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中建材上班怎么样
桐城中建材上班还是比较不错的。中建材工资待遇,中建材平均工资为10671元/月,其中37%的工资收入位于区间6000-9000元/月察森,25%的工资收入位于区间6000元/月以下,据分析数据统计,中建材年终奖平均23166元,中建材员工分享说:1年,2000涨幅,完善的薪液没闹酬体系,奖励,及奖金的体闹罩系比较完美,让职工比较的放心的。
截止于2023年3月5日,14家。
根据桐城市人民政府显示,目前,中建材、中交建、中核集团、中国中车等14家央企已清散与裤正派安徽桐城市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签约12个合作项目总投资42亿元,已胡贺到资16亿元。
中建材浚鑫桐城科技有限公司是央企中国建材集团旗下子公司,于2016年12月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5亿元。
中国建材桐城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是2010-12-24在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桐城经济开发区北三路。
中国建材桐城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40881567507232G,企业法人张冲,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中国建材桐城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太阳能光伏、光热材料、组件及配套产品材料的研发运丛、生产、销售;自营和代理产品及技术进出口业务(国家限制或禁止的除外)。在安徽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255307万元,蚂戚主要资本集中在5000万以上规模的企业中,共23家旁物樱。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优秀。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中国建材桐城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桐城中学走出的名稿或人有以下:
1、朱光潜:1913年升入桐城中学,1957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1977年以后,中国社科院从中科院分出,中科院学部委员改称院士)。
2、陆大道:1958年毕业于桐城中学。经济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2003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现任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返敬桥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在工业地理、经济地理、区域经济等领域贡献突出,参与《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等重大战略的制定与研究。
3、慈云桂:1935年毕业于桐城中学。著名计算机专家。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他是美国IEEE学会高级会员。
4、彭寿:1960年8月出生,祖籍唐湾,桐城中学78届校友,1982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01年获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党漏猛委书记等职。
桐江小区
合肥市桐江小区
桐江小区位于合肥市包河芜湖路,共计房屋128户。
中文名
桐江小区[1]
城市
合肥市
城区
包河
板块
芜湖路
楼盘地址
桐江小区
周边配套小区TA说参考资料
周边配套
医疗
安徽省儿童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铁四局集团中心医院,科大眼科,安徽省立医院,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合肥市第六医院肢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望湖街道社区派饥氏卫生服务中心,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2]
教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校区),中国建材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合肥工业大学(屯溪路校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校区),安徽行政学院,安徽经济管理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校区),安徽大学(龙河校区),安徽工商管理学院,安徽医科大学[3]
购物
合肥漫乐城购物中心,宝利丰广场,苏果便利店(桐江小区店),卫岗农贸市场,金三角建材商城,鲜尘散丰水果(桐城南路店),永辉超市(桐城南路店),太平洋生活广场,合家福超市(江南新里程店),合家福超市(卫岗店)[4]
桐城,古称 “桐国”,因其地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位于安庆市北部,东猛枝悄邻庐江、枞阳两县,西连潜山县,北接舒城县,南抵怀宁县和安庆市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丘陵、平原呈阶梯分布。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9℃,年降水量1241毫米。桐城接江趋淮,河埠陆驿自古车水马龙,素有“七省通衢”之称。206国道、合九铁路、搭颂沪蓉高速等三大交通动脉纵贯全境,水路菜子湖通达长江。下辖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2个镇和3个街道,总面积1571平方公里,截至2011年,全市总人口755万人。桐城,合肥经济圈核心城市,目前桐城市形成以印刷包装、机械制造、塑料加工、家纺服装、建材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导的六大优势行业,先后被授予“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中国塑料包装产业基地”、“中国农产品加工基地”、 “中国羽绒家纺名城”、 “中国输送机名城”、 “中国刷业城” 、“徽商最具投资潜力城市”、“温商最具投资潜力地区” 、“公众心目中的和谐之城”等称号。桐城有国家4A级嬉子湖生态旅游区、4A级桐城活海欢乐水世界、4A级黄梅酒业文博园景区和3A级桐枝渣城文庙·六尺巷景区,是文坛“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享有“文都”盛誉。
