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吃的串串香是哪家?
1.小珺柑串串香
小珺柑串串香是一家环境不错的串串店,店内的装修很是简朴,看上去非常接地气,也很干净。
店内的锅底分滋补清汤锅、全红麻辣锅、精品鸳鸯锅、小珺柑浓香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还有这里的串串不管是荤是素,签子都是按斤称的,每斤108元。
地址:朝阳区工体北路21号永利国际购物中心F1
2.二把刀串串香
“二把刀”是一家极具文艺气息的串串香火锅店、人气超级高。所谓的“二把刀”是指店内秉承着“好菜道、好味道”这两点。这里的串串种类丰富、菜品新鲜,荤素一律9毛/串,锅底味道也是正宗的川味牛油锅,是性价比很高串串店!
地址:海淀区展春园西路2号蓟鑫大厦
3.有范儿串串香火锅
有范儿串串香火锅是一家人气较高的串串店,店内的装修很是符合店的名字——有范儿!墙上都是国安和首钢的队服,看上去很有气概。
店内的串串可选的范围也是比较多的,推荐店内的牛肉哦,味道很赞!不能吃辣的话也有鸳鸯锅可供选择。
地址:朝阳区将台路84号(朝阳区消防支队酒仙桥中队对面)。
四川地区随便一家街边的都秒杀这些排大队的网红串串。串串的精髓就在于食材的新鲜和锅底,在北京都做不到。比如,你吃过折耳根的串串吗?又鲜又嫩,好吃的很,簋街龙门阵不错,还有李嘉嘉串串香才好吃,我一直没整懂串串香与麻辣烫与火锅之间的关系。
北京好多地方全是 旅游 景点,外地人群居地,老街老巷你转过么,菜麻给你普及一下,九几年就在果子巷支大棚串串香,玉林串串最正宗的四川口味,最爱玉林串串,加麻加辣,机场生活区的玉林也不错,十里桥有个嗨串 挺好吃 和我去重庆吃的差不多。
朝阳 京旺家园这家最好的我们不错,校园主题回忆过去,味道也相当不错,最主要的两位老板都是大帅锅,亲自服务,回龙观东大街地铁站d口对过有一家六婆串串,吃过好多次了,很好吃,推荐,钢管厂五区和李佳佳目前算是吃过最好吃的,之前大悦城那边有一家,但是关门了。
菜市口菜麻不错!开了不少年了,口口相传。门脸不大,里边不小,是个小院儿。离谭嗣同故居不远,您要得空儿去尝尝,绝对不枉此行!
望京的喵小姐,特别好吃的串串香,6毛一串,环境特别好
推荐一下我个人去过的两家串串香 ! 李嘉嘉串串香(国美店)
约几个朋友一起撸串,很不错的一家店,菜品花样多,蔬菜新鲜,千层肚和鲜毛肚独特的好吃,而且服务还不错。
地址: 青年路115号国美第一城餐饮街3号院6号楼1楼2号(近大悦城)
电话: 010-52099520
人均:94元
口味:8.4
环境:7.6
服务:7.7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日 11:00-23:00
四合院麻辣烫以前”店在虎坊桥的时候就是“老主户”了,现在挪了地儿“依然”天远地远地追随着。锅底有红汤、清汤、鸳鸯几种,味道“依然那么好”;涮菜“一律五毛”,性价比“超高”,哪次不是吃得“满‘腹’而归”。生意一直“很火”,门口总有“黑压压”一群人在“等号”。无论春夏秋冬,小小的院子,房间,都摆满了桌椅,最重要的是味道,又香又辣又够味!
