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紧固件 > 正文

温州市隆兴洁具有限公司怎么样

霸气的舞蹈
寂寞的睫毛膏
2023-04-17 20:21:37

温州市隆兴洁具有限公司怎么样?

最佳答案
沉默的白昼
优雅的导师
2025-07-09 22:24:09

简介:温州烂橡市隆兴洁具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12月13日,主要经营范围为一般饥差旁经营项目:制造、加工、销售:卫浴洁具、庆早五金挂件、紧固件、汽摩零配件等。

法定代表人:张建肖

成立时间:2010-12-13

注册资本:5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30303000060366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温州市龙湾区海城街道埭川东街54号

最新回答
满意的信封
直率的橘子
2025-07-09 22:24:09

一、有一种V型的防盗门密封条,ECO-KS品牌的,现在好多高档防盗门都在使用,外观很高档,进口材质,客户很认可的,算是防盗门密封条的权威产品用D行的好点。防盗门密封条用AB胶,橡胶胶

水,801强力胶,QIS-3003特种强力粘合剂等胶水均可。门密封条都是自粘式的,首先清洁被粘贴表面,使之表面清洁、光滑、平整、干燥。然后测量出门窗的高度,按此高度,用剪刀截断橡胶密

封条。饥灶空揭下一小段背贴保护纸,将橡胶密封条安装到正确部位并压紧,应尽量与顶端边缘对齐。不断地揭下背贴保护纸,使橡胶密封条沿着框向下延伸,并不断压紧,注意不可拉伸。

二、用AB胶,一定要等胶干了,要不然容易把门粘上合格的防盗安全门门框的钢板厚度应在15mm以上,门体厚度一般在40mm以上,应检查门体重量,一般应在40kg以上,并可通过拆下猫眼、门

铃盒或锁把手等方式检查门体内部结构,门体的钢板厚度应在05mm以上,内有数根加强钢筋骨架,使门体前后面板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增强门体的整体强度,门内一般有哦聚氨酯或者蜂窝纸填

充物,具有保温、隔音功能。其中防火门应该填充有石棉等具有防火功能的材料作为填充物,用手敲击门体发出咚咚的响声。防火门生产应具有颁布生产防火门的资质证书在贴之前先把需要更换的

地方擦干净,然后选好密封条并用剪刀剪出45度拼角,用于横纵位置的搭接美观,密封条一般都是双层气lang型,使用时薄的一辩模面朝向门框面)现在开始工作,将502胶水自上而下顺着门框往下滴出

胶水,同时将密封条贴上请注意一定要把胶水打上门框上,这样才能贴得住

扩展资料:

防盗门密封条的使用介绍如下:

更换时要考虑防盗密封问题,要有密封条,门窗材料尽量选择变形小的,确保不被水及潮湿气体或外来尘埃影响。另外防盗门最主要的就是要考虑烂瞎防盗问题,所以门窗要牢固,如果有必要可加防盗

门窗,还要考虑恒温问题,门窗材料性能稳定,玻璃选择中空夹层等。防盗门密封条的弹性和抗压性都是非常不错的,而且还具有很好的耐老化和臭氧以及化学作用等等,使得产品在使用的过程

中,是非常坚固和耐用的,并且安装起来也是非常方便的。

天真的荔枝
聪慧的招牌
2025-07-09 22:24:09
桥是工程的实体,也是文化与科学的物质体现。它融生活实用性、观赏艺术性、人文纪念性为一体。桥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它渊源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福州地区自古以来水网稠密,河道纵横,沟壑如织,悬崖壁立,桥梁记载,不绝于书。清朝以前,福州地区有古桥797座。由于历史变迁,到1994年底仅存398座,其中名古桥39座。①仪态万千的福州古代桥梁,显示出知派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巨大的文化创造力,也体现出闽中文化独特的地域特征。

一、闽中桥梁,可甲天下

我国现存最古的桥梁是河北的赵州桥。它约于隋朝大业初年(605年后)建成。②福州地区的桥梁建筑在唐代也已崭露头角,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当是闽侯县鸿尾乡龙泉桥,它建于唐景云元年(710年),石拱桥,桥长33米,为整块巨石凿成。还有建于唐大历六年(771年)的福州“连坂桥”,它位于南郊城门镇连坂村前,甘泉山北麓。石构平梁建筑,单孔,全长15米,面宽141米。两岸边的桥台呈长方形,均用条石叠砌在木桩上,木桩直径约40厘米。两桥台之间架两条大石梁,石梁上阴刻:“当境连满与妻林十六娘为所生父母造桥一所,愿家国平安,同沾利禄。上元辛亥八月三日造”。上元辛亥即唐大历六年。③位于闽江口下游闽安镇邢港出口处的“迥龙桥”,又名“飞盖桥”、“沈公桥”,也始建于唐代,宋郑性之重修;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和1922年曾修缮过。系石构多跨伸臂平梁建筑,南北走向,全长6565米,宽446米。5墩6孔,桥墩呈船形,每两墩之间均铺3根巨大石梁。桥面两边设石栏杆,栏柱截面为方形,柱子雕饰狮子、莲花、圆球等。桥南有玄帝亭,亭为木构4角,边竖2通石碑,一为郑性之书刻“飞盖桥”,一为康熙年间士民题刻“沈公桥”。桥北有圣王庙,庙为土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庙前有跨街亭,亭把庙、桥连成一体。亭内有3通石碑,记载“迥龙桥”的历史沿革。④

