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十大品牌 > 正文

陕西省西安比利水暖炕牌子怎么样

哭泣的丝袜
迷人的篮球
2023-03-31 08:07:35

陕西省西安比利水暖炕牌子怎么样?

最佳答案
整齐的蓝天
贪玩的唇膏
2025-08-27 05:39:57

西安比利水暖炕炕板是金属集成水暖炕板是由镀铝锌金属板、PERT地暖管、聚氨脂发泡棉组成,是将∅8mmPERT地暖管通过聚氨脂发泡料固定在镀铝锌板上,通过控制器将加热的水泵送到管道内,从而实现板子的上表面发热,下表面没有热量损失的节能产品。炕板采用镀铝锌板,减少热量向下传递;炕板填充采用电热水器、冰箱隔热聚氨酯发泡材料,无热量损耗;水管经过处理,管壁薄、管径小、韧性好,导热效果佳;同样面积减小加热功率。咱们的产品质保时间长,炕板质保10年,主机质保3年,我们公司负责售后,您只需负责销售。我们公司从事水暖炕研发、生产已经8年了,产品是根据用户需要的不断升级,产品的品质有保证。

比利水暖炕

比利水暖炕

比利水暖炕

比利水暖炕

比利水暖炕

比利水暖炕

比利水暖炕

最新回答
追寻的手套
高贵的灰狼
2025-08-27 05:39:57

一、电暖炕和水暖炕哪个好,看待角度一,使用人群

电暖炕和水暖炕哪个好,我们首先要看我们的使用人群,如果使用人是做过心脏支架的,那电暖炕是万万不可使用的,如果使用人是孕妇,那电暖炕也是万万不可使用的,如果使用人是小孩,那电暖炕也是万万不可使用的,那这些人群电暖炕不可使用,水暖炕可以使用吗?小编可以肯定的说水暖炕是可以使用的。

二、电暖炕和水暖炕哪个好,看待角度二,使用效果

电暖炕和水暖炕哪个好,我们还可以从使用效果去看,我们选择这两款产品的基础属性是为了床上炕上取暖,那这两款产品,哪款取暖效果更好呢?电暖炕一般是快速升温但干热,对于体质容易上火的人来说,电暖炕的取暖效果就不好,睡一觉,上个火,有点不划算,而水暖炕一般是逐步升温且恒温湿热的,不会上火,其取暖效果相对更加舒服一些。比利镀铝锌金属集成炕板无毒、干净、省电、静音、省电。

顺利的吐司
喜悦的心情
2025-08-27 05:39:57
陕西陕北的十大怪。十八怪的现象主要是指哪些方面?

虽然我回答的比较迟,我前面已经有人回答过了,可是我的答案绝对与他们不同,有助于你了解真正的陕西,希望你把我的选为最佳答案。

所谓的陕西十大怪:

1面条像腰带

2锅盔像锅盖

3辣子是道菜

4泡馍大碗卖

5碗盆难分开

6帕帕头上戴

7房子半边盖

8姑娘不对外

9不坐蹲起来

10秦腔吼起来。

我之所以不多说,就是因为楼上已经有人回答的很详细了。

但是我想说一下别的,所谓的陕西10大怪,根本就不能代表陕西,这只是陕西很可笑的一个宣传标语。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陕西和关中的区别,陕西的版图承不规则形状,南北长,东西短.将陕西可以分为三块即陕北,关中,陕南.大体分界如下:309国道及沿线地区以北称为陕北所属城市有延安,榆林.309国道以南,秦岭以北称为关中所属城市有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秦岭以南称为陕南所属城市有汉中,商洛,安康.

陕西由于分为三大部分,文化风俗差异很大。关中是陕西的政治文化,经济人口中心,所以就以陕西自居,用关中文化来代表陕西文化,真的很可笑。所谓的陕西十大怪,原本就是叫做关中十大怪。后来被某些人刻意偷换概念,就对外成了全陕西的代表。这所谓陕西十大怪里,关中人即使不能完全说上来,但是听着也很亲切。而对于陕北和陕南的人来说,很多都不知道,根本就不属于自己的文化。

比如,面条,锅盔,这是典型的关中特色,因为关中平原自古产小麦;陕南人喜欢吃的不是面食,而是大米,因为陕南水田产水稻。至于泡馍,陕北人是完全没有这个概念;还有房子半边盖,也是关中的典型特色,陕北人见了也稀奇,因为陕北传统民居是窑洞,陕南也不是半边盖的房子;至于秦腔,更可笑,明明只流传于关中,却说成全省人民都热爱。还有什么石块了,手帕了,……这些都是关中特色,十大怪全是在关中文化上概括的,这陕西十大怪简直是可笑之极,叫关中十大怪才是名副其实。

贵州的十大怪。十八怪的现象主要是指哪些方面? 云南的十大怪。十八怪的现象主要是指哪些方面?

