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建材市场 > 正文

北新建材历史最数据

危机的火车
优美的电话
2023-04-24 07:57:56

宋志平谈国企改革:只有适应改革才能生存 才能发展壮大

最佳答案
舒适的大白
甜甜的咖啡豆
2025-07-18 08:51:08

12月17日,第十九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新时代新时代——致敬改革开放40年,庆祝北大建校120周年”。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杰出管理实践教授宋志平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

宋志平回顾了自己38年的工作经历,重点讲述了国企改革的经历和经验。他回忆说,改革开放初期,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对国有企业冲击巨大。当时,企业必须转变观念,产品占领市场才能存活。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国企改革,更是一场脱胎换骨的改变。国企三年脱困时期,他所在的北新建材是改革的尖刀班,通过上市获得发展资金。进入20世纪,他所在的企业继续探索改革,通过走混合所有制的道路,成就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

回顾这些经历后,宋志平感慨:只有改革,企业才能够存活下来,才能够发展壮大。他谈了三点体会:第一、今天的国企,已经是市场化改造了的国企,绝大部分都进入了充分竞争的领域,可以说是“新国企”,国企的生存发展,都依赖于改革。第二、国企改革,要抓住机遇、要下决心。先改革的,才能生存,改得彻底,才能改得成功。第三、改革需要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概括来说,就是能坚守、敢于创新,还要有家国情怀;这也是国企改革的精神。新时代,更需要激发这样枣橡培的改革热情和改革精神。

以下为实录:

凳唯 尊敬的刘俏院长,各位领导、光华的各位同仁和各位同学大家好!

首先我祝贺第十九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的召开,刚才听了各位领导、嘉宾的演讲非常受启发。主持人想让我以个人的亲身经历讲讲关于国企改革和我的一些体会。

亲历国企改革30多年,成就两家世界500强

我是1979年大学毕业就进入了国企,也就是今天大家都知道的一家上市公司——北新建材,我大学是学高分子化学的,去了做技术员。当时我们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当时的问题是产品要靠自己销售,因为过去的计划经济资金是安排的,我们的生产计划、我们的供应和销售也是安排的。市场经济的前面我们叫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一个是市场供应是靠自己采购,一个是产品销售靠自己销售;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我们当时叫“断奶”,所以当时的国有企业是非常之困难的。

改革开放之后,外资都进来了,当时的乡镇企业发展也很快,所以很多国有企业步履艰难,非常困难。最关键的是产品得卖得出去,我做了四年技术员之后,在80年代就毅然决然做了销售员,去卖产品,为什么?因为生产的产品堆满了车间,卖不出去,大家也没有事干。所以当时就带着大家去做市场,后来做了七年的销售厂长。那时候我们有一句话叫,“市场不相信眼泪,不找市长找市场”,所以在80年代很多国有企业能过得来的一定是产品占领了市场,市场工作做得不错才能够活下来。90年代我去做了厂长,北新建材的一把手,面临着企业机制不活、职工情绪低落,虽然说做销售厂长产品卖得不错,但是生产不出来,而且企业在银行账上没有资金,工人收入低、没房子,大家意见一大堆。

怎么来振兴这个企业呢?我那时候想,首先要让大家热情起来,所以我提出要点燃职工心中的火,工资年年涨、房子年年盖,所以工人的热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企业获得了新生。但是大家知道,那个时候我们每年有一个财务大检查,那是一关。很多国有企业都非常难过那一道关,一方面我们的职工需要激励,一方面我们的传统制度又非常死板。这就让我们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怎么来改变这些,所以当时就提出了制度创新。在1994年我们搞了百户试点,我带领的北新建如橘材是全国百户试点企业之一,百户试点提出了什么要求呢?就是四句话,今天十九大报告中还在用,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那时候经贸委副主任来到北新建材说,试点应该是改革的尖刀班,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改变,脱胎换骨很痛苦,但是改革必须要经历这一关。

说脱胎换骨可能大家都知道,从1998年到2000年的国企改革的三年脱困,三年脱困中有上千万国有企业职工下岗,今天回想起来心里还很不是滋味,改革中我们员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北新建材选择在1997年上市,那时候要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向哪里去的问题。所谓人就是指富余员工。北新建材通过上市获得资金进行发展,同时安置好了职工,是走了这样一条道路。所以在三年脱困过程中,北新建材没有职工下岗。我常常想,今天生存的国有企业,他们大多是那场改革的幸存者。

