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涂料 > 正文

如何处理无气喷涂机静电情况

安详的野狼
听话的朋友
2022-12-31 07:43:38

如何处理无气喷涂机静电情况

最佳答案
活泼的抽屉
热情的哈密瓜,数据线
2025-09-07 16:54:15

无气喷涂机去静电的方法如下:

可以采用接地来消除静电。

静电的一般处理方法如下:

(1)静电接地。接地是消除静电危害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主要用来消除导电体上的静电,而不宜用来消除绝缘体上的静电。单纯为了消除导体上的静电,接地电阻1000次即可。静电接地必须牢靠,并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2)增湿。增湿就是提高空气的湿度以消除静电荷的积累。有静电危险的场所,在工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安装空调设备、喷雾器或采用挂湿布条等方法,增加空气的相对湿度。从消除静电危害的角度考虑,保持相对湿度在70%以上较为适宜。对于有静电危险的场所,相对湿度不应低于30%。

(3)加抗静电添加剂。搞静电添加剂是特制的辅助剂。一般只需加入千分之几或万分之几的微量,即可消除生产过程中的静电。磺酸盐、季胺盐等可用塑料和化纤待业的搞静电添加剂;油酸盐、环烷酸盐可用作石油待业的搞静电添加剂;乙炔碳墨等可用作橡胶待业的搞静电添加剂等。采用搞静电添加剂时,应以不影响产品的性能为原则。此外,还应注意防止某些添加剂的毒性和腐蚀性。

(4)静电中和器。静电中和器又称静电消除器,是借助电力和离子来完成的。按照工作原理和结构的不同,大体上可分为感应式中和器、高压中和器、放射线中和器和离子流中和器。

(5)工艺控制法。工艺控制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适当选用导电性较好的材料;降低磨擦速度或流速改变注油方式(如装油时最好从底部注油,或沿罐壁注入)和注油管口的形状;消除油罐或管道等中混入的杂质;降低爆炸性混合物的浓度。

最新回答
文艺的大山
干净的金毛
2025-09-07 16:54:15

一、你说的是蓄能发光涂料。它是利用稀土元素吸光、蓄光后发光的性能,制作的一种新型装饰涂料。这种涂料在吸收自然光、灯光等任何可见光后自行发光,色彩艳丽,发光时间长(经正常光源照射10~15分钟,在黑暗处可持续发光8上时以上)。

二、蓄能发光涂料是将发光颜料、有机树脂或乳液、有机溶剂或水、无机颜填料、助剂等按一定比例通过特殊加工工艺制成的。其之所以具有发光特点主要是由发光材料的发光性能所决定。这种涂料被广泛应用于广告牌、警示牌、安全标志、工艺装饰品及门窗套、地角线等装饰;与其它涂料配合使用可形成动中画、画中画多种效果,是一种新型环保建材。

三、早期的蓄能发光涂料以硫化锌发光材料为颜料,现在则主要采用无毒无放射性的稀土激活碱土金属铝酸盐发光材料,它具有发光亮度高、余辉时间长、无放射性危害、耐环境侵蚀且经济环保等优点。目前发光涂料由原来的溶剂型向水溶性,由双组分向单组分的环境友好的方向转变。在应用研发领域,也向更能产生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地坪涂料和内外墙涂料方面发展。

直率的毛衣
欢呼的往事
2025-09-07 16:54:15

辊式研磨机可分为两辊,三辊,四辊及多辊,工业上常用的为三辊,一下主要以三辊式研磨机为样板介绍。辊式研磨机广泛应用于油漆、油墨、墨汁、墨水、涂料、染料、塑料、橡胶、铅芯、皮革、医药、食品、化妆品及绝缘材料等化工行业原料的湿式研磨,它具有粉碎、分散、乳化均质、调色等多种功能。能使原料高度的均匀混合,兼可回收废料。小型机广泛应用于科研、实验、配方及微量调试生产。中型、大型机适于批量连续生产,型号越大生产批量适应性越强。优点:使用该机原料研磨,分散性能好、质量稳定、操作方便、换色容易、外型美观,同时可配合砂磨、胶体磨等设备成套使用效果更佳。此机由机体、出料板、冷却系统、轧辊、挡料板、电气开关或电气控制系统、手轮传动系统,共八个主要部件组成工作原理和流程:原料由中后两辊及两块挡料板线成的天然料豆加入,经中、后两辊的相反异步旋转而引起原料的急剧摩擦反动,强大的剪切外力破坏了原料颗粒内分子之间的结构应力,在经过前两辊的二次研磨,从而达到迅速的粉碎和分散,进而达到各种原料的高度均匀混合。启动运转后,调节中、后两辊间隙为0.3毫米,压紧挡料板,适当加入浆料,目测着色深度,微调后辊,使之着色均匀布满轧辊后,锁紧固定螺母。

典雅的黑米
矮小的凉面
2025-09-07 16:54:15
您好

压铸件的缺陷特征,产生原因,防止方法

名称 流痕及花纹 网状毛翅 脆性 裂纹 缩孔缩松

特征及检查方法 外观检查:铸件表面上有与金属液流动方向一致的条纹,有明显可见的与金属基体颜色不一样无方向性的纹路,无发展趋势。 外观检查:压铸件表面上有网状发丝一样凸起或凹陷的痕迹,随压铸次数增加而不断扩大和延伸 外观检查或金相检查:合金晶粒粗大或极小,使铸件易断裂或碰碎 外观检查:将铸件放在碱性溶液中,裂纹处呈暗灰色金属基体的破坏与裂开呈直线或波浪形,纹路狭小而长,在外力作用下有发展趋向裂纹有穿透和不穿透两种 解剖外观检查或探伤检查缩孔表面呈暗色并不光滑,形状不规则的孔洞,大而集中的为缩孔,小而分散的为缩松