云南十八怪:

云南第一怪,鸡蛋用草串着买。

鸡蛋用草串着卖:老乡们为了便于买主携带所购买的鸡蛋,又不被碰坏,便以竹蔑或麦草贴着蛋壳编,每个都隔开,十个为一串,可以挂在墙上,想吃的时候便吃几个拿几个。

云南第二怪,粑粑饼子叫饵块。

捣一捣再烤一烤,抹点酱还特别香,这种携带方便可口的食品叫“饵块”。

云南第三怪: 这边下雨那边晒。

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十里不同天的多变气候的。相差十里便会有不同的天气景象,而同一座山的两面也是一面艳阳天,一面雨倾蓬。

云南第四怪,石头长到云天外。

石林风光天下绝景,鬼斧神工令人不可思议

云南第五怪,摘下草帽当锅盖。

用草编织而成的帽子当锅盖不仅捂得严,而且还能给食物一种清香

云南第六怪,四季衣服同穿戴。

长年温度不变的气候造就了人们衣着的多姿多彩。

云南第七怪,种田能手多老太。

险峻的高原造就了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其中妇女尤为能干

云南第八怪,竹筒能做水烟袋。

这玩艺颇具科学性,既保持了旱烟的醇香,又用水过滤了其它杂质,而且声音很好听,“咕咚,咕咚”。

云南第九怪,袖珍小马有能耐。

这里土生土长的牲口个头小,但是能驮能爬山,本事非凡。

云南第十怪,蚂蚱能做下酒菜。

把蚂蚱做成美味,炸得焦黄,张嘴一咬:“咔嚓——”。

云南十一怪,四季都出好瓜菜。

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几乎任何时候都能出产任何蔬菜。

云南十二怪,好烟见抽不见卖。

云南人为自己出产的第一流卷烟感到自豪,却也为在自己家门口买不到而感到困惑。

云南十三怪,茅草畅销海内外。

山里的东西样样都是宝,改革开放使它们获得了新生。

云南十四怪,火车没有汽车快。

山高路险,常常使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有劲使不上。

云南十五怪,娃娃出门男人带。

这里的汉子爱妻爱儿成为风尚,“模范丈夫优秀爹”在街头比比皆是。

云南十六怪,过桥米线人人爱。

滚烫的鸡汤配之以生肉、生菜和用米浆做成的构成了云南最有名的风味:一种“线”,“过桥米线”。

云南十七怪,鲜花四季开不败。

云南第十八怪,三只蚊子炒盘菜。

森林里草沟中,枝叶茂盛,养育出的蚊虫个头非同一般

陕西十八怪

旧版陕西十八怪

扯面宽得像裤带,男女帕帕头上戴;  四季一身黑穿戴,瞪眼锅盔像锅盖;  羊肉泡馍大碗卖,有了辣子不吃菜;  男人唱戏吼起来,女人唱戏装病态;  哭丧说唱分不开,香烟不抽耳根塞;  吃面涎水倒回来,皇上按着两行埋;  人名都被动物代,固守本土不出外;  老人都把皮影爱,手背身后走路快;  家家厢房半边盖,信教只有老太太。

