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已死”到底是不是个谎言?
定位理论,这个曾被许多营销人奉为圭臬的法则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定位已死”的论调更是由来已久。
2015年,中国区总经理邓德龙曾向雷军喊话:小米的战略偏离!他认为,小米着手打造的小米平台和生态战略侵蚀了小米赖迅速崛起的“直手机”地位。然而,如今,去年上市的小米市值已超过2100亿港元。如果小米当时没有进行品类扩展,而是固守在手机领域,可以想象他现在面临的处境是多么悲惨。但不可否认,邓德龙当时有这样的背景。贾多宝和向飘飘是定位理论的最好证明。虽然影响其后期衰落的因素很多,但它们与基于定位理论的品牌战略密切相关。毕竟,什么是“定位”?
杰克·特劳特曾说过:“商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在顾客心目中与众不同。这就是定位。”特拉特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定位理论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然而,到目前为止,小米的品牌延伸、京东的品类扩张、汪虹的粉丝经济等众多成功案例明显违背了定位理论。让人一次次质疑: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商业社会,“定位”理论还有效吗?
无论是香飘飘还是佳多宝,他们也感兴趣定位,失败定位。当一个品牌只代表一个狭隘的范畴时,就不存在品牌延伸的可能;盲目确定的定位,随着时代的变迁,只会加速自身的衰落。就像当年的柯达,只把自己定位为胶片,在拍摄和数字化时,柯达一个世纪都逃不掉破产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