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中的,FB , HC是什么意思
Hc大多指梁的高度,但是在好对规范标准里面不一致,比如在G101中几节中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要看他的说明了,这个问题后来1010图籍的主编人陈青莱做过解释 下次要统一起来. 抗震锚长度计算很复杂,根据钢筋的受拉强度,砼的强度,钢筋的粗细等情况系统计算出来的,一般人算不清楚的,所以在抗震规范里面已经列表了,你直接套用就可以,比如101 还有G329
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范 CECS24∶90
主编单位:公安部四川消防科学研究所
审查单位:全国工程防火防爆标准技术委员会
批准单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批准日期:1990年9月10日
前言
我国自80年代中期起,随着钢结构建筑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钢结构防火涂料,在工程中推广应用,对于贯彻有关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提
高钢结构的耐火极限,减少火灾损失,取得了显著效果。为了统一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设计、施工方法和质量标准等应用技术要求,保证应用效
果,确保防火安全,特制订本规范。
本规范的编制,遵照国家工程建设的有关方针政策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调查研究了我国钢结构火灾的特点,总结了
防火涂料保护钢结构的实践经验,并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钢结构防火涂料科研成果,反复征求有关科研设计、生产施工、高等院校、公安消防
建设等单位与专家的意见,经全国工程防火防爆标准技术委员会审查定稿。
现批准《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范》为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编号为CECS24∶90,并推荐给各工程建设有关单位使用。在使用
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及有关资料寄交四川省都江堰市公安部四川消防科学研究所转全国工程防火防爆标准技术委员会(邮政
编码:611830)。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1990年9月10日
第一章 总则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防火涂料及涂层厚度
第三章 钢结构防火涂料的施工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质量要求
第三节 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施工
第四节 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施工
第四章 工程验收
附录一 名词解释
附录二 钢结构防火涂料试验方法
附录三 钢结构防火涂料施用厚度计算方法
附录四 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厚度测定方法
附录五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第1.0.1条 为贯彻实施国家的有关建筑防火规范,使用防火涂料保护钢结构,提高其耐火极限,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特制
订本规范。
第1.0.2条 本规范适用于建筑物及构筑物钢结构防火保护涂层的设计、施工和验收。
第1.0.3条 钢结构防火涂料的应用,除遵守本规范外,尚应遵守国家有关防火规范及其他现行规定。
第二章 防火涂料及涂层厚度
第2.0.1条 钢结构防火涂料分为薄涂型和厚涂型两类,其产品均应通过国家检测机构检测合格,方可选用。
第2.0.2条 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主要技术性能按附录二的有关方法试验,其技术指标应符合表2.0.2的规定。
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性能 表2.0.2
第2.0.3条 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主要技术性能按附录二的有关方法试验,其技术指标应符合表2.0.3的规定。
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性能 表2.0.3
续表2.0.3
第2.0.4条 采用钢结构防火涂料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室内裸露钢结构、轻型屋盖钢结构及有装饰要求的钢结构,当规定其耐火极限在1.5h及以下时,宜选用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
二、室内隐蔽钢结构、高层全钢结构及多层厂房钢结构,当规定其耐火极限在1.5h以上时,应选用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
三、露天钢结构,应选用适合室外用的钢结构防火涂料。
第2.0.5条 用于保护钢结构的防火涂料应不含石棉,不用苯类溶剂,在施工干燥后应没有刺激性气味;不腐蚀钢材,在预定的使用期内须保
持其性能。
第2.0.6条 钢结构防火涂料的涂层厚度,可按下列原则之一确定:
一、按照有关规范对钢结构不同构件耐火极限的要求,根据标准耐火试验数据选定相应的涂层厚度。
项 目指 标
粘性强度(MPa) ≥0.15
抗 弯 性挠曲L/100,涂层不起层、脱落
抗 振 性挠曲L/200,涂层不起层、脱落
耐 水 性(h) ≥24
耐冻融循环性(次) ≥15
耐火极限
涂层厚度(mm) 3 5.5 7
耐火时间不低于(h) 0.5 1.0 1.5
项目指标
粘结强度(MPa) ≥0.04
抗压强度(MPa) ≥0.3
干密度(kg/ ) ≤500
项 目指 标
热导率〔W/(m·K)〕≤0.1160(0.1kcal/m·h·℃
耐 水 性(h) ≥24
耐冻融循环性(次) ≥15
耐火极限
涂层厚度(mm) 15 20 30 40 50
耐火时间不低于(h) 1.0 1.5 2.0 2.5 3.0
二、根据标准耐火试验数据,参照本规范附录三计算确定涂层的厚度。
第2.0.7条 施加给钢结构的涂层质量,应计算在结构荷载内,不得超过允许范围。
第2.0.8条 保护裸露钢结构以及露天钢结构的防火涂层,应规定出外观平整度和颜色装饰要求。
第2.0.9条 钢结构构件的防火喷涂保护方式,宜按图0.90选用。
图2.0.9 钢结构防火保护方式
(a)工字型柱的保护;(b)方型柱的保护;(c)管型构件的保护;(d)工字梁的保护;(e)楼板的保护
第三章 钢结构防火涂料的施工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3.1.1条 钢结构防火喷涂保护应由经过培训合格的专业施工队施工。施工中的安全技术和劳动保护等要求,应按国家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第3.1.2条 当钢结构安装就位,与其相连的吊杆、马道、管架及其他相关连的构件安装完毕,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防火涂料施工。
第3.1.3条 施工前,钢结构表面应除锈,并根据使用要求确定防锈处理。除锈和防锈处理应符合现行《钢结构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中有关
规定。
第3.1.4条 钢结构表面的杂物应清除干净,其连接处的缝隙应用防火涂料或其他防火材料填补堵平后方可施工。
第3.1.5条 施工防火涂料应在室内装修之前和不被后继工程所损坏的条件下进行。施工时,对不需作防火保护的部位和其他物件应进行遮蔽
保护,刚施工的涂层,应防止脏液污染和机械撞击。
第3.1.6条 施工过程中和涂层干燥固化前,环境温度宜保持在5~38℃,相对湿度不宜大于90%,空气应流通。当风速大于5m/s,或雨天和构
件表面有结露时,不宜作业。
第二节 质量要求
第3.2.1条 用于保护钢结构的防火涂料必须有国家检测机构的耐火极限检测报告和理化性能检测报告,必须有防火监督部门核发的生产许可
证和生产厂方的产品合格证。
第3.2.2条 钢结构防火涂料出厂时,产品质量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附有涂料品种名称、技术性能、制造批号、贮存期限和使用说
明。
第3.2.3条 防火涂料中的底层和面层涂料应相互配套,底层涂料不得锈蚀钢材。
第3.2.4条 在同一工程中,每使用100t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应抽样检测一次粘结强度;每使用500t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应抽样检测一次
粘结强度和抗压强度。
第三节 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施工
第3.3.1条 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底涂层(或主涂层)宜采用重力式喷枪喷涂,其压力约为0.4MPa。局部修补和小面积施工,可用手工抹
涂。面层装饰涂料可刚涂、喷涂或滚涂。
第3.3.2条 双组份装的涂料,应按说明书规定在现场调配;单组份装的涂料也应充分搅拌。喷涂后,不应发生流淌和下坠。
第3.3.3条 底涂层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当钢基材表面除锈和防锈处理符合要求,尘土等杂物清除干净后方可施工。
二、底层一般喷2~3遍,每遍喷涂厚度不应超过2.5mm,必须在前一遍干燥后,再喷涂后一遍。
三、喷涂时应确保涂层完全闭合,轮廓清晰。
四、操作者要携带测厚针检测涂层厚度,并确保喷涂达到设计规定的厚度。
五、当设计要求涂层表面要平整光滑时,应对最后一遍涂层作抹平处理,确保外表面均匀平整。
第3.3.4条 面涂层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当底层厚度符合设计规定,并基本干燥后,方可施工面层。二、面层一般涂饰1~2次,并应全部覆盖底层。涂料用量为0.5~1kg/㎡。
三、面层应颜色均匀,接槎平整。
第四节 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施工
第3.4.1条 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宜采用压送式喷涂机喷涂,空气压力为0.4~0.6MPa,喷枪口直径宜为6~10mm。
第3.4.2条 配料时应严格按配合比加料或加稀释剂,并使稠度适宜,边配边用。
第3.4.3条 喷涂施工应分遍完成,每遍喷涂厚度宜为5~10mm,必须在前一遍基本干燥或固化后,再喷涂后一遍。喷涂保护方式、喷涂遍数
涂层厚度应根据施工设计要求确定。
第3.4.4条 施工过程中,操作者应采用测厚针检测涂层厚度,直到符合设计规定的厚度,方可停止喷涂。
第3.4.5条 喷涂后的涂层,应剔除乳突,确保均匀平整。
第3.4.6条 当防火涂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重喷:
一、涂层干燥固化不好,粘结不牢或粉化、空鼓、脱落时。
二、钢结构的接头、转角处的涂层有明显凹陷时。
三、涂层表面有浮浆或裂缝宽度大于1.0mm时。
四、涂层厚度小于设计规定厚度的85%时,或涂层厚度虽大于设计规定厚度的85%,但未达到规定厚度的涂层之连续面积的长度超过1m时。
第四章 工程验收
第4.0.1条 钢结构防火保护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组织包括消防监督部门在内的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
第4.0.2条 竣工验收时,检测项目与方法如下:
一、用目视法检测涂料品种与颜色,与选用的样品相对比。
二、用目视法检测涂层颜色及漏涂和裂缝情况,用0.75~1kg榔头轻击涂层检测其强度等,用1m直尺检测涂层平整度。
三、按本规范附录四的规定检测涂层厚度。
第4.0.3条 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层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涂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
