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中预埋线管(钢管)能刷防腐吗
混凝土中预埋线管(钢管)能刷防腐,但是没有必要刷防腐。
不是不可采取防腐,而是不必防腐,因为在混凝土中与空气隔绝,所以不必防腐,但已经防腐的管件是可以预埋在混凝土中的。
建筑工程中为后续结构及工艺施工预先埋置的管道。
现在的建筑结构,一般很少有管线明走的了。一般的现浇结构,在绑扎钢筋时,把电线管固定在模板和钢筋上,浇注完混凝土后管子就在结构构件里了。预埋,顾名思义就是在浇注混凝土之前埋设。方便以后的穿线 。
埋地钢管的防腐做法如下:钢管的防腐按图纸要求,采用环氧煤沥青漆外包玻璃丝布,外涂面漆防腐 外壁施工工艺流程:管道除锈→涂底漆→第一遍面漆→第二遍面漆→缠玻璃丝布→面漆→面漆; 内壁施工工艺流程:管道除锈→涂底漆→第一遍面漆→第二遍面漆→第三遍面漆。
1、管道除锈:涂底漆前管子表面应清除油垢、灰渣、铁锈、氧化铁皮。采用喷砂除锈其质量标准达到Sa2.5级。
2、管子表面除锈后涂底漆,之间时间间隔不超过8小时,涂底漆时,基面应干燥。底漆涂刷均匀、饱满,不得有凝块、起泡现象,管两端150~250mm范围内不得涂刷。
3、底漆表干后涂刷面漆和包扎玻璃丝布,底漆和第一遍面漆涂刷的时间间隔不超过24小时。
4、环氧煤沥青涂料采用双组份,常温固化型的涂料;玻璃丝布采用干燥、脱蜡、无捻、封边、中碱、经纬密度为10*12根/cm~12*12根/cm的玻璃丝布。面漆涂刷后立即包扎玻璃丝布,玻璃丝布的压边宽度为30~40mm,接头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各层搭接接头相互错开。玻璃丝布油浸透率达95%以上,不得出现大于50mm*50mm的空白,管端留出150~250mm阶梯形搭茬。
5、管道接口处施工要在焊接试压合格后进行,新旧防腐压边不小于50mm,接头搭接长度不得小于100mm,接茬处应粘接牢固、严密。
6、钢管外壁涂层机构:一底两面一布两面,干膜总厚度400µm。
7、钢管内壁涂层机构:一底三面,干膜总厚度300µm。
8、外防腐施工完毕后按设计要求或«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表4.3.11中相对应的要求进行质量检测。
在大多数用户的认知里,钢管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受到空气的氧化,最终生锈,成为废铁。而我们常见的钢管大多数都是被刷上了一层亮丽的油漆,刷上油漆的目的就是隔绝钢管与空气直接接触,使得生锈的这个过程变得更加缓慢。在很多工业上的钢管,对于防腐防锈的工程都做得比较好,这就是要注意钢管刷漆的工艺流程了,那么钢管刷油漆的工艺流程是怎么样的呢?小编今天的文章就来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1、电动旋转钢丝刷除锈
先将管道表面的残留油物清理完毕,再用锤敲击或钢丝刷、废砂轮片出去严重的厚锈和焊渣,再用刮刀、砂布、粗破布除去氧化皮、铁腐锈及其它垢污,如有油污的地方采用清洗剂清洗干净。夹角、背角、横挡死角等部位,采用钢丝刷双向来回多次打磨,清理后表面洁净无污。
除锈等级应符合ST2.5级标准。被涂物表面无可见的油脂和污垢,没有附着不牢的氧化皮、铁锈和油漆涂层表面处应满足大气环境的相对湿度大于85%,金属表面温度不低于露点温度3℃。
2、油漆涂装
涂装前还应对处理过的表面进行清理,除去灰尘杂物,经检查合格填写隐蔽施工签字后方可涂装。防腐涂料使用前,还应做二次抽查,合格后方可涂装。
使用涂料时,应搅拌均匀,对双组份涂料要严格按说明配比,不能随意更改。
使用稀释剂时,其种类和用量应符合生产厂家的标准规定,配制涂料时,必须用细铜丝网过滤,并用涂-杯测定粘度后使用。
施工温度、湿度要按说明书要求,如遇雨、雾、大风天气不得进行室外施工。
