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几款世界著名的舰载近防炮(反导)系统
密集阵 美国海军为解决军舰近程防空问题专门设计制造的六管20毫米口径自动旋转式火炮系统,即MK15“火神”密集阵系统。该系统于80年代初投入使用,主要装备大型战斗舰艇。它包括警戒雷达、跟踪雷达、火炮、电子计算机和控制盘。两部雷达配合使用,可在5000米内确定反射面积为0.1平方米的目标位置,并算出其运动参数,同时还可以监视己方炮弹的飞行轨迹,自动校正射击参。该系统在五级海情下可正常工作,既可由本系统控制台控制,也可以遥控方式使用,不需要炮手。炮弹由弹体、弹芯和推出器组成。弹芯是其破坏部分,以贫铀物质制成,密度为钢的2.5倍。
“密集阵”近防系统是美国雷西昂公司的产品,已经生产了800多套,装备了几乎美国所有的海军舰艇并出口另外20多个国家,它使用6管20毫米M61A1加特林炮,发射脱壳穿甲弹(APDS),射速大致在3000-4500发/分钟可调,储弹989发,射程1500米左右,整个系统重5625千克,搜索跟踪雷达工作于Ku波段,并采用"闭环多点技术"(closed-loop spotting technology),"闭环多点技术"是雷达技术的突破,它使"密集阵"既能跟踪来袭的目标,也能跟踪发射的炮弹,从而更有效的杀伤来袭目标。
美国海军依靠它强大的技术优势,在舰队防御领域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密集阵"近防系统就是它的防御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密集阵"系统是美国海军舰只的最后屏障,它能有效的打击从其他防空系统漏掉的反舰导弹。"密集阵"是现役的唯一一种能实现自动搜索,探测,评估,跟踪,锁定和攻击威胁目标(如反舰导弹,水面水雷,小型飞行器等)的近防系统,它也可以与现有的其他作战系统和火控系统结合使用。 AK630俄罗斯AK630速射炮,作为近防反导武器,还是比较有效的。
AK630射速相当高,达5000发/分钟,达到预定射速时间短。
比较守门员,其射速4200发/分钟,但是,守门员达到预定射速需要时间。由于反导射击,多为近距离短时间开火,此时,在相同反导射击时间里,AK630要比守门员射出更多的弹药。
AK630反导弹药,主要是触发引信榴弹,其特点是初速相对偏低(900米/秒),弹丸重(390克)。
AK630弹药初速低,有火炮总体设计的考虑,也有俄罗斯人对弹药杀伤效果理解的原因。俄罗斯主张通过较重弹丸爆破杀伤实现摧毁。因此,AK630弹丸,要比守门员的弹药重一些,爆破威力也大一些。
对于动能杀伤(如脱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西方比较看中,俄罗斯却不太重视。甚至其30毫米2A42/2A72战车炮,也没有配备此类弹种(只是进入90年代,处于外贸考虑,才开发了30毫米次口径脱壳穿甲弹,装备陆炮,但是海军AK630始终没有此类弹药,只有普通穿甲弹)。
在舰艇反导时,对脱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有怀疑,也不是没有道理。舰艇反导,杀伤效果的评估,与反装甲不一样,不仅要破坏导弹,还要引爆导弹,或者使之偏离航向。脱壳穿甲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单位面积动能大,穿甲能力强,但总动能不高,在反导杀伤上有不同评估。
30毫米AK630炮初速偏低,自然影响其弹道性能,尤其是对付较远目标时。不过,AK630主要用于近距离直接杀伤来袭目标,此时,因此,低初速带来弹道性能负面影响,要相对小一些。
间接杀伤体制的优势在1000米以外(此数据只是大约,不是很准)。而对于近距离反导,直接杀伤体制比间接杀伤体制要更可取一些。
但是,直接杀伤体制反导要求舰炮射速足够高,威力足够大。反应足够快。
AK630的射速,不能说完全满足要求(否则,就不会出现双630方案了),但是,比较其他30毫米转管炮,还是不落后的。
在威力方面,比较守门员,不太好说谁强谁弱,AK630的榴弹爆破威力大,守门员的脱壳穿甲弹初速高、穿甲能力强,这有待专家们去分析。不过,即使说守门员威力占优势,AK630的差距也谈不上很大(即使计算弹丸动能,AK630可达6*2.19MW,远远超过其他直接杀伤体制速射炮,仅次于守门员的7*2.09MW,而且,AK630榴弹弹丸要比其它30炮榴弹更重一些,爆破威力也更大一些)。
实际上,AK630发射榴弹初速低(900米/秒)、火炮身管短(54倍径),走次口径穿甲弹杀伤之路,恐怕不是合理的选择。
比较双35,都是直接杀伤体制,都是以爆破弹为主战弹种,AK630弹丸390克,35榴弹550克。考虑到射速因素,在近距离舰艇反导时,AK630要比双35威力大的多。
在反应速度方面,就不太好说了,虽然AK630能极短时间内达到预定射速,但是其火控、随动系统相对落后,影响其反应能力及其反导效能。
对于反导火炮精度问题,要重视,但也不能过于看中,系统射击精度,不仅与炮本身有关,很大程度,也受火控、随动系统水平影响。另外,近距离面对超音速机动来袭的导弹,过于精确的火炮射击精度,也不是那么有效,只有撒大网捕大鱼、对一定区域饱和射击这个良策。
