。
首先,古代大门也有着三六九等之分。众所周知,古代时候有着门当户对这样的婚配观念,其中门当指的是府邸门前的一对石鼓,不同等级的人家石鼓的样式都不一样,比如商贾世家是有着花卉图案的,文官世家是方形石鼓并且上面会有书箱砚台之类的雕刻,武官府邸则立着圆形的战鼓。而户对指的是大门或者大门两边的雕刻,也就是将大门固定在上槛的物件,户对的数量又和官职的高低有关。其中宅门主要分为屋宇式大门和墙垣门,上至皇室贵族下到普通百姓都有使用屋宇式大门,而墙垣门则是适用于一些低等的小院。因此在古代时候人们通过大门的形制就可以知道对方的基本情况,可以说大门相当于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的最直观体现。
然后,官员人家的大门规模根据等级的大小而不同。按照形制和等级的高低不同,官宦人家的大门可以划分为王府大门、将军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和如意大门。其中王府大门是等级最高的大门,通常坐落于府邸的中轴线上,大门数为奇数,然后按照王室分封制度又分为五间三启门和三间一启门这两种规模。而将军门并不多见,常用于王府、官府这类高等级建筑,和王府大门的形制差不多,都是中正对称,但是一般采用三间一启门为主。然后广亮大门是四合院宅门的最高级别,一般坐落于府邸的东南方,大门以及门廊大约占据一间房间的大小。金柱大门形制上和广亮大门相似,同样是占据一个房间的大小,但是规模上比广亮大门还要小一些。
最后,我国的建筑美学博大精深,仅仅是一扇门,所承载的也是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