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二战步兵武器
一、步兵轻武器
日军二战时陆军单兵装备大至如下:
士兵:6.5毫米38式步枪,30式刺刀,94甲水壶,前后盒弹匣(120发子弹),钢盔等。
将校:94式手枪,望远镜,军刀,地图囊,将校水壶。
日军还有一种特殊装备—89式掷弹筒,这是一种类似微型迫击炮的东西,其结构是一节底部封闭的圆筒后接一段钢管用于握持,钢管底部再铰接一底座,类似迫击炮的座钣,发射微型榴弹,无支架及瞄准具。可以用来填补迫击炮与手榴弹之间的支援火力空白,威力不比手榴弹强多少。与枪榴弹相比不占据步枪枪口,但相对枪挂榴弹发射器并无任何优势,作为一种单兵面杀伤武器,曾普遍装备一线部队。
日本武器的编号采用正式服役的年代为型号, 称为式. 如三八式步枪, 九九式步枪等.
日本人称步枪为步兵铳或小铳, 手枪为拳铳, 卡宾枪为骑铳, 机关枪为机关铳, 刺刀为铳剑, 防火帽为消炎器.
日本武器采用的年代有三种系统, 一是天皇的年号, 在1926年前, 采用的是天皇年号. 三八步枪是明治38年(1905)年采用的.
二是日本纪元,日本以公元前660年为日本之纪元开始, 所以是公元年代加660. 九九式为日本纪元2599年(昭和14年, 1939)服役, 故称九九式.
三八步枪是由有(土反)成章(Nariaki Arisaka)上校在东京小石川(Koishikawa)的炮兵工厂, 由南部骐次郎(Kijiro Nambu)少校设计完成(他还设计了南部手枪, 中国人以往称为王八盒子, 大概是因为它的几近椭圆形的枪套. 另外他还设计了2式机枪, 仿自法国的Hotchkiss). 算是毛瑟步枪的一支, 其子弹为日本自行发展的6.5mmx50, 半有边子弹.
后来由于其火力太小, 杀伤力不足, 在1938年决定采用其在1932年开始使用的7.7mmx58机枪弹的改良型, 采用无边设计. 在1939年定型量产, 是为九九式步枪. 除了口径不同, 九九式的表尺由三八式的2,400公尺改为1,700公尺, 加上了两翼, 辅助对空射击, 装有单脚架. 最奇特的是在全世界各国都开始使用短管步枪作为正式步枪时, 日本仍然坚持制造31.5寸枪管的长步枪. 同时, 各国都开始将拉柄改成下弯式, 九九式仍使用水平式的拉柄.
日本南部大正十一年式轻机关枪(Nambu Type 11 Shiki Kikanju), 于大正十一年(1922)采用, 使用弹斗进弹, 容量为6个5发桥夹, 可用标准三八式步枪之6.5子弹或减装之轻机枪弹。 在子弹进膛前, 有油刷附于弹斗上, 以供润滑子弹, 否则会引起退壳失败。
由于枪托弧形像鹅脖子一样折向一边, 故俗称歪把子轻机关枪, 抗战至韩战, 中共敌后游击队、 解放军都曾大量使用。 该枪在理论上, 可以与步兵使用相同弹药, 十分方便, 副射手可以将步兵用的桥夹投入弹斗内, 即可射击。 实际上应用起来, 持续射击下, 枪管很快过热, 又不能换枪管, 射击必须中断。 而弹斗机件复杂, 常常故障。 因此虽然是一个破天荒的好主意, 后来连日本人自己也不曾再用。
许多论者以为九六式机枪的发展, 是日军在中国见识了捷克式之后, 才将十一式改进而成。 以捷克式的名气, 日本应不须经过这个途径, 令其印象深刻的应是7.92子弹的杀伤力。 而且, 96式的作业方式和捷克式完全不同。
96式轻机枪虽于1936年定型, 但日本并无产能将其大量配发部队, 直到珍珠港事变后, 入侵马来西亚的部队全面配备, 方才曝光。 1942年5月出版的Japanese Ground and Air Forces(Military Intelligence Service, Information Bulletin No. 14, War Department, Washington, D.C.)指出:『英军最近在马来西亚遭遇一种日军新式武器』; 所附照片为一名英军提着一把96式轻机枪及两张96式特写。 史载『马来之虎』山下奉文(Tomoyuki Yamashita)的25军, 是第一个全面配备96式轻机枪的部队。
1996年中共出品的『七七事变』及1995年合资影片『南京1937』, 片中日军大在1939年时, 日本一共有三种不同的7.7mm子弹. 有边用于海军和海军航空队的Lewis机枪上, 半有边用在92式和99式机枪上, 无边用于99式步枪上. 这也是世界轻武器史上的一项纪录. 这个后勤官想来不好当.
捷克在1937年并运交中国1,000挺ZB-37重机枪; 该枪外型有点类似日制的92式重机关铳, 但使用弹链而非保弹板, 闭锁方式类似ZB-26系列。 近年的中国抗日影片, 片中日军多以其替代92式。
战后, 日本的第一枝自行设计的步枪是64式, 7.62mmX51步枪, 由丰和工业(Howa Industries)负责研发. 重4.4公斤, 长0.99公尺. 作业原理是类似Tokarev SVT-36/40, FN49/ FAL, SKS等的倾斜枪栓闭锁. 而日本人又发奇想, 使用减少装药的子弹, 以配合日本士兵对后座力的敏感. 这也是奇怪的事, 想来7.62mmX51该没有7.7mmX54厉害. 如果要使用正常的NATO弹药, 要调整瓦斯钮.
丰和工业后来又研发出了89式5.56mmX45步枪, 于1989年配发, 重3.5公斤, 长0.92公尺, 使用M16弹匣, 有单发, 三发和全自动的功能, . 第一枝机枪是在1962年定型量产, 由日特金属 (Nittoku Metal Industry Co., 现住友重工)研发, 重10.7公斤, 射速为每分钟659发. 手枪则在1980年代由Sig授权生产P220, 不过采用9mm. 弹匣为单排式, 只能装9发. (这里有两种可能, 一是因为按原来P220, .45ACP的设计, 不改变枪柄, 因此不改变弹匣的尺寸. 这就有点偷懒. 另一种可能性是考虑了东方人的手掌较小, 单排弹匣的枪柄比较容易掌握. 如果是这样, 就值得褒奖.)