因此,作为舰艇近距离反导的最后一道防线,AK630炮还是比较不错的选择(只是拦截距离近了点,只能作为反导最后一道防线)。
特别是,如果舰艇配备了中口径速射主炮(如射速120发/分钟的76、100炮),在较远距离,承担以近炸引信拦截敌来袭目标任务,再配备AK630,担负随后近层拦截任务,是非常不错的反导模式。
当然,AK630也不是完美的,有待改进。我觉得。改进重点。应该是:1、继续提高射速。2、改进随动系统。3、改进火控。4、实现与舰艇其他防空武器的有效综合。5、继续改进弹丸,提高威力,改进弹形系数。
不过,直接杀伤体制,交战距离比较近,能否保证本舰不受已中弹来袭导弹残骸和碎片损伤?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对于速射炮近防,如果直接杀伤和间接杀伤结合起来,那就更保险一些。此时,间接杀伤射程适当增大,与直接杀伤形成层次,比较科学。
比如,驱护舰配备速射76、100舰炮,在较远距离以近炸引信弹实施拦截,以30毫米转管炮,在近距离以直接杀伤体制摧毁剩余导弹,我认为,还是比较不错的选择。
不过,我觉得,反导的重点,我认为还是放在导弹打导弹为好,反导速射炮应该视做最后的防线。 中国730速射炮730型反导密集阵炮,为7管30毫米加特林转管炮设计,属外能源转管炮,由7根刚性连接在一起的身管和炮尾组成,每根身管都有各自的炮门,通过外部电机实现连续射击。火炮伺服系统采用运算发达器,功率放大采用数字脉宽调制系统,并首次应用闭回电路的射控技术,可修整弹着偏差,推动系统为交流电式。另外由于火炮每根身管的工作时间重叠,所以它还具有射速稳定、身管寿命长、可靠性高等特点。射速为4000发/分钟,最大射程3000米,一般拦裁距离1000-1500米,具有反应速度快、可靠性好、命中精度高、威力大等特点。
现役射速最高的炮它为俄罗斯的“卡什坦”弹炮共架CIWS,一座舰炮射速高达8800~11000发/分。但现役舰炮中每管射速最高的为俄罗斯的AK230双联装30毫米舰炮,每管射速为1000发/分。而在研究中的德国毛瑟公司“迈达斯”CIWS中的四联装27毫米转膛式舰炮,每管射速高达1800发/分,但它的母型“狂风”战斗机的27毫米航炮的射速是1700发/分。
简单说一下主炮吧
世界上应用最广的:奥托梅莱拉76mm意大利,还有意大利版通用型欧洲多用途护卫舰127mm舰炮,美国及日本韩国宙斯盾战舰上的MK45 127mm舰炮,法国的100mm自动舰炮
其次是俄罗斯的AK130舰炮,主要装备于现代级、无畏级大型驱逐舰。AK176 76mm舰炮,AK100 100mm舰炮。
中国现在用的较多的100mm速射炮仿法国,76mm舰炮仿AK176,随现代级的AK130,自己研发的100mm双联舰炮及130mm双联舰炮
再说副炮/高射炮
世界应用最管的也就是博福斯40mm舰炮系统。
近防系统,美国密集阵,荷兰守门员,俄罗斯AK630及卡什坦但炮合一系统,重装神盾装备的近防系统。
(一战)英军8英寸榴弹炮 4.5英寸MK1型速射榴弹炮 BL60磅MK1型火炮 BL6英寸30英担榴弹炮 9.2英寸Mark1型榴弹炮
德国的1902年式60mm速射山炮 1896年式克虏伯85mm野炮 1906年式克虏伯88mm速射野炮 1886年克虏伯120mm重榴弹炮 1904年克虏伯120mm长管加农炮 1902年克虏伯式150mm长管加农炮 1902年150mm重型野战榴弹炮 克虏伯1903年75mm野炮
它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种现代炮兵武器,因为它是第一种使用液气后座系统的身管火炮,真正实现了“速射”。这种火炮在一战时同时装备了英法美三国,并且都经过改进一直用到了二战
——有绰号是“75小姐”
当时施耐德是仅次于克虏伯的第二大军工企业
奇怪的是,这个法国公司的创始人阿道夫·施耐德和弟弟欧仁·施耐德却是德国移民,(施耐德(SCHNEIDER)是德文,意思是“裁缝”。)
还有一个逸事,施耐德公司曾经在20世纪初曾经雇佣过一批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其中有一个从四川来的小个子,叫邓希贤。
注:幕末的日本阿姆斯特朗炮是指这种火炮,甲午战争中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跟这个炮是两码事。甲午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是新产品。但是其炮架跟风帆战列舰时代没有太大差别。
1854年,阿姆斯特朗爵士与英国战争部接触,得知战争部需要一种新的火炮设计。为此,他开始设计阿姆斯特朗炮,最开始的设计是一种3磅的后膛装填线膛炮。后来,他将设计改为5磅炮。设计提交后制(河蟹)造方迅速就制成了样品。1859年,英军使用装甲靶舰“特鲁西”( Trusty)号来实弹射击测试各型阿姆斯特朗炮。受测火炮为40磅-100磅之间的诸版本(120-152mm),测试中发现均无法穿透特鲁西号的102毫米锻铁铁甲。但是测试中英军认为该炮在射程和准确性上都十分让人满意。基于这些理由决定采用该炮。。在接下来的三年中,阿姆斯特朗爵士完善了他的设计,并成功的设计出了口径更粗的版本。新版本最终成为了实战用阿姆斯特朗炮。