新版陕西十八怪

第 一 怪:蒸面稠酒人人爱 

麦面糊糊蒸成面,香油醋蒜辣当先;老少四季吃不厌,稠酒相伴赛神仙。

  第 二 怪:家家户户泡酸菜 

秦巴山川水土硬,五谷杂粮入肚中;三天无酸蹿蹿走,酸菜泡菜变饭种。

 第 三 怪:尼龙袜子套草鞋 

崇山峻岭行路难,爬山跑路多脚汗;尼龙袜子套草鞋,凉爽软和真轻便。 

第 四 怪:石板上房当瓦盖 

一江两岸多奇石,凿开石板有五尺;拿上屋顶当瓦用,不怕冰雹不怕风。 

第 五 怪:公交汽车跑城外 

安康市区实在小,车没开快已到了;坐车没有走路快,汽车无奈城外跑。 

第六怪:背篓里面把娃带 

山高坡陡做农活,背篓背娃地头搁;场街买卖不离身,娃累不走里面坐。

 第 七 怪:虫虫能当下酒菜 

安康气候四季明,种桑养蚕茧出虫;油锅炸虫香喷喷,好下美酒蛋白增。

  第 八 怪:杀猪不卖薰起来 

山大人稀商不通,要吃好菜场不逢;猪杀多少薰腊肉,怕来贵客眼干瞪。

 第 九 怪:豆腐皮子串起来 

豆腐裹布细细压,方寸大小调料加;棕叶一穿街上卖,香溢满口嚼痛牙。

 第 十 怪:老人爬山比猴快 

住惯大山不怕陡,从小练成登山猴;七八十岁身板硬,登山如同平地走。

 第十一怪:孙子爷爷玩笑开 

孙敬爷婆全国礼,安康爷孙扯闲皮;见面瞎话称哥嫂,全身乱摸笑嘻嘻。

第十二怪:浆巴长毛不算坏 

山高气候冷来早,包谷未熟杆蔫了;剥粒磨浆存缸坛,上面长毛下酸了。

  第十三怪:喊人好象把歌赛 

山户人家住的远,走着找人不方便;扯起嗓子长声叫,山音回荡把意传。

  第十四怪:路边房子连着盖 

家在路边好方便,惹得众人都眼馋;你盖我盖大家盖,成街存患无怨言。

  第十五怪:树根树桩到处摆, 

大山深沟有朽木,风吹雨打河里流;匠人拣回精雕塑,树桩盆景美化屋。

 第十六怪:车从山肚跑出来 

陕南路比蜀道难,江河横贯大山峦;火车钻进山肚里,吞吞吐吐跑得欢。 

第十七怪:洋芋烩面能当菜 

秦巴山中多移民,有南有北有西东;南人喜米来待客,菜欠烩面把数充。

  第十八怪:山上水田草帽盖 

山民养家要糊口,见山有水把田修;造出田来巴掌大,插秧株数一气数。

 

为什么云南的有十八怪,而陕西只有十大怪

这个是根据个个地方的独特风俗文化来的。云南的18怪,陕西的10大怪。新疆的就只有8大怪。

新陕西十八怪

是这个吗?陕西十八怪

扯面宽得像裤带,男女帕帕头上戴;

四季一身黑穿戴,瞪眼锅盔像锅盖;

羊肉泡馍大碗卖,有了辣子不吃菜;

男人唱戏吼起来,女人唱戏装病态;

哭丧说唱分不开,香烟不抽耳根塞;

吃面涎水倒回来,皇上按着两行埋;

人名都被动物代,固守本土不出外;

老人都把皮影爱,手背身后走路快;

家家厢房半边盖,信教只有老太太

我在人家的拨可上看到的,是不是这个?

陕西有哪十八怪

“陕西十大怪”,多被称为“关中十大怪”,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等城市)出现的十种奇特风俗习惯。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的习俗,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

第一怪:面条像裤带 三秦面条真不赖,擀厚切宽像裤带。面香筋道细又白,爽口耐饥燎的太

第二怪:锅盔像锅盖 饼大直径二尺外,又圆又厚像锅盖。陕西关中地区把饼叫锅盔,里酥外脆好捎带。

第三怪:辣子一道菜 刨(不)说川湘能吃辣,老陕吃辣让人怕。辣面拌盐热油泼,调面夹馍把饭下。

第四怪:碗盆不分家 老陕楞娃碗真大,面条一盛箍到尖。一碗下肚撑的欢,老碗会上谝闲传(pián hán chuán 说闲话的意思)。

第五怪:手帕头上戴 陕西农村老太太,花格帕帕头上带。防晒防尘又防雨,擦手抹汗更实在。

第六怪:房子半边盖 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料省木材。遮风挡雨又耐寒,冬暖夏凉时运来。

第七怪:姑娘不对外 长安建都十几代,人杰地灵春长在。风调雨顺生活好,陕西姑娘不对外。

第八怪:不坐椅子蹲起来 老陕脾气真古怪,有櫈不坐蹲起来。问他为啥不坐着,他说这样很自在。

第九怪:睡觉枕石块三秦楞娃庄稼汉,不爱软枕爱石块。冰凉坚实燎的太,醒脑提神金不换。

第十怪:秦腔不唱吼起来 民风淳朴性彪悍,秦腔花脸吼起来。台下观众心欢畅,不怕戏台棚要翻。

biángbiáng面(陕西十八怪里的)

一点点上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你也长、我也长,里面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钩搭挂麻糖,坐个车子逛咸阳。”

顺便说一句,这个字的拼音是错误的.因为你这种拼法就不符合汉语拼音规范.所以这个字很奇怪,你能发出它的音,但不能给它注音(不知别的语系注音方法行不行?).

东北十八怪是指哪些?

