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是什么材料做的
木制的材料。
18世纪末,法国人西夫拉克发明了最早的自行车。这辆最早的自行车是木制的,其结构比较简单,既没有驱动装置,也没有转向装置,骑车人靠双 脚用力蹬地前行,改变方面时也只能下车搬动车子。即使这样,当西夫拉克骑着这辆自行车到公园兜风时,在场的人也都颇为惊异和赞叹。
自行车的车架、轮胎、脚踏、刹车、链条等25个部件中,其基本部件缺一不可。其中,车架是自行车的骨架,它所承受的人和货物的重量最大。按照各部件的工作特点,大致可将其分为导向系统、驱动系统、制动系统:
1、导向系统
由车把、前叉、前轴、前轮等部件组成。乘骑者可以通过操纵车把来改变行驶方向并保持车身平衡。
2、驱动(传动或行走)系统
由脚蹬、中轴、链轮、曲柄、链条、飞轮、后轴、后轮等部件组成。人的脚的蹬力是靠脚蹬通过曲柄,链轮、链条、飞轮、后轴等部件传动的,从而使自行车不断前进。
3、制动系统
它由车闸部件组成、乘骑者可以随时操纵车闸,使行驶的自行车减速、停使、确保行车安全。此外,为了安全和美观,以及从实用出发,还装配了车灯,支架等部件。
具体材料
1、车架
车架部件是构成自行车的基本结构体,也是自行车的骨架和主体,其他部件也都是直接或间接安装在车架上的。车架部件的结构形式有很多,但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男式车架和女式车架。
车架一般采用普通碳素铜管经过焊接、组合而成。为了减轻管重量,提高强度,较高档的自行车采用低合金钢管制造。为了减少快速行驶的阻力,有的自行车还采用流线型的钢管。
2、外胎
分软边胎和硬边胎两种。软边胎断面较宽,能全部裹住内胎,着地面积比较大,能适宜多种道路行驶。硬边胎自重轻,着地面积小适宜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驶,具有阻力小,行驶轻快等优点。
3、脚蹬部件
脚蹬部件装配在中轴部件的左右曲柄上,是一个将平动力转化为转动力的装置,自行车骑行时,脚踏力首先传递给脚蹬部件,然后由脚蹬轴转动曲柄,中轴,链条飞轮,使后轮转动,从而使自行车前进。
4、前叉部件
前叉部件在自行车结构中处于前方部位,它的上端与车把部件相连,车架部件与前管配合,下端与前轴部件配合,组成自行车的导向系统。
转动车把和前叉,可以使前轮改变方向,起到了自行车的导向作用。此外,还可以起到控制自行车行驶的作用。前叉部件的受力情况属悬臂梁性质,故前叉部件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等性质。
5、链条
链条又称车链、滚子链,安装在连轮和飞轮上。其作用是将脚踏力由曲柄、链轮传递到飞轮和后轮上,带动自行车前进。链轮用高强度钢材制成,保证其达到需要的拉力。
6、飞轮
飞轮以内螺纹旋拧固定在后轴的右端,与链轮保持同一平面,并通过链条与链轮相连接,构成自行车的驱动系统。从结构上可分为单级飞轮和多级飞轮两大类。单级飞轮又称为单链轮片飞轮,主要由外套、平挡和芯子、千斤、千斤簧、垫圈、丝挡几钢球等零件组成。
钢管编织车架抗变形能力好,车架高级,但是焊接复杂,良品率低,成本高。
钢管编织车架采用钢管将转向头连接到90度V型双缸引擎上的四个点,两个分别在两颗汽缸之间的V深处,另外就在后汽缸后面的变速箱上,或者在两侧向下延伸以抓住摇臂枢轴。从任何一侧看,格子都是强壮三角形(如同一座桥梁),以防止纵向弯曲,但从上面看,几乎没有任何斜撑以防止转向头的侧向运动。
省略这种对角支撑有两个可能的原因,一个是引擎的进气系统占据整个下部并且上部最大的可用空间必须放置进气系统必须,因此两个部分都不能被斜撑杆穿过,另一个原因也许是故意提供横向作动。编织车架的独特能力是否恰好是必要的,于是前车架制作得越硬,底盘可以提供给车手的路感就会大大减少,另一个促成编织钢管车架的原因是,日系四缸车因为引擎是直列的,所以车架可以直接环抱住整颗引擎,但是L型双汽缸的杜卡迪,前面汽缸几乎水平往前,所以车架设计就没办法跟日系车一样,也因此这样的设计让杜卡迪车辆前端更灵活。
