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空气大炮
先拿一根很长的高压输水管 一端加一段1米左右的钢管 钢管一端和中间各加一个阀门(阀门F1连接在水管和钢管中间 阀门F2被夹在钢管中间) 然后用水泵向输水管中加水(输水管中有空气) 此时F2关闭 F1打开 输水一段时间后 高压输水管中空气被压缩到钢管和输水管一端 此时闭合FI 向钢管内放一个物体(当做炮弹)(可以是土豆一类的)瞄准再打开F2 炮弹发射
元朝貌似没有火炮,那时的炮是石字旁的”石包“。这个”石包“就是投石机。
在攻城的阵地上搭起高大的木架,以长木为杠杆,前面以重石为砝码,后面用绳索拉向地面,然后用皮兜装上”石包.弓单“,其实就是大石头,然后砍断绳索,炮弹就在杠杆的作用下拔地而起,飞向城头。
这么个东西,在当时就是高科技,在元帝国中只有少数”色目人(西域过来的信奉伊斯兰的各种白人,突厥、波斯、阿拉伯什么的在四等人中排第二等)“掌握,为蒙古帝国摧毁各国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火门枪是最早的金属管形火枪,我国古代的火铳就属于火门枪的一种。火门枪有一个铸铜或熟铁制造的枪管,枪管的低端密封,只在靠近尾端的枪管正上方留有几毫米大小的点火孔(火门),以用来点燃火药,也有的制作精良的火门枪会给火门按上可以旋转的盖子,以用来防风、防漏、防潮,这种现象在东西方都出现过,但不是主流,人们最多会在火门的周围制造出一个用来聚集火药的环形。
首先,取一块钢铁、熟铁(注意一定不能使用生铁),然后置于锻铁炉上加热,直到其红热便于加工为止。然后准备一个U形的金属模具,以用来加工枪管。
因为铁板的中部因为模具的关系,是被架空的,当铁锤打击这个部位时,铁板就会逐渐下陷。
敲打铁板的锤子也不是普通货色,而是一个特制的球面锤,这样才能更好的加工。
金属在脱离高热的热源后,很快温度就会降至室温,所以需要不断的加热→捶打→加热→捶打,这是一个非常耗费体力的活。
经过几次捶打的铁板慢慢的变成了U形,但还需要继续之前的操作。
在捶打的过程中,要随时改变铁板和模具的位置。
经过不断的捶打,铁板的两侧快要合拢了。
经过不断的敲打,铁管终于成形,但这距离工作结束还有很长路要走,某些地方的人们还会使用第二层铁板包裹枪管,也就是双层枪管,以防止枪管炸裂。接下来需要往已经成形的铁管里插入一根粗细均匀的圆铁棒,铁棒的粗细决定口径。
接着重复之前的操作,不断的加热→捶打→加热→捶打,逐渐的使铁管上合拢的痕迹消失。
这个时候就不能在继续使用原本的球面锤了,现在是时候换上凹面锤了,这个凹面锤起到的作用和模具相同,需要不断的变换位置,让大锤不断的敲打,使铁管逐渐成形。
终于经过长时间的捶打,铁管原本重合的边缘缝隙已经不见了,大小和厚度也达到了设计,这个时候就需要用普通的平面锤对铁管的形制进行定型了。
在古代,古人们不喜欢圆柱状的枪管,反而更喜欢带有棱面的枪管,因为这种形状的枪管更容易固定在枪托上。
经过整形后的铁管就可以把铁棒取下来冷却了,注意一定要让铁管慢慢冷却决不可使用冷水降温,否则铁管极易变形、变硬。
冷却后的铁管就要使用车床加工铁管内部了,钻头会把铁管内的不平之处钻的非常通透、平直。
经过几次的钻取,铁管内部已经变得非常平直了,接下来就需要打磨壁厚了,厚度均与的枪管是最好的。