福州古桥造型多样,仪态万千,主要有浮桥、石磴桥、石构平桥、石拱桥、木构桥衡猛物、亭桥(屋桥)等。小桥玲珑,大桥壮观,深涧之桥,险峻恢宏。如位于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的“午桥”,俗称“五门桥”,宋元佑四年(1089年)造,南北走向,石构平梁建筑,4墩5孔,桥墩为船形,桥墩上部采用悬臂墩办法,层层重叠,出挑5层,桥墩之间架以巨大石梁,全长34米,面宽325米。桥面两旁设栏杆,栏柱有“黄州八娘”等楷书题刻。民国《福建通志》记载:阳岐午桥“每石俱有刻字,笔势似蔡君谟”,今字已磨损。⑤又如“多亭桥”亦名“店板桥”,位于晋安区日溪与罗源县霍口乡交界处,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建于飞水溪上,相传为清朝雷姓书生朝思所建,是福州市保存较完好的大型单孔瓦廊木撑式风雨桥,桥亭屋脊上装饰有别致的双龙戏珠。再如“护国桥”,位于罗源县起步镇护国村。建于宋元丰二年(107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毁于水灾,次年乡人募捐重建。据建桥石碑记载“清光绪九年(1883年)九月桥折,十月经监生郑元朗独立修造。民国5年(1916年)董大宇、郑梦珍重修。桥、塔、庙、路均告成功”。该桥为石梁平板桥,4墩5孔。

建于闽侯县白沙镇联坑村南山涧上的“远济桥”,又名“石陌桥”,为古时福州通往京都必经之路。桥为东西走向,全长23米,宽5米。廊屋单檐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高45米。两旁有木栏杆,桥梁构架采用斜撑式,头尾分落在两岸岩石上。桥身离涧底水面约20米,悬空而立,若似琼楼玉宇,蔚然壮观。桥亭上悬挂一全块酸丝板木匾,长193厘米,宽63厘米,匾上镌刻“远济桥”三个隶书大字,并阴刻方寸行书跋文,其中曰:“任天下事者,苟皆以建桥之心为心,则天下何远而不济哉,然则远济又岂独为建桥言哉”的命名含义。该匾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进士、邑人陈景韶所撰书,书法笔墨酣畅,丰姿潇洒。

在福州地区造型多样的古桥中也有不少古为今用,被改造成现代桥梁,兼具文物桥和交通桥作用。如位于福清市新厝镇桥尾村的“桥尾桥”,又名“上洋桥”、“兴化江口桥”,是福清市与莆田市的分界桥,建于宋元佑五年(1090年)。现在在石桥原墩上改建为公路桥,长97米,宽48米,9墩10孔。又如位于连江县蓼沿乡朱公村的“朱公桥”,始建于宋嘉佑三年(1058年),系知县朱定所建,故名“朱公桥”。桥咐液北有小塔,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1977年原桥拆除,在原桥址上改建成双孔石拱桥,原“朱公桥”古迹留下的仅有桥栏柱上石狮两头。古石桥改造为现代桥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福州地区古代桥工技艺的高超。

二、傍山临水,奇巧险竣

为了适应福州地区山水沟壑多如网织的特殊地理环境,古代桥工遁道自然,精心巧思,所建人工之桥融于自然环境之中,为自然山水又添美色。如“合浦桥”又称“下浦桥”,位于闽侯县南屿镇合浦村,始建于宋代,桥长20米,宽25米,南北走向,石砌4墩5孔,石板桥梁,全桥植有3株古榕,枝壮叶茂。尤其中桥墩上长着盘根错节的古榕一株,树龄300多年,树根粗壮,蜿蜒20多米,活似地龙,贯通全桥,与桥面石板和石墩紧紧合抱,融为一体,坚固异常,世为罕见。另两株古榕经历数百年风霜,苍翠葱郁,枝干纵横交错,似结连理。桥旁松、竹、梅“三友”一丛,岁岁枯荣,于今依然茂盛。树下建一座小庙宇,中祀闾山狮公仙师。庙亦有数百年历史,传说明代尚书黄镐当年晋京考试,路经此桥,受神明点化而高中进士。观此桥,人在树下,树在桥上,桥在水中,人、桥、树、水浑然一体,如入天人合一之境界。

位于闽侯县南通镇苏坂村的“榕荫桥”,始建于宋隆兴二年(1164年),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里人邮传部尚书陈璧重建,全长27米,宽35米,石构梁桥,船形墩,酾水三道,桥两端数株千年古榕,枝叶繁茂,参天蔽日,桥两旁有石块栏杆,桥栏板上镌刻陈璧书“榕荫桥”。书法苍劲圆润,古朴简远。精美的建桥工艺与清沏的碧水、参天的古榕、绿色的田园,天然融合,掩映生姿,秀色迷人。

在两岸悬崖峭壁建桥,是福州桥梁一大特色。位于罗源县鉴江石笏里的“坦桥”,又名“险桥”。明嘉靖丙午年(1546年)建造,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知县马淮倡修,为单跨石板桥,两端以悬崖峭壁为基,砌有桥档,桥面跨峡谷6米,用2条各宽1米、厚05米、长8米的巨大花岗岩条石架成。现仅存1条,桥高13米,无桥栏。又如“鼓响桥”,位于闽侯县荆溪镇关中村鼓响自然村。据桥头附近的三峰寺石碑所刻“时大元延佑七年”(1320年)考证,该桥与三峰寺应是同时建造。现桥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建,为石构单孔石拱桥,长约21米,宽32米,高20余米,跨度9米,桥顶面厚035米,桥从两岸悬崖峭壁向中间砌半圆形石拱,从溪而望,高崖峭壁,溪流直泻而下,与高高的拱桥相交融,气势磅薄,雄伟壮观。溪流经桥而下,两岸悬崖峭壁,溪潭深邃,溪水形成高30余米的落差,急流把石潭冲击成直径各1米多的3个石洞,急流冲泻洞中,发出“轰咚咚”的鼓响声,桥上行人闻此鼓声,心中陡增激情,故石拱桥亦名“鼓响桥”,被称为福州地区最为壮观的古代石拱桥。