一、地质勘查全行业队伍基本情况
(一)地勘队伍及从业人员情况
截止到1006年12月31日,安徽省地质勘查行业共有地勘单位54个。其中属地化国有地勘单位39个,中央直属地勘单位1个(中国建材地勘中心安徽总队);其他地勘单位14个。在属地化地勘单位中:省地勘局下属20个单位(不逗悄含局机关,下同),省煤田地质局下属8个单位,华东冶金地勘局下属10个单位,挂靠省国土资源厅直管的地勘单位1个(安徽省化工地质勘查总院)。全省地质勘查行业共有在职职工17449人(含地勘局机关),离退休人员:13833人(含地勘局机关)。在职职工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9819人。其中:省地勘局地质勘从业人员4213人,其他从业人员4992人;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勘查从业人员2266人,其他从业人员1132人;华东冶金地勘局地质勘查从业人员1177人,其他从业人员1100人;省化工地勘总院地质勘查从业人员40人,其他从业人员90人;建材地勘中心安徽总队地质勘查从业人员79人,其他从业人员62人;其他地质勘查单位地质勘查从业人员2044人,其他从业人员254人。
(二)地勘单位资质情况
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各类地质勘查资质的地勘单位48个。其中:区域地质调查甲级单位4个,银基乙级单位13个;水工环地质调查甲级单位13个,乙级单位10个,丙级单位10个;固体矿产勘查甲级单位25个,乙级单位9个,丙级单位10个;液体矿产勘查甲级单位6个,乙级单位11个,丙级单位7个;气体矿产勘查甲级单位3个,乙级单位3个;地球物理勘查甲级单位5个,乙级单位14个,丙级单位12个;地球化学勘查甲级单位3个,乙级单位2个,丙级单位8个;遥感地质勘查甲级单位1个,乙级单位2个;勘查工程施工甲级单位16个,乙级单位11个,丙级单位7个;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甲级单位1个,乙级单位15个,丙级单位8个;选冶加工试验甲级单位1个,乙级单位1个。按单位具有的最高资质统计:具有甲级资质的单位33个锋指谨,占69%;具有乙级资质的单位4个,占8%;具有丙级资质的单位11个,占23%。在48个地勘单位中,共有各类甲级资质78个、乙级资质91个、丙级资质62个,分别为34%、39%、27%;按资质类别项数统计:具有1项资质的有9个;2项资质的有5个;3项资质的有2个;4项资质的有5个;5项资质的有3个;6项资质的有6个;7项资质的有10个;8项资质的有7个;9项资质的有1个。
二、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一)国有地勘单位基本情况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我省具有勘查资质的国有地质勘查单位34个,最高为甲级的单位有32个,占94%;最高为乙级的单位有1个,占3%;最高为丙级的单位有1个,占3%。省地勘局下属19个地勘单位,省煤田地质局下属6个地勘单位,华东冶金地勘局下属7个地勘单位,挂靠省国土资源厅直管的地勘单位1个,中央直属地勘单位1个。此外,全省地勘行业尚有非地质勘查单位6个。其中:省地勘局1个,省煤田地质局2个,华东冶金地勘局3个。
全省国有地勘单位共有在职职工15151人(含地勘局机关),比上年增加98人;离退休人员13168人(含地勘局机关),比上年减少14人;离退休人员工作费用26021万元,比上年增加1885万元。在职职工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7775人,比上年增加112人;工程勘查施工人员2576人,比上年减少7人;矿产开发人员282人,比上年增加16人;其他产业人员4518人,比上年减少23人;劳动者报酬31463万元,比上年增加3405万元。在地质勘查从业人员中,共有技术人员4427人,比上年增加107人;地学专业人员3106人,比上年增加53人;高级技术人员880人,比上年增加22人;中级技术人员1606人,比上年增加116人。
(二)国有地勘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全省国有地勘单位总资产3065572万元,比上年增加5076616万元,增长198%。其中:生产性资产(原值)7217301万元,比上年增加2106717万元,增长412%;专用仪器设备(原值)282299万元,比上年增加297468万元,增长118%。总负债1967915万元,比上年增加4090771万元,增长262%。总收入17849292万元,比上年增加1829092万元,增长114%。其中:地勘业收入11981549万元,比上年增加107568万元,增长99%;矿业权转让收入3321万元,比上年增加1487万元,增长81%;矿产开发收入81073万元,比上年增加23503万元,增长408%;工程勘察施工收入2640337万元,比上年增加279819万元,增长118%;其他产业收入2814233万元,比上年增加30139万元,增长12%。地勘业收入中:中央财政地勘费59000万元,比上年增加3800万元,增长69%;地方财政地勘费5745169万元,比上年增加319839万元,增长59%;中央国土资源大调查费124095万元,比上年增加19895万元,增长191%;中央矿产资源补偿费780万元,比上年增加240万元,增长444%;地方矿产资源补偿费700988万元,比上年增加38511万元,增长58%;矿产勘查劳务收入5255477万元,比上年增加650815万元,增长141%。国有地勘单位总支出17264947万元,比上年增加2859644万元,增长198%。其中:地质找矿支出8633795万元,比上年增加1716742万元,增长248%;矿产开发支出85769万元,比上年减少107204万元,减少555%。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截至2006年底,全局人均收入18750元,比上年增长128%;离退休人员人均经费20630元,比上年增长113%;总资产18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生产经营性资产157亿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092亿元;总负债1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29%;总收入851亿元(含地勘费),比上年增长179%;总支出829亿元,比上年增长188%。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截至2006年底,全局人均收入40147元,比上年增长68%;离退休人员人均经费16740元,比上年增长31%;总资产789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生产经营性资产470亿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159亿元;总负债542亿元,比上年增长240%;总收入698亿元(含地勘费),比上年增长59%;总支出686亿元,比上年增长263%。