由于钢管编织车架采用钢管将转向头连接到90度V型双缸引擎上的四个点进行处理,所以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的工序繁杂,成品率也低,生产的成本相对来说就高。
大货车拉钢管很容易在刹车的时候发生意外:钢管随着惯性的作用,穿透车厢,刺到前方,甚至可能穿透前方车辆,直接导致车上的乘客瞬间重伤或死亡。
固定困难,很容易在运行中滚动,如果没做好防护,容易出现钢管脱离穿刺事故。我们都知道,大多数的钢管制作成为了圆形,这就让它们在运输的过程中,比较方便滚动,能够更容易的挪移。不过这样也造成了一些麻烦:在装上货车之后,它们如果没有被紧紧固定住的话,也一样会在车厢里面滚动,而且由于他们是钢管,强度还非常大,很容易就具有穿透力。当高速行驶的时候,它们也具有比较大的惯性。如果车子突然急刹车,那么随着惯性的作用,它们会相对于车厢做向前的运动,这个时候如果司机运气不好的话,很可能就会被钢管“穿头”……如果司机运气够好的话,那么可能“仅仅”造成车辆车厢的破坏……
不过,上面仅仅是相对于大货车本身的。当大货车是因为前车所导致的急刹车的话,这样的急刹车就容易成为了“夺命刹”……钢管会穿透货车及前车的车厢,把两者“串”圈起来……运气好的,车上的司机跟乘客可能毫发无损……运气不好的话,可能就只能感叹“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了……
而且动用到大货车的钢管,份量肯定不小,更是增加了惯性的大小,更是容易带来危险。
所以大货车拉钢管是非常危险的事情,稍不注意就可能发生大型事故。
想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需要多方注意,从而减少这种事情的发生。比如大货车的司机在装载的时候,不能因为贪图一趟多拉些货能赚更多钱,就因此而超载。还需要装货工人在装货的时候注意规范,捆绑好货物,避免钢管松散混乱,发生意外。更需要司机在开车的时候打起十二分精神,不要随意超速行驶,保持与前车的距离,避免追尾。
当然,交警部门也会加强监督执法,对于那些违规上路的车辆,超载、超速的车辆进行查处并处罚,让他们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埋单。
普通小轿车司机路在路上遇到这类大货车,请保持距离,尽量远离。小轿车与大货车不是一个“重量级别”的,两者一旦发生交通事故的话,吃亏的总归是小轿车,动辄就是“车毁”,如果严重的话还可能“人亡”,所以在马路上遇到大货车,尽量保持距离,如果能够超车的话,就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正确超车,不要跟在大货车后面。
交通出行的安全,需要每一个交通参与者的用心,大家一定要遵守交规,安全出行。
自行车是法国人西夫拉克发明的,公元1790年,研制成木制自行车,无车把、脚蹬、链条。车的外形像一匹木马的脚下钉着两个车轮,两个轮子固定在一条线上。由于这辆自行车没有驱动装置和转向装置,座垫低,只能两脚着地,向后用力蹬,使车子沿直线前进。
自行车是人类发明的最成功的一种人力机械之一,它是由许多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清朝康熙年间,黄履庄潜心研制了自行车。《清朝野史大观》记载:“黄履庄所制双轮小车一辆,长三尺余,可坐一人,不须推挽,能自行。
行时,以手挽轴旁曲拐,则复行如初,随住随挽日足行八十里。”由此可见,他制造的自行车,前后各有一个轮子,骑车人手摇轴旁曲拐,车就能前进,这是史料最早记载的自行车。黄履庄以后大约100年,法国人西夫拉克1790年才制成了木制自行车。
自行车是传统产业,具有100多年的历史,由于环保以及交通的问题,自行车再度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居民喜爱的交通、健身工具,世界自行车行业的重心正从传统的代步型交通工具向运动型、山地型、休闲型转变,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