产生原因 1,首先进入型腔的金属液形成一个极薄的而又不完全的金属层后,被后来的金属液所弥补而留下的痕迹。2,模温过低3,内浇道截面积过小及位置不当产生喷溅。4,作用于金属液上的压力不足花纹:涂料用量过多。 1,压铸模型腔表面龟裂2,压铸模材质不当或热处理工艺不正确3,压铸模冷热温差变化太大4,浇注温度过高5,压铸模预热不足6,型腔表面粗糙7,压铸模壁薄或有尖角 1,合金过热太大或保温时间过长2,激烈过冷,结晶过细3,铝合金含有锌铁等杂质太多4,铝合金中含铜超出规定范围 在铸件上由于应力或外力而产生的裂纹1,锌合金铸件的裂纹(1)锌合金中有害杂质铅,锡,铁和镉的含量超过了规定范围(2)铸件从压铸模中取出过迟(3)型芯的抽出或推出受力不均(4)铸件的厚薄相接处转变剧烈(5)熔炼温度过高 2,铝合金铸件的裂纹(1)合金中铁含量过高或硅含量过低(2)合金中有害杂质的含量过高,降低了合金的的可塑性(3)铝硅合金:铝硅铜合金含锌或含铜量过高铝镁合金中含镁量过多(4)模具,特别是型芯温度太低(5)铸件壁厚有剧烈变化之处(6)留模时间过长(7)顶出时受力不均 3,镁合金铸件的裂纹(1)合金中铝硅含量高(2)模具温度低(3)铸件壁厚薄变化剧裂(4)顶出和抽芯受力不均匀 4,铜合金铸件的裂纹(1)黄铜中锌的含量过高(冷裂)或过低(热裂)(2)硅黄铜中硅的含量高(3)开模时间晚,特别是型芯多的铸件 缩孔是压铸件在冷凝过程中,内部补偿不足而造成的孔穴1,浇注温度过高2,压射比压低3,铸件在结构上有金属积聚的部位和截面变化剧烈4,内浇道较小

防止方法 1,提高模温2,调整内浇道截面积或位置3,调整内浇道速度及压力4,适当地选用涂料及调整用量 1,正确选用压铸模材料及热处理工艺2,浇注温度不宜过高尤其是高熔点合金3,模具预热要充分4,压铸模要定期或压铸一定次数后退火,打磨成型部分表面 1,合金不宜过热2,提高模具温度,降低浇注温度3,严格控制合金成分在允许的范围内 1,合金材料的配比要注意杂质含量不要超过起点要求2,调整好开模时间3,要使推杆受力均匀4,改变壁厚不均匀性 1,正确控制合金成分,在某些情况下:可在合金中加纯铝锭以降低合金中含镁量或在合金中加铝硅中间合金以提高硅含量2,提高模具温度3,改变铸件结构4,调整抽芯机构或使推杆受力均匀 1,合金中加纯镁以降低铝硅含量2,模具温度要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3,改进铸件结构消除厚薄变化较大的截面4,调整好型芯和推,杆使之受力均衡 1,保证合金的化学成分合金元素取其下限:硅黄铜在配制时,硅和锌的含量不能同时取上限2,提高模具温度3,适当控制调整开模时间 1,改变铸件结构消除金属积聚及截面变化大处2,在可能条件下降低浇注温度3,提高压射比压4,适当改善浇注系统,使压力更好的传递 一、流痕

其他名称:条纹。

特征:铸件表面上呈现与金属液流动方向相一致的,用手感觉得出的局部下陷光滑纹路。此缺陷无发展方向,用抛光法能去处。

产生原因

1、两股金属流不同步充满型腔而留下的痕迹。2、模具温度低,如锌合金模温低于150℃,铝合金模温低于180℃,都易产生这类缺陷。3、填充速度太高。4、涂料用量过多。 

排除措施 1、调整内浇口截面积或位置。2、调整模具温度,增大溢流槽。3、适当调整填充速度以改变金属液填充型腔的流态。4、涂料使用薄而均匀。

二、冷隔

其他名称:冷接(对接)。

特征:温度较低的金属流互相对接但未熔合而出现的缝隙,呈不规则的线形,有穿透的和不穿透的两种,在外力的作用下有发展的趋势。

产生原因1、金属液浇注温度低或模具温度低。2、合金成分不符合标准,流动性差。3、金属液分股填充,熔合不良。4、浇口不合理,流程太长。5、填充速度低或排气不良。6、比压偏低。 

排除措施

 1、适当提高浇注温度和模具温度。2、改变合金成分,提高流动性。3、改进浇注系统,改善填充条件。4、改善排溢条件,增大溢流量。5、提高压射速度,改善排气条件。6、提高比压

三、擦伤

其他名称:拉力、拉痕、粘模伤痕。

特征:顺着脱模方向,由于金属粘附,模具制造斜度太小而造成铸件表面的拉伤痕迹,严重时成为拉伤面。

产生原因

1、型芯、型壁的铸造斜度太小或出现倒斜度。2、型芯、型壁有压伤痕。3、合金粘附模具。4、铸件顶出偏斜,或型芯轴线偏斜。5、型壁表面粗糙。6、涂料常喷涂不到。7、铝合金中含铁量低于0.6%。

排除措施

1、修正模具,保证制造斜度。2、打光压痕。3、合理设计浇注系统,避免金属流对冲型芯、型壁,适当降低填充速度。4、修正模具结构。5、打光表面。6、涂料用量薄而均匀,不能漏喷涂料。7、适当增加含铁量至0.6~0.8%。