在福州地区的各种古桥中,屋桥(也称亭桥、风雨桥)别具一格,即在桥上建有桥屋、桥廊。正如清代周亮工《闽小纪》所载:“桥上架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闽地多雨,欲便于憩足者,两檐下类覆以木板,深辄数尺,俯栏有致,游目无余,似畏人见好山色故障之者。”⑥如“三溪亭桥”,位于闽侯县大湖乡六锦村,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为单跨石墩木梁廊屋古桥,全长32米,宽38米,桥亭高45米,横跨雪溪东、西两岸半山悬崖峭壁间,似飞虹悬空,奇峻非常。建桥者在两岸距涧10米高处劈削悬岩为桥台,斜支圆木呈“八”字形,向跨孔中间伸出,以顶托大梁。桥面横铺木板,上建廊屋4柱3间,纵深12间,让行人休憩或避风躲雨。又如“西塘桥”,位于永泰县东洋乡西塘村。始建年代待考,清乾隆十九年(1784年)重建,石拱单孔跨径203米,全长29米,宽42米,高11米。桥上加盖木亭,两边双排木柱40根,坐倚栏杆,两端石砌石阶连接古道。再如“合拢桥”,位于闽清县省璜乡省璜村,始建于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重建。桥长53米,宽32米,砌石为墩,架木为桥。桥面铺设红色地砖,两旁用46根立柱分里外两行,构成11个亭架。亭顶有5个亭翼,盖以青瓦。两旁红漆扶栏和木板坐椅,造型古朴,典雅大方。行人歇息于廊桥,掩映在青山碧水之中。“合拢桥”是福州地区现有亭桥中最长的一座。

三、内涵深厚,形式巨丽

福州古桥作为人文景观,体现出中国古桥所具有的深厚的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和福州地域文化艺术意境,也展示出中国古桥建筑上的高超技艺和具有福州地域特征的古桥建筑风格。可以说,古桥既是一座通行的物质载体,又是一件耐人观赏的艺术品,古桥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福州地区古代桥工善于总结运用先进的桥梁技术,并把它和传统艺术巧妙融合在一起。如桥的附属建筑和石雕工艺,形式丰富,艺术精湛,桥上往往用石雕、碑记、亭、塔、扶拦等艺术品来装饰,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所以,清代周亮工在《闽小纪》中说:闽中桥梁“最为巨丽”⑦。福州“万寿桥”,是闽江最早的跨江大石桥,据明代王应山《闽都记》载:“万寿桥,横跨台江,旧为浮桥,屡修屡坏。宋元佑间,郡守王祖道置田一十一顷七十二亩备修桥费。元时田入头陀万岁寺。大德七年(1303年),头陀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桥,酾水为二十九道,上翼以石栏,长一百七十丈有奇,南北构亭二。至治二年(1322年)落成。学士马祖常为记,刻‘万寿桥’三字于右”。⑧“万寿桥”前身是浮桥,始建于宋元佑八年(1093年),时为知州的王祖道征集工匠以楞严洲为中心,南北各造浮桥1座。北桥江面宽154米,用船20只,南桥江面宽约785米,用船100只,以粗大藤缆紧固于江中所植的18根石柱上;船上铺盖木板,作为桥面,高与沙洲平,宽34米,两旁设有栏杆。两座桥总长为1000米。为方便江中行船,在江心的浮桥口还留有两个高门。整个建桥工程于宋绍圣元年(1094年)完成。宋崇宁二年(1103年),楞严洲与仓前山之间又出现一个沙洲,即中洲,江面被割为3条水道,因之浮桥也相应改建为北、中、南3座。北桥(今小桥桥位)用船16只,中桥(万寿桥位)用船73只,南桥(江南桥位)用桥13只,共用船102只。⑨陆游《渡浮桥至南台》诗云:“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⑩由于江阔水急,浮桥无力抵御风浪的袭击,时多损坏,两岸交通经常为之中断,元代时改建为石桥,即“万寿桥”。{11}“万寿桥”于元大德七年始建,元至治二年落成,是元代福建最大的建设工程,它与后建的江南桥合称为大桥。全长570多米,29孔立28个舟状石墩,承托石梁。桥上铺石板,砌以石栏。桥栏石柱雕有形状各异的石狮。桥南北各建有风雨亭。“万寿桥”在桥梁技术上的一个创新,就是对桥梁基础采用“睡木沉基”法,即:用木笼填石为基。先在桥墩处下木笼,然后,在笼内密填石块为基。“万寿桥”建成后,历代都曾对大桥进行修葺。1930年为适应汽车行驰,由日本大和工业合资会社承包改建成水泥路面。1971年对“万寿桥”进行全面增高拓宽,改称“解放大桥”。{12}1995年至1996年拆除重建为现代化大桥。