东北十八怪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

过去东北人家因地制宜的一种冬季御寒措施。东北冬季温度普遍在零下三四十度,经常刮西北风,下“大烟儿泡”雪。为了取暖,保持室内的温度,又不能让风把窗户纸刮掉,或者因为屋内外的巨大温差将窗户纸弄湿而掉了,一般都把窗户纸糊在木制的小格子窗外面。不论平民百姓的破旧房屋还是富豪大臣的深宅大院,都是如此。窗户用纸是当地人就地取材自己制作的,耐用,结实,亮堂,保暖,一般都能用一两年。现在偏远的东北农村也看不到了。

第二怪:草苫土房篱笆寨

草苫土房篱笆寨是对昔日东北人家的住房和院落的普遍描述。用从山上或者草甸子割来的草苫房;先是找那些耐腐烂的草,后来也有用稻草等代替的。用黄土与轧碎的草和泥做成坯,晒干之后垒墙盖房,然后在坯垒的房墙外面再抹上混杂着碎草的泥;从附近的山林中砍来细木头截成一人左右高,将房子和空地围起来,形成一个院落。草都是耐雨抗腐烂的,房屋和墙保暖性能好。现在这样的房屋很少见,土房早换成砖瓦房,墙也是红砖砌成。

第三怪:烟囱贴在山墙外

沈阳故宫的清宁宫的烟囱和房子有一段距离,是典型的满族房屋特点,而老东北汉族房屋一般都把烟囱贴在山墙外。为了让保持热度的烟火给房间内带来更多的热量,一般都把烟囱紧贴着山墙修筑,也有的把烟囱的大部分直接 *** 在室内,还把烟囱安上“插板”(通常用铁片)。冬季晚上睡觉前,还要烧一遍炕,生烟出的差不多了,关上“插板”,这样火炕能一直热到天亮。风大的天气,为防止从烟囱里夹带出的火星儿引燃苫房草,一般不烧火,等风停了再烧。烟囱一般都是泥坯垒起来的。现在烟囱都用砖,各种烧制的瓦代替了苫房草。

第四怪: 除病驱邪萨满舞

萨满信仰是满族民间信仰中最重要的信仰形式。萨满沟通人神两界,有着非同一般的神秘色彩。满族的萨满分为两种,一种是氏族萨满,也叫家萨满;一种是职业萨满,也称野萨满。为崇信者除病驱邪主要是野萨满,萨满行祭时要跳太平神或家神,俗称跳大神。野萨满除病驱邪时也跳神,而且法衣、法器俱全,身带腰铃,手持神鼓敲击。舞蹈模拟各种动物跑动飞翔的姿态,以示各种神灵附体。现在东北城乡连由此变异而来的“装神弄鬼”的都很少见,更别说萨满舞了。

第五怪:火盆上炕烤爷太

火盆和火炕、火墙一样,是过去东北地区冬天取暖的必要设备之一。除去日常用火之外,并不能满足人们对“热”的要求。冬天过于寒冷和漫长,所以早晚要烧木头或者玉米“瓤子”之类硬柴,然后将碳火放在“火盆”里取暖。火盆一般也是就地取材,用黏土做成口大底小呈圆形的器皿。黏土做的火盆不需要什么技艺,大人孩子都会。泥火盆保温效果好,搬动也不烫手,用料一般选黄土,到处都有。后来有铁的、铜的等火盆,但用的不多。家有老人的,因为身体和寒冷的原因,冬天基本不参加户外活动,就坐在热炕头上,盘腿抽烟袋,烤火,给小孩子讲故事。火盆的用途除了暖身之外,还用来烧烤一些食物,烧水,热饭等等。中年人和青年人火力旺,家有火盆的都要先让给长辈和年幼的孩子。现在的东北农村一般采用地炕(相当于楼房的地热)或者电暖气等,铝合金门窗封闭的更严实,废弃虽然暖和,但是翻动时,会让灰尘跑满房间的火盆,已经是多年以前的事儿了,不过对于上了年纪的人,火盆带来的温暖和幸福不是语言能描述的。

第六怪:百褶皮鞋脚上踹

百褶皮鞋就是靰鞡,也叫乌拉,东北满族人最先发明和穿着的一种特有的鞋子。靰鞡多用牛皮或者鹿皮缝制而成,鞋帮和鞋底有的是一整块皮子,鞋脸儿带褶并缝有穿鞋带的耳子,鞋面可以盖住脚背。鞋里面絮上靰鞡草,穿在脚上松软暖和还结实。靰鞡鞋因为絮靰鞡草得名。这种鞋曾经在东北非常流行,尤其是那些赶大车的车老板更喜欢穿。现在完全看不到了,只在一些民间收藏家或者民俗村里能到真正的百褶皮鞋,也就是靰鞡鞋。东北还有一句歇后语,靰鞡头子迈门槛,先进者(褶),说的就是靰鞡鞋。

