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西宁十大特产
青海西宁十大特产为:抓面、凉拌鹿角菜、青海老酸奶、夹沙牛肉、酥和丸、帐房小吃、花花、堆绣、虫草酒、五香牦牛肉干。
1、抓面:是西宁地区常见的一种风味小吃,将羊肠、羊肉、牛头皮、腱子,放在已经煮熟,并用肉汤反复过热的面上,调醋、蒜、韭菜沫、盐等调料,并伴以热汤与面共食。
2、凉拌鹿角菜:是一道美味的菜肴,原料鹿角菜、青红椒、精盐、生姜、香醋、生抽、白糖鹿角菜是种生长在大海的石崖间,长约三四寸的海藻,因其形状似鹿角所以叫鹿角菜,味道极其滑美。
3、青海老酸奶:在青海民族饮食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经过青海湖畔的日月山,倒淌河等地进藏的民间故事中。
4、夹沙牛肉:是青海一带的美食,采用食材简单,制作方法方便,外酥里嫩,味道鲜美,一时很受大众喜欢。
5、酥和丸:是一道风味美食,也是传统的地道小吃,制作工艺简单,用以面制作而成的。
6、帐房小吃:牧民的生活环境是多变的,不像咱们的居住环境单一,而牧民需要根据情况及时变动。所以他们在饮食方便有一些特异的小吃,这些小吃是买不到的,只有亲临其境,才能享受到那奇异的口味。
7、花花:是青海西宁当地特色美食,具有独特的艺术美,外形美观,创意独特。
8、堆绣:是塔尔寺艺人们创造的藏族艺术品类之一,也是文化的一种传承,堆绣的取材大都是佛经故事,多以人物为主,注重人物的造型和神态体现。
9、虫草酒:是配以人参、枸杞、黄芪、首乌等名贵药材,它的口感清甜甘冽,齿唇留香,此酒也将北冬虫夏草酒的精华发挥到了极致,令人回味无穷。
10、五香牦牛肉干:使用新鲜的牛肉经过烘干而储存的一种风味小吃,也是一道传统的美味佳肴,开袋即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青海西宁特产
果儿去过多次青海,要说青海省的小吃那可就多了,不过最有名最好吃的就是:
1、青海老酸奶,果儿把酸奶放在第一是因为我觉得青海酸奶太好吃了,简直就是我的最爱,最有名的就是徳禄酸奶,如果是 旅游 旺季就得排好长时间队才行。
2、炕锅羊肉,青海炕锅羊肉是土豆片、羊肉、粉条和辣椒等蔬菜再在上面洒上白芝麻,羊肉有嚼劲,而且不膻!色香味俱全!是去青海必尝 美食 !
3、甜醅子奶茶,像醪糟有点酒味,还有点淡淡的麦子奶茶味,里面的原料由是莜麦和青稞所制,非常好吃!
4、羊肠面,羊肠面主要是以羊肠为主料而成的一种小吃面食。
5、狗浇尿,看名字就很独特,但其实就是一种用青稞做成的薄饼,类似于甘肃的烙油饼。
6、青海酿皮,酿皮是青海地方风味较浓的传统小吃,在西宁到处都能看到。是把面团通过洗、蒸之后,再切成长条,浇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而成的小吃,同我们天水面皮相似!
总之,青海小吃很多,尤于面食和羊肉为主!去青海 旅游 保证让你吃不够!
青海最著名应该是酿皮,甜胚
在青海吃过坑锅肉 好吃!