始建于唐,重建于宋的台江区新港街道河口尾的“路通桥”,桥为西南至东北走向,花岗岩石砌建,2墩3孔石拱桥,形如玉带。全长307米,宽36米,两端为台阶踏步。两侧护栏的望柱、寻杖、阑版均按宋《营造法式》规制建造,是福州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拱桥。{13}民谣云:“南台沙合,河口路通。先出状元,后出相公”。{14}

位于闽侯县上街镇榕桥村的“十四门桥”,又称“榕桥”,是闽侯现存最长的宋桥。宋元丰二年(1079年)始建,东西走向,石构,平梁式,全长102米,有13个舟形石墩,两墩相距4~6米不等,各用两条石板平架成桥面,面宽18米,拱跨溪源溪之上。桥多次损坏,历经重修。桥面石板上刻有造桥、修桥者的姓名及年代。其中,第一孔北向桥面石板条上,铭刻“元丰二年十一月庚申造,至八年十一月廿三日壬辰毕,石匠张保”。{15}“十四门桥”是建筑技术别具一格的石墩石板桥,古代桥工根据淤泥沙质松软的地质特点,采取了“睡木沉基”法建筑工艺,用数层纵横交错编排而成的木筏,固定在建桥墩位置的水面上作为桥基,然后在水面上垒石砌墩,随之木筏沉到水底,基础与石墩受力均衡牢固。“十四门桥”融于山水树荫之间,一幅水乡美丽画卷。明代郑元韶写有“十四门桥”诗:“西望旗山数里遥,寻常春涨阻耕樵。而今游客过多少,忆渡溪源十四桥”。{16}

处于台江区八一七南路小桥头的“沙合桥”,因“万寿桥”俗称“大桥”与之相对应,“沙合桥”俗称“小桥”,建于元代,明成化六年(1407年)由知府周纯重建。跨径72米,拱圈厚度仅02米,比现代桥梁设计理论的计算值还要小得多,拱顶离路面极近。已历600多年,现在每天经过桥上的车辆超过千辆,有的还是载重汽车,石桥仍然完好如故。“沙合桥”被现代桥梁专家视为奇迹的“薄拱桥”。{17}

在福清市海口镇龙江入口处的“龙江桥”,又称“海口桥”,宋政和三年(1113年),太平寺僧守思等倡建,宣和六年(1124年)竣工。初名“螺江桥”,后改名“永平桥”,绍兴三十年(1160年),又改名“龙江桥”。桥用花岗岩砌建。先以巨石填基,再砌桥墩。墩作舟形,两端出尖,以分水势。墩间架巨石为梁,上铺石桥。全长476米,宽42~52米,桥面两侧设扶拦。桥墩原有41座,现存39座,间距11米左右。桥南端建两座镇桥佛塔,各7层6面,实心,高6米,浮雕有佛像、侏儒、莲花、狮子等纹饰。明万历、清顺治、康熙、乾隆及民国时期屡有修葺,并在桥头竖碑记事。{18}“龙江桥”是福清最长的一座古代石梁桥,至今仍保持完整的结构,也是福建省四大古桥之一,加上小桥总长700多米,横跨龙江下游,气势雄传壮观。

耸立于闽侯大湖乡六锦村的“三溪桥”,其廊屋系单檐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不仅结构科学,布局严谨,技艺精湛,而且桥廊24对梁柱,每对均撰书有楹联。有赞风物景致的,如:“鳌梁高架仿疑虹见空中,鸟路斜临却讶龙邻井上”。“潮朝朝朝朝朝朝朝朝升,目见见见见见见见见见退”。有借景咏史的,如:“此地疑文王避雨处,前溪忆子路问津时”。“慧眼逢人,斯能效圯桥进履;迮心下士,曾知道渭水推车。”有颂人文奇观的,如:“再行数武算庄村,处处家家极乎快极乎快;一望三山遮草木,高高下下如此奇如此奇”等,更增添了桥的诗情画意。

四、闽都沧桑,桥以载史

桥,它经历了人间沧桑,成为历史的见证;它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它有补天济世之材,有利物济人之德。古语说:“天下有道津梁道”。{19}

位于鼓楼区杨桥巷口的“双抛桥”,原名“合潮桥”,又称“会潮桥”,因桥下河水一头通元帅庙河,一头通白马河,两河在此汇流而得名。该桥始建于唐代天宝十二年(754年),石构单孔拱桥,有桥亭,桥边环植三株古榕树,树荫蔽天,是百姓乘凉的好去处。据民间传说,明末时桥边有刘、陈两家,刘家公子欲强娶陈家女为妾,陈女不从,与新婚夫夜逃,不幸被抓,双双被绑抛入河里溺死。有民谣云:“双抛河里不分离,夫妻结成连理枝。豪强刘家欠血债,世代合潮声凄凄”。从此,“合潮桥”改名为“双抛桥”。

建于唐代的鼓楼区八一七北路中段的“安泰桥”,为当时罗城南关的利涉门外护城河上的一座桥。“宋宣和中,郡守陆藻建亭其上,旧有《重修津渠记》,掌书记陶岳撰,在利涉门。《闽都记》:亭废,碑亦不存。《榕城景物考》:唐天复初(903年),为罗城南关,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阴榕叶中出。曾子固《出利涉门诗》:‘红纱笼竹过斜桥,复观翚飞入斗杓。人在画船犹未睡,满船明月一溪潮’”。{20}表现当时安泰桥日夜沉浸在歌舞升平之中,一派繁华景象,不禁使人将安泰桥下的安泰河比作金陵的秦淮河。

