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la 是一门怎样的语言,具有哪些优缺点
以前在这个版块也答过关于Scala的问题,但那更多的是知识普及,而没有谈Scala是什么,做什么,以及有怎样的特点。
Scala可怕的地方在于人人都能对它说上一二,但是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明白。查看这个版块的帖子,有人把它当做Java的延伸版(一个UPenn宾大的学生Justin Kim ——此人目前在沃顿混得风生水起,当着我的面说Scala是在JVM上的脚本语言),有人把它当做JVM上的C++,有人觉得这是面对对象语言和函数语言的简单混合,有人觉得这就是Haskell,而且也还不如Haskell强。对Scala的偏见(或者是错误的见地)达到了很高的地步,Martin Odersky马丁·奥德斯基(Scala的发明者,EPFL教授)在今年夏天的Scala Day旧金山大会上发出了这张著名的玩笑照片:
gt
这个图片上的翻译是:“Scala唯一的作用是将人引向Haskell”(原谅我没法完全直译)。马丁·奥德斯基以此作为一个笑话,说他该把Scala改一下名字,叫做Hascalator,还请人设计了一个Logo。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也带来不同的优势。如果不能理解Scala的特点,就不可能知道如何运用Scala,以及发挥其最大的优势。一些语言有很显而易见的优势,也很容易理解,比如Python,Python的哲学(Zen of Python PEP 20 -- The Zen of Python),我很早的时候曾经觉得有道理,尤其是One way to do it(一种方法做一件事情),理由是对任何任务,虽然可以采用很多方法,但总有最好的一种方法,通过在语言或者哲学层面这样定义后,能简化程序员的任务,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方法。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我突然发现Python其实并不是“一种方法做一件事”的哲学,而是“一种方法做一百万件事情”的哲学:极其有限的数据结构(只有四个: List, Tuple, Dictionary, Sets),以及不能查看时间复杂度的访问方法,比如鼓励人们使用for x in list。
这种处理方式能达到Python最初的打算:发明一种每个人都能使用的简易语言,但是对于追求速度和效率的程序员而言,这几乎是略带噩梦性质的。当然,这不是说Python很慢,通过各种优化(比如NumPy/SciPy中的),以及Cython这样的将Python直接翻译为C/C++语言又重新通过C_Module方式读回Python环境的编译器,性能可以得到不少提升,但是仍旧,Python并不追求快。
再举一个语言的例子:Java。Java的特性或者优势何在?Java的第一个优势在于它是第一个系统提供模块化(module)设计的语言(在此之前有Smalltalk存在,该货是OOP的鼻祖)。在Java之前,炒程序员鱿鱼是很困难的事情,那些C/C++程序员,以及而且尤其是那些Lisp程序员,一旦炒掉他们,新来的人没有十天半个月,甚至半年,是不可能搞懂前任人士的代码的。每个人的代码有自己的逻辑,自己的思路,写上个数万行任谁来看都头疼。这也是为什么Paul Graham保罗·格雷厄姆(写了《黑客与画家》)讲他给雅虎做了一个用Lisp写成的在线商店的案例,在他离开后,雅虎根本没法维护他写的代码,因为数万行Lisp没人能弄得很清楚。
Java的模块化,给企业、大公司带来了第一道曙光,模块化之后,这些公司不再给程序员一整个任务,而是一大块任务的一小块。接口一定义,虚拟类一定义,换谁上都可以,管你是保罗·格雷厄姆这样的明星程序员,还是一个新来的大学生,程序员不听话就直接开除,反正模块化之后,开除程序员的成本大大降低,这也是为什么谷歌、甲骨文(这货最后收购了Java)一类的公司大规模的推崇Java,还一度提出了模块化人事管理的理念(把人当模块化的积木一样随时移进移出)。
过度企业化后,这延展出了Java的第二个特性,束缚手脚。保罗·格雷厄姆在《黑客与画家》中写道,Java属于B&D(捆绑与束缚)类型的语言。为何束缚手脚?因为要让新手和明星程序员写出类似质量的代码,尽可能的抹消人的才华对程序的影响。不同于C/C++,老手和新手写出的Java代码不会有上百倍的耗时差距。但同样也导致了Java的一个弱点——不容易优化。很多优化Java代码的程序员必须要对JVM(虚拟机)进行优化,实际上增大了很多任务难度。
通过Python和Java这两个语言的优缺点,返回来看Scala,就能瞬间明白Scala的定位了。
首先,Scala不把程序员当傻子。当马丁·奥德斯基宣布Scala 2.12将要简化语法,推出Scala "Don Giovanni"项目的时候,在视频中说的很清楚:“Scala现在是为聪明人创造的,以后也是为聪明人服务的。”所以不同于Python让程序员用一种方法做所有事情,Scala提供一整套工具,让程序员自由选择,无论是mutable数据结构,immutable数据结构,并行(parallel)数据结构。然后在这些选择中,Scala再针对他们进行算法层面的特殊优化。Scala相信程序员的聪明才智,让程序员自行选择合适的结构,以针对变化万千的任务需求,这点是Scala做得极好的地方。
再者,有人会说immutable数据结构占用内存,或者速度很慢。这是真的,但这不是Scala的错,而是这些结构就是这样定义的。这里讲的是Scala集合的运行速度,是一个来自Goldman Sachs的程序员讲他们为Java写的集合库(GSCollection)速度和内存消耗,但同时比较了gs-collection(goldmansachs/gs-collections · GitHub),Java,和Scala库的速度。最后Scala的可变集合mutable原生库完爆Java,和gs-collection基本持平。
Scala的第二个优势,相较于Java而言,则是相信程序员的优化能力。在Scala with Style讲话中(),马丁·奥德斯基说:“很多程序员会告诉我,他们一般会重构他们的Scala代码两三次,甚至三四次。”这听起来似乎非常的没有效率,但Scala就是这样的语言,每一次重构,代码的性能或者是可读性都会有极高的提升。
之前就有人提到过,Scala新手和老手写出来的代码完全会呈现两种不同的风格,甚至新人根本不能读懂有经验的Scala程序员所写的代码,有人于是戏称:“太好了,这样的话我们部门的实习生就不能乱碰我写的代码啦!”但其实不仅风格不同,执行效率差距也一定是巨大的。Scala提供一整套工具,但是要明白什么时候用拿一种工具,哪些算法能够随意调用,哪些算法不能,这一定要依靠经验、研究和学习以及对源代码的理解才能得知。最简单的例子,Scala的foreach()方法是高度优化过了的(尤其针对Range结构和Vector结构),但是fold()就不一定了。或者当受到诱惑想用zipWithIndex()的时候,一定要明白这是两次循环,最好改用Vector(...).indices.foreach()的方法,或者用.view来推迟执行。
像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来讲,简直和C++非常的相似。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不仅仅是要理解语言层面的优化,Scala作为一个社区而言,是非常追求运行速度的。Ruby社区就完全不同了,Ruby曾经是推特的主要语言。推特的团队找到了Ruby团队,说,你们能不能让Ruby运行的快一点,我们有这个这个和这个建议。Ruby直接把这些建议拒绝了,因为它们会增加语言复杂度,让Ruby不能继续做一个“fun”(好玩)的语言。而Python直接就立志做一个“Simple”(简单)的语言了。于是推特只好将后台换做Scala和Java的结合。有一位在推特工作的知乎友人在我的一个回答下留言说推特换用Scala后,TypeSafe(Scala的母公司)还送去了一个蛋糕。
为了追求速度,Scala社区是绝对不会管所谓的“简单”或者是“好玩”,怎样有效率就怎样弄。与其专注于JVM的改进,Scala社区大部分在编译器上下功夫,比如很著名的Miniboxing(Miniboxing),这是一个编译器增进器。Miniboxing做的是什么呢?只做一件事:防止auto-boxing和auto-unboxing。所有的泛型,尤其是原生类泛型(Primitive Types),诸如Int、Double等等,在进行各种操作的时候会自动取出和装回它们所属的类中去——这个我解释的不太好,但是可以看这里(Java 自动装箱与拆箱(Autoboxing and unboxing))。