青海,唐宋之时都是吐蕃故地,少数民族长期聚集生活于此,所以食品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而且还有不同的地域风味。其 美食 综合了汉、藏、回、蒙、土等各自民族特色。加上高原气候的条件,使得农作物多为小麦、青稞、玉米、土豆、豌豆等耐寒、耐旱作物, 又因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其牛羊肉种类繁多,而且十分的鲜美可口。
因此,在小吃上青海的民族地域风格十分明显,让外地游客垂涎不已。我去青海西宁市做生物交流多次,对青海的小吃至今记忆犹新。所以,在这里整理出青海的10大小吃,以飨大家,还是排名不分先后。
狗浇尿
看着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很懵逼,怎么不雅观呢?这其实就是一种用油煎制的薄饼。在2010年作为青海风味小吃的代表,还参加了上海世博会,不过在世博会上被改称为“青海甘蓝饼”,不过青海本地人还是喜欢称呼其为“狗浇尿”,是很接地气的小吃。
它的名字其实源于50年代,当地人做薄饼的时候,会不断地用小油壶沿锅边浇油,犹如狗在墙根撒尿的姿势,故称“狗浇尿”。名字虽然不雅,但是非常好吃,因为它是小麦粉或者青稞面半发酵而成的面饼,油煎之后,清香扑鼻,还有嚼劲,非常的有青海特色。
花花
花花本来是青海回族开斋节制作的传统食物,其实就是一种饼干,只不过青海方言属于突厥语系,所以很不好考证这种油炸糕饼的来历,就好像青海方言里,叫美女是“欢蛋”,厉害是“砝码”一样,很是奇怪。
因为斋月里从黎明前至日落,禁绝饮食,只有在晚上吃一些大热量的食物,所以这种油炸糕饼类的食物就诞生了。而如今却成了独具风味的青海民族小吃,青海的许多少数民族都会制作。花花的外形美观,像极了美丽的花瓣,这可能就是这种小吃得名的原因吧?而且吃起来爽脆可口,口味也非常的多样。
酿皮
西北大部分地区对这种小吃叫酿皮,青海大部分会发音“rang”皮。它的制作方法比较古老,宋代就有洗面筋的吃法。酿皮也是洗去小麦粉中的淀粉和其他杂质,再蒸成型,切成条状,拌以酱油、醋、油辣椒、葱末、蒜末而食。
青海的酿皮,因为洗去了杂质,吃起来厚实而有弹性,面筋已经吸足了醋和辣油,里面的植物性蛋白充斥其中,吃起来就好像肉一样的鲜嫩。我每次吃酿皮,都会让老板多加面筋,这样吃起来才筋道十足。
梗皮
梗皮,没有错,这不是南方粳米做成的粳米皮,而是红薯梗做成的,这是青海人自己的发明,本来只是困难时期,节省大米的一种吃法,结果变成了一道美味的小吃。
它是将红薯的根茎部分磨成粉,再添加部分的粘米粉和水。放入铝盘中蒸成面皮,凉后切成条。调以盐、酱油、醋、蒜水、油泼辣子、芝麻花生,夏天可放一些黄瓜丝或绿豆芽做搭配,具体的胡椒花椒之类的调料随自己添加。和酿皮比,梗皮更有嚼头, 辣子配上醋也很香很好吃。
尕面片
尕面皮是很有 历史 的青海小吃,“尕”在青海方言就是“小”的意思,青海人也会称呼小男孩为“尕娃”,所以顾名思义,就是小面片的意思。因为过去青海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在青海的旅行者们,从旅途中创制了这道美味。
以前的制作十分简便,不需要太多的炊具,只需一个碗,用冷水拌面,捏成扁长条形,压平,拉长,再捏扁揪断成小面片入锅煮熟即可。当然现在城市里的制作十分的精细了,可以和蘑菇做成“蘑菇尕面片”;可以和炸酱做成“烩尕面片”;可以加牛羊肉、粉丝、辣椒做成“炒尕面片”,只要在青海各种尕面片随你享用。
青稞甜醅
甜醅在青海的各个城镇里都比较普遍,又叫酒醅子。许多都是以青稞为主要原料,还有燕麦、小麦制作的。制作其实很简单,就是青稞、小麦舂去皮,泡发一段时间,煮成七八成熟,然后加酒曲拌匀,装入瓦罐中密封。在十五度左右的温度中,发酵三、五天,闻到酒香就可以食用了。
甜醅的味道十分甜香可口,夏天吃的话,非常的爽口提神,冬天吃的话,还可以顶饿。因此,当地有句顺口溜:“甜醅甜,老人娃娃口水咽,一碗二碗能开胃,三碗四碗顶顿饭。”
焜锅儿
青海大部分地区, 称呼馒头都会叫馍馍。而焜锅儿是明清时期,大批汉人进入青海定居。汉人为了祭祀祖先而制作的,是一种烘锅中做的厚面饼,也称之为“焜锅儿馍馍”,和陕西的大锅盔比较相似,只不过外形是层层叠叠缠绕在一起,十分的好看。
这种烘烤出来的馍馍,十分的巨大,最好是切开食用。它的表面黄脆,里面酥软,绽开如花,色彩鲜丽,异香扑鼻。除了太大以外,不太适合一个人食用,基本上没有其他的缺点了。
老酸奶
我每次去青海西宁开会,不管时间多么的匆忙,都会吃一碗青海当地的老酸奶,用碗承装,上面盖着玻璃片。这种酸奶和内地的酸奶不同,它完全是人工酿造的,而且奶皮非常的厚实,颜色不是内地酸奶的纯白色,而是很明显的奶黄色。
拨开奶皮之后,一股沁人心扉的奶香就不可避免地四溢而出,里面酸奶的颜色却又纯白如雪,吃上一口,酸酸甜甜的,令人心醉不已,如果觉得酸了,再加上一勺白糖,那味道简直绝了。
牦牛肉干
青海的牦牛肉干,是上世纪50年代才开始批量生产的。其实大家很少知道青海的牦牛存栏量占全世界的32%,牦牛肉的产量居全国首位,但是一头牦牛只能卖肉200公斤左右,做成牦牛肉干,则显得更少。所以,牦牛肉干的价格一直都是不便宜的。
青海以前最有名的牦牛肉干就是雪山牌,我小时候吃过,因为牦牛的脂肪量低,吃起来非常的弹口,十分筋道,而且回味很久,有吃了一块,再想吃一块的感觉。可惜这个牌子2006年易主他人了,现在的青海牦牛肉干,真假难辨,十分的遗憾!