英国战争部最终于1858年决定采用阿姆斯特朗的设计。期待着该炮作为最新锐武器能有优秀的表现。为此英国ZF购买了火炮专利权并立法禁止输出该火炮。
阿姆斯特朗最开始并未考虑要设计更强劲的火炮。但是他的设计在测试中表现很好,所以战争部要求他拿出更强力的设计。于是阿姆斯特朗拿出来几个新设计。主要的设计有三种。第一种设计是20磅(95毫米)野战炮,第二种则是40磅(121毫米)的攻城炮。第三种是110磅(180毫米)重炮,这三种设计完成后,除了一种为新西兰设计的20磅短程野炮以外基本都先后为英国海军所采用。英军采用该炮之后最开始仅在巡洋舰等大型军舰装备2门左右。1861年下水的铁甲舰勇士号(Warrior)上装备了大概10门左右。随后英军舰队逐渐增加这种火炮的装备量。但是因为该炮过于精密,生产量上不去,所以仍然还是大型战舰使用的装备。
1862年萨英战争结束后,因为在战斗中阿姆斯特朗炮屡出问题,英军内部对火炮的可靠性及其怀疑,英国ZF随后决定组成一个委员会来处理阿姆斯特朗炮的问题。
1863年英国军械评议委员会(Ordnance Select Committee)开始调查阿姆斯特朗炮并对前膛炮和后膛炮的各自优点进行比较。1864年,(因为在萨英战争中的表现)英国ZF宣布停止制(河蟹)造阿姆斯特朗后装炮。随后委员会发表报告,从而在理论上支持了ZF的这一决断。
委员会的报告认为阿姆斯特朗炮的新特性——多重膛线,铅涂弹和后装填设计相当的复杂和低效。尽管很有威力,但是由于阿姆斯特朗炮的新特性导致其价格高昂,不适于批量制(河蟹)造。而且因为萨英战争中的火炮事故使其可靠性受到质疑。所以委员会认为阿姆斯特朗炮不适合做为主力火炮上战场。(此报告不排除有阿姆斯特朗的竞争对手恶意中伤的可能)经过对比,委员会对于前装炮非常看好,因为前装炮技术相对成熟,可靠性好而且便宜。所以委员会认为前装炮更适合战场的需求。
然而,尽管前装炮有着更便宜更安全更成熟的优点,尽管委员会对阿姆斯特朗炮大加鞭挞。但是最后在报告中委员会还是对阿姆斯特朗炮的威力和先进性予以了高度的评价。(最受诟病的难以排除迟发弹和卡壳弹的问题在后来设计的百吨阿姆斯特朗重炮中得到了解决)随后的调查虽然对于后装系统予以肯定,但是后装炮的昂贵造价还是让委员会建议ZF采用前装炮。由于采纳了他们的建议,1870年,英军开始撤装后装炮,以前装炮代替。
为了能让前装炮也使用膛线,阿姆斯特朗在1866年向战争部递交了他的前装设计。在设计中对炮弹进行了修改。在炮弹外壳上车以凸起纹路以配合膛线。然而在火炮测试中发现这种设计非常糟糕。以100磅新设计型前装炮射击装甲板发现即便是4英寸的装甲板在50码内都无法穿透。从而证明了这种设计之失败。
为了弥补不足之处。阿姆斯特朗随后开始了新的设计。1876年阿姆斯特朗向英国海军部提交了重100.2吨,口径450mm(17.76英寸)的重炮设计。这就是百吨阿姆斯特朗重炮。但是(由于委员会报告)海军部对此设计不感兴趣。再次失手的威廉姆爵士结束了跟埃尔斯维克公司的合作,回乡自办工厂和武器公司,阿姆斯特朗军械公司从此诞生。因为阿姆斯特朗炮的成功,所以威廉姆爵士被认为是世界第一流的武器设计师。他的公司成立后,各国军方慕名而来。这个百吨阿姆斯特朗炮的设计引起了意大利军方的很大兴趣。于是在1880年,意大利向阿姆斯特朗公司订购了一批百吨前装阿姆斯特朗炮,装备在两条新战列舰杜里洛号(Duilio)和单达洛号(Dandalo)。每舰配备4门左右。口径达450mm(17..76英寸)。这巨炮在当时创下了世界记录。
意大利装备此种重炮后,其海军力量对当时英国的保护地直布罗陀和马耳他就造成了威胁。但在一开始英国并不认为意大利海军能够给马耳他和直布罗陀造成很大的威胁。因为这两艘意大利船都是22英寸的铁甲,并不能抗住直布罗陀和马耳他的岸防火力。委员会为这两地推荐的火炮都是160吨-200吨的巨炮,其威力足以摧毁意大利的战舰。自信满满的英国开始投入力量生产委员会推荐的重炮以保持军事力量上的优势。
英国虽然百般努力,但是百吨阿姆斯特朗炮已经是当时前装炮的技术自然极限。所以英国的研制不断遭到失败。最后英国不得不放弃研制委员会式重炮。一时之间没有替代品的英军不得不向阿姆斯特朗公司订购了4门百吨阿姆斯特朗炮。在直布罗陀,英军在维多利亚炮台和玛格达纳佩尔炮台各配置了一门。在马耳他,英军在瓦莱塔(马耳他首都)北部的斯列玛(Sliema)附近的剑桥堡(Fort Cambridge)配置一门。在南部的卡坎拉(Kalkara)附近的雷尼拉堡(Fort Rinella)配置一门。这些都是英国为了支持马耳他防务而帮助马耳他建设的,总共耗资18890镑。后来维多利亚炮台配置的火炮出现炸膛事故。目前现存的百吨阿姆斯特朗炮仅剩玛格达纳佩尔炮台和雷尼拉堡的两门。百吨阿姆斯特朗重炮是前装炮时代的巅峰。在完成这两项订货后,阿姆斯特朗一直为英军承造前装线膛炮为生。在此之后因为铁工技术的进步,工程师们均开始采用后装系统来代替前装系统,前装炮的时代走向没落。而阿姆斯特朗爵士曾在后装炮上取得成功,这让他的公司得到了很大发展。所以19世纪80年代始英军列装大口径后装炮时,同时因为线状无烟火药的诞生使得新型火炮的开发成为可能。于是阿姆斯特朗公司便投入到新型后装火炮的研制中。随后该公司因承造了17英寸(432mm)的巨炮而再次扬名。
