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钢管 > 正文

56式40毫米火箭筒的详解

疯狂的店员
长情的巨人
2023-03-29 16:50:55

56式40毫米火箭筒的详解

最佳答案
大力的身影
小巧的大象
2025-09-18 17:14:43

56式40毫米火箭筒从整体来看,包括发射筒和火箭弹两大部分,前者赋予火箭弹初始方向并实现点火功能,后者被发射出去后击中目标产生破甲杀伤效果

56式火箭筒采用与无后座力炮类似的平衡抛射原理,发射筒为敞开式,本身又可分为筒身和发射机两部分。筒身由高强度无缝钢管车制而成,内部光洁,并镀有抗烧蚀的铬层。整个筒身内径前后一致,筒尾也没有膨胀腔,发射时药管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直接从筒尾喷出。不过发射筒外径并不完全相同,口部和尾部为了保证强度,相对较厚,筒身中后部直径较细,但有几道较粗的突起部分,用于焊接背带环和安装隔热护筒。筒口上方还开有一个定位缺口,用来在插入火箭弹时为弹体定位,保证火箭弹上底火部分刚好对准击针。发射筒上部焊接有钢板冲压成型的准星座和表尺座,座内设有弓形弹簧片,用于支撑准星和表尺。方形准星宽3毫米,和表尺一样都是由钢板冲压折弯成型,然后用轴销固定在准星座和表尺座上。框形表尺上有3个缺口,自上而下在缺口下方分别刻有150、100和50三组数字,对应150米、100米和50米三种射击距离。准星和表尺可以分别向后和向前折叠在筒身上,防止携行时磕碰损坏。其最大缺点是准星和缺口上未设荧光点等辅助夜瞄装置,在光照条件欠佳时难以使用。发射筒左侧前后分别焊有钢丝弯成的“[”形背带环,用于安装背带,利用后者可以像携带步枪一样把火箭筒斜挎在身上。发射筒中部装有隔热护筒,最早护筒材料是木质的,后期多为酚醛树脂注塑成型,也有用玻璃钢制作的。护筒为对称的半圆形两瓣,其内表面有三道突起,用以与筒身表面之间形成空隙,防止金属筒体的热量直接传递到护筒上。隔热护筒左右对称地卡在发射筒上,护筒前部有让位缺口,刚好卡进表尺座内,因此不会相对于发射筒转动,护筒外表面前后各有一道环槽,用于安装环形固定卡子,后者由钢板弯曲而成,两头分别焊有螺母座和螺钉座,将螺钉紧固后,即将隔热护筒固定在筒身上。

最新回答
靓丽的御姐
尊敬的世界
2025-09-18 17:14:43

火箭筒是一种发射火箭弹的便携式反坦克武器,主要发射火箭破甲弹,也可发射火箭榴弹或其他火箭弹,用于在近距离上打击坦克、装甲车辆、步兵战车、装甲人员运输车、军事器材和摧毁工事及杀伤有生目标。火箭筒由火箭弹及发射筒两部分构成。现代火箭筒是世界各国大量装备的近距离反坦克武器,型号品种较多。在战争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靓丽的酸奶
大胆的曲奇
2025-09-18 17:14:43