最后经过上述的操作后,一根合格的火门枪枪管就基本完成了,接下来需要为火门枪配上枪尾了。
火门枪的枪尾一般使用焊接封门就行,但是为了清理方便,有一部分是用螺丝封门。
火门枪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木床式,即用一个要比枪管宽大些的枪托牢牢的把枪管固定在前段的木槽里,然后再箍上多个铁箍加固,此种火门枪的制作技术来自早期火炮,火门枪的别名手炮就源于此。
第二种是套管式或长杆式,直接将木杆插入枪管的尾銎即可,要是火门枪发射完来不及再次装填还可以当作冷兵器使用,中国的火铳、三眼铳就是其中代表。
过春节的`时候,鞭炮四处都响,有一次我和一个同伴去捡人们还没有响过的鞭炮回来制作火箭炮。
我和同伴在村庄的屋檐下制作火箭炮。我先和同伴把鞭炮一圈圈地撕开,把炮药倒进准备好的炮筒。炮药倒满炮筒后,接着把一条炮引线扎进炮筒里去,然后用一根小棍子用力地将炮药压个严实,最后把纸团赌住圆洞。
火箭炮终于做成了。我高兴地把火箭炮扎进泥土里,用火柴点然炮引线。我迫切等待着它往上飞,但它却在原地爆炸,吓坏了我们。
我们又接着做第二个火箭炮,可是又失败了。我想了想,怎么奇怪,为什么飞不起来呢?
同伴若有所思地对我说:“这一定是扎在泥土里太深了吧,要不怎么不起来呢?”眼看只够做最后一个火箭炮的材料,我们不敢马虎。我和同伴就把炮药装进炮筒,把炮引线扎进去,再把纸团赌住圆洞。这次火箭炮扎进泥土并不深。火柴被点燃了,火箭炮的炮引线起火了。火箭炮“嗖”的一声射向了空中。
看着“直上云霄”的火箭炮我们个个都被乐坏了。
指导老师:吴顺津
现代火炮身管材料都采用合金钢,通常以中碳镍铬铂系合金钢为主,也有增加少量的钒做改性钢材。
必须提到电渣重熔技术,因为像坦克炮一类的高膛压火炮对内膛的耐烧蚀性能、强度和韧性有极高的要求。这就对钢材的精炼提出超乎寻常的要求。电渣重熔就是为了满足炮钢的精炼要求而诞生的一种精炼工艺,精炼过的特种钢再经过电渣重熔可以去掉钢材中残留的少量硫、磷等对火炮强度和韧性有害的元素,使钢的纯度更高,满足火炮身管的生产要求。
炮管钢的实质是工艺:
1、钢材不是板材卷起来焊接的,也不是钢棒打孔的,而是直接铸造成管状;
2、管状的钢材,需要经过特殊的热处理和锻造工艺来均衡内部合金金相;
3、大致成型钢管,绝对不是用机械切削工具来加工的,而是用圆锥形的挤压工具扩孔,使之达到相应的尺寸(外圆是机械切削+挤压);
4、挤压成型的钢管是不会进行热处理的,原因就是炮弹发射本身就是高温,热处理最终无效;
5、现代炮管工艺还要加上镀铬,严格说来,不是仅仅镀,还有“渗”的步骤,主要是增加炮管的内部硬度、光滑度,镀、渗铬后,还要挤压、还有渗硫工艺等等,总之都是增加管内光滑度的。最新工艺,包括电渣钢、电解钢、多相钢等等。
传统而主流的斯托克式迫击炮肯定是没有膛线的,像现在高平两用迫击炮和一些比较特别的线膛迫击炮是目前来看还是少数,应该说线膛迫击炮要用额外的生产标准更合适一些吧?不过这方面我也不是很专业,有问题继续探讨吧
现代火炮身管材料都采用合金钢.常以中碳镍铬铂系合金钢为主.也有增加少量的钒做改性钢。由于炮管在火炮射击时承受的瞬间压力极大,温度极高,所以对炮管的材料要求很高,只有高强度的添加碳镍铬铂等微量元素的合金钢才能满足要求。
过去很长时间里,炮钢曾一度是中国火炮生产的“瓶颈”。因为镍是炮钢中一种不可缺少的元素。可以极大改善炮钢的韧性,但从资源上讲,中国又是一个严重缺镍的国家。于是中国人经过努力,研制成功了一系列用稀土或钒元素代替镍元素的炮钢,支持了中国的火炮生产。
