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市场前景如何
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家居建材行业“十三五”市场前瞻与发展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也是建材行业发展的黄金三十年,但是建材行业的粗放式发展,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限制因素,行业整合势在必行。在淘汰落后产能,迈向转型和创新的过程中,数量不少的企业会由于经营和生产的原因,陆续退出了这个行业。而行业规模型企业此时则有了更多的市场空间。行业洗牌和市场格局重塑,将成为2016年甚至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
在“互联网+”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商业模式被激发出来。以阿里巴巴、建品汇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正在用互联网思维改变传统建材业的发展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建材企业必须适应新的市场以及新的消费习惯,用互联网视野去审视和改变。2016年,会有越来越多的建材企业通过大数据了解市场需求,利用信息化打通生产与销售,实现生产链和供应链的同步,以更快、更好的服务赢得消费者,牢牢抓住市场需求。
建材行业经济效益保持平稳增长
建材行业是中国重要的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包括建筑材料及制品、非金属矿及制品、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三大门类,广泛应用于建筑、军工、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和人民生活等领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规模以上建材行业营业收入4.8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实现利润总额4291.5亿元,同比增长13.5%规模以上建材行业销售利润率为8.9%。
在建材行业的细分市场中,2019年规模以上水泥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0126.5亿元,同比增长12.5%,实现利润总额1866.8亿元,同比增长19.6%规模以上平板玻璃行业实现营业收入842.9亿元,同比增长9.8%,实现利润总额98亿元,同比增长16.6%混凝土与水泥制品、防水建筑材料、特种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等行业营业收入年增长速度超过10%,砖瓦和建筑砌块、石灰石和石膏制造、玻璃纤维及制品、建材非金属矿采选业、石棉和云母制品业等行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其他行业营业收入保持中低速增长。
建材主要产品产量保持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建材行业主要产品产量大部分都实现了增长。其中,2019年全国水泥产量23.5亿吨,同比增长4.9%规模以上企业平板玻璃产量9.3亿重量箱,同比增长6.6%,规模以上商品混凝土产量25.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4.5%陶质和瓷质砖产量101.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5%钢化玻璃产量5.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4%。
2019年建材及非金属矿工业出厂价格稳中有升,2019年出厂价格指数为114.6,同比上涨3.3%,增长幅度明显回落。其中,水泥工业出厂价格指数117.7,同比上涨4.5%,建筑技术玻璃工业出厂价格指数为83.1,同比下降2.8%其他建材行业中,除轻质建筑材料、隔热保温材料、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非金属矿等行业出厂价格同比下降外,其他行业均有所上涨,其中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粘土和砂石开采业出厂价格同比分别上涨8.1%、8.6%,其他行业同比涨幅均未超过4.0%。
在当前我国国民经济调整大背景下,建材行业的市场结构、动力结构均出现明显调整变化,行业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平台调整期”特征。主要产品生产总体放缓态势已基本确认,行业总体规模保持平稳波动,而水泥、陶瓷等传统行业规模结构有所调整,玻璃纤维、技术玻璃等行业受国内外需求环境变化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总体分析,建材行业经济运行既受到趋势性下滑压力,又有突发性因素影响。
总体来看,全年影响总体基本可控,建材出口下降可能性显著。2020年预计建材行业经济运行将呈现“前低后高”运行态势,全年规模以上行业营业收入预计增长4-5%。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家居建材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建筑装饰行业基本概况
建筑装饰行业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产物,也是我国最早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化运作的行业,我国建筑装饰行业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民营企业占建筑装饰企业总数的大多数。多数企业自成立起就建立起了同市场机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形成了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格局。行业内的竞争机制、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分配机制等,在中国经济生活中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行业内的设计水平、材料生产能力和施工技术水平也相应提高。
中国建材装饰市场规模高达近5万亿元,长期呈现市场庞大、同质化严重、低效、信息化程度低、物流成本高等特征。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建材装饰业逐渐成为互联网提升改造的一大热点,通过互联网及创新模式对传统建材装饰业进行供应链整合将是未来趋势。