自行车是一种较普遍的运动、健身、休闲和娱乐性产品。每年全世界自行车需求量巨大,日本CYCLEPRESS的数据统计显示,全世界自行车需求规模保持在1.06亿台的水平,自行车年交易额约为50亿美元。
扩展资料:自行车发展史简介:
1.自行车是由人力脚踏驱动的、有两个车轮的陆地交通工具,俗称自由车、脚踏车或单车。自行车自18世纪诞生以来,深受人们喜爱。已经是人们运动、环保出行的最佳选择。
2.18世纪末,法国人西夫拉克发明了最早的自行车。这辆最早的自行车是木制的,它的结构比较简单,既没有驱动装置,也没有转向装置,骑车人靠双脚用力蹬地前行,改变方向时也只能下车搬动车子。
3.即使这样,当西夫拉克骑着这辆自行车到公园兜风时,在场的人也都颇为惊异和赞叹。最早的自行车世界上第一批真正实用型的自行车出现于19世纪初。
4.1817年,德国人德莱斯在法国巴黎发明了带车把的木制两轮自行车。这种自行车虽然仍旧用脚蹬才能前行,但是可以一边前行一边改变方向,它一问世便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5.法国人大量进行仿制,一时间,巴黎街头涌现出成百上千的自行车。在1830年,法国政府还为邮差配备了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随后,自行车的技术、性能不断得到改进。1839年,英国人麦克米伦发明了蹬踏式脚蹬驱动自行车,骑车时两足不用蹬地,提高了行驶速度。
6.1869年诞生的雷诺型自行车,车架改由钢管制作,车轮也改为钢圈和辐条,采用实心轮胎可转向自行车,使自行车更加轻便。
7.1886年英国的机械工程师斯塔利,设计出了新的自行车样式,装上前叉和车闸,前后轮大小相同,以保持平衡,并用钢管制成了菱形车架,还首次使用了橡胶车轮。斯塔利不仅改进了自行车的结构,还改制了许多生产自行车部件用的机床,为自行车的大量生产和推广应用开辟了宽阔的道路。
8.因此他被后人称为“自行车之父”。他所设计的自行车车型与今天自行车的样子已经基本一致了。1887年,英国人劳森完成了链条驱动自行车的设计。同年,英国人邓鲁普研制出了充气轮胎。从此,自行车技术也完成了向商业化的转化,批量生产并投入市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自行车发展史
无缝钢管被喻为工业的血管,无论是石油化工、机械制造还是航空航天都少不了他。可以说,如果没有无缝钢管,很多工业发展都将无从谈起。那么无缝钢管是如何制作的呢?
第一、首先,工人用卷尺确认钢管的长度,再用不同型号的测微计测量钢管的外径和管壁厚度。然后将符合规格的钢管插入旋转的锤断机杼,机器会将钢管的末端磨细,让他能插进小直径的空洞,接着在他的上面涂抹润滑剂,并将磨细的一端插进抽线充模,然后用这部大型台车抓住深处的一端,从触目中往外拉。这个加工过程叫做冷拔,就是将钢管通过拔管模进行拉拔,使钢管的管壁变薄,莞深,逐渐伸长。在钢管经过下一步机器的两个滚轮时,会从外部施压,让钢管稍微外扩,使管壁和里面的钢管之间形成空隙,这样机器就能轻松将钢管捞出。
第二、然后工人将较细的一端锯掉,再把钢管送进除油装置,用清洁液将钢管表面残留的润滑剂清洗干净。接着将钢管放进冯甘草,可以稍微倾斜的角度摆放,等里面的气流吹干钢管半小时后,再取出钢管对其内部进行进一步的清理。工人会把毛毡垫塞进钢管内,然后喷上少量清洁液,再用气枪往里面注入压缩空气,使毛毡垫通过整根钢管从另一端喷出来,这样整根钢管的内壁用清洁液擦拭了一遍。接着工人把钢管绑在输送带上,将他送进980摄氏度的冶炉中烧制半个小时。炙热的高温能让刚才软化,目的是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这道工序叫做退火。
第三、紧接着将退火后的钢管通过矫治机,并不断重复整个过程,直到钢管达到客户指定的长度。加工完成的钢管最多能比原来长40倍。为了确保每根钢管结构的完整性,工人会在他的外围施加电流,如果电流中断就表示有瑕疵,那么就将该部分句段再切割成客户指定的长度,切割后的局面会有粗糙的毛病,因此要把切口一端放进机器进行打磨。将边磨平,接着将钢管浸泡在酸性溶液,去除在制作过程中粘粘的铁屑或其他杂质,最后对样品进行品检测试,这些无缝钢管就可以打包发到客户手中。