四、凹陷

其他名称:缩凹、缩陷、憋气、塌边。

特征:铸件平滑表面上出现的凹瘪的部分,其表面呈自然冷却状态。

产生原因

1、铸件结构设计不合理,有局部厚实部位,产生热节。2、合金收缩率大。3、内浇口截面积太小。4、比压低。5、模具温度太高。 

排除措施 

1、改善铸件结构,使壁厚稍为均匀,厚薄相差较大的连接处应逐步缓和过渡,消除热节。2、选择收缩率小的合金。3、正确设置浇注系统,适当加大内浇口的截面积。4、增大压射力。5、适当调整模具热平衡条件,采用温控装置以及冷却等。

五、气泡

其他名称:鼓泡。

特征:铸件表皮下,聚集气体鼓胀所形成的泡。

产生原因1、模具温度太高。2、填充速度太高,金属流卷入气体过多。3、涂料发气量大,用量过多,浇注前未燃尽,使挥发气体被包在铸件表层。4、排气不顺。5、开模过早。6、合金熔炼温度过高。排除措施

1、冷却模具至工作温度。2、降低压射速度,避免涡流包气。3、选用发气量小的涂料,用量薄而均匀,燃尽后合模。4、清理和增设溢流槽和排气道。5、调整留模时间。6、修整熔炼工艺。

六、气孔

其他名称:空气孔、气眼。

特征:卷入压铸件内部的气体所形成的形状较为规则,表面较为光滑的孔洞。

产生原因

主要是包卷气体引起1、浇口位置选择和导流形状不当,导致金属液进入型腔产生正面撞击和产生旋涡。2、浇道形状设计不良。3、压室充满度不够。4、内浇口速度太高,产生湍流。5、排气不畅。6、模具型腔位置太深。7、涂料过多,填充前未燃尽。8、炉料不干净,精炼不良。9、机械加工余量太大。

排除措施

1、选择有利于型腔内气体排除的浇口位置和导流形状,避免金属液先封闭分型面上的排溢系统。2、直浇道的喷嘴截面积应尽可能比内浇口截面积大。3、提高压室充满度,尽可能选用较小的压室并采用定量浇注。4、在满足成型良好的条件下,增大内浇口厚度以降低填充速度。5、在型腔最后填充部位处开设溢流槽和排气道,并应避免溢流槽和排气道被金属液封闭。6、深腔处开设排气塞,采用镶拼形式增加排气。7、涂料用量薄而均匀,燃尽后填充,采用发气量小的涂料。8、炉料必须处理干净、干燥,严格遵守熔炼工艺。9、调整压射速度,慢压射速度和快压射速度的转换点。10、降低浇注温度,增加比压。

七、缩孔

其他名称:缩眼、缩空。

特征:压铸件在冷凝过程中,由于内部补偿不足所造成的形状不规则,表面较粗糙的孔洞。

产生原因

1、合金浇注温度过高。2、铸件结构壁厚不均匀,产生热节。3、比压太低。4、溢流槽容量不够,溢口太薄。5、压室充满度太小,余料(料饼)太薄,最终补缩起不到作用。6、内浇口较小。7、模具的局部温度偏高。 

排除措施 

1、遵守合金熔炼规范,合金液过热时间太长,降低浇注温度。2、改进铸件结构,消除金属积聚部位,均匀壁厚,缓慢过渡。3、适当提高比压。4、加大溢流槽容量,增厚溢流口。5、提高压室充满度,采用定量浇注。6、适当改善浇注系统,以利压力很好地传递。

八、花纹

特征:铸件表面上呈现的光滑条纹,肉眼可见,但用手感觉不出的,颜色不同于基体金属的纹络,用0#砂布稍擦几下即可去除。

产生原因1、填充速度太快。2、涂料用量太多。3、模具温度偏低。 

排除措施

1、尽可能降低压射速度。2、涂料用量薄而均匀。3、提高模具温度。

九、裂纹

特征:铸件上合金基体被破坏或断开形成细丝状的缝隙,有穿透的和不穿透的两种,有发展的趋势。

裂纹可分为冷裂纹和热裂纹两种,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冷裂纹铸件开裂处金属未被氧化,热裂纹铸件开裂处金属被氧化。

产生原因

1、铸件结构不合理,收缩受到阻碍,铸件圆角太小。2、抽芯及顶出装置在工作中发生偏斜,受力不均匀。3、模具温度低。4、开模及抽芯时间太迟。5、选用合金不当或有害杂质过高,使合金塑性下降。锌合金:铅、锡、镉、铁偏高铝合金:锌、铜、铁偏高铜合金:锌、硅偏高镁合金:铝、硅、铁偏高 

排除措施 

1、改进铸件结构,减少壁厚差,增大铸造圆角。2、修正模具结构。3、提高模具工作温度。4、缩短开模及抽芯时间。5、严格控制有害杂质,调整合金成份,遵守合金熔炼规范或重新选择合金牌号。

十、 欠铸

其他名称:浇不足、轮廓不清、边角残缺。

特征:金属液未充满型腔,铸件上出现填充不完整的部位。

产生原因

1、合金流动不良引起:(1)、金属液含气量高,氧化严重,以致流动性下降。(2)、合金浇注温度及模具温度过低。(3)、内浇口速度过低。(4)、蓄能器内氮气压力不足。(5)、压室充满度低。(6)、铸件壁太薄或厚薄悬殊等设计不当。2、浇注系统不良引起:(1)、浇口位置、导流方式、内浇口股数选择不当。(2)、内浇口截面积太小。3、排气条件不良引起:(1)、排气不畅。(2)、涂料过多,未被烘干燃尽。(3)、模具温度过高,型腔内气体压力较高,不易排出。 

