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钢管 > 正文

我爱我家乡的小学三年级作文

神勇的心情
机智的战斗机
2023-03-29 20:20:56

我爱我家乡的小学三年级作文

最佳答案
贤惠的樱桃
听话的超短裙
2025-09-17 21:03:36

我的家乡是——黑龙江省大庆市。

我的家乡石油产量很丰富,所以被人们称为“油城”。大庆的代表性建筑就是一座叫“石油之光”的雕塑,塔身是三棱柱形的,由巨大的钢管组成,象征着输油管线,输油管线将石油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祖国各地。大庆的城市布局是分散型的,从一个区到另一个区要乘车在马路上奔驰很久,从车上望去,马路两旁是辽阔的原野,原野上随处可见“磕头机”,就是把石油从地下抽取出来的一种工具,它的机头上下摆动,从不见停息。

我的家乡很美丽。我知道不少地方有湿地,多数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只有大庆的湿地在市区内,大大小小、星罗棋布。2008年暑假我去了龙凤湿地,那里的水很清澈,芦苇也很绿;水面上游着成群的野鸭,湛蓝的天空中飞翔着不知名的水鸟。

我的家乡很伟大。奶奶家附近有座铁人广场,这个广场是为了纪念王进喜和石油工人们建的。当年,在非常恶劣的条件下,王进喜带领石油工人们一起努力,终于挖出了第一口石油井。他们不怕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我爱我家乡,还因为那里住着我思念的亲人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我最爱、最牵挂、最思念的人是我的小表姐,她比我大三岁,和我一起玩耍长大,从小就关心我、照顾我。

啊,我爱我的家乡,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报答家乡!

最新回答
不安的牛排
灵巧的花瓣
2025-09-17 21:03:36

成都旧事

                    图文/傅不思

        事隔多年,提起1981年7月13日那场大洪水,那场景至今历历在目,总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突发洪水淹校园

        那天,整个成都地区下了一天一夜的瓢泼大雨,13日这天雨还没有停。我那时在城东九眼桥锦江边成都十九中学工作。学校已放暑假,空荡荡的不见人影,能听见的只有一片雨声。我家住在学校东楼上,从窗往外望,学校操场淹了,双杠只露出两根木棒;平房教室进水了,水已漫到了窗台;学校体育保管室的足球、篮球、排球漂在操场上,就像几十个脑袋在水中晃荡;偌大的学校一片水乡泽国,学校被水淹得这样,我还从来没有遇到过。看看学校周围的街巷,从楼上往下看,一墙之隔紧邻的包家院子,低矮的瓦片房几乎没有哪一家不漏雨的。隔壁大院中的住户,家中漏雨,用脸盆接的,用水桶装的,打湿铺盖的,淹上床的,有些家里柜子都浮了起来。这雨也下得太大太久了。

      学校外的大多数街道,如:伴仙街、莲花村、新桂村、三官堂街都进了水,水深至大腿。那场景让人萌生害怕。

              九眼桥上观洪水

        一天一夜的大雨,我担心在西北桥上班的妻子,因下雨她留住在她母亲家里。中午两三点钟雨稍小了些,我穿上雨衣骑上自行车走出校门,看周围已完全是茫茫泽国,再看看校门前的锦江,河水已高出路面,满满的一河流水奔腾而下,四溢的河水从河栏孔洞中流进河边大道,这时街面水已淹齐膝盖。我顺锦江沿着河边朝着九眼桥骑去,九眼桥的九个桥洞已被洪水封了四五个。不少市民打着雨伞穿着雨衣站在桥上观看,时而发出阵阵吼喊。看河中不时漂下的“浮财”,有冲下的房顶屋架,有随水而下惊慌失措的猪羊猫狗,也有顺水起伏横冲直闯的原木圆方,看得人惊心动魄。顺桥边路过星桥电影院,这里地势较高毫无积水。骑车到水津巷过水经街,再拐左弯上东门大桥,大街上几乎没有车没有人。往府河两边望去,沿河两岸的吊脚楼已危在旦夕,有被水拉倒支撑支柱的,有些已完全歪歪斜斜,好象能听见嘎嘎的作响声,河水奔腾使人心惊肉跳。