关于算盘的来历,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据说我国当时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个算珠串成一组,一组组排列好,放入框内,然后迅速拨动算珠进行计算。东汉末年,徐岳在《数术记遗》中记载,他的老师刘洪访问隐士天目先生时,天目先生解释了14种计算方法,其中一种就是珠算,采用的计算工具很接近现代的算盘。这种算盘每位有5颗可动的算珠,上面1颗相当于5,下面4颗每颗当作1。
雨伞:
是谁发明的雨伞?对这个问题一直众说纷芸。有的说,阿拉伯埃及共和国人最早使用雨伞,早在公元前1200年,阿拉伯埃及共和国(Egypt)的贵族们外出旅游时常常要奴隶(slave)为他们撑太阳伞(parasol)。罗马人用伞遮挡地中海地区的阳光。在中国,伞是公元前1000年由鲁班的妻子发明的,伞被称作“能移动的房屋”。
望远镜:
17世纪初的一天,荷兰小镇的一家眼镜店的主人利伯希(HansLippershey),为检查磨制出来的透镜质量,把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镜排成一条线,通过透镜看过去,发现远处的教堂塔尖好像变大拉近了,于是在无意中发现了望远镜的秘密。1608年他为自己制作的望远镜申请专利,并遵从当局的要求,造了一个双筒望远镜。据说小镇好几十个眼镜匠都声称发明了望远镜,不过一般都认为利伯希是望远镜的发明者。
随着感光材料的发展,1871年,出现了用溴化银感光材料涂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现了用硝酸纤维(赛璐珞)做基片的胶卷。
随着放大技术和微粒胶卷的出现,镜头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1902年,德国的鲁道夫利用赛得尔于1855年建立的三级像差理论,和1881年阿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学玻璃 ,制成了著名的“天塞”镜头,由于各种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质量大为提高。在此基础上,1913年德国的巴纳克设计制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胶卷的小型莱卡照相机。
不过这一时期的35毫米照相机均采用不带测距器的透视式取景器。1930年制成彩色胶卷;1931年,德国的康泰克斯照相机已装有运用三角测距原理的双像重合测距器,提高了调焦准确度,并首先采用了铝合金压铸的机身和金属幕帘快门。
1935年,德国出现了埃克萨克图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调焦和更换镜头更加方便。为了使照相机曝光准确,1938年柯达照相机开始装用硒光电池曝光表。1947年,德国开始生产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镜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颠倒,并将俯视改为平视调焦和取景,使摄影更为方便。
1956年,联邦德国首先制成自动控制曝光量的电眼照相机 ;1960年以后,照相机开始采用了电子技术,出现了多种自动曝光形式和电子程序快门;1975年以后,照相机的操作开始实现自动化。
照相机:
在公元前400年前 ,墨子所著《墨经》中已有针孔成像的记载;13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利用针孔成像原理制成的映像暗箱,人走进暗箱观赏映像或描画景物;1550年,意大利的卡尔达诺将双凸透镜置于原来的针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为明亮清晰 ;1558年,意大利的巴尔巴罗又在卡尔达诺的装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为提高;1665年,德国僧侣约翰章设计制作了一种小型的可携带的单镜头反光映像暗箱,因为当时没有感光材料,这种暗箱只能用于绘画 。