日本三八式6.5mm步枪,是日本在其三十年式6.5mm步枪的基础上,改进研制的一型制式军用
步枪。由于时值明治三十八年(公元1905年),故定名为“三八式”。三八式步枪与三十年
式步枪两者在外观上最显著的不同,是前者在机匣上方增设了一个“∩”形的防尘盖,这个
防尘盖可随枪机前后滑动,当枪机呈关闭状态时,这个大大的防尘盖将整个机匣完全盖住,
可有效防止沙尘进入机匣之内。由此,三八式步枪就得了一个叫得响的名字——“三八大盖
”。的确,在中国大地上的城乡村野、街头巷尾,有谁不知道“小日本,大盖枪”呢!三八
式步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法西斯陆、海军最主要、最基本的单兵武器,也是装备量最
大、装备时间最长的一型单兵武器,直到日本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才停止使用,用了
整整40年。
“三八大盖”的特点
“三八大盖”全枪由枪管、瞄具、枪机、机匣、弹仓、枪托、枪刺等七大部分组成。该枪全
面秉承和实现了日本军方“可靠、便捷、简易”的宗旨,充分集中和发挥了当时日本机械工
业的先进技术成果,可以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支加工制造品
质相当精良且战斗使用性能相当优良的步枪。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和第三野战军认为该
枪具有以下特性:(1)枪的钢质好,经久耐用,如果保管擦拭得法,可以发射1万发枪弹;
(2)瞄准基线较长,射击时即使略有瞄准误差,弹头的偏差量也较小;(3)因枪弹装药量
小,初速也小,所以杀伤力较小。但射击时枪的震动小,因而命中要精确些;(4)枪管较
长,因此射程较远;(5)有防尘装置,使尘土不易侵入机匣;(6)全枪较长,虽携带不大
便利,但适于白刃战。
“三八大盖”的结构
“三八大盖” 全枪长1275mm,可以说是二战时期主要参战国家军用步枪中最长的步枪,比
当时苏联红军使用的莫辛?纳甘1891/30式7.62mm步枪还要长 43mm。从外观上看,全枪显得
十分纤细紧凑,干净利落,从而操枪更为便捷,不像有些步枪,外观上“零碎”很多。“三
八大盖”的枪管长769mm,也是二战时期各种主战步枪中枪管最长者。枪管内部有4条右旋膛
线,为了追求射击精度,膛线导程确定为200mm,这在当时各式步枪中是最小的,因此,“
三八大盖”发射的弹头转速高,飞行稳定性好,命中误差也相对要小。并且由于弹头的初速
为 762m/s,尽管在当时各式步枪中也是最小的,但弹头命中目标后,仍有足够的侵彻力且
不易翻滚。说“三八大盖”打得比较准,自然与瞄具有直接关系。“三八大盖”的准星形状
为“∧”形,用燕尾槽与准星座配合,可以横向调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前期生产的“
三八大盖”,没有准星护翼,而后期生产的则有准星护翼。“三八大盖”的表尺,与一般步
枪的板状弧形表尺不同,它是一个可以立起的“框”式表尺,上面有3个缺口照门(其中表
尺框板上有2个缺口照门,游标上有 1个缺口照门),相应地有3种用法。平时携带步枪时或
目标在300m以内时,表尺框在向前扳倒的状态下使用,这时表尺框板上的缺口照门所对应的
射距为 300m;当目标在400m以上时,则将表尺框向后立起并将游标上移,使用表尺框板上
的另一个缺口照门,此时这个缺口照门所对应的射距为400m;当目标在 500m以上时,则使
表尺框仍在立起的状态下,将游标下移到定位,使用游标上的第3个缺口照门,此时这个缺
口照门所对应的射距为500m;当射距大于500m时,则逐次上移游标,使游标上的缺口照门与
目标距离相对应。“三八大盖”的表尺射程2400m。在后期生产的“三八大盖”中,有的采
用3个觇孔照门,其目的是企图利用觇孔照门以抵消瞄准误差,从而简化新兵的瞄准训练过
程。但是,实践证明“三八大盖”上的觇孔照门距离使用者的眼睛过远,瞄准时并不方便,
特别是在夜间瞄准更为困难。像“三八大盖”这样的准星与表尺关系位置形式,觇孔照门显
然不如缺口照门使用方便。“三八大盖”改觇孔之举,不失为弄巧成拙。作战实践证明,步
枪战斗使用密度最大的距离,通常在200m以内,而真正达到使用密度峰值的距离是在100m左
右。这时,还可以利用立框式表尺的一个鲜为人知的优点,就是当射距在50m至100m左右时
,可以竖起表尺框,并把目标与准星同时套在立框之中,作概瞄快速射击,若受过一定训练
的射手,枪枪打中不成问题。
“三八大盖”相对于“金钩步枪”改动最大之处,要数枪机。在世界步枪之林中,没有沿袭
当时各国盛行的枪机结构而独树一帜者,就要数“三八大盖”的枪机。纵览世界上林林总总
五花八门的步枪,凡采用回转闭锁后拉式枪机的步枪,其枪机大体上可以归为三大类。其一
,是以德国M1888毛瑟步枪为代表的枪机结构;其二,是以俄国莫辛?纳甘1891式步枪为代表
的枪机结构;其三,就是以日本“三八大盖”为代表的枪机结构。这3种典型的枪机中,结
构最简单、分解最简便、零部件最少的要数“三八大盖”的枪机,分解开来只有枪机栓体、
抽壳钩、机尾、击针和击针簧5个零件。而另外两类枪机的零件,至少在6个以上。上述3类
枪机的机头大同小异,而区别主要是在机尾部分。“三八大盖”枪机的机尾部分,没有两个
欧洲“兄长”那样复杂,又去掉了其前身那碍事的“金钩”,把机尾部件(保险机)改成一
个滚花的扁圆柱体,既不会钩挂服装、装具,又便于射手操作,特别是便于在严寒天候条件
之下戴手套操作(向前按压机尾并向右旋转到定位,即为保险状态;向前按压机尾并向左旋
转到定位,即为待击状态)。此外,枪机栓体上的拉机柄头,采用了独特的椭球体而不是传
统的圆球体,也是为了提高适操性特别是严寒条件下戴大手套时的适操性。
“三八大盖”的机匣上方和右侧各有一道纵向沟槽,用来安装和规正其独特的“大盖子”(
防尘盖)。在防尘盖的后端,有一个供拉机柄穿过的方圆形孔,当枪机拉开时,防尘盖随
枪机一同向后滑动,让开机匣的装弹/抛壳口和弹夹导槽,以供射手向弹仓内填压枪弹以及
完成抽、抛弹壳动作;当推枪机时,防尘盖又随枪机一同向前滑动,直至完全封闭机匣的装
弹/抛壳口和弹夹导槽,完全阻止了泥沙、尘土进入步枪的核心部位。这一点在世界各国所