              城市安全有卫士

        路过市中心,街上的行人很少,大部分公交车已停开。迎着雨一直往前,来到西北桥成都木综厂,爱人及岳父母,全家安好,一直悬着的心这才放下。木综厂在成都的西北方向,在府河上游,地势较高。厂区的水闸栏(人称:马杈)和储木场储存着三十万立方米原木,如若失去控制原木随水漂流,将把府河下游所有的桥梁摧毁撞垮、把桥墩桥身掀翻打烂。如若让原木圆方阻塞河道使洪水泻洪不畅,洪水将淹没城市,其后果不堪设想。这时的成都木综厂早已组织工人们正在奋力护厂,他们保卫了工厂守卫了城市,使成都这座大城市避免一场天大的灾祸。直到今天,我在这里还要连声说声:谢谢!谢谢木综厂的工人师傅。

                危难之际见警察

        吃过饭,五六点钟雨住了,我只身骑车回学校。西北桥的河水还在不断上涨,从西郊体育场到北巷子,街面已完全淹没。继续往前冲到了西安路,这里的雨水已淹到大腿,只能推车前行。西安路同仁路两边低矮的铺面,大水早已涌进了屋舍,几乎家家都被水淹。街上铺面门口老人搭起板凳或站在桌上,牵着小娃,怀里抱住包袱,那场景简直不敢看。路上碰到西城分局和西安路派出所的警察,看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在一位姓曹的局长带领下,正在为受灾的居民抢救物品、家什,警察背着老人抱着小孩正在向高处转移。还能听得见:“莫要慌,莫要怕”的喊声,那场景的确让人感动。后来知道:这是全城最低洼的地方,三洞桥洪水封堵桥洞,河水外流,水淹街道灌进民房,这才造成眼下的这救人感人的场面。

              洪水灾害现小人

        从东西干道进城,市中心东风路春熙路却没受啥影响,这全靠修东风路时铺设的那条一人高的下水管道。回华兴街老房子看望母亲,家中一切安好。随后离开,骑车往东门大桥奔去,沿途能看见道路两旁间或有倒下的道旁树。来到东门大桥水津街拐弯的那家小吃店门口,听到有人问:

“馒头咋个卖?”

“两角钱一个”。

“抢人嗦!”

“你娃狗吃的!想发国难财哇!虾子,不得好死。”

        那时平常二两馒头每个5分钱。小吃店门口就看到有人指指点点,骂声不断。在大家受灾中,也能看到社会上居然有“一碗米盼天干”的贪利商人。这卑劣的乘人之危行径,当然该受到指责。

              大洪水中弄潮儿

      再往前走,来到九眼桥,桥洞只有三四个尚未封洞,那河水还在不断地上涨。九眼桥边的大黄角树树杈上站着三娃五娃,七八个半截子幺爸儿,个个跳着“入水”、“飞燕”钻入河中,一个滵头儿(扎猛子)栽到“毛巾床单厂”门口才见踪影,有的拉长滩在河水中起起伏伏时隐时现,好个弄潮儿。顺河而下河水已漫过栏杆,外溢在街上,下车推行水深齐裤腰。再往下走到成都十九中有一里路的光景,远远望去就象两条大河同时向下游流去,那阵仗确让人分外胆怯。