排除措施 

1、改善合金的流动性:(1)、采用正确的熔炼工艺,排除气体及非金属夹杂物。(2)、适当提高合金浇注温度和模具温度。(3)、提高压射速度。(4)、补充氮气,提高有效压力。(5)、采用定量浇注。(6)、改进铸件结构,适当调整壁厚。2、改进浇注系统:(1)、正确选择浇口位置和导流方式,对非良形状铸件及大铸件采用多股内浇口为有利。(2)、增大内浇口截面积或提高压射速度。3、改善排气条件:(1)、增设溢流槽和排气道,深凹型腔处可开设通气塞。(2)、涂料使用薄而均匀,吹干燃尽后合模。(3)、降低模具温度至工作温度。

十一、 印痕

其他名称:推杆印痕、镶块或活动块拼接印痕。

特征:铸件表面由于模具型腔磕碰及推杆、镶块、活动块等零件拼接所留下的凸出和凹下的痕迹。

产生原因

1、推杆调整不齐或端部磨损。2、模具型腔、滑块拼接部分和其活动部分配合欠佳。3、推杆面积太小。

排除措施

1、调整推杆至正确位置。2、紧固镶块或其他活动部分,消除不应有的凹凸部分。3、加大推杆面积或增加个数。

十二、 网状毛刺

其他名称:网状痕迹、网状花纹、龟裂毛刺。

特征:由于模具型腔表面产生热疲劳而形成的铸件表面上的网状凸起痕迹和金属刺。

产生原因1、模具型腔表面龟裂造成的痕迹,内浇口区域附近的热传导最集中,摩擦阻力最大,经受熔融金属的冲蚀最强,冷热交变最剧,最易产生热裂,形成龟裂。2、模具材料不当或热处理工艺不正确。3、模具冷热温差变化大。4、合金液浇注温度过高,模具预热不够。5、模具型腔表面粗糙度Ra太大。6、金属流速过高及正面冲刷型壁。

排除措施

1、正确选用模具材料及合理的热处理工艺。2、模具在压铸前必须预热到工作温度范围。3、尽可能降低合金浇注温度。4、提高模具型腔表面质量,降低Ra数值。5、镶块定期退火,消除应力。6、正确设计浇注系统,在满足成型良好的条件下,尽可能用较小的压射速度。

十三、有色斑点

其他名称:油斑、黑色斑点。

特征:铸件表面上呈现的不同于基体金属的斑点,一般由涂料碳化物形成。

产生原因1、涂料不纯或用量过多。2、涂料中含石墨过多。

排除措施

1、涂料使用应薄而均匀,不能堆积,要用压缩空气吹散。2、减少涂料中的石墨含量或选用无石墨水基涂料。

十四、麻面

特征:充型过程中由于模具温度或合金液温度太低,在近似于欠压条件下铸件表面形成的细小麻点状分布区域。

产生原因1、填充时金属分散成密集液滴,高速撞击型壁。2、内浇口厚度偏小。 

排除措施

 1、正确设计浇注系统,避免金属液产生喷溅,改善排气条件,避免液流卷入过多气体,降低内浇口速度并提高模具温度。2、适当调整内浇口厚度。

十五、飞边

其他名称:披缝。

特征:铸件边缘上出现的金属薄片。

产生原因

1、压射前机器的锁模力调整不佳。2、模具及滑块损坏,闭锁元件失效。3、模具镶块及滑块磨损。4、模具强度不够造成变形。5、分型面上杂物未清理干净6、投影面积计算不正确,超过锁模力。7、压射速度过高,形成压力冲击峰过高。

排除措施

1、检查合模力或增压情况,调整压射增压机构,使压射增压峰值降低。2、检查模具滑块损坏程度并修整,确保闭锁元件起到作用。3、检查磨损情况并修复。4、正确计算模具强度。5、清除分型面上的杂物。6、正确计算调整锁模力。7、适当调整压射速度。

十六、 分层

其他名称:隔皮。

特征:铸件上局部存在有明显的金属层次。

产生原因

1、模具刚性不够,在金属液填充过程中,模板产生抖动。2、压室冲头与压室配合不好,在压射中前进速度不平稳。3、浇注系统设计不当。

排除措施

1、加强模具刚度,紧固模具部件。2、调整压射冲头与压室,保证配合良好。3、合理设计内浇口。

十七、疏松

特征:铸件表层上呈现松散不紧实的宏观组织。

产生原因1、模具温度过低。2、合金浇注温度过低。3、比压小。4、涂料过多。

排除措施

1、提高模具温度至工作温度。2、适当提高合金浇注温度。3、提高比压。4、涂料薄而均匀。

十八、错边(错扣)

其他名称:错缝。

特征:铸件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在分型面上错开,发生相对位移(对螺纹称错扣)。

产生原因

1、模具镶块位移。2、模具导向件磨损。3、两半模的镶块制造误差。

排除措施

1、调整镶块,加以紧固。2、更换导柱导套。3、进行修整,消除误差。

十九、变形

其他名称:扭曲、翘曲。

特征:铸件的几何形状与设计要求不符的整体变形。

产生原因

1、铸件结构设计不良,引起不均匀的收缩。2、开模过早,铸件刚性不够。3、铸造斜度太小。4、取置铸件的操作不当。5、推杆位置布置不当。

排除措施

1、改进铸件结构,使壁厚均匀。2、确定最佳开模时间,加强铸件刚性。3、放大铸造斜度。4、取放铸件应小心,轻取轻放。5、铸件的堆放应用专用箱,去除浇口方法应恰当。6、有的变形铸件可经整形消除。