现在有时候一讲到国企,有些人就说是不是有很多特殊的优待,实际上我们改革冲击的就是国企,国企只有适应改革才能生存,当时我们那么多国企倒下了,就是因为没有适应改革。

2000年,我调到央企中国建材,那时候中国建材只有20多亿的收入,当时也是债主临门,非常困难,虽然叫央企,但是规模较小。当时的国资委主任大会上就讲,如果哪个央企不进入行业前三名就销号。可是中国建材既没有资金,又困难,规模又小,所以我常讲我们是“草根央企”,怎么发展呢?又想起来只有改革,进行“央企市营”,即央企进行市场化经营。方式是走混合所有制道路,资金从资本市场、从民营资本来,和民营企业进行混合,大家结合起来共同发展,推动整个建筑材料,尤其是水泥行业的重组,使得中国建材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世界500强企业。2009年,国资委又让我把国药集团董事长也兼起来,我在2009-2014年同时担任中国建材和中国医药集团的董事长,又把做中国建材混合所有制经验放到国药去做,国药也从规模不大的公司发展成世界500强。

这段历史说明,两家企业都是通过改革发展壮大起来的,也是通过改革成就了两个世界500强。

关于国企改革的精神,有三个体会

我有三个体会。

第一个体会,今天的国企,并不是靠一些人总讲的垄断,央企100多家企业里,只有十家左右企业有自然垄断成分,绝大多数都在充分竞争领域里,所以能发展壮大,并不是靠大家所想象的垄断,也不是靠一些人讲的坚守过去的那些传统的管理方法,有的人说既然国企搞得好,证明我们过去的东西不错,这是不对的。刚才高部长讲的,其实我们的生存、发展完全得益于改革。耶鲁大学资深教授史帝芬·罗奇教授问我“宋先生,中国国企今天的活力是不是来源于你们政府二十年前决定上市的那件事情?”我说“是的,你的问题就是答案”。其实中国的国企和一些人理解的国企不一样,此国企非彼国企,都是经过市场化改造了的国企。现在央企总资产中76%的资产是在上市公司里面,纯而又纯的国企已经很少、几乎不存在了。所以我们的国企实际上是新国企,这和西方人所认识的国企是不一样的。因为西方是如果国企好就搞国有化运动,如果私企好就搞私企化运动,中国是走了公有制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道路。

第二点体会,谁先改革谁能够活下来,谁能改得彻底谁能够成功,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这些年来很多国企没有生存下来往往是因为拒绝改革,或者是因为改革迟缓了一步。

第三点体会,改革需要企业家精神。在过去的国企改革中我们有不少成功者,但是也有很多人失败、倒下了,但是我们在向改革致敬的时候不应该忘记他们。中国经济能够发展到今天,是由于企业的发展。中国国企的发展带动了今天经济的繁荣。在国企改革中,我们有很多优秀的改革家,以前的步鑫生、马胜利等,今天可能很多人把他们忘了,他们就相当于今天的马云等人,当时也很红,大家这么艰难走过来是不容易的,为今天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我们在讨论改革的时候就想到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十九大讲到保护和激发企业家精神,现在企业改革过程中,尤其要保护和激发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有坚守、创新和家国情怀,能不能坚守。我是从1979年到现在一直在国企;创新就是要创新制度,就是要改变;家国情怀,爱党爱国,这是我们的主旋律。我觉得这些精神应该是我们国企改革的精神。所以,今天我们有“1+N”国企改革的四梁八柱都建立起来,但是我们需要激发企业家们的改革热情,让他们有首创精神,就是把顶层设计和首创精神结合起来,真真正正推动改革的是企业、企业家和我们广大的干部员工,他们充满热情,应该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问答环节:“企业最艰难时,我曾经6天没说话”

主持人: 谢谢宋总跟我们分享了他的经历和感受。现场以及平台上有很多年轻的学子,您在整个企业发展过程当中,也遇到过很多困难的时刻、艰难的时刻,怎么走过来的,那样一个克服困难的过程对现在的学子最大的启发应该是什么?