二、无漏涂、脱粉、明显裂缝等。如有个别裂缝,其宽度不大于0.5mm。
三、涂层与钢基材之间和各涂层之间,应粘结牢固,无脱层、空鼓等情况。
四、颜色与外观符合设计规定,轮廓清晰,接槎平整。
第4.0.4条 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层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涂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如厚度低于原订标准,但必须大于原订标准的85%,且厚度不足部位的连续面积的长度不大于1m,并在5m范围
不再出现类似情况。
二、涂层应完全闭合,不应露底、漏涂。
三、涂层不宜出现裂缝。如有个别裂缝,其宽度不应大于1mm。
四、涂层与钢基材之间和各涂层之间,应粘结牢固,无空鼓、脱层和松散等情况。
五、涂层表面应无乳突。有外观要求的部位,母线不直度和失圆度允许偏差不应大于8mm。
第4.0.5条 验收钢结构防火工程时,施工单位应具备下列文件:
一、国家质量监督检测机构对所用产品的耐火极限和理化力学性能检测报告。
二、大中型工程中对所用产品抽检的粘结强度、抗压强度等检测报告。
三、工程中所使用的产品的合格证。
四、施工过程中,现场检查记录和重大问题处理意见与结果。
五、工程变更记录和材料代用通知单。
六、隐蔽工程中间验收记录。
七、工程竣工后的现场记录。
附录一 名词解释
名 词说 明
钢结构防火涂料
施涂于建筑物和构筑物钢结构构件表面,能形成耐火隔热保护层,以提高钢
结构耐火极限的涂料。按其涂层厚度及性能特点可分为薄涂型和厚涂型两类
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B类)
涂层厚度一般为2~7mm,有一定装饰效果,高温时膨胀增厚,
耐火隔热,耐火极限可达0.5~1.5h。又称为钢结构膨胀防火涂料。
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H类)
涂层厚度一般为8~50mm,呈粒状面,密度较小热导率低,
耐火极限可达0.5~3.0h。又称为钢结构防火隔热涂料
裸露钢结构建筑物或构筑物竣工后仍然露明的钢结构,如体育场馆、工业厂房等的钢结构
附录二 钢结构防火涂料试验方法
一、钢结构防火涂料耐火极限试验方法:
将待测涂料按产品说明书规定的施工工艺施涂于标准钢构件(例如I36b或I40a工字钢)上,采用国家标准《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GB997
-88),试件平放在卧式炉上,燃烧时三面受火。试件支点内外非受火部分的长度不应超过600mm。按设计荷载加压,进行耐火试验,测定某一防
涂层厚度保护下的钢构件的耐火极限,单位为h。
二、钢结构防火涂料粘结强度试验方法:
参照《合成树脂乳液砂壁状建筑涂料》(GB9153—88)6.12条粘结强度试验进行。
1.试件准备:将待测涂料按说明书规定的施工工艺施涂于70mm×70mm×10mm的钢板上(见附图2.1)
附图2.1 测粘结强度的试件
薄涂型膨胀防火涂料厚度δ为3~4mm,厚涂型防火涂料厚度δ为8~10mm。抹平,放在常温下干燥后将涂层修成50mm×50mm,再用环氧树脂将
块50mm×50mm×(10~15)mm的钢板粘结在涂层上,以便试验时装夹。
2.试验步骤:将准备好的试件装在试验机上,均匀连续加荷至试件涂层破裂为止。
粘结强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fb——粘结强度(MPa);
F——破坏荷载(N);
A——涂层与钢板的粘结面面积()。
每次试验,取5块试件测量,剔除最大和最小值,其结果应取其余3块的算术平均值,精确度为0.01MPa。
三、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参照GBJ203-83标准中附录二“砂浆试块的制作、养护及抗压强度取值”方法进行。
将拌好的防火涂料注入70.7mm×70.7mm×70.7mm试模捣实抹平,待基本干燥固化后脱模,将涂料试块放置在60±5℃的烘箱中干燥至恒重,
后用压力机测试,按下式计算抗压强度:
式中R——抗压强度(MPa);
P——破坏荷载(N);
隐蔽钢结构
建筑物或构筑物竣工后,已经被围护、装修材料遮蔽、隔离的
钢结构,如影剧院、百货楼、礼堂、办公大厦、宾馆等的钢结构
露天钢结构
建筑物或构筑物竣工后,极露置于大气中,无屋盖防雨防风的钢结构,
如石油化工厂、石油钻井平台、液化石油汽贮罐支柱钢结构等
A——受压面积()。
每次试验的试件5块,剔除最大和最小值,其结果应取其余3块的算术平均值,计算精确度为0.01MPa。
四、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干密度试验方法:
采用准备做抗压强度的试块,在做抗压强度之前采用直尺和称量法测量试块的体积和质量。干密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R——防火涂料涂层干燥密度(kg/ );
G——试件质量(kg);
V——试件体积(c )。
每次试验,取5块试件测量,剔除最大和最小值,其结果应取其余3块的算术平均值,精确度为±20kg/ 。
五、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热导率的试验方法:
本方法用于测定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热导率。参照有关保温隔热材料导热系数测定方法进行。
1.试件准备:将待测的防火涂料按产品说明书规定的工艺施涂于200mm×200mm×20mm或φ200mm的试模内,捣实抹平,基本干燥固化后脱模,
放入60±5℃的烘箱内烘干至恒重,一组试样为2个。
2.仪器:稳态法平板导热系数测定仪(型号DRP—1)。
3.试验步骤:
(1)试样须在干燥器内放置24h。
(2)将试样置于测定仪冷热板之间,测量试样厚度,至少测量4点,精确到0.1mm。
(3)热板温度为35±0.1℃,冷板温度为25±0.1℃,两板温差10±0.1℃。
(4)仪器平衡后,计量一定时间内通过试样有效传热面积的热量,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所传导的热量恒定之后,继续测量2次。
(5)试验完毕再测量厚度,精确到0.1mm,取试验前后试样厚度的平均值。
4.计算式:
式中λ——热导率〔W炖(m·K)〕;
Q——恒定时试样的导热量(J);
s——试样有效传热面积(㎡);
△Z——测定时间间隔(h);
△t——冷、热板间平均温度差(℃)。
六、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抗振性试验方法:本方法用于测定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的抗振性能。采用经防锈处理的无缝钢管(钢管长
1300mm,外径48mm,壁厚4mm),涂料喷涂厚度为3~4mm,干燥后,将钢管一端以悬臂方式固定,使另一端初始变位达L/200(见附图2.2),以突然
放的方式让其自由振动。反复试验3次,试验停止后,观察试件上的涂层有无起层和脱落发生。记录变化情况,当起层、脱落的涂层面积超过1c㎡
即为不合格。
附图2.2 抗振试件安装和位移
注: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的抗撞击性能可用一块400mm×400mm×10mm的钢板,喷涂25mm厚的防火涂层,干燥固化,并养护期满后,用
0.75~1kg的榔头敲打或用其他钝器撞击试件中心部位,观察涂层凹陷情况,是否出现开裂、破碎或脱落现象。
七、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抗弯性试验:
本方法用于测定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的抗弯性能。试件与抗振性试验用的试件相同。试件干燥后,将其两端简支平放在压力机工作台
上,在其中部加压至挠度达L/100时(L为支点间距离,长1000mm),观察试件上的涂层有无起层、脱落发生。
八、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耐水性试验方法:
参照《漆膜耐水性测定法》(GB1733)甲法进行。用120mm×50mm×10mm钢板,经防锈处理后,喷涂防火涂料(薄涂型涂料的厚度为3~4mm,
涂型涂料的厚度为8~10mm),放入60±5℃的烘箱内干燥至恒重,取出放入室温下的自来水中浸泡,观察有无起层、脱落等现象发生。
九、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耐冻融性试验方法:
本方法参照《建筑涂料耐冻融循环性测定法》(GB9154-88)进行。
试件与耐水性试验相同。对于室内使用的钢结构防火涂料,将干燥后的试件,放置在23±2℃的室内18h,取出置于-18~-20℃的低温箱内
冷冻3h,再从低温箱中取出放入50±2℃的烘箱中恒温3h,为一个循环。如此反复,记录循环次数,观察涂层开裂、起泡、剥落等异常现象。对于
室外用的钢结构防火涂料,应将试件放置在23±2℃的室内18h改为置于水温为23±2℃的恒温水槽中浸泡18h,其余条件不变。
附录三 钢结构防火涂料施用厚度计算方法
在设计防火保护涂层和喷涂施工时,根据标准试验得出的某一耐火极限的保护层厚度,确定不同规格钢构件达到相同耐火极限所需的同种防
火涂料的保护层厚度,可参照下列经验公式计算:
式中T1——待喷防火涂层厚度(mm);
T2——标准试验时的涂层厚度(mm);
W1——待喷钢梁重量(kg/m);
W2——标准试验时的钢梁重量(kg/m);
D1——待喷钢梁防火涂层接触面周长(mm);
D2——标准试验时钢梁防火涂层接触面周长(mm);
K——系数。对钢梁,K=1;对相应楼层钢柱的保护层厚度,宜乘以系数K,设K=1.25。
公式的限定条件为:W/D≥22,T≥9mm,耐火极限t≥1h。
附录四 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厚度测定方法
一、测针与测试图:
测针(厚度测量仪),由针杆和可滑动的圆盘组成,圆盘始终保持与针杆垂直,并在其上装有固定装置,圆盘直径不大于30mm,以保证完全接
触被测试件的表面。如果厚度测量仪不易插入被插材料中,也可使用其他适宜的方法测试。测试时,将测厚探针(见附图4.1)垂直插入防火涂层直
至钢基材表面上,记录标尺读数。
附图4.1 测厚度示意图
二、测点选定:
1.楼板和防火墙的防火涂层厚度测定,可选两相邻纵、横轴线相交中的面积为一个单元,在其对角线上,按每米长度选一点进行测试。
2.全钢框架结构的梁和柱的防火涂层厚度测定,在构件长度内每隔3m取一截面,按附图4.2所示位置测试。
工字梁 工型柱 方形柱
附图4.2 测点示意图
3.桁架结构,上弦和下弦按第二条的规定每隔3m取一截面检测,其他腹杆每根取一截面检测。
三、测量结果:
对于楼板和墙面,在所选择的面积中,至少测出5个点;对于梁和柱在所选择的位置中,分别测出6个和8个点。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平均值,
确到0.5mm。
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范 CECS24∶90
主编单位:公安部四川消防科学研究所
审查单位:全国工程防火防爆标准技术委员会
批准单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批准日期:1990年9月10日
前言
我国自80年代中期起,随着钢结构建筑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钢结构防火涂料,在工程中推广应用,对于贯彻有关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提
高钢结构的耐火极限,减少火灾损失,取得了显著效果。为了统一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设计、施工方法和质量标准等应用技术要求,保证应用效
果,确保防火安全,特制订本规范。
本规范的编制,遵照国家工程建设的有关方针政策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调查研究了我国钢结构火灾的特点,总结了
防火涂料保护钢结构的实践经验,并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钢结构防火涂料科研成果,反复征求有关科研设计、生产施工、高等院校、公安消防
建设等单位与专家的意见,经全国工程防火防爆标准技术委员会审查定稿。
现批准《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范》为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编号为CECS24∶90,并推荐给各工程建设有关单位使用。在使用
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及有关资料寄交四川省都江堰市公安部四川消防科学研究所转全国工程防火防爆标准技术委员会(邮政