扩展资料身管用来赋予弹丸初速和飞行方向;炮尾用来装填炮弹;炮闩用以关闭炮膛,击发炮弹。炮架由反后坐装置、方向机、高低机、瞄准装置、大架和运动体等组成。
反后坐装置用以保证火炮发射炮弹后的复位;方向机和高低机用来操纵炮身变换方向和高低;瞄准装置由瞄准具和瞄准镜组成,用以装定火炮射击数据,实施瞄准射击;大架和运动体用于射击时支撑火炮,行军时作为炮车运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火炮
炸膛是一件让军人十分尴尬的事情,明明瞄准的是敌人,受到伤害的却是自己。
炸膛是一种十分严重的枪械发射事故,主要原因是因为枪支没有正常闭锁或枪支制造时的质量问题以及使用劣质弹药。炸膛主要损坏的是枪管和枪机,有时甚至会危及射手的生命安全,所以,要避免炸膛,一定要采用合格的枪支和弹药,并经常进行保养,防止零件锈蚀失灵。
再简单一点来说,炸膛就是由于发射失败,弹药在发射装备上发生爆炸的现象。
那用汽油桶发射炸弹会不会炸膛呢?
说起来用汽油桶发射炸弹,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有强力发射炮怎么可能用上它呢。这种汽油桶发射炸弹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红军的一项创造性发明,这种炮也被称为飞雷筒。名字倒是挺响亮的,实际上却是非常的简陋,炮管是油桶,炮弹是炸药包,炮弹的抛射药是黑火药。
用飞雷筒也是当时的兵工厂生产能力有限,用来替代迫击炮的。 飞雷筒实际上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没有大口径火炮无法针对集群冲锋和反坦克的无奈之举。远离和迫击炮差不多。在将汽油桶盖弃掉打平,用铁丝将桶身扎几圈用来增加铁桶的抗膛压能力。
然后铁桶底部一个圆形铁皮下面压着炸药,铁圆形铁上面是炸药包,导火索和下面药包连在一起,点燃铁皮下药包,炸药包导火索引燃,并把炸药包弹出。为什么叫没良心炮,因为打倒那么准。200米射程打歪了就在自己人阵地上。
问题是迫击炮但前面是复合启动布局的水滴形,尾部有一个稳定座,所以打得准,迫击炮单位炮弹腰部有螺纹密封圈。增加迫击炮和炮弹的密封性。这一切没飞雷筒有的。这种土炮像二战时期的臼炮,是淮海战役时,由解放军官兵研发的,体现中国智慧,由废汽油筒加火药加锅盖加炸药包,以排炮形式,发射炸药包至一二百米开外,威力巨大,被称"没良心炮",被杀伤,被震晕的国民党兵斗志顿失,而且是怕得要命。
可惜,抗日时,少有汽油桶和炸药包,用汽油桶做成大炮,应该说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中临场发挥的创意之作。但是发射出去的不是弹头,而是圆形炸药包,射程也就是百十米,但是,其爆炸产生的气浪着实吓人。当时的国军还以为是苏联向共军提供了新型大炮。
那么飞雷筒容易炸膛么?
虽然简陋,飞雷筒并不容易炸膛。因为发射药般放在油桶的底部,为炸药包提供抛射的动力,和迫击炮弹一样黑火药燃烧慢,所以降底炸药炸膛的危险,还有隔离板隔开,所以基本上不炸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