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重器
1、载人空间站;2、航空母舰;3、中国高铁;4、北斗卫星系统;5、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6、世界最大模锻液压机;7、世界最大的水平转臂式起重机;8、天鲲号挖泥机;9、大直径盾构机第一,载人空间站;10、深海勇士。
没有第一名。只评出年度特别贡献品牌,十大国之重器品牌及十大国品之光品牌。
经中国日报网查询,2022年强国盛典中国药集团、中国科兴获选年度特别贡献品牌。中远海运、中国一汽、中国三峡集团、中国邮政、中国建筑、中国移动、中国船舶、中粮、华为、招商局(以品牌笔画为序)获选十大国之重器品牌。中国银联、飞鹤奶粉、宁德时代、吉利控股、安踏、京东集团、贵州茅台、娃哈哈、格力电器、海尔获选十大国品之光品牌。年度特别贡献品牌彰显企业的责任与担当。十大国之重器品牌彰显中国经济的高度和强大影响力。十大国品之光品牌展示中国经济的温度和创新力。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品牌强国盛典于2022年2月21日播出,活动推选出十大国之重器品牌、十大国品之光品牌以及年度特别贡献品牌。
1、中国高铁
截至201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7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的66.3%,可以被视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冠军”。到2020年,中国铁路网规模将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铁3万公里。届时中国将建成以“八纵八横”主通道为骨架、区域连接线衔接、城际铁路补充的现代高速铁路网。
2、天鲲号
由中国自主设计研发的新一代国之重器——“天鲲号”自航绞吸挖泥船日前成功下水。“天鲲号”全船长140米,型宽27.8米,型深9米,最大挖深35米,绞刀电机最大功率可达7500千瓦。作为目前亚洲最大最先进的绞吸船,中国自航绞吸挖泥船的自主研制实力再一次让世人惊叹。
3、蛟龙号
中国首个载人潜水器,已经经过10年的研制和试验,几年来“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相继完成了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海试。2012年7月,“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实验海区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实现了中国深海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重大跨越。
4、北斗导航
作为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可以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20世纪后期,卫星导航系统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应运而生:2000年年底,北斗一号系统为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年底,北斗二号系统为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前后,北斗全球系统将为全球提供服务。
5、长征五号
作为绿色环保无污染的全新火箭,有20层楼高,箭体直径达到5米,不仅成为我国最高、体积最大的火箭,也成为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它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25吨,比现役火箭运载能力提高了2.5倍以上。火箭上配备的三种全新大推力发动机,分别摘得我国“最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最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和“比冲性能最高的火箭发动机”三个桂冠。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中国制造,让你见识这些国之重器
蓝鲸号全长241米,宽50米,型深20.4米,是目前单臂起重能力最大的起重船。总重64110吨,起重吊梁高98.1米,最大起重能力7500吨。它既可以将吊具深入水下150米,又可以将重物提升到水上125米。最高点130米,相当于40多层楼高,最高起重高度可达110米;整个浮吊船可同时容纳300人食宿作业,并设有直升机停机坪,自航速度达到11个节级。它的一大特点就是起重臂可以放倒或旋转,十分灵活。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天宫一号整器结构完整,运行轨道仍在持续、密切跟踪监视之中,平均轨道高度约370公里,而且正以每天100米的速度衰减,预计2018年“受控”坠落,残骸落入指定海域。2018年4月2日8时15分左右,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
水陆两栖飞机AG600主要用于水陆两栖,拥有执行应急救援、森林灭火、海洋巡察等多项特种任务的功能。飞机采用了单船身、悬臂上单翼布局型式;选装四台WJ-6发动机,采用前三点可收放式起落架。这是中国新一代特种航空产品代表作。鲲龙-600是中国低档水栖飞机水轰5时隔30多年的继任者。是世界在研最大的水陆两用飞机,2016年7月23日总装下线(一期产品),原预估最大平飞速度555公里/小时,一期产品为500公里/小时。2017年2月13日成功试车。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也是863计划中的一个重大研究专项。2010年5月至7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中进行了多次下潜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7020米。2016年5月22日,成功完成在雅浦海沟的最后一次科学应用下潜,最大下潜深度达6579米。2018年5月8日,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丁忠军透露,“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计划于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执行环球航次。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位于中国广东省伶仃洋区域内,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南环段。港珠澳大桥于2009年12月15日动工建设;于2017年7月7日实现主体工程全线贯通;于2018年2月6日完成主体工程验收;于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开通运营。港珠澳大桥的前身是原规划中的伶仃洋大桥。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澳门与中国内地之间的陆地运输通道虽不断完善,但香港与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的交通联系因伶仃洋的阻隔而受到限制;同世纪90年代末,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认为有必要尽快建设连接港珠澳三地的跨海通道,以发挥港澳优势,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1、复兴号