烤羊腰子
写青海的小吃,怎么能少了羊肉呢?青海的羊肉品质非常棒,许多地方的羊肉只需白水煮就OK啦,完全没有腥味。我却想写青海的夜晚里,回族的烤羊腰子。青海是高寒地带,深夜时分的小吃非常少,但是只有回族的烧烤摊会开到天亮,十分的辛苦。
除了各种羊肉串好吃以外,回族烧烤摊烤出来的羊腰子,完全没有腥味。而且许多烧烤摊不是像内地这样用的木炭,而是用的烧红的块煤,铁签子串上羊腰子,抹点儿冻结的羊油,越烤羊油渗透越深,而且肉质也不会老,吃的时候一点血腥味都没有,腰子也不绵,鲜活肥嫩,十分的诱人,就瓣大蒜,如果能再喝口青稞酒,在寒冷的冬夜里真是无比的享受!
青海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当然要天气好才美得吓人,天气差了就阴风冷厉,气候苦寒,不适宜出门。所以青海的大部分小吃热量都比较高,地域特征十分的突出。但是这些小吃的特色又非常的明显,离开高原就完全不是那种醇厚的味道,不清楚这是什么原因呢?
2、很多人听名字根本无法想象这是一道什么样的小吃,甚至有的外地人听到名字就转身走了。其实这是一道用菜籽油煎成的薄饼,因为在煎的时候需要多次从四周浇油,仿佛狗撒尿一样,所以才取名狗浇尿。虽然名字不好听,但是吃起来是真的香。
3、青海人称馒头为馍馍,而馍馍在青海又只是一个总的称呼,因为在青海,馍馍的品种实在是太多了,这焜锅馍馍就是其中之一。焜锅馍馍是用金属的焜锅模具烤制而成的,吃起来外脆内软,香气扑鼻。
4、甜醅是青海的特色小吃,是用莜麦或者青稞为原料,去外壳,洗净后蒸熟,待放凉后加入甜醅曲发酵而成,其做法和我们南方这边的甜酒是差不多的,只不过甜酒是用糯米做的,相对来说,青海的甜醅吃起来会更香。
青海省的省城是西宁市,青海省位于西藏高原东北部地区,青海的地貌趁势是山间盆地。青海人喜欢吃牛羊肉,青海的特色美食好多人,都没有吃过,除非是是去青海度假旅游的好朋友,毫无疑问品味过地方的美食小吃。今天我共享下青海最出名的11道名菜,这其中许多全是“大菜”,使你享有大口吃肉的觉得。
1、青海三烧
青海三烧是青海十大经典名菜。青海三烧是西宁市的传统式名菜。青海三烧是青海本地的酒宴上必不可少的食谱。青海三烧是采用羊筋为原材料,添加肉丸子,肉粒,马铃薯等火锅配菜,添加调味品,通过烧煮,炸,烧造成的。青海三烧的口味:香咸中辣,羊筋Q弹劲道美味。
2、青海手抓羊肉
青海手抓羊肉是青海的传统式名菜。青海手抓羊肉是一道十分非常值得品味的名菜。青海手抓羊肉是放进冷水里,添加香辛料煮开捞起来,随后蘸上五香粉和辣椒面吃,口味:香咸鲜嫩美味。去青海度假旅游的好朋友,能够在本地尝一尝这道菜哦。
3、青海香辣猪里脊肉
青海香辣猪里脊肉是青海的传统式名菜。青海香辣猪里脊肉是采用猪里脊做为原材料,将里脊清洗切片后添加调味品腌渍,裹上面浆放进锅中里炸至金黄色捞起,锅中留底油,放入炸好的里脊和火锅配菜,调味品炒过进味摆盘就可以。青海香辣猪里脊肉外型发黄漂亮,口味:里脊酥脆可口,香辣健脾开胃,非常好吃。
4、青海烤羊
青海烤羊是青海的特点名菜。青海烤羊是采用整只羊解决后清洗,割开添加调味品腌渍进味,放进碳火烧熟后(大概烤5-6个钟头),撒五香粉和辣椒面就可以服用了。仅仅详细介绍下作法,实际或是本地技术专业的主厨做得美味。青海烤羊的口味:香软美味有嚼劲,十分进味美味。
5、青海土火锅