随后阿姆斯特朗公司以开发速射炮而享誉国内外,之后该公司一直以从事于各种各样的兵器开发。成为国际上知名的老牌武器公司。
俄国人是战斗民族,狂放不羁的他们思路清奇,想到用年轻姑娘的名字来给多管火箭炮这种大杀器命名,亲昵地称其为“喀秋莎”;法兰西这个浪漫民族也不遑多让,他们用圣女贞德来给战舰命名,还把火力凶猛的野炮唤作“七五小姐”。 如果说“喀秋莎”是苏联红军在二战中的象征,那么“七五小姐”就是法国陆军在一战中的火力代言人。
“七五小姐”的诞生,是法国汲取普法战争惨痛失败教训的结果。法国在这场战争中遭遇惨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装备而言,火炮性能落后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普法战争前,青铜前膛炮仍是炮兵的主流装备,英国虽然已经制造出了阿姆斯特朗后膛炮,却因可靠性不好,故障率高而一度被停用。但是普鲁士克虏伯公司利用其先进冶金技术,炼制出了适于制造后膛炮的炮钢,他们还发明了气密性极好的横楔式炮闩,从而制造出了性能优异的大口径线膛后装钢炮。
普法战争开始后,面对法军的青铜前膛野战炮,克虏伯的后膛炮表现出压倒性优势。拥有钢制膛线的普军FeldkanoneC/61野战炮在一般情况下每分钟可以发射6次,如果操炮士兵是训练有素的熟练炮手,那么射速还可以提高到每分钟10发。而法军的老式青铜野战炮每分钟最多只能发射2次。这意味着,在双方用相同数量的火炮进行对决时,普军在相同时间内投射的火力是法军的五倍,呈单向碾压之势,这种差距在两个工业技术相当的军队之间出现是非常罕见的,而法军恰是那个倒霉的受害者。
普鲁士FeldkanoneC/61这种6磅野战炮不仅火力投送密度远高于法军的火炮,其有效射程也达到3500米,相较于法军野战炮的2500米射程具有绝对优势。法军在承受普军炮火猛烈打击的同时,己方炮兵却无法压制敌方火力,对步兵提供掩护。在这种一边倒的战场形势下,往往不用普军步兵发起冲击,普鲁士的炮兵火力已经把对面的法军击垮了。
普法战争的惨败,让法国付出了皇帝被俘和五十亿法郎赔款的沉重代价,这个数额超过了甲午赔款和庚子赔款的总额;法国还割让洛林和阿尔萨斯,尤其让法国人感到羞辱是德皇居然在法国凡尔赛宫登基。这样致命的打击,使一向骄傲地以欧陆霸主自诩的高卢雄鸡痛彻心扉,痛定思痛后,他们做了全方位总结和反思,在武器装备方面,则决心研制一门可以压倒克虏伯火炮的野战炮。
在法国炮兵专家约瑟夫·艾伯特中校主持下,这种新式75毫米野战炮由施奈德公司于1897年研制成功,这就是75ABS1897式野炮。这门炮的诞生,在世界火炮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因为它使用了一项颠覆性技术--液压驻退复进机构,这一技术使75ABS1897成为世界上第一门管退炮。
在此之前,火炮的炮管与炮架是刚性连接的,火炮发射时的后座力会将炮身往后推离炮位,这就是架退炮,北洋水师定远舰和镇远舰上的主炮就是这种架退炮。这种火炮发射后,士兵要拼尽全力将沉重的火炮推回原位,对炮兵身体素质要求极高,更麻烦的是,火炮移位后,原来标定的瞄准射表参数全部无效,需要重新计算弹道诸元,火炮射速因此受到限制。75ABS1897的炮管与炮架则是柔性连接,火炮的后座力由驻退机构吸收,发射后,炮架仍在原地,无需重新装定诸元,射击精度得到保证,士兵体力也大大节省,射速更因此得到了革命性提高,平均每分钟可以发射十五次、最高可达恐怖的每分钟三十发。由于炮架不再需要承受巨大的后坐力,其重量得以减轻,火炮全重不到1.5吨,便于野战机动,可以伴随步兵进行火力支援,机动性和火力达到了难得的平衡。75ABS1897一出现就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野战炮,法军对它更是爱不释手,浪漫的法国人以“七五小姐”来表达他们对这种火炮的爱。
法国对这种新技术视如珍宝,进行了严格保密,但是他们的老对手德国人还是得到了消息。法国拥有的先进火炮,很可能抹平甚至逆转德国的炮兵技术优势,这个情报让德军非常焦虑,他们不惜一切手段,希望得到这项技术。
1894年 9月,法国爆出间谍案,法军总参谋部一名出生于阿尔萨斯的犹太裔军官德雷福斯,被指控向德国武官出卖军事机密,其中包括有关“七五小姐”的重要技术信息。1894年12月22日,德雷福斯被军事法庭判处终身监禁,并押往属圭亚那附近的魔鬼岛服刑,法国社会因此掀起了反犹浪潮。
但是一年后,案情发生逆转,1896 年3月,新任情报处长皮卡尔指控情报处副处长亨利诬陷德雷福斯,并指出真正的罪犯是亨利的朋友埃斯特哈齐,他要求将案件重审。然而1898 年1月,军事法庭经过秘密审讯后,宣布埃斯特哈齐无罪。这一审判结果激起了公众的愤怒。1月14日,大文豪左拉发表了致总统的公开信《我控诉》,要求重审德雷福斯案件的呼声成为一次社会运动,法国不同民众群体在这一案件上的尖锐对立,使法国社会被严重撕裂。最后亨利诬陷德雷福斯并伪造证据的真相败露,被捕后供认罪行,不久在狱中自杀,埃斯特哈齐逃往英国。