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是中国标准动车组的中文命名,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织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动车组列车。
2017年6月25日中国标准动车组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于26日在京沪高铁正式双向首发。北京到上海的时间最快可在3小时左右,标准速度为400(km/h)。
2、墨子号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在酒泉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中国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介绍,如果说地面量子通信构建了一张连接每个城市、每个信息传输点的“网”,那么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就像一杆将这张网射向太空的“标枪”。
3、慧眼
“慧眼”全称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HXMT),是中国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2017年6月1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慧眼”。这次发射还搭载了国内外3颗小卫星。
4、光量子计算机
2017年5月3日,中国科学院率先宣告了在该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量子计算机诞生。
这个“世界首台”是货真价实的“中国造”,为最终实现超越经典计算能力的量子计算这一被国际学术界称为“量子称霸”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专家预计,中国有望在今年年底制造出能与通用手提电脑计算能力相比拟的量子计算机。
5、C919
C919,C是China的首字母,也是中国商飞英文缩写COMAC的首字母,“9X9”寓意天长地久。其类型属于“中短程双发窄体民用运输机”,而C929是远程宽体客机。
在中国飞机史上自然是大飞机,但在当代世界客机界属中型(而大型客机是远程宽体);是中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与美国、法国等国企业合作研制组装的干线民用飞机。
陆丰14海洋石油平台
这个海洋石油开采平台的功能正如它的名字,它建设于南海的海上油田上,可以开采位于南海海底的大量宝贵海底石油资源和其他石油平台,不同的是这个海上石油平台不仅拥有开采能力,还拥有一定的处理能力,可以将挖掘上来的石油进行初步处理,降低它们的含水量和杂质含量,然后通过石油管道或油轮送往岸上的炼油厂,帮助岸上的炼油厂降低石油处理负荷,这个平台每天可以开采好几万桶石油,是如今中国南海海上石油开采的主力。
第2个是天妃一号顶管机
恐怕很多人都是第1次听说过这个装备,但其实它和此前中国火爆全网的盾构机一样都可以用来挖掘隧道,不同之处在于盾构机挖掘的隧道横截面是一个圆形,而天妃一号前方安装有好几个刀盘,通过特殊的排列,这些刀盘在工作时可以直接挖掘出一个矩形的横截面的隧道,极大提高了隧道的建设效率,据称它一次挖掘就能挖出一个4车道双向公路隧道,堪称目前中国在盾构机行业内的最强装备。
第3个是祖冲之二号量子计算机
众所周知量子计算机相比传统计算机拥有巨大的优势,而衡量量子计算机的性能的一个标准就是它同时可以操纵多少个量子比特,目前国际专家普遍认为一台量子计算机拥有50个量子比特,在执行特定算法时的效率就会超过最先进的传统超级计算机,而祖冲之2号一次可以操控63个量子比特,执行量子最短路径算法时的速度比人类现有的最快超级计算机还要快上千万倍,被公认是全球第1个实现了量子计算优越性的量子计算机。
第4个羲和号卫星
是中国在航天领域内取得的最新成就,和之间发射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类似,羲和号也是一颗探测器,只不过它的探测目标是太阳,羲和号安装有多个性能先进的太阳观测设备,可以在地球轨道上对太阳进行详细观测,测量太阳的活动强度、发射光谱等重要参数,为中国科学家提供第1手的太阳科研资料,在它之前中国还没有发射过自己的太阳探测卫星,中国科学家想使用太阳探测数据就必须向西方航天机构借,而它的发射终结了这一局面。
1、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2016年5月22日,成功完成在雅浦海沟的最后一次科学应用下潜,最大下潜深度达6579米。2018年5月8日,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丁忠军透露,“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计划于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执行环球航次。
2、港珠澳大桥
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位于中国广东省伶仃洋区域内,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南环段。
3、蓝鲸号
它既可以将吊具深入水下150米,又可以将重物提升到水上125米。最高点130米,相当于40多层楼高,最高起重高度可达110米;整个浮吊船可同时容纳300人食宿作业,并设有直升机停机坪,自航速度达到11个节级。它的一大特点就是起重臂可以放倒或旋转,十分灵活。
4、天宫一号
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天宫一号整器结构完整,运行轨道仍在持续、密切跟踪监视之中,平均轨道高度约370公里。
5、鲲龙-600
中国低档水栖飞机水轰5时隔30多年的继任者。是世界在研最大的水陆两用飞机,2016年7月23日总装下线(一期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