              洪水不进蓥华寺

        成都十九中学校门口这时站着一大堆人,不知为啥?满街的洪水就是淹不进十九中的大门。学校大门和教师办公室(原寺庙的大殿)就临时成了附近居民躲灾避难的庇护所。后来听十九中曾淑贤老校长讲:成都十九中原名“成城中学”,开办于1938年抗战时期,是一所私立中学。校长陶亮生是闻名川内外国文教援,校董之一有成都抗日将领李家钰将军。学校校址是僧人捐赠的庙宇“蓥华寺”。这里是成都东门外历史文化最集中的地区:宋公桥、铁门槛、三官堂、蓥华寺,各有各的故事;明朝开国大臣宋濂死后就葬在这个地方;近代散文大家朱自清抗战就住在铁门槛;川大许多名教授都曾在此教过书;成都十九中门前是到四川大学的唯一的渡口。据记载修蓥华寺前,建寺庙的僧人们是查阅了好几百年的水文资料,最后选址在此。蓥华寺修好后的几百年,就从来没听说过被水淹,哪怕是再大的洪水。

              路边捡得活鱼虾

        黄昏,水势逐渐减缓。满街的河水回流河中,街面剩下的是河泥和河栏杆上挂着的农作物断茎,泥鳅、黄鳝随处可见,河栏杆上爬着的河蟹一动不动。学校的体育王老师扛起扳罾架在河栏上,不停地起网,收获不小。看他的鱼篓、桶盆,两三斤、四五斤的河鱼就打了一二十条,这都是野生的河鱼喔。这时,有路过的行人对王老师说:该不得打起“水打棒”(水中淹死的人)喔!?大雨过后,人都躲在家里,街上行人很少。看看夜幕中河对面的望江楼(崇丽阁),感觉它也被洗得干干净净。望江公园东大门的水泥桥上,洪水把三根十来米长一人抱大的原木冲到桥墩的拱洞上,横架在桥身上,桥好象在打晃,仿佛能听到啪啪的声响。桥上没有一个人,出入望江公园到四川大学的人都会绕过它,走一大转从九眼桥上绕过去。这天晚上,九眼桥一带没有电,打着黑猫儿,各自都担心这雨再下。

            安顺桥下河心村

        过后两天雨停了,河水退去。居委会组织市民自救,各自晾晒家什。望江公园下边锦江旁,有一条人工开掘的泻洪道,两河分叉、交汇自然形成一块人工岛屿:河心村。面积二百来亩,上面住有三十几户人家,属桂溪公社东光大队管辖的一个生产队。河心村挖掘泻洪道时,发现下面全是沙石,后来建设"无缝钢管厂(六五厂)",这沙石是用得上的建筑材料。为了保证成都建设,取其沙石,使河心村岛上形成三个大小不一的人口湖,其湖面有百十来亩。这天,听我的一位学生讲:

老师,晓得不!安顺桥被洪水冲跨!

全部垮了,桥身连同看热闹的都栽到河头去了,大人娃娃有几十个人。

除了自己爬上岸的,其余已不知去向。

今早上河心头浮起了十几具尸体,就是安顺桥看热闹的那些人,好吓人啊!

        这时我才知道7月14日下午两点多钟,在九眼桥上游的安顺桥,洪水冲垮大桥,带走了数十个在桥上看热闹的大人小孩。我随后骑车到了河心村,看见湖边围了不少人,离得远远的,尸体已打捞上岸,停在湖边。几个法医模样的人正在检查。看见死去这些人有男有女,也有十几岁的少年,感觉恐怖,对此事政府及时进行了处理。看来安顺桥确实是被洪水冲毁了的,在桥垮塌时,个个惊慌失措,落水后你抱我我拉你,呛水窒息身亡。看热闹葬送了生命,可悲可叹啊!

此时,真的!我仿佛看见那些活蹦乱跳的鱼,好象就是那数十条活生生的生命,你想这鱼还敢吃吗?

再后几天,居民上组织打扫街道。有关部门派来吊车,把望江公园东大门前危及桥墩、桥身的三根大原木吊离了大桥。这座水泥桥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才拆除。随后几个月,成都河道管理处的工人们,手提红漆桶,用漆刷在沿河住户门前以水印为线,划上线段并标上等高,最高线离地有八九十公分。

1981年7月13日成都的那场大洪水,直到今天我也不曾忘记那一幕幕场景。

冷静的网络
纯真的花生
2025-09-17 21:03:36
世界之窗哪里欢乐谷..不过最好不要周末去··你会排队拍到吐血·

还有东部华侨城不错..我的感觉币欢乐谷好玩多了.(费用比较高130到180门票)

还有是大小梅沙·大的人很多.免费..游泳不错哦.