立于仓山区城门镇林浦村的“林桥”,单门石板桥,桥以巨石为梁,上铺石板,两旁设石柱石栏,柱顶雕有石狮等,建于宋咸平年间(999~1003年)。另有断桥,建于宋绍兴三年(1133年),原结构不详,残存的桥身长22米,宽28米,3个桥墩,5条石梁,靠岸1孔保存完好。桥面由4条长石梁构成,中门石梁长9米,临江1门已毁,只有桥墩沉在水中。顶部面积14平方米,盖有一座小庙宇。据《宋史》记载,宋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大元兵至皐亭山”,宋恭宗赵显“遣监察御史杨应奎上传国玺降”,二月“率百官拜表祥曦殿,诏谕郡县使降”。{21}元军占领临安(今杭州)都城,宋恭宗赵显被俘,其两个弟弟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在大臣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护卫下,领着仅余的30多万兵马乘船南下,在闽江口的林浦停泊。当年11岁的赵昰,被大臣们扶着在福州的大都督府(今省府路附近),于5月登基,“以为宋主,改元景炎”,是为宋端宗。{22}11月元军从陆路逼近福州时,宋端宗赵昰和他的大臣们从林浦绍岐码头离开,退往广东。南逃前,文武官员在“林桥”下马候旨,前往帝王行宫晋见。赵家王朝在林浦匆忙而悲怆地降下纬幕。出生于林浦,明朝曾任过吏、兵两部尚书的林瀚在《平山怀古》一诗中曾掬过一把感怀之泪:“王气销沉天地老,胡尘溟漠古今愁。伤心最是濂江水,还绕行宫山下流”。{23}林浦,历史上曾称为濂浦。闽江流出福州市区,到了濂江地段,江面一下子宽阔起来,在古帝王行宫右侧为濂江书院,因朱熹及其弟子黄干等在此讲学而声震四方。

始建于明代的台江区三保的“彬德桥”,清光绪丙申年(1896年)重修,桥长331米,宽27米,2墩3孔,为平梁与拱形相结合的石构桥。1997年当地民众集资盖了桥亭,在桥的东端北侧重建有“十八将军”小神龛,神龛内供奉镇守该桥的“琉球国十八将军”塑像,表明福州该河港早年就与琉球等国有着密切的海上来往关系。

台江区南公村的“河口万寿桥”,俗称“小万寿桥”,以别于闽江上的“万寿桥”。清康熙七年(1668年)由鼓山成源和尚和里人柯应采募银二千余两建造,桥为东西走向,石构,2墩3孔梁架式。全长35米,宽3米,桥面由12块条石铺就,两侧有石栏杆,桥头望柱上端各盘踞一石狮。桥头两侧各植一株榕树。桥东有万寿堂,桥西有万寿庵,庵外墙嵌有清道霈和尚立的《万寿庵》碑。{24}庵前原立有康熙九年(1670年)鼓山方丈写的《河口万寿桥记》碑,今已移至于山碑廊,该碑为清初“三藩”的重要史料。“小万寿桥”所在地河口港,历史上曾经是琉球等诸蕃国贡船集中泊地,桥附近有许多相应的古建筑,如“河口天后宫”和著名的“柔远驿”(俗称琉球馆)等,是福州海外交通史的重要遗迹,从中可以看出数百年前河口万寿桥附近河面千帆竞发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繁华场面。

位于台江区义洲街道白马河上的“白马桥”,清代福州木帮商会集资建筑。石构平梁桥,3墩4孔,跨度不等,现留下3孔,全长71米,宽31米,东西引桥各12米。该桥见证了福州是中国三大木材集散地之一的历史。

在一千多年的岁月中,福州古桥见证历史,承载传说,展示出丰富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一座“沙合桥”竟与出将入相关联,《挥尘前录》曾记载,当初闽人流传一个民谣:“南台沙合出宰相”。据《榕城考古略》云:“章得象相时,沙涌可涉。政和六年,沙复涌,已而,余深复大拜;方务得帅福唐,南台沙忽再涌,已而朱汉章,叶子昂相继登庸”。{25}一座“十四门桥”楹联则饱含人生哲理,“榕荫坐可论古今,桥上行须让往来”,借景抒情,以物喻理,论古今,谈做人,富有哲理性。行人、河流、石桥、榕树、古镇、山川融为一体,相映成趣,一派水乡田园风光。

福州古桥文化是福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展示出中华民族的聪明和智慧,又体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福州与泉州、漳州等地,建造了大量石桥梁,达到了建桥热潮的高峰,形成了明王世懋在《闽部疏》中所说:“闽中桥梁甲天下”的黄金时代。

甜蜜的黑裤
贪玩的路人
2025-07-09 22:24:09
2003年是我局整章建制、全力扭转安全生产不利局面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在陇南电力局及武都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围绕上级工作安排和我局年初工作部署,紧紧依靠全局广大职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年初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

--售电量:完成7218万千瓦时,比陇南局下达任务增长了18万千瓦时。

--线损率:由于抄表到户率的增加,实际完成27%,比陇南局下达任务上升了15个百分点。

--供电可靠率:完成985%。

--电压合格率:完成97%。

--全年安全记录:全年截止2002年12月20日止,取得了安全生产360天的记录。

围绕以上经济任务指标的完成,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堵塞安全生产管理漏洞。

2003年,我们针对“1226”事故暴露出来的“安全制度不完善,安全管理不严格,安全责任不落实,安全措施不到位,安全知识不掌握”等突出问题,努力完善制度,加强监督管理,深入开展反违章工作,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业务水平。从春季安全大检查工作开始入手,强化了制度落实,明确了安全责任,有效促进了全局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