地址: 菜市口大街十字路口南(第一个过街天桥路西)
电话: 13811856181
人均:48元
口味:7.1
环境:5.0
服务:5.4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日 11:00-22:00
来自乐山的老温,在960万公里的国土上,用了3年的时间把自己的串串做到了全国知名,执着于乐山味,“我想把乐山的一切都搬到全国去”。
赵雷的《成都》红了,一夜之间它出现在了在城市的街头,在酒馆,在草地,在身边的每一个角落。赵雷成了全世界的赵雷,他用自己的故事,打动了所有人。
成都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在这座城里,形形色色的人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他们的情愫。赵雷说的,《成都》是他写给这个第二故乡的情书。
在老底子人的口中有句话叫:“少不入蜀”。说的什么意思?成都实在是个让人着迷的城市,少年千万不可轻易踏入。因为这里除了有蜀中美女,最神奇的莫过于任意一家餐馆,里面的 美食 就会成为你不想离开四川的理由。
20年前,年少的老温,带着为数不多的几百元存款,义无反顾的从乐山来到成都。
刚到成都的日子,正好是那年的冬天。虽然乐山也是个阴雨的城市,但是成都的湿冷还是让老温很不适应。对于成都人而言,抵御寒冷最好的方式,就是来一顿猛烈的火锅,吃到大汗漓淋,浑身舒爽。最开始老温在火锅店从服务员做起,一开始做洗碗扫地的脏活,可成都的火锅却始终让他觉得不如乐山儿时记忆中的味道。
来到成都的老温从服务员做起,做到大堂经理,最后做到店长,经过20年的沉淀、学习,老温还是忘不掉想将乐山 美食 发扬到世界的初心,于是乎老温想到了创业!拿着手里不多的启动资金,老温回想起20年来的点滴,当初从乐山农村出来,自幼家境的贫寒,年纪不大就外出务工,在餐饮行业从基层做起,从底层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终于到了自己能勉强开店的时候,做火锅?资金不够,做川菜?厨艺不深,退而求其次,他想到了巴渝特色——乐山麻辣烫,乐山麻辣烫又简称串串香,以前的串串是登不上台面的,成都当时最火的串串还是“厕所串串”。
串串起源地是乐山。小时候没钱,用几分钱买上一串魔芋一串土豆,这在当时的乐山农村就是当地孩子的一顿大餐,所以串串是老温童年最幸福的回忆;他与串串的渊源在童年就这样萌芽,所以决定做这个他热爱的品类,所谓百姓百味,百味人生,做老百姓喜欢的味道。追忆儿时的记忆;“百味记”品牌由此诞生。
2014年,首家百味记诞生;确定了项目,他在成都西门以灵活就业的方式开了一家串串店。别出心裁的用“小月君(jun为自造字)肝”作为招牌菜,说起这个“月君”字可是有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由于老温没有读过多少书,单纯的以为月+君就是吃的“郡肝”的这个“郡”字,也没有查字典,就直接自己造了个字出来!秘制的底料,新颖的菜品,勤奋吃苦的生意态度,让这家店很快火了起来,无数的餐饮同行纷至沓来,向老温讨教,他也是用心解答,一同探讨;一颗颗火种开始燃烧,如同蒲公英飞向天南海北。这便是“小月君肝”的起源。有时无心插柳,柳确成荫,老温自己也没有想到,是自己开创了串串的新纪元,不过这都是后话。
可这个时候老温却遇到了问题,串串行业的火爆,让无数的餐饮同行业纷纷改行卖起了串串,让老温才创立的百味记陷入瓶颈;而且经过无数次的试锅,老温发现市面上的铁锅、铜锅都不能完美的将食材的本质味道激发出来,直到偶然一天看到报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荥经砂罐面临失传,老温立刻驱车前往荥经,终于找到了完美烫制串串的器皿;荥经砂罐罐体带有无数气眼,气体由内而外循环,可以最大保留食材的本质,可以做到10秒沸腾开锅,恒温性极佳,不需像铁锅、铜锅反复加热,不破坏食材的营养。当具体和当地乡亲了解后,发现荥经砂锅正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保留住传承,老温决定和当地乡亲合作开厂。这就是百味记罐文化的传奇由来;百味记的每一口砂罐,都是来自雅安市荥经县六合乡古城村传承千年的店铺中定制而成。至此百味记罐文化正式确定;以一口砂罐立足,烹煮万千食材,百姓百味,都在这一口砂罐中沉浮,每个人都能在这口砂罐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味道!
