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冷棚如何放风
大棚的温度调控主要通过通风换气和加温来进行。利用揭膜进行通风换气是降低和控制白天棚内气温最常用的方法,采用遮阳材料,减少大棚的受光量,也能防止棚内气温过高。
冬天,为了减少热量损失,提高气温和土温,棚膜要尽量盖严。可在大棚四周设置风障,大棚内设小棚再采用草片、无纺布、泡沫塑料等多层覆盖等措施。
也可采用加温措施提高温度,如用电热线提高土温,有条件地区可以利用工厂余热、地热水或煤炉等提高棚内温度。
镀锌管利用
为提高钢管的耐腐蚀性能,对一般钢管进行镀锌。镀锌钢管分热镀锌和电镀锌两种,热镀锌镀锌层厚,电镀锌成本低,表面不是很光滑。
吹氧焊管:用作炼钢吹氧用管,一般用小口径的焊接钢管,规格由3/8-2寸八种。用08、10、15、20或者195-Q235的钢带制作成的,为了防腐蚀,有的要进行渗铝处理。
老房子大部分用的都是镀锌管,现在煤气、暖气用的那种铁管也是镀锌管,镀锌管作为水管,使用几年后,管内产生大量锈垢,流出的黄水不仅污染洁具,而且夹杂着不光滑内壁滋生的细菌,锈蚀造成水中重金属含量过高,严重危害人体的健康。
六七十年代,国际上发达国家开始开发新型管材,并陆续禁用镀锌管。中国建设部等四部委也发文明确从二000年起禁用镀锌管,新建小区的冷水管已经很少使用镀锌管了,有些小区的热水管使用的是镀锌管。
大棚原是蔬菜生产的专用设备,随着生产的发展大棚的应用越加广泛。当前大棚已用于盆花及切花栽培;果树生产用于栽培葡萄、草莓、西瓜、甜瓜、桃及柑桔等;林业生产用于林木育苗、观赏树木的培养等;养殖业用于养蚕、养鸡、养牛、养猪、鱼及鱼苗等。
种类:蔬菜大棚、塑料大棚、透光塑料大棚、温室大棚、阳光板大棚、智能大棚、单栋温室、连栋温室、单屋面温室、双屋面温室、加温温室、不加温温室等等。
历史及作用
1957年由北京向天津、沈阳及东北地区、太原等地推广使用,受到各地的欢迎。1958年我国已能自行生产农用聚乙烯薄膜,因而小棚覆盖的蔬菜生产已很广泛。
60年代中期小棚已定形为拱形,高1米左右,宽1.5-2.0米,故称为小拱棚。由于棚型矮小不适于在东北冷凉地区应用,1966年长春市郊区首先把小拱棚改建成2米高的方形棚。但因抗雪的能力差而倒塌,经过多次的改建试用,终于创造了高2米左右,宽15米,占地为1亩的拱形大棚。
暖棚是节能日光温室的俗称,是相对于冷棚(普通塑料大棚)而言。
冷棚指的是塑料大棚,一般不需要加盖草笘,只有一层塑料薄膜,而且没有后土墙及山墙。
1、使用地点不同
暖棚是在室内、是日光温室。
冷棚是在室外。
2、构造不同
暖棚具有后土墙及山墙。
冷棚只有一层塑料覆盖。
3、设置地点不同
暖棚在寒冷地区使用。
冷棚不在寒冷地区使用。
暖棚用途广泛,可以用来农作物栽培、种子培育、幼苗培育,马、羊、猪、牛、鸡、鸭的养殖育肥,花卉栽培,冬季摄影、农家乐旅游等等。
扩展资料:
暖棚分类:
1、按墙体材料分主要有干打垒土温室,砖石结构温室,复合结构温室等。
2、按后屋面长度分,有长后坡温室和短后坡温室。
3、按前屋面形式分,有二折式,三折式、拱圆式、微拱式等。
4、按结构分,有竹木结构、钢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全钢结构、全钢筋混凝土结构、悬索结构,热镀锌钢管装配结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暖棚
百度百科-冷棚
现在建大棚一般都是包工包料。塑料薄膜拱棚,每平方在30块钱左右。
依据结构的不同,一种是带立柱的,带混凝土水泥立柱,这种稍低点不到30块,一种是全钢架(热镀锌钢架,使用20年以上)无立柱的,这种在30块左右吗,稍高一点点,高出来的也就是几根钢管的成本,增加的成本不多,目前来说,这种全钢架无立柱的最受欢迎。
不同档次和规格用料的大棚,建设花费还是不太一样的。一些特别简单的大棚,完全可以自己来搭建。
建一个普通温室注意事项