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个小时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涂有感光性沥青的锡基底版上,通过暗箱拍摄了一张照片。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 ,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1860年,英国的萨顿设计出带有可转动的反光镜取景器的原始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1862年,法国的德特里把两只照相机叠在一起,一只取景,一只照相,构成了双镜头照相机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国的贝克制成了双镜头的反光照相机。
随着感光材料的发展,1871年,出现了用溴化银感光材料涂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现了用硝酸纤维(赛璐珞)做基片的胶卷。
自行车:
1790年,有个法国人名叫西夫拉克,他特别爱动脑筋。有一天,他行走在巴黎的一条街道上,因为前一天下过雨,路上积了许多雨水,很不好走。突然,一辆四轮马车从身后滚滚而来,那条街比较狭窄,马车又很宽,西夫拉克躲来躲去幸而没有被车撞倒,还是被溅了一身泥巴和雨水。别人看见了,替他难过,还气得直骂,想喊那辆马车停下,讲理交涉。西夫拉克却喃喃地说:“别喊了,别喊了,让他们去吧。”马车走远了,他还呆呆地站在路边。他在想:路这么窄,行人又那么多,为什么不可以把马车的构造改一改呢应当把马车顺着切掉一半,四个车轮变成前后两个车轮……他这样一想,回家就动手进行设计。经过反复试验,于1791年第一架代步的“木马轮”小车造出来了。这辆小车有前后两个木质的车轮子,中间连着横梁,上面安了一个板凳,像一个玩具俱似的。由于车子还没有传动链条,靠骑车人双脚用力蹬地,小车才能慢慢地前进,而且车子上也无转向装置,只能直行,不会拐弯,出门骑一会儿就累得满身大汗。
刚刚出现的新东西总是不那么完善的。西夫拉克并不灰心,他继续想办法加以改进。可惜,不久他因病去世了。
1818年,在德国有个看林人名叫德莱斯,他每天从村东的这一片树林,走到村西的另一片树林,年年如此。他想:如果人坐在车子上,走走停停,随心所欲,不是很潇洒吗?德莱斯开始制作木轮车,样子跟西夫拉克的差不多。不过,在前轮上加了一个控制方向的车把子,可以改变前进的方向。但是骑车对依然要用两只脚,一下一下地蹬踩地面,才能推动车子向前滚动。当德莱斯骑车出门试验的时候,一路上遭到不少人的嘲笑。尽管如此,他还是十分喜欢自己创作的这架“可爱的小马崽”。一次德莱斯在骑车闲逛时开过来一辆马车,车夫嘲笑他说他的车慢,于是他就和车夫说:“你信不信我的车比你的马车还快”于是他们两个打了个赌。路程是从村东到村西的一个来回,结果德莱斯比车夫整整快了1个多小时。
1840年,英格兰的铁匠麦克米伦,弄到了一辆破旧的“可爱的小马崽”。他在后轮的车轴上装上曲柄,再用连杆把曲柄和前面的脚蹬连接起来,并且前后轮都用铁制的,前轮大,后轮小。当骑车人踩动脚蹬,车子就会自行运动起未,向前跑去。这样一来,就使骑车人的双脚真正离开地面,以双脚的交替踩动变为轮子的滚动,大大地提高了行车速度。1842年,麦克米伦骑上这种车,一天跑了20公里,由于不小心,踩车的速度过快,撞倒了路上的一个小女孩,因此而被警察抓住,并处以罚款。其罪名是野蛮骑车。
1861年,法国的米肖父子,原本职业是马车修理匠,他们在前轮上安装了能转动的脚蹬板;车子的鞍座架在前轮上面,这样除非骑车的技术特别高超,否则就抓不稳车把,会从车子上掉下来。他们把这辆两轮车冠以“自行车”的雅名,并于1867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让观众大开眼界。