华东冶金地勘局:截至2006年底,全局人均收入20066元,比上年增长495%;离退休人员人均经费19638元,比上年增长23%;总资产393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其中生产经营性资产084亿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024亿元;总负债272亿元,比上年增长486%;总收入189亿元(含地勘费),比上年增长80%;总支出171亿元,比上年增长62%。
建材地勘中心安徽总队:截至2006年底,全队人均收入353万元,比上年增长234%;离退休人员人均经费28400元,比上年增长67%;总资产44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生产性资产586万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410万元;总负债2731万元,比上年增长176%;总收入3099万元(含地勘费),比上年增长62%;总支出2574万元,比上年增长98%。
省化工地勘总院:截至2006年底,全院人均收入19000元,比上年增长118%;离退休人员人均经费18195元,比上年增长02%;总资产1485万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生产经营性资产408万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298万元;总负债910万元,比上年增长44%;总收入15565万元(含地勘费),比上年增长67%;总支出15565万元,比上年增长67%。
(三)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基本情况
1基础地质工作得到加强
一是开展了安徽1:5万余集、官亭、桃溪、三河、姥山等五幅区域地质调查。二是完成了安徽1:25万六安市、蚌埠市、合肥市幅区调修测面积47768平方公里。三是省级财政出资实施1:5万矿产地质调查项目共7项,总投资1544万元,完成矿调面积1492平方千米,图幅11幅。四是编制了省地质勘查规划,加强了基础性、综合性地质研究工作。开展了安徽沿江地区综合物化探资料二次开发、庐枞地区找矿工程前期研究、铜陵深部找矿方法试验和综合预测、淮北市前常—徐楼地区铁铜矿产资源预查、怀宁地区和皖东地区以及北淮阳地区等区域成矿规律与找矿方法研究等一批基础性、综合性项目,发现了一批新的找矿线索和远景区,为进一步普查找矿提供了依据,这些项目成果对于指导和部署今后的地质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公益性地质工作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
一是完成了江淮分水岭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施工示范井200多眼,解决了严重缺水地区4万多人的饮水困难,提出了解决该区人畜饮用水新的供水模式。二是针对淮北平原颍河、涡河、奎河、沱河等沿河地区村镇饮用水污染问题,开展了水质调查与供水方向研究工作,为解决沿河地区村镇饮用水提供了基础资料。三是完成了6个地热勘查项目,先后在淮南、亳州、阜阳等地圈定了地热远景区,为我省地热资源开发提供了资料。四是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完成了广德县、桐城市等13个县(区)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调查登记地质灾害隐患点5568处,协助当地政府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开展汛前地质灾害调查、汛期地质灾害预报,发布3级及其以上地质灾害预警预报15次。五是开展全省古生物化石和地质遗迹的调查工作。六是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和评价,制定了我省矿山地质环境防治规划。七是完成了江淮流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为指导农业经济区划和结构调整、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名特优农产品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防治地方病等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八是开展了合肥市城市地质工作,首先对滨湖新区进行了三维地质和水工环调查工作,为滨湖新区建设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四)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情况
2006年全省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形势,投资总额达647亿元(其中煤炭勘查536亿元,金属矿产勘查106亿元,非金属矿产勘查500万元),提交经资源储量评审的金属矿大中型矿产地2处,小型9处,非金属矿大中型矿产地10处。
省地勘局系统承揽省内外商业性矿产勘查资金9804万元,完成商业性矿产勘查钻探量约10万米。
省煤田局系统地质勘查工作覆盖全国近12个省份,承担大型社会地质勘查项目四项,主要为罗园—连塘详查勘探、口孜西详查勘探、朱集东勘探、刘庄深部普查等。已完成钻孔104个,工程量120075米,正在施工54个钻孔,工程量41000米。合同预算金额205亿元,其中,罗园—连塘详查6072万元,罗园勘探2561万元,口孜西详查5409万元,朱集东勘探3549万元,刘庄深部普查2395万元。完成其他地质勘探项目97个,地震工作量183636个物理点,工程量21802米,矿产勘查劳务收入422亿元。
冶金地勘局系统商业性地质勘查收入347万元,比2005年的252万元增长377%。
(五)矿产开发基本情况
2006年,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实现矿产开发收入81073万元,比上年增加23503万元,增长408%。其他国有地勘单位无矿产开发收入。
(六)工程勘查施工基本情况
2006年,全省国有地勘单位工程勘查施工收入2640337万元,比上年增加279819万元(118%)。省地勘局系统收入22462万元,比上年增加2355万元(117%);省煤田地质局系统收入82万元,比上年增加26万元(464%);冶金地勘局系统收入305579万元,比上年增加38424(144%)。
(七)其他产业情况