手工涂刷:应自上而下,从左至右,先里后外,先斜后直,先难后易,纵横交错地进行。
3、施工要求
涂层的第一道漆膜表干后,方可进行下道涂层施工,涂刷时层间要纵横交错,均匀涂刷,每层应往复进行。所有涂层不得漏涂,涂层表面应光滑平整,颜色一致,无针孔气泡、流挂,剥落、粉漆、破损等缺陷,结合力达二级以上每道厚度及总干膜厚度应完全满足该涂料的技术指标。
每道涂层间隔不宜超过小时,最好在第一道漆未干透时作第二道漆,时固化已久涂层用砂布打磨后再刷下一道漆。
每道工序施工隐蔽前要经甲方质检人员检查验收后,做到表面洁净,无油漆、灰尘、每道漆膜要采用漆膜测厚仪检测干膜厚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施工应严格控制各涂层的厚度,厚度要达到设计要求。外部构件上死角、难刷部位,应用小刷子先涂,先刷以免出现漏涂、漏刷现象。小型构件的除锈要彻底,防腐时可采用喷漆,来保证漆膜的完整性。
说起来,很多用户会认为钢管刷油漆非常简单,就是将油漆用刷子一点一点刷上去就可以了,看过小编的文章之后,用户们是不是觉得其实给钢管刷油漆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呢?由于工业上的需求,钢管不仅要注意表面的光洁亮丽,还要注意内部的保护,所以在刷漆的过程中,要进行相应的质量检查,时间也要控制得当。小编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小编的文章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相关知识:
1、将被涂物全部浸没在盛有涂料的槽中,然后经过很短的时间从槽中把浸过漆的物件取出,再挂在固定的架子,这样就会使多余的漆自然滴落,经过干燥而达到涂装的目的。
2、使用喷枪使涂料雾化雾状液滴,分散沉积于被涂物表面,目前,用的最多的有空气喷涂法,高压无空气喷涂法,热喷涂法,双口喷枪喷涂法。
3、倘若干棍筒浸渍涂料后在被涂物面上滚过,那么在受压力下将涂料转移并沉积到被涂物面上。基本上手工滚涂如建筑物上的外内墙施工和机械滚涂法如钢、铝板预涂法,彩钢涂装。这样就会将金属轧成一定宽度的连续薄板,随机在线滚涂涂料,然后可以固化以工业和建筑施用。
1、适用范围
本技术标准适用于所有1KV及以下电气配管配线现场施工指导。
2、依 据
2.1除另有注明外, 本工程须符合设计、图纸和相关国家、地方及行业标准,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条文说明》GB50303-200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8-9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1KV及以下配线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58-9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6-92)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94)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95)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 50312一2000)
2.2 若承包商对以下要求有任何疑义,应立即向万科地产提出,由万科地产做最终决定,否则视为接受。
3、 配管
3.1 一般要求:
3.1.1 敷设在多尘或潮湿场所的电线保护管,管口及起连接处均应密封。
3.1.2 室外埋地敷设的电缆导管,埋深不应小于0.7m。壁厚小于等于2mm的钢电线导管不应埋设在室外土壤中。