1869年,英国的雷诺看了法国的自行车之后,觉得车子太笨重了,开始琢磨如何把自行车做得轻巧一些。他采用钢丝辐条来拉紧车圈作为车轮;同时,利用细钢棒来制成车架,车子的前轮较大,后轮较小。从而使自行车自身的重量减小一些。从西夫拉克开始,一直到雷诺,他们制作的5种型式的自行车都与现代自行车的差别较大。
真正具有现代形式的自行车是在1874年诞生的。英国人罗松在这一年里,别出心裁地在自行车上装上了链条和链轮,用后轮的转动来推动车子前进。但仍然是前轮大,后轮小,看起来不够协调,不稳定。
1886年,英国的斯塔利,是一位机械工程师,从机械学,运动学的角度设计出了新的自行车样式,为自行车装上了前叉和车闸,前后轮的大小相同,以保持平衡,并用钢管制成了菱形车架,还首次使用了橡胶的车轮。斯塔利不仅改进了自行车的结构,还改制了许多生产自行车部件用的机床,为自行车的大量生产利推广应用开辟了宽阔的前景,因此他被后人称为“自行车之父”。斯塔利所设计的自行车车型与今天自行车的样子基本一致了。
1888年,爱尔兰的兽医邓洛普,从医治牛胃气膨胀中得到启示,他把家中花园里用来浇水的橡胶管粘成圆形,打足了气,装在自行车轮子上,前往参加骑自行车比赛,居然名列前茅,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充气轮胎是自行车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它增加了自行车的弹性,不会因路面不平而震动;同时大大地提高了行车速度,减少了车轮与路面的摩擦力。这样,就根本上改变了自行车的骑行性能,完善了自行车的使用功能。由此可知,从18世纪末叶起,一直到20世纪初期,自行车的发明和改进,经历了大约200年的时光,有许多人为之奋斗不息,才演变成现在这种骑行自如的样式。
步骤如下:
1、先画出车顶。
2、然后画出车头和挡风玻璃。
3、画出车前部分的车轮。
4、画出车后面的玻璃和车轮。
5、最后画出车窗和门把手。
6、把车涂上浅紫色,门把手和车底部涂上深紫色,车灯涂上黄色,车轮涂上深蓝色,车窗涂上浅蓝色就可以了。
汽车的发展历史:
1、喷气式:1680年,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设想了喷气式汽车的方案,利用喷管喷射蒸汽来推动汽车,但未能制成实物。
2、蒸汽动力:1769年,法国人居纽制造了用煤气燃烧产生蒸汽驱动的三轮汽车,但是这种车的时速仅4公里,而且每15分钟就要停车向锅炉加煤,非常麻烦。后来车在一次行进中撞到砖墙上,碰得支离破碎。
1879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首次试验成功一台二冲程试验性发动机。1883年10月,他创立了“本茨公司和莱茵煤气发动机厂”,1885年,他在曼海姆制成了第一辆本茨专利机动车。
该车为三轮汽车,采用一台二冲程单缸0.9马力的汽油机,此车具备了现代汽车的一些基本特点,如火花点火,水冷循环,钢管车架,钢板弹簧悬架,后轮驱动前轮转向和制动手把等。1886年的1月29日,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为其机动车申请了专利。
同年11月,卡尔本茨的三轮机动车获得了德意志专利权。这就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辆现代汽车。由于上述原因,人们一般都把1886年作为汽车元年,也有些学者把卡尔本茨制成第一辆三轮汽车之年(1885年),视为汽车诞生年。
1829年,英国的詹姆斯发明了时速25公里的蒸汽车,该车可以作为大轿车使用。这种汽车装有笨重的锅炉和很多煤,冒着黑烟,污染街道,并发出隆隆的噪声,而且事故频繁地出现。
1860年,法国工人鲁诺阿尔发明了内燃机,用大约1马力的煤气发动机来带动汽车,但效果不好。不过,汽车就是在这种内燃机的影响下产生的。从此,有很多人想改进内燃机,要把内燃机用在汽车上。