Miniboxing这样的插件可以让所有的原生类泛型再也不用自动装拆箱,从而将Scala的运行速度提升1.5倍到22倍()。当然这样的东西可不是白来的,这是马丁·奥德斯基的PhD博士学生做的一个研究项目,然后为OOPSLA写了一篇论文(),所以怪不得这玩意Scala可以有,但其他语言想要有都没有。
另一个Scala的很大优势就是所谓的Macro——宏。宏本身作为元编程而言,其实和运行速度是没有什么太大关系的,反而,因为对反射(Reflect)的利用,可能会影响到速度。但Scala社区对宏的理解显然和最初的设计理念有偏差。因为Scala本身是没有传统意义的循环的(for-loop),所以很多时候循环必须利用while或者foreach。但是部分追求效率的Scala程序员们利用宏为Scala写了一个传统循环,叫做cfor,被收录在Spire(non/spire · GitHub)数学计算库中。cfor的写法如下:
import spire.syntax.cfor._// print numbers 1 through 10cfor(0)(_ <10, _ + 1) { i =>
println(i)}
而这玩意运行效率如何呢?文章中做了一次测评,将cfor和zip写的一个算法作比较——在公布结果之前,我想说的是,zip并不是一个高度优化的方法,所以本身就慢很多,cfor用了26.1毫秒运行,zip方法用了7.4 秒运行,这几乎是284倍的速度差距。
通过这两点,Scala的一个优势就很明显了——多样化。当需要写简单的代码,像Python一样当脚本语言使用时,Scala提供大量的原生方法和数据结构,可以很轻松的写出比较复杂的操作。但当需要速度的时候,又可以通过重构来获取数十倍或者上百倍的速度提升。通过Miniboxing一类的编译器增强器,Scala在某些操作的速度是必定超过Java的。
Scala的第二个优势就是——一帮勤劳勇敢的PhD博士生。二十一世纪的程序语言和二十世纪的程序语言已经不能比拟了。那个年代的普通人(甚至是学生)还能任意发明一下语言,稍微把编译器优化几次就能上得了厅堂(比如那一大堆Lisp方言),到了这个年代,编译技术已经达到了很复杂的程度(虚拟机技术也是如此),优化和语义理解,程序语言的定义与延展,再也不是随便任何人都能搞定的工作了。作为编程语言方面的教授,马丁·奥德斯基不断的将最前沿的学术界成果转移到Scala这个语言中,还让他的博士学生发展出新的,让语言运行得更快的方法,这些都是其他语言,尤其是Python、Ruby、甚至是Go都没有的优势。
当然,说了这么多,总会有人说了,Scala如果像C++一样难,又追求速度的话,为什么不直接去学C++,原因很简单——现在有很多在JVM上面写成的软件啊!大家又不是Haskell程序员,压根不打算一切自己写呐。
神是表达了人想征服自然的愿望。其本身又很难做到,在长久的争斗中,由于无知而产生了敬畏。而今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象被解释,人越来越强大,神和宗教的概念也越来越淡化,不再迷信,而多是作为一种信仰。
因为是:人。如果是其他的哺乳动物就不会问:“为什么世界上会有人啊 为什么人会有思想啊、为什么人会有感情啊”。呵呵
为什么人会有思想,为什么会有感情(爱)呢?人为什么会有意识,好像科学家曾经有过解释,说是人体内的微电元 *** 神经,人就有了意识。 其实,意识不过是我们的大脑把过去的经历也就是静态 以电影的形式动态的展现罢了 至于为什么有思想, 如果从进化论来讲,应该是一次,偶尔某个动物产生了一些神经组织,产生记忆 生存机率就大了, 然后神经组织进化到大脑,一些动物学会经验,也就是条件发射,于是,他们就跟有可能存活, 逐渐的,到了人,就由条件反射学会了思考,推测 于是,思想就产生了。 也就是说,思想其实是亿万年进化来的,是优中择优的产物。
为什么人会有感情有思想,动物正常的人有头脑就有思想有感情这就是高阶动物的区分。动物也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这就是感情的表现。
为什么人会有感情有思想,动物呢?在行行 *** 的动物世界中,我们人类总认为自己才有思想,而动物没有思想。这些在教科书上经常看到,说的动物只有他自己的本能,思想只是人特有的。 但是我认为,动物也有动物的思想,像人也还不是称为高阶动物吗?本质上来说人同样也还是动物,就比人家高阶了一点,但是这就无法否认动物他们就没有思想。我觉得只是动物的思想较为简单,不像人那么复杂,而那么丑陋。可以说动物的思想也就是很单纯的那种。可以说就是动物如果就智商来说的话就是很低,和出生的婴儿差不多,他们并不懂得什么意思,但是他们在生活过程中也同样可以学习。 认为在他们的脑海中同样会有想象,同样会有感情。如果感情是人的高阶动物所特有的,但是难道动物的母爱等等。就只能说是他们的本能吗?那人也是动物,这也同样是本能,觉得在生活中否定动物没有思想,是不对的,只是他们的思想比较低阶,比较单纯罢了。为什么人总要高高的把自己上升为一个平台呢? 当遇上比人更高阶的动物,他们就把人当作为动物,当作为低能生物,在他们看来人也就同样没有思想了。但是人能接受这个事实吗?当有更高生物出现的时候,人当然也承认自己是有思想的。但是那更高一级的生物可能也就想现在人这么认为动物一样,认为他们没有思想了。 关爱这个世界,关爱身边的动物,他们是朋友,是兄弟,他们同样有自己的思想,只是无法与人沟通,无法与人交流。
为什么人会有思想?我觉得人本身是没有思想的,我的意思是说人的思想并不是自发的,而是由经验得来的行为.....
也就是说,人的大脑在生下来的时候是什么都没有的一抬空白的记录器,这个记录器非常敏感,无论你是在旁边说话,还是你向这个记录器传递资讯,还是教孩子学习走路什么的,它都会记录下来,诸如如何走路就能平衡,如果不平衡就会摔倒,摔倒就会疼痛....疼痛是被大脑排斥的,所以他就会尽量记录不被摔倒的资讯....另外大人也会经常教育孩子,走路不要摔倒,于是大脑就记录下来,走路不要摔倒,然后大人又灌输,别在石头上面走路,容易摔倒,于是大脑就又记录下来这一资讯....
逐渐的,大脑就在几年内逐渐的记录下来各种资讯,然后再碰到生活上所有问题的时候,就会搜寻以前的经验,然后反馈资讯出来,于是就给人一种错觉,觉得人是有一种自发的思想,其实所有思想都是过去的记录....通过这个理论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天生说英文,有的人天生用中文表达,人和人性格不同.....因为有的人天生周围人都说英文,所以他大脑里面记录的全是英文,有的人生活环境周围都是小痞子,那他的记录的生活场景就全是痞子一样的生活,然后就就会向社会反馈痞子行为....监狱就是专门修改那种记录在大脑里面的不良记录的地方....
人是没有思想的,人只有被记录下来的经验.....不信,你问问那些做 *** 的,你问问她们,以前有人告诉过她们这种行为是非常可耻的吗?或者说有人向她们的记录器里面输入过可耻是一种很可怕的事情类似的记录吗?如果她们没有类似经验,那么,她们肯定就不会觉得这有什么.....而她们大多数人的记录器里面都被灌输过钱是好东西....这样的经验...然后她们见到钱,就会搜寻大脑里面的记录,大脑记录显示,钱是好东西.....于是他们就不择手段,然后这个手段,也是从过去的经验里面获得....所以说,为什么人经历越多,看书越多,就做事越有自己的风格,是因为他们大脑里面记录下来的资讯很多,可供选择的经验很多...也就是说,人脑只是一个记录经验的器官,然后这个器官不断记录经验后,会把经验反馈出来,指示人体作出说话,行动等反映....所以注意让孩子积累正面经验,对孩子教育是非常有帮助的....至于为什么有些孩子的性格似乎天生就不怎么样或者很好,或者和长辈相似....我想这就涉及到,大脑记录经验的方式....大脑在记录经验的时候,或许会改变自己的形态,就比如光碟烧录机,在记录资料时候会让光碟表面产生凹点或者凸点,以记录资料...而大脑也一样会改变细胞结构等等,来表示各种资料,而遗忘,就是这些形态又逐渐恢复大脑本来的样子,而有些形态结构被记录的很深刻,也就是大脑形态改变不回来了,那么就形成无法忘记的回忆.....然后大脑的这些无法改变的形态,或许就会遗传给下一代,也就是说小孩子生下来时候,或许大脑上就有一些细胞结构等等是已经改变过的,以此来记录经验,以达到性格遗传的目的.....