2006年,全省国有地勘单位其他产业收入2814233万元,比上年增加30139万元(12%)。省地勘局系统收入971247万元,比上年增加277617万元(40%);省煤田地质局系统收入1300956万元,比上年增加8846万元(07%);冶金地勘局系统收入48383万元,比上年增加1827万元(04%)。
三、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了地质勘查行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经济建设繁荣稳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对地质工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地质勘查市场活跃,地质工作投资增加,工作量剧增,促进了地质勘查行业的蓬勃发展。一是财政投资逐年增加。我省属地化地勘单位2006年财政拨款总额为575亿元,比属地化第一年(2000年)的251亿元增加324亿元,增长129%。二是商业性地质勘查投资增加迅猛。从2003年度的9949万元,猛增到2006年度的647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83亿元。(二)国家有关加强地质工作,鼓励矿产资源勘查,活跃矿业权交易市场的政策促进了地质勘查行业的发展
“十五”以来,国家加大了对矿业权权益的保护和勘查成果的保护,认真维护地质勘查投资人的权益,鼓励矿业权的依法转让,吸引了众多的社会投资者,提高了他们从事矿产资源勘查活动的积极性。从我省三个地质勘查局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对地质勘查主业越重视,地质找矿成果越显著,发现的矿产地越多,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越丰富,那么其收益就越丰厚,经济发展就越快。省煤田地质局始终坚持以地质找矿为重点,充分发挥地质勘查主业的力量,在多找矿、找大矿上下功夫。“十五”以来仅在安徽两淮矿区就累计提交丁集、板集、口孜东、孙疃、杨柳、袁店、青东、五沟、卧龙湖、黄集、骑路孙、龙王庙北段井田等大中型煤炭勘探报告十余件,提交各类地质、工程等专业报告数百件,获详查程度以上的煤炭资源/储量50多亿吨,普查程度的煤炭资源/储量22亿多吨,探矿权转让合同价款累计达168亿元。从而为实现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强势基础。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十五”以来转让探矿权19个,获得探矿权转让收益163亿元。其他地质勘查单位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比“九五”和“十五”初期势头强劲,大多也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矿业经济的发展。
(三)拓宽服务领域,充分发挥地质勘查技术优势,大力发展地勘延伸业和其他产业是地勘业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发挥地质勘查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加强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生态地质工作。这是矿产地质勘查的延伸和拓展,是地质勘查改革发展、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如果没有这种拓展,地质勘查之路将越走越窄,难以发展。2006年全省地勘行业年末在职职工17449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9819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56%。而从近几年实际了解的情况看,真正从事地质勘查工作的还不到统计数的一半,地质勘查单位有50%以上的人员从事地勘延伸业和其他产业。而2006年全省地勘延伸业收入349亿元,只占总收入1988亿元的18%;其他产业收入283亿元,占总收入的14%。由此可见,目前国有地勘单位的生存和发展,主要还是依赖财政拨款和地勘主业的收入。地勘延伸业和其他产业能否稳定发展,对地勘单位的改革和发展至关重要。地勘单位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非地勘业的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品牌项目,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促进企业化发展进程,加速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四)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财政用于地质勘查专项费用的增加,促进了地勘业的繁荣发展
国有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以来,在中央下划的地勘费拨款的基础上省财政逐年增加,并落实了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增资政策。此外,省财政还将省级留成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大部分划入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费用。中央和省财政用于安徽的地质勘查专项费用,由2001年的55556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07亿元,省财政13亿元)。“十五”以来,中央和省级地勘专项费投资累计达546亿元,比“十五”初期增加490亿元,增长875%。另外,市、县政府为开发当地矿产资源,一是认真改善勘查投资环境,支持和鼓励地质勘查单位来当地投资矿产资源勘查;二是挤出部分财政资金用于矿产资源勘查;三是招商引资,吸引社会投资者出资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由于政府的支持,勘查投资环境的改善,地勘单位和社会投资者投资矿产资源勘查,登记矿业权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地质勘查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又一个高峰期。
四、国有地勘单位“十一五”改革发展设想
“十一五”期间,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总体设想是: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按照企事分开的原则,解放思想,转变机制,深化改革,开拓市场,不断提高竞争能力,促进自身加快发展。力争新发现矿产地40~50处,提交可供开发的大中型矿产地15~20处,经济总量年均递增15%以上,职工收入年均递增10%以上。