与56式火箭筒配套的1956年式40毫米火箭破甲弹亦采用平衡抛射原理,虽名为火箭弹,但弹体内并没有火箭发动机,也没有69式火箭弹那样的助推火箭,其动力来源为一个圆柱形发射药管。由于无火箭发动机,又使用机械触发引信,因此这种火箭弹结构较为简单,主要分为弹体部分和发射药管两大部分。超口径弹体直径为80毫米,自上而下分别为风帽、弹体外壳、药形罩、主装药、隔板、传爆药、传爆药壳体、衬套、引信、下弹体、定位销、尾管、尾翼、尾翼箍、底火座、底火、传火药和保护盖组成。该弹采用单锥形、等壁厚的紫铜药形罩,梯黑50炸药,隔板用多层厚纸板制成,隔板底部的传爆药为特屈儿,传爆药底部装有箭-2机械着发引信,传爆管向上插入传爆药的底部孔内。弹体部分全部由薄钢板制成,因此这种火箭弹的重量偏大。风帽是钢板冲压成的锥形体,为便于加工,尖部为小直径半球形,锥面压有多道竖向加强槽。弹体为圆柱形薄壁管状结构,上部与风帽及药形罩通过卷边铆合的工艺压接在一起,药形罩下压有梯黑50主装药柱。隔板和传爆药压在圆台形的传爆药壳体内,中间有引信孔,为了提高强度,孔内还装有衬套。整个传爆体组件安装于主装药下部,由弹体压紧。至于弹体外壳与下弹体,则是通过壳体上压出来的粗螺纹旋接在一起的。下弹体为薄板冲压成的圆台形状,底部有引信室,引信底部装在引信室内,并被压紧。下弹体与尾管压接在一起。尾管由薄壁钢管制成,内部中空,外部压成平面,截面为正六边形,这样做是为了提高尾管的刚度,防止受力时变形。在下弹体稍靠后的位置上,焊接有一个片状定位突起,与筒身前端的定位缺口配合,可以使火箭弹定位。尾管的底火座前均布焊接有6片矩形的尾翼片,材料为带有相当弹性的薄钢片,平时依次环绕叠合在尾管周围,前面用钢丝制成的尾翼箍套住,这样火箭弹才能装入发射筒。但装进发射筒的同时,尾翼箍由于摩擦力的作用向前脱落,翼片在自身弹性作用下自动张开,抵住发射筒内壁,避免火箭弹滑落。发射后,只要尾翼片脱离筒壁约束,就会自动弹开,保持火箭弹的飞行稳定。尾管的尾部铆压有铝合金制成的底火座,座尾有一小段螺纹连接段,用于连接发射药管,平时未装药管时,这一部分旋有保护盖。底火座内有个“L”形通孔,其中靠近底火座外圆的孔内装有底-6型底火,与之垂直的孔内则装有传火药,一直通到座尾的螺纹连接段,确保顺利点燃发射药管。药管本身为圆柱形,主体为一个厚纸管,与弹体连接的一端带有钢板冲压的带螺纹的加强盖,内部分层装有6层2号小粒黑火药,每层都用纸板隔开,最底部装有多层的纸塞垫,这种装药结构目的是使发射药逐层燃烧,保证最大膛压不至于过高。为防潮并提高强度起见,整个发射药管表面都涂有硝基清漆

经过 1954年,冷战阴云使得战后世界重新划分成相互敌对的两大阵营,联邦德国的加入使得北约成员国数量在当年达到了15个,前苏联针锋相对地组建了华沙条约集团。与此同时,台海也出现了紧张局势,新生的人民政权再次面临侵略战争的威胁。为应对可能的外来突然袭击,中国在前苏联的帮助下,迅速着手实行军事一体化,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武器型制的统一。对苏式武器的大规模仿制随即开始,包括引进苏军现役装备的制造图纸和资料,在苏方专家协助下建设军工企业等等。1954年9月,彭德怀、刘伯承率军事代表团赴苏联观摩核实爆攻防对抗军事演习,在布尔加宁首次看到了参演部队装备的РПГ-2火箭筒。1955年1月11日,苏方以政府换文方式开始向中国提供6种枪炮的技术资料和实物,与朝鲜战争初期售予中国的二战旧武器不同的是,此次提供的基本都是苏军现役的新型号,其中除СКС45半自动步枪和АК47自动步枪外,还首次提供了РПГ-2。当年苏方一是考虑到其现役装备不能出口的限制,二是为防止落入美军之手而泄密,向志愿军提供的36个师装备中并没有这种武器。因此志愿军出国作战时,全军只有少量缴获的美制60毫米、88.9毫米“巴祖卡”火箭筒和57毫米无座力炮作为反坦克火力,尽管在1951年上半年紧急生产了仿自“超级巴祖卡”的51式90毫米火箭筒,但仍远远不能满足战场需求,很多时候只能靠反坦克手榴弹和炸药包来对付美军坦克,失去了很多致胜机会。因此当彭德怀看到苏方向中国提供的РПГ-2样品时,曾感叹道:“如果当年志愿军有这种武器该多好啊!”