《舌尖上的中国3》的播出,让来自乐山的串串香再度火了起来,老温这个正统的乐山人也十分骄傲。串串香在于麻、辣、鲜、香,百味溶于一锅,吃起来酣畅淋漓。
老温说,百味记的精髓在于三款菜品。
“大刀腰花”,每一片的腰花来自当天最新鲜最优质的腰花原材料,用大刀片成,一整片腰花在砂罐里融合特制的底料,拿出时,如鲜花般绽放。
“土鸭月君肝”,选取土鸭的月君肝,前文提过,本来没有这个“月君”字,由于老温没有读过多少书,单纯的以为月+君就是吃的“郡肝”的这个“郡”字,也没有查字典,就直接自己造了个字出来,这个典故也颇为经典。
“水牛毛肚”,水牛毛肚表面颗粒粗,有韧劲,叶片厚,也是品质最好的毛肚,每一片毛肚从屠场到上桌不超过12小时,还有毛肚专家严格把关,绿色纯天然!毛肚脆爽,每一片都是最天然的味道,久煮不老。
截止到目前,老温凭借一口砂罐砸出了串串香全国连锁,百味记小郡肝砂罐串串在全国一共有800家加盟店,遍布祖国大地,更是创立成都总部外,广西分公司、兰州分公司、西安分公司、深圳分公司、上海分公司.......在960万公里国土内,百味记旗帜飞扬。
曾有朋友问过老温,为什么不开设更多的餐饮品牌,让百味记更多元化。
“其实我是有私心的,百味记是我青春和创业的见证,百味记是独一无二的,罐文化也是独一无二。”
“这几年我也常常会回到乐山,我太喜欢乐山的生活了,文艺中带着市井,最重要的是街头 美食 足以令人垂涎欲滴。”
“真希望,能把整个乐山的 美食 搬到成都。”
“真希望,就一起让成都城市的上空也弥漫辣椒的香味。”
“不如,就让我们一起,把家乡的串串带给全世界!”
用最简单的串串打开你的味蕾,让美味的串串香勾住你的胃,这就是我对百味记的展望。
后记
串串香作为四川地区家喻户晓的 美食 ,是四川地区最具特色的传统小吃之一,也是草根 美食 文化最大众化的体现。因为它可以算是火锅的另一种形式,所以人们又常常称其为小火锅 。在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的朋友被网络上的错误信息所误导认为串串香发源自成都,其实不然串串香真正的发源地是在有着古老嘉州美称的四川乐山。
最初的串串香,锅底和菜品都非常的简单,而发展到现在几乎到了无所不涮的地步。因为串串香的鼎盛,因此发展出了繁多的种类,和各异的风味串串香在它的发源地的时候被人们称呼为“麻辣烫”,只是当它走出乐山的时候因其菜品都是用竹签穿制而成,在滚烫的锅底之中烫着吃格外的香醇,所以又有了一个名字“串串香”。
现在串串香早以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鲜明的特色遍布于全国众多城市的大街小巷,而全国各地人们所说的“麻辣烫”亦是其变体,因此我们可以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串串香的存在。串串香现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了四川味道的代表之一,成为了乐山对外的又一张 美食 名片,今年更是登上“舌尖上的中国”。
老伙计串串香还是不错的。我建议大家可以去尝一尝。在金台路地铁站边上。熬着公交总站
南锣鼓巷北边的 金串串,中午79元一位,可以试试
在串串香的发源地成都,班花串串香被誉为必吃的网红餐厅,而且全国的合作店也已经超过500家!如今北京总店落户三里屯永利国际,吃班花真的是更方便啦!
餐桌餐椅用的是小课桌小课椅,菜单被做成了考试试卷的样子,餐巾纸的盒子是新华字典,一次性围裙是一条系着的红领巾,小料碟用的是曾经的铝制饭盒,就连用餐区域也被划分为校长室、教室、图书馆、女生宿舍、操场跑道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仿佛置身中学校园。
青葱岁月的美好记忆像过电影一样在眼前呈现,让人流连忘返,再加上那些让你过嘴难忘的串串、冒菜、和成都小吃,更是不让你魂也牵梦也绕!
班花串串香为了满足各方食客的口味,把牛肉串串发扬光大,除了大家喜闻乐见的牛肉串串,还有香菜牛肉、泡椒牛肉、笋子牛肉、茴香牛肉等等……总会有几种口味适合你,再加上不锈钢饭盒里的那些毛肚、百叶、黄喉、大虾、午餐肉、鹌鹑蛋、鹅肠、鸭血、鸭舌、南瓜 , 品种多到吃不过来。
炸酥肉和香煎糍粑是吃成都串串必点的小吃,班花的炸酥肉外酥里嫩,多是瘦肉越嚼越香;刚出锅的糍粑,外皮酥脆里面软糯,蘸上黄豆粉或是红糖,好吃又安逸。
必点的还有各种冒菜,冒脑花、冒鸭血、冒牛肉、冒鹌鹑蛋,保证让你一面满头大汗,一边根本停不下来,就是这么诱惑无极限。
强烈推荐班花冰粉,好吃到没朋友,三碗不过岗!