编码:611830)。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1990年9月10日
第一章 总则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防火涂料及涂层厚度
第三章 钢结构防火涂料的施工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质量要求
第三节 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施工
第四节 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施工
第四章 工程验收
附录一 名词解释
附录二 钢结构防火涂料试验方法
附录三 钢结构防火涂料施用厚度计算方法
附录四 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厚度测定方法
附录五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第1.0.1条 为贯彻实施国家的有关建筑防火规范,使用防火涂料保护钢结构,提高其耐火极限,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特制
订本规范。
第1.0.2条 本规范适用于建筑物及构筑物钢结构防火保护涂层的设计、施工和验收。
第1.0.3条 钢结构防火涂料的应用,除遵守本规范外,尚应遵守国家有关防火规范及其他现行规定。
第二章 防火涂料及涂层厚度
第2.0.1条 钢结构防火涂料分为薄涂型和厚涂型两类,其产品均应通过国家检测机构检测合格,方可选用。
第2.0.2条 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主要技术性能按附录二的有关方法试验,其技术指标应符合表2.0.2的规定。
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性能 表2.0.2
第2.0.3条 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主要技术性能按附录二的有关方法试验,其技术指标应符合表2.0.3的规定。
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性能 表2.0.3
续表2.0.3
第2.0.4条 采用钢结构防火涂料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室内裸露钢结构、轻型屋盖钢结构及有装饰要求的钢结构,当规定其耐火极限在1.5h及以下时,宜选用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
二、室内隐蔽钢结构、高层全钢结构及多层厂房钢结构,当规定其耐火极限在1.5h以上时,应选用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
三、露天钢结构,应选用适合室外用的钢结构防火涂料。
第2.0.5条 用于保护钢结构的防火涂料应不含石棉,不用苯类溶剂,在施工干燥后应没有刺激性气味;不腐蚀钢材,在预定的使用期内须保
持其性能。
第2.0.6条 钢结构防火涂料的涂层厚度,可按下列原则之一确定:
一、按照有关规范对钢结构不同构件耐火极限的要求,根据标准耐火试验数据选定相应的涂层厚度。
项 目指 标
粘性强度(MPa) ≥0.15
抗 弯 性挠曲L/100,涂层不起层、脱落
抗 振 性挠曲L/200,涂层不起层、脱落
耐 水 性(h) ≥24
耐冻融循环性(次) ≥15
耐火极限
涂层厚度(mm) 3 5.5 7
耐火时间不低于(h) 0.5 1.0 1.5
项目指标
粘结强度(MPa) ≥0.04
抗压强度(MPa) ≥0.3
干密度(kg/ ) ≤500
项 目指 标
热导率〔W/(m·K)〕≤0.1160(0.1kcal/m·h·℃
耐 水 性(h) ≥24
耐冻融循环性(次) ≥15
耐火极限
涂层厚度(mm) 15 20 30 40 50
耐火时间不低于(h) 1.0 1.5 2.0 2.5 3.0
二、根据标准耐火试验数据,参照本规范附录三计算确定涂层的厚度。
第2.0.7条 施加给钢结构的涂层质量,应计算在结构荷载内,不得超过允许范围。
第2.0.8条 保护裸露钢结构以及露天钢结构的防火涂层,应规定出外观平整度和颜色装饰要求。
第2.0.9条 钢结构构件的防火喷涂保护方式,宜按图0.90选用。
图2.0.9 钢结构防火保护方式
(a)工字型柱的保护;(b)方型柱的保护;(c)管型构件的保护;(d)工字梁的保护;(e)楼板的保护
第三章 钢结构防火涂料的施工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3.1.1条 钢结构防火喷涂保护应由经过培训合格的专业施工队施工。施工中的安全技术和劳动保护等要求,应按国家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第3.1.2条 当钢结构安装就位,与其相连的吊杆、马道、管架及其他相关连的构件安装完毕,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防火涂料施工。
第3.1.3条 施工前,钢结构表面应除锈,并根据使用要求确定防锈处理。除锈和防锈处理应符合现行《钢结构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中有关
规定。
第3.1.4条 钢结构表面的杂物应清除干净,其连接处的缝隙应用防火涂料或其他防火材料填补堵平后方可施工。
第3.1.5条 施工防火涂料应在室内装修之前和不被后继工程所损坏的条件下进行。施工时,对不需作防火保护的部位和其他物件应进行遮蔽
保护,刚施工的涂层,应防止脏液污染和机械撞击。
第3.1.6条 施工过程中和涂层干燥固化前,环境温度宜保持在5~38℃,相对湿度不宜大于90%,空气应流通。当风速大于5m/s,或雨天和构
件表面有结露时,不宜作业。
第二节 质量要求
第3.2.1条 用于保护钢结构的防火涂料必须有国家检测机构的耐火极限检测报告和理化性能检测报告,必须有防火监督部门核发的生产许可
证和生产厂方的产品合格证。
第3.2.2条 钢结构防火涂料出厂时,产品质量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附有涂料品种名称、技术性能、制造批号、贮存期限和使用说
明。
第3.2.3条 防火涂料中的底层和面层涂料应相互配套,底层涂料不得锈蚀钢材。
第3.2.4条 在同一工程中,每使用100t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应抽样检测一次粘结强度;每使用500t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应抽样检测一次
粘结强度和抗压强度。
第三节 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施工
第3.3.1条 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底涂层(或主涂层)宜采用重力式喷枪喷涂,其压力约为0.4MPa。局部修补和小面积施工,可用手工抹
涂。面层装饰涂料可刚涂、喷涂或滚涂。
第3.3.2条 双组份装的涂料,应按说明书规定在现场调配;单组份装的涂料也应充分搅拌。喷涂后,不应发生流淌和下坠。
第3.3.3条 底涂层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当钢基材表面除锈和防锈处理符合要求,尘土等杂物清除干净后方可施工。
二、底层一般喷2~3遍,每遍喷涂厚度不应超过2.5mm,必须在前一遍干燥后,再喷涂后一遍。
三、喷涂时应确保涂层完全闭合,轮廓清晰。
四、操作者要携带测厚针检测涂层厚度,并确保喷涂达到设计规定的厚度。
五、当设计要求涂层表面要平整光滑时,应对最后一遍涂层作抹平处理,确保外表面均匀平整。
第3.3.4条 面涂层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当底层厚度符合设计规定,并基本干燥后,方可施工面层。二、面层一般涂饰1~2次,并应全部覆盖底层。涂料用量为0.5~1kg/㎡。
三、面层应颜色均匀,接槎平整。
第四节 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施工
第3.4.1条 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宜采用压送式喷涂机喷涂,空气压力为0.4~0.6MPa,喷枪口直径宜为6~10mm。
第3.4.2条 配料时应严格按配合比加料或加稀释剂,并使稠度适宜,边配边用。
第3.4.3条 喷涂施工应分遍完成,每遍喷涂厚度宜为5~10mm,必须在前一遍基本干燥或固化后,再喷涂后一遍。喷涂保护方式、喷涂遍数
涂层厚度应根据施工设计要求确定。
第3.4.4条 施工过程中,操作者应采用测厚针检测涂层厚度,直到符合设计规定的厚度,方可停止喷涂。
第3.4.5条 喷涂后的涂层,应剔除乳突,确保均匀平整。
第3.4.6条 当防火涂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重喷:
一、涂层干燥固化不好,粘结不牢或粉化、空鼓、脱落时。
二、钢结构的接头、转角处的涂层有明显凹陷时。
三、涂层表面有浮浆或裂缝宽度大于1.0mm时。
四、涂层厚度小于设计规定厚度的85%时,或涂层厚度虽大于设计规定厚度的85%,但未达到规定厚度的涂层之连续面积的长度超过1m时。
第四章 工程验收
第4.0.1条 钢结构防火保护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组织包括消防监督部门在内的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
第4.0.2条 竣工验收时,检测项目与方法如下:
一、用目视法检测涂料品种与颜色,与选用的样品相对比。
二、用目视法检测涂层颜色及漏涂和裂缝情况,用0.75~1kg榔头轻击涂层检测其强度等,用1m直尺检测涂层平整度。
三、按本规范附录四的规定检测涂层厚度。
第4.0.3条 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层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涂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
二、无漏涂、脱粉、明显裂缝等。如有个别裂缝,其宽度不大于0.5mm。
三、涂层与钢基材之间和各涂层之间,应粘结牢固,无脱层、空鼓等情况。
四、颜色与外观符合设计规定,轮廓清晰,接槎平整。
第4.0.4条 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层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涂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如厚度低于原订标准,但必须大于原订标准的85%,且厚度不足部位的连续面积的长度不大于1m,并在5m范围
不再出现类似情况。
二、涂层应完全闭合,不应露底、漏涂。
三、涂层不宜出现裂缝。如有个别裂缝,其宽度不应大于1mm。
四、涂层与钢基材之间和各涂层之间,应粘结牢固,无空鼓、脱层和松散等情况。
五、涂层表面应无乳突。有外观要求的部位,母线不直度和失圆度允许偏差不应大于8mm。
第4.0.5条 验收钢结构防火工程时,施工单位应具备下列文件:
一、国家质量监督检测机构对所用产品的耐火极限和理化力学性能检测报告。
二、大中型工程中对所用产品抽检的粘结强度、抗压强度等检测报告。
三、工程中所使用的产品的合格证。
四、施工过程中,现场检查记录和重大问题处理意见与结果。
五、工程变更记录和材料代用通知单。
六、隐蔽工程中间验收记录。
七、工程竣工后的现场记录。
附录一 名词解释
名 词说 明
钢结构防火涂料
施涂于建筑物和构筑物钢结构构件表面,能形成耐火隔热保护层,以提高钢
结构耐火极限的涂料。按其涂层厚度及性能特点可分为薄涂型和厚涂型两类
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B类)
涂层厚度一般为2~7mm,有一定装饰效果,高温时膨胀增厚,
耐火隔热,耐火极限可达0.5~1.5h。又称为钢结构膨胀防火涂料。
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H类)
涂层厚度一般为8~50mm,呈粒状面,密度较小热导率低,
耐火极限可达0.5~3.0h。又称为钢结构防火隔热涂料
裸露钢结构建筑物或构筑物竣工后仍然露明的钢结构,如体育场馆、工业厂房等的钢结构
附录二 钢结构防火涂料试验方法
一、钢结构防火涂料耐火极限试验方法:
将待测涂料按产品说明书规定的施工工艺施涂于标准钢构件(例如I36b或I40a工字钢)上,采用国家标准《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GB997