有的步枪上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由此带来的战术技术效益也是举世无双的。这一点即使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来,也不失为点睛的一个妙笔。
探幽“三八大盖”
应该说,“三八大盖”的结构非常简单,而其在战斗使用性能和战场勤务性能方面的考虑,
却又非常周到。让我们从以下从几个方面来看一下。
先说“三八大盖”弹膛,总体上看与其他同类型步枪并无大异,但是,在“三八大盖”弹膛
的正上方,钻有两个泄气孔,一般人看来似乎没有多大的用处,其实不然。这两个泄气孔可
以在枪机开锁的瞬间,与枪口形成一个与现代坦克炮抽烟筒作用类似的气体拉动力,这无疑
有利于弹膛的冷却。再说“三八大盖”的弹仓,其总体与“毛瑟”的弹仓类同,但却比“毛
瑟”高出一筹,多了一个弹罄提示,即当最后一发弹壳被抛出枪外之后,枪机的机头即被弹
仓的托弹板挡住,无法继续前推枪机,以此告知射手“该装枪弹了!”这个类似现代枪械的
“空仓挂机”功能,在实战中特别是紧迫仓促的战斗中实在是太重要了!谓之不可或缺并不
为过。“毛瑟”的弹仓底盖卡笋,深藏在底盖卡笋孔中,不用相应的工具抵压,难以卸下来
,战斗间隙要把弹仓中的枪弹或脏东西取掉,自然也是不易。而“三八大盖”的弹仓底盖结
构,几乎与“毛瑟”的弹仓底盖无异,惟其卡笋在扳机护圈前缘内侧,用拇指向前按压,即
可方便地卸下弹仓底盖,使擦拭保养和快速退弹具有极大方便性和安全性。再看“三八大盖
”的枪托。对于步枪来说,枪托无论在人机工程方面还是在生产成本方面,都是一个非同小
可的问题。从人机工程方面讲,“三八大盖”的枪托无论纵向尺寸、枪颈握围以及枪托厚度
和倾斜夹角,还是造型圆弧过渡、粗细过渡以及托底板的设计和枪背带环的位置等等,都更
适合日本(包括亚洲)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体形,使用起来包括据枪、端枪、托枪、背枪以
及拚刺等等自然感到比较舒适。当然世界上许多优秀的步枪在这方面也都不逊色。从加工生
产方面讲,传统步枪的枪托和下护木有两个共同点,其一是大多为一个整体部件;其二是大
都用一块整体木材制成。“三八大盖”的枪托和下护木虽然也是一个整体部件,但却是由两
块木材制成。其中,枪托的上半部分和下护木是由一条长条木材制作,而枪托的下半部分则
由一小块三角形木材拼接。仅此一项,就可以节约大量的木材。这对于日本这样一个木材资
源缺乏,又要大量制造武器来满足法西斯侵略战争需要的国家,效益可想而知。我们再来看
看“三八大盖”配装的刺刀。众所周知,伴随大和武道的发展,日本的刀剑打造技术和工艺
,是很有特色的。日本军国主义在筹措侵略军火的时候,自然是要倾其刀剑打造技术之所有
的。日本军国主义的枪刺,由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实现了绝对的标准化,其制式枪刺为单刃
偏锋样式,刺刀全长500mm,其中刃部长400mm,全质量0.5kg。包括“三八大盖” 在内的所
有日本步枪以及九六式轻机枪,刺刀的接口都是通用的;二是钢“活”好。根据在同等条件
(开军用罐头)下,对二战时期各主要国家的步枪刺刀所进行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日本步
枪所配刺刀是刚度最好的,是惟一不卷刃、不崩口的刺刀。讲到这里,心里不禁升起一股强
烈的感慨: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斗争是何其艰苦卓绝!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多么来之不
易啊!
“三八大盖”家族
按照现在的说法,“三八大盖”实际上是一个枪族。在设计三八式步枪的同时,还设计了三
八式6.5mm马枪。该枪除了枪管比步枪短306mm,背带环位置在枪身的左侧,上护木从头箍一
直覆盖到表尺座处以外,其他机构与步枪完全相同。在三八式马枪的弹膛部位上表面,也像
步枪一样刻有日本皇花和“三八式”三个字的铭文。
明治四十四年(公元1911年),又派生了一型带有折叠枪刺的6.5mm马枪,并将其年式定为
“四四式”。四四式马枪的机构特征与三八式马枪基本相同,只是在枪身的正下方增加了可
以折叠的三棱锥形枪刺,刺刀座与头箍相连,在其弹膛部位上表面,刻有日本皇花和“四四
式”铭文。
三八大盖”的日常分解结合
(一)分解:
1.左手握枪,右手握拉机柄向左旋转并向后拉枪机,左手拇指向左拨开枪机阻笋,右手继续
向后拉枪机,直至从枪上卸下枪机和防尘盖,再从枪机上取下防尘盖;
2.左手握枪机体,右手向前顶压机尾,顺时针将机尾旋转90°,然后慢慢放开,并取下机尾
,倒出击针和击针簧;
3.以右手拇指向前推压扳机护圈前缘内侧的弹仓盖卡笋,左手取下弹仓底盖及托弹板(簧)
。
(二)结合:按分解相反顺序进行。
注:⑴本文所提及的日本步、马枪的分解结合方法均如上述。⑵将枪机装入机匣之前,应将
防尘盖前端插进机匣上的防尘盖导槽内,然后再推枪机向前;当托弹板挡住枪机时,以左手
拇指下压托弹板,然后继续推枪机到前定位。
到了昭和天皇十二年(公元1937年),“三八大盖”又派生出一型6.5mm 狙击步枪,因当年
为日本神武纪元2597年,故称之为九七式狙击步枪(该枪弹膛表面的铭文为“九七式”)。
九七式狙击步枪乍一看很难与“三八大盖”区分,仔细看来,九七式狙击步枪有瞄准镜座,
可以装瞄准镜;枪的二箍上装有一个钢丝支架,平时向前折叠于枪身之下,必要时向下展开
,作为射击时的脚架。其实,这个钢丝脚架究竟有多大用处,能不能将枪架稳?很值得怀疑
!不过日本枪大多有个规律,这就是到一定的时候总会出点 “邪怪、武蛮、拙笨”的东西
来,否则就不叫日本枪了。
关于“三八大盖”的口径,始终是日本陆军争论不休的问题。早在日本大正天皇九年七月即
公元1920年,日本陆军技术本部的兵器研究方针就要求步枪采用7.7mm口径,但直到昭和天
皇十三年六月即公元1938年,才开始进行步枪使用7.7mm口径九九式枪弹(与九二式重机枪
弹同型)的试验,目的在于使步枪具有与重机枪一样的威力,从而解决6.5mm步、机枪弹在
中国战场上显得威力不足的问题。试验中,使用的是口径改为7.7mm的三八式步、马枪和四