第七怪:双腿没有单腿快

和“双腿没有单腿快”类似的还有“马拉爬犁比车快”等等,说的都是和东北的冰雪有关的“怪”。冰雪一直是东北的独特景观,过去交通不便,一到冬天,河流封冻,到处都是积雪,人们便用“马拉爬犁”这样特殊的方式来解决通行的问题。“双腿没有单腿快”是描述大人们为了帮助孩子们消遣漫长的冬季时光,想出来的冰雪娱乐活动的一种。当时冰上滑具有双腿的小爬犁和单腿的划子,有些地方管划子也叫“单腿驴”,划子和现在的滑冰鞋的构造和原理差不多,只是材料是木头和厚铁片,人的双脚站在上面。划子占地面积小,冰上阻力小,所以在铁钎的支撑辅助下,行进速度比爬犁更快更敏捷更需要技巧。

第八怪:冰上钓鱼单线拽

冬季凿冰捕鱼,在关东有悠久的历史,形式多样。有的在冰下撒网捕鱼,有的在冰下放置诱鱼进去的器具,定期砸冰来取。“冰上钓鱼单线拽”是老关东人根据个人的经验,凿开冰面,和夏季在河边钓鱼一样,将鱼线、鱼钩和鱼饵放到冰面下,但鱼竿和鱼漂儿此时就派不上用场了,所以只能根据每根线的蠕动情况来判断是否有鱼上钩。钓上来的都是大鱼。

第九怪:大姑娘上树比猴快

生活在东北山林地区的百姓,每年到了收山货的季节,女人们便三五成群地进山打山货,摘松籽,采猴头,日积月累练就了一身登高爬树的本领。她们的胆量和技能,令男人自愧不如。孩子们都是从小和大人们一起上山的,不分男女。所以在东北,有些地方女孩子爬树玩耍是很正常的事情。国内其他山区,也应该有这样的现象。

第十怪:大碗白酒轮着喝

过去关东人亲友聚会,招待客人或者红白事儿,尤其在农村,饭桌上除了丰盛的美味佳肴,更重要的是一大碗白酒大家轮着喝,喝光再满,尽醉而止。东北人大碗喝酒的习惯,和过去关东的气候和人的性格有关。尤其是冬天,外面天寒地冻,忙碌一天,男人盘腿上炕,烫一壶酒,媳妇给炒几个菜,大口吃肉,和老婆孩子热炕头一样,是典型的幸福生活。因为大雪封山封路,没特殊事情,很少有人走亲戚看朋友,一旦来了,主人肯定热情招待,说不完的话,喝不够的酒。过去东北人赶车出远门儿,也随身带着白酒,冷了下车跟着车马跑一段儿,跺跺脚,最好也啁上一口白酒祛寒暖身。东北人爱喝酒,讲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现在东北人喝酒,喝白酒,喝纯正的东北粮食酒的习惯还普遍存在。

第十一怪:嘎啦哈姑娘爱

抓嘎啦哈曾经是东北地区汉、满、蒙等民族比较流行的,具有游猎生活遗风的民间游戏。嘎啦哈满语发音,是一种用猪、牛、羊的蹄骨和一个布面内装粮食或者沙子的口袋来进行的一种游戏,口袋上抛过程中,以手翻动和抓取嘎啦哈的多少,同时接住下落的口袋为胜负标准,骨头四面都有不同的累计标准,花样繁多,几人一起玩,乐趣无穷。过去嘎啦哈不仅仅是大姑娘喜欢,所有人都喜欢,也是进入冬季,北方室内活动中多人参与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

第十二怪:女人叼个大烟袋

这样的说法没“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或“小姑娘叼着个大烟袋”更吸引人,但更贴近现在的生活实际,只是用烟袋抽烟的人,越来越稀少了。如今的农村姑娘抽烟的很少,倒是城市里的吸烟女子越来越多了。农村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也许还有抽烟袋的习惯。过去女孩子抽烟都是从小学会的,先是就着火盆,抽几口,把烟袋点着了,然后递给老人,一来二去就学会了。女人叼烟袋和过去的生活条件艰苦有关。汉族民间还有新娘子要给公婆行“装烟礼”,公婆掏“装烟钱”,等等和抽烟有关的习俗。烟袋曾经不但是女人,也是关东人人必备的器物。和烟袋有关的故事与传说,以此衍生出来的趣闻也数不胜数。