-88),试件平放在卧式炉上,燃烧时三面受火。试件支点内外非受火部分的长度不应超过600mm。按设计荷载加压,进行耐火试验,测定某一防
涂层厚度保护下的钢构件的耐火极限,单位为h。
二、钢结构防火涂料粘结强度试验方法:
参照《合成树脂乳液砂壁状建筑涂料》(GB9153—88)6.12条粘结强度试验进行。
1.试件准备:将待测涂料按说明书规定的施工工艺施涂于70mm×70mm×10mm的钢板上(见附图2.1)
附图2.1 测粘结强度的试件
薄涂型膨胀防火涂料厚度δ为3~4mm,厚涂型防火涂料厚度δ为8~10mm。抹平,放在常温下干燥后将涂层修成50mm×50mm,再用环氧树脂将
块50mm×50mm×(10~15)mm的钢板粘结在涂层上,以便试验时装夹。
2.试验步骤:将准备好的试件装在试验机上,均匀连续加荷至试件涂层破裂为止。
粘结强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fb——粘结强度(MPa);
F——破坏荷载(N);
A——涂层与钢板的粘结面面积()。
每次试验,取5块试件测量,剔除最大和最小值,其结果应取其余3块的算术平均值,精确度为0.01MPa。
三、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参照GBJ203-83标准中附录二“砂浆试块的制作、养护及抗压强度取值”方法进行。
将拌好的防火涂料注入70.7mm×70.7mm×70.7mm试模捣实抹平,待基本干燥固化后脱模,将涂料试块放置在60±5℃的烘箱中干燥至恒重,
后用压力机测试,按下式计算抗压强度:
式中R——抗压强度(MPa);
P——破坏荷载(N);
隐蔽钢结构
建筑物或构筑物竣工后,已经被围护、装修材料遮蔽、隔离的
钢结构,如影剧院、百货楼、礼堂、办公大厦、宾馆等的钢结构
露天钢结构
建筑物或构筑物竣工后,极露置于大气中,无屋盖防雨防风的钢结构,
如石油化工厂、石油钻井平台、液化石油汽贮罐支柱钢结构等
A——受压面积()。
每次试验的试件5块,剔除最大和最小值,其结果应取其余3块的算术平均值,计算精确度为0.01MPa。
四、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干密度试验方法:
采用准备做抗压强度的试块,在做抗压强度之前采用直尺和称量法测量试块的体积和质量。干密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R——防火涂料涂层干燥密度(kg/ );
G——试件质量(kg);
V——试件体积(c )。
每次试验,取5块试件测量,剔除最大和最小值,其结果应取其余3块的算术平均值,精确度为±20kg/ 。
五、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热导率的试验方法:
本方法用于测定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热导率。参照有关保温隔热材料导热系数测定方法进行。
1.试件准备:将待测的防火涂料按产品说明书规定的工艺施涂于200mm×200mm×20mm或φ200mm的试模内,捣实抹平,基本干燥固化后脱模,
放入60±5℃的烘箱内烘干至恒重,一组试样为2个。
2.仪器:稳态法平板导热系数测定仪(型号DRP—1)。
3.试验步骤:
(1)试样须在干燥器内放置24h。
(2)将试样置于测定仪冷热板之间,测量试样厚度,至少测量4点,精确到0.1mm。
(3)热板温度为35±0.1℃,冷板温度为25±0.1℃,两板温差10±0.1℃。
(4)仪器平衡后,计量一定时间内通过试样有效传热面积的热量,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所传导的热量恒定之后,继续测量2次。
(5)试验完毕再测量厚度,精确到0.1mm,取试验前后试样厚度的平均值。
4.计算式:
式中λ——热导率〔W炖(m·K)〕;
Q——恒定时试样的导热量(J);
s——试样有效传热面积(㎡);
△Z——测定时间间隔(h);
△t——冷、热板间平均温度差(℃)。
六、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抗振性试验方法:本方法用于测定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的抗振性能。采用经防锈处理的无缝钢管(钢管长
1300mm,外径48mm,壁厚4mm),涂料喷涂厚度为3~4mm,干燥后,将钢管一端以悬臂方式固定,使另一端初始变位达L/200(见附图2.2),以突然
放的方式让其自由振动。反复试验3次,试验停止后,观察试件上的涂层有无起层和脱落发生。记录变化情况,当起层、脱落的涂层面积超过1c㎡
即为不合格。
附图2.2 抗振试件安装和位移
注: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的抗撞击性能可用一块400mm×400mm×10mm的钢板,喷涂25mm厚的防火涂层,干燥固化,并养护期满后,用
0.75~1kg的榔头敲打或用其他钝器撞击试件中心部位,观察涂层凹陷情况,是否出现开裂、破碎或脱落现象。
七、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抗弯性试验:
本方法用于测定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的抗弯性能。试件与抗振性试验用的试件相同。试件干燥后,将其两端简支平放在压力机工作台
上,在其中部加压至挠度达L/100时(L为支点间距离,长1000mm),观察试件上的涂层有无起层、脱落发生。
八、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耐水性试验方法:
参照《漆膜耐水性测定法》(GB1733)甲法进行。用120mm×50mm×10mm钢板,经防锈处理后,喷涂防火涂料(薄涂型涂料的厚度为3~4mm,
涂型涂料的厚度为8~10mm),放入60±5℃的烘箱内干燥至恒重,取出放入室温下的自来水中浸泡,观察有无起层、脱落等现象发生。
九、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耐冻融性试验方法:
本方法参照《建筑涂料耐冻融循环性测定法》(GB9154-88)进行。
试件与耐水性试验相同。对于室内使用的钢结构防火涂料,将干燥后的试件,放置在23±2℃的室内18h,取出置于-18~-20℃的低温箱内
冷冻3h,再从低温箱中取出放入50±2℃的烘箱中恒温3h,为一个循环。如此反复,记录循环次数,观察涂层开裂、起泡、剥落等异常现象。对于
室外用的钢结构防火涂料,应将试件放置在23±2℃的室内18h改为置于水温为23±2℃的恒温水槽中浸泡18h,其余条件不变。
附录三 钢结构防火涂料施用厚度计算方法
在设计防火保护涂层和喷涂施工时,根据标准试验得出的某一耐火极限的保护层厚度,确定不同规格钢构件达到相同耐火极限所需的同种防
火涂料的保护层厚度,可参照下列经验公式计算:
式中T1——待喷防火涂层厚度(mm);
T2——标准试验时的涂层厚度(mm);
W1——待喷钢梁重量(kg/m);
W2——标准试验时的钢梁重量(kg/m);
D1——待喷钢梁防火涂层接触面周长(mm);
D2——标准试验时钢梁防火涂层接触面周长(mm);
K——系数。对钢梁,K=1;对相应楼层钢柱的保护层厚度,宜乘以系数K,设K=1.25。
公式的限定条件为:W/D≥22,T≥9mm,耐火极限t≥1h。
附录四 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厚度测定方法
一、测针与测试图:
测针(厚度测量仪),由针杆和可滑动的圆盘组成,圆盘始终保持与针杆垂直,并在其上装有固定装置,圆盘直径不大于30mm,以保证完全接
触被测试件的表面。如果厚度测量仪不易插入被插材料中,也可使用其他适宜的方法测试。测试时,将测厚探针(见附图4.1)垂直插入防火涂层直
至钢基材表面上,记录标尺读数。
附图4.1 测厚度示意图
二、测点选定:
1.楼板和防火墙的防火涂层厚度测定,可选两相邻纵、横轴线相交中的面积为一个单元,在其对角线上,按每米长度选一点进行测试。
2.全钢框架结构的梁和柱的防火涂层厚度测定,在构件长度内每隔3m取一截面,按附图4.2所示位置测试。
工字梁 工型柱 方形柱
附图4.2 测点示意图
3.桁架结构,上弦和下弦按第二条的规定每隔3m取一截面检测,其他腹杆每根取一截面检测。
三、测量结果:
对于楼板和墙面,在所选择的面积中,至少测出5个点;对于梁和柱在所选择的位置中,分别测出6个和8个点。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平均值,
确到0.5mm。
附录五 本规范用词说明
一、执行本规范时,对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以便在执行中区别对待。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作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作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作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
二、条文中必须按指定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有关规定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要求或规定”。非必须按所规定的标
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可参照……执行”。
附加说明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加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
主编单位:公安部四川消防科学研究所
参加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建筑防火材料公司
主要起草人:赵宗治 孙东远 袁佑民 卿秀英
审查单位:全国工程防火防爆标准技术委员会
保温隔热材料有些什么
保温隔热材料有些什么,一般的楼盘在建筑的时候为了使室内的环境更加舒适宜居通常会使用一些保温隔热材料,而这样的材料有不少种类,那么常用的保温隔热材料有些什么?
保温隔热材料有些什么11、岩棉板
岩棉板作为使用率极高的隔热材料之一,拥有良好的防火性能和吸湿性能,在南方非常受欢迎。但保温性能相对来说较差,不太适合北方住户使用。
2、隔热彩钢夹芯板
隔热彩钢夹芯板由两层钢板加压而成,中间层添加了聚苯乙烯,夹层中加入高强度胶粘剂而成。其保温隔热性能优异,深受大众喜爱。
3、多孔隔热板
多孔隔热板的外观呈多孔隙结构,主要起散热功能。因为这种多孔的结构,使得孔隙内的空气导热系数较低,拥有良好的隔热热量。
4、防火隔热板
防火隔热板作为功能全面的板材之一,由珍珠岩、无机矿化材料、纤维材料等天然材料加工而成,并进行科学化的热反应,不仅仅拥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效果,还可以起到防火、防水等功效。
5、XPS挤塑保温板
XPS挤塑保温板基材由聚苯乙烯树脂添加其他辅料经高温加热,再加入催化剂打造而成的硬质泡沫塑料板。XPS挤塑板的外观结构成闭孔的蜂窝状,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结构,XPS挤塑保温板热导率超级低,而且可以防止水分的渗透,延长板材的使用寿命。
外墙隔热保温涂料是什么
1、涂刷在被施工表面能起到隔热保温作用的涂料叫隔热保温涂料,按使用场合不同分为透明隔热保温涂料和非透明隔热保温涂料;
按照隔热保温机理,可将隔热保温涂料分为阻隔性隔热保温涂料、反射隔热涂料及辐射隔热保温涂料3类。建筑节能是我国节能工作的重点之一,而外墙外保温已成为建筑节能的主产品。
2、对于热工设计时以保温为主的地区,如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外墙外保温不仅合理,而且适用,发展较快。而对于热工设计时一般只考虑隔热的夏热冬暖地区,或热工设计时以隔热为主的夏热冬冷地区,目前的一些外墙外保温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本文提出根据房屋围护结构太阳辐射热平衡方程,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合理选择和使用各种隔热保温涂料,组成复合体系,既保温又隔热,达到室内热环境舒适和节能降耗的目的。
3、涂料主要原材料是纳米空心微珠、乳液、二氧化钛等物质组成,其中涂料中的纳米空心微珠含量至少要在80%以上,这样的涂料涂刷后能在物体表面形成由封闭微珠连接在一起的三维网络空心结构,这样的纳米空心陶瓷微珠和微珠之间形成了一个个叠夹的静态空气组,
也就是一个个隔热保温单元,涂层导热系数能达到0.04W/m.K,可以有效阻止热量传导,隔热保温,涂层的绝热等级达到R-30.1,热反射率为90%以上,可以大量的反射红外线,防止红外线对物体进行加热,能有效抑制太阳和红外线的辐射热和热量传导,隔热保温抑制效率可达90%左右。
