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古代兵书里面的经典名句。越多越好。
《孙子兵法》被誉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兵学圣典”,如今日益受到企业领导者的关注,而日本企业家又率先将《孙子》之思想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堪称一大智举。
《孙子兵法》这部生于本土、源于本土,高度浓缩和体现我国人民大智、大学的传世杰作,其思想和影响在今天已超出军事领域,深入到政治、经济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今天在加速推进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作为身逢盛世的我国企业家和经营者,深入学习和研究《孙子兵法》中关于现代企业领导艺术的方法可供借鉴的思想,有着至关重要的时代价值。本文旨在研究探索其中的几个核心思想。
一、“择人而任势”
孙子在《势篇》中讲道:“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善于指挥打仗的将帅,他的主导思想应放在依靠、运用、把握和创造有利于自己取胜的形势上,而不是去苛求手下的将吏,因此他就能从全局态势的发展变化出发,选择适于担当重任的人才,从而使自己取得决定全局胜利的主动权。这是孙子对领导艺术所做的一个高度精辟的概括和论述。深入领略孙子“择人任势”的思想,对今天企业的领导者和企业家而言,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和教益。
孙子所讲的“势”,是指由一方向另一方发起军事挑战或进攻,由此形成的使双方或多方面临的军事“战势”。把它引用到企业经营中,企业谋划的某一重大经营战略行动决策或是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所展现的某种(如科技进步、新产品开发、营销策划等)竞争态势,由此会形成各种使经营者面临的“商势”。但不论是“战势”或是“商势”,都有一个作为“求之于势”的问题。按着孙子的思想,求势的根本出发点是“取势”,即在充分利用把握势态的发展变化中,以势酿势,实现克敌制胜的战略目的,这从《势篇》的其它论述中可以看出。而要能够“取势”,则必须先做到“识势”。所谓“识势”,有两层内含,一方面是对形势的发展和趋向变化,要有超前认识的目光和谋断能力;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是否具有取势的条件和实力(主要是是否拥有可以委任并能担当重任的核心能力人才),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识之于势”,也就难以“取之于势”,因此,“识势”是“求势”的前提条件。正因为如此,世人把识时务者称为俊杰之才。但是,一个统帅者他虽有“识势”的战略远见,身边也有能够担任重任的人才,他却不能充分使用,最后还会落入“失势”的惨败境地
。这也是在今天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经营胜败的一个关键问题。汉相诸葛亮对街亭战略地位的卓识和在抢占天时地利方面都胜过司马懿,只因在最关键处错用了马谡为将,造成了全军溃败,幸亏诸葛亮事先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才避免了全军的灭顶之灾。由此可见,在对形势的利用和把握中,“任势”(择人而任)又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因为择人任势不仅本质地体现了成事在人、人可创造时势的治业思想,同时也本质的体现了不同人才的能级只有当其价值得到充分的尊重,并处在最适合于充分发挥的位置时,就能产生出最大创造能量的用人法则。卓越的统帅者由于对人才善于因势而用、量能而使、大胆委任、放手使用,因而能够依势造势、保证战略意图的贯彻实施,以奇胜取势,牢牢把握决胜权。这样的事例很多。
孙刘联合破曹之后,诸葛亮料定曹操必败走华容道。派谁去担当此路要任,事关重大。因为诸葛亮从大局考虑,若此时把曹操杀掉,局势将会更加混乱,变得难以收拾,不利于“三分天下”战略方针的实现,于是定下“捉而放之”战略意图,但又不能明言。关羽是“忠义”之杰,诸葛亮派他去守关,收到了“一举两得”之效,若换上张飞,就会坏了大事。由此可见,善于择人任势的一举之妙,可以造势——创造决定未来全局战略的时势。公元215年,孙权统兵攻曹,曹操派张辽、乐进、李典固守合肥与之抗衡。曹守军仅7000余人,而吴军则有10万之众,但张辽等依据曹操“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护军,勿得与战”的指示,便取得了反围城的胜利,这其中的秘诀就在于曹操善于用人。据《三国志》载:张辽“武力过人”,李典“有雄气”,善于与人协同作战,“不与诸将争攻”;而乐进虽然“容貌短小”,但有胆略,他与张辽、李典“统御师旅,抚众则合,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曹操根据他们各自的长处授以任务,对谁应出战,谁应守城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因而,在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曹军守将不仅能够使合肥固若金汤,而且取得了反围城的胜利。在两个战例所体现的核心思想是知人善任,随才器使,适时委任。