东西冲、南澳(稍远点,费用也很少)

喜欢山的话大小梧桐、仙湖植物园(交通便利,费用便宜,山较高,适合爬山)

呵呵.深圳我都玩遍了.现在感觉没啥意思..

还是准备到香港和澳门去见识下··哈哈

无聊的鞋子
搞怪的小鸭子
2025-09-17 21:03:36
从天空俯瞰大地,河流像一条蓝色的藤,在绿色和黄色混合

的大地上爬行。每到一个重要的转折口,河流便选择了一块幸运

的土地,打一个结,产下一个五颜六色的瓜--城市。然后,河流继

续爬向海洋,并在入海口的三角地带,结一个特别强劲的果实。

“巡天遥看一千河”,河流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城市是人

类智慧与劳动的艺术结晶,人与大自然就这样亲和着,默契着。

作为东方的莱茵河,闽江贯穿了福建,淘洗了千年闽越文化,

注定要在它的入海口造就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并且注定要在

沿江的滩头诞生出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街区——中亭街。

话题又得从五代闽国的王审知说起。追寻闽江的足迹,王审

知将城市自北向南扩展、将于山和乌山纳入城池之后,并没有停

下前进的脚步。开明的王审知站在城南的宁越门城楼上,审视城

外的江渚、沙洲和流水,不知听信了那方高明的荐言,向江河流

沙要土地。他组织军队,发动百姓,将带有枝叶的竹竿插在江边

沙洲的边缘地带,加快了水中泥沙的沉积,在扩大洲地的同时,

扩建家园,并以免征赋税的优惠条件,发展农业生产,改良土壤。

这样坚持下来,至今留下历史痕迹的地名便有义洲、帮洲、苍霞

洲、鸭姆洲、鳌峰洲……

距今900多年,时值大宋元■年间,那时的闽江北岸大约在

今天的中亭街小桥附近,江岸的正南方从江水中“冒”出了一个

楞严洲(今大桥北端的陆地),将水流一分为二,后来又在楞严

洲与南台岛之间的水中“冒”出了一个中洲,将水流二分为三。

宋代,福州城的南门已扩展到九仙桥外“沙合门”(今小桥附近),

据说城门外是三面临江。从古闽越国的冶城,到晋代子城、唐代

罗城、后梁夹城,到宋代外城,福州南城门经过这么“三级跳远”,

追到了江边,再求发展就只能将眼光投向隔江的南台岛了。于是,

到了该建桥的时候了。

在闽江建桥的历史上,第一个登台表演的是宋代太守王祖道,

第一座大桥是浮桥。18根大石柱系上粗大的藤缆,拴住百余艘木

船,便成了浮动的桥墩,铺上木板便是桥面,可以走行人通车马,

两旁扎上竹竿便是栏杆扶手。为了便于通航,还在浮桥中间设两

个活吊板为“通航门”。石柱、藤条、木板船,这样古朴的桥,

深深地记载了文人太守诗一样的气质。据说,王太守在建浮桥的

同时,还给桥头的万寿寺置了田产,让他们以租养桥。可惜这座

浮桥存在于摄影技术发明之前,无法“立此存照”,画家们的写

生画一时又未找到,惟有意大利漂泊者马可·波罗追记过它美丽

的身影,可信但不太准确。忧郁的南宋诗人陆游,曾有诗曰:“九