保温隔热材料有些什么2一、隔热材料有哪些
隔热材料是装修中用来冬季保温,夏季隔热的重要材料,隔热材料主要分为多孔材料,热反射材料和真空材料三类。
多孔材料
多孔材料利用材料本身所含的孔隙隔热,因为空隙内的空气或惰性气体的导热系数很低,如泡沫材料、纤维材料等热反射材料具有很高的反射系数,能将热量反射出去,如金、银、镍、铝箔或镀金属的聚酯、聚酰亚胺薄膜等。
真空绝热材料
真空绝热材料是利用材料的内部真空达到阻隔对流来隔热。航空航天工业对所用隔热材料的重量和体积要求较为苛刻,往往还要求它兼有隔音、减振、防腐蚀等性能。各种飞行器对隔热材料的需要不尽相同。飞机座舱和驾驶舱内常用泡沫塑料、超细玻璃棉、高硅氧棉、真空隔热板来隔热。
热反射材料
热反射材料是通过图层的反射,跟热水瓶内胆原理相似。导弹头部用的隔热材料早期是酚醛泡沫塑料,随着耐温性好的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应用,又将单一的隔热材料发展为夹层结构。导弹仪器舱的隔热方式是在舱体外蒙皮上涂一层数毫米厚的发泡涂料,在常温下作为防腐蚀涂层,当气动加热达到200°C以上时,便均匀发泡而起隔热作用。
人造地球卫星是在高温、低温交变的环境中运动,须使用高反射性能的多层隔热材料,一般是由几十层镀铝薄膜、镀铝聚酯薄膜、镀铝聚酰亚胺薄膜组成。另外,表面隔热瓦的研制成功解决了航天飞机的隔热问题,同时也标志着隔热材料发展的更高水平。
二、好的隔热材料是什么
选择隔热材料时先确定用在什么地方,不同的地方隔热材料效果有区别。常见的导热系数较低的几种隔热材料有保温隔热纸、玻璃纤维棉板/毡、聚氨酯发泡板、离心剥离纤维棉/岩棉、微纳隔热板等。
低温隔热需要导热系数很小的隔热材料,比如说维耐隔热硬毡、纳基隔热软毡等高温隔热则用导热系数高的材料比如说云母等。
保温隔热材料有些什么3保温隔热材料有哪些
保温隔热材料有聚氨酯硬泡、聚苯板隔热层、FS水泥粉煤灰保温屋面和FB新型复合屋面板。
1、聚氨酯硬泡
聚氨酯硬泡是现代一种新型的有闭孔结构且密度小的微孔泡沫材料,它的隔热性能非常好,热导率很小,而且吸水率也很低,施工操作也方便。
不过,由于聚氨酯硬泡正处于起步的阶段,所以在屋面上一般都会采用直接喷涂方式进行隔热处理。这种方法只要在现场喷涂发泡成型,而且无论是怎样的屋面结构都可进行作业。
2、聚苯板隔热层
聚苯板隔热层的制作是采用粉碎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和水泥掺合形成的屋面板,它是处于防水层和细石混凝土面层之间,它不仅有隔热的效果,还可以当做隔热层,这样就可以避免面层细石混凝土热胀冷缩拉裂防水层。
不过现在较为常用的还是架空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它和女儿墙只有250mm的间隙,所以外界热量还是能传达到室内,而且加上间隙下的深色防水层还会吸热,从而导致居室温度上升。
3、FS水泥粉煤灰保温屋面
这类新型隔热材料是采用硫铝酸盐水泥、发泡剂、稳泡剂以及粉煤灰等材料浇筑并发泡成型的。它的环保性能很好,综合利用情况也好,而且它的密度小,热导率低,所以保温性能好。由于FS型保温材料为闭孔结构,其自然含水率和吸水率都比较低,所以水泥砂浆找平层的水分不会被吸收。
4、FB新型复合屋面板
FB新型复合屋面板由保温板、轻质结构板以及空气层三层保温隔热层组成,其保温隔热效果非常好,而且还采用特殊处理使其防水效果也很好。它的质地轻盈,相比传统的屋面重量减轻约230kg/m2,提高了工作效率。
保温隔热材料该如何选择
保温隔热材料的选择可以根据保温隔热材料的价格对成本进行核算,选择性价比价最高的隔热材料,所选择的的保温隔热材料应与使用环境相符合,并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这样才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高温隔热材料。
1、根据隔热材料的耐温性,保温隔热材料分为高温保温隔热材料、中温保温隔热材料和低温保温隔热材料三种。选择高温保温隔热材料和中温保温隔热材料的时候,应选择高于长时间使用温度100-150℃的隔热材料,而低温保温隔热材料应选择低于长时间使用温度10-30℃的隔热材料。
2、保温隔热材料按照形态分为纺织品、异形件、棉、毯等,不同形态的隔热材料在物理性质上也有一定的区别,在选择保温隔热材料的时候,应看该材料的物理性质是否与使用环境相符合。
前言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防火涂料及涂层厚度
第三章钢结构防火涂料的施工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质量要求
第三节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施工
第四节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施工
第四章工程验收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钢结构防火涂料试验方法
附录三钢结构防火涂料施用厚度计算方法
附录四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厚度测定方法
附录五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主编单位:公安部四川消防科学研究所
审查单位:全国工程防火防爆标准技术委员会
批准单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批准日期:1990年9月10日
前言
我国自80年代中期起,随着钢结构建筑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钢结构防火涂料,在工程中推广应用,对于贯彻有关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提高钢结构的耐火极限,减少火灾损失,取得了显著效果。为了统一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设计、施工方法和质量标准等应用技术要求,保证应用效果,确保防火安全,特制订本规范。
本规范的编制,遵照国家工程建设的有关方针政策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调查研究了我国钢结构火灾的特点,总结了防火涂料保护钢结构的实践经验,并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钢结构防火涂料科研成果,反复征求有关科研设计、生产施工、高等院校、公安消防和建设等单位与专家的意见,经全国工程防火防爆标准技术委员会审查定稿。
现批准《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范》为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编号为CECS24∶90,并推荐给各工程建设有关单位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及有关资料寄交四川省都江堰市公安部四川消防科学研究所转全国工程防火防爆标准技术委员会(邮政编码:611830)。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1990年9月10日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贯彻实施国家的有关建筑防火规范,使用防火涂料保护钢结构,提高其耐火极限,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建筑物及构筑物钢结构防火保护涂层的设计、施工和验收。
第1.0.3条钢结构防火涂料的应用,除遵守本规范外,尚应遵守国家有关防火规范及其他现行规定。第二章防火涂料及涂层厚度
第2.0.1条钢结构防火涂料分为薄涂型和厚涂型两类,其产品均应通过国家检测机构检测合格,方可选用。
第2.0.2条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主要技术性能按附录二的有关方法试验,其技术指标应符合表2.0.2的规定。
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性能表2.0.2
项目指标
粘性强度(MPa)≥0.15
抗弯性挠曲L/100,涂层不起层、脱落
抗振性挠曲L/200,涂层不起层、脱落
耐水性(h)≥24
耐冻融循环性(次)≥15
耐火极限涂层厚度(mm)35.57
耐火时间不低于(h)0.51.01.5
第2.0.3条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主要技术性能按附录二的有关方法试验,其技术指标应符合表2.0.3的规定。
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性能2.0.3
项目指标
粘结强度(MPa)≥0.04
抗压强度(MPa)≥0.3
干密度(kg/)≤500
续2.0.3
项目指标
热导率〔W/(m·K)〕≤0.1160(0.1kcal/m·h·℃
耐水性(h)≥24
耐冻融循环性(次)≥15
耐火极限涂层厚度(mm)1520304050
耐火时间不低于(h)1.01.52.02.53.0
第2.0.4条采用钢结构防火涂料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室内裸露钢结构、轻型屋盖钢结构及有装饰要求的钢结构,当规定其耐火极限在1.5h及以下时,宜选用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
二、室内隐蔽钢结构、高层全钢结构及多层厂房钢结构,当规定其耐火极限在1.5h以上时,应选用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
三、露天钢结构,应选用适合室外用的钢结构防火涂料。
第2.0.5条用于保护钢结构的防火涂料应不含石棉,不用苯类溶剂,在施工干燥后应没有刺激性气味;不腐蚀钢材,在预定的使用期内须保持其性能。
第2.0.6条钢结构防火涂料的涂层厚度,可按下列原则之一确定:
一、按照有关规范对钢结构不同构件耐火极限的要求,根据标准耐火试验数据选定相应的涂层厚度。
二、根据标准耐火试验数据,参照本规范附录三计算确定涂层的厚度。
第2.0.7条施加给钢结构的涂层质量,应计算在结构荷载内,不得超过允许范围。
第2.0.8条保护裸露钢结构以及露天钢结构的防火涂层,应规定出外观平整度和颜色装饰要求。
第2.0.9条钢结构构件的防火喷涂保护方式,宜按图0.90选用。
图2.0.9钢结构防火保护方式
(a)工字型柱的保护;(b)方型柱的保护;(c)管型构件的保护;(d)工字梁的保护;(e)楼板的保护
第三章钢结构防火涂料的施工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3.1.1条钢结构防火喷涂保护应由经过培训合格的专业施工队施工。施工中的安全技术和劳动保护等要求,应按国家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第3.1.2条当钢结构安装就位,与其相连的吊杆、马道、管架及其他相关连的构件安装完毕,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防火涂料施工。
第3.1.3条施工前,钢结构表面应除锈,并根据使用要求确定防锈处理。除锈和防锈处理应符合现行《钢结构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中有关规定。
第3.1.4条钢结构表面的杂物应清除干净,其连接处的缝隙应用防火涂料或其他防火材料填补堵平后方可施工。
第3.1.5条施工防火涂料应在室内装修之前和不被后继工程所损坏的条件下进行。施工时,对不需作防火保护的部位和其他物件应进行遮蔽保护,刚施工的涂层,应防止脏液污染和机械撞击。
第3.1.6条施工过程中和涂层干燥固化前,环境温度宜保持在5~38℃,相对湿度不宜大于90%,空气应流通。当风速大于5m/s,或雨天和构件表面有结露时,不宜作业。
第二节质量要求
第3.2.1条用于保护钢结构的防火涂料必须有国家检测机构的耐火极限检测报告和理化性能检测报告,必须有防火监督部门核发的生产许可证和生产厂方的产品合格证。
第3.2.2条钢结构防火涂料出厂时,产品质量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附有涂料品种名称、技术性能、制造批号、贮存期限和使用说明。
第3.2.3条防火涂料中的底层和面层涂料应相互配套,底层涂料不得锈蚀钢材。
第3.2.4条在同一工程中,每使用100t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应抽样检测一次粘结强度;每使用500t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应抽样检测一次粘结强度和抗压强度。
第三节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施工