1955年4月19日,彭德怀和聂荣臻联名向党中央报告部队装备和兵工生产情况,指出1952年以前苏方提供的技术资料和图纸,是与我军当时在役装备相配套的,国内军工厂从1953年开始仿制生产的也都是这些苏式武器,虽然它们在苏军中都已淘汰退役,但如近期发生战争,我军势必仍以手中的这些旧式武器作战,而新型枪炮从试制、投产到部队换装需要一定周期,因此提议当年仍延续旧有型制,1956年再根据国际形势决定是否按新图纸生产。经仔细研究,党中央批准了彭、聂的这一报告,并没有立即安排仿制生产前苏联转让的6种新型枪炮。因此,56式火箭筒直至1956年才由547厂承制成功,并于当年定型,被命名为“1956年式40毫米单兵反坦克火箭筒”。虽然这种武器发射筒本身为筒状,但发射原理与火箭并无关系,РПГ在俄文中也只是“手持反坦克榴弹发射器”的缩写,至于后来西方表述的RPG(“火箭助推榴弹”的英文缩写)则是与РПГ-7的火箭助推原理相对应的,为什么国内称56式为“火箭筒”,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该武器是用以取代51式火箭筒的缘故,与仿自АК47的56式冲锋枪称为“冲锋枪”而不是“自动步枪”是一个道理。在实际划分中,是把这类武器划归轻型火炮一类的。“一五”期间547厂共生产56式火箭筒633具,1961年产量增加到3020具,1962年达到10019具,1963至1965年期间,该厂还生产援外用56式火箭筒5700具。此外,197厂也生产了1.8万具。配套火箭弹的试制工作在苏联顾问的帮助下,于1955年在282厂开始,1957年定型,命名为“1956年式40毫米火箭破甲弹”。除282厂外,还有342、543、牡丹江机床厂等厂家生产过该型火箭弹。

笑点低的钢笔
善良的大雁
2025-09-18 17:14:43

美军——M1式巴祖卡60mm火箭筒 (M1type Bazooka 60mm RocketLauncher)

其筒径59毫米,筒长1350毫米,筒重5.8千克;使用带尾翼的破甲火箭弹,有效射程100米,能穿透约130毫米厚的钢板。因其外形类似圆筒状巴祖卡乐器而得名。

英军——PIAT(英文全称:Projector, Infantry, Anti Tank )

(这玩意儿实际上只能算个榴弹发射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军所用的反坦克武器。PIAT是用来配合英军当时所需的手提反坦克武器。它由一根钢管,触发机制及弹簧组成,有别于其它直接使用炸药来发射的反坦克武器。当启动触发机制时,弹簧释出位能,推动撞针引爆炸弹中的推进剂,再推动炸弹前进。它拥有一个约115码(110米)的正面有效射程,但是它的穿甲能力只比博伊斯反坦克枪略强了一些,难以击毁德军的重型坦克,而且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士兵还必须得凑近了打.....

德军——Panzerschreck (德语,意为坦克杀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的Raketenpanzerbüchse ('反坦克火箭来复枪', 缩写为RPzB)的昵称,它是一种口径为88毫米,可重复使用的反坦克火箭发射器。另一种流行的昵称是"Ofenrohr",意为“烟囱”。这种武器被用来增强步兵的反坦克能力,尾部装填,肩扛发射,通过电子点火发射由火箭推进的高稳定性的榴弹头Raketenpanzerbüchsen-Granate(简称RPzB.Gr),不过作为德军的反坦克武器,虽然有更强的威力和更远的射程,却比后期诞生的另一种划时代轻型反坦克武器Panzerfaust(铁拳)生产量要小很多。

有效距离 150 米,在90度的射角可以穿透200毫米的装甲,60度射角的穿透力也可达到160毫米。

反坦克榴弹发射器(Panzerfaust、Pzf,称作装甲拳或铁拳)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种德国制造的,廉价的火药推进无后坐力反坦克榴弹发射器。此武器是一种小型的预装填无后座力炮,而并非是坊间所认为的火箭发射器。著名的RPG-7被认为参考了装甲拳的部分设计思想。

身管由便宜的低等钢材制造,长约一米,内径根据版本在4至6厘米不等。身管后部装有简单的后准星和发射装置。由于没有前准星,射手通常利用弹头的轮廓来瞄准。身管内预装有少量的黑火药作为推进药。战斗部重约三公斤,装置在身管前部并有装置在木质尾上的金属整流药罩战斗部的装药量约为800克的TNT/RDX混合炸药。

铁拳在身管的尾部上方标注有红色的警告字样“注意!火焰喷射!”(德语:“Achtung! Feuerstrahl!”)以防止射手被尾焰烧伤。身管在发射后即被抛弃,这也是世界上第一种单次使用的反装甲武器。装甲拳通常抵住肩窝发射,它的锥形装药可以击穿倾斜30度200毫米的RHA,能从正面击毁大部分的盟军坦克。

标致的摩托
怕黑的画板
2025-09-18 17:14:43
单兵火箭筒有两大系列

一个就是著名的铁拳系列

铁拳系列发展出了多种型号,一般按照射程命名。其中包括30m、60m、100m、150m以及30km等。我们一般所说的铁拳反坦克榴弹发射器,实际上应当是射程为60m的那一种。这一类别的铁拳是整个铁拳反坦克榴弹发射器家族中最有效的一类。