1882年,德国工程师威廉海姆·戴姆勒开始进行内燃机的研究,他发明了用电火花为发动机点火的自动点火装置,然后,在这一发明的基础上制造出优秀的汽油发动机,这种发动机每分钟900转,结构简单紧凑,而且能产生很大的功率。
1883年,戴姆勒完成了这种汽油发动机,第二年开始装配在二轮车、三轮车和四轮车上,制成了汽油发动机汽车。特别是1886年制造的汽油发动机四轮载货汽车,装有1.5马力的发动机,时速达18公里。
3、汽油:1885年是汽车发明取得决定性突破的一年。当时和戴姆勒在同一工厂的本茨,也在研究汽车。他在1885年几乎与戴姆勒同时制成了汽油发动机,装在汽车上,以每小时12公里的速度行驶,获得成功。
这一年,英国的巴特勒也发明了装有汽油发动机的汽车。此外,意大利的贝尔纳也发明了汽车,俄国的普奇洛夫和伏洛波夫两人发明了装有内燃机的汽车。
4、电力:世界上第一个研究电动车的是由匈牙利工程师阿纽什耶德利克Ányos Jedlik于1828年在实验室完成的电传装置,第一辆实际制造出来的电动车是由美国人安德森在1832到1839年之间发明的,这辆电动车所用的蓄电池比较简单,是不可再充的。
1899年,德国人波尔舍发明了一台轮毂电动机,以替代当时在汽车上普遍使用的链条传动。随后开发了电动车,该车采用铅酸蓄电池作为动力源,由前轮内的轮毂电动机直接驱动,这也是第一部以保时捷命名的汽车。
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该车以Toujours-Contente之名登场亮相,轰动一时。随后,波尔舍在Lohner-Porsche的后轮上也装载两个轮毂电动机,由此诞生了世界上第一辆四轮驱动的电动车。
但这辆车所采用的蓄电池体积和重量都很大,而且最高时速只有60公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波尔舍1902年在这辆电动车上又加装了一台内燃机来发电驱动轮毂电机,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台混合动力汽车。
1620年,意大利人布兰卡发明了“反击涡轮式蒸汽轮机”,用以带动轮车。1766年,英国发明家詹姆斯·瓦特(1736—1819)改进了蒸汽机,拉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
耶稣会士南怀仁是曾在1672年设计一个用蒸汽作为动力来源的车给当时中国的皇帝,是一个65厘米长的玩具车,无法载人或司机,不确定设计的车辆后来是否制作成功,这可能是最早设计的汽车。
1769年,法国陆军工程师尼古拉·约瑟夫·居纽(Nicolas-Joseph Cugnot)制造出第一辆蒸汽机驱动的汽车。由于试车时转向系统失灵,撞到般圣奴兵工厂的墙壁上粉身碎骨,这是世界上第一起机动车事故。
1771年,尼古拉·约瑟夫·居纽改进了蒸汽汽车,时速可达9.5000米,牵引4-5吨的货物。1794年,英国人斯垂特首次提出把燃料和空气混合制成混合气体以供燃烧的构想。
1796年,意大利科学家沃尔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蓄电池,这项发明为汽车的诞生和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转折。1801年,法国人勒本提出煤气机原理。
1803年,法国工程师特利维柯采用新型高压蒸汽机,可乘坐8人,在行驶中平均时速13km,从此,用蒸汽机驱动的汽车开始在实际中应用。1838年,英国发明家亨纳特发明了世界第一台内燃机点火装置,该项发明被世人称之为“世界汽车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
1860年,法国电器工程师莱诺制成了第一部用电火花点燃煤气的煤气机。1862年,法国电器工程师莱诺研制出二冲程内燃机,其他人开始研究四冲程发动机。
1867年,德国工程师尼考罗斯奥托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往复活塞式四冲程煤气发动机。1876年,尼考罗斯奥托制造出第一台四部冲程内燃机制成了单缸卧式,压缩比为2.5的3千瓦内燃机。