轨徐行怒涛上,千船横系大江心。”成了闽江浮桥的千古绝唱。

壮观、诗意但又脆弱、经不起风浪的浮桥,在洪水爆发时节,

常常被洪水冲垮。浮桥毕竟不是长久之桥。元代,福州城在北方

游牧民族的统治下,城区是色目人的天下,大量的汉人因种族歧

视而移居城外,无意中造成了城外南台岛的繁荣。建桥,建好桥,

建长久的桥成了当务之急。

86岁的僧人法助此时正是管理浮桥的寺庙头陀,他一生共建

19座石桥,即将建造的万寿桥是他的大手笔,也是他的绝笔之作。

有人曾编造过一个故事,说他某日过浮桥,风浪乍起,险象环生,

他便萌发了建桥的欲望。其实这样解释倒是小看甚至抹杀了法助

大师建桥的伟大动机,要知道他此前已建过18座桥啊,建桥,建

规模大的桥,恐怕是他行善一生的一个生命情结。

元大德七年(1303年)得朝廷恩准之后,法助奉旨募捐建桥,

大桥历经师徒两代19年方才竣工。能工巧匠们用木筏载石沉入水

底,再砌上6至8米高的砌石层,然后建造水面船形尖头桥墩,

墩与墩之间架上20吨重、9米多长的石梁,桥栏上刻上精美的小

石狮。大桥开工不到3年,耄耋高龄的法助大师便圆寂了。人们

重修了万寿头陀寺,并将大桥定名为万寿桥,以缅怀这位建桥先

贤。

大桥建成670多年后,在旧城改造的拆迁工地,我在坞尾的

一条小巷里找到万寿头陀寺。曾经指挥过浩大建桥工程的“指挥

部”,曾经在建桥风雨中为大桥建设者祈求过平安的宗教圣殿,

曾经在大桥完工庆典上告慰大师亡灵的祀堂,曾经在动乱岁月做

过塑革厂车间的头陀寺,原来是这么的简朴、小巧,除了建筑语

言上具备了佛寺最基本的“词句”之外,其用地布局更像是一座

普通民居。常年掌管万寿桥的广大田产,自身却是如此清贫,完

成了浩大的建桥工程,自己却身居陋巷在风雨洪水中与平民百姓

同呼吸共命运,这就是万寿头陀精神。今天,善男信女和百姓保

护它,重修它,其意义也正在于此。我仅希望修建工程能修故如

故,如果将头陀寺改造得金碧辉煌,那将不会是一生求奉献的法

助头陀的本意。

楞严洲和中洲在江中相继生成出现,是大自然对人们的一种

无声暗示和有力支助,我们的先辈选择在这里建桥,也就注定了

要在这里的江岸上培育一条街。从沙合桥通往楞严洲原先并没有

路,人走多了便成了路,沙土淤积的路(有时浅水可以没过人的

脚背),木板、石块铺就的路。有了路,就会有摊点,摊点扩建

又搭起了木的、竹的、茅草的棚,窝棚扩建再改成板房。路像一

条长堤,自北向南延伸。路上还建起了亭子,不止一个,供路人

歇脚纳凉,于是便有了中亭和中亭街的名称。

最早的中亭街就是那突出于江岸的一条通往大桥的堤,堤高

于江边沙洲的土地,堤边有简易的竹木窝棚,棚主人主要是来自

城市和周边乡村的小商贩。随着桥的一次次扩建、改建,中亭街

也越来越像条街了。街边按福州的习俗用木板建造了商住小屋,

为了让屋与街面平高低,板屋是用杉木架起的“吊脚楼”,屋后

必然有菜园、果园、花园,用竹篱笆围成一圈又一圈,混杂在江

渚沙洲的茅草杂树之中。随着街市的扩展,泥土的进一步淤积,

街道两侧的大片土地开始依照地势和河流的布局,筑成了成片的