1、平整土地和放线:按照设计好的日光温室平面图,陟盘测定好方位角,确定温室大棚的四个角,温室的四个角处打瞒桩,而后确定山墙和后墙的位置。
2、筑墙:筑土墙所用的土,可以采用温室后墙外侧的土,也可以用温室前部栽培面耕层以下的土壤。
3、埋立柱、立屋架:根据图纸,确定各个立柱的位置并用石灰标出。挖30-40厘米深的坑,用石头做柱脚,以防止立柱下沉。
4、覆盖后屋面:在檩条或椽子上覆盖一层废旧的塑料薄膜。
5、建前屋面:立柱位置埋好后要前后调整,使立柱各排和各列对齐。
6、上草苫和纸被:纸被用4-6层牛皮纸做成,草苫用稻草或蒲草做成,稻草苫宽1.2-1.3米,蒲草苫宽1.5-1.6米,长度以覆盖住温室的前屋面为准。
蔬菜大棚是现在比较普及的一种种植蔬菜方式,但是搭建时大家总有很多问题没有注意到,导致某些方面很不理想。搭建大棚时有哪些要点需要注意呢?下面就看看那些方面要着重的去关注。
1、选址
选址是大棚的一个核心之一,后期种植效果及许多自然灾害都是受选址影响的。大棚的选址首先土壤肥沃是必须的,其次地势方面不能处于低洼或者容易积水的地方,土壤方面则以非砂性土壤为主,利于保温。要处于向阳的地方们不能处于风口,且地势要相对的平坦,不然极容易引起大棚的温度失衡。
2、面积
搭建的面积大家规划时基本不会很在意,觉得越紧凑越好。大棚面积应该要适当的大一些,这样中间如果有需要移动蔬菜的时候才有地方。万一发生的水灾之类的自然灾害也能有足够的排水通道。空间大了有利于空间的流通,这样让蔬菜更有更好的生活环境。还能适当的增加光照面积,让蔬菜能吸收的阳光更多。
3、材料
建设大棚时的选材是很重要的,要以高质量的材料来构建,最好能比正常的水准高20%-30%左右。一些为了节省开始的种植户已经用自己烂在田里的大棚证明了失败性。接触地面的部分尽量以木材为主,这样不容易损坏材料。选择遮盖物时除了透光性要好还要保证其保温性,这样大棚内的温度能有效的保持在比较适宜的地步。
4、防灾
防灾是大家都需要引起重视的,很多人搭建的时候都光顾着往效果方面考虑,结果一场大一点的分就让其散架了。所以固定性要好,固定点入土要深。然后就是周围的排水槽要提前准备好,要能从多个方向派出去,不能固定就往一个地方排。大棚内的土壤最好略高于周围的土壤,这样收水灾的影响会小很多。
【小结】:以上就是建设大棚时要注意的一些事项了,大棚是一个很好的方案,大家建设时不要想着给自己省钱,毕竟除了点问题损耗的钱可比你省下的多的多。欢迎随时咨询。
一、蔬菜大棚的建造
1.大棚的形式适合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蔬菜大棚一般是塑料大棚,大棚形式多种多样,按骨架材料可分为竹木大棚与钢管大棚;按大棚的栋数可分单栋大棚与连栋大棚。目前,绝大多数农户搭建的是竹木大棚,它造价低,每m2造价为5~6元,但强度较差、寿命短,仅2年左右,并具有抗灾能力弱、操作管理不便等缺点。而连栋大棚,由钢管构成,强度大(寿命长达15年)、抗灾能力强(一般能抗10级台风);棚体高大,通风采光条件好,土地利用率高,操作管理方便,但造价高(每m2造价80元以上),农户与一般企业都无法承受。单栋钢管大棚,不仅具有连栋大棚的优点,并且造价低得多,每m2为25~30元,农户可考虑用此取代竹木大棚。
2.材料选择由于东南沿海地区的气候为多雨天气,空气湿度大,并在7~9月常遭受台风的袭击,冬季时有积雪。建造单栋钢管大棚,必须选择既能防锈,又较牢固(具有抗风、雪能力)的钢管。要求为热镀镀锌钢管,钢管直径28~32mm,壁厚1.5mm。
3.地块与方向的选择蔬菜大棚应建在地势高燥(地下水位低)、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地块上;大棚一般要求为南北走向,排风口设在东西两侧。这样,一是有利于棚内湿度的降低;二是减少了棚内搭架栽培作物、高秆作物间的相互遮荫,使之受光均匀;三是避免了大棚在冬季进行通风(降温)、换气操作时,降温过快以及北风的侵入,同时增加了换气量。