青海土火锅是青海的特点名菜。青海土火锅的食物特别多,各自有:酱卤五花肉,炸带鱼,炸素丸子,炸洋芋,自制酸菜,木耳,素描,海带,心灵鸡汤等多种多样食物,通过烧煮成的。青海土火锅要用铜火炉,特别有独特,热气腾腾的,特别适合冬季服用。
6、清蒸的牛蹄筋
清蒸的牛蹄筋是青海维吾尔族的特点名菜之一。清蒸的牛蹄筋采用牛蹄筋解决后清洗,放进锅中8完善捞起来,去人体骨骼,切条后装在碗里,加盟调味品和香辛料走红蒸1个钟头,放进笼屉蒸至烂熟,摆盘,浇上芝麻油。清蒸的牛蹄筋的口味:香软又嚼劲,Q弹进味美味。
青海的特色小吃大全
青海地处我国青藏高原上,菜肴口味,多以鲜辣见长,口味比较重.下面我给大家介绍青海特色小吃大全,欢迎阅读!
青海特色小吃大全1、尕面片:又称软面片、面片。青海家常面食。将调和稍软的面揉好成圆条状,压扁,切成手指大小的面剂剂,抹清油摆放盘里再用湿毛巾或塑料覆盖约十几分钟然后将面剂剂捏扁,抻长,揪断成1.5厘米见方的小面片,投入沸水煮熟而成。纤小玲珑,既薄又小的指甲皮儿面片数最讲究。有只下一点青菜、炝点葱花的素面片有先爆炒牛肉羊肉,再揪面片的牛羊肉面片有先煮牛羊肉,后揪面片的肉汤面片有出锅不带汤,将面片倒进用肉、粉丝、辣椒、蒜苗等做就的混菜锅内混炒的炒面片有出锅带少量汤,用炸酱拌吃的烩面片还有既没菜又没肉和油的清汤面片。
2、狗浇尿:又称狗浇尿油饼。本地较流行的一种面食。用青油煎的薄饼。有只另一点酵子的“半死面”和不加酵子的“死面”两种。将小麦面和好揉匀,擀开,撒上香豆粉,浇少许青油抹匀,卷成长卷。再顺面卷方向拧成螺丝状,切成小段,逐个压平擀薄。在烧热的烙馍锅中倒上约半两青油,将饼放进,沿锅边浇上一圈青油,并不停转动薄饼,使其火色均匀。待饼上了火色,立即翻过来,再沿锅边烧一圈青油,并不断转动饼子,煎熟即可食用。50年代以前,当进居民厨房灶台上多使用陶制的小油壶盛放青油,烙饼时,用小油壶沿锅边浇油的动作,犹如狗在墙根撒尿的姿势,故称“狗浇尿”。
3、酸奶:这里所说的酸奶,不是我们常喝的那种工厂加工出来的,而是当地回族人民自己加工自制的酸奶,是盛在小碗中,并在碗口盖上一块小玻璃,然后回族人民自己摆在街头上卖的那种。他们用小碗装熟牛奶制作酸奶,并特意在碗口滴上几滴菜油,表层奶皮金黄,油渍点点,洁白如脂,芳香扑鼻,鲜嫩质细,清凉微酸,加一勺白糖,酸中带甜,更是凉爽可口。这种自制酸奶味道绝对正宗、口味绝对赛过其它所以品牌的酸奶。酸奶是一种理想的保健饮料,营养胜于牛奶。它能助消化、增食欲,还有抑菌、收敛、镇静和催眠的功能,对轻微腹泻的慢性病人有治疗作用。医学家还发现它能降低胆固醇浓度、预防动脉硬化和肿瘤,避免过早衰老。
4、沙罐奶茶:用沙罐炖的奶茶。东部农业区各族群众习惯用青海省大通县或甘肃窑街烧制的一种不施釉彩、内外粗糙不平的粗陶罐(当地俗称“沙罐”)“炖茶”。先将茯茶加食盐炖好,再“调”上牛奶炖熟即成。用沙罐煮茶,一般叫“炖茶”、“煨茶”或“熬茶”。
5、寸寸:青海家常汤面。用小麦面调成较硬的面团,揉匀擀薄,切成韭叶宽、约2寸长的短面条,下锅煮熟即可。汤面中配有肉丁和蔬菜的称肉寸寸配有萝卜、洋芋和蔬菜并炝有葱花的称素寸寸。
6、长面:地方风味面食。用擀面杖将揉好的面团在案板上擀成薄约2-3毫米的大园片后再切成细长面条,边切边整为小把,置于器物中。可以下凉面、稍子面。随着面条加工机器的普及,此种加工办法已经很少见到。