1900年,法德两国参加了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七五小姐”首次在实战中亮相,德军目睹了她的凶猛火力,受到了深深地震撼,并马上着手研制可以克制“七五小姐”的新式野战炮。但是直到五年后,才推出了第一门77毫米速射炮,然而这门炮的射速每分钟只有六至七发,性能上仍远不如“七五小姐”。
“七五小姐”的曝光,顿时引领了世界火炮发展潮流,形成了速射炮万能的理念,英俄等国开始研制自己的速射炮,美国、意大利、波兰、日本等国则纷纷引进技术进行仿制,法国借机大量出口,产销量达两万余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军右翼朝巴黎发动猛攻,却在马恩河遭到法军猛烈反击,从9月5日激战至12日,德军损失22万人后被迫撤退,德军企图以39天击败法国的“施里芬计划”破产。法军能在马恩河战役中击败德军,“七五小姐”交织出的炙烈火网发挥了关键作用。
然而,马恩河战役后,双方陷入对峙,战线静止,堑壕战成为主要作战形式,在这样的战场环境和作战模式下,“七五小姐”的优势不能发扬,劣势却显露无遗。这门炮的弹道平直低伸,无法攻击躲在壕沟中的德军以及隐蔽在反斜面后的德军炮兵,而德国炮兵的150毫米榴弹炮倚仗弯曲弹道和长射程可以打击法军堑壕。堑壕和铁丝网密布的战场使“七五小姐”的机动性受到限制,无法对德军实施抵近射击,处于单方面挨打的尴尬境地,法军炮兵再次落入下风,速射炮万能论被实战结果打破,法军不得不用大口径榴弹炮取代了“七五小姐”战场压制火力的地位。
“七五小姐”虽然被证明不适合用于阵地战,但在一战中,其野战机动性是最为优秀的,为了进一步发扬这一优势,法军还努力使其实现摩托化机动。当时的火炮大多由畜力拉动,但法国在一战前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四驱卡车,在一战爆发后又推出了一种轻型火炮牵引车。这种自重4吨的35马力牵引车,专门用于牵引“七五小姐”这样的轻型火炮,使其可以迅速地部署到战场上的任何地方。
1915年,法国在火炮摩托化方面更进一步,将“七五小姐”装载于经过改装的美制杰弗里卡车上,由牵引变成了车载机动。后来法国开发出凯撒卡车炮,再次引领当代火炮发展的潮流,应该与当年在“七五小姐”摩托化改装过程得到经验和启发不无关系。
“七五小姐”与中国也有过交集,只是以前鲜为人知,直到被《亮剑》中李云龙的一声怒吼叫响了名头。攻打平安县城时,打红了眼的李云龙大喝一声“二营长!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呢?给我拉上来!”这意大利炮,就是“七五小姐”,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被国军称为“法七五”。
一战结束后,淘汰下来的“七五小姐”数量很大,被当做二手军火到处甩卖。虽然这是十九世纪的火炮,但在二十世纪前期,其性能仍很优秀,许多国家都有进口。1932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也购买了数十门,并对其性能很满意,一度计划自行生产,将其作为炮兵建设的主力装备来部署。当时的上海兵工厂虽然可以制造75毫米口径的野炮,但因管理落后、配套困难、资金缺乏等原因,产量很低,每月只能生产一门。一二八事变爆发后,这个厂被肢解撤迁,民国政府也就失去了生产这种规格火炮的能力,后来转向与德国合作,引进德式105毫米的火炮。事实上,“七五小姐”也确实不适合中国当年的国情,如此高的射速,需要消耗大量弹药,当时的国力根本无法承受这种消耗。
“七五小姐”在中国的数量虽然不多,但战场上多次出现它的身影,在1944年八月的豫湘桂战役中,就有一名西方记者目睹了这种火炮,他在战地日记中写到:“当发起进攻时,他们得到了两门大炮负责支援,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生产的75毫米炮。”显然,这种火炮就是“法七五”。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装备并不统一,除了中央军外,地方部队都是各行其是,云南的滇军从钢盔到枪炮都是法式的,所以也装备了一部分“七五小姐”。至于将其称为“意大利炮”,应该是一部分意大利仿制的“七五小姐”流入了中国战场,也可能是意大利转卖给中国的二手“七五小姐”,因其来自意大利,或者炮身刻有意大利文,就被误以为是产自意大利。
由于当时国军严重缺乏火炮,数量稀少的“意大利炮”更是宝贵,在1944年五月的洛阳保卫战中,一位炮兵营长就因为丢失了几门“意大利炮”而被军事法庭枪毙,所以条件艰苦的八路军很难得到这种炮极其所配弹药,《亮剑》中关于“意大利炮”的情节,在真实的历史中出现的可能性很小。
历史上,法国在火炮的研制和创新方面一直独具特色,从拿破仑炮到“意大利炮”,再到当代的凯撒卡车炮,都开创了新的理念,引领了发展朝流,体现了一个军工强国的底蕴。
广义上的"阿姆斯特朗炮"是泛指由19世纪英国著名火炮专家Sir William Armstrong所建立的阿姆斯特朗公司所开发的一系列大中口径火炮.该炮在日本家喻户晓,与日本近代史有巨大渊源,同时与我国也有巨大渊源.