特别喜欢门口的这个大照片,秋天的班花中学,白衣少年和他的班花,而且这个穿连衣裙的班花长的有点像郑爽,多希望搭他的少年是张翰,那些年我们心中最般配的校草班花!找点空闲,找点时间,约上你的班花,班花串串香里面坐坐,说不定还能续个前缘?!
如此有特色的班花串串香店,开一家能不赚钱吗?赶紧咨询我们吧!
八婆小院:朝阳区六里屯南街82号,每天只晚上开一次,每次都排队,味道是我在北京吃过比较好的;
喵哆哆串串香(双井店)、攀成钢小郡肝串串香(直营总店)、付小姐在成都……
这些是木子吃的比较好的,吃货还是去趟成都吧,回来之后北京的都是渣渣。
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1. 从过程上看,它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2. 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3.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4. 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提、基础),二是社会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目的、要求).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1. 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主要有"三局一所":最早的是1861年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是曾、李主办的江南制造总局.2. 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主要有"三局一厂":最早的是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3.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4.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就此开启.(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是中国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主要特征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 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 1) 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背景)2) 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背景)2. 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 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2) 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3) 这一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 (1) 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的失败;(2) 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3) 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4) 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3. 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主要表现在:1) 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 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维新思潮);3) 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潮)4) 资产阶级激进派(知识分子)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5)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6) 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1905年废除科举制,为教育体制的改革扫除了障碍.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使民国初年的教育得到了发展.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主要特征: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1.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1927-1937).如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统一货币发行权,发行了"法币",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2. 同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都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3. 抗战期间,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4. 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三、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总特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具体特征:(一) 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二) 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三) 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四) 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四、实现近代化与完成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在中国近代史上,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的发展目标是相互交叉而又同步进行的,两者是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一) 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二) 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五、中国近代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及其影响(一)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被破坏,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看,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经济了,我们称之为半封建.1. 在这种半封建的经济结构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等三种所有制.它们相互勾结,三位一体,严重地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障碍,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 2.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后虽有一定的发展,但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3. 在中国近代多元化的经济结构中还存在着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式,它是中国共产党在独立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形成的.至解放战争后期,根据地已形成了个体经济、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经济格局.在这五种经济成分中,个体经济比重最大,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比重最小. (二)近代中国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1. 它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复杂化.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交织在一起.2. 使中国社会性质特殊化.中外反动势力逐步勾结起来,使中国社会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 使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由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革命,中国民主革命经过近百年的艰苦奋斗才取得成功.4. 使中国社会的政治力量多元化:1) 形成了多元化的阶级结构和复杂的阶级关系.(1) 除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外,新增加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2) 阶级关系上,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压迫其他各个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对象;(3) 农民阶级、工人阶级深受压迫,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4) 民族资产阶级则具有两重性.2) 产生了不同的政治派别.地主阶级中有顽固派和洋务(改革)派,资产阶级中有维新派和立宪派、革命派和民主派.3) 出现了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国民党、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等.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过程和历史地位(一)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1. 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2. 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包括买办手工业主),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3.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它毕竟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实力薄弱,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它使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性.(二)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 其上层维新派发动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2. 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三)短暂繁荣:(1912――1919)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次发展的机会.1. 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2. 