7、炒面片:青海风味面食。在面片下锅的同时,用炒锅炒好肉丁或肉片及辣子、笋片、菜瓜等蔬菜或粉条,木耳、待面片开锅,即用漏勺捞起面片,放到炒好的菜中翻炒,略炒片刻,即可出锅食用。
8、蹬渣皮:煮面食。做法基本同软面片。面片一般要揪断成小片入锅,此则是将拉得既薄又长的面整条入锅,制作比较省事,常调有肉菜等。风味同面片相近。
9、翻跟头:民俗食品。两头翻出中间切缝的油炸面食。将发面擀薄,切成约1寸宽、3寸长的面条从中间切一道缝不出两头,再将两头从中缝翻出,投入沸油炸5分钟左右即成。干黄薄脆,适口易存,一般逢年过节时制做。
10、干拌:青海特色面食。不带汤,拌操子或炸酱同吃煮面食。做法同拉面。
11、锅盔:青海特色面食。两面都上了火色的厚烙饼。将发酵好的面团揉匀,做成比烙馍的'锅底略小的圆饼,厚约3-4厘米,放进烧热的锅里,并用筷子在上面戳几个小眼,使饼受热后空气从中逸出。盖上锅盖,用文火烤烙。待挨锅底的一面烙成桔黄色时翻过继续烙,约40分钟即可烙成外皮脆酥、里面松软的锅盔。一般用做饭的铁锅。可用小麦面、青稞面、豌豆、包谷面。也可做好卷了香豆粉、红曲粉的,还可在面中掺进青油烙成油锅盔。
12、锅塌:青海家常面食。在锅中焖成的底部似烙饼、上部似蒸馍的面食品。将发酵好的面团揉匀,抟成一个个小馒头,或把面摊薄,浇上青油,撒上香豆粉或红曲粉等,做成一个个小花卷。放进在锅底擦了青油的热锅,倒入少许水,用锅盖盖严。然后间歇地用文火烧,以焖为主,以烙为辅,约一小时即熟。贴在锅底的一面烙成黄黄的硬底,上面则似蒸馍,膨松酥软。过去多用青稞面,现在也用小麦面、豌豆面或包谷面。可做成单个的,也可在锅中把好几个贴到一起,做成一个大锅塌。
13、搅团:青海特色饭食。将豆面或青稞面等杂面徐徐撒入沸水,并不断用擀杖搅动,文火焖烧约20分钟。吃时配油炝腌菜、辣子、醋、韭辣、炒菜等。酸辣为主。
14、韭合儿:韭菜为主料作馅的饼。馅一般另鸡蛋、肉末等。有圆形半圆形两种。常用油烙煎而成。
15、手工拉面:又称拉条、扯面。青海特色面食。手拉的长面条。和面时放进稍许碱,边揉边蘸入适量的水面剂剂搓得较细,一般都要抹上清油放在盘里,并用塑料或湿毛巾盖住醒面约15-30分钟然后拉抻均匀,入沸水煮熟。也有不用清油而撒干面拉抻的,方法是随拉随撒,随粘面粉。前者叫油拉,后者叫干拉。回族的技巧尤为高超,一条面坯在面粉中拌来拉去,缠来绕去,手轻力匀,不断一根,入锅一把,刚好一碗。有圆形扁形之分,扁如韭叶,圆似垂线,入锅不断,入碗滑光,入口柔软。食用时可拌臊子、炸酱、或调以炒菜、油炝腌菜、辣子、蒜苗等。色味俱全,既是家常饭,又可招待亲朋。
16、凉粉:青海风味食品。用豌豆粉熬成稠糊,冷却后凝成块状,切成条,用醋、油炝辣子、蒜泥、芥末、盐等佐料拌着吃也可以和葱花用油炒热,再佐以醋、辣子、盐等调料拌着吃。最有名的是在西宁北大街设摊经营的殷姓老人,人称“殷凉粉”。去世后其配方秘法没有传人。
17、凉面:青海夏季家常面食。将长面条煮熟拌以植物油,吃时调用盐、醋、油炝辣子、蒜泥、芥末等佐料,并凉拌有韭菜、黄瓜丝、青笋丝等。主要在气温较高的夏季吃。西宁街头多为回族经营。切有经特殊加工的羊肠或肉,称为羊肠凉面。也可在凉面中放上熟萝卜丁用热汤反复冲几次,变成热凉面用热汤中的过程俗称"冒",冒过的热凉面别有滋味。