首先,1854年美国的佩里将军率领美国东印度舰队抵达江户附近的浦贺,以完全武力威胁的姿态签订了《日美和平友好条约》.在此之前的1953年7月佩里也曾来访并要求缔结通商合约.东印度舰队的巨大蒸汽铁甲船完全瓦解了日本政府的信心,以至于毫无抵抗的接受了通商要求.当时东印度舰队所装配的,正是武器史上赫赫有名的阿姆斯特朗炮前期型号.这种先进的火炮给日本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此后,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的第一次大战争——甲午战争中,给自己的军舰大批量装配了阿姆斯特朗炮族的最先进型号——阿姆斯特朗120mm速射炮(mk1),重创了当时的北洋水师,给中国人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而其实当时李鸿章比日本更早意识到这种武器的可怕,便早早要求大规模装配.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克虏伯炮有药无弹,阿姆斯特朗有弹无药".)
1895年5月,由于阿姆斯特朗速射炮在甲午海战中的优秀表现,日本政府授予阿姆斯特朗公司主席威廉·阿姆斯特朗爵士二等旭日勋章.
所以,在第一个对阿姆斯特朗低气压喷射式阿姆斯特朗炮的评价中,说江户开国事件中它是主角,其实是真正的史实,并非玩笑.
附(动画截图):
新式安式回旋喷气加速安式回旋炮原型
经桂&长谷川作品的借鉴而改良之后的新式安式回旋喷气加速安式回旋炮
TS...(改良版正面图)
最后被拆下来用作...攻击其它作品....- -.
37mm速射机关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年
口径:37mm
炮管长:40倍口径
弹丸重:0.450kg
发射速度:120发/分钟
最大射程:3500m
47mm速射机关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年
口径 :47mm
炮管长:45倍口径
弹丸重:1.5kg
发射速度:80发/分钟
最大射程:4200m
1902年式60mm速射山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02年
口径:60mm
炮管长:27倍口径
弹丸重:3kg
弹药初速:300m/sec
发射速度:8发/分钟
重量:700kg
最大射程:4200m
1896年式克虏伯85mm野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96年
口径 :85mm
炮管长:27倍口径
弹丸重:6.8kg
弹药初速:465m/sec
最大射程:8000m
1906年式克虏伯88mm速射野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06年
口径:88mm
炮管长:30倍口径
弹丸重:7kg
弹药初速:670m/sec
发射速度:16发/分钟
最大射程:7500m
1886年克虏伯120mm重榴弹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86?年
口径:120mm
炮管长:23倍口径
弹丸重:21kg
弹药初速:273m/sec
最大射程:5800m
1904年克虏伯120mm长管加农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04年
口径:120mm
炮管长:40倍口径
弹丸重:21kg
发射速度:5发/分钟
最大射程:12000m
1894年克虏伯150mm加农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94年
口径:149.1mm
炮管长:35倍口径
弹丸重:45kg
弹药初速:690m/sec
发射速度:5发/分钟
最大射程:10500m
1894年克虏伯150mm加农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94年
口径:149.1mm
炮管长:35倍口径
弹丸重:45kg
弹药初速:690m/sec
发射速度:5发/分钟
最大射程:10500m
1902年克虏伯式150mm长管加农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02年
口径:149.1mm
炮管长:40倍口径
弹丸重:41kg
弹药初速:881m/sec
发射速度:5发/分钟
最大射程:12500m
1885年克虏伯式210mm重型加农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85年
口径:210mm
炮管长:30倍口径
弹丸重:108kg
弹药初速:505m/sec
发射速度:2发/分钟
最大射程:10800m
1894年克虏伯式210mm重型速射加农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94年
口径:210mm
炮管长:35倍口径
弹丸重:108kg
弹药初速:500m/sec
发射速度:3发/分钟
重量:108kg
最大射程:13400m
1894年式克虏伯240mm重型加农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94年
口径:240mm
炮管长:35倍口径
弹丸重:215kg
弹药初速:530m/sec
发射速度:2发/分钟
最大射程:11500m
1904年式克虏伯280mm重型榴弹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04年
口径:280mm
炮管长:12倍口径
弹丸重:260kg
弹药初速:335m/sec
发射速度:1发/分钟
最大射程:9500m
1913年75mm山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3年
口径:75mm
炮管长:14倍口径
高低射界:-10度~+15度
水平射界:8度
弹丸重:5kg
弹药初速:275m/sec
重量:275kg
最大射程:3150m
37mm自动速射机关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年
口径:37mm
弹丸重:0.45kg
弹药初速:550m/sec
重量:757kg
最大射程:2750m
1898年克虏伯70mm山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98年
口径:70mm
炮管长:14倍口径
高低射界:-10度~+20度
弹丸重:4.3kg
弹药初速:280m/sec
重量:280kg
最大射程:3800m
1908年克虏伯75mm山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08年
口径:75mm
炮管长:17倍口径
高低射界:-7度~+38.5/30度
水平射界:5度
弹丸重:5.3kg
弹药初速:300m/sec
重量:529kg
最大射程:5750m
1873年8cm轻型野战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73年
口径:78.5mm
高低射界:-15度~+18度
弹丸重:5.07/5.53/5kg
弹药初速:465m/sec
重量:892.5kg
最大射程:6800(2500/400)m
1873/1888年9cm野战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73/1888年
口径:88mm
高低射界:-15度~+18度
弹丸重:7.5/7.42kg
弹药初速:442m/sec
重量:1308kg
最大射程:6500/6600m
1896年7.7cm野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96年
口径:77mm
炮管长:27?倍口径
水平射界:8度
弹丸重:6.85kg
弹药初速:465m/sec
重量:1728kg
最大射程:8000/5000m
1896年改进型77mm野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4?年