四式马枪,最后认为,两型马枪改大口径之后,枪口动能以及后坐力过大;而“三八大盖”
改大口径则没有多大问题。于是于昭和天皇十四年(公元1939年)在“三八大盖”的基础上
出台了7.7mm的新步枪,因当年为日本神武纪元2599年,故称该步枪为“九九式”。九九式
步枪基本上就是后期出厂的“三八大盖”,除了口径改大以外,又在二箍上增加了与九七式
狙击步枪相同的钢丝脚架,立框式表尺两侧各增加了一根可以折叠的、对空中目标射击的提
前量杆,并采用了觇孔照门。昭和十五年七月以后,九九式7.7mm步枪被确定为日本制式武
器, “三八大盖”则停止生产。
因为体形如同“三八大盖”的九九式7.7mm步枪,枪口动能以及后坐力均比“三八大盖”有
所增加,显然不适应五短身材的日本兵,所以接着又出台了一型长度在“三八大盖”与两型
马枪之间的九九式7.7mm短步枪,其主要特征为上护木从头箍一直覆盖到表尺座处,二箍处
无钢丝脚架,背带环在枪身左侧。弹膛上方也铭刻日本皇花和“九九式”字样。
此外,为了适应空降兵作战需求,还生产了一种可从枪管节套处将枪分解成前后两段的7.7
mm短步枪,日本军方将其命名为“二式”步枪。九九式7.7mm步枪系列开始正式投产装备日
军之时,也正是日寇“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之时。九九式无论是在中国战场,还是在东南
亚乃至太平洋战场,事实上并没有成气候,更不能挽救日寇的失败。到后来,九九式的生产
水平和加工质量每况愈下,远远不及“三八大盖”。
“三八大盖”在中国
“三八大盖”自1907年开始生产到1940年停止生产,累计生产数量达300余万支。我国旧统
治当局曾经向日本购买过一批,以后辽宁和太原的兵工厂也先后仿造过。在抗日战争中以至
抗战胜利,中国军民曾缴获了大量的“三八大盖”。因弹药不足,弃之又实在可惜,当时国
民党当局曾经指定军政部第60兵工厂将 6.5mm口径的“三八大盖”改为7.92mm口径,以同国
民党军队7.92mm口径弹药体制一致。凡被改扩口径的“三八大盖”,其弹膛上方均刻有“改
七九”字样。抗战胜利之初,国民党沈阳第九十兵工厂曾仿造九七式步枪,但口径改为7.9
2mm,同时把瞄准镜座去掉。因该产品未列入制式,故称其为“临时式步枪”,并在机匣正
上方刻“临七九”三字。
在中国广大抗日战场上,缴获的九九式7.7mm步枪或短步枪数量远远不如“三八大盖”多,
主要原因是九九式7.7mm步枪或短步枪在中国只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关东军手中,而大部分都
用来装备在太平洋地区作战的日军,因此现在欧美各国有为数不少的九九式,都是战后作为
战利品收藏的。在中国,“三八大盖”被日军一直用到战败投降,我军则一直用到祖国大陆
全境解放,还有相当一部分“三八大盖”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此后,我国广大的民兵一直
用到1970年代中期。“三八大盖” 这样一支取之于强敌之手,又为我所用与强敌作战的战
利品,在中国军民手中使用时间之长,分布面积之广,赢得胜利之众,实为历史所罕见。以
至于老一辈军人每每谈及“三八大盖”的时候,总是有说不完的故事;每每端起“三八大盖
”的时候,是那样爱不释手,操枪的一招一式又总是那样娴熟。这就是中国人民和他们的士
兵!历史就是这样写着:兵民是胜利之本!
南部十四式手枪
工作方式:半自动
口径: 8 mm
重量: 0.91 公斤
弹夹: 8 发
简介:日本南部 14 式手枪是原南部式手枪的改进型,由名古屋兵工厂制造, 1925 年列为日本陆军制式武器,二战期间装备于将校级军官,该枪俗称 “ 王八盒子 ” 。
四四年式骑枪
运作方式:手动枪机, 4 条右旋膛线
尺寸:长 868mm ,枪管长 487mm
口径: 6.5mm
重量: 3.3 公斤
弹夹: 5 发
简介:该卡宾枪为步枪的缩短版,基本设计完全一样,枪口初速: 732m/s ,瞄准具 2000m 表尺。服役自 1905 年至二次世界大战。枪机上方有一块防尘盖。
九九式步枪
工作方式:手动枪机
口径: .352 英寸( 9mm )
简介:该步枪中较短的一型于二次大战前为日本军方所采用,而标准型则较前者长 152mm. 注意枪身前段下方的铁线式的单脚架,其实用价值令人怀疑。本来设计比三八式有改进,但因为战争后期日本资源匮乏,许多部件不得不使用替代品而使效能大为降低。
九二式重机枪
工作方式:自动,气冷
口径: 7.7mm
全重: 62.5 公斤(包括三角架)
弹夹: 25/30 发弹板供弹
射速: 650-700 发
简介:皇记 2592 年定型,导气自动原理
十一年式轻机枪(歪把子机枪)
工作方式:自动,气冷
尺寸: 1.1 米,全重 10.2 公斤
口径: 6.5mm
二战时期日军步兵配备的是有坂式步枪,即38大盖。38大盖的名字来源于该型步枪的大型防尘盖,有坂式步枪才是它的本名。该型步枪的全长1274MM,是二战各主要参战国的制式步枪中最长的。这恐怕还得从日本人的刺刀情结上解释,二战时期的日本陆军接受的是武士道精神的教育,因此对于刺刀杀人也是有所训练,同时期的其他国家军队的军刺长度都没有日本军队的长……此外还有有坂99式步枪和有坂式步枪的各种变形枪,如缩短长度后的有坂式马枪、TEAR伞兵步枪,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日本人不使用冲锋枪的原因,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因为日本军部上层人士的一句话:“百发一中的冲锋枪不如一发一中的步枪。”这句话让冲锋枪再也难以普及到日本军队中去。这也让日本军队在需要近距离作战的热带丛林和太平洋地区吃足了盟军自动武器的苦头。
此外,日军一些生化部队,尤其在关东军中还使用春田式防毒面具。这也算是当时军队的制式装备。当然这已经算是特种作战装备了~~~
火炮方面,日军的火炮口径实际上都很小,只是由于中国军队缺乏重型武器,所以才会觉得日军的火力凶猛。和西方国家军队相比,日军的轻型火炮根本就不算是炮;日军的中型火炮放到欧洲只能算是轻型火炮;而日军的重炮按照欧洲军队的标准至多只能算是中型火炮。而日军的装甲部队和意大利一样,车体设计不良,组装工艺落后,导致整车装甲强度极差,根本无法抵御盟军火炮的攻击。