3.1.3 室外电缆保护管应有不小于0.1%的排水坡度。
3.1.4 当线路暗配时,电线保护管宜沿最近的线路敷设,并应减少弯曲。埋入建筑物、构筑物内的电线保护管,与建筑物、构筑物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15mm。
3.1.5 进入落地式配电箱的电线保护管,排列应整齐,管口宜高出配电箱基础面50-80mm。
3.1.6 电线保护管不宜穿过设备或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当必须穿过时,应采取保护措施。
3.1.7 电线管与热水管、蒸气管同侧敷设时,应敷设在热水管、蒸气管的下方。当有困难时,可敷设在其上面。其相互间的净距离不宜小于下列数值:
3.1.7.1 当电线管敷设在热水管下面时为0.2m,在上面时为0.3m。
3.1.7.2 当电线管敷设在蒸气管下面时为0.5m,在上面时为1m。
3.1.7.3当不能符合上述要求时,应采取隔热措施,对有保温措施的蒸气管,上下净距可减少到0.2m。
3.1.8 电线管与其它管道(不包括可燃性气体及液体管道)的平行距离不应小于0.1m,
当与水管同侧敷设时宜敷设在水管的上面。
3.1.9 电线保护管的弯曲处,不应有折皱、凹陷和裂缝,且弯扁程度不应大于管外径的 10%。
3.1.10 电线保护管的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3.1.10.1当线路明配时,弯曲半径不宜小于管外径的6倍;当两个接线盒间只有一个弯曲时,其弯曲半径不宜小于管外径的4倍。
3.1.10.2当线路暗配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管外径的 6倍;当埋设于地下或混凝土内时,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管外径的10倍。
3.1.11 电缆导管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电缆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
3.1.12 当电线保护管遇下列情况之一时,中间应增设接线盒或拉线盒,且接线盒或拉线
盒的位置应便于穿线:
3.1.12.1 管长度每超过30米,无弯曲。
3.1.12.2 管长度每超过20米,有一个弯曲。
3.1.12.3 管长度每超过15米,有二个弯曲。
3.1.12.4 管长度每超过8米,有三个弯曲。
3.1.13 垂直敷设的电线保护管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增设固定导线用的拉线盒:
3.1.13.1 管内导线截面为50mm2及以下,长度每超过30m。
3.1.13.2 管内导线截面为70~95mm2及以下,长度每超过20m。
3.1.13.3 管内导线截面为120~240mm2及以下,长度每超过18m。
3.1.14 水平或垂直敷设的明配电线保护管,其水平或垂直安装的允许偏差为1.5‰,全
长偏差不应大于管内径的1/2。
3.1.15 在TN-S、TN-C-S系统中,当金属电线保护管、金属盒(箱)、塑料电线保护管、
塑料盒(箱)混合使用时,金属电线保护管和金属盒(箱)必须与保护地线(PE线)有可靠的电气连接。
3.1.16 各器具接线盒间的距离:
3.1.16.1灯头盒与消防探头接线盒间的距离应大于500mm。
3.1.16.2灯头盒与节能开关接线盒间的距离应大于500mm。
3.1.16.3强、弱电接线盒间的距离应大于100mm。
3.1.16.4电气接线盒与燃气管道的距离应大于300mm。
3.1.16.5灯头盒距离梁边的距离宜大于1m,如两道梁之间的距离小于2m时,灯头盒宜安装在两道梁的中部。