板屋,其间又有不少小巷、小河。那些小巷的命名有两大特色,

一是以开发者的姓氏定名,如欧厝弄、姚厝弄、穆厝弄;二是以

行业来定名,如麻油弄、道士弄、铁线弄。由此形成以中亭街为

中轴线的一片社区群落,从中不难觅出当年的中亭街风情和文化。

在中亭街的历史上,从无到有,从土堤到石板小街,中亭街

经历了第一次飞跃。当时经过中亭街的主要是行人、轿子和马车。

1910年初,福州的第一条马路竣工,不是中亭街,而是始于水部

门终于台江,与中亭街擦肩而过,几年后才延伸到万寿桥头与中

亭街接了轨。到了1930年,改建万寿桥为水泥公路桥之后,中亭

街向南门明代古城墙“买”下了城墙石,才铺就了凹凸不平的车

行道。我们从一张1932年在万寿桥头拍摄的中亭街方向的老照片,

可以看到中亭街作为商业街区的繁华景象,此时的中亭街已经是

石板路与洋楼的结合体,古朴的地面上已经挤压着现代的情愫,

体面的小洋楼很牛B地立在中亭街两侧。这是中亭街历史上的第

二次飞跃。

中亭街的小洋楼已经无比破旧了。20世纪之末,走在中亭街

改造拆迁的工地上,看那些小洋楼,实在是不敢恭维。在那动荡

不安的年代,建筑者们放弃了东方的建筑语言,引进了欧美的建

筑形式,本是一个进步,却又没有能力将它做大,做精致,做潇

洒,做出气派,现在拆之一点也不可惜。然而,冷静一想,这苍

凉的建筑语言,正向人们叙说着当年的故事。它是半殖民地半封

建时代福州经济、文化以及人们思维观念的一个影子。

中亭街等待着第三次的飞跃。

从中亭街诞生之日起,每一阵潮涨潮落的声音,每一次渔汛

的欢庆锣鼓,每一艘远洋商船的泊岸,每一片木屐敲打石板路的

清脆声音,都在催促中亭街从无到有,从贫瘠走向繁华。中亭街

便是在闽江潮声中融合着叫卖声、讨价还价声长大的,它命定姓

钱,是一条商业街区,经济的繁荣增长了它商业的智慧,它所伴

生的必然是商业文化。

福州人遇上拥挤的街市便说“姑克中亭街”(比中亭街还要

挤),街很狭小而人很多,只要你穿上一双木屐鞋,挑上一担货

物,挤进中亭街,你便成了一个商人,不管你是失去耕地的农民,

城市贫穷的小市民,退伍的北方士兵,还是逃荒而来的乞丐。所

谓万商云集,他们的原始积累便是这样起步的。没有排外心理的

中亭街,以海纳百川的心态,以一种平民性、公平性,对待来这

里淘金的每一个人。百龄百货公司的第一个老板曾经就是一个卖

毛巾跑单帮的角色。

在中亭街区,商贸崇神的文化现象较福州别的城区更为浓厚。

在风云多变的商海,祈求自身平安、祈望商路顺通,不管以什么

形式,实际上是对商业的崇拜,是对金钱的崇拜。以共同的信念

汇聚起来的商人还借神的名义交流信息、协调矛盾、互相制约。

比如位于星安河旁的张真君殿,就颇有代表性地体现着商人们对

商业保护神的崇拜。各地商会曾在此附近选址建馆,这里实际上

成了民间的总商会。在商场如战场的残酷竞争中,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依然需要一种亲和感。地盘有限,人和店的密度就很高,相