我想你问的是人为什么有意识吧
人为什么会有意识,好像科学家曾经有过解释,说是人体内的微电元 *** 神经,人就有了意识。
其实,意识不过是我们的大脑把过去的经历也就是静态
以电影的形式动态的展现罢了
至于为什么有思想,
如果从进化论来讲,应该是一次,偶尔某个动物产生了一些神经组织,产生记忆 生存机率就大了,
然后神经组织进化到大脑,一些动物学会经验,也就是条件发射,于是,他们就跟有可能存活,
逐渐的,到了人,就由条件反射学会了思考,推测
于是,思想就产生了。
也就是说,思想其实是亿万年进化来的,是优中择优的产物
为什么人会有感情?因为有感情所以才称为人!
感情,是人各种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外界 *** 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以及附带的生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感情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常跟心情、气质、性格和性情有关。 感是思维概念,是感觉。情是依托依赖。思想的相互依赖就是感
数理情感学认为,根据价值的主导变数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欲望、情绪与感情。当主导变数是人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欲望;当主导变数是环境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情绪;当主导变数是事物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感情。
情绪
是人脑对于环境因素所产生的情感,是环境因素的价值关系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感情
是人脑对于某一具体事物所产生的情感,是某一具体事物的价值关系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欲望
是人脑对于自身机体的变化所产生的情感,是自身机体变化的价值关系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本来,就主体存续而言,对肯定或否定的状态变化作出评价的主观的现象,但因为同时也产生身体的表现,所以生物学上就有可能对此进行研究,客观地考察感情的发生、经过的条件及其机制。感情状态变化较弱而持续的称心情(mood),比较强而且急剧的称激动或情绪(emotion,喜、悲、恐、怒、惊等)。因为激动有一定的统一过程,此时身体有显著变化,所以对人以外的许多动物也容易进行生物学的研究,亦即激动时: (1)意识方面:人的思考力和判断力下降,就连动物学习也似乎显得困难,即陷入意识的不统一或失去控制的状态; (2)器官变化方面:不随意肌(瞳孔运动、体毛运动)、回圈系统(脉搏、血量分布、血压)、呼吸系统(呼吸频率、呼吸量)、腺活动(消化液分泌、出汗)等发生显著的变化,主要是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发生急剧的广泛的变化所致; (3)行为方面:例如肌肉或变得不能随意地运动,或不随意地哆嗦,出现平时看不到的混乱状态。 因此,作为生物学上研究激动的手段,对人除了进行表情、姿势等肌肉反应的观察外,还要测定呼吸、脉搏、血压、脑电波以及面板所产生的电阻等情况,最后一项特别灵敏,对激动现象的精密分析非常有效。这种现象被认为是因植物神经中枢和交感神经的兴奋,引起面板的分泌腺细胞(汗腺、粘液腺)的离子透性增大,以及由分泌物本身的电传导所致,所谓“测谎器”就是依据此理。 关于激动的现代学说有内观的[洪德(W.Wundt),迪奇纳(E.B.Titchener)] 、力动的[弗雷德(S.Fre-ud)]、行为主义的[沃森(J.B.Watson)],以及生理学的[坎农(W.B.Cannon)]等诸学说。坎农认为,激动反应是由皮层下中枢的丘脑下部所支配的。派匹兹(J.W.papez)还提倡所谓激动回路,认为这是环绕海马、脑弓、 *** 体、丘脑前核、带状回的神经回路,在这激动回路中形成了激动体验。再有奥德斯(J.Olds)根据自我 *** 法,发现在脑中存在着 *** 时得到 *** 等报酬效应的区域,以及相反的不 *** 等罚效应区域。 现在,脑生理学认为,在出现激动体验和行为时,丘脑下部的特定部位发出脉冲,传到边缘皮层形成激动体验,传到脑干脊髓而出现激动行为。作为激动表现的微动肌肉反应(表情、姿势)不仅包含先天的生理因素,也包含成长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学习的所谓社会因素。在人以外的哺乳类中,一般以姿势为主,这类动物具特有的表情肌,在某种程度上显有表情是可能的。再者,把个人的感情素质倾向称为气质(temperament)。[1]
感情,从佛法立场来看,势必从生命现象的角度分析;因为感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譬如中国人讲的“五伦”,就是讲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感情,而这正是实际的生命现象。这种生命现象,佛教把它分析为三个元素,就是惑、业、果报。但在这里我们把业跟果报看成同一个主体合起来讲,所以惑和业(果报)就是今天所要探讨的两个要点。 谈到惑,首先我们要了解“感情”的内涵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它是我们整个心性综合的表现。佛法把我们一般所讲的心绪、情绪、个性、感情通通列入“心所”这一个观念,对于不同的心理现象、情绪变化,归纳分析成五十一个心所,这就是人性的内涵。 人生有两种特质,一是善(善心所);一是恶(烦恼心所),在善、恶的特质中,各有很多的成份(心所),而这些成分彼此错综复杂的交合,就形成了种种不同型态的感情表象。所以,感情,如果我们只是从感情的表象去了解,就会受困于感情的多样化而掌握不到问题的核心。比方说夫妻之间的关系,有的像兄妹,有的像父女,有的像朋友,有的像情人,甚至有的像仇人;同样的,爸爸对女儿,妈妈对儿子,也都有很多不同的型别。所以,只有当我们理解到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最后关键点是人性深处的综合表现,是人性的本质,我们才能对感情做一个最忠实的评鉴。 什么是人性善、恶的特质呢? 基本上,烦恼心所,是对我们心性有污染的成分,包括贪、瞋、痴、慢、疑、不正见等根本烦恼及一些随烦恼;而善心所,是指对我们生命有所提升的,如信、精进、禅定、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惭愧等等。一般说来,如果感情是纯净的,多半是从信、惭愧、无贪的立场出发,比方对元首效忠,对爸爸孝顺,这是从信出发,也就是他认为这样做是好的,正确的,接受这个观念,所以就产生了孝心、忠心的心理。可是就男女的感情来说,最核心的元素是贪(当然父子、兄弟、朋友、君臣之间也有部分是靠贪来达成的。) 因为有贪,我们心性无法达到最深刻的纯净,而产生感情,感情的产生,是彼此得到协调、得到沟通。而如果两方面变成排斥,就是瞋。为什么会贪?会瞋?就是因为痴,这是人性最深刻的烦恼。 从上,我们已经到人性中,贪的元素,是男女感情的症结,接着我们再继续从贪的角度来分析男女的感情。贪的物件有很多,其中色贪第一、眷属贪第二,其它还有财、名、食、睡等,譬如有人贪太太的美貌,有人贪太太的钱财,有人贪太太烧的好菜,有人贪甜言蜜语,这都是贪著。但是男女之间贪著最深的情欲,这是维系男女感情最根本的东西。 男女的情欲有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本质是一样的,但是程度有差别。 第一层次是色,也就是贪著外在的美貌。 第二个是情。所谓情是两个人心灵有了沟通点,不管任何沟通点,都会产生情。