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品牌有哪些?
1、王麻子剪刀
王麻子剪刀是北京市的传统工艺品。王麻子刀剪铺是享誉国内外的一家老字号店铺。清朝顺治八年(1651),在北京菜市口出现了一家以经营剪刀火镰为主的店铺。
2、青州剪刀
青州剪刀始于明朝嘉靖年间。至清嘉庆年间时,青州城的北营街上出现了“家家支红炉、户户铁锤响”的生产剪刀的繁荣景象。
尤其是刘家生产的“大三剪子”,更是以其质量好、信誉高而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当地有“大三剪子不用挑”的美传。
3、思高剪刀
思高是全球500强创新型企业3M公司创造发明的划时代品牌之一。思高品牌家族产品已经覆盖思高胶带,思高双面胶带,思高泡棉胶带,思高水晶贴和思高剪刀等各种。
4、张小泉
张小泉品牌成名于1628年(明朝崇祯元年),是中华老字号,也是刀剪行业中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2002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年还获得原产地注册保护。
5、钢夫
钢夫是李庆于2011年申请注册的品牌名称。商品主要包括:餐具(刀、叉和匙),雕刻工具(手工具),个人用理发推子(电动和非电动),刮刀,剪刀, 理发用小钳子,磨刀器具,烫发钳,剃须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麻子剪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州剪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思高剪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小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钢夫
“扬州三把刀”本身就是个品牌,“扬州三把刀”刀具也是注册商标,包括扬州厨刀、修脚刀、理发刀。
修脚刀是用于修老皮,老茧的一种工具,分为片刀、轻刀、抢刀、窄条刀、宽条刀、刮刀、斜口刀和三棱刀8种。
修脚刀最常用的刀8种,各有用途,各司其职。
以前,修脚工的刀,按套设置,一套16把,最少的刀为1把,
最多的为6把,现在准备二三把就行。
分类
片刀:一般规格长16厘米,宽2.5厘米,刀身薄而刀刃口宽,专门用于去脚垫。
轻刀:长15.5厘米,宽0.6厘米,刀身轻便,刀刃口窄,用途最广,凡起、撕脚垫和断、劈、择趾甲等,都要用它。
抢刀:长15.5厘米,宽1.5厘米,刀身厚重而坚固,刀刃较宽,专门去薄趾甲和抢除病甲。
条刀:按刀刃分为窄、宽两种,窄条刀长14厘米,宽0.2厘米,口尖把圆,可以捻转,能深入甲沟之中,挖掉嵌甲。宽条刀长13厘米,宽0.4厘米,专门用来挖鸡眼、瘊子、疔、核、胆等。
刮刀、斜口刀、三棱刀:都用来点刺放血。
主要用途
修脚刀主要是修老皮、老茧、脚垫 、厚指甲、小老茧,修薄指甲、灰指甲 ,修鸡眼,刮刀修脚丫、刮脚底散皮碎皮、搓脚丫止痒的、修嵌灰指甲,嵌指甲。
银孔雀 洗头,理发,修面
坤仔 理发,修面 新华路
璐瑶 理发,修面 新华路
思铭发吧 洗头,理发,修面 百菊路
海浪123 洗头,洗面,理发,修面 胜利大街
鲁冰花 洗头,洗面,理发,修面 长江路
雅美 洗头,理发,修面 杭州路
浪花 洗头,洗面,理发,修面 长江路
南方 理发 幸福路
清丝 洗头,理发,修面
铭鑫 洗头,理发,修面 曙光路
美再来 理发,修面 平泉路
小玲星 理发,修面
红缘 洗头,理发,修面 二道街
孔雀 理发,修面
丹凤
凤英 理发,修面 建设街
素凡 理发,修面 大兴路
老式理发店
于坚
①我偶然在云南的一个小县城发现了这个理发店,因为它样子过于老旧,就走进去。