第3.3.1条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底涂层(或主涂层)宜采用重力式喷枪喷涂,其压力约为0.4MPa。局部修补和小面积施工,可用手工抹涂。面层装饰涂料可刚涂、喷涂或滚涂。
第3.3.2条双组份装的涂料,应按说明书规定在现场调配;单组份装的涂料也应充分搅拌。喷涂后,不应发生流淌和下坠。
第3.3.3条底涂层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当钢基材表面除锈和防锈处理符合要求,尘土等杂物清除干净后方可施工。
二、底层一般喷2~3遍,每遍喷涂厚度不应超过2.5mm,必须在前一遍干燥后,再喷涂后一遍。
三、喷涂时应确保涂层完全闭合,轮廓清晰。
四、操作者要携带测厚针检测涂层厚度,并确保喷涂达到设计规定的厚度。
五、当设计要求涂层表面要平整光滑时,应对最后一遍涂层作抹平处理,确保外表面均匀平整。
第3.3.4条面涂层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当底层厚度符合设计规定,并基本干燥后,方可施工面层。二、面层一般涂饰1~2次,并应全部覆盖底层。涂料用量为0.5~1kg/_。
三、面层应颜色均匀,接槎平整。
第四节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施工第3.4.1条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宜采用压送式喷涂机喷涂,空气压力为0.4~0.6MPa,喷枪口直径宜为6~10mm。第3.4.2条配料时应严格按配合比加料或加稀释剂,并使稠度适宜,边配边用。第3.4.3条喷涂施工应分遍完成,每遍喷涂厚度宜为5~10mm,必须在前一遍基本干燥或固化后,再喷涂后一遍。喷涂保护方式、喷涂遍数与涂层厚度应根据施工设计要求确定。第3.4.4条施工过程中,操作者应采用测厚针检测涂层厚度,直到符合设计规定的厚度,方可停止喷涂。
第3.4.5条喷涂后的涂层,应剔除乳突,确保均匀平整。
第3.4.6条当防火涂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重喷:
一、涂层干燥固化不好,粘结不牢或粉化、空鼓、脱落时。
二、钢结构的接头、转角处的涂层有明显凹陷时。
三、涂层表面有浮浆或裂缝宽度大于1.0mm时。
四、涂层厚度小于设计规定厚度的85%时,或涂层厚度虽大于设计规定厚度的85%,但未达到规定厚度的涂层之连续面积的长度超过1m时。
第四章工程验收
第4.0.1条钢结构防火保护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组织包括消防监督部门在内的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
第4.0.2条竣工验收时,检测项目与方法如下:
一、用目视法检测涂料品种与颜色,与选用的样品相对比。
二、用目视法检测涂层颜色及漏涂和裂缝情况,用0.75~1kg榔头轻击涂层检测其强度等,用1m直尺检测涂层平整度。
三、按本规范附录四的规定检测涂层厚度。
第4.0.3条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层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涂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
二、无漏涂、脱粉、明显裂缝等。如有个别裂缝,其宽度不大于0.5mm。
三、涂层与钢基材之间和各涂层之间,应粘结牢固,无脱层、空鼓等情况。
四、颜色与外观符合设计规定,轮廓清晰,接槎平整。
第4.0.4条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层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涂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如厚度低于原订标准,但必须大于原订标准的85%,且厚度不足部位的连续面积的长度不大于1m,并在5m范围内不再出现类似情况。
二、涂层应完全闭合,不应露底、漏涂。
三、涂层不宜出现裂缝。如有个别裂缝,其宽度不应大于1mm。
四、涂层与钢基材之间和各涂层之间,应粘结牢固,无空鼓、脱层和松散等情况。
五、涂层表面应无乳突。有外观要求的部位,母线不直度和失圆度允许偏差不应大于8mm。
第4.0.5条验收钢结构防火工程时,施工单位应具备下列文件:
一、国家质量监督检测机构对所用产品的耐火极限和理化力学性能检测报告。
二、大中型工程中对所用产品抽检的粘结强度、抗压强度等检测报告。
三、工程中所使用的产品的合格证。
四、施工过程中,现场检查记录和重大问题处理意见与结果。
五、工程变更记录和材料代用通知单。
六、隐蔽工程中间验收记录。
七、工程竣工后的现场记录。
附录一名词解释
名词说明
钢结构防火涂料施涂于建筑物和构筑物钢结构构件表面,能形成耐火隔热保护层,以提高钢结构耐火极限的涂料。按其涂层厚度及性能特点可分为薄涂型和厚涂型两类
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B类)涂层厚度一般为2~7mm,有一定装饰效果,高温时膨胀增厚,耐火隔热,耐火极限可达0.5~1.5h。又称为钢结构膨胀防火涂料。
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H类)涂层厚度一般为8~50mm,呈粒状面,密度较小热导率低,耐火极限可达0.5~3.0h。又称为钢结构防火隔热涂料
裸露钢结构建筑物或构筑物竣工后仍然露明的钢结构,如体育场馆、工业厂房等的钢结构
隐蔽钢结构建筑物或构筑物竣工后,已经被围护、装修材料遮蔽、隔离的钢结构,如影剧院、百货楼、礼堂、办公大厦、宾馆等的钢结构
露天钢结构建筑物或构筑物竣工后,极露置于大气中,无屋盖防雨防风的钢结构,如石油化工厂、石油钻井平台、液化石油汽贮罐支柱钢结构等附录二钢结构防火涂料试验方法
一、钢结构防火涂料耐火极限试验方法:
将待测涂料按产品说明书规定的施工工艺施涂于标准钢构件(例如I36b或I40a工字钢)上,采用国家标准《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GB9978-88),试件平放在卧式炉上,燃烧时三面受火。试件支点内外非受火部分的长度不应超过600mm。按设计荷载加压,进行耐火试验,测定某一防火涂层厚度保护下的钢构件的耐火极限,单位为h。
二、钢结构防火涂料粘结强度试验方法:
参照《合成树脂乳液砂壁状建筑涂料》(GB9153—88)6.12条粘结强度试验进行。
1.试件准备:将待测涂料按说明书规定的施工工艺施涂于70mm×70mm×10mm的钢板上(见附图2.1)
附图2.1测粘结强度的试件
薄涂型膨胀防火涂料厚度δ为3~4mm,厚涂型防火涂料厚度δ为8~10mm。抹平,放在常温下干燥后将涂层修成50mm×50mm,再用环氧树脂将一块50mm×50mm×(10~15)mm的钢板粘结在涂层上,以便试验时装夹。
2.试验步骤:将准备好的试件装在试验机上,均匀连续加荷至试件涂层破裂为止。
粘结强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fb——粘结强度(MPa);
F——破坏荷载(N);
A——涂层与钢板的粘结面面积()。
每次试验,取5块试件测量,剔除最大和最小值,其结果应取其余3块的算术平均值,精确度为0.01MPa。
三、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参照GBJ203-83标准中附录二“砂浆试块的制作、养护及抗压强度取值”方法进行。
将拌好的防火涂料注入70.7mm×70.7mm×70.7mm试模捣实抹平,待基本干燥固化后脱模,将涂料试块放置在60±5℃的烘箱中干燥至恒重,然后用压力机测试,按下式计算抗压强度:
式中R——抗压强度(MPa);
P——破坏荷载(N);
A——受压面积()。
每次试验的试件5块,剔除最大和最小值,其结果应取其余3块的算术平均值,计算精确度为0.01MPa。
四、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干密度试验方法:
采用准备做抗压强度的试块,在做抗压强度之前采用直尺和称量法测量试块的体积和质量。干密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R——防火涂料涂层干燥密度(kg/);G——试件质量(kg);
V——试件体积(c)。
每次试验,取5块试件测量,剔除最大和最小值,其结果应取其余3块的算术平均值,精确度为±20kg/。
五、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热导率的试验方法:
本方法用于测定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热导率。参照有关保温隔热材料导热系数测定方法进行。
1.试件准备:将待测的防火涂料按产品说明书规定的工艺施涂于200mm×200mm×20mm或φ200mm的试模内,捣实抹平,基本干燥固化后脱模,放入60±5℃的烘箱内烘干至恒重,一组试样为2个。
2.仪器:稳态法平板导热系数测定仪(型号DRP—1)。
3.试验步骤:
(1)试样须在干燥器内放置24h。
(2)将试样置于测定仪冷热板之间,测量试样厚度,至少测量4点,精确到0.1mm。
(3)热板温度为35±0.1℃,冷板温度为25±0.1℃,两板温差10±0.1℃。
(4)仪器平衡后,计量一定时间内通过试样有效传热面积的热量,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所传导的热量恒定之后,继续测量2次。
(5)试验完毕再测量厚度,精确到0.1mm,取试验前后试样厚度的平均值。
4.计算式:
式中λ——热导率〔W炖(m·K)〕;
Q——恒定时试样的导热量(J);
s——试样有效传热面积(_);
△Z——测定时间间隔(h);
△t——冷、热板间平均温度差(℃)。
六、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抗振性试验方法:本方法用于测定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的抗振性能。采用经防锈处理的无缝钢管(钢管长1300mm,外径48mm,壁厚4mm),涂料喷涂厚度为3~4mm,干燥后,将钢管一端以悬臂方式固定,使另一端初始变位达L/200(见附图2.2),以突然释放的方式让其自由振动。反复试验3次,试验停止后,观察试件上的涂层有无起层和脱落发生。记录变化情况,当起层、脱落的涂层面积超过1c_即为不合格。
附图2.2抗振试件安装和位移
注: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的抗撞击性能可用一块400mm×400mm×10mm的钢板,喷涂25mm厚的防火涂层,干燥固化,并养护期满后,用0.75~1kg的榔头敲打或用其他钝器撞击试件中心部位,观察涂层凹陷情况,是否出现开裂、破碎或脱落现象。
七、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抗弯性试验:
本方法用于测定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的抗弯性能。试件与抗振性试验用的试件相同。试件干燥后,将其两端简支平放在压力机工作台上,在其中部加压至挠度达L/100时(L为支点间距离,长1000mm),观察试件上的涂层有无起层、脱落发生。
八、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耐水性试验方法:
参照《漆膜耐水性测定法》(GB1733)甲法进行。用120mm×50mm×10mm钢板,经防锈处理后,喷涂防火涂料(薄涂型涂料的厚度为3~4mm,厚涂型涂料的厚度为8~10mm),放入60±5℃的烘箱内干燥至恒重,取出放入室温下的自来水中浸泡,观察有无起层、脱落等现象发生。
九、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耐冻融性试验方法:
本方法参照《建筑涂料耐冻融循环性测定法》(GB9154-88)进行。
试件与耐水性试验相同。对于室内使用的钢结构防火涂料,将干燥后的试件,放置在23±2℃的室内18h,取出置于-18~-20℃的低温箱内冷冻3h,再从低温箱中取出放入50±2℃的烘箱中恒温3h,为一个循环。如此反复,记录循环次数,观察涂层开裂、起泡、剥落等异常现象。对于室外用的钢结构防火涂料,应将试件放置在23±2℃的室内18h改为置于水温为23±2℃的恒温水槽中浸泡18h,其余条件不变。
附录三钢结构防火涂料施用厚度计算方法
在设计防火保护涂层和喷涂施工时,根据标准试验得出的某一耐火极限的保护层厚度,确定不同规格钢构件达到相同耐火极限所需的同种防火涂料的保护层厚度,可参照下列经验公式计算:
式中T1——待喷防火涂层厚度(mm);
T2——标准试验时的涂层厚度(mm);
W1——待喷钢梁重量(kg/m);
W2——标准试验时的钢梁重量(kg/m);
D1——待喷钢梁防火涂层接触面周长(mm);
D2——标准试验时钢梁防火涂层接触面周长(mm);