第十三怪: 养活孩子吊起来

满族先民的狩猎生活,女人也要骑马。妇女生小孩难以携带,为防备野兽对初生婴儿的伤害,就用桦树皮编制成最初的摇车,把孩子放进去,挂在树上。后来生活条件改善,这样的习俗被保存了下来。北方汉族也用这样的方式抚育孩子,只不过悠车挂在房梁上,孩子安全。悠车子摇起来,防苍蝇、蚊虫,有细微的风,孩子睡得舒坦。摇车、摇篮,悠车等都是大致相同的东西,古时制作一般用桦树皮,长四尺,宽二尺,两端呈半圆形,状如小船。后来多选用椴木薄板,边沿要漆上颜色,绘制花纹,写上吉利话等等。为了避免孩子从摇车里翻出来,还要把孩子的胳膊肘,膝盖,脚脖子等地方用宽带子捆起来。悠车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后来就越来越讲究了。比如结籽多的树木做料,如榆木、松木、隐喻着多生儿育女。比如借谁家有出息的孩子曾经睡过的摇篮等等。现在这样的养活孩子的方式也没了,有摇篮,也没地方挂了。过去 *** 在房屋内的大梁,都用钢筋做成的房梁代替了,还吊了棚。

第十四怪: 年节喜庆吃豆包

“腊月到,蒸豆包,热气冒,香味飘。”说的就是东北的粘豆包,它外形酷似元宵,大小如鸡蛋,色金黄,有粘度,象征小日子团圆美满,所以过年时家家都要蒸上几锅。粘豆包皮用大黄米(学名糜子)面做成。也有用小黄米和粘玉米面做豆包,但都不如大黄米正宗。过去一到冬深天冷,家家户户却都忙着打糜子、淘黄米、压面子,准备蒸过年的粘豆包。一家做粘豆包左邻右舍的女人都来帮忙。今天我帮你,明天你帮我,成为一种习俗。蒸好的粘豆包,个个金灿灿、圆鼓鼓、粘稠稠、筋道道,热气腾腾地喷香。东北人吃粘豆包要冻起来,这样贮藏的粘豆包不但没有一丝裂痕,而且色泽新鲜。什么时候想吃冻豆包再用锅馏热一次,更筋道、更可口了。吃粘豆包可以蘸白糖、拌蜂蜜、抹荤油,就着滚烫的酸菜汤吃,满口甜香,爽胃热心。有句老话:“顺垅沟找粘豆包吃”。老意思是只要勤劳种地,就能过上好日子。现在农村,多用于开导不爱学习的孩子。

第十五怪:家家户户有酱缸

东北人的家,特别是农村,过去家家门前或小院里都有一个大酱缸,酱缸都是附近瓦窑烧制的,酱缸口用白布或者豆腐布盖着,边角系上红布条和螺丝帽,最后用“酱缸帽子”(苇子编制,形状和过去土改地主头上戴的尖顶纸糊帽子一样)盖上。东北的大酱在制作过程中,从选料、烀豆、做成酱块子、存放、下酱、打酱缸等等,都有很多细节的讲究。每家的酱都不一样,更离谱的是,几乎一个人做酱一个味儿,但共同的特点如童谣唱的那样,“烀黄豆,摔成方,缸里窖成百世香;蘸青菜,调菜汤,捞上一匙油汪汪。”。大酱在东北人家的餐桌上是必不可少的,干豆腐卷大葱蘸大酱、大酱炖豆腐、大酱炖小鱼、酱炖茄子、酱炒角瓜片、小青菜、婆婆丁蘸大酱等等,吃的赞不绝口、津津乐道。如今的东北农村,家家还都下酱,每家都有用来下酱的大缸。

第十六怪:不吃鲜菜吃酸菜

关东大地冬季严寒而漫长,新鲜蔬菜很难保存,放在外面会冻,放在屋子里容易烂。过去农村一般人家还挖很深的地窖,来储存新鲜的白菜和土豆,后来基本上没了。多年以前,东北的城市和乡村一到秋季都要买大量的白菜,场面很壮观,也是一个民生大问题,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类似“冬储办”。这些菜一部分用来吃鲜菜,大部分用来淹渍。东北冬天没什么新鲜的蔬菜,靠地窖这样的储存根本不够吃,因此用淹渍大白菜方法贮存,经发酵变酸,够一家人吃整个冬天。过去东北城乡几乎家家都有酸菜缸。城市居民的酸菜缸都摆在楼道里。最近一些年,因为城市管理逐渐严格,由于楼道卫生和防火等问题,加上蔬菜品种一年四季都很丰富,城市的酸菜缸已经被全部清理掉了。淹渍大白菜成酸菜,在东北农村还普遍存在,和超市里卖的酸菜比起来,还是自家的好吃。