这里找到150式铁拳的一些数据 算是一个典型 可以参考推算其他型号的大致性能

产品名称:铁拳150式44mm火箭筒<BR>Panzerfaust15044mmRocketLauncher

生产单位:德国克虏伯有限公司 Krupp GmbH,DE

现状:停产

用途:杀对付坦克以及摧毁野战工事

<概述

自50年代末以来,德国兰格韦勒博士于1942年成功地设计出了铁拳100式30mm火箭筒,1943年3月进行部队试验,同年10月大批生产,装备法西斯德国陆军,投入战场,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火箭筒。1945年初,对铁拳100式30mm火箭筒进行改进设计,研制成功150式44mm火箭筒。该火箭筒配用弹的质量由3.6kg降为2.3kg,有效射程由100m提高到150m,用圆顶锥形药型罩代替原来的尖锥形药型罩,提高了破甲能力。

结构特点

1.火箭筒

铁拳150式火箭筒由发射筒、机械式发射击发机构、保险装置、发火系统、瞄准具和背带等组成。发射筒是一个两端开口的光滑直管,内径44mm,用无缝钢管制成,前面有很短的喇叭形扩张段以及弹药定位缺口,后面有筒尾加强箍,筒上焊有表尺框和发射、击发机座。发射系统由火帽、导火管和点火药等组成。<BR>铁拳150式与100式一样,夹在右腋下射击,可多次使用。

2.瞄准装置

该火箭筒采用机械瞄准具,表尺为折叠式,平时可折倒在表尺框内。

3.弹药

该火箭筒配用超口径空心装药破甲弹。该弹采用弹底惯性瞬发引信。破甲弹的金属零部件大多用低碳钢板冲压制成,除风帽外,均用卷边和点焊方法固接。药型罩用92.2%锌、7.35%铝和0.045%铜的合金制成,壁厚2.7mm。采用1∶1的梯恩梯和黑索金混合炸药。

性能数据

口径-----------------------------44mm

火箭筒携行状态长-----------------800mm

火箭筒战斗状态长-----------------1050mm

火箭筒战斗总质量-----------------4kg

火箭筒质量-----------------------1.7kg

配用弹种-------------------------破甲弹

弹径-----------------------------100mm

弹质量---------------------------2.3kg

炸药质量-------------------------1.2kg

初速-----------------------------90m/s

直射距离-------------------------120m

有效射程-------------------------150m

最大射程-------------------------600m

射速-----------------------------1发/min

破甲厚度-------------------------150mm

立靶密集度-----------------------0.01×0.01,m

瞄准装置-------------------------机械瞄准具

还有一种是配合铁拳使用的 Panzerschreck(德语,意为坦克杀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的Raketenpanzerbüchse (’反坦克火箭发射器’, 缩写为RPzB)的昵称,它是一种口径为88毫米,可重复使用的反坦克火箭发射器。另一种流行的昵称是"Ofenrohr",意为"烟囱"。

肩射反坦克火箭发射器是二战中德国广泛使用的两种反坦克武器之一。它作为德国步兵组的中远程反坦克武器,和中近程的“铁拳”配合使用,使盟军装甲部队吃足了苦头。“坦克杀手”实际上是由一个长150厘米、重量约为20磅(9千克)的两端开口钢制发射管以及安装在发射管上的握把、触发装置以及瞄准器(后期型有防烟盾)组成。弹药为重7.25磅、直径3.5英寸(88毫米)的反坦克火箭。<BR>由于火箭发射初速很低、尾焰又大,射手不得不将一半的发射管置于肩后。后期型还加装了防烟盾。“坦克杀手”的有效杀伤距离为500英尺(150米)。火箭头部为强力的高爆战斗部,能贯穿8.25英寸的装甲(超过当时盟军多数的坦克正面装甲以及所有坦克的侧面及后部装甲厚度)。“坦克杀手”在1943年被德军首次使用。

Panzerschreck技术诸元

型号 RPzB 43 RPzB 54 RpzB 54/1

口径 88mm (3.4in) 88mm (3.4in) 88mm (3.4in)

发射筒长度 1.64m (5ft 5in) 1.64m (5ft 5in) 1.35m (5ft 0.25in)

重量 9.5kg (20.9lb) 11kg (24.2lb) 9.5kg (20.9lb)

初速 110m/sec (361ft/sec) 110m/sec (361ft/sec) 110m/sec (361ft/sec)

有效射程 150m (c500ft) 150m (c500ft) 180m (c500ft)

火箭弹弹重 3.25kg (7.2lb) 3.25kg (7.2lb) 3.25kg (7.2lb)

破甲厚度 230mm 230mm 23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