一个人往往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才干,而最适于某项特定的工作,扬其所长,用其所能,可成人才;抑其所长,用其所短,则成庸才。一个统帅者倘若埋没了一个人最有价值的长处,就是对人才的催残和毁灭,同时也是对国家事业的摧残和毁灭,是最大的不仁、不道。由此可见,善于识才用才者,他本身就是一个大德大才者;反之,他就是一个缺德缺才者。在领导者的实际用人中,不能量才使用、择人任势者除其品德素质因素之外,则常常因为在人才的效益思维上存在盲点。由于人的才能愈大,特长愈突出,其显露的缺点也往往越多、越明显,领导者常常对引人注目的缺点看得多,听得多,乃至将其缺点与优势的个数相加减,用他的缺点去打擅长点,结果得出人才价值的负值。殊不知,一个人的最大的长处在数量上可能只有一个,但其产生的价值效益却可大得无可估量。三国时刘备出于为关羽、张飞之死雪恨,起70万大军伐吴,吴国的形势岌岌可危。由于孙权力排众议,大胆起用了一胸怀雄才大略的“书生”陆逊,火烧蜀军连营700里,使吴国转危为安。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林肯曾选用过三四位将领,标准是无重大过错,结果都被南方将领击败。他接受这一教训后,决意起用嗜酒贪杯却能运筹帷幄的格兰特担任总司令,当时有人极力劝阻。林肯却说:“如果我知道他喜欢什么酒,我倒应该送他几桶,让大家共享。”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对格兰特的任命,使南北战争发生了根本的转折。管理学家杜拉克有一句名言:“人的长处,才是一种真正的机会。”大凡高明的领导者无不深明其意:要以人的长处的运用为机会——善于识察人的长处,择人任势,就能不失时机地赢得事业的成功。这正是今天企业的领导者需要学习汲取的用人之道。
二、“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孙子·行军篇》中说:“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用军纪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平素能认真贯彻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不认真贯彻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命令平素能得以认真贯彻执行,是由于将帅与士卒相互取得信任的缘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体现了孙子文武兼施、德威并重的治军思想和治军原则。这一思想和原则也同样适用于管理企业,孙子所讲的“文”、“武”之道,也就是今天企业的“硬性”和“弹性”管理。企业管理是一个过程,是管理者向被管理者施加影响和控制的过程,管理又是一种艺术。决定这一过程和艺术的本质对象是人,核心是人。对人的管理和协调,既可以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直至惩处、强制等手段进行刚性(硬性)管理,也可以依靠感召、启发、诱导和激励、奖惩等方法进行弹性(柔性)管理。科学管理的关键在于它的精确性和规范性,即变放任管理为规范管理,依靠规章制度、法纪和组织职权进行程式化、有序化的管理。它所强调的是组织管理的战略、体制、结构等硬件,这就是硬管理。软管理是依据员工的思想、组织的共同价值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性化、人格化管理。
在孙子的“文治”思想中有以下几点可供借鉴:其一是施以仁爱,尊重人,关心人。这是他的“文治”思想的本源。他在《地形篇》中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为爱子,故可与之俱死。”这种仁爱士卒的思想是古今名将治军成功的一个共同原因。春秋时期魏国名将吴起“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垂骑,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吴起吮之。”今天企业管理中仁爱士卒的思想已有了崭新的时代内涵。例如,为了强化企业特有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日本企业界就十分注重塑造“人和”、“人贵”的企业文化。日本企业管理的特色之一就是“家族主义”,当职工受雇于某个企业时,就象加入了一个家族一样,企业领导者好比家长,管理主管就是兄长,所有员工都是企业大家族的重要成员。在企业活动中,就象家庭成员一样,晚辈要听从长辈指导,长辈要关心和爱护晚辈。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每个家庭成员都应爱护这个家,积极参与家庭活动。在日本企业中,经理往往能叫得出全厂职工的名字,十分熟悉每个员工的情况。