第十七怪:上贴饼子下炖菜

上贴饼子下炖菜这样的烹饪方式,有的地方也叫一锅出。锅里又炖菜又烀饼子,菜炖在锅底,饼子贴在锅边。多数一锅出里有排骨、油豆角、土豆块,铁锅的四周贴上玉米面的饼子。用料十分丰富,味道也一样,豆角绿绿的,绵而不过烂,土豆块已经到了被炖得没有任何棱棱角角的状态,入口即化,而吸收了青菜香味的排骨,味道也不错。当然主菜可以改成鱼、牛肉、排骨、鸡肉等等,也可在锅边贴上一圈白面小花卷,吃起来特别有味道。现在东北这样的烹饪方式在农村见到的不多,反而城里人喜欢。

第十八怪: 南北大炕对脑袋

过去东北的人家,一般都是南北大炕。炕用来睡觉,吃饭,招待客人,取暖等等。这是为了节约柴草,保持冬季室内有足够温度的一个办法,有时祖孙好几代都睡在一个屋里的南北大炕上。一般长者都睡在朝阳的南炕,少者在背阴的北炕。晚上睡觉,还要挂上帷幔,一般南炕老人的炕沿外挂蓝色的帷幔,北炕小夫妻的炕沿外挂红色的帷幔。睡觉时,南北炕上的人都是头朝外,所以出现“南北大炕对脑袋”的说法。现在人口越来越少,基本都分家另过,没有一大家子人睡在一个房间里的情形了。火炕还有,但大致都是北炕,南面空出来,放点家具什么的,和城市里的卧室一样。过去取暖,主要靠烧火做饭产生的热量。现在的新房都在地面下也如炕一样搭建,为了干净,灶坑都设置在房子外面。

机智的康乃馨
神勇的可乐
2025-08-27 05:39:57
陕西八大怪: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也叫冰冰(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益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说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没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人们常说“油泼辣子冰冰面吃着燎(好)乍咧!”

四、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

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五、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关中农村,这里的形,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的一模一样的。

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汁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

六、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据说因为陕西干早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来陕西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却迅猛增加。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历史。

七、姑娘不对外

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八、唱戏吼起来

唱戏,指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

陕西的特产有:

羊肉泡馍、柿子饼、石头馍、三原蓼花糖、凤翔腊驴肉、腊牛羊肉、水晶饼、洋县黑米、陕西晋枣、黄桂稠酒、蓝田玉、临潼石榴、猕猴桃、德懋恭的水晶饼等等。

听话的小甜瓜
无聊的可乐
2025-08-27 05:39:57
北方用土或砖砌成的、睡眠时为了抵御寒冷的睡眠器具叫“火炕”。

“火炕”的缺点:浪费有效资源(产热时消耗的木材等);不环保(燃烧时产生对人和环境都有影响的污染物);供热劳动强度大(人工操作);温度控制不易把握;应用范围不广(只限农村地区)等。

烧火炕时需要灶台,火炕不好烧,毛病大多会出现在灶台。

我国传统的老式灶具有一不、二高、三大、四无的弊病:

一不:通风不合理。旧式灶没有通风道(落灰炕),只靠添柴口通风,从添柴口进入的空气不能直接通过燃料层与燃料调合均匀,所以,燃料不能充分燃烧。同时,从添柴口进来大量的冷空气在经过燃料表面时又降低了灶内温度,带走了一部分热量,使得一些可燃气体和碳不能充分氧化。常言道:“灶下不通风,柴草必夹生;要想燃烧好,就得挑着烧”。

二高:锅台高,吊火高。旧式灶只考虑做饭方便和添柴省力,而没注意燃料的燃烧和节约。无论锅用的锅台都搭得很高,锅脐与地面的距离很大,使火焰不能充分接触锅底,大量的热能都流失掉了。这种灶开锅慢,做饭时间长,正是“锅台高于炕,烟气往回呛;吊火距离高,柴草成堆烧”。

三大:添柴口大、灶膛大、进烟口大(灶喉眼)。旧式灶由于这“三大”使灶内火焰不集中,火苗发红、灶膛温度低。灶内又没有挡火圈,柴草着火就奔向灶喉眼,火苗成一条斜线,火焰在灶膛里停留时间较短,增大了燃烧热能辐射损失,使一部分热量从灶门和进烟口白白的跑掉了。