这一时期,由于辛亥革命胜利的鼓舞以及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并存,一起成为两大思潮,3. 涌现了一批代表人物.如张謇、周学熙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等.4. 但好景不长,世界大战的结束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趋势.这说明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因素(特别是在近代前期),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国民经济就不可能得到正常发展. (四)日益萎缩:(1927-1937-1945-1946-1949)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1.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在沦陷区的野蛮掠夺,四大家族在国统区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有明显优势,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破产.2.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了进行内战,空前出卖国家主权.1946年11月,国民党同美国签订了所谓《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导致美国货充斥中国市场,民族工商业受到沉重(毁灭性)打击.(五)获得新生:(建国以后)1. 建国初期(1949-1952),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2. 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我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法,采取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以及付偿定息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成功地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3. 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1. 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 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3. 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4. 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七、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一)先天的不利条件:1. 资金准备不足,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缺乏资金储备2. 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3. 人才准备不足,只有经济型的人才,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4. 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二)面临三大政治障碍:1. 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1) 西方列强依据不平等条约取得的关税协定、海关管理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特权,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资本主义始终得不到正常的充分的发展2) 帝国主义还和中国封建主义结合起来,支持反动派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支柱2. 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中国封建专制统治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的政治制度特别完善,封建的意识形态特别顽强.当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清朝统治者并没有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清醒过来,反而愚昧无知,不思进取,白白延误了20年的宝贵时间.3.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在中国资本中,官僚资本占有压倒优势,民族工业无力与之抗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日、美等帝国主义势力和官僚资本的摧残、压迫下,日益萎缩. (三)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1. 从道路上来看,欧美各国的工业化一般是从轻工业开始,而后延伸到重工业.在工业化的同时,农业都有一个相应的较大变化,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中国的近代化在从重工业领域中开始后,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拖了工业化的后腿.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工业化开始之前,资产阶级都通过政治革命掌握了统治权,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中国的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最终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2. 从决策上来看,历届统治者都没有把知识结构的变革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致使中国在长时期内一直是一个文盲半文盲的国家.缺乏现代知识的推动,使中国的近代化一直为缺少人才、技术而困扰.由于历届政府都代表了反动落后的阶级,违背广大人民的利益,不可能从发展生产力的主观愿望出发来制定内外政策,因而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正常进行. 3. 从环境上来看,战争和革命不断,使中国政局(社会环境)长期动荡.八、中国近代化的启示(一)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后,中国的近代化才迎来新纪元.(二)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也正是对外开放,使中国得以吸收和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一切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使中国走向世界.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中国近代化的启动与发展过程,充满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每一次斗争都是对封建思想的批判,都使价值观念得到逐渐更新.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地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清除它的影响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四)知识结构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其中,科技和教育水平是衡量知识结构变革程度的基本内容.欧美等国的近代化过程贯穿着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而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发展起来.日本在明治维新中一开始就宣布要"求知识于世界",确立教育作为立国之本的国策.在30年左右的时间里,造就了一个庞大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为日本的现代化源源不断地输送强大的动力.而在中国,直到1905年才废除科举制,开始建立新式的教育体制.新中国建立前,知识结构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它仍然是一个文盲和半文盲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仍然是一个和现代知识隔膜的国家.由此可见,国家要富强,经济要发展,首先是教育要先行.科教兴国是实现中国四个现代化的科学决策.九、新中国的工业发展(一)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首先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国营经济,奠定了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随后在国营企业开展了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二)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执行"一五"计划建设,到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工矿业成就突出,鞍钢无缝钢管厂、第一汽车制造厂、飞机制造厂、沈阳机床厂等建成投产.交通运输方面新建了宝成、鹰厦等铁路30多条,建成武汉长江大桥,及康藏、青藏和新藏公路等.(三)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我国工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现在我国已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近代化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地主阶级洋务派进行洋务运动,客观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刻影响
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资产阶级激进派进行了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它们源于同一单词“modernization”,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在中国,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地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消除它的影响任重而道远。
扩展资料:
把中国建成现代化强国,是中国人民为之奋斗了几代人的夙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令人振奋。在世界现代化发展史中准确把握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方位,明确中国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和定位,可以以高度自信向着既定目标前进。
现代化的起点在西欧。西欧在中世纪是一个落后地区。从15、16世纪交接前后开始,西欧进入现代化进程。人们通常认为,西方的力量来自工业化,因此把工业化看作现代化的唯一内容。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现代化不等于工业化,现代化的起点也不在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发生之前的西方社会已经历了许多变化,推动它走上现代化道路。
我们今天知道的许多历史事件,如城市的再生、商业的兴起、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殖民扩张等,都在深刻改变西方社会的过程中推动了现代化进程。最重要的变化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它结束了中世纪的分裂,完成了国家统一,清除了导致西欧落后的根本原因,使其在强大国家的保护下开始走向现代化。可以说,没有民族国家就没有西方的崛起,也没有西方国家的现代化。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把握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方位