二十、碰伤

特征:铸件表面因碰击而造成的伤痕。

产生原因

去浇口、清理、校正和搬运流转过程中不小心碰伤。

排除措施

清理铸件要小心,存放及运输铸件,不应堆叠或互相碰击,采用专用存放运输运输箱。

二十一、 硬质点

其他名称:氧化夹杂、夹渣。

特征:铸件基体内存在有硬度高于金属基体的细小质点或块状物,使加工困难,刀具磨损严重,加工后铸件上常常显示出不同亮度的硬质点。

产生原因

合金中混入或析出比基体金属硬的金属或非金属物质,如AL2O3及游离硅等。1、氧化铝(AL2O3)。(1)、铝合金未精练好。(2)、浇注时混入了氧化物。2、由铝、铁、锰、硅组成的复杂化合物,主要上由MnAL3在熔池较冷处形成,然后以MnAL3为核心使Fe析出,又有硅等参加反应形成化合物。3、游离硅混入物(1)、铝硅合金含硅量高。(2)、铝硅合金在半液态浇注,存在了游离硅。

排除措施

1、熔炼时要减少不必要的搅动和过热,保持合金液的纯净,铝合金液长期在炉内保温时,应周期性精炼去气。2、铝合金中含有钛、锰、铁等组元时,应勿使偏析并保持洁净,用干燥的精炼剂精炼,但在铝合金含有镁时,要注意补偿。3、铝合金中含铜、铁量多时,应使含硅量降低到10.5%以下,适当提高浇注温度以先使硅析出。

二十二、脆性

特征:铸件基本金属晶粒过于粗大或细小,使铸件易断裂或碰碎。

产生原因

1、合金液过热过大或保温时间过长。2、激烈过冷,结晶过细。3、铝合金中杂质锌、铁等含量太多。4、铝合金中含铜量超出规定范围。

排除措施

1、合金不宜过热,避免合金长时间保温。2、提高模具温度,降低浇注温度。3、严格控制合金化学成分。4、保持坩埚涂料层完整良好。

二十三、渗漏

特征:压铸件经试验产生漏水、漏气或渗水。

产生原因

1、压力不足。2、浇注系统设计不合理或铸件结构不合理。3、合金选择不当。4、排气不良。

排除措施

1、提高比压。2、改进浇注系统和排气系统。3、选用良好合金。4、尽量避免加工。5、铸件进行浸渍处理。

二十四、化学成分不符合要求

特征:经化学分析,铸件合金元素不符要求或杂质太多。

产生原因

1、配料不正确。2、原材料及回炉料未加分析即行投入使用。

排除措施

1、炉料应经化学分析后才能配用。2、炉料应严格管理,新旧料要按一定比例配用。3、严格遵守熔炼工艺。4、熔炼工具应刷涂料。

二十五、机械性能不符合要求

特征:铸件合金的机械强度、延伸率低于要求标准。

产生原因1、合金化学成分不符标准。2、铸件内部有气孔、缩孔、夹渣等。3、对试样处理方法不对等。4、铸件结构不合理,限制了铸件达到标准。5、熔炼工艺不当。

排除措施

1、配料熔化要严格控制化学成分及杂质含量。2、严格遵守熔炼工艺。3、按要求做试样,在生产中要定期对铸件进行工艺性试验。4、严格控制合金熔炼温度和浇注温度,尽量消除合金形成氧化物的各种因素。

机灵的老鼠
悦耳的豌豆
2025-09-07 16:54:15

其他名称:条纹。

特征:铸件表面上呈现与金属液流动方向相一致的,用手感觉得出的局部下陷光滑纹路。此缺陷无发展方向,用抛光法能去除。

产生原因:

1、两股金属流不同步充满型腔而留下的痕迹。

2、模具温度低,如锌合金模温低于150℃,铝合金模温低于180℃,都易产生这类缺陷。

3、填充速度太高。

4、涂料用量过多。

排除措施:

1、调整内浇口截面积或位置。

2、调整模具温度,增大溢流槽。

3、适当调整填充速度以改变金属液填充型腔的流态。

4、涂料使用薄而均匀。 其他名称:冷接(对接),水纹。

特征:温度较低的金属流互相对接但未熔合而出现的缝隙,呈不规则的线形,有穿透的和不穿透的两种,在外力的作用下有发展的趋势。

产生原因:

1、金属液浇注温度低或模具温度低。

2、合金成分不符合标准,流动性差。

3、金属液分股填充,熔合不良。

4、浇口不合理,流程太长。

5、填充速度低或排气不良。

6、比压偏低。

排除措施:

1、适当提高浇注温度和模具温度。

2、改变合金成分,提高流动性。

3、改进浇注系统,加大内浇口速度,改善填充条件。

4、改善排溢条件,增大溢流量。

5、提高压射速度,改善排气条件。

6、提高比压 其他名称:拉力、拉痕、粘模伤痕。

特征:顺着脱模方向,由于金属粘附,模具制造斜度太小而造成铸件表面的拉伤痕迹,严重时成为拉伤面。

产生原因:

1、型芯、型壁的铸造斜度太小或出现倒斜度。

2、型芯、型壁有压伤痕。

3、合金粘附模具。

4、铸件顶出偏斜,或型芯轴线偏斜。

5、型壁表面粗糙。

6、涂料常喷涂不到。

7、铝合金中含铁量低于0.6%。

排除措施:

1、修正模具,保证制造斜度。

2、打光压痕。

3、合理设计浇注系统,避免金属流对冲型芯、型壁,适当降低填充速度。

4、修正模具结构。

5、打光表面。

6、涂料用量薄而均匀,不能漏喷涂料。

7、适当增加含铁量至0.6~0.8%。 其他名称:缩凹、缩陷、憋气、塌边。特征:铸件平滑表面上出现的凹瘪的部分,其表面呈自然冷却状态。产生原因 1、铸件结构设计不合理,有局部厚实部位,产生热节。

2、合金收缩率大。

3、内浇口截面积太小。

4、比压低。

5、模具温度太高。

排除措施

1、改善铸件结构,使壁厚稍为均匀,厚薄相差较大的连接处应逐步缓和过渡,消除热节。

2、选择收缩率小的合金。

3、正确设置浇注系统,适当加大内浇口的截面积。

4、增大压射力。

5、适当调整模具热平衡条件,采用温控装置以及冷却等。 其他名称:鼓泡。特征:铸件表皮下,聚集气体鼓胀所形成的泡。产生原因 1、模具温度太高。

2、填充速度太高,金属流卷入气体过多。

3、涂料发气量大,用量过多,浇注前未燃尽,使挥发气体被包在铸件表层。

4、排气不顺。

5、开模过早。

6、合金熔炼温度过高。

排除措施

1、冷却模具至工作温度。

2、降低压射速度,避免涡流包气。

3、选用发气量小的涂料,用量薄而均匀,燃尽后合模。

4、清理和增设溢流槽和排气道。

5、调整留模时间。

6、修整熔炼工艺。 其他名称:空气孔、气眼。特征:卷入压铸件内部的气体所形成的形状较为规则,表面较为光滑的孔洞。产生原因 主要是包卷气体引起:

1、浇口位置选择和导流形状不当,导致金属液进入型腔产生正面撞击和产生旋涡。

2、浇道形状设计不良。

3、压室充满度不够。

4、内浇口速度太高,产生湍流。

5、排气不畅。

6、模具型腔位置太深。

7、涂料过多,填充前未燃尽。

8、炉料不干净,精炼不良。

9、机械加工余量太大。

排除措施

1、选择有利于型腔内气体排除的浇口位置和导流形状,避免金属液先封闭分型面上的排溢系统。

2、直浇道的喷嘴截面积应尽可能比内浇口截面积大。

3、提高压室充满度,尽可能选用较小的压室并采用定量浇注。

4、在满足成型良好的条件下,增大内浇口厚度以降低填充速度。

5、在型腔最后填充部位处开设溢流槽和排气道,并应避免溢流槽和排气道被金属液封闭。

6、深腔处开设排气塞,采用镶拼形式增加排气。

7、涂料用量薄而均匀,燃尽后填充,采用发气量小的涂料。

8、炉料必须处理干净、干燥,严格遵守熔炼工艺。

9、调整压射速度,慢压射速度和快压射速度的转换点。

10、降低浇注温度,增加比压。 其他名称:缩眼、缩空。特征:压铸件在冷凝过程中,由于内部补偿不足所造成的形状不规则,表面较粗糙的孔洞。产生原因 1、合金浇注温度过高。

2、铸件结构壁厚不均匀,产生热节。

3、比压太低。

4、溢流槽容量不够,溢口太薄。

5、压室充满度太小,余料(料饼)太薄,最终补缩起不到作用。

6、内浇口较小。

7、模具的局部温度偏高。

排除措施

1、遵守合金熔炼规范,合金液过热时间太长,降低浇注温度。

2、改进铸件结构,消除金属积聚部位,均匀壁厚,缓慢过渡。

3、适当提高比压。

4、加大溢流槽容量,增厚溢流口。

5、提高压室充满度,采用定量浇注。

6、适当改善浇注系统,以利压力很好地传递。 特征:铸件表面上呈现的光滑条纹,肉眼可见,但用手感觉不出的,颜色不同于基体金属的纹络,用0#砂布 稍擦几下即可去除。产生原因 1、填充速度太快。

2、涂料用量太多。

3、模具温度偏低。

排除措施

1、尽可能降低压射速度。

2、涂料用量薄而均匀。

3、提高模具温度。 特征:铸件上合金基体被破坏或断开形成细丝状的缝隙,有穿透的和不穿透的两种,有发展的趋势。裂纹可分为冷裂纹和热裂纹两种,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冷裂纹铸件开裂处金属未被氧化,热裂纹铸件开裂处 金属被氧化。

产生原因 1、铸件结构不合理,收缩受到阻碍,铸件圆角太小。

2、抽芯及顶出装置在工作中发生偏斜,受力不均匀。

3、模具温度低。

4、开模及抽芯时间太迟。

5、选用合金不当或有害杂质过高,使合金塑性下降。锌合金:铅、锡、镉、铁偏高铝合金:锌、铜、铁偏高 铜合金:锌、硅偏高镁合金:铝、硅、铁偏高

排除措施

1、改进铸件结构,减少壁厚差,增大铸造圆角。

2、修正模具结构。

3、提高模具工作温度。

4、缩短开模及抽芯时间。

5、严格控制有害杂质,调整合金成份,遵守合金熔炼规范或重新选择合金牌号。 其他名称:浇不足、轮廓不清、边角残缺。特征:金属液未充满型腔,铸件上出现填充不完整的部位。产生原因 1、合金流动不良引起:

(1)、金属液含气量高,氧化严重,以致流动性下降。

(2)、合金浇注温度及模具温度过低。

(3)、内浇口速度过低。

(4)、蓄能器内氮气压力不足。

(5)、压室充满度低。

(6)、铸件壁太薄或厚薄悬殊等设计不当。

2、浇注系统不良引起:

(1)、浇口位置、导流方式、内浇口股数选择不当。

(2)、内浇口截面积太小。

3、排气条件不良引起:

(1)、排气不畅。

(2)、涂料过多,未被烘干燃尽。

(3)、模具温度过高,型腔内气体压力较高,不易排出。

排除措施

1、改善合金的流动性:

(1)、采用正确的熔炼工艺,排除气体及非金属夹杂物。

(2)、适当提高合金浇注温度和模具温度。

(3)、提高压射速度。

(4)、补充氮气,提高有效压力。

(5)、采用定量浇注。

(6)、改进铸件结构,适当调整壁厚。

2、改进浇注系统:

(1)、正确选择浇口位置和导流方式,对非良形状铸件及大铸件采用多股内浇口为有利。

(2)、增大内浇口截面积或提高压射速度。

3、改善排气条件:

(1)、增设溢流槽和排气道,深凹型腔处可开设通气塞。

(2)、涂料使用薄而均匀,吹干燃尽后合模。

(3)、降低模具温度至工作温度。 其他名称:推杆印痕、镶块或活动块拼接印痕。特征:铸件表面由于模具型腔磕碰及推杆、镶块、活动块等零件拼接所留下的凸出和凹下的痕迹。产生原因 1、推杆调整不齐或端部磨损。

2、模具型腔、滑块拼接部分和其活动部分配合欠佳。

3、推杆面积太小。

排除措施

1、调整推杆至正确位置。

2、紧固镶块或其他活动部分,消除不应有的凹凸部分。

3、加大推杆面积或增加个数。 其他名称:网状痕迹、网状花纹、龟裂毛刺。特征:由于模具型腔表面产生热疲劳而形成的铸件表面上的网状凸起痕迹和金属刺。产生原因 1、模具型腔表面龟裂造成的痕迹,内浇口区域附近的热传导最集中,摩擦阻力最大,经受熔融金属的冲蚀最 强,冷热交变最剧,最易产生热裂,形成龟裂。

2、模具材料不当或热处理工艺不正确。

3、模具冷热温差变化大。

4、合金液浇注温度过高,模具预热不够。

5、模具型腔表面粗糙度Ra太大。

6、金属流速过高及正面冲刷型壁。

排除措施

1、正确选用模具材料及合理的热处理工艺。

2、模具在压铸前必须预热到工作温度范围。

3、尽可能降低合金浇注温度。

4、提高模具型腔表面质量,降低Ra数值。

5、镶块定期退火,消除应力。

6、正确设计浇注系统,在满足成型良好的条件下,尽可能用较小的压射速度。 其他名称:油斑、黑色斑点。特征:铸件表面上呈现的不同于基体金属的斑点,一般由涂料碳化物形成。产生原因 1、涂料不纯或用量过多。

2、涂料中含石墨过多。

排除措施

1、涂料使用应薄而均匀,不能堆积,要用压缩空气吹散。

2、减少涂料中的石墨含量或选用无石墨水基涂料。 特征:充型过程中由于模具温度或合金液温度太低,在近似于欠压条件下铸件表面形成的细小麻点状分布区 域。产生原因 1、填充时金属分散成密集液滴,高速撞击型壁。

2、内浇口厚度偏小。

排除措施

1、正确设计浇注系统,避免金属液产生喷溅,改善排气条件,避免液流卷入过多气体,降低内浇口速度并提 高模具温度。

2、适当调整内浇口厚度。 其他名称:披缝。特征:铸件边缘上出现的金属薄片。产生原因 1、压射前机器的锁模力调整不佳。

2、模具及滑块损坏,闭锁元件失效。

3、模具镶块及滑块磨损。

4、模具强度不够造成变形。

5、分型面上杂物未清理干净

6、投影面积计算不正确,超过锁模力。

7、压射速度过高,形成压力冲击峰过高。

排除措施

1、检查合模力或增压情况,调整压射增压机构,使压射增压峰值降低。

2、检查模具滑块损坏程度并修整,确保闭锁元件起到作用。

3、检查磨损情况并修复。

4、正确计算模具强度。

5、清除分型面上的杂物。

6、正确计算调整锁模力。

7、适当调整压射速度。 其他名称:隔皮。特征:铸件上局部存在有明显的金属层次。产生原因 1、模具刚性不够,在金属液填充过程中,模板产生抖动。

2、压室冲头与压室配合不好,在压射中前进速度不平稳。

3、浇注系统设计不当。

排除措施

1、加强模具刚度,紧固模具部件。

2、调整压射冲头与压室,保证配合良好。

3、合理设计内浇口。 特征:铸件表层上呈现松散不紧实的宏观组织。产生原因 1、模具温度过低。

2、合金浇注温度过低。

3、比压小。

4、涂料过多。

排除措施

1、提高模具温度至工作温度。

2、适当提高合金浇注温度。

3、提高比压。

4、涂料薄而均匀。 其他名称:错缝。特征:铸件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在分型面上错开,发生相对位移(对螺纹称错扣)。产生原因 1、模具镶块位移。