不但男女之间如此,朋友之间也是这样。所以,有时专家建议夫妻之间要找共同的爱好,其实就是找沟通点,也就是感情的培养。 第三个是爱,爱已经是一种执著,就是不管你爱不爱我,反正我爱你!这跟情是不一样,它是不需要沟通的。 第四个层次是淫欲。淫欲是生理的反应,比较污浊,不管有没有色、情、爱,它只是一种须要解决的心理反应。 这四个层次,就是男女之间互相贪著的情执。 所以如果没有办法超越这四个层次,就一定会堕入男女情欲的漩涡而苦恼。 以上所讲的,是说男女的感情,不可以从某一个上来看。今天为什么会离婚?一定是彼此的贪著已经没有了,或是外面的贪著比对太太的贪著更强烈;而有的夫妻之间根本没有了吸引力,为什么又不离婚?这可能是为了面子,为了小孩。所以感情的问题,不是爱不爱的问题,而是心性清净与否的问题。今天为什么他会爱一个不该爱的人,而舍弃他该爱的人,就是因为他烦恼重、太愚痴、善性太弱了。如果这个人他心灵纯净,他站在任何角度,都会把他的烦恼降伏,让他的善性激发,对方再怎么无理,面对再大的困难,他都不会使感情破灭。 所以如何激发人的善性,降伏人的烦恼,才是彻底解决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关键。今天我们看到任何感情的案子,都必须反省到人性的缺憾,知道必定是有烦恼障蔽他的心性,让他人性陷入无知的状态而造成错误的决定。这就是今天的第一个主题——惑。 第二部分谈到业、果报的问题。我们常讲的一见钟情就是如此。今天你不是碰到他,就结不了婚,这就是业力,就是你的果报(当然这并不是每个人如此的。)所以,中国人讲夫妇结合的两种因素,一是报恩,一是报仇。恩爱夫妻是报恩来的,恩尽义绝,下辈子就不会结为夫妻;要是恩情还未了或愈结愈深,下辈子还是要结为夫妇,跑不掉的,所以我们不能随便喜欢人。今天我们了解业力的力量就知道,夫妻之间反目,一半属于业力,一半属于烦恼。就是因为你跟他有仇,所以他故意让你跟他结婚,让你爱他爱得很深;让你痛苦。如果夫妇间有这种情形,不要怨对方,从业力立场来看,你今天被报仇了,要知道这是你以前对不起人家,你要甘之如饴的接受,而且反过来要感谢他、珍惜他,不要再结仇了。今天你跟他做对,他也就跟你做对,仇就结得更深了。他恼害你,你承受下来,我好好对你,将恩情来赎我以前的不好,只有这样,才能把怨仇解掉,否则怨仇没有解掉,下辈子还要再来结仇,何苦呢?所以今天要了解到,生命的现象确实如此,以前种下恶因,今天要承受恶果,如果你没有业力的正确观念,就会埋怨,就没办法把恶果解掉。 所以结论就是:从佛法的观点来看感情,在心性的立场上,要净化我们的心灵来解除烦恼的束缚而超越对众生的感情;在业果的立场上,要用报恩的心情跟行动来对待我们的怨仇而消除业果。这样才是面对感情,最有智慧的处理方法。
动物都有感情 何况人乎?
感情是什么?
感情实在是一件很奇怪的东西!!
有些感情你越想去珍惜、得到,
它消失得越快,
它离你越远。
有些感情你越想忘了它,
它却如蛆附骨般的侵咬着你,
时间越久,
它咬得越深。
刚开始时,
你会觉得痛苦不堪,
可是时间久了,
你就会忘了什么叫痛苦,
因为你已活在痛苦里。
有些人看起来很坚强、很薄情,
对任何事和人都淡然处之、漠不关心。
这种人并不是无情,
而是不知为何种原因,
使得他不得不将感情埋藏在心里,
埋藏在骨子里。
这种人的感情一定很专、很痴、很浓,
甚至很可怕,
因为他的感情一定会淹没对方,
有的很有可能会毁了对方。
但这种人的感情毁的往往却是自己!!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爱情在动静之间:缘分在聚散之间。如果说爱情是源源不断的小溪,缘分则是偶尔投到溪水中荡起阵阵涟漪的石子。如果说爱情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缘分则是偶尔光顾的浪迹四方的旅人,有缘人自会发现,无缘者任他寻千百度也会错过。”
只有感情的存在人活着才会有意义,如果有事情让你觉得心痛,那就放手,累了就休息! 不论爱情、亲情都需要,双方的付出与感应,不是一个人的独白!可能跑题了,希望你过的开心!
上帝创造世界,是万物的主,他就立命立,从无中创造了有。所以上帝是第一因,作为第一因是不可能产生出来的,因为一切事物的产生都必须源于第一因,而第一因本身则不可能源于其他任何事物,如果第一因也有产生,那么他就不是第一因了,进一步说,由于第一因不是产生出来的,因此他就一定是不可朽的,因为如果说第一因被摧毁,那么肯定就不会有任何东西从中产生出来,假定第一因的产生需要其他事物,那么也就不会有任何东西能使第一因本身重新存在。
圣经的第一卷、第一章、第一节就告诉我们"起初,上帝创造天地。"上帝创造万物和我们人类,他是一切的创造者。他既然是创造者,就不能被造。我们基督徒所信靠的这一位上帝是自有永有的、万物之创造者。出埃及记 3:13-14" 摩西对上帝说:'我到以色列人那里,对他们说,你们祖宗的上帝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他们若问我说,他叫什么名字,我要对他们说什么呢?'上帝对摩西说:' 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那自有的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 上帝是不依赖于其他而存在的,而"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罗 11:36)万有不能独立存在,而必是有来源的。例如我们每一个人,直接地,是从父母而来,而追溯源头必有一人类的创造者。如果说上帝是被另外一位造的,我们就不要信他,而要信造他的那位。因为那位创造他,那位才是上帝。但是你也许要问:那位上帝又是被谁造的?如果那位上帝也是被另外一个上帝创造的,那么我就信另外的那位上帝……如此推理下去,永远也推不完了。总之那最先创造万有的那一位才叫做上帝,他是创造者,不是被造者。主动与被动必须分清楚;主体与客体也必须分清楚。如果这被造者是从他来的,他就不是被造者,他是创造者,是宇宙的创造者。 "宇"就是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宙"就是过去、现在、未来;空间是宇,时间是宙。所以你问:上帝是从哪里里来的,这问题本身就错了,因为当你说:"上帝是从'哪里'来的?"时,你心里已先有一个"那里"然后再设想上帝是从那一个"那里"跑出来的,"那里"是空间,上帝创造了宇宙就是包括了空间,所以上帝必须在空间之前,你不能说:"上帝是哪里来的?"而要问:"'那里'是从哪里来的?"。若你问:"上帝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同样的,上帝创造了宇宙包括时间,你这问题应该倒过来说:"时间是何时开始被上帝造的呢?"才对。上帝自己的存在超越宇宙之外--不依赖于时间、不依赖于空间——上帝是从永远到永远的,你说我怎能接受这说法,很简单,我们都接受二加二等于四这个公理。请间这公理是从何时开始成立的?是你出生那年开始的?还是孔夫子出生那年开始的?也许你说:"这是真理。"真理不需要开始,真理不需要结束,真理不需要有创造者,也不需要有被造者,真理本身就是永恒的。所以上帝就是真理的源头,但上帝的真理,与我们头脑所想的真理不同,上帝的真理是有位格、有生命的真理。不是无位格、知识上的真理,乃是有生命、有主权的真理。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约14:6)时间和空间都有限制,有限的加上有限的还是有限的,上帝是无限的,所以你想从有限的产生无限的,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那一位万有的创造者自己启示我们说,他是自有永有的,他的名为耶和华!他的名就是"自有永有"之意。
在神学家和哲学家“还原主义”、“科学主义”的一片指责声中,人类知
识探险家和拓荒者-科学家们收拾行装,向形而上学的大本营-宗教和伦
理进军了。神经神学(Neurotheology)和神经伦理学(Neuroethics)
加入了科学共同体。神经神学,也叫生物神学,是研究宗教神秘主观体验