口径:77mm
炮管长:27.3倍口径
高低射界:-13度~+15度
水平射界:8(40?)度
弹丸重:6.85kg
弹药初速:465m/sec
重量:925kg
最大射程:7800/8300m
1916年77mm野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6年
口径:77mm
炮管长:35倍口径
高低射界:-10度~+40度
水平射界:4度
弹丸重:7.2/5.89kg
弹药初速:545/602m/sec
重量:1325kg
最大射程:9100/10700m
1906/1912年75mm野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06/1912年
口径:75mm
炮管长:27?倍口径
高低射界:-12度~+18.5度
水平射界:7度
弹丸重:6.5kg
弹药初速:510m/sec
重量:1016kg
最大射程:7600m
1898年105mm轻型榴弹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98年
口径:105mm
炮管长:16倍口径
高低射界:-10度~+40度
水平射界:4度
弹丸重:15.7/12.8kg
弹药初速:302m/sec
重量:1090kg
最大射程:5900/7000m
1898/1909年105mm轻型榴弹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09年
口径:105mm
炮管长:16倍口径
高低射界:-10度~+40度
水平射界:0度
弹丸重:15.8kg
弹药初速:302m/sec
重量:1225kg
最大射程:6300m
1893年150mm重型野战榴弹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93年
口径:149.7mm
炮管长:11?倍口径
高低射界:0度~+65度
水平射界:0度
弹丸重:42kg
弹药初速:280m/sec
重量:2189kg
最大射程:6050m
1902年150mm重型野战榴弹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03年
口径:149.7mm
炮管长:12倍口径
高低射界:0度~+42度
水平射界:4度
弹丸重:42kg
弹药初速:325m/sec
重量:2035kg
最大射程:7450m
1891年88mm海军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一战后
口径:88mm
炮管长:30倍口径
弹丸重:11.3kg 其余不详
105mm海军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一战后
口径:105(105.2?)mm
炮管长:40?45?35?倍口径
高低射界:?度~+38度
水平射界:0度
弹丸重:17.4kg
弹药初速:(600~650)m/sec
重量:约4000kg
最大射程:约12000m
1913年150mm重型野战榴弹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4年
口径:149.7mm
炮管长:14倍口径
高低射界:-11(0?)度~+42(45?)度
水平射界:5度
弹丸重:42kg
弹药初速:365m/sec
重量:2135kg
最大射程:8500m
1917年150mm重型野战榴弹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7年
口径:149.7mm
炮管长:17倍口径
高低射界:-11(0?)度~+42(45?)度
水平射界:5度
弹丸重:44(40.8?)kg
弹药初速:365/377m/385sec
重量:2210/2250kg
最大射程:8500/8800/8675m
1916年105mm轻型野战榴弹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6年
口径:104.9mm
炮管长:22倍口径
高低射界:-10度~+40度
水平射界:4度
弹丸重:15.7kg
弹药初速:400(395?)/427m/sec
重量:1380(1490?1525?)kg
最大射程:8400/9700(9225?11000?)m
1917年105mm轻型野战加农榴弹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7年
口径:104.9mm
炮管长:20?倍口径
弹药初速:361.5(316.5?)m/sec
最大射程:10000m
1899年10cm加农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99?年
口径:105.2mm
炮管长:30倍口径
重量:2640kg
最大射程:10200m 其余不详
1904年10cm加农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04年
口径:105.2mm
炮管长:29.8倍口径
高低射界:?度~+00度
水平射界:20(4?)度
弹丸重:16.1/18.75kg
弹药初速:551/560m/sec
重量:2800kg
最大射程:10200/12700m
1914年10cm加农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5年
口径:105.2mm
炮管长:35倍口径
高低射界:?度~+45度
水平射界:6度
弹丸重:18.75kg
弹药初速:583/585m/sec
重量:2820kg
最大射程:11400?/13100m
1917年10cm加农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7年
口径:105.2mm
炮管长:45倍口径
高低射界:-2(0?)度~+45度
水平射界:6度
弹丸重:18.75kg
弹药初速:650m/sec
重量:3200kg
最大射程:14100/16500m
1879年120mm重型加农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79年
口径:120mm
炮管长:23倍口径
最大射程:7220m 其余不详
1892年150mm加农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92年
口径:149.1mm
炮管长:30倍口径
高低射界:-4度~+40度
水平射界:0度
弹丸重:42.3/44kg
弹药初速:495m/sec
重量:6015kg
最大射程:10000/12000m
1909年135mm加农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09?年
口径:135mm
炮管长:35倍口径
高低射界:-5度~+26度
水平射界:4度
弹丸重:42kg
弹药初速:695m/sec
重量:6730/6838kg
最大射程:16500m
105mm要塞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一战后
口径:105mm
炮管长:35倍口径
弹丸重:20.2kg
弹药初速:512m/sec
重量:82000kg
最大射程:10120m
150mm40倍口径重型加农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一战后
口径:149.1mm
炮管长:40倍口径
高低射界:-5度~+20度
水平射界:60度
弹丸重:44.2kg
弹药初速:750m/sec
重量:11820kg(炮重)+7450kg(发射平台重)
最大射程:18700m
1916年150mm重型加农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7年
口径:149.3mm
炮管长:42.7倍口径
高低射界:?度~+42度
水平射界:8度
弹丸重:52.5kg
弹药初速:749m/sec
重量:10140kg
最大射程:22800m
1899年210mm重型榴弹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99年
口径:211mm
炮管长:10倍口径
高低射界:+6度~+70度