1885年,这是真正的现代汽车诞生的时刻,这一年德国工程师卡尔·奔驰在曼海姆制造成一辆装有0.85马力汽油机的三轮车。这一辆装有内燃动力机的汽车被认为才是世界上真正的第一辆汽车,因为它是真正以汽油为动力源的第一辆汽车,而不是蒸汽机。
1886年,曼海姆专利局批准卡尔·奔驰为其在1885年研制成功的三轮汽车申请的专利,这一天被大多数人称为现代汽车诞生日。次年德国人戴姆勒制成世界上第一辆四轮汽车。之后德国人尼考罗斯奥托宣布放弃自己所获得的四冲程发动机专利,任何人都可根据需要随意制作。
1886年1月29日,卡尔奔驰取得世界第一项汽车引擎专利,同年7月,世界第一部四轮汽车正式贩售。1888年,法国自行车商人埃米尔罗杰斯获得奔驰的许可,开始生产商用汽车。
本方法分为:厂内预制、现场补口、施工检测3部分。
1、管道内除锈原理
管道内除锈系统由供丸系统、喷丸系统、除尘系统、空气压缩系统、供管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组成。
主要部件有:提升机、螺旋分离器、螺旋输送器、喷丸室体、运管传动车、喷丸传动车、储气罐、油水分离器、空压机、管线平台等。
其工作原理为:由运管小车将钢管放入喷丸室体,喷丸小车带动砂罐前行,同时开启喷丸遥控装置,以压缩空气为动力的钢丸由散枪头喷射到钢管内壁,并由压缩空气带动进入喷丸室体,带粉尘气体通过除尘器排放到大气中钢丸则由喷丸室底部排放口流入螺旋输送器后,依次通过提升机、螺旋分离器储存在供丸系统内。当喷丸小车行进到钢管管口附近完成内除锈工作时,唢丸小车上的砂罐口则正对供丸系统的排放口,开启气控闸阀进行装钢丸,随后喷丸小车徐徐后退并对钢管进行排气吹扫。当小车推到底部后,打开喷丸室体,通过运管小车将钢管运出,并装入待除锈的钢管,至此完成管线除锈作业。
2、管道内喷涂原理
内喷涂由管道内喷涂车完成,其主要由行走、供料、旋喷和控制四个部分组成。内喷涂车工作时以220V交流电作动力源,在管道内正反两个方向爬行,其爬行深度为20米工作时所有的操作指令都通过控制箱上的按键来完成,操作人员可直观、准确、方便地进行操作。供料系统由料仓和料泵组成,料仓内的涂料通过电机带动的齿轮泵将其打入旋杯内,旋喷电机以20000r/min以上的旋喷转速,使旋杯内涂料在强离心力的作用下雾化,均匀的喷涂在钢管内表面上,形成优良的防腐层。
3、管道内补口原理
现场补口由管道内除锈小车和喷涂小车来完成。
4、管道内除锈车
主要结构由行走、定位、除锈和控制等部分组成。工作时以220V交流电作动力源,行走系统的行走电机通过控制箱在管道内正反两个方向爬行,其爬行深度为300米定位系统采用CCD定位装置,操作人员通过控制箱上的液晶电视可直观、准确、方便地确定要除锈的位置,开启除锈电机,使钢刷在焊道附近往返打磨,之至达到要求的除锈级别工作时所有的操作指令都通过控制箱上的按键来完成。
5、管道内喷涂车
主要结构由行走、定位、供料、旋喷和控制等五个部分组成。工作时以220V交流电作动力源,行走系统的行走电机通过控制设备在管道内正反两个方向爬行,其爬行深度为300米定位系统采用CCD定位装置,操作人员通过控制箱可直观、准确、方便地确定要补口补伤的位置供料系统有料仓和料泵组成,涂料在料仓内通过电机带动齿轮泵将涂料打入旋杯内通过旋喷电机,旋喷转速在每分钟20000转以上,使涂料通过旋杯在强离心力的作用下雾化,使涂料均匀的喷涂在钢管焊道上工作时所有的操作指令都通过控制箱上的按键来完成。
6、管道焊口涂层内检测原理
检测小车的主要结构由行走、灯光、测厚、测厚头旋转伸缩、控制等部分组成。设备工作时以220V交流电作动力源行走,行走系统的行走电机通过控制系统可在管道内正反两个方向爬行,其爬行深度为300米定位系统采用CCD定位装置,测厚头通过控制系统可在管内进行360°旋转伸缩,操作人员通过控制箱上的液晶电视可直观、准确、方便地确定要检测的位置工作时所有的操作指令都通过控制箱上的按键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