四无:无炉篦、无炉门、无挡火圈,无灶眼插板。旧式灶由于无炉篦使灶内通风效果不好,燃料不能充分燃烧,出现燃烧不尽和闷碳的现象。由于添柴口无炉门,大量的冷空气从炉门进入灶内,降低了灶内温度,影响了燃烧效果,增大了散热损失。由于灶膛内无挡火圈,使灶内的火焰和高温烟气在灶内停留的时间短,火焰奔向灶喉眼不能充分接触锅底,锅底的受热面积小,做饭慢,时间长,费燃料。由于旧式灶没有灶喉眼插板,因此造成灶喉眼烟道留的小了,没风天时抽力小,烟气就排不出去、出现燎烟、压烟和不爱起火;灶喉眼烟道留的大了,在有风天时,炕内抽力大,烟火又都抽进炕内,出现不爱开锅,做饭慢等现象。同时,又使灶内不保温,火炕凉的快,也增大了排烟损失。所以:旧式灶费柴、费煤、费工、费时,热效率低。

同时,旧式炕还有一无、二不、三阻、四深的弊病:

一无:旧式炕内冷墙部分无保温层。冬季,炕内冷墙部分(前墙、后墙、山墙)的里墙皮有时上霜、挂冰、炕内热量损失很大。同时,里墙内如抹的不严,造成透风而又不好烧。如果在冷墙部分增设保温层,可防止透风和减少炕内热量损失。

二不:旧式火炕的炕面一是不平,二是不严。过去搭旧式炕是“不管炕面搭成什么样,最后全用泥找平”。这种作法是不对的。炕面不平,烟气接触炕面的底面流动时的阻力就大,影响分烟和排烟速度,炕面不严则炕内支柱砖受力而不均,出现炕面材料折断和塌炕的现象。炕面材料之间接触不好,炕面泥薄厚不均,又直接影响炕面的传热效果。

三阻:旧式火炕炕头是用砖堵式分烟,造成烟气在炕头集中和停顿,因此炕头分烟时阻力大。炕洞大多采用卧式死墙砌法,占面积大,炕面的受热面积就小,同时,在炕洞内又摆上一些迎火砖和迎风砖等,造成炕内排烟阻力大。火炕的炕梢由于没有烟气横向汇合道,而是用过桥砖搭的炕面,造成排烟不畅,炕梢出烟阻力大。这“三阻”使得火炕不好烧和不能满炕热,增大了炕头与炕梢的温差。

四深:旧式火炕的“炕洞深”、“狗窝深”、“闷灶深”、“落灰膛深”。这“四深”使炕内储存了大量的冷空气。当炉灶点火时,炕内的冷空气与热烟气就会形成热交换,产生涡流,造成炉灶不好烧。这些冷空气还要吸去和带走很多热量,使之多烧燃料炕还不热。

总之,旧式灶炕由于这些弊病的影响,所以经常是不好烧,炕不热,屋不暖;要使炕热屋子暖,就得多搭炉灶,多烧燃料,造成费煤、费柴、费工、费时、费材料。

那么,新旧炕灶都有什么区别呢?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了解到,旧式灶没有通风道,灶膛大、灶门大、喉眼大,柴草不能充分燃烧,热量损失很大,费柴、费煤、费时。旧式炕结构不合理:炕内落灰膛、闷灶、“狗窝”、炕洞都很深,搭炕时既浪费了很多材料,又在炕内贮存了大量的冷空气,以致炕凉屋冷。有时炕灶冒烟使得室内烟雾迷漫、灰尘乱飞,把人呛得涕泪皆流。有的灶,火苗从灶口外窜,炕头局部过热,有时造成火灾。总之,旧式炕灶热能利用率仅有20%左右,既浪费了大量的燃料,又延长了做饭时间,炕还不能全热,还不安全,不卫生。

新式炕灶按照燃烧和传热的科学原理,合理地进行了设计:对炕灶的热平衡和经济运行进行了优选,改革了炉膛、锅壁与灶膛之间相对距离和吊火高度、烟道和通风、炕内结构等,并在炕灶方面增设了保温措施,提高了余热利用效果,扩大了火炕的受热面和散热面。因此,新式炕灶结构合理,通风良好,柴草燃烧充分,炉灶上火快,传热和保温性能好,炕灶热能利用率达到50%左右。所以,新式炕灶省燃料,省时间、好烧、炕热、屋暖、使用方便、安全卫生。

“北方高效预制组装架空炕连灶”(俗称“吊炕”)是辽宁省农村能源科技人员在“七五”、“八五”期间,依据建筑结构学、流体力学、热力学、气象学等多种学科反复研究,不断实践而研制成功的。其灶的热效率由过去的14%—18%提高到25%—35%,炕灶综合热效率由过去的45%左右提高到70%以上。炕内宽敞,排烟通畅,结构合理,炕温能做到按季节所需调解,温度适宜,不仅热效率高,而且外形美观,型为床式,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被称为农民家中的“席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