现象的神经与进化基础的学科。通俗点说,就是直捣上帝、如来、安拉、
毗湿奴、宙斯、朱庇特、太上老君们的巢穴。
“神经神学”这个名词,不是由科学家,而是由一位英国小说家奥德斯·
赫胥黎(Aldous Huxley,1894-1963)在他1962年一部关于乌托邦的小说
《岛》(Island)中首次提出。赫胥黎在1954年曾出版过一本关于如何用
迷幻药墨斯卡灵(mescaline)扩展意识的书《感知之门》。他后来成为
加利福尼亚州嬉皮士们的精神领袖之一,并对以印度教为代表的东方神秘
主义产生了兴趣。在1961年,他遭到巨大打击-他的房子和手稿在一场灌
木大火中彻底烧毁。1963年11月22日,赫胥黎于洛杉矶去世。
后来,科学家们借用了“神经神学”来命名新学科,尽管这个词在其它非
科学领域偶尔也被使用。
科学家们把宗教和神秘体验现象以及可测量的指标分成以下几类:1、时间
感、恐惧感和自我意识的丧失;2、精神上对神秘力量的敬畏;3、与宇宙融
为一体的感觉;4、狂喜痴迷(如范进中举);5、顿悟(禅宗);6、非常
意识状态(如发烧说胡话、睡眠严重不足时的大脑);7、脑顶部和松果体
中二甲基色胺分子含量的升高。(二甲基色胺是一种迷幻剂,人体会少量合
成;南美洲一些植物含此分子,其叶子被当地土著萨满在宗教仪式中点燃吸
入以致幻。)
科学家在50年代就开始用脑电图测量人在进入“状态”时的脑电波。在八十
年代,加拿大学者Michael Persinger尝试用弱磁场刺激人大脑的中颞叶区
(太阳穴部位),在80%的受试者中引起了宗教体验,使他们在本来只有一人
的房间里感觉到了另外神秘人物的出现。他用的设备被戏称为“头盔上帝”。
中颞叶区癫痫病患者会体验到宗教幻觉。一位男无神论者患者曾感觉自己死
去;另一位女基督徒患者则幻觉到自己生下了耶稣。在第一个明确把中颞叶
区癫痫与宗教感觉联系到一起的对比试验中,对照组(正常人)和癫痫组都
看三类词:中性词(如桌子)、具有挑逗性的词(如性)和宗教词(如上帝
)。对照组对性感的词反应最强;癫痫组对宗教词反应最强,对性感词的反
应则排在第三。神经病和虔诚的宗教信徒,有时只隔着一层窗户纸。
为了进一步了解神经活动和宗教体验的关系,科学家又动用了神经成像技术,
来观察在宗教体验时大脑各个部位活动与常态的差别。在一项实验中,科学
家把放射性显迹物注入一个佛教徒的血液,然后在佛教徒完全入定后,对大
脑中血流分布进行成像。结果发现,除了预期的中颞叶区的超常活动外,主
管时空感的颅顶叶皮层活动几乎完全停止。没有了时空感,人就丧失了自我
感觉。一些宗教仪式,便是有意使信徒丧失时空感,丧失自我,感觉和一个
博大神秘的物件融为一体,从而得到强烈的宗教体验。
2006年7月,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研究院科学家发表一项试验结果,表明
致幻蘑菇中有效成分Psilocybin能引起宗教体验,其给试验对象带来的满足感
可持续两个月之久。Psilocybin是一种植物碱,学名二甲-4-羟色胺磷酸,可
由墨西哥蕈类中提炼出,作用于大脑对神经传递素5-羟色胺分子的感受器上。
试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很高。这个结果对许多科学家并不意外,因为他们知道在
一些原始部落,Psilocybin以及类似的致幻药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被用在宗教
仪式上。此项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用科学方法确定无疑地建立了Psilocybin
与宗教体验的因果关系,以及其后期影响之长。该试验采用了双盲对比法,把
试验对象分成两组,每组36人,一组吃Psilocybin,一组吃安慰剂。试验对象
分别在服药后和二个月后填写详细的心理调查问卷,以测定他们的“神”态。
在服药后立即测验时,服Psilocybin组22人有宗教体验,而对照组只有4人。二
个月后,22人中还有三分之二把此次经历看成或者是有生以来宗教体验最强烈的
一次,或排在其强烈宗教体验前五名之内。
上面提到的中颞叶区,具有大量神经传递素5-羟色胺的感受器,在宗教体验中最
活跃,所以科学家们又叫它“神点”。
过去,斋戒、打坐、不睡觉和濒死(如主动或被动憋气到最后一刻)都是引起
宗教体验的好办法,Psilocybin的作用机理与它们相仿。
这些研究结果,再加上跨越文化、历史、宗教派别的宗教体验普遍性,科学家
非常自信地推断:宗教现象和宗教体验,不过是在极端情况或特定条件下人脑
的正常反应,而不是与一个所谓超验的上帝进行的“无线通讯”。
上帝不在别处,他就在信徒的脑壳里,是“神点”中颞叶区神经细胞的协同开
火,和对颅顶叶皮层时空感的压制。人们可以用多种方式去见上帝:用“头盔
上帝”;得中颞叶区癫痫病;服用类似Psilocybin的“上帝分子”或吸入二甲
基色胺;或者用传统方式,如打坐、绝食、绝睡、发烧、喝酒。实在不灵,可
以爬到二十层楼顶,然后做一个信仰的跳跃(太簇)
参考资料:百度
在神学家和哲学家“还原主义”、“科学主义”的一片指责声中,人类知
识探险家和拓荒者-科学家们收拾行装,向形而上学的大本营-宗教和伦
理进军了。神经神学(Neurotheology)和神经伦理学(Neuroethics)
加入了科学共同体。神经神学,也叫生物神学,是研究宗教神秘主观体验
现象的神经与进化基础的学科。通俗点说,就是直捣上帝、如来、安拉、
毗湿奴、宙斯、朱庇特、太上老君们的巢穴。
“神经神学”这个名词,不是由科学家,而是由一位英国小说家奥德斯·
赫胥黎(Aldous Huxley,1894-1963)在他1962年一部关于乌托邦的小说
《岛》(Island)中首次提出。赫胥黎在1954年曾出版过一本关于如何用
迷幻药墨斯卡灵(mescaline)扩展意识的书《感知之门》。他后来成为
加利福尼亚州嬉皮士们的精神领袖之一,并对以印度教为代表的东方神秘
主义产生了兴趣。在1961年,他遭到巨大打击-他的房子和手稿在一场灌
木大火中彻底烧毁。1963年11月22日,赫胥黎于洛杉矶去世。
后来,科学家们借用了“神经神学”来命名新学科,尽管这个词在其它非
科学领域偶尔也被使用。
科学家们把宗教和神秘体验现象以及可测量的指标分成以下几类:1、时间
感、恐惧感和自我意识的丧失;2、精神上对神秘力量的敬畏;3、与宇宙融
为一体的感觉;4、狂喜痴迷(如范进中举);5、顿悟(禅宗);6、非常
意识状态(如发烧说胡话、睡眠严重不足时的大脑);7、脑顶部和松果体
中二甲基色胺分子含量的升高。(二甲基色胺是一种迷幻剂,人体会少量合
成;南美洲一些植物含此分子,其叶子被当地土著萨满在宗教仪式中点燃吸
入以致幻。)
科学家在50年代就开始用脑电图测量人在进入“状态”时的脑电波。在八十
年代,加拿大学者Michael Persinger尝试用弱磁场刺激人大脑的中颞叶区
(太阳穴部位),在80%的受试者中引起了宗教体验,使他们在本来只有一人
的房间里感觉到了另外神秘人物的出现。他用的设备被戏称为“头盔上帝”。
中颞叶区癫痫病患者会体验到宗教幻觉。一位男无神论者患者曾感觉自己死
去;另一位女基督徒患者则幻觉到自己生下了耶稣。在第一个明确把中颞叶
区癫痫与宗教感觉联系到一起的对比试验中,对照组(正常人)和癫痫组都
看三类词:中性词(如桌子)、具有挑逗性的词(如性)和宗教词(如上帝
)。对照组对性感的词反应最强;癫痫组对宗教词反应最强,对性感词的反
应则排在第三。神经病和虔诚的宗教信徒,有时只隔着一层窗户纸。
为了进一步了解神经活动和宗教体验的关系,科学家又动用了神经成像技术,
来观察在宗教体验时大脑各个部位活动与常态的差别。在一项实验中,科学
家把放射性显迹物注入一个佛教徒的血液,然后在佛教徒完全入定后,对大
脑中血流分布进行成像。结果发现,除了预期的中颞叶区的超常活动外,主
管时空感的颅顶叶皮层活动几乎完全停止。没有了时空感,人就丧失了自我
感觉。一些宗教仪式,便是有意使信徒丧失时空感,丧失自我,感觉和一个
博大神秘的物件融为一体,从而得到强烈的宗教体验。
2006年7月,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研究院科学家发表一项试验结果,表明
致幻蘑菇中有效成分Psilocybin能引起宗教体验,其给试验对象带来的满足感