互竞争又相互“伴市”,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发展,促成了商人

间世代流传不歇的诚信精神。中亭街旁玉环路上的尚书庙,原是

抗元名将陈文龙的祠堂,因坐落在商业街区,便成了商人们的庇

护神庙。这里大年除夕演“避债戏”,是让生意亏了本的商人年

终避债的地方。

商场的本质在于竞争。喝闽江水长大的商业精英聚会在中亭

街,商业竞争最终成为智力竞争,构成了中亭街商业文化的一部

分。比如,四省药店在同行中起步较晚,老板策划了种种商业手

段为自己争得知名度--故意侵权招惹商场纠纷,以引起公众的注

意;仿制香港中药店的立式药柜和圆转盘药架,以引起人们的兴

趣;雇用印度红头阿三看门并迎送客人,供人猎奇传为新闻;增

加服务项目,添加珍贵稀有药材以增强竞争实力,等等,每一招

一式都体现了商业智慧,传为商场佳话。

1842年8月,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其中的五

口通商之所以选择了福州,是因为福州有着久远的对外贸易历史,

有着以闽江流域为腹地的发达的商品集散地,有着良好的深水港

码头。从此之后约百年的历史中,福州便走上了半封建半殖民地

经济发展的畸型道路,中亭街便成了首当其冲的桥头堡。街边那

不伦不类的半殖民化建筑便是那个年代惨痛的印记。

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仅过了三天,福州学生便走上

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活动。“惩办卖国贼”、“抵制

日货,提倡国货”的宣传,得到了社会各界和爱国商人的支持。

就在中亭街上,商人们自行销毁日货的行动,显示了中亭街商业

文化中自发的爱国主义倾向,并由此引发了一条国货路的命名和

一块“请用国货”碑的树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亭街都

是抵制日货的前沿阵地。

1919年11月,日本领事馆组织了日本浪人敢死队,借口挑

起事端,开始在中亭街一带对中国市民尤其是中国学生进行武力

报复,击伤学生、教师十余人,并动用兵舰驰入闽江口以炫耀武

力。福州人民举行了空前的罢市、罢课、集会、示威游行的斗争,

并得到了全国各大城市人民的声援和支持。“力救福州同胞”、

“血可流,福州不可丢”的口号,增强了福州人民反抗斗争的信

心和力量。一年之后,迫使日方调换领事,并公文道歉,赔偿抚

恤金。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台江事件”。

1949年8月17日,解放大军踏上了中亭街和大桥,从此街与

桥更名为八一七南路和解放大桥。我们经历了50年翻身解放当家

作主的时光,经历了20年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日子,历史荣幸地

让我们这一代人来改造大桥,改造中亭街,彻底清除半封建半殖

民地时代留下的阴影。法助大师开始建桥的692年之后,福州人

以现代的建桥高科技,在大桥原址建造了我国首屈一指的五连跨

钢管拱桥。它不仅改变了福州城市陆路交通条件,而且改善了千

里闽江的水运条件。与大桥命运相关的中亭街也到了大拆迁的时

候了。这是福州旧城改造中的“大手笔”之一。未来的中亭街是

什么个样子?这是慎之又慎的事情,要不留遗憾,对得起子孙。

开发商们都知道自己身上的重任。研讨,调研,听证,一场接着

一场地请来全国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建筑师。

改造后的中亭街必定是一个商业街区,它的诞生是因为商业,

它的成长也是因为商业,所以未来中亭街的商业属性只能加强不

能减弱,使之成为具有福州文化特色的商业区。中亭街文化与大

桥文化、闽江文化是紧密相联的,没有大桥便没有中亭街,其千

百年来文化传统中的优良成分应该在新的中亭街得到保护和弘

扬。为此,我想到了万寿头陀寺,想到了中洲岛扩建时掘出的历

代修桥石碑,想起了古桥上的刻有石头小狮子的栏杆,想起了

“8·17”解放大军进城的那一幕,这些东西如果能保留在人们

的视野里,将有助于中亭街经商质量的提高,有助于中亭街商业

文化的提高,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亲和。

谁都说,未来的中亭街是中西合璧的。但合璧不是胡拼乱凑。

我们生活在世纪之交,我们应有21世纪的审美眼光和创造力,把

中亭街建设得大气、恢宏,让下一代的福州人走出闽之大门是条

龙,留在闽之大门里也是条龙。

②基本上保留了元代建筑风貌的万

寿石桥,摄于本世纪20年代,由中洲向台江方向拍摄。 ④

1932年拍摄的中亭街口。

③从中洲向仓山方向拍摄的1930年改造后的江南桥,桥面可

通汽车,对岸较高建筑为仓山邮政大楼。

⑤正在拆迁的中亭街。

本文出至福州晚报的你好!大桥 你好!中亭街——福州文化行旅之二,作者唐唐 希,楼主要引用的话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