此外,日军步兵的反坦克武器也相当匮乏,在缺少装甲部队的中国,日军的这一问题并未体现出来,然而当日军在太平洋的岛屿上面对美军的格兰特式中型坦克时,这一问题便暴露无遗,几乎所有的日军步兵所携带的迫击炮、掷弹筒、手雷都奈何不了格兰特的焊接车体,只好采用自杀攻击的方式来进行反坦克作战。
太平洋战争后期,守岛日军也装备过一部分的百式冲锋枪,这种冲锋枪类似于英国斯坦恩冲锋枪,采用横置弹匣设计,只不过弹匣本身带一些弯曲。但是由于耗弹量高,补给不易,加上本身产量稀少,以及日军的固有思想,因此在日军中并未得到多少好评。关东军对这种冲锋枪的评价也好不到哪里去——即使他们是被苏军的波波沙冲锋枪打的千疮百孔……
声测管(Sonic Logging Pipe)是现不可少的声波检测管,利用声测管可以检测出一根桩的质量好坏,声测管是灌注桩进行超声检测法时探头进入桩身内部的通道。它是灌注桩超声检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桩内的预埋方式及其在桩的横截面上的布置形式,将直接影响检测结果。因此,需检测的桩应在设计时将声测管的布置和埋置方式标入图纸,在施工时应严格控制埋置的质量,管壁的厚度,以确保检测工作顺利进行。基本信息
文名称;声测管 文名称;Sonic Logging Pipe 称;声波检测预埋管用范围;桥梁桩基检测
目录
1选购
2结构
3安装
4用途
5案例
6堵管处理方法
7超声波检测
8工艺原理介绍
9安装质量控制
10常见问题
11解决方法
12规格型号
选购
声测管材质的选择,以透声率较大、便于安装及费用较低为原则。
声脉冲从发射换能器发出,通过耦合水到达水和声测管管壁的界面,再通过管壁到达声测管管壁与混凝土的界面,穿过混凝土后又需穿过另一声测管的两个界面而到达接收换能器。
因此,声测管形成4个界面,每个界面的声能透过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某界面的声能透过系数
--界面两侧介质的声阻抗率
发射和接收换能器之间4个界面的总透声系数为
声阻抗率较低,用做声测管具有较大的透声率,通常可用于较小的灌注桩,在大型灌注桩中使用时应慎重,因为大直径桩需灌注大量混凝土,水泥的水化热不易发散:鉴于塑料的热膨胀系数与混凝土的相差悬殊,混凝土凝固后塑料管因温度下降而产生径向和纵向收缩,有可能使之与混凝土局部脱开而造成空气或水的夹缝,在声通路上又增加了更多反射强烈的界面,容易造成误判。
声测管的直径,通常比径向换能器的直径大l0mm即可,常用规格是内径50-60mm。管子的壁厚对透声率的影响很小,所以,原则上对管壁厚度不作限制,但从节省用钢量的角度而言,管壁只要能承受新浇混凝土的侧压力,则越薄越省
结构
声测管可直接固定在钢筋笼内侧上:固定方式可采用焊接或绑扎,管子之间应基本上保持平行-若检测结果需对各测点混凝土的强度做出评估,则不平行度应控制在1‰以下。钢筋笼放入桩孔时应防止扭曲。[1]管子一般随钢筋笼分段安装,每段之间的接头可采用反螺纹套筒接口或套管焊接方案,若采用波纹管则可利用大一号的波纹管套接,并在套接管的两端用胶布缠绕密封。无论那种接头方案都必须保证在较高的静水压力下不漏浆,接口内壁应保持平整,不应有焊渣、毛刺等凸出物,以免妨碍探头的自如移动,声测管的底部也应密封,安装完毕后应将上口用木塞堵住,以免浇灌混凝土时落入异物,致使孔道堵塞。[2]安装a)钢管的套接b)波纹管的套接
1-钢筋2-声测管3-套接管4-箍筋5-密封胶布
埋置布置
布置声测管的埋置数量及其在桩的横截面卜的布局应考虑检测的控制面积。通常有如图7所示的布置方式,图中的阴影区为检测的控制面积。
一般桩径不大于0.8m时,沿直径布置两根桩径大于0.8m且不大于1.6m时,布置3根,呈等边三角形桩径大于1.6m时,布置4根,呈正方形。
用途
声测管的其他用途
声测管除了用作检测通道及取代一部分钢筋截面外,还可作为桩底压浆的管道。试验证明,经桩底浆处理的灌注桩,可大幅度提高其承载力。同时声测管还可作为事故桩缺陷冲洗与压浆处理的管道,这时需采取措施把需压浆的缺陷部位的管道打穿。
超声波透射法检测,对声测管总体的要求是:接头牢靠不脱开,密封不漏浆管壁平整不打折,平顺无变形管体竖直不歪斜管内畅通无异物。
当声测管材料或安装工艺较差时,可能造成漏浆、堵管、断裂、弯曲、下沉、变形等事故的发生,对超声波透射法进行桩基完整性检测产生较大影响,甚至于无法进行超声波透射法检测。
案例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通过相应的理论计算和大量的工程实践,高强双密封液压声测管。
高强双密封液压声测管在承口端端部设计了两个凸槽,凸槽内配有密封圈,安装时将声测管的插口端插入承口端10cm,然后用专用液压钳同时对两个凸槽进行挤压,被挤压部位的管材受力后收缩变形,两个凸槽之间的外层管材深陷入内层管材,从而有效实现了声测管的可靠连接同时橡胶材质的密封圈在受挤压后变形贴服在两层管材之间,起到了极为良好的双保险密封作用。
高强双密封液压声测管的优点主要是充分考虑到声测管在使用中所涉及的各种要素,从各方面达到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性能。
连接可靠性
抗扭矩性能
套接长度
内压1mpa保压1min
外压4mpa保压1min
处能承受扭力矩120N·m≥8mm接头处能承受3KN的拉拔力接头2mpa保压1min
4mpa保压2min
接头处能承受6KN的拉拔力
接头处能承受扭力矩180N·m
≥10mm
密封性能极佳。
性能相当稳定、出色,有效避免与导管、振捣器等相碰撞。
充分的插入套接,更能保证连接的顺直。
高强双密封液压声测管除了有以上领先的性能以外,还具有另外两大明显的优点和一套严谨的保障措施。
两大优点分别是便利性和经济性。
便利性使用声测管,可以完全避免现场焊接、套丝或滚槽作业,无需电力辅助,只需采用配套的液压工具,手动操作即可轻松完成,省时、省力,一次性安装成功。
经济性和常规设计的φ57×3.5mm的钢管相比,可节省钢材2/3以上,材料成本明显降低作为当下国内操作性最为简便的声测管产品,可在各个环节节省最大的人力成本,并能明显提高工作效率在各种连接方式的薄壁声测管中,声测管可在现场根据需要进行任意长度的锯切使用,无短管和料头的浪费,实际总成本明显降低。