1、加强了安全生产工作监督管理力度。为了完善和强化安全生产监督机制,局里对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成员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将工会民主监督和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同安全生产挂钩,转发了陇南电力局《工会安全生产民主监督体系实施办法》,制定了《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实施办法》,在各供电所聘任了专职安全监督员,进入所领导班子,享受副科级待遇,负责单位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工作,完善了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制定了重大工作项目局领导、供电所负责人、安全监督员必须到达现场监督指导制度,坚持一般高空工作必须有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人和所领导到场重大施工,局领导和职能科室负责人必须现场监督,负责指导现场危险点分析和预控方案的制订,监督安全措施的落实,杜绝了工作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有力的堵塞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面的漏洞。

2、加强了两票执行的管理及考核。为规范两票管理工作,根据山衫目前实际存在的问题,参照陇南电力局下发的有关标准,制定下发了《两票填写及考核规定》。并依据规定对各所“两票三制”及生产作业现场安全工作规定执行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及指导,逐步规范了两票管理。

3、规范了工作程序。为避免工作的盲目性,杜绝习惯性违章,做好危险点分析、预控工作,制定了《工作项目提前申报制度》,并重新修订了临检工作审批表,进一步完善了开工审批制度,明确了工作申报程序,同时制定了较详细的危险点分析和相应的防范措施。在全年工作中,各项检修及施工项目均执行了开工报批手续,并在每项工作开工前一天,由工作负责人组织工作班全体人员,针对实际情况开展认真讨论、分析,制定切合实际的现场危险点分析、预控措施。同时,制定了每天各所班前安全会议制度,安排当天工作,制定安全措施,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使工作有了超前准备,杜绝了工作上被动应付和盲目蛮干现象,提高了腔脊工作安全系数。

4、落实了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在同各单位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合同》的基础上,制定了领导包片、科室包所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度,将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分解到每个领导和职能科室。同时,局里同各所和各生产科室负责人签订了安全警示书,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杜绝各类人身事故的通知》,进一步强调了杜绝各类人身伍唯渗事故的责任。

5、完善了安全生产工作激励机制。为了提高全员安全风险意识,局里实行了全员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同时,实行安全效益浮动工资,制定了《武都县电力局安全效益浮动工资考核管理办法》,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如果在安全生产方面出现问题,扣发全单位浮动工资。有效地提高了职工安全风险意识,有效遏制了各种习惯性违章。

6、开展“导师带徒”活动,加强职工培训工作,有效提高了新进职工的业务素质。为了改变目前职工业务能力良莠不齐的不良现状,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实行了“导师带徒”制度,每个所的新进职工都由单位指定师傅,签订《导师带徒责任书》,全局共结成导师带徒32对70人,有效提高了新进职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对今年刚毕业的15名电校毕业生在东江进行了安规和实践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了全局职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为安全生产奠定了基础。

7、做好春秋季安全大检查工作,消除设备缺陷,夯实安全运行基础。根据全年安全检查工作计划和全局缺陷记录,局里制定了有效的春、秋季安全大检查工作和消缺实施方案,合理安排消缺工作和停电时间,使春秋检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全面检查了安全工器具。对各所安全工器具进行了全面检查及预防性试验,对不合格工器具一律做报废处理。并投入资金12万元,按规定要求给各生产单位配齐了安全工器具及消防设备,为各项工作的安全进行奠定了基础。

进行了正常的设备维护检修。对灰崖子变电所、张家坝电厂一、二次设备全面进行了预防性试验、校验及正常性维护检修,对安化、庞磨等所进行了常规性检查及消缺维护工作,共完成1台发电机组、5台主变、25台高压开关、45组刀闸的正常检修及试验任务,对各所进行了例行的设备安全检查,并利用地调计划停电时间,对各变电所一次设备进行了全面清扫。

处理了多年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处理了多年存在的重大缺陷和事故隐患,对城关供电所辖区内113灰城ⅰ线梁园村至山城酒家段线路、两水所至拱坝段卡脖子线路全部进行了更换处理。全局共处理因滑坡、车祸引起的倒杆断线4处,导线对地距离不够8处,变台对地距离不够19处,更换破损电杆6基,扶正杆基44基,更换导线6档,处理破股导线6处,增补、紧固拉线228处,更换瓷瓶75片,更换避雷器15组,更换跌开13组,更换、调整高压引流15处,并清除了沿线树障。

8、认真开展了安全生产月活动。为了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我局就“安全生产月”活动作了认真安排。成立了以局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安全生产月”活动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安全生产月”活动工作安排的通知》,详细安排了“安全生产月”各项工作,严格要求各单位加强安全监督管理,尤其要加强工作现场“三措”的落实,确保安全无事故严格控制临时检修和不必要的工作,以安全学习为主要工作,各供电所组织职工认真学习各类事故简报和安全工作规程,尤其对本局“1226”事故进行了深入分析讨论,认真对照检查,深刻吸取教训同时在城区悬挂了悬空横幅,办安全宣传橱窗一期,各所都张贴或悬挂了安全生产标语,营造了“安全生产月”活动的宣传教育氛围。同时,利用**、宣传单等方法,进行了农村安全用电知识宣传,为农村用户播放安全用电知识宣传**78场,发放安全用电知识宣传单2万余张。通过以上工作,使“安全生产月”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安全教育效果。