可持续两个月之久。Psilocybin是一种植物碱,学名二甲-4-羟色胺磷酸,可
由墨西哥蕈类中提炼出,作用于大脑对神经传递素5-羟色胺分子的感受器上。
试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很高。这个结果对许多科学家并不意外,因为他们知道在
一些原始部落,Psilocybin以及类似的致幻药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被用在宗教
仪式上。此项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用科学方法确定无疑地建立了Psilocybin
与宗教体验的因果关系,以及其后期影响之长。该试验采用了双盲对比法,把
试验对象分成两组,每组36人,一组吃Psilocybin,一组吃安慰剂。试验对象
分别在服药后和二个月后填写详细的心理调查问卷,以测定他们的“神”态。
在服药后立即测验时,服Psilocybin组22人有宗教体验,而对照组只有4人。二
个月后,22人中还有三分之二把此次经历看成或者是有生以来宗教体验最强烈的
一次,或排在其强烈宗教体验前五名之内。
上面提到的中颞叶区,具有大量神经传递素5-羟色胺的感受器,在宗教体验中最
活跃,所以科学家们又叫它“神点”。
过去,斋戒、打坐、不睡觉和濒死(如主动或被动憋气到最后一刻)都是引起
宗教体验的好办法,Psilocybin的作用机理与它们相仿。
这些研究结果,再加上跨越文化、历史、宗教派别的宗教体验普遍性,科学家
非常自信地推断:宗教现象和宗教体验,不过是在极端情况或特定条件下人脑
的正常反应,而不是与一个所谓超验的上帝进行的“无线通讯”。
上帝不在别处,他就在信徒的脑壳里,是“神点”中颞叶区神经细胞的协同开
火,和对颅顶叶皮层时空感的压制。人们可以用多种方式去见上帝:用“头盔
上帝”;得中颞叶区癫痫病;服用类似Psilocybin的“上帝分子”或吸入二甲
基色胺;或者用传统方式,如打坐、绝食、绝睡、发烧、喝酒。实在不灵,可
以爬到二十层楼顶,然后做一个信仰的跳跃(太簇)
在神学家和哲学家“还原主义”、“科学主义”的一片指责声中,人类知
识探险家和拓荒者-科学家们收拾行装,向形而上学的大本营-宗教和伦
理进军了。神经神学(Neurotheology)和神经伦理学(Neuroethics)
加入了科学共同体。神经神学,也叫生物神学,是研究宗教神秘主观体验
现象的神经与进化基础的学科。通俗点说,就是直捣上帝、如来、安拉、
毗湿奴、宙斯、朱庇特、太上老君们的巢穴。
“神经神学”这个名词,不是由科学家,而是由一位英国小说家奥德斯·
赫胥黎(Aldous Huxley,1894-1963)在他1962年一部关于乌托邦的小说
《岛》(Island)中首次提出。赫胥黎在1954年曾出版过一本关于如何用
迷幻药墨斯卡灵(mescaline)扩展意识的书《感知之门》。他后来成为
加利福尼亚州嬉皮士们的精神领袖之一,并对以印度教为代表的东方神秘
主义产生了兴趣。在1961年,他遭到巨大打击-他的房子和手稿在一场灌
木大火中彻底烧毁。1963年11月22日,赫胥黎于洛杉矶去世。
后来,科学家们借用了“神经神学”来命名新学科,尽管这个词在其它非
科学领域偶尔也被使用。
科学家们把宗教和神秘体验现象以及可测量的指标分成以下几类:1、时间
感、恐惧感和自我意识的丧失;2、精神上对神秘力量的敬畏;3、与宇宙融
为一体的感觉;4、狂喜痴迷(如范进中举);5、顿悟(禅宗);6、非常
意识状态(如发烧说胡话、睡眠严重不足时的大脑);7、脑顶部和松果体
中二甲基色胺分子含量的升高。(二甲基色胺是一种迷幻剂,人体会少量合
成;南美洲一些植物含此分子,其叶子被当地土著萨满在宗教仪式中点燃吸
入以致幻。)
科学家在50年代就开始用脑电图测量人在进入“状态”时的脑电波。在八十
年代,加拿大学者Michael Persinger尝试用弱磁场刺激人大脑的中颞叶区
(太阳穴部位),在80%的受试者中引起了宗教体验,使他们在本来只有一人
的房间里感觉到了另外神秘人物的出现。他用的设备被戏称为“头盔上帝”。
中颞叶区癫痫病患者会体验到宗教幻觉。一位男无神论者患者曾感觉自己死
去;另一位女基督徒患者则幻觉到自己生下了耶稣。在第一个明确把中颞叶
区癫痫与宗教感觉联系到一起的对比试验中,对照组(正常人)和癫痫组都
看三类词:中性词(如桌子)、具有挑逗性的词(如性)和宗教词(如上帝
)。对照组对性感的词反应最强;癫痫组对宗教词反应最强,对性感词的反
应则排在第三。神经病和虔诚的宗教信徒,有时只隔着一层窗户纸。
为了进一步了解神经活动和宗教体验的关系,科学家又动用了神经成像技术,
来观察在宗教体验时大脑各个部位活动与常态的差别。在一项实验中,科学
家把放射性显迹物注入一个佛教徒的血液,然后在佛教徒完全入定后,对大
脑中血流分布进行成像。结果发现,除了预期的中颞叶区的超常活动外,主
管时空感的颅顶叶皮层活动几乎完全停止。没有了时空感,人就丧失了自我
感觉。一些宗教仪式,便是有意使信徒丧失时空感,丧失自我,感觉和一个
博大神秘的物件融为一体,从而得到强烈的宗教体验。
2006年7月,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研究院科学家发表一项试验结果,表明
致幻蘑菇中有效成分Psilocybin能引起宗教体验,其给试验对象带来的满足感
可持续两个月之久。Psilocybin是一种植物碱,学名二甲-4-羟色胺磷酸,可
由墨西哥蕈类中提炼出,作用于大脑对神经传递素5-羟色胺分子的感受器上。
试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很高。这个结果对许多科学家并不意外,因为他们知道在
一些原始部落,Psilocybin以及类似的致幻药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被用在宗教
仪式上。此项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用科学方法确定无疑地建立了Psilocybin
与宗教体验的因果关系,以及其后期影响之长。该试验采用了双盲对比法,把
试验对象分成两组,每组36人,一组吃Psilocybin,一组吃安慰剂。试验对象
分别在服药后和二个月后填写详细的心理调查问卷,以测定他们的“神”态。
在服药后立即测验时,服Psilocybin组22人有宗教体验,而对照组只有4人。二
个月后,22人中还有三分之二把此次经历看成或者是有生以来宗教体验最强烈的
一次,或排在其强烈宗教体验前五名之内。
上面提到的中颞叶区,具有大量神经传递素5-羟色胺的感受器,在宗教体验中最
活跃,所以科学家们又叫它“神点”。
过去,斋戒、打坐、不睡觉和濒死(如主动或被动憋气到最后一刻)都是引起
宗教体验的好办法,Psilocybin的作用机理与它们相仿。
这些研究结果,再加上跨越文化、历史、宗教派别的宗教体验普遍性,科学家
非常自信地推断:宗教现象和宗教体验,不过是在极端情况或特定条件下人脑
的正常反应,而不是与一个所谓超验的上帝进行的“无线通讯”。
上帝不在别处,他就在信徒的脑壳里,是“神点”中颞叶区神经细胞的协同开
火,和对颅顶叶皮层时空感的压制。人们可以用多种方式去见上帝:用“头盔
上帝”;得中颞叶区癫痫病;服用类似Psilocybin的“上帝分子”或吸入二甲
基色胺;或者用传统方式,如打坐、绝食、绝睡、发烧、喝酒。实在不灵,可
以爬到二十层楼顶,然后做一个信仰的跳跃(太簇)
基督徒的 “见证” 我以前旁听团契时也听过许多, 大到象董丽娟 MM 介绍的大难不死, 小到在考试前祷告一番, 结果选择题全蒙对了。 基本上凡与自己的愿望相吻合的事情全都是神的恩赐, 全都是 “见证”。 但是不顺心的事呢? 当不顺心的事发生时, 他们日夜祈祷的神在哪里呢? 没有人谈; 那些没躲过大难的基督徒呢? 当他们的生命面临危险的时侯, 他们虔诚膜拜的神又在哪里呢? 也没有人谈。 当然, 也许神很忙, 无法聆听每一位信徒的祷告 (神难道不是全能的吗?)。 但在世界各地每天都有基督徒由于各种原因痛苦丧生的情况下, 神不去拯救他们, 却花时间让信徒们 “见证” 诸如蒙考试题之类鸡毛蒜皮的恩赐, 这种智慧、 能力与恩泽未免太差强人意了吧?