K——系数。对钢梁,K=1;对相应楼层钢柱的保护层厚度,宜乘以系数K,设K=1.25。
公式的限定条件为:W/D≥22,T≥9mm,耐火极限t≥1h。
附录四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厚度测定方法
一、测针与测试图:
测针(厚度测量仪),由针杆和可滑动的圆盘组成,圆盘始终保持与针杆垂直,并在其上装有固定装置,圆盘直径不大于30mm,以保证完全接触被测试件的表面。如果厚度测量仪不易插入被插材料中,也可使用其他适宜的方法测试。测试时,将测厚探针(见附图4.1)垂直插入防火涂层直至钢基材表面上,记录标尺读数。
附图4.1测厚度示意图
二、测点选定:
1.楼板和防火墙的防火涂层厚度测定,可选两相邻纵、横轴线相交中的面积为一个单元,在其对角线上,按每米长度选一点进行测试。
2.全钢框架结构的梁和柱的防火涂层厚度测定,在构件长度内每隔3m取一截面,按附图4.2所示位置测试。
工字梁工型柱方形柱
附图4.2测点示意图
3.桁架结构,上弦和下弦按第二条的规定每隔3m取一截面检测,其他腹杆每根取一截面检测。
三、测量结果:
对于楼板和墙面,在所选择的面积中,至少测出5个点;对于梁和柱在所选择的位置中,分别测出6个和8个点。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平均值,精确到0.5mm。
附录五本规范用词说明
一、执行本规范时,对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以便在执行中区别对待。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作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作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作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
二、条文中必须按指定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有关规定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要求或规定”。非必须按所规定的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可参照??执行”。
附加说明本规范主编单位、参加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
主编单位:公安部四川消防科学研究所
参加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建筑防火材料公司
主要起草人:赵宗治孙东远袁佑民卿秀英
审查单位:全国工程防火防爆标准技术委员会
C.I 颜料黄 5 C.I.Pigment Yellow 5 4106-67-6 耐晒黄5G 颜料黄5G 汉沙黄5G C.I. 颜料黄6 C.I.Pigment Yellow6 4106-76-7 耐晒黄3G颜料黄3G 汉沙黄3G C.I..颜料黄7 C.I.Pigment Yellow7 C.I. 颜料黄12 C.I.Pigment Yellow12 6358-85-6 联苯胺黄;1138或1003联苯胺黄 C.I. 颜料黄13 C.I.Pigment Yellow13 5102-83-0 联苯胺黄;1140永固黄GR C.I. 颜 料黄14 C.I.Pigment Yellow14 5468-75-7 永固黄G 1140永固黄2GS C.I. 颜料 黄16 C.I.Pigment Yellow16 5979-28-2 永固黄;GR 6203永固黄;耐晒黄GR 1137永固黄。 C.I. 颜料黄 17 C.I.Pigment Yellow17 4531-49-1 永固黄GG,1134永固黄GG. C.I.颜料黄63 C.I.Pigment Yellow63 14569-54-1 橡胶塑料黄 C.I.颜料黄65 C.I.Pigment Yellow65 6528-34-3 永固黄RN, 颜料黄RN C.I.颜料黄81 C.I.Pigment Yellow81 22094-93-5 联苯胺黄10G C.I.颜料黄83 C.I.Pigment Yellow83 5567-15-7 永固黄HR联苯胺黄HR C.I.颜料黄98 C.I.Pigment Yellow98 32432-45-4 耐晒艳黄10GX C.I.颜料黄13936888-99-0 C.I 颜料黄155 C.I.Pigment Yellow155 C.I. 颜料黄173 C.I.Pigment Yellow173 C.I.颜料黄182 C.I.Pigment Yellow182 C.I. 颜料黄185 C.I.Pigment Yellow185 76199-85-4永固黄7G Permanent Yellow7G 1116永固黄、6204永固黄、耐晒黄7G 有机中黄 Organic Middle Yellow 1154有机中黄 有机柠檬黄 Organic Lemon Yellow 7501柠檬黄 醇溶耐晒黄CGG Spirit Light Fast Yellow CGG 醇溶黄CGG 411 醇溶耐晒黄CGG 1940 醇溶耐晒黄CGG. C.I.溶剂黄14 C.I. Solvent Yellow14油溶黄 (Oil Yellow ) 1904 油溶黄; 苏旦一 C.I.溶剂黄19 C.I. Solvent Yellow19 10343-55-23 醇溶耐晒黄 GR 1941 醇溶耐哂黄 GR 1945 醇溶耐晒黄GR 410 醇溶耐晒黄 GR C.I. 颜料橙 1 C.I.Pigment Orange 1 6371-96-6 永固黄 3R C.I. 颜 料 橙5 C.I.Pigment Orange 5 346/8-63-1 永固橙 RN 2166 永固橙 RN 3003 永固橙 RN C.I. 颜料橙 13 C.I.Pigment Orange 13 3520-72-7 坚牢橙 G 联苯胺橙;永固橘黄 G 橡胶塑料橙 G C.I. 颜料橙14 C.I.Pigment Orange 14 6837-37-2 C.I 颜料橙 18 C.I.Pigment Orange 18 1325-14-0C.I. 颜料橙24 .C.I.Pigment Orange 24. 6410-27-1 永固橙 GC (Dernanect Orange GC )永固橙 GTR C.I. 颜料红3 C.I.Pigment Red 3 2425-85-6 甲苯胺红;入漆朱;71甲苯胺红;1207甲苯胺红;3138甲苯胺红 C.I.颜料红4 C.I.Pigment Red 4 2814-77-9 永固银朱 R 银朱R 300颜料银朱R 3106 颜料银朱R C.I.颜料红 5 C.I.Pigment Red 5 6410-41-9 坚牢洋红FB永固桃红 FB3107 永固桃红 FB C.I 颜料红7 C.I.Pigment Red 7 6471-51-8C.I 颜料红 8 C.I.Pigment Red 8 永固红3005;永固红 F4R C.I 颜料红 9 C.I.Pigment Red 9 6410-38-4 永固红 FRLL
C.I 颜料红 10 C.I.Pigment Red 10 6410-35--1 永固红 FRL C.I 颜料红 12 C.I.Pigment Red 12 6410-32-8 永固枣红FRR591 紫红; 紫红 F2R C.I 颜料红 13 C,I.Pigment Red 13 6535-47-3 甲 苯胺紫红;入漆紫;紫红粉; 572 甲苯胺紫红;1302甲苯胺紫红;3172 甲本胺紫红。 C.I 颜料红 16 C.I.Pigment Red 16 6407-71-2 永固红 F3R C.I 颜料红 17 C.I.Pigment Red 17 6655-84-1 永固红 RA 永固红 RT C.I 颜料红 21 C.I.Pigment Red 21 6410-26-0C.I 颜料红 31 C.I.Pigment Red 31 6448-96-0 橡胶 颜料枣红 BF 橡胶枣红 BF .坚固红 VBR . C.I 颜料红 32 C.I.Pigment Red 32 6410-29-3 橡胶颜料红玉BF 永固桃红 FR 永固红 FR 坚固桃红 BR C.I 颜料红 37 C,I.Pigment Red 37 6883-91-6 C.I 颜料红40 C.I.Pigment Red 40 2653-64-7 C.I 颜料红48 C.I.Pigment Red 48 3564-21-4C.I 颜料红48:1 C.I.Pigment Red 48 :1 7585-41-3 耐晒大红 BBN耐晒大红 BBN-P3118耐 晒大红 BBN3133永固红 2BN 耐晒大红 2B C.I 颜料红48: 2 C.I.Pigment Red 48 :2 7023-61-2 永固红 F5R 耐晒艳红 BBC 3120 耐晒艳红 BBC 3134 永固红 2BC 永固红 2BP C.I 颜料红48:3 C.I.Pigment Red 48: 3 15782-05-5 耐晒红 BBS 3115 永固红 2BS 3119 耐晒红 BBS C.I 颜料红48:4 C,I.Pigment Red 48: 4 5280-66-0 永固红 2BL 永固红 2BRS 耐晒深红 BBM 3126 耐晒深红 BBM 3136 永固红 2BM . C.I 颜料红48:5 C.I.Pigment Red 48: 5 耐晒红 MGP 颜料红 MG C.I 颜料红49 C.I.Pigment Red 49 1248-18-6C.I 颜料红49:1 C.I.Pigment Red 49:1 1103-38-4 立索尔大红 ;105立索尔大红 ;1301立索尔大红 ;3144立索尔大红 ;3144立索尔大红 R C.I 颜料红49;2 C.I.Pigment Red 49 :2 1103-39-5 立 索尔深红;206 立索尔深红;3114立索尔深红; C.I 颜料红53 C.I.Pigment Red 53 2092-56-0 C.I 颜料红53:1 C.I.Pigment Red 53 :1 5160-2-1 金光红 C 3110 金光红C 1306 金光红 C 油墨大红;色淀淡 红C橡胶大红LC金光红CN色淀红C3180金光红C C.I 颜料红54 C.I.Pigment Red 54 6373-10-0 颜料紫酱 BLC 永固紫 BLC 3004 颜料紫红 BLC 3179 颜料紫酱 BLC C.I 颜料红56 C.I.Pigment Red 56 25310-96-7 C.I 颜料红57:1 C.I.Pigment Red 57 : 1 5281-4-9 立 索尔宝红 BK 立索尔宝红 A6B 3121立 索尔宝红FBB 洋红 6B 颜料艳红 6B 颜料红 6B 1307艳红6B C.I 颜料红58 :1 C.I.Pigment Red 58: 1 76613-71-3 永固大红LG 橡胶大红 LG 3105 橡胶大红 LG 5008 橡胶大红 LG C.I 颜料红58 :2 C.I.Pigment Red 58 : 2 7538-59-2 立索尔宝红 GK C.I 颜料红58 :4 C.I.Pigment Red 58 :4 酒红色原 C.I 颜料红60 :1 C.I.Pigment Red 60 :1 1325-16-2 C.I 颜料红62 C.I.Pigment Red 62 109823-18-9