2、模具导向件磨损。

3、两半模的镶块制造误差。

排除措施

1、调整镶块,加以紧固。

2、更换导柱导套。

3、进行修整,消除误差。 其他名称:扭曲、翘曲。特征:铸件的几何形状与设计要求不符的整体变形。产生原因 1、铸件结构设计不良,引起不均匀的收缩。

2、开模过早,铸件刚性不够。

3、铸造斜度太小。

4、取置铸件的操作不当。

5、推杆位置布置不当。

排除措施

1、改进铸件结构,使壁厚均匀。

2、确定最佳开模时间,加强铸件刚性。

3、放大铸造斜度。

4、取放铸件应小心,轻取轻放。

5、铸件的堆放应用专用箱,去除浇口方法应恰当。

6、有的变形铸件可经整形消除。 特征:铸件表面因碰击而造成的伤痕。产生原因 1、去浇口、清理、校正和搬运流转过程中不小心碰伤。

排除措施

1、清理铸件要小心,存放及运输铸件,不应堆叠或互相碰击,采用专用存放运输运输箱。 其他名称:氧化夹杂、夹渣。特征:铸件基体内存在有硬度高于金属基体的细小质点或块状物,使加工困难,刀具磨损严重,加工后铸件 上常常显示出不同亮度的硬质点。产生原因 合金中混入或析出比基体金属硬的金属或非金属物质,如AL2O3及游离硅等。

1、氧化铝(AL2O3)。

(1)、铝合金未精练好。

(2)、浇注时混入了氧化物。

2、由铝、铁、锰、硅组成的复杂化合物,主要上由MnAL3在熔池较冷处形成,然后以MnAL3为核心使Fe析出, 又有硅等参加反应形成化合物。

3、游离硅混入物

(1)、铝硅合金含硅量高。

(2)、铝硅合金在半液态浇注,存在了游离硅。

排除措施

1、熔炼时要减少不必要的搅动和过热,保持合金液的纯净,铝合金液长期在炉内保温时,应周期性精炼去 气。

2、铝合金中含有钛、锰、铁等组元时,应勿使偏析并保持洁净,用干燥的精炼剂精炼,但在铝合金含有镁 时,要注意补偿。

3、铝合金中含铜、铁量多时,应使含硅量降低到10.5%以下,适当提高浇注温度以先使硅析出。 特征:铸件基本金属晶粒过于粗大或细小,使铸件易断裂或碰碎。产生原因 1、合金液过热过大或保温时间过长。

2、激烈过冷,结晶过细。

3、铝合金中杂质锌、铁等含量太多。

4、铝合金中含铜量超出规定范围。

排除措施

1、合金不宜过热,避免合金长时间保温。

2、提高模具温度,降低浇注温度。

3、严格控制合金化学成分。

4、保持坩埚涂料层完整良好。 特征:压铸件经试验产生漏水、漏气或渗水。产生原因 1、压力不足。

2、浇注系统设计不合理或铸件结构不合理。

3、合金选择不当。

4、排气不良。

排除措施

1、提高比压。

2、改进浇注系统和排气系统。

3、选用良好合金。

4、尽量避免加工。

5、铸件进行浸渍处理。 特征:经化学分析,铸件合金元素不符要求或杂质太多。产生原因 1、配料不正确。

2、原材料及回炉料未加分析即行投入使用。

排除措施

1、炉料应经化学分析后才能配用。

2、炉料应严格管理,新旧料要按一定比例配用。

3、严格遵守熔炼工艺。

4、熔炼工具应刷涂料。 特征:铸件合金的机械强度、延伸率低于要求标准。产生原因 1、合金化学成分不符标准。

2、铸件内部有气孔、缩孔、夹渣等。

3、对试样处理方法不对等。

4、铸件结构不合理,限制了铸件达到标准。

5、熔炼工艺不当。

排除措施

1、配料熔化要严格控制化学成分及杂质含量。

2、严格遵守熔炼工艺。

3、按要求做试样,在生产中要定期对铸件进行工艺性试验。

4、严格控制合金熔炼温度和浇注温度,尽量消除合金形成氧化物的各种因素。

失眠的御姐
大力的蜜蜂
2025-09-07 16:54:15

      矽尘是结晶型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的无机性粉尘。

基本信息

矽尘是结晶型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的无机性粉尘。

中文名称   矽尘

标准    结晶型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

性质   无机性粉尘

危害

矽尘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肺部,对人体产生危害,可造成的职业病称为矽肺。长期吸入高浓度粉尘可引起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出现气短、胸闷、胸痛、咳嗽、通气功能减退等。

缓慢的眼睛
兴奋的石头
2025-09-07 16:54:15
集热墙简介

根据太阳房对太阳辐射能的收集、蓄存和释放的不同方式,被动式太阳采暖系统分为直接受益式、集热-蓄热墙式、蓄热屋顶式等,其中特朗贝式集热墙(Trombe wall,以下简称集热墙),是集热-蓄热墙式被动式太阳房的最典型构件。它实质上是直接附设在房间墙面上,且通常设在南向外墙上的一种太阳能集热器。,集热墙是利用阳光照射到外面有玻璃罩的深色蓄热墙体上,加热透明盖板和厚墙外表面之间的夹层空气,通过热压作用使空气流入室内向室内供热,同时墙体本身直接通过热传导向室内放热并储存部分能量,夜间墙体储存的能量释放到室内;另一方面,集热墙通过玻璃盖层等将热量以传导、对流及辐射的方式损失到室外。集热墙式太阳房非常适用于我国北方太阳能资源丰富、昼夜温差比较大的地区如西藏、新疆等,它将大大改善该地居民的居住环境,减少这些地区的采暖能耗。

对于一个典型的集热墙,一般是由窗、空气夹层和墙体几部分组成。针对不同需要,集热墙可分为多种类型,如开孔和不开孔(开孔形式又可分为内开孔和外开孔),目前又有一些通过在空气夹层加入TIM(透明隔热材料或部件)改进的集热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