4.大棚的规格根据笔者的试验研究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专家的推荐,单栋钢管大棚规格应为:肩高1.8~2m,顶高2.8~3.2m,跨度7~8m,长度40~55m,通风口高度1.2~1.5m,钢管间距0.6~1m。这样的规格,主要考虑大棚在抗风、雪的前题下,增加棚内的通风透光量,并且考虑到了土地利用率的提高与各种作物栽培的适宜环境。
二、蔬菜大棚的常用栽培管理技术
1.温度控制大棚内气温的日变化趋势与露地相同,但昼夜温差变幅很大。白天晴朗天气如果棚膜密闭,棚内气温上升很快,一般比棚外高20℃以上,甚至可达30℃,即使在冬季,有太阳出来时,1h内就可把棚内温度提高到40℃以上;夏季棚内温度可达60~65℃。阴雨天气,棚内气温变化不大;夜里棚内最低气温一般比外界仅高1~3℃。而蔬菜生长适宜气温一般需要白天20~30℃,夜温10~20℃,5℃以下40℃以上生长受抑制,有些作物对温度要求很高,如西瓜、甜瓜,白天要求适温25~30℃,10℃就停止生长,5℃即遭受冻害。所以,要根据作物生长特性做好棚内温度调节工作。棚内的温度调节主要是通过保温加温、通风换气等措施来实现的。具体方法:冬季,大棚棚膜一定要尽量盖严,北面设置风障(北门紧闭),大棚内设置小、中拱棚,夜里进行多重多层薄膜覆盖(采取3棚4层5~6膜方法覆盖保温),这样棚内土温比较稳定,通常能维持在10~20℃,满足了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在白天晴朗天气,要及时做好棚内气温的测定工作,气温一上升到30℃以上,立即打开两侧通风口通风,调节通风口,尽量使棚内气温稳定在25~30℃。如在冬季碰到连续阴雨等低温天气,需采用人工加温方法来增加棚内温度,土法可采用棚内设多只煤饼灶加温(但人进入棚内要防一氧化碳中毒),有条件的可采用电热线和柴油暖风机等设备加温。夏季,棚内温度很高,必须把大棚四周的通风口全部打开,棚内(1.8m以下的部位)最高温度可保持在40℃左右,这样也可种植青菜、西瓜(笔者经验),如温度太高,大棚顶部可覆盖遮阳网进行降温。
2.温度控制大棚内的空气湿度通常比较高,白天相对湿度为70%~90%,夜里常常达到100%并凝结成水珠。棚内湿度过大,不仅影响作物生长,而且容易引起病害暴发,这是南方大棚的弊端(东南沿海地区雨天较多),所以大棚的降湿工作十分重要。棚内的空气湿度调节,在冬季主要结合通风降温进行,天气晴朗时要及时通风排湿;对棚内地面要全部进行地膜覆盖,没覆盖到的地方(沟间),可用稻草、谷壳等物覆盖,尽量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棚内土壤灌水,采用地膜下铺设塑料软管进行喷灌,有条件的可使用滴灌设施;棚内喷药防治病虫害,应选择在晴天上午进行,阴雨天尽量不喷药,必须喷药的话,最好采用烟熏剂与粉尘剂。通过以上措施可大大降低棚内空气湿度。
3.光照控制在适宜的条件下,增加光照,一般能增强作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作物的产量,对喜光作物尤其明显。而塑料大棚内的光照强度比露地低,影响棚内光照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塑料棚膜的质量,还有棚内的不透明物体(包括棚架、压膜线、支架等)。一般质量好的新棚膜透光率在85%以上,随着覆盖时间的延长,棚膜老化、粉尘积累,透光率也随之下降,污染严重质量差的棚膜,2年后透光率就可下降到50%以下,所以一般的塑料棚膜只能使用2年;棚内的湿度较大,常在普通棚膜上形成水珠,棚膜上的水珠也会降低棚膜的透光率。据测定,棚膜上的水珠可使透光率降低10%~20%,生产上最好采用无滴膜;尽量减少棚内不透明物体的存在,棚架、压膜线不需要过分粗大,支撑作物的竹木支架应改用塑料绳(捆扎),这样不仅可减少棚内遮光,而且可改善高秆作物的受光角度。