②我并不想理发,我很多年没有进过理发店了,但到了里面,某种遗忘已久的经验忽然复苏,令我激动,我当场决定在那把老式理发椅上躺下来,刮一个光头,这种理发店在二十年前是十分普遍的。给我理发的师傅姓李,他说,这种理发店在本地只剩下他这一家了,以前都是这种,现在大部分都改成香港那种了,烫头、有大镜子的那种。老李和妻子以及一个合伙人三个人经营的这个理发店,每个月租金两千元。没有招牌,在县城的城门楼附近,除了知道的人,外来人不会发现这是一家理发店。
③理发店里光线很暗,镜子的周围已经发黄,照出来的人,边缘是模糊的,像是旧时代的肖像。店里只有一把老式的、靠背可以放倒的理发椅,枕头的皮垫已经坏了,用一段木头代替,这是老李专用。洗头在最里面,一个小门进去,里面是一个小天井,一把椅子,一个黑乎乎的洗脸架,旁边支着一个炉子,烧的是蜂窝煤,上面有一把大茶壶。老李倒了些热水在脸盆里,用手指试试水温,又用瓢在旁边的瓦缸里舀了些冷水掺进去,开始给我洗头。当温热的水流顺着我的头皮淌下来的时候,某种体验在我的记忆里复苏了。太遥远了,我甚至看见旁边坐着正在摸着刚剃好的光头的老爹。我立即对老李产生了信任和安全感。后来,老李有些女性化的柔软的手指在我头上飞舞起来,他的手像是一只苍老的蝴蝶。老李,一把捉过吊在镜子旁边的戗刀皮,把刮刀在上面戗了几下,又用一个毛笔,在一个玻璃瓶里蘸了些什么,涂在刮刀上。这是酒精,消毒的。老李说。然后开始在我头上刮起来,一种痒丝丝的感觉从头上开始,迅速传遍了我的全身,我觉得自己又变成了童年时代种在理发椅上的那株芝蔴。1998年9月29日,在云南大理,理发师老李的刮刀下,我重新成了一个旧时代的顾客,享受着那种老派的、亲切、温暖、不讲究卫生的服务。
④我发现,对我来说,理发的实用性已经不存在,这个过程就像一个行为艺术的现场那样令我激动,它有着所谓艺术的一切特征:对经验的陌生化的复苏,独一无二、经典的,来自往日非常普遍的庸常平淡的日常生活中的话语方式;古典气质的视觉效果,由于时间的打磨而深浅不一的发黄的色调,使整个理发店看上去就像一幅油画。具有戏剧效果的理发功夫,那种慢条斯理,那种边理发边与人闲聊的功夫,那种对待顾客头部的亲切、熟悉、客气都是大师级的。理发店像一幅作品一样打动我,而且,这幅作品是有过程、气味、触觉、空气、色彩和声音的,犹如一个穿越时间的隧道,我被身临其境地带回了往日的时光,一本小说,一幅画,一首诗都不会产生这种效果,老李并不知道他的服务已经超值,时间已经把他的理发店塑造成作品。艺术其实是一个比艺术家们所自以为是的更为丰富的范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世间一切皆诗,老李的理发店体现的是日常生活的诗意,理发馆曾经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庸的部分,但正是它最不易觉察的朴素组成了我们生活的普遍的诗意。当它普遍存在的时候,我们的美学并不尊重它。我们向往宏大的事物,只有当这种诗意成为世间罕见之物,我们才突然发现,其实那些宏大的事物与具体的日复一日的人生毫不相干。
⑤老李一辈子都在干理发这行,他媳妇也跟着他学会了理发,他们是经人介绍认识、恋爱、结婚的。理发店是20世纪50年代开的,老李1964年来到这里工作,拿的是记件工资,四六开,收入一元,他得四角。当时理个头一角、一角五分,后来三角、四角、五角慢慢涨上来,现在理一个光头是一块五,修发加吹发两块。现在理发,是各干各的,各收各的钱,房租三个人平摊。我们不消上税,挣的钱太少,只够自己用,国家不要我们上。老李说。
⑥头刮干净了,老李拿过另一只瓶子,从里面抠出一小坨白色的东西,抹在我头上,我立即闻出来,是雪花膏,还是童年时代的那种味道。现在,老李的理发店的主顾基本上都是熟人街坊。来了就坐下,也不消问要剃什么发型,老李清楚他们的头,就像清楚自己手掌上的纹路。老李的店离村庄近,所以到他店里理发的农民最多。赶街天理发要排队。这里便宜,老式,我们不去那些新式理发店,贵,理得怪,不习惯,农民说。但说这话的是中年农民,他儿子的头可不来这里修理,他儿子要去理五块一个的那种,还想学着昆明人,把前额的一绺头发,染成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