(二) 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三) 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1、串串香:
起源于四川成都 ,不仅是四川地区的特色传统小吃之一,也是草根美食最大众化的体现,串串香实际上是火锅的另一种形式,所以人们又往往称其为小火锅。
2、鸳鸯火锅:
是以传统毛肚火锅的红汤卤和宴席菊花火锅的清汤卤,两者合并改制而成的四川创新火锅。此品原名“双味火锅”。为1983年重庆队参加全国第一届烹饪大赛的参赛菜品,由阎文俊取名设计、特级厨师陈志刚制作。这种火锅用铜片隔成两半,造成一个太极图形,一边放清汤卤,一边放红汤卤,入锅烫涮。
3、担担面是著名的成都小吃:
用面粉擀制成面条,煮熟,舀上炒制的猪肉末而成。成菜面条细薄,卤汁酥香,咸鲜微辣,香气扑鼻,十分入味。此菜在四川广为流传,常作为筵席点心。担担面中最有名的又要数陈包包担担面了,它是自贡市一位名叫陈包包的小贩始创于1841年。因最初是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而得名。
4、龙抄手:
创始于本世纪40年代。当时春熙路“浓花茶社”的张光武等几位伙计商量合资开一个抄手店,取店名时就谐“浓”字音,也取“龙凤呈祥”之意,定名为“龙抄手”。龙抄手的主要特色是:皮薄、馅嫩、汤鲜。抄手皮用的是特级面粉加少许配料,细搓慢揉,擀制成“薄如纸、细如绸”的半透明状。
5、夫妻肺片:
成都地区人人皆知的一款风味名菜。相传在30年代,成都少城附近,有一男子名郭朝华,与其妻一道以制售凉拌牛肺片为业,他们夫妻俩亲自操作,走街串巷,提篮叫卖。由于他们经营的凉拌肺片制作精细,风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为区别一般肺片摊店,人们称他们为“夫妻肺片”。
扩展资料:
成都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介于东经102°54′~104°53′和北纬30°05 ′~31°26′之间,全市东西长192公里,南北宽166公里,总面积146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48万亩。
东北与德阳、东南与资阳毗邻,南面与眉山相连,西南与雅安、西北与阿坝州接壤。距东海1600公里,南海1090公里,属内陆地带
参考资料:
成都-百度百科1. 从过程上看,它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 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3.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4. 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提、基础),二是社会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目的、要求)。
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
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1. 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主要有"三局一所":最早的是1861年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是曾、李主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2. 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主要有"三局一厂":最早的是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3.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4.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就此开启。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是中国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主要特征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 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
1) 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背景)
2) 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背景)
2. 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 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
2) 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 这一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
(1) 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的失败;
(2) 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
(3) 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
(4) 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3. 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主要表现在:
1) 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 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维新思潮);
3) 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潮)
4) 资产阶级激进派(知识分子)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5)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6) 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1905年废除科举制,为教育体制的改革扫除了障碍。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使民国初年的教育得到了发展。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主要特征: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1.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1927-1937)。如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统一货币发行权,发行了"法币",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2. 同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都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3. 抗战期间,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
4. 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三、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总特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具体特征:
(一) 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二) 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三) 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四) 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四、实现近代化与完成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近代史上,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的发展目标是相互交叉而又同步进行的,两者是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
(一) 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
(二) 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
五、中国近代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及其影响
(一)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被破坏,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看,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经济了,我们称之为半封建。
1. 在这种半封建的经济结构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等三种所有制。它们相互勾结,三位一体,严重地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障碍,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
2.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后虽有一定的发展,但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3. 在中国近代多元化的经济结构中还存在着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式,它是中国共产党在独立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形成的。至解放战争后期,根据地已形成了个体经济、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经济格局。在这五种经济成分中,个体经济比重最大,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比重最小。
(二)近代中国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1. 它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复杂化。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交织在一起。
2. 使中国社会性质特殊化。中外反动势力逐步勾结起来,使中国社会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 使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由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革命,中国民主革命经过近百年的艰苦奋斗才取得成功。
4. 使中国社会的政治力量多元化:
1) 形成了多元化的阶级结构和复杂的阶级关系。
(1) 除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外,新增加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 阶级关系上,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压迫其他各个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对象;
(3) 农民阶级、工人阶级深受压迫,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4) 民族资产阶级则具有两重性。