(一)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的新阶段。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我国资源消耗大幅增加,供求矛盾凸显。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保有资源储量下降,接替不足,保障程度降低。加强地质工作,是缓解瓶颈制约,保障经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要突破传统思维定势,敢于和善于集中资金,下大决心,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抓大项目,做大项目。集中精力抓重要矿种和重要成矿区带的找矿工作。对国家和全省经济建设急需,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又有找矿潜力的矿种,要集中力量,加强成矿远景研究,优选工作区域,集中投入,实现地质找矿的新发现、新突破和新进展。
(二)进一步深化地勘单位改革
全省地勘单位多数仍然存在实力不强、机制不活,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不高,基本建设欠账较多,困难和问题仍然不少。要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进一步深化地勘单位改革,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国办〔1999〕37号、〔2003〕76号文件要求,着力解决地勘单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自我加压、开拓市场,发展壮大。要不断推进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鼓励管理制度创新,着力改进人事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投资体制、经营方式改革;要拓宽服务领域,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到市场上去争取项目和资金;要进一步落实企业化经营和管理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公司制改革,培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能力,做好转企的准备。
(三)不断提高找矿能力和效果
地质工作是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要提高地质工作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研究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技术创新、自主创新,鼓励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要深入研究成矿理论、成矿规律,找矿方法,推进勘查手段和勘查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提高科技含量。要及时总结经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取得成矿理论、找矿方法、找矿实践新突破。一方面要大力培养高技术人才,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分析研究地质勘查成果资料,在新老成果资料的研究开发上实现突破;另一方面要切实提升地质装备水平,提高地质工作质量和效率。
(四)矿产资源勘查与矿权运作、矿产开发相结合
地勘单位的思想观念不能仅仅停留在为国家找矿,为社会投资者找矿上。要牢固树立为自身找矿,为自身发展找矿和矿权就是财产权的思想意识。有了这样的思想,才能敢于承担找矿风险,才能积极于矿权运作和流转。如矿权融资、矿权转让、矿权受让和矿产开发。矿产资源勘查是矿权运作、矿产开发的前提,而没有矿权运作和矿产开发的矿产资源勘查是最低层次的勘查,始终为别人打工的勘查,不会有大的发展。我们要勇于矿权运作,勇于矿产开发,从而为地质勘查工作创造高额利润。
五、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认真解决阻碍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内部问题,体制改革既要积极更要稳妥
国有地勘单位历史遗留问题很多,如队伍庞大、机构臃肿、人员大量富余,技术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结构不合理,离退休人员养老负担重,职工住房及基础设施落后等。首先要落实地勘单位深化改革的各项优惠政策,解决离退休人员经费不足、地方养老统筹、下岗职工再就业、住房、医保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过多等问题。要根据各地勘局,各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积极稳妥地逐步推进体制改革。
(二)认真解决阻碍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问题,继续鼓励和加强地质矿产勘查工作
“十五”以来,由于政府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鼓励政策,吸引了众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地质勘查工作中来,地勘事业蓬勃发展。国务院出台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迎来了地质工作者的第二个春天。我们要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在治理整顿矿业秩序的同时,认真解决阻碍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问题。要继续鼓励和支持各类地质勘查工作,尤其是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政府要加大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为商业性勘查提供更多的基础地质资料、找矿远景区、异常区,降低勘查风险,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到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中来。政府财政用于矿产资源勘查的资金,也应与国有地勘单位或国有矿业企业采取合资、合作的形式,以吸引地勘单位或矿山企业的勘查资金,提高投资矿产勘查的积极性。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