基督徒的 “见证” 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选择性, 即只选择那些可以用来附会神的存在的事情来 “见证”。 他们可以把一百次许愿中恰好实现了的五次拿出来作为 “见证”, 却把对神不利的其余九十五次弃之脑后。
佛教相信:宇宙的原素是永恒的,生命的原素也是永恒的,前者是物质不灭,后者是精神不灭。所谓永恒,就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本来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实际情况。
佛教相信:宇宙形态的变化,生命过程的流转,那是由于众生所造的‘业力’的结果。
业力是指有情众生(动物)使每一桩或善或恶的行为,像各种的颜色一样,继续不断地薰染到生命的主体——识田中去,在从识田之中,等待外缘的诱导而萌芽生长,正像播种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气、水的诱导而萌芽生长,这在佛教称为业力的现行。业的造作是业力现行的因,业力的现行,是业所造的结果,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就是这个意思的说明。
业,有个人单独造作,也有与他人共同造作的;有的虽然单独造作,但也可以和他人相同,有的虽然与他人共同造作,但也各有轻重不同。因此,业的种类,从大体上说,分有‘共业’及‘不共业’的两大类。
由于共业,所以感得同样的业报;地球,便是由于地球世界的众生——过去、现在、未来的无数众生的共业所感,而有各类不同的共业,所以也感得各种不同的世界,太空之中,宇宙之间,有著无数无量的世界,它们的成因,都是由于各类不同的无数众生,所造各类不同的共业而成。所以,火星上如果真的有人,火星人的形体,未必也和地球人的形体一样。至于那些无人的星球,乃至那些没有生物存在的星球,虽不是众生活动的舞台,但却也是为了众生活动的舞台而存在;宇宙之间,万事万物,没有一种现象没有其存在的理由。比如,太阳上不可能有生物,但如没有太阳的话,地球上的生物也将无法生存;虽然上有许多的事物,无法用科学的观点证明其存在的理由,但在佛教的解释,一切都是由于众生的业力所感,那就是它们存在的理由。
至于生命在地球上最出的出现,佛教相信是由变化而来,下至单细胞的生物,上至人类,都是一样。地球形成之后最出的人类,是由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来,他们是飞空而来的,那是由于他们的堕落,贪爱了地球上的一种天然食物,吃了之后,身体粗重不能飞行了,就在地上安居下来(世记经、大楼炭经、起世经等)。实际上,那也是出于他们的业报所致,天福享尽之时,必须要来地上随业受报。正像以后所有的众生一样,既然先由共同的业力,感成了一个地球,岂能不来接受地球生活的果报?一旦在地球世界的业报受完,又将往生应往的他方世界中去。
又由于不共业的理由,虽然同样生在地球世界,品类的高下,也就不同,下至昆虫,上至人类,人类之中,贫富贵贱,上智下愚,也有千万差别。
事实上,共业,也是不共业的分类,比如地球众生的共业与他方世界众生的共业相比,便成了不共业;同样的,不共业,也是共业的分类,比如非洲的黑种人与亚洲的黄种人,是由不共业所感,但因彼此都是地球世界的人类,所以仍由共业所感。以此类推,同在一个国家的人民,也有千万差别,乃至同在一个家庭,兄弟姊妹,也各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成就,各有各的生活感受。
这,就是佛教对于宇宙生命的来源及其存在的看法。
其实,你是想找寻生命的真正意义。如果,你不反感,我建议你能看一些佛教的书,也许对你会有所启发。不要轻易叱之为迷信,你没有真正的体证过就不能轻易下结论。其实人的一生就是在做一场大梦,愿你能早日醒悟,这样才能更好的生活。
在神学家和哲学家“还原主义”、“科学主义”的一片指责声中,人类知
识探险家和拓荒者-科学家们收拾行装,向形而上学的大本营-宗教和伦
理进军了。神经神学(Neurotheology)和神经伦理学(Neuroethics)
加入了科学共同体。神经神学,也叫生物神学,是研究宗教神秘主观体验
现象的神经与进化基础的学科。通俗点说,就是直捣上帝、如来、安拉、
毗湿奴、宙斯、朱庇特、太上老君们的巢穴。
“神经神学”这个名词,不是由科学家,而是由一位英国小说家奥德斯·
赫胥黎(Aldous Huxley,1894-1963)在他1962年一部关于乌托邦的小说
《岛》(Island)中首次提出。赫胥黎在1954年曾出版过一本关于如何用
迷幻药墨斯卡灵(mescaline)扩展意识的书《感知之门》。他后来成为
加利福尼亚州嬉皮士们的精神领袖之一,并对以印度教为代表的东方神秘
主义产生了兴趣。在1961年,他遭到巨大打击-他的房子和手稿在一场灌
木大火中彻底烧毁。1963年11月22日,赫胥黎于洛杉矶去世。
后来,科学家们借用了“神经神学”来命名新学科,尽管这个词在其它非
科学领域偶尔也被使用。
科学家们把宗教和神秘体验现象以及可测量的指标分成以下几类:1、时间
感、恐惧感和自我意识的丧失;2、精神上对神秘力量的敬畏;3、与宇宙融
为一体的感觉;4、狂喜痴迷(如范进中举);5、顿悟(禅宗);6、非常
意识状态(如发烧说胡话、睡眠严重不足时的大脑);7、脑顶部和松果体
中二甲基色胺分子含量的升高。(二甲基色胺是一种迷幻剂,人体会少量合
成;南美洲一些植物含此分子,其叶子被当地土著萨满在宗教仪式中点燃吸
入以致幻。)
科学家在50年代就开始用脑电图测量人在进入“状态”时的脑电波。在八十
年代,加拿大学者Michael Persinger尝试用弱磁场刺激人大脑的中颞叶区
(太阳穴部位),在80%的受试者中引起了宗教体验,使他们在本来只有一人
的房间里感觉到了另外神秘人物的出现。他用的设备被戏称为“头盔上帝”。
中颞叶区癫痫病患者会体验到宗教幻觉。一位男无神论者患者曾感觉自己死
去;另一位女基督徒患者则幻觉到自己生下了耶稣。在第一个明确把中颞叶
区癫痫与宗教感觉联系到一起的对比试验中,对照组(正常人)和癫痫组都
看三类词:中性词(如桌子)、具有挑逗性的词(如性)和宗教词(如上帝
)。对照组对性感的词反应最强;癫痫组对宗教词反应最强,对性感词的反
应则排在第三。神经病和虔诚的宗教信徒,有时只隔着一层窗户纸。
为了进一步了解神经活动和宗教体验的关系,科学家又动用了神经成像技术,
来观察在宗教体验时大脑各个部位活动与常态的差别。在一项实验中,科学
家把放射性显迹物注入一个佛教徒的血液,然后在佛教徒完全入定后,对大
脑中血流分布进行成像。结果发现,除了预期的中颞叶区的超常活动外,主
管时空感的颅顶叶皮层活动几乎完全停止。没有了时空感,人就丧失了自我
感觉。一些宗教仪式,便是有意使信徒丧失时空感,丧失自我,感觉和一个
博大神秘的物件融为一体,从而得到强烈的宗教体验。
2006年7月,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研究院科学家发表一项试验结果,表明
致幻蘑菇中有效成分Psilocybin能引起宗教体验,其给试验对象带来的满足感
可持续两个月之久。Psilocybin是一种植物碱,学名二甲-4-羟色胺磷酸,可
由墨西哥蕈类中提炼出,作用于大脑对神经传递素5-羟色胺分子的感受器上。