C.I 颜料红63:1 C.I.Pigment Red 63 : 1 6417-83-0 立 索尔紫红 ;立索尔紫红 2R 紫红 BON 575 立索尔紫红;576立 索尔紫红2R 3165立索尔 紫红 2R C.I 颜料红68 C.I.Pigment Red 68 5850-80-6 C.I 颜料红81 C.I.Pigment Red 81 12224-98-8 耐晒淡红色淀 ;2501 耐晒淡红色淀 ; 2501淡红色淀;3528 耐晒淡红色淀 ;1004 桃红色源 ; 耐晒纯桃红 C.I 颜料红122 C.I.Pigment Red 122 16043-40-6C.I 颜料红175 C.I.Pigment Red 175 6985-92-8 PV 坚牢红 HFT C.I 颜料红208 C.I.Pigment Red 208 31778-10-6 C.I 颜料红176 C.I.Pigment Red 176 12225-06-8大红粉 Scarlet Powder 222K 大红粉 ;808 大红粉 ;3132 大红粉 ;5203 大红粉 金光红 Bronze Red统一金光红 ;金红粉 ;101金光红;301金光红;3006 金光红 ;3104 颜料金光红 耐晒桃红色淀 Light Fast Pink Lake 2503 耐晒桃红色淀;2503 桃红色淀; 3288 耐晒桃红色淀 耐晒玟瑰红色淀 Light Fast Rose Red Lake 3293耐晒色, 玫瑰色淀,2502 或3307 耐晒玫瑰红色淀,2502玫瑰红色淀, 1500耐晒玫瑰红色淀; 1502耐 晒玫瑰色淀;1003色淀 C.I 溶剂红24 C.I.Solvent Red 24 85-83-6 油溶红;128烛红;油红;蜡烛红油;400油溶 蜡红;3902油溶红;烛红;透明塑料红301 C.I 颜料紫3 C.I.Pigment Violet 3 1325-82-2 耐晒射光青莲色淀;耐晒射光菁莲;3501射光青莲色淀;6250耐晒青莲色原R C.I 颜料紫19 C.I.Pigment Violet 19 1047-16-1 喹吖啶酮红;酞菁 红;3501大分子 红Q3B 喹吖啶酮紫 Quinacridone Violet 1047-16-1 C.I. 颜料紫19 , 酞菁紫 永固紫RL C.I. 颜料紫23 耐晒青莲色淀 Light Fast Violet Lake C.I.颜料蓝1 C.I.Pigment Blue 1 1325-87-7 4235 耐晒品蓝色淀 BO 品蓝色淀 BO C.I.颜料蓝 10 C.I.Pigment Blue 10 1325-87-7 耐晒品蓝色原R4138 耐晒品蓝色淀;4233 或1399 耐晒品蓝色淀;4260 耐晒品蓝色原 2R 酞菁蓝 B Phthalocyanine Blue B 147-14-8 C. I. 颜料蓝15; 酞菁蓝 PHBN 4352 酞菁蓝 B4402 酞菁蓝; 酞菁蓝 酞菁蓝 BX Phthalocyanine Blue BX 147-14-8 C. I. 颜料蓝15;4322 酞菁蓝 BX4322 颜料酞菁蓝BX 6001 酞菁蓝 BX 酞菁蓝 BS Phthalocyanine Blue BS 147-14-8 C. I. 颜料蓝15 :14303稳定型酞菁蓝BS4303 颜料酞菁蓝 BS4353稳定酞菁蓝;6003稳定酞 菁蓝BS4303大分子蓝BS α-抗絮凝抗结晶 酞菁蓝 147-14-8 C .I. 颜料蓝15 :2 ;酞菁蓝 NCF 4316颜料酞菁蓝 B4G 147-14-8 4311 大分子蓝 B4GC .I . 颜料蓝 15 :3 ( 74160 ) 耐晒油漆湖蓝色淀Light Fast Iacquer SkyBlueIake 67340-41-4 2321;4231 耐晒油漆湖蓝色淀 ; C . I . 颜料蓝 17 :1 C.I颜料蓝17:1 C.I.Pigment Blue 17 :1 67340-41-4 耐晒孔雀蓝色淀; 4230; 2360 耐晒孔雀蓝色
淀
4923醇溶耐晒圆 珠笔蓝 GR (4923 Spirt Light Fast Ball-penBlueGR GR ) 423 耐晒圆珠笔蓝
C.I.颜料蓝 61:1 C.I.Pigment Blue 61 :1 1324-76-1 射光蓝浆; 4991 射光蓝浆 AG 7001 射光蓝浆 AG C.I 颜料绿 7 C.I.Pigment Green 7
C.I 颜料绿 8 C.I.Pigment Green 8 16143-80-9 颜料绿 ;1601 颜料绿; 5952 颜料绿 B C.I. 颜料绿36 C.I.Pigment Green 36 14302-13-7 黄光酞菁绿 3G
碱性品绿色淀 Basic Royal Green Lake 5229 (603 )碱性品绿色淀;901 翠绿光碱性艳绿色淀;902碱性品绿色淀;901 翠绿粉
碱性品绿色淀 Light Fast Royal Green Lake 2630 . 3606 耐晒品绿色淀;5102 耐晒品绿色淀;5261 耐晒品绿色原
耐晒翠绿色淀 Light Fast Jade Green Lake 1600耐晒锡利绿; 2600 翠绿色淀;5211 耐晒翠绿色淀 C.I.颜料棕 1 C.I.Pigment Brown 1 6410-40-8
塑料棕
7125塑料棕
1、铅笔硬度(三菱铅笔)
a.将测定硬度专用铅笔(MITSU-BISHI'UNT')前端削成矩形、平头,必要时用砂纸磨擦平;
b.测定时,手持铅笔与试板成45°角,均匀地以3mm/S的速度向前推出长度约1cm的线,按5条线,然后用橡皮擦擦去画线,5条线中的4条没有划痕时,即为该涂膜的硬度。
*测定时,所用铅笔硬度由低到高,直至最高,作为该涂膜的硬度。
2、附着力(画格法)
a.用专用划格器或美工刀在试片上划11条线(要将涂层划破),横竖交*,间距1mm,方格10个;
b.用专用胶带(CTZ-405型),密实地粘在格子上(须保证无空隙),然后呈45°角用力将胶带
c.如方格无脱落则判定附着力为100/100,1个脱落判定为99/100,依此类推。
3、抗冲击性(杜邦冲击仪)
a.将试验板置于冲击仪的冲击头处,并固定好;
b.将重锤由50cm处放下;(冲击头尺寸为1/2〃,重锤重量为500g)
c.观察冲击凸起面的效果,无龟裂、脱落为合格。
4、耐水性
a.将样板包边后(一般包住未电泳部份即可),置于40°恒温水浴槽中,500hr 后观察涂层,失光、脱落者为合格。
b.有时要求测耐水性前后的失光率和附着力(边缘1cm不作评价)
5、耐湿性
将样板置于恒温恒湿箱中,一般要求:40℃×RH59%×500hr,放置角度:15-30°(实际上试验时未考虑放置角度)。实验后,涂层无失光、起泡、脱落为合格。
6、耐盐雾试验
a.实验板用透明胶带包边,宽在5mm以上;然后在实验板上画75°角的交*,应划透至底材;
b.实验板放入盐雾箱,放置角度:与水平面成70±5°
c.时间到后,取出样板,用水洗净,将锈轻轻擦去,将水份擦干,放置2hr
d.用附着力胶带,呈45°用力拉划*处,用尺量度从划线到最大剥落处的宽度,以此为实验结果
7、杯突试验
a.杯突仪先回零,将试验板放在其中,夹紧;
b.旋转螺杆至所需深度(一般要求6mm)
c.观察凹面涂膜有无脱落、开裂等
8、耐酸性
a.配制质量分数为5%或10%的硫酸溶液,装于一容器中;
b.将实验板面积的1/2-2/3浸入以上溶液中,浸泡至所要求时间;(一般:5%,48hr,10%,24hr)
c.实验时间到后,取出,观察涂层有无失光、起泡、脱落、变黄等现象。
9、耐碱性
a.配制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装于一容器中;
b.将实验板面积的1/2-2/3浸入以上溶液中,浸泡至所要求时间(一般为48hr);
c.实验时间到后,取出,观察涂层有无失光、起泡、脱落、变黄等现象。
10、耐汽油性
a.样板面积的1/2-2/3浸泡在市售97#汽油中,25℃下浸泡7个小时,取出后放置2hr,观察涂层表面
11、耐MIBK擦拭(此项仅作为参考方法,以铅笔硬度为主)
a.用白色软布醮少许MIBK溶液,用1公斤左右的力在涂膜上来回擦拭20次;
b.用白色软布醮少许MIBK溶液,用1公斤左右的力在涂膜上来回擦拭20次;
c.观察冲击凸起面的效果,无龟裂、脱落为合格。
4、耐水性
a.将样板包边后(一般包住未电泳部份即可),置于40°恒温水浴槽中,500hr 后观察涂层,失光、脱落者为合格。
b.有时要求测耐水性前后的失光率和附着力(边缘1cm不作评价)
5、耐湿性
将样板置于恒温恒湿箱中,一般要求:40℃×RH59%×500hr,放置角度:15-30°(实际上试验时未考虑放置角度)。实验后,涂层无失光、起泡、脱落为合格。
6、耐盐雾试验
a.实验板用透明胶带包边,宽在5mm以上;然后在实验板上画75°角的交*,应划透至底材;
b.实验板放入盐雾箱,放置角度:与水平面成70±5°
c.时间到后,取出样板,用水洗净,将锈轻轻擦去,将水份擦干,放置2hr
d.用附着力胶带,呈45°用力拉划*处,用尺量度从划线到最大剥落处的宽度,以此为实验结果
7、杯突试验
a.杯突仪先回零,将试验板放在其中,夹紧;
b.旋转螺杆至所需深度(一般要求6mm)
c.观察凹面涂膜有无脱落、开裂等
8、耐酸性
a.配制质量分数为5%或10%的硫酸溶液,装于一容器中;
b.将实验板面积的1/2-2/3浸入以上溶液中,浸泡至所要求时间;(一般:5%,48hr,10%,24hr)
c.实验时间到后,取出,观察涂层有无失光、起泡、脱落、变黄等现象。
9、耐碱性
a.配制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装于一容器中;
b.将实验板面积的1/2-2/3浸入以上溶液中,浸泡至所要求时间(一般为48hr);
c.实验时间到后,取出,观察涂层有无失光、起泡、脱落、变黄等现象。
10、耐汽油性
a.样板面积的1/2-2/3浸泡在市售97#汽油中,25℃下浸泡7个小时,取出后放置2hr,观察涂层表面11、耐MIBK擦拭(此项仅作为参考方法,以铅笔硬度为主)
a.用白色软布醮少许MIBK溶液,用1公斤左右的力在涂膜上来回擦拭20次;
b.用白色软布醮少许MIBK溶液,用1公斤左右的力在涂膜上来回擦拭20次;
2种
1、手工喷涂
通过前线操作人员,对产品的表面直接进行喷油,现在目前应用于自动喷涂后不良品进行手工喷涂处理。
2、全自动喷涂
将需要喷涂加工的产品固定在可转动的支架上,然后将支架锁定在流水线上,通过流水线的移动和可转动支架不停的旋转,已达到100%均匀喷涂在产品表面。
扩展资料:
1、喷涂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安全技术培训,未经培训不准工作。
2、喷漆作业前必须对所有的喷漆设备及工具进行全面检查,确认无问题时方可工作。
3、喷漆作业场所的通风净化应符合GB 6415的要求。
4、作业中,企业安全技术部门应设专人定时测定密闭空间内空气中氧含量和可燃气体浓度,氧含量应在18%以上,可燃气体浓度应低于爆炸下限的10%。
5、舱内喷漆作业至少配备两人以上共同操作,若作业场所过于狭小,仅能容纳单人操作时,另外一人应负责监护。
6、高处喷漆作业应符合《船舶建造高处作业安全规程》。
7、多支喷枪同时作业,必须拉开间距(5m左右),并按一定的、同一方向进行喷涂。
8、特涂作业,其喷涂设备及软管应设专人管理,若设备出现故障或有异常情况,首先通知舱内人员撤出舱外,并由维修人员检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喷涂
市场规模
根据中国油墨协会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油墨年产量已从2015年的69.7万吨,发展到2019年的79.1万吨,年均增长率约为3.2%,预计在2021年产量可达到83.9万吨。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国油墨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我国印刷品人均消费量仍很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油墨的大力发展也显而易见。未来我国油墨工业的发展,除了增加产品外,将更注重于调整产品结构,主要在于提高生产集中度,加大研发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及产品的稳定性,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今多色、高速、快干、无污染、低消耗的现代化印刷业需要。
未来发展前景
1.国家产业政策支持
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将“数字印刷用油墨、墨水,环保型油墨,特殊印刷材料等制备技术”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2019年,发改委在修订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将“水性油墨、紫外光固化油墨、植物油油墨等节能环保型油墨生产”列为鼓励类。相关法规及产业政策的颁布实施,为油墨行业的稳步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将有利于油墨行业未来持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2.环保监管法规促进行业发展
市场的需求不但来源于产品,更来源于对环保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商品的包装有了更高的要求。油墨作为与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也受到了国民的关注。消费者对食品、医药、烟酒、化妆品、玩具等包装用印刷油墨提出了较高要求,UV油墨等环保、无毒、节能、减排的绿色特性正好符合消费者对包装印刷油墨的较高要求。因此,我国对油墨的绿色要求是环保型油墨发展的良好契机和机遇。
3.下游行业需求旺盛
油墨行业的下游主要为印刷业。伴随着网络普及带来阅读习惯改变,书刊印刷业受到较大冲击。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食品工业、医药、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物流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包装印刷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印刷业的发展重心,增速高于印刷行业的整体增长速度。来巨大的包装印刷市场需求是维持油墨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此外,UV油墨的使用使印刷效果更加逼真、效率提升、加工周期缩短,节约场地和时间,容易实现数字化印刷的应用,使UV油墨在印刷领域的渗透率逐年提高。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油墨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