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钢管能承受多重
一根钢管能承受多重,很难笼统地界定。
钢管不仅用于输送流体和粉状固体、交换热能、制造机械零件和容器,它还是一种经济钢材。用钢管制造建筑结构网架、支柱和机械支架,可以减 轻重量,节省金属20~40%,而且可实现工厂化机械化施工。用钢管制造公路桥梁不但可节省钢材、简化施工,而且可大大减少涂保护层的面积,节约投资和维护费用。
按材质区分
钢管按制管材质(即钢种)可分为:碳素管和合金管、不锈钢管等。
碳素管又可分为普通碳素钢管和优质碳素结构管。
合金管又可分为:低合金管、合金结构管、高合金管、高强度管。轴承管、耐热耐酸不锈管、精密合金(如可伐合金)管以及高温合金管等。
钢管的最大承受的内水压力(压强)P=2T[S]/D,
式中:P——管内水压强,MPa;D——管内径,mm;[S]——管材的许用拉应力强度MPa,T——管壁厚,mm。
这个公式是取单位长度的水管,进行受力分析得到的。因此处画图不便,意思是取单位长度的水管,并剖开,取出一半,研究作用于它上面的水压力与管壁拉力的平衡,即可得到这个公式。(水压力就是PD,管壁拉力就是2T[S],二者相等,即PD=2T[S],两边除以D即得本公式。)
所谓最大承受压力是指在安全系数等于1时所能承受的压力。上面公式没考虑安全系数,如果考虑安全系数K(K大于1),则 P=2T[S]/(KD)
无缝管,焊管,不锈管都能用这个公式,但式中的管材的许用拉应力强度[S]各有不同,焊管的[S]还取决于焊缝的质量。
要强调的是这里承受压力是指管道的内水压强,而不是管道外部的压强,管道外部的承受压力应另加考虑。
(这是我的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一般无缝钢管能承受压力P<7Mpa,系数S=8,7<钢管压力P<17.5 系数S=6,压力P>17.5 系数S=4,比如20#无缝钢管114*12的耐压为【12*2*410/(114*6)=14.39MPa。
管子壁厚δ=(P*D)/(2*σ/S)其中S为安全系数;因为P小于7MPa,S选S=8; P小于17.5MPa,S选S=6; P大于17.5MPa,S选S=4。
尺寸须知
无缝钢管钢材的实际分量是按钢材的公称尺寸和密度(已往称为比重)盘算得出的分量称之为实际分量。这与钢材 的长度尺寸、截面面积和尺寸容许偏向有间接关系。
因为钢材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容许偏向,因而用公式盘算的实际分量与实践分量有肯定偏差,以是只作为预算时的参考。冷轧或冷 拔可使管壁表面非常光洁、尺寸精确,且可生产各种小直径的 薄壁管和各种异型钢管。在生产上常采取冷轧和冷拔联合使用, 即先冷轧后冷拔。
可承受3.329公斤/米竖向承载力。普通碳钢、合金钢钢管理论重量计算公式为:W=0.02466(D-S)S。
注释:每米重量kg/m=(外径-壁厚)*壁厚*0.02466 单位取毫米:mm,所以Ф48*3的钢管每米重量为:(48-3)*3*0.02466=3.329公斤/米。
相关历史:
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就在人类生态学杂志上,提出了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即“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
如今,随着承载力概念的广泛应用,在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延伸,产生了大量名称不同的各种各样的承载力。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虽然承载力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但其适用性、直观性、形象性使之始终在国内外不同领域被广泛应用。
厚度负偏差取12.5%,
腐蚀余量取3.0毫米,
焊缝系数取1.0,
计算方法采用GB/T 20801.3-2020公式1。
一:已知无缝钢管外径规格壁厚求能承受压力计算方法(钢管不同材质抗拉强度不同)
压力=(壁厚*2*钢管材质抗拉强度)/(外径*系数)
二:已知无缝钢管外径和承受压力求壁厚计算方法:
壁厚=(压力*外径*系数)/(2*钢管材质抗拉强度)
三:钢管压力系数表示方法:
压力P<7Mpa 系数S=8
7<钢管压力P<17.5 系数S=6
压力P>17.5 系数S=4
比如20#无缝钢管114*12的耐压为【12*2*410/(114*6)=14.39MPa】
如果钢材是Q235的,承受压力的承受力计算如下:
假设受压面积=0.1平方米
Q235钢材(A3钢)σb的最小值为400MPa
承受压力F=400×10^6×0.1=4×10^7牛顿≈4000000吨(保守计算)
扩展资料:
在一定面积上,钢材不发生变形,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保守计算)
ss400是日本钢材材质的一种标示方式,是一种判定标准,相当于国内的Q235号钢(又称作A3钢)。 国外标准的结构钢常按抗拉强度来分类,如SS400(日本是这样标示的),其中400即表示σb的最小值为400MPa超高强度钢是指σb≥1373 Mpa的钢。
试样在拉伸过程中,材料经过屈服阶段后进入强化阶段,随着拉伸横向截面尺寸明显缩小,试样在拉断之前过程中所承受的最大力(Fb),除以试样原横截面积(So)所得的应力(σ),称为抗拉强度或者强度极限(σb),单位为N/mm²(MPa)。它表示金属材料在拉力作用下抵抗破坏的最大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ss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