18、炉馍馍:专用鏊烘烤的面食。调面时,拌入适量清油,也有不拌油,将面坯揉成长条形,切成节,再团作椭圆形上面用刀切上花纹,或用木梳压上花纹,放入有底有盖直径约7寸、称为鏊的烤具中,上下加火焖烤制成。
19、麻花:四、五条面拧成一束的油炸面食。做法基本同馓子,但合面比馓子稍硬、入油锅时的面也比馓子稍粗麻花出锅后可趁热撒上糖。色泽黄亮,酥松香甜,易消化,善保存。是馈赠亲友、招待宾客的佳品。
20、麻麦:青海风味小吃。用旺火将小麦炒至脆黄,加入适量麻籽,混炒一、两分钟即可出锅。是一种有益消化,增进食欲,质脆味香,人人喜欢的小食品。
21、麦茶:地方特色饮料。用炒熟的小麦粒压碾成麦碴后熬成的农家饮料。茶汤黑褐色,类似咖啡茶的清香味。多流行于青海东部农业区,主要由于过去茯茶价格昂贵,农民就地取材,用当地出产的小麦炒熟压碎,即可熬成。用麦茶和牛奶也可煮成奶茶。
22、麦索儿:青海民俗小吃。将颗粒饱满、尚青未干的小麦或青稞,取穗拌盐水,入锅焖熟,搓皮簸净,或在案板上研搓为细条,或用小石磨、水磨磨为长条状。可拌蒜末、拨熟油食用,别有风味。还可做稀饭馓饭配料。不研碎整粒而吃,称焜麦子或焜青稞。
23、酿皮:青海地方吃食。用小麦面加工的大众食品。在小麦面中掺和适量碱面(最好用土法制造的称为“蓬灰”的碱),用温水调成硬性面团几经揉搓,等面团揉匀光滑,再放进盆中用凉水连续揉洗,洗去淀粉,直到面团洗成蜂窝状的软胶状时为止。这胶状体蒸熟后就称为“面筋”。洗出的淀粉水待沉淀后,倒出浮水,将沉淀面糊舀在铺有蒸布的笼中,蒸熟成3分厚的圆饼,即为“酿皮”。另一种作法是把面糊舀入特制的铁盘中(俗称“煸锅”),用水浴煮熟,从盘中剥离出来。前者为蒸法,后者为馏法。蒸的色褐沉着,浑厚肥大馏的色黄发亮,薄细柔嫩。西宁较出名的有刘酿皮、尕余儿酿皮。
24、破布衫:青海风味面食。擀好面后,不用刀切,而用手揪成碎片下锅煮熟。一般用青稞面等杂面制做。
25、棋花儿面:青海家常汤面。因面叶儿呈菱形,两头尖尖,形如麻雀舌头,故名。用小麦面和成较硬的面团,揉匀擀薄,切成约1厘米宽的长菱形面叶,下锅都煮熟好可。在汤面中配以白萝卡、芹菜、韭菜等蔬菜的称素面棋儿配以肉丁和蔬菜的为肉面棋儿。西宁汉族办丧事时,家属和帮助操办丧事的内宾,晚饭都吃肉面棋儿,不能做其他饭食。
26、哨子面:青海家常面食。将牛、羊、猪肉丁或肉末在锅中煸炒,加盐、味精、花椒粉等调料及白萝卜丁和水烧沸再加进黄花、木耳,打上鸡蛋花,用水淀粉略加芡汁,即成为臊子。将手工擀的或机压的韭叶宽的长面条煮熟,捞在碗中,浇上臊子,再佐以醋、油炝辣子和凉拌的红萝卜丝、青笋丝、辣椒丝或酸菜等就饭。西宁习俗,招待客人,过生日,婴儿满月,过百日(本地称百岁)时要吃哨子面,取长福长寿、常来常往的意思。
27、油花儿:青稞面做的卷型花卷。一般卷有清油、香豆、胡麻籽等。原先用青稞做,现在一般用白面做。
28、油香:回、撒拉族群众地油饼的俗称。油香与普通油饼几乎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油香中间不是圆孔,而是用切刀尖划的两道短缝。回族的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尔的节)和古尔邦节(大尔的节),家家户户都要炸油香圣纪节各清真寺炸油香,散发给所属教民。家中殁了人,在送悼亡人后也要炸油香,请来阿訇、亲戚邻居和送埋体的人吃油香,临走时还要给每人送一个大油香。