声测管一般来说有两种规格,一种是直插式的声测管,一种是钳压式的声测管,两者价格差异主要在接头上,其他上面倒是没有多少的差别。一般是6米长,内径是50毫米的钢管。壁厚对应于不同的桩基深度有所不同。
声测管主要的组成
声测管主要有底管,中管以及接头管,防尘盖(封口用的)四部分组成,一根管是6m长,根据桩基的深度可以加入多根中管以及接头管,一般的一根管(6米)管配备一根接头管,而一个桩基配2~4个防尘盖(大多数配3个)。底管是一端封口,一端开口中管是两端都开口的空心管。
一 成本经济:
在较深的桥梁码头高层建筑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对于灌柱桩基检测要求采用声波透射法检测桩基质量,按照设计要求应该预埋检测管(声测管)。桩径0.8m以下的需埋设两根检测管,两根检测管必须固定在钢筋笼内同一直线上。桩径0.8m-2.0m的需埋设三根检测管,三根检测管必须呈等腰三角形固定在钢筋笼内。2.0m以上的需埋设四根检测管,四根检测管必须呈正方形固定在钢筋笼内。常规要求采用外径50-60mm的钢管,壁厚3.5mm左右,施工中采取现场焊接法。这种方法在施工中所需成本高,操作复杂,给现场施工带来极大不便,施工成本只占普通焊管成本1/3左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
二操作简捷:
因声测管的焊接技术要求很高,需有专业的焊接人员。为保证桩基混凝土的质量,在桩基灌注过程中均有时间限定,采用焊接的检测管在钢筋笼对接过程中,还得焊接检测管,给钻孔灌注增加了施工风险。而我公司生产的声测管在安装过程中只需上管插入下管,然后用简单的工具稍加紧固可。无须焊接,无须电力,无需任何技术,大大节约了施工时间,避免了过长时间的安装给施工带来的风险,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 质量可靠:
桩基在混凝土灌柱时对声测管的密封性、抗渗性、抗拉性、抗扭矩、抗压等方面的要求特别严格,生产及安装中稍有不慎将造成堵管、渗漏或管变形,桩基检测将无法完成。现场焊接无法检测管壁、接口及管底的封头密封性,因此抗渗漏性能很难保证。而我公司生产的声测管从原料采购就由专人严把质量关,生产前后经过多次检测,产品成型后再需经三道检测工序即初检、气检、水检。确保产品合格率为100%,从而保证了桩基质检要求。
四 售后服务:
产品一经售出就于贵公司建立了同盟合作关系,产品进入工地后派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公司并设立24小时响应制,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将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解决。
五 运输及存放:
声测管运输可用汽车、火车、轮船等,装车及卸车过程中宜用纤维吊装带并注意应轻吊轻放,上方不可压重物。施工安装过程中应轻拿轻放,成品应放入仓库内或棚内干燥的地方,不要与地面直接接触,声测管下方需垫枕木,如果没有室内仓库必须用苫布或塑料布等有效物体盖住声测管,避免雨淋生锈影响施工[3]。
堵管处理方法
1、对于既定的检测方案原则上不得更改。
2、"通管":当声测管堵塞时,施工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通管",可采用下述3种方法:
①用粗长钢筋捅通测管
②用高压水冲洗清管
③采用钻机配小钻头进行扫孔。
3、当无法"通管"时,按以下原则处理:
①、当为某桥的第一根桩时,必须进行抽芯检测。
②、当为某桥的非第一根桩时,施工单位按附表1的格式填写《变更检测方法申请表》,并经监理、业主代表和监督负责人签名同意后,予以实施。
③、若某桥多次出现堵管问题,须适时进行抽芯检测。
4、增加的检测费用由施工单位承担。
[4] 5、监理须要求施工单位在申报检测前对声测管进行检查当需更改检测方案时,提前完善相关手续,避免因声测管检测问题影响施工的顺利推进。
超声波检测
声测管安装好之后,按照超声波换能器通道在桩体中的不同的布置方式,超声波透射法基桩检测主要有三种方法:
(一)桩内跨孔透射法
此法是一种较成熟可靠的方法,是超声波透射法检测桩身质量的最主要形式,其方法是在桩内预埋两根或两根以上的声测管,在管中注满清水,把发射、接收换能器分别置于两管道中。检测时超声波由发射换能器出发穿透两管间混凝土后被接收换能器接收,实际有效检测范围为声波脉冲从发射换能器到接收换能器所扫过的面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一种或多种测试方法,采集声学参数,根据波形的变化,来判定桩身混凝土强度,判断桩身混凝土质量,跨孔法检测根据两换能器相对高程的变化,又可分为平测、斜测、交叉斜测、扇形扫描测等方式,在检测时视实际需要灵活运用。 [5]
(二)桩内单孔透射法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只有一个孔道可供检测使用,例如在钻孔取芯后,我们需进一步了解芯样周围混凝土质量,作为钻芯检测的补充手段,这时可采用单孔检测法,此时,换能器放置于一个孔中,换能器间用隔声材料隔离(或采用专用的一发双收换能器)。超声波从发射换能器出发经耦合水进入孔壁混凝土表层,并沿混凝土表层滑行一段距离后,再经耦合水分别到达两个接收换能器上,从而测出超声波沿孔壁混凝土传播时的各项声学参数。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这一检测方式时,必须运用信号分析技术,排除管中的影响干扰,当孔道中有钢质套管时,由于钢管影响超声波在孔壁混凝土中的绕行,故不能用此法。
(三)桩外孔透射法
当桩的上部结构已施工或桩内没有换能器通道时,可在桩外紧贴桩边的土层中钻一孔作为检测通道,检测时在桩顶面放置一发射功率较大的平面换能器,接收换能器从桩外孔中自上而下慢慢放下,超声波沿桩身混凝土向下传播,并穿过桩与孔之间的土层,通过孔中耦合水进入接收换能器,逐点测出透射超声波的声学参数,根据信号的变化情况大致判定桩身质量。由于超声波在土中衰减很快,这种方法的可测桩长十分有限,且只能判断夹层、断桩、缩颈等