试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很高。这个结果对许多科学家并不意外,因为他们知道在
一些原始部落,Psilocybin以及类似的致幻药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被用在宗教
仪式上。此项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用科学方法确定无疑地建立了Psilocybin
与宗教体验的因果关系,以及其后期影响之长。该试验采用了双盲对比法,把
试验对象分成两组,每组36人,一组吃Psilocybin,一组吃安慰剂。试验对象
分别在服药后和二个月后填写详细的心理调查问卷,以测定他们的“神”态。
在服药后立即测验时,服Psilocybin组22人有宗教体验,而对照组只有4人。二
个月后,22人中还有三分之二把此次经历看成或者是有生以来宗教体验最强烈的
一次,或排在其强烈宗教体验前五名之内。
上面提到的中颞叶区,具有大量神经传递素5-羟色胺的感受器,在宗教体验中最
活跃,所以科学家们又叫它“神点”。
过去,斋戒、打坐、不睡觉和濒死(如主动或被动憋气到最后一刻)都是引起
宗教体验的好办法,Psilocybin的作用机理与它们相仿。
这些研究结果,再加上跨越文化、历史、宗教派别的宗教体验普遍性,科学家
非常自信地推断:宗教现象和宗教体验,不过是在极端情况或特定条件下人脑
的正常反应,而不是与一个所谓超验的上帝进行的“无线通讯”。
上帝不在别处,他就在信徒的脑壳里,是“神点”中颞叶区神经细胞的协同开
火,和对颅顶叶皮层时空感的压制。人们可以用多种方式去见上帝:用“头盔
上帝”;得中颞叶区癫痫病;服用类似Psilocybin的“上帝分子”或吸入二甲
基色胺;或者用传统方式,如打坐、绝食、绝睡、发烧、喝酒。实在不灵,可
以爬到二十层楼顶,然后做一个信仰的跳跃(太簇)
参考资料:百度
在神学家和哲学家“还原主义”、“科学主义”的一片指责声中,人类知
识探险家和拓荒者-科学家们收拾行装,向形而上学的大本营-宗教和伦
理进军了。神经神学(Neurotheology)和神经伦理学(Neuroethics)
加入了科学共同体。神经神学,也叫生物神学,是研究宗教神秘主观体验
现象的神经与进化基础的学科。通俗点说,就是直捣上帝、如来、安拉、
毗湿奴、宙斯、朱庇特、太上老君们的巢穴。
“神经神学”这个名词,不是由科学家,而是由一位英国小说家奥德斯·
赫胥黎(Aldous Huxley,1894-1963)在他1962年一部关于乌托邦的小说
《岛》(Island)中首次提出。赫胥黎在1954年曾出版过一本关于如何用
迷幻药墨斯卡灵(mescaline)扩展意识的书《感知之门》。他后来成为
加利福尼亚州嬉皮士们的精神领袖之一,并对以印度教为代表的东方神秘
主义产生了兴趣。在1961年,他遭到巨大打击-他的房子和手稿在一场灌
木大火中彻底烧毁。1963年11月22日,赫胥黎于洛杉矶去世。
后来,科学家们借用了“神经神学”来命名新学科,尽管这个词在其它非
科学领域偶尔也被使用。
科学家们把宗教和神秘体验现象以及可测量的指标分成以下几类:1、时间
感、恐惧感和自我意识的丧失;2、精神上对神秘力量的敬畏;3、与宇宙融
为一体的感觉;4、狂喜痴迷(如范进中举);5、顿悟(禅宗);6、非常
意识状态(如发烧说胡话、睡眠严重不足时的大脑);7、脑顶部和松果体
中二甲基色胺分子含量的升高。(二甲基色胺是一种迷幻剂,人体会少量合
成;南美洲一些植物含此分子,其叶子被当地土著萨满在宗教仪式中点燃吸
入以致幻。)
科学家在50年代就开始用脑电图测量人在进入“状态”时的脑电波。在八十
年代,加拿大学者Michael Persinger尝试用弱磁场刺激人大脑的中颞叶区
(太阳穴部位),在80%的受试者中引起了宗教体验,使他们在本来只有一人
的房间里感觉到了另外神秘人物的出现。他用的设备被戏称为“头盔上帝”。
中颞叶区癫痫病患者会体验到宗教幻觉。一位男无神论者患者曾感觉自己死
去;另一位女基督徒患者则幻觉到自己生下了耶稣。在第一个明确把中颞叶
区癫痫与宗教感觉联系到一起的对比试验中,对照组(正常人)和癫痫组都
看三类词:中性词(如桌子)、具有挑逗性的词(如性)和宗教词(如上帝
)。对照组对性感的词反应最强;癫痫组对宗教词反应最强,对性感词的反
应则排在第三。神经病和虔诚的宗教信徒,有时只隔着一层窗户纸。
为了进一步了解神经活动和宗教体验的关系,科学家又动用了神经成像技术,
来观察在宗教体验时大脑各个部位活动与常态的差别。在一项实验中,科学
家把放射性显迹物注入一个佛教徒的血液,然后在佛教徒完全入定后,对大
脑中血流分布进行成像。结果发现,除了预期的中颞叶区的超常活动外,主
管时空感的颅顶叶皮层活动几乎完全停止。没有了时空感,人就丧失了自我
感觉。一些宗教仪式,便是有意使信徒丧失时空感,丧失自我,感觉和一个
博大神秘的物件融为一体,从而得到强烈的宗教体验。
2006年7月,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研究院科学家发表一项试验结果,表明
致幻蘑菇中有效成分Psilocybin能引起宗教体验,其给试验对象带来的满足感
可持续两个月之久。Psilocybin是一种植物碱,学名二甲-4-羟色胺磷酸,可
由墨西哥蕈类中提炼出,作用于大脑对神经传递素5-羟色胺分子的感受器上。
试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很高。这个结果对许多科学家并不意外,因为他们知道在
一些原始部落,Psilocybin以及类似的致幻药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被用在宗教
仪式上。此项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用科学方法确定无疑地建立了Psilocybin
与宗教体验的因果关系,以及其后期影响之长。该试验采用了双盲对比法,把
试验对象分成两组,每组36人,一组吃Psilocybin,一组吃安慰剂。试验对象
分别在服药后和二个月后填写详细的心理调查问卷,以测定他们的“神”态。
在服药后立即测验时,服Psilocybin组22人有宗教体验,而对照组只有4人。二
个月后,22人中还有三分之二把此次经历看成或者是有生以来宗教体验最强烈的
一次,或排在其强烈宗教体验前五名之内。
上面提到的中颞叶区,具有大量神经传递素5-羟色胺的感受器,在宗教体验中最
活跃,所以科学家们又叫它“神点”。
过去,斋戒、打坐、不睡觉和濒死(如主动或被动憋气到最后一刻)都是引起
宗教体验的好办法,Psilocybin的作用机理与它们相仿。
这些研究结果,再加上跨越文化、历史、宗教派别的宗教体验普遍性,科学家
非常自信地推断:宗教现象和宗教体验,不过是在极端情况或特定条件下人脑
的正常反应,而不是与一个所谓超验的上帝进行的“无线通讯”。
上帝不在别处,他就在信徒的脑壳里,是“神点”中颞叶区神经细胞的协同开
火,和对颅顶叶皮层时空感的压制。人们可以用多种方式去见上帝:用“头盔
上帝”;得中颞叶区癫痫病;服用类似Psilocybin的“上帝分子”或吸入二甲
基色胺;或者用传统方式,如打坐、绝食、绝睡、发烧、喝酒。实在不灵,可
以爬到二十层楼顶,然后做一个信仰的跳跃(太簇)
参考资料: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