29、砖包城:青海风味面食。外层为白面,内层为杂面的花卷。将充分发酵的麦面、青稞面分层卷进清油或胡麻油,撒上香豆粉、红花等食用色素,叠卷一体再切成节,蒸熟即成。也有不卷油不抹色素的。同土筑砖砌的城墙,谓之砖包城。
30、灶卷:彩面层叠的椭圆形大花卷。将发面团或压或擀薄,分层加清油,抹红曲、姜黄、香豆,卷起成长条形,切成椭圆形上笼蒸熟。主要为农历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之用。
31、油泼酸菜:青海西宁、大通、门源等地俗吃。把腌熟的酸菜切碎,浇上刚烧熟的青油即成。也称“炝酸菜”。
32、油菜麦杆烟熏腊猪肉:当地农民每年冬天杀猪后,为了能长期保存,将猪肉吊在厨房里,在日常做饭的油菜麦杆烟熏中自然风干,至次年三、四月份以后再吃,那味儿可以与四川有名的熏腊肉媲美,但也略有不同,因为这是自然熏干的,肉皮在柴火中稍烤一下,刮其焦面,放在青稞面系列的面食中,肉面呈透明状,形似冰糖,其味别具一格,让人回味无穷。 此味只能在中国门源享受。
33、面肠:风味食品。将豌豆面粉和葱花、盐、花椒粉、姜粉等调料和匀调成糊状,灌入洗净的牛、羊、猪肠子,煮熟即可食用。
34、牛肉干:五香牛肉干是青海解放后的新产品。行销国内外市场,颇得消费者的好评。牛肉干不仅是招待贵宾的上品,而且也是馈赠亲 朋好友的礼物。它既便于携带,又宜于长期存放,可供家宴或旅游途中食用。五香牛肉干的主要原料,是青海高原特产的新鲜耗牛肉。制法是将鲜肉剔除筋皮,以净肉加白水煮熟后,再切成长一厘米、宽一厘米、厚半厘米的小块,加入花椒粉、咖喱粉、味精、料酒、糖、盐等佐料干炒,最后再烘干、装袋。由于制作方法考究,成品色鲜,营养丰富,既保持了耗牛肉的风味,又有香气浓郁,滋味鲜美,久吃不腻等特点。近年来,来青海的客人和旅游者,争购青海牛肉干,当做一种有青海乡土特色的食品,使青海牛肉干更加名声大震。
35、烤羊肉:将羊肉切成小片,串穿于铁扦上,放特制的长方形烤炉焙烤。然后在羊肉上抹上酱油、精盐、姜粉、辣面、椒粉等佐料,并翻动铁扦。其肉嫩味香,营养丰富。现在烤羊肉已经发展到烤蹄筋、烤腰子等,格尔木的烤羊肉是其他地方没法比的。
36、羊杂碎:指煮熟的牛、羊的头、心、肝、肺、肠、胃、蹄等切片,舀原汤汁,加调料,即成。杂碎柔、嫩、烂、脆,汤香味浓。青海最有名气的“羊杂碎”要数里离市区25华里处的大通后子河杂碎馆。
37、爆焖羊羔肉:高原一绝。吃羊羔肉一般是有渐近线的,只有春秋产羔时期才能品尝到。做法:将出生15天左右的羊羔宰杀剥皮、洗净切成3~6厘米的方块,入油锅爆炒,待皮肉淡黄时加入面酱、辣面、姜粉、椒粉、精盐等,再反复炒至肉块呈红色时,加适量凉水,封锅慢煨,水干肉烂即成。其肉细嫩,辣酥爽口,色泽暗红,芳香柔软。
38、馓子:馓子是一种油炸面食。青海回族和撒拉族群众,在每年欢度传统的“古尔邦节”、“尔德节”、“圣纪节”,以及婚丧大事中,都把馓子作为待客的主要面食品。馓子是用头罗白面为原料,稍加盐和调料,搓成细条,一圈圈放入油中炸制而成。
39、甜醅:将莜麦或青稞(去外皮)簸净,清水洗去杂质,入锅煮熟(表层开口),沥出凉冷,加入甜醅曲和匀,装进坛中密封,保持恒温(15℃上下),经3~5天发酵,开坛食用,醇香、清凉、甘甜,夏能清心提神,冬则壮身暖胃。