9、制订了全局摩托车和自购车辆管理制度,加强了交通安全管理。针对全局摩托车管理和自购车辆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制订下发了《武都县电力局摩托车管理规定》和《武都县电力局自购车辆管理规定》,并同相关单位签定了车辆管理合同,保证了全局车辆及交通安全。

10、编制了运行典型操作票。为全局9个变电站编制了典型操作票,为运行人员安全操作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不断深化内部改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2003年,我们根据省公司和陇南电力局的工作部署,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合我局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加大企业内部改革力度,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整体实力。一是根据现在企业制度要求,签定了集体合同,明确了职工方和管理方的权益与责任。二是经七届一次职代会审议通过了职工内退内养和职工子女就业制度并开始实施,对达到年龄标准的12名职工办理了内退内养手续。根据企业实际,结合上级有关制度,为了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制订了《武都县电力局职工子女就业管理实施细则》,今后职工子女就业培训前再不签定协议,采取择优录取的办法,对考核不合格,表现差的职工子女不予接收,从源头上保证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建成了东江供电所并顺利投运,为今年城区可靠供电奠定了基础。四是将原修试班同生技科分离,成立了修试所,使修试所担负的全局设备维修试验责任和生技科的生产技术管理职责得到进一步明确,有力地促进了生产技术管理和设备维护工作的顺利进行。五是成立了职工教育培训中心,使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有了落实机构,有力地促进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经培训中心培训,我局职工马学锋等三人在今年的陇南地区第二届农村电工岗位知识及技能竞赛中一举夺得团体一等奖,取得了优异成绩。

(三)加强基础建设,认真实施安全文明生产“双达标”创建工作。

“双达标”创建工作是企业深化改革的具体实践,是规范企业管理、促进企业现代化建设的有效载体,是夯实企业基础的有效手段。2002年,我们作为安全、文明生产“双达标”创建单位,结合实际,认真部署,精心组织,以单项评分83分以上,总分702分的成绩通过了省电力公司的检查验收。但因为“12·26”事故的影响,使我们的“双达标”资格被取消,使我们辛勤劳动的成果付之东流。2003年,我们在2002年创建工作的基础上,继续这一标准化建设工作,首先对已年久失修的角弓供电所进行了全面改建,重修了职工宿舍和办公用房,结合变电站自动化改造重新修建了变电运行值班室,彻底改变了角弓所的破烂陈旧面貌,内外环境焕然一新,为职工文明办公创造了条件。二是学习民勤经验,以民勤县电力局的管理模式为依据,结合我局实际,认真补充完善了各种基础资料和技术档案。三是完成了东江供电所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使东江供电所成为我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示范单位。四是将“双达标”创建单位范围由去年的城关、两水等有限的几个所扩大到全局所有供电所,共配发文件夹600余个,文件柜30余个,使全局的标准化建设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五是加强了企业的数字化建设,今年全局共购买电脑21台,给每个职能科室配备了电脑,为实现办公自动化和促进企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局的“双达标”创建工作已经经过陇南电力局的初验。

(四)认真实施城、农网改造工程和农电体制改革。

二期一批10千伏及以下改造新建工程。全年共完成改造10千伏线路101公里,04千伏线路1035公里,更换变台76台3000kva,改造了10个乡镇的62个村的农电线路。完成新建10千伏线路185公里,04千伏线路111公里,新装变台66台,完成了66个村社的通电线路。

城区电网改建工程。武都城区电网改建工程经我局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于今年12月份得到了省计委的批复,共批复我县城网改造资金1700余万元。这是我局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是我局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这项工程的实施,对我局今后的发展壮大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5kv变电站改造与县调自动化建设工程。年内完成了洛塘、大岸庙、角弓的变电站自动化改造并顺利投入运行。县调自动化建设工程完成了调度室的修建,并进入安装阶段,目前已完成通讯程控交换安装,机关所有科室的内线电话已经全部开通。

农电体制改革稳步推进。2003年1月1日开始,全省居民用电城乡同网同价政策正式实施,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为了完成这项工作,我们迎难而上,专门成立了同价工作督察领导小组,负责监督检查和督促抄表到户工作,有效促进了同价工作的进行。为了尽快落实同价政策,加快同价进度,我们不顾线损剧增,效益下滑,毅然采取了“先改表到户,再整改线路”的方法,同时聘用村电工名,先后抄表到户个村户。截止2003年底,全局同价个行政村户,同价率%,较好地完成了同价工作任务。

(五)供电营销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标准化轨道。

为了适应当前电力市场形势,促进电力销售,增供扩收,提高效益,我们加强了电力营销工作力度。一是继续加大供电营销工作力度,支持铁合金厂和改制后的西和锑厂上马生产,增供扩销。二是以服务促营销,努力营造良好的供电营销环境,在马街、鱼龙、东江等地增设了营业网点,方便了农村用户交费。同时在城关供电所开始采用微机开票,并在人民路增设了微机开票营业网点,受到了城区用户的好评。三是加大用电检查工作力度,认真开展了反窃电工作。四是加强了电费回收工作,电费回收率100%,回收任务全面完成。五是认真开展行风建设和优质服务工作。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严格落实制度,狠纠行业不正之风。对鱼龙田山村等几起用户投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对违反制度的职工进行了严肃处理,有效地教育了全局职工,保证了行风建设和优质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落实任务,加强管理,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和职工生活水平。

认真落实了“生产经营责任制”。“生产经营责任制”是“生产经营、安全生产和党风廉政建设”三项责任制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措施。2003年年初,依据往年任务完成情况,局里结合实际测算了供电量、售电量、线损、平均电价等任务指标下达给各生产单位,签订了《经济指标合同书》,落实了生产经营责任制,将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同生产经营责任人的业绩考核、工资、奖金、福利挂钩,实行季度考核,奖优罚劣,有效保证了全局生产任务指标的完成。