工艺原理介绍
工艺控制,堵塞应急预案等简述
工程建设领域钻孔灌注桩作为一种重要的基桩形式,其质量直接影响构筑物的安全。超声波法是当前检测桩身完整性的最有效最准确的检测方法,而声测管的埋设决定了超声波法检测能否顺利进行,如何加强声测管质量控制也越来越重要。阐述了加强声测管质量控制的措施,以期基桩检测顺利进行,工程质量得到保证。
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扩大、建筑事业的发展,在高层建筑、重型厂房、桥梁、港口、码头、海上采油平台、核电站工程以及地震区、软土地区、湿陷性黄土地区、膨胀土地区和冻土地区的地基处理中,桩基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基础形式,得到广泛地应用。而灌注桩具有施工时噪音较小、用钢量少、工序简便等优点,在桩基施工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尤其是高承载力桩和大直径超深桩或是在复杂地质条件、不利环境条件下成桩,灌注桩是其他桩型无法代替的。但灌注桩成桩质量受地质条件、成桩工艺、机械设备、施工人员、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较易产生夹泥、断裂、缩颈、混凝土离析、桩底沉渣较厚及桩顶混凝土密实度较差等质量缺陷,危及主体结构的正常使用与安全,甚至引发工程质量事故。由于钻孔灌注桩施工属隐蔽工程施工,无法从外观对其质量进行检查,其质量直接影响构筑物上部结构的安全。因此,桩基检测工作是整个桩基工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提高桩基检测工作的质量和检测评定结果的可靠性,才能真正地确保桩基工程的质量与安全。
1 超声波检测原理
常用的基桩动测方法包括低应变反射波法、高应变动测法、超声波法、动测法等。超声波法检测基桩由于检测精度高、不受桩长、桩径条件限制、测试无盲区等优点,在混凝土基桩检测中应用越来越普及。其检测原理是对计划采用超声波法检测桩身质量的基桩,施工时在桩身中埋入声测管,检测时发射换能器和接收换能器分别置于两根管道中,由声测管底部开始,发射探头在某一个声测管中边上升边发射高频信号,该高频信号穿过混凝土被另一个声测管中同步移动的接收换能器所探测。随着探头沿整个桩长提升,依次测取各测点超声脉冲穿过两管道之间的混凝土,通过实测超声波在混凝土介质中传播的声时、波幅和频率等参数的相对变化来检测声测管之间混凝土的缺陷位置及影响程度,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混凝土是由多种材料组成的多相非匀质体。对于正常的混凝土,声波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是有一定范围的,当传播路径遇到混凝土有缺陷时,如断裂、裂缝、夹泥和密实度差等,声波要绕过缺陷或在传播速度较慢的介质中通过,声波将发生衰减,造成传播时间延长,使.声时增大,计算声速降低,波幅减小,波形畸变,利用超声波在混凝土中传播的这些声学参数的变化,来分析判断桩身混凝土质量。该检测法在桥梁基桩完整性评价中是比较准确可靠的,其检测结果,可对有缺陷的部位实施处理措施时进行指导。
2 声测管对检测的影晌
常见检测时声测管会发生以下质量问题:
2.1 桩底声测管弯曲
因施工不当,造成桩底声测管向内弯曲,间距变小,使发射与接收换能器不保持平行,超声脉冲声速异常偏高,波幅降低,声速曲线不正常。由于桩底是缺陷易发生部位,根据此类曲线很难判定桩底是否存在缺陷,很可能发生漏判、误判,给工程留下安全隐患。
2.2 桩身声测管倾斜或弯曲变形
声测管绑扎不牢或绑扎间距过大,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声测管受混凝土挤压发生倾斜或弯曲变形,管间距离变大或变小,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分析判定,甚至无法给出桩身完整性类别,只能采取钻芯或其他可靠的方法进行检测,影响正常的施工。
2.3 声测管连接处套管过长
由于钢套管过长,焊接质量较好,密封在内部的空气不能排出,声波信号要绕行很长距离或穿过空气层才能被接收到,造成声波信号的严重异常,影响桩身完整性的判定。
2.4 声测管管径过大
一般假设换能器位于声测管的中心位置,如果声测管的直径较大,换能器在管内摆动范围较大,使耦合水层延迟增大,对声波传播的时问影响也更大,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就较大。
3.声测管的材料质量控制
声测管的材料质量控制主要从外观质量和材质要求两方面进行控制。
3.1 声测管的外观要求
声测管应顺直,弯曲度不大于5 mm/m声测管两端截面应与其轴线垂直,并应无毛刺不允许有裂缝、结疤、折叠、分层、搭焊缺陷存在管内应畅通无异物。
3.2 声测管的材质要求
要求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保证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不会变形且与混凝土粘结良好,不致在声测管和混凝土间产生缝隙包裹不佳,影响测试结果。其力学性能、抗弯曲性能、耐压扁性能、密封耐压性能应满足规范要求。
钢薄壁声测管的优点是便于安装,可直接固定在钢筋笼内侧上,固定方式可用电焊或绑扎钢管刚度较大,埋置后可基本上体质其平行度和平直度。所以一般混凝土灌注桩推荐使用钢薄壁声测管。
3.3 装卸和贮存要求
声测管声测管在装卸搬运过程中,应采用机械或人工将声测管抬起运送至制定地点,严禁抛掷和滚动,以防声测管变形弯曲。吊装时宜用纤维吊装带并注意轻拿轻放,不能一头着地, 以防泥土阻塞声测管。声测管在工地存放时,宜放入仓库或料棚内,以防雨淋生锈。室外堆放时,应存放在干燥的地方,下垫枕木,上方不可压重物,并有遮盖物防雨防潮,存放时间不宜超过一个月。
4 声测管的工艺质量控制
4.1 声测管的埋置数量
声测管的埋置数量,交通和建筑规范略有区别,交通部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规定如表1规定。