2) 产生了不同的政治派别。地主阶级中有顽固派和洋务(改革)派,资产阶级中有维新派和立宪派、革命派和民主派。
3) 出现了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国民党、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等。
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过程和历史地位
(一)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
1. 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2. 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包括买办手工业主),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
3.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它毕竟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实力薄弱,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它使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性。
(二)初步发展:(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1. 其上层维新派发动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2. 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
(三)短暂繁荣:(1912――1919)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次发展的机会。
1. 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2. 这一时期,由于辛亥革命胜利的鼓舞以及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并存,一起成为两大思潮,
3. 涌现了一批代表人物。如张謇、周学熙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等。
4. 但好景不长,世界大战的结束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趋势。
这说明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因素(特别是在近代前期),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国民经济就不可能得到正常发展。
(四)日益萎缩:(1927-1937-1945-1946-1949)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1.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在沦陷区的野蛮掠夺,四大家族在国统区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有明显优势,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破产。
2.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了进行内战,空前出卖国家主权。1946年11月,国民党同美国签订了所谓《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导致美国货充斥中国市场,民族工商业受到沉重(毁灭性)打击。
(五)获得新生:(建国以后)
1. 建国初期(1949-1952),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2. 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我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法,采取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以及付偿定息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成功地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3. 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 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 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 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 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七、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
(一)先天的不利条件:
1. 资金准备不足,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缺乏资金储备
2. 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
3. 人才准备不足,只有经济型的人才,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
4. 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二)面临三大政治障碍:
1. 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
1) 西方列强依据不平等条约取得的关税协定、海关管理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特权,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资本主义始终得不到正常的充分的发展
2) 帝国主义还和中国封建主义结合起来,支持反动派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支柱
2. 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中国封建专制统治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的政治制度特别完善,封建的意识形态特别顽强。当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清朝统治者并没有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清醒过来,反而愚昧无知,不思进取,白白延误了20年的宝贵时间。
3.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在中国资本中,官僚资本占有压倒优势,民族工业无力与之抗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日、美等帝国主义势力和官僚资本的摧残、压迫下,日益萎缩。
(三)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
1. 从道路上来看,欧美各国的工业化一般是从轻工业开始,而后延伸到重工业。在工业化的同时,农业都有一个相应的较大变化,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中国的近代化在从重工业领域中开始后,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拖了工业化的后腿。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工业化开始之前,资产阶级都通过政治革命掌握了统治权,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中国的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最终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
2. 从决策上来看,历届统治者都没有把知识结构的变革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致使中国在长时期内一直是一个文盲半文盲的国家。缺乏现代知识的推动,使中国的近代化一直为缺少人才、技术而困扰。由于历届政府都代表了反动落后的阶级,违背广大人民的利益,不可能从发展生产力的主观愿望出发来制定内外政策,因而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正常进行。
3. 从环境上来看,战争和革命不断,使中国政局(社会环境)长期动荡。
八、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一)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后,中国的近代化才迎来新纪元。
(二)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也正是对外开放,使中国得以吸收和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一切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使中国走向世界。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中国近代化的启动与发展过程,充满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每一次斗争都是对封建思想的批判,都使价值观念得到逐渐更新。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地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清除它的影响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
(四)知识结构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其中,科技和教育水平是衡量知识结构变革程度的基本内容。欧美等国的近代化过程贯穿着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而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发展起来。日本在明治维新中一开始就宣布要"求知识于世界",确立教育作为立国之本的国策。在30年左右的时间里,造就了一个庞大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为日本的现代化源源不断地输送强大的动力。而在中国,直到1905年才废除科举制,开始建立新式的教育体制。新中国建立前,知识结构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它仍然是一个文盲和半文盲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仍然是一个和现代知识隔膜的国家。由此可见,国家要富强,经济要发展,首先是教育要先行。科教兴国是实现中国四个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九、新中国的工业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首先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国营经济,奠定了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随后在国营企业开展了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二)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执行"一五"计划建设,到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工矿业成就突出,鞍钢无缝钢管厂、第一汽车制造厂、飞机制造厂、沈阳机床厂等建成投产。交通运输方面新建了宝成、鹰厦等铁路30多条,建成武汉长江大桥,及康藏、青藏和新藏公路等。
(三)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我国工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现在我国已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