加强了财务管理和审计工作。一是财务管理实行了微机管理,提高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管理,使财务管理更加全面快捷准确。二是加强财务管理和内部审计工作,降低消耗,严把审核关,为了完成年度利润,坚持对每一项开支都严格把关,严格审核,按照年初制定的财务预算,控制成本费用的开支,开展增收节支,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减少非生产性开支,确保了上级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三是加强内部控制,对个基层单位经费支出和各项经济指标核算都严格控制。同时为了保证财务管理制度的落实,加大了财务监督管理力度,开展了对基层单位和独立核算单位的财务检查审计工作,进一步维护了财务工作秩序,规范了会计行为,使财务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关心职工生活疾苦,努力改善职工生活水平。2003年,我们切实把各项工作同职工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把努力提高职工生活水平放在工作首位,想方设法为职工谋利益。首先是从职工生活入手,为庞磨、隆兴、洛塘等偏远供电所职工增加了生活补助,为全局职工增发了医疗补助。其次,关心职工身体健康,在非典防治期间,为基层职工购置配发了口罩、手套等必须物品,坚持为几个家属院和办公大楼消毒,同时,给每名职工发给了防非典补助。第三,为了落实局七届一次职代会提案,解决职工住房困难,我们全力以赴,在教场征地65亩,协议已经签定,第一期48套住房将于2004年2月份开工修建。

有效扭转了原星光公司的连年亏损局面。截止2003年前半年,星光公司共累计亏损519万元,职工工资不能保证,陷入了严重的资不抵债状况。为了迅速扭转亏损局面,局里对星光公司进行了整顿,将星光公司更名为电力物资供应公司,调整了负责人,并采取精简人员和主业支持的方法,有效扭转了连年亏损的不利局面。截止2003年11月,物资供应公司已经收支平衡,保证了职工工资的正常发放。

(七)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狠抓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

我们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始终坚持摆在重要位置。一是坚持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2003年年初在签订安全生产指标等责任合同的同时,局党政一把手与局属各基层供电所、党支部、机关各科室负责人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到每个党员干部肩上,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检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职工参与监督”的党风廉政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二是完善制度,先后制定完善了《武都县电力局领导班子分工党风廉政建设》、《武都县电力局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实施细则》、《武都县电力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评分标准》、《武都县电力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追究办法》、《武都县电力局党风廉政教育制度》等一系列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配套制度,以制度来约束领导干部清廉从政行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追究力度,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使我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全面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从制度上确保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

(八)进行了“三风三纪”作风纪律整顿,有力促进了职工的作风纪律养成。

针对部分职工业务素质低下、纪律松弛、作风散漫、管理“高位截瘫”、责任心差等不良现象,年初我们在全局进行了以“学风、工作作风、思想作风”和“工作纪律、劳动纪律、组织纪律”为主题的“三风三纪”整顿。为各基层供电所制订了《加强基础管理,全面提高职工业务技能管理办法》、《作息制度》和《职工宿舍管理制度》,从严格作息时间,实行军事化管理入手,加强了职工的基础管理,提高了全局职工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集体观念。通过这次为期20天的“三风三纪”整顿,使我局的作风纪律有了很大提高。

(九)充分发挥工会等组织的作用,加强民主管理,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

一是加大职工参与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力度。在职代会上由职工代表听取和审议全局的工作报告和局财务预决算及招待费等开支情况的报告。对职工代表提出的议案认真答复,进行解决。二是坚持了局务公开,提高局务透明度。坚持按照《武都县电力局局务公开实施细则》,对3000元以上的重大开支180余项及调度室、角弓供电所改建等基建工程、设备物资采购、奖金、福利的发放等职工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实行了全方位公开,并提交局务协调、监督小组和物资采购组进行审核,未经会议研究批准的不得支付。三是坚持了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制度。对于全局各项开支、人事调整、制度制订都坚持经局长办公会议或局务会议研究决定后执行,重大事项还须经局务会、局务协调、监督小组和群众代表联席会议研究通过方可执行,提高了各项决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十)以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培植一流的企业形象。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强化了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根据人员变动及时调整了党委中心组成员,坚持每月学习一次。要求局属各基层单位、局领导自费订阅了《廉政大视野》、《党的建设》等报刊杂志,大力倡导党员干部通过自学,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水平、业务水平。以党支部为单位,坚持每周五雷打不动的政治学习,进行强有力的形式政策教育。二是积极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强化奉献意识,责任意识,保持党员先进性主题教育,“树旗帜、保安全、党员身边无事故”和“诚信树形象,党员责任区”竞赛活动为载体的“六好党支部”创建活动。三是赈贫济困、扶弱助残,全局职工发扬高尚的共产主义品质,共捐献“非典”防治款50000元,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四是继续加大职工之家的管理,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元旦”、“中秋节”、“重阳节”都举行了联欢会,丰富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全面推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五是积极开展企业文艺活动,由职工组成的业余艺术团和百人大合唱先后在武都县千坝牧场旅游艺术节、七一建党节、桃花会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塑造了企业良好的文明形象。

过去的一年中,我们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安全生产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二是人员素质不平衡,良莠不齐,尤其是自动化及先进技术人才缺乏,人员结构不合理三是制度落实和各项管理存在漂浮粗放的现象。对于以上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予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