3.1.16.6开关接线盒距门边的距离宜保持在150~200mm之间。
3.1.16.7排气扇、抽油烟机插座接线盒宜吸顶安装,距离水管及水管预留洞的距离宜大于300mm。
3.1.16.8 电气接线盒与窗户开启扇垂直下方的距离宜大于300mm。
3.2 钢管敷设:
3.2.1 明敷或暗敷于干燥场所的钢管布线应采用壁厚不小于1.5mm电线管
3.2.2 潮湿场所和直埋于地下的电线保护管,应采用厚壁钢管(水煤气管)或防液型可
挠金属电线保护管;干燥场所的电线保护管宜采用薄壁钢管或可绕金属电线保护管。
3.2.3 钢管的内壁、外壁均应作防腐处理。当埋设于混凝土内时,钢管的外壁可不作防
腐处理;直埋土层内的钢管外壁应涂两度沥青;采用镀锌钢管时,锌层剥落处应涂防腐漆。设计有特殊要求时,应按设计规定进行防腐处理。
3.2.4 钢管不应有折扁和裂缝,管内应无铁屑和毛刺,切断口应平整,管口应光滑。
3.2.5 钢管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3.2.5.1 采用螺纹连接时,管端螺纹长度不应小于管接头长度的1/2;连接后,其螺纹宜外露2~3扣。螺纹表面应光滑无缺损。
3.2.5.2 采用套管连接时,套管长度宜为管外径的1.5~3倍,管与管的对口处应位于套管的中心。套管采用焊接连接时,焊缝应牢固严密;采用紧定螺钉连接时,螺钉应拧紧;在振动的场所,紧定螺钉应有防松动措施。
3.2.5. 镀锌钢管和薄壁钢管应采用螺纹连接或套管紧定螺钉连接,不应采用熔焊连接。
3.2.5.4钢管连接处的管内表面应平整、光滑。
3.2.6 钢管与盒(箱)或设备的连接应符合以下要求:
3.2.6.1暗配的黑色钢管与盒(箱)连接可采用焊接连接,管口宜高出盒(箱)内壁3~5mm,且焊后应补涂防腐漆;明配钢管或暗配镀锌钢管与盒(箱)连接应采用锁紧螺母或护圈帽固定,用锁紧螺母固定的管端螺纹宜外露锁紧螺母2~3扣。
3.2.6.2当钢管与设备直接连接时,应将钢管敷设到设备的接线盒内。
3.2.6.3当钢管与设备间接连接时,对室内干燥场所,钢管端部宜增设电线保护软管或可挠金属电线保护管后引入设备接线盒内,且钢管管口应包扎紧密;对室外或室内潮湿场所,钢管端部应增设防水弯头,导线应加套保护软管,经弯成滴水弧状后再引入设备的接线盒。
3.2.6.4与设备连接的钢管管口与地面的距离宜大于200mm。
3.2.7 钢管的接地连接应符合以下要求:
3.2.7.1当黑色钢管采用螺纹连接时,连接处的两端应焊接跨接接地线或采用专用接地线卡跨接。
3.2.7.2镀锌钢管或可绕金属电线保护管的跨接接地线宜采用专用接地线卡跨接。
3.2.8 安装电气的部位应设置接线盒。
3.2.9 明配钢管应排列整齐,固定点间距应均匀,钢管管卡间的最大距离应符合表1的规定;管卡与终端、弯头中点、电气器具或盒(箱)边缘的距离宜为150~500mm。
3.3 塑料管的敷设
3.3.1 保护电线用的塑料管及其配件必须由阻燃处理的材料制成,其氧指数应在27以上,塑料管外壁应有间距不大于1m的连续阻燃标志和制造厂标。
3.3.2 塑料管不应敷设在高温和易受机械损伤的场所。
3.3.3 楼宇的公共部位(包括吊顶内)严禁明敷塑料管,消防工程使用的塑料管严禁明敷。
3.3.4 塑料管暗敷或埋地敷设时,引出地(搂)面的一段管道,应采取防止机械损伤的措施(锯短封口---)。
3.3.5 塑料管管卡应平整、光滑;管与管、管与盒(箱)等器件应采用插入法连接;连接处结合面应涂专用胶合剂,接口应牢固密封,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3.3.5.1管与管之间套管连接时,套管的长度宜为管外径的1.5~3倍;管与管的对口处应位于套管的中心。
3.3.5.2管与器件连接时,插入深度宜为管外径的1.1~1.8倍。
3.3.6 硬塑料管沿建筑物、构筑物表面敷设时应按设计规定装设温度补偿装置。