宋志平: 我其实遇到了很多很多艰难时刻,如果说最困难的,我就想起1993年年初当厂长,因为工厂当时揭不开锅,几千名员工嗷嗷待哺,怎么办?春节六天基本上在家没有说话,大家有没有想过节日里6天不说话是什么感觉,所以非常之艰难。大家都觉得是当官、当厂长,其实当时当厂长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策。当时就做了刚才说的,先从职工那儿给企业去募集点资金,我自己把家里所有的钱都拿出来,让职工们集资了400万块钱去启动这个工厂,后面才有上市和发展。所以我常常想,其实最困难的时候还是职工、大家帮助了这个企业。这就是“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最困难的时候还是靠职工、靠大家。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最新回答
大胆的皮带
英勇的枕头
2025-07-18 08:51:08

你好,机械工程师只是个好听的说法,其实入职了之后的名称叫机械技术员,这个名字也很好听,但工作内容一般铅笑是机修,再换个漂亮的说法叫设备维护,或叫生产线维护。

全国大约有十个分厂(美称——生产基地),待遇虽有不同,但基本上一样的,月工资两千左右,招聘的时候人力会说有五险一金,但实际上住房公积金很难会有。人力还会说年底有分红,但第一年是没有的,而且年底那个月放假比较长,到手工资不到一千。分厂大都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远离市区,一般都携激拆处于距三线城市五十里外的新开发区内。

每个工厂大约有100人左右的员工,而办公室人员不会超过20人,总体男性约占90%,本科生一般不过十人,专科生(包括大专、中专和技校)占绝大部分,主要分布在各岗位操作,专科生工资较低,一般一千多一点。由于公司的待遇分布呈倒金字塔形式,且差距甚大,致使跨层员工关系不是很良好。

工作环境一般是车间(由工作内容决定),由于是大型生产设备,噪音比较大。

建材行业的特点是原材料直接加工成产品,所以会有粉尘和高温的介入。

招聘时会说每周工作5天,休两天,不过部分分厂实际上每周只给休一天,甚至不休。加班工资约每小时3元,周末双倍。

传统国企经股份制改革后,虽在规模上和管理上有一定得提升,但因体系臃肿,而历史沉淀的旧管理体制,导致各分厂的管理比较低下,人员流动比较大。

若还需进一步了解,可以到北新建材的贴吧里详看。

可不可以告诉我今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怎样?

机械工程师的前身就是技术员,得熬年头才能考工程师,共分五个等级,得熬几年才行,不过也没用,只有公司内部承认,不是国家级辩枣别的。

再强调一点,北新建材是生产建材的,不是生产机械设备的,所以机械工程师就是机修,要怎么你才相信呢,我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你在这里学不到机械的东西,干个几年后再跳都难,除非你想在维修上发展,我给你回答这个问题是冒着危险的,只是我不想再让公司误了更多的大学生

北新的员工年龄断层比较严重,老员工一般都五十多,新员工都很年轻,基本毕业没几年,而三四十岁的比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北新留不住人,五十多岁的都是股份制改革前的打江山的老前辈,新招的人干几年就跑了。这一特点给管理也带来了麻烦,因为经验丰富的不多,老员工不可能全国跑来跑去去带新员工,所以有的分厂根本就没有师傅,由于年龄断层,管理也随之断层,在管理力度上新员工新任基层领导没有人扶持,基层欠缺组织性,导致上下级沟通难,工作不易进展。

入职时公司会说现在公司提倡***年轻化,其实这是公司漂亮的太极拳,因为人员流动大,根本人手就不够,不用新人也没办法,而有些年轻领导连当众讲话都打颤,甚至照稿念,甚至通篇没有实际内容,不禁令人对北新悲哀。

这几年由于北新在生产上扩大规模,全国不断建分厂,迄今约有十个生产基地。即便如此,像楼下所说的新员工外派的可能性基本也没有,而且基本永远都不会有,因为人力招人的时候,已经为每个外阜都做了招聘计划,这样一来,每个分厂就在名额上都不缺了,那也就用不着外派人员去支持了。外派也是有的,但都是五十多岁的老员工,轮不到新人。

外派的定义是:你的合同是和北京签的,然后去别的分厂工作,这叫外派。但人力资源部为节约人力成本,已经变了策略,你去哪里工作哦就和哪里的分厂签合同,所以就没有外派了。

北京的工厂正在搬迁,迁往密云,而总部只留一个行政部门,所以北京也没有工厂了。

宿舍条件并不像楼下所说的2人间,这要分地方,有的地方是四人间,主要看那个分厂的领导对大学生重视不重视,有的领导不重视大学生,甚至认为你就是个毛孩,书读的挺多,但什么都不会,换句话就是拿你当小孩子,甚至领导间讲话也是“那几个学生”这类的。

北新建材曾获得过“大学生最佳雇主企业”的荣誉,是因为它每年招的大学生都很多,用官方语言叫“缓解了当前社会大学生就业的压力”。07年大约70人,08年约80人,09年约100人,可看出大学生招聘的一年比一年多,一方面的确是因为生产基地扩建缺人,而另一方面,最为关键的是因为人员流失过于严重,所招的人入不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