4.2 声测管的直径
超声波检测放入声测管中的换能器直径一般为30 mm左右或更小,规范规定声测管内径比换能器直径宜大10 mm~20 mm,因此选用声测管宜选用直径40 mm~60 mm钢管。
4.3 声测管的壁厚
声测管的壁厚要求,除能满足工艺性能外,还要确保安全使用,宜符合表2要求。
安装质量控制
超声波法检测对声测管总体要求是:接头牢靠不脱开,密封不漏浆管壁平整不打折,平顺无变形管体竖直不歪斜管内畅通无异物。
5.1 埋设
声测管埋设深度应埋设至灌注桩的底部,其上端应高于灌注桩顶面300 mm~500 mm, 同一根桩的声测管外露高度宜相同。
5.2 密封
声测管的底部应采用焊接盲盖或钢板来保证密封不漏浆声测管安装完毕后应将上口加盖或加塞封闭,以免浇灌混凝土时落人异物,致使孔道堵塞。
5.3 固 定
声测管可直接用点焊或铁丝绑扎的方法固定在钢筋笼内侧上,固定点的间距一般不超过2 m,其中声测管底端和接头部位宜设固定点。对于无钢筋笼的部位,声测管可用钢筋支架固定。为了保证声测管的相互平行,可以在声测管间点焊三角形钢筋架支撑。
5.4 联接
钢筋笼放人桩孔时应防止扭曲,声测管一般随钢筋笼分段安装。将带有底盖的声测管固定在第一节钢筋笼上,其余的暂时固定在制作好的待下的钢筋笼上,下钢筋笼时将声测管的上一节对接好后插上,同时把声测管绑扎在钢筋笼上,依次而做。每段之间的接头可采用反螺纹套筒接口或套管焊接方案,反螺纹套筒接头应采用软性的橡胶密封圈,套管联接可选一段长80 mm左右的钢套筒,内径略大于声测管外径,将两根声测管套起来,用电焊将套筒与声测管上下两端焊结起来。无论哪种接头方案都必须保证接头有足够的强度,保证声测管不致受力弯曲脱开在较高的静水压力下联接部位密实不漏浆,接口内壁应保持平整,不应有焊渣、毛刺等物,以免妨碍换能器的自如移动。若声测管需截断,宜用切割机切断,切割后对管口进行打磨消除内外毛刺,不宜以电焊烧断焊接钢筋时,应避免焊液流溅到管体上或接头上。
5.5 注水
每埋设一节,均应向声测管内加注清水作为检测用的藕合剂。水不能直接用江水,尤其汛期江水含泥量较高,要经过净化处理后才能用来灌声测管,来达到预防声测管底部堵塞的目的。在灌注基桩水下混凝土之前,应检查声测管内的水位,如管内的水不满,则应补充灌满。
5.6 试探
桩基混凝土龄期在14 d以后才能进行检测。检测前应将桩头凿至设计标高,并用测绳拴一根 32mm长约20 cm的钢筋,做成吊锤对声测管进行试探是否畅顺,并向管中注满清水。
6 声测管堵塞的应急预案
在基桩检测过程中发现,有些些施工单位对基桩声测管保护的重视程度不足,经常出声测管被堵现象,导致检测部门无法按既定的检测方案开展检测工作,工程不能顺利进行。
常见问题
(1)声测管接头或管口、管底密封不严,在施工过程中漏进泥浆或水泥浆造成堵管。
(2)声测管在安装、灌注过程中因钢筋扭曲或碰撞使声测管接头错位、变形或管壁变形。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选用过薄壁的声测管。
(3)灰岩地区,冲孔成孔不好,钢筋笼下沉困难时使用非常规手段使声测管变形堵塞。
(4)破桩头时由于工人的不注意掉进小混凝土块引起的堵管。
解决方法
声测管变形堵管给检测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甚至无法进行检测。为此基桩浇灌后检测前发现声测管堵塞时,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通管确保超声波检测的顺利进行,通管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用粗长钢筋捅通声测管用高压水冲洗清管采用钻机配小钻头进行扫孔。
当堵塞严重无法通管时,必须遵循以下处理原则:当为某桥的第一根桩时,必须进行钻芯检测当为某桥的非第一根桩时,施工单位申报变更检测方法,使用低应变反射波法或高应变动测法,并经监理、业主代表和质监负责人签名后,予以实施若某桥多次出现堵管问题,须适时进行钻芯检测。
为什么变色层的长度能够表示目的气体的浓度呢?
首先,声测管厂家在里装有检测试剂(也就是对上面的问题的解释:声测管厂家为什么会呈现颜色变化)让我们已氧气声测管厂家为例,声测管厂家里紧密地填充着检测试剂,检测时,空气被气体采集器吸进声测管厂家。空气中氧气分子与检测试剂反响使试剂从黑色变为白色。
随时间的推进,氧气分子进入检测剂的空隙和检测剂接触,并且越来越深化声测管厂家。这个过程持续推进,一层一层推进,直至没有氧气进入,颜色变化中止。
重要的是,不同的浓度意味着被抽取的空气中的氧气的量不同,当有大量氧气时(浓度较高)氧气分子会前行的很远(变白的区域很长)。但是当只需很少的氧气时(浓度较低),就会很快穿过试剂与之反响而耗尽,这样变白的区域就很短。
因此,声测管厂家变色层的长度和气体的浓度成正比关系,观察变色长度就能检测出空气中目的气体的浓度。
声测管厂家里面装填的检测试剂,比如,二氧化碳声测管厂家里面的白色部分,氧气声测管厂家里面的黑色部分。当被检测的气体与试剂接触。会发作化学反响,惹起颜色变化。也就是说,一旦被检测的气体经过声测管厂家,颜色发作变化就说明气体的存在以及它的浓度。可以作更进一步的解释:
发作颜色变化的真正缘由是声测管厂家里面的检测试剂与气体接触时,发作的化学反响,从而生成了另外一种不同的物质。
例如,当二氧化碳声测管厂家里面的白色试剂接触到二氧化碳气体时,发作变化生成了另外一种紫色的物质。当氧气声测管厂家里面的黑色试剂与氧气接触时,发作变化生成了另外一种白色的物质。
当然,会有一些气体声测管厂家和以上不同,变化过程有一些差别。
规格型号
钳压式声测管的规格型号:
50*0.8 - 2.0mm
54*0.8 - 2.0mm
57*0.8 - 2.0mm
推插式/螺旋式/ 卡接式/ 法兰式声测管的规格型号:
50*1.0 - 3.5mm
54*1.0 - 3.5mm
57*1.0 - 3.5mm
套筒焊接式声测管的规格型号:
50*1.5 - 3.5mm
54*1.5 - 3.5mm
57*1.5 - 3.5mm
联系电话13673178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