40、干板鱼:青海有句顺口溜:“贵德的梨儿享堂的瓜,湟源的干板鱼天下夸。”这话一点儿不假。青海省盛产湟鱼,因其体肥肉嫩味鲜而远近驰名。将湟鱼剖去内脏,洗净杂质,按大小摆列在滚烫的石板上或沙滩上晒干,即为干板鱼。干板鱼经水泡软后,肉质柔韧,可烹制出风味别具的佳肴。市面上出售的干板蒸鱼是把泡透的干板鱼,用葱末、食盐、蒜泥、胡椒、辣椒、花椒等佐料粉末加入面粉,调为糊状,涂抹在洗净的干板鱼上蒸熟。由于干鱼软化,佐料也就渗入肉中,待蒸气弥漫、香味扑鼻时取出,连鱼肉带面块一起食用,辛辣鲜美,芳香可口。
41、羊肠面:羊肠面是西宁地区常见的一种风味小吃。它以羊肠为主料, 并伴以热汤切面共食。做法是将羊的大小肠管洗净,肠壁油不剔剥,装入葱、姜、花椒、精盐等为佐料的糊状豆面粉,扎口煮熟,并在煮羊肠的汤内投入已煮熟的萝卜小丁、葱蒜丁混合的梢子汤。食时,先喝一口热羊肠汤,而后切豆面肠为寸段一小碗, 再吃一碗梢子汤浇的面条。羊肠面汤色淡黄,肠段洁净,肥肠粉白,面条金黄葱末浮上,萝卜丁沉在碗中,肠段细脆馅软,面条悠长爽口,夏天吃凉 冬日可吃热,实属实惠之小吃。
42、焜锅馍:焜锅馍馍是在金属的焜锅模具中烤制而成,故群众习称“焜锅”,是青海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地区人们的面食品。焜锅是在普通发面里卷进菜油,抹上红曲、姜黄、香豆粉等民间食用色素,再层层叠叠地卷成红、黄、绿各色交织的面团(藏、回族同胞在和面时,有时掺进鸡蛋和牛奶),揉成和焜锅形状大小相同的圆柱状,放入焜锅内,埋在用麦草为燃料的灶膛或炕洞内的火灰里。焜锅壁较厚,传热缓慢,麦草燃料火力均匀,热度适中,半个小时后即可出锅。烙出的焜锅馍馍,外脆内软,绽开如花,色彩鲜丽,异香扑鼻。它的特点是省时,省事,制作单间,松脆好吃,携带方便,经久耐贮。
43、门源名吃奶皮:是门源地区独特的回族名间奶制品,是牛奶煮沸后扬动起泡,再静止一段时间后由悬起的脂肪沫等凝结而成的物质,是牛奶的精华部分。门源奶皮精选青藏高原纯天然、无污染的优质牧草和雪山泉水养育的牦牛、犏牛的新鲜奶汁为原料,在继承回族民间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按照现代营养需要精制而成。富含优质蛋白,脂肪以及钙、铁、锌等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门源奶皮白中透黄,油花点点,一张奶皮如同一轮皓月挂空如同一幅女人的笑脸如同超薄型白面大锅盔。奶皮上面蜂窝满布,沙孔密集,就像一片蓬松的海绵,其味不油不腻,鲜嫩香脆。其状似饼非饼、似糕非糕、似酥非酥、似柔非柔。美味可口,让人食之不厌,留恋永久。
44、门源名吃搓鱼儿:系青海门源地方回族小吃,用青稞面做原料,和面后将面用双手搓成一根根一尺多长的细长面条,边搓边整理为小把,置于器物上,然后炒一锅洋芋做稍子,加上其它佐料下面吃,其味清馨可口、堪称一绝。
45、凉拌鹿角菜:鹿角菜科,褐藻门藻类多细胞体植物,卵式生殖,主要生长在潮带岩石上。属青海特产 ,可以凉拌,也属青海一特色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