3.3.7 明配硬塑料管在穿过楼板易受机械损伤的地方,应采用钢管保护,其保护高度距楼板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
3.3.8 直埋于地下或楼板内的硬塑料管,在露出地面易受机械损伤的一段,应采取防止保护措施。
3.3.9 塑料管直埋于现浇混凝土内,在浇捣混凝土时应采取防止塑料管发生机械损伤的措施(每隔1m固定一处,距拐角处固定点不应超过0.5m,浇捣混凝土时派专人看守)。
3.3.10 塑料管在砖砌墙体上剔槽敷设时,应采用强度等级不小于M10的水泥砂浆抹面保护,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
3.3.11 明配硬塑料管应排列整齐,固定点间距均匀,管卡间最大为:管径20mm及以下时,间距为1m.;管径20~40mm时,间距为1.5m.;管径50mm及以上时,间距为2m.。管卡与终端、转弯中点、电气器具或盒(箱)边缘的距离为150~500mm。
3.4 金属、非金属软管敷设
3.4.1 刚性导管与电气设备、器具间的电线保护管宜采用电线保护软管,软管的长度在动力工程中不宜大于0.8m,在照明工程中不大于1.2m。
3.4.2 软管应敷设在不易受机械损伤的干燥场所,且不应直埋与地下或混凝土中。潮湿场所应采用非金属软管,当在潮湿等特殊场所使用金属软管时,应采用带有非金属护套且附配套连接器件的防液型金属软管。其护套应经过阻燃处理。
3.4.3 软管不应退绞、松散,中间不应有接头;与设备、器具连接时,应采用专用接头,连接处应密封可靠;防液型软管的连接处应密封良好。
3.4.4 软管的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3.4.4.1软管严禁暗敷。公共部位及消防工程应采用金属软管。
3.4.4.2弯曲半径不应小于软管外径的6倍。
3.4.4.3固定点的间距不应大于1m,管卡与终端、弯头中点的距离宜为300mm。
3.5 金属软管应可靠接地,且不得作为电气设备的接地导体。
4、 管内穿线:
4.1 对穿管敷设的绝缘导线,其额定电压不应小于500V。爆炸危险环境照明线路的电线和电缆额定电压不得低于750V,且电线必须穿于钢管内。
4.2 管内穿线宜在建筑物抹灰、粉刷及地面工程结束后进行;穿线前应将电线保护管内的积水及杂物清除干净。
4.3 不同回路、不同电压等级和交流与直流的导线,不得穿在同一根管内,但下列几种情况或设计特殊规定除外。
4.3.1 电压为50V及以下的回路。
4.3.2 同一台设备的电机回路和无抗干扰要求的控制回路。
4.3.3 照明花灯的所有回路。
4.3.4 同类照明的几个回路,可穿入同一根管内,但管内导线总数不应多于8根。
4.4 同一交流回路的导线应穿于同一钢管内。
4.5 导线在管内不应有接头和扭结,接头应设在接线盒(箱)内。
4.6 箱、盒内预留导线长度不应小于箱、盒的半周长。
4.7 管内导线包括绝缘层在内的总截面积不应大于管子内空截面积的40%。
4.8 导线穿入钢管时,管口处应装设护线套保护导线;在不进入接线盒(箱)的垂直管口,穿入导线后应将管口密封。
4.9 当采用多项供电时,同一建筑物、构筑物的电线绝缘层颜色选择应一致,即保护地线(PE线)应是黄绿相间色,零线用淡蓝色;相线用:A相—黄色、B相—绿色、C相—红色;控制线用白色。
详见3.2.3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19)
第2.5.2条 给水埋地金属管道的外壁、应采取防腐蚀措施。埋地或敷设在垫层内的镀锌钢管、其外壁亦应采取防腐蚀措施。含有腐蚀性气体房间内的给水管道及其配件、应采用耐腐蚀管材或在管道外壁采取防腐蚀措施。
第2.5.3条 当通过管道内的水有腐蚀性时、应采用耐腐蚀管材或在管道内壁采取防腐蚀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