水平射界:0度
弹丸重:83/120kg
弹药初速:350/308m/sec
重量:4820kg
最大射程:8200/7200m
1910年210mm重型榴弹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0年
口径:211mm
炮管长:12倍口径
高低射界:+6度~+70度
水平射界:4度
弹丸重:120kg
弹药初速:367m/sec
重量:7380kg
最大射程:9400m
1916年210mm重型榴弹炮(长腿迫击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6(1917?)年
口径:211mm
炮管长:14.6倍口径
高低射界:+6度~+70度
水平射界:4度
弹丸重:120kg
弹药初速:394m/sec
重量:7550kg
最大射程:10200m
280mm40倍口径列车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一战后
口径:280mm
炮管长:40倍口径
高低射界:0度~+45度
水平射界:8度
弹丸重:273kg
重量:150560kg
弹药初速:830m/sec
最大射程:29260m
1905年克虏伯120mm榴弹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05年
口径:120mm
炮管长:10(12?)倍口径
高低射界:-5(0?)度~+65(42?)度
水平射界:5(0?)度
弹丸重:20kg
弹药初速:275(273?)m/sec
重量:1120(1257?)kg
最大射程:5800(5680?)m
1918年式37mm反坦克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8年(事实上还没来得及装备)
口径:37mm
炮管长:780mm
高低射界:-6度~+9度
水平射界:21度
弹丸重:0.46kg
弹药初速:435m/sec
重量:175kg
最大有效射程:300m
穿甲力:200米距离以90°射入角击穿15毫米厚装甲。
1914年式77mm高射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4年
口径:77mm
炮管长:27倍口径
高低射界:-5度~+70度
水平射界:360度
弹丸重:6.2(6.85?)kg
弹药初速:460(485?)m/sec
重量:1138(2500?)kg
最大射程:8025m
最大射高:3050m?
1916年77mm野炮改式高射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6年以后
口径:77mm
炮管长:35倍口径
弹丸重:6.1kg
弹药初速:600m/sec
重量:1240kg
最大射程:10300m
最大射高:?m
1916年式77mm高射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6年
口径:77mm
炮管长:30倍口径
弹丸重:6.8kg
弹药初速:465m/sec
重量:1350kg
最大射程:8025m
最大射高:约3000m
1917年88mm高射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7年
口径:88mm
炮管长:46倍口径
高低射界:?度~+70度
水平射界:360度
弹丸重:9.4kg
弹药初速:785(718?)m/sec
重量:4983kg
最大射高:6800m
巴黎大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一战期间
口径:210mm
炮管长:176倍口径
高低射界:0度~+55度
水平射界:360度
弹丸重:119.7kg
弹药初速:2000m/sec
重量:750000kg
最大射程:122000m
280mm岸防重型榴弹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世纪90年代
口径:280mm
炮管长:12倍口径
高低射界:0度~+70度
水平射界:360度
弹丸重:350kg
弹药初速:379m/sec
重量:37000kg
最大射程:11400m
"Big Bertha"重型榴弹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06年
口径:420mm
炮管长:14倍口径
高低射界:+40度~+75度
水平射界:4度
弹丸重:820kg
弹药初速:425m/sec
重量:43285kg
最大射程:9375m
"Max E"铁道/岸防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一战期间
口径:380mm
炮管长:17.05m
减震器以上长度:31.61m
高低射界:-5度~+55度(中轴上),-5度~+18.5度(轮上)
水平射界:4度
弹丸重:400kg
弹药初速:800m/sec
重量:274333kg
最大射程:47500m
克虏伯1903年75mm野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03年
口径:75mm
炮管长:30倍口径
高低射界:-8度~+16度
水平射界:4度
弹丸重:6.547kg
弹药初速:500m/sec
重量:1070kg
最大射程:8000m
7.6cm轻迫击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4年
口径:75.8mm
炮管长:5.2倍口径
弹丸重:4.5kg
重量:101kg
最大射程:1000m
7.6cm改进型轻迫击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6年
口径:75.8mm
炮管长:5.2倍口径
弹丸重:4.5kg
弹药初速:121m/sec
重量:150kg
最大射程:1300m
91mm轻迫击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4年
口径:91.3mm
弹丸重:4kg
最大射程:300m 其余不详
17cm中型迫击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3?年
口径:175mm
炮管长:3.8倍口径
弹丸重:42/51.2kg
弹药初速:58m/sec
重量:483kg
最大射程:1000/900m
17cm中型改进式迫击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7年
口径:175mm
炮管长:4.5倍口径
弹丸重:42/51.2kg
弹药初速:80m/sec
重量:558kg
最大射程:1600/1150m
"Ehrardt"式24.5cm迫击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4年
口径:245mm
炮管长:3倍口径
弹丸重:20/30/40kg
最大射程:225/190/160m 其余不详
"IKO"式24cm迫击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5?1917?年
口径:240mm
炮管长:5.25倍口径
弹丸重:92kg
重量:590kg
最大射程:1200m
"Albrecht"式24cm迫击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5?1917?年
口径:240mm
弹丸重:92kg
重量:1600kg
最大射程:2000m
"SMW"式25cm重迫击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0年
口径:245mm
炮管长:3倍口径
弹丸重:61/94kg
弹药初速:51m/sec
重量:570kg
最大射程:820/550m
"SMW"式改进型25cm重迫击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6年
口径:245mm
炮管长:5倍口径
弹丸重:94kg
弹药初速:67m/sec
重量:760kg
最大射程:12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