装饰建材品类众多,通常主要分为家具、人造板、陶瓷、石材、五金、涂料、照明、门窗、厨卫、材管、地板等,每个品类规模都达到数百亿元至数千亿元不等。
中国建筑装饰业产值统计分析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建筑装饰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研究数据显示,
2016年我国建筑装饰行业总产值达到3.66万亿元,其中家装行业产值为1.78万亿元,公装行业产值为1.88万亿元。2017年我国建筑装饰行业总产值达到了3.92万亿元。预计2018年我国建筑装饰行业总产值将达4.5万亿元。
建筑装饰业细分市场规模统计分析
住宅装饰精装修的周期与房地产业的发展周期较为契合,随着房地产行业的上升而发展,回落而下调。而公共建筑装饰工程波动并不明显,该特点是由公共建筑装饰工程的行业特点决定的。一般宾馆饭店、写字楼的装修周期是6-8
年,而娱乐场所、商务用房的装修周期还会更短。整体而言,建筑装饰行业无明显的季节性。
中国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企业数量统计分析
从企业整体数量上分析,2016年全行业企业数量约为13.2万家左右,比2015年减少了约0.3万家,下降幅度约为2.22%,企业数量基本稳定。退出市场的主要是在库存严重、去库存前景不佳的三、四线城市以散户住宅装修装饰的小微企业,有资质的并已换新资质证书的企业退出市场的极少。由于颁布实施了新的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和管理办法,2016年新增有资质的企业在6000家左右,使有资质的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企业数量达到91000家左右,行业内有资质企业比例达到68.9%。
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现状
由于行业整体技术含量低、同质化严重、物流成本高等因素影响,当前建材装饰市场集中度极低,即使百亿规模的企业也寥寥无几。在大部分建材品类中,制造工厂达数千家之多。另外,销售端也极为分散,小卖家、装修公司数量庞大。
当前的建材经营模式下,装修存在包料或半包料等形式,消费者不能完全决定使用何种产品,而取决于其服务商(装饰公司、工程队)的推荐,造成眼下建材行业的采购和销售,很大比例来自服务商及其供货商,而不是消费者。
在传统建材经销供应链中,生产工厂由于同质化、规模小等原因造成渠道建设低效、成本高,其销售及物流基本依靠成本高昂的经销体系。一线销售商则面临采购及备货成本高、缺乏优质服务等难题。
家居建材行业正在深度重构,未来三年行业或将有很大变化。装修公司将在产业链中发挥核心作用,建材供应链数字化改造至关重要。
互联网重构建材产业供应链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给建材装饰业带来渠道和营销变革机会。围绕行业痛点,大批家居、建材电商网站应运而生,凭借互联网优势整合上下游资源,缩短交易中间环节,降低用户交易成本。
建材家居销售渠道一直在不停发生转变,从初级摆地摊卖产品,松散、粗放型个体零散户或小建材商店,再到建材批发市场,电商的到来给家居建材提供了多元化渠道选择。
创新现代化供应链理念
建材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快速发展,但是建材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接下来要把发展建材服务业作为行业结构调整、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支撑。
建材行业要充分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网上采购、销售、结算,缩短生产周期和新品上市时间,降低生产经营和交易成本。
家具建材产业创新升级方向之一即拥抱互联网,加强线上线下融合,加大电商平台品牌建设,利用互联网及新科技资源,建立全渠道电商营销网络。
建材行业未来在制造、采购、流通、出口、消费等各个环节都会出现互联网平台的身影。在互联网平台驱动下,制造端的集中度会不断增加,落后产能被淘汰,以适应消费升级趋势。
2021年,面对极其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突如其来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建材行业运行短期受到较大影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部署和坚强领导下,建材行业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取得积极成效,全年行业运行总体平稳,质量效益全面提升。
建材工业生产保持增长
建材行业是中国重要的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包括建筑材料及制品、非金属矿及制品、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三大门类,广泛应用于建筑、军工、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和人民生活等领域。
2021年,建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与整个工业增速持平,其中12月当月增速7.4%,自9月份由负转正后持续提高。
近几年,中国主要建材产品生产保持增长。
2021年水泥产量23.8亿吨,同比增长1.6%,平板玻璃产量9.5亿重量箱,同比增长1.3%。
企业效益稳中有升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对于基础建设投入的逐渐加大,居民的住宅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近些年精装修、装配式建筑政策的持续推动,中国建材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规模以上建材企业完成营业收入5.6万亿元,同比增长0.1%,利润总额4871亿元,同比增长3.2%。
其中,水泥行业营业收入9960亿元,同比下降2.2%,利润总额1833亿元,同比下降2.1%平板玻璃行业营业收入926亿元,同比增长9.9%,利润总额130亿元,同比增长39%。
在当前我国国民经济调整大背景下,建材行业的市场结构、动力结构均出现明显调整变化,行业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平台调整期”特征。主要产品生产总体放缓态势已基本确认,行业总体规模保持平稳波动,而水泥、陶瓷等传统行业规模结构有所调整,玻璃纤维、技术玻璃等行业受国内外需求环境变化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