4.病害防治东南沿海地区雨天较多,大棚内的空气湿度始终很高,很容易引起病害的盛发。控制棚内作物病害的发生,首先要做好大棚的降湿工作;其次要定期做好喷药预防工作,一般做到7~10天喷药1次;同时要及时做好棚内病株病叶的清理工作,减少相互传染;及时打掉作物底部的老叶,增加棚内的通风透光量,还要做好棚内土壤与空气的消毒工作。由于大棚在一整年种植后,大量病菌残留在棚内的土壤、空气、棚架及棚膜上,是棚内作物病害的侵染源,连年积累,将会造成棚内作物病害大暴发,所以要做好杀灭工作。常用的方法有:药剂、蒸气、夏季高温等3种消毒方法,但采用药剂、蒸气进行消毒成本高,一般农户可采用夏季高温杀菌方法。具体方法是,在夏季高温季节,对大棚内土壤灌水,使土壤水分处饱和状态,然后覆盖薄膜,再封闭大棚,棚内气温保持60℃以上、土温保持40℃以上,连续10~15天,可消灭棚内一般病菌及害虫,但对土壤内的枯萎病菌无效,需用药剂防治,或选用嫁接苗种植。
5.虫害防治控制棚内作物虫害的发生,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大棚的通风窗口设置防虫网,采用银灰色的避蚜型防虫网,防虫网一般要求40~60目/m2(目数过少,防虫效果不好;目数过多,通风效果差)。操作人员进出大棚,要养成随手关门的习惯;棚内作物如发生了虫害,要及时用药防治,但必须选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对于进入棚内的害虫及一些地下害虫,最好采取毒饵与物理方法进行诱杀。
6.土壤盐分控制大棚土壤由于长期覆盖,缺少雨水淋洗,常出现土壤返盐现象,引起耕作层土壤盐分过量积累,从而影响棚内作物的生长,严重的会造成棚内作物枯死。防止大棚内土壤盐分过量积累的主要措施有:在夏季不栽种作物时,要揭掉大棚顶膜,让棚内土壤受雨水自由冲刷;在不揭掉大棚顶膜的情况下,于换季栽种作物的空隙,要多用淡水来冲刷棚内返上来的土壤盐分;棚内作物施肥时,要避免单纯使用化肥,尽量做到多施有机肥料,少施化肥。
近几年,国内农业结构调整,温室大棚,蔬菜大棚等设施农业的建设成为传统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最优选择,那么,蔬菜温室大棚建设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呢,温室大棚建设所在地有没有在村属规划区内,因为在规划区内一律不许进行温室大棚建设。凡私自搭建的温室大棚都属于违章建筑,用于种蔬菜的温室大棚属于农用地。用于农业生产,没有改变土地用途,十亩以下取得村委会的同意后,免审批,不需任何手续,即可开始搭建。
至于温室大棚建设规模的大小都是有限制的首先你要确定是自己家的地,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温室大棚建设时,属于蔬菜加工车间的土地属于建设用地。农地转建设用地,需要办理农转用手续,审批权限为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如果保留集体土地性质,不需要办理征地手续,否则要征地。建温室大棚是不需要审批的,但超过10亩的规模化温室大棚建设属于规模经营了,建这么多设施是需要配套的管理用房,需要临时的仓储设备,包括一些道路也是需要修的,因此,超过10亩的温室大棚建设需要到相关部门进行备案,只有备案通过了才能使用。温室大棚建设备案流程:需要镇政府、村委和经营者达成一致,经营者需要拿出一个建设方案,包括要建多少大棚,多少管理用房,多少储藏用房等等。温室大棚建设方案在村委和镇政府同意后要进行10天的公示,如果没有异议了就到区里的国土局和农业局进行备案,在此过程中需要再审核是否符合要求,15个工作日之内就可给予答复。2014年国土局和农业局对出台了文件,对农业设施有非常明确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