厂里还经常组织运动会、联欢会、纳凉会、恳亲会、野餐会、忘年会,全体员工或者家属都参加,以此把员工的感情、利益与企业的命运融为一体,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其二是善于激励下属的功绩和实现其自我价值。激励是管理的最重要的职能,对员工的业绩赏不清、功不彰、罚不明的组织,必定是贤愚不分、是非不清、优劣不辨,在这样的组织中,会使员工的荣感心理和精神动力丧失殆尽。因此,及时而科学地表彰先进和激励优秀关系到组织活力环境的营造。孙子在《作战篇》中指出:“取敌之利者,货之。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就是说,对于勇于夺取敌人物资装备的要予以物质奖励,在车战中,凡缴获敌车十辆以上的,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在企业经营中,对有功者给予物质奖励固然重要,而注重精神激励更为重要。W·曼彻斯特指出:“一个人不会把自己的生命出卖给你,但却会为了一条彩色的绶带而把生命奉献给你。”由此可见,精神激励在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方面所能收到的巨大效果。正因为如此,日本企业的管理者都特别重视精神激励。日本一家钢管厂一个工人发明了一种新的焊接方法,使每次焊接时间从5分钟减至3分钟,仅此一项创新,每年可为企业节省10亿日元。这个工人得到的并不是一大笔奖金,而是最高荣誉奖章,但这一殊荣却使这位工人感到比得到奖金更为自豪和满意!这是因为他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实现。
由此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软管理在今天企业经营中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采取软管理的方式主要是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特别是自我实现需要和成就感等。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管理和现代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的人,经历了从古典理论的“经济人”向现代行为科学理论、人际关系理论的“社会人”的转变,更加重视社会的心理因素,受人尊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群体士气成为员工的高级需要和追求,也成为影响个人工作积极性及组织工效高低的关键因素。由此而言,今天只有善于创新和实施高层激励的领导者才堪称为卓越者。我国的海尔集团公司在强化建立目标系统、日清日高系统科学化、规范化硬管理的同时,创新激励,实行海尔优秀工、合格员工和试用通工的“三工并存,动态转换”政策及合格班组、免检班组、自主班级的“班组升级制度”,并通过设立海尔奖、海尔希望奖、职工合理化建议奖和以职工命名的小改、小革等形式,对职工进行精神激励,使每个员工都感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使企业形成了浓郁的尊重科学、激励上进、奋发进取的文化氛围,由此推动了企业的飞跃发展。
今天我们对激励本质意义的认识,不在于仅仅把它看作是一般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而是关系组织事业兴衰荣枯的根本制度变革,由此决定着组织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古往今来,不论是对指挥作战的将帅,还是现代企业的领导者而言,其重要性莫不如此。据《史记》载:汉楚相争之初,项羽用兵40余万,4倍于刘邦,曾经政由己出,号令天下,威震一时,然而,由于他贤愚不分,奖罚不明,“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奖,拔城而不得其封”,“虽有奇士不能用”。所以程平、韩信等部下都择良木而栖,择贤主而事,相继离开了他。由于项羽不谙激励之道,奖罚不明,不会用人,使得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最终不免演了一幕“别姬”的悲剧。他留给我们的教训是至为深刻的。激励,在当今的领导艺术中闪烁着时代的奇光异彩,蕴含着精深的科学思想,只有善于学习借鉴和善于开拓创新的企业领导者、企业家才能为企业注入不朽的活力,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其三,加强教育,统一思想。软管理工作强调组织共同价值观念的培育和塑造,通过构造适宜的良好的组织气候能够创造先进的思想和积极的态度,这就需要加强思想教育。孙子说,“兵众孰强?”“教戒为先”,“士不先教,不用也。”孙子“教戒为先”的思想,在今天的企业经营管理中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内外有战略眼光的企业领导者无一不把职工教育,尤其是政治思想教育置于企业发展的首位,目的在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有竞争力的员工队伍。在这方面日本企业家的育人观是超前的。
日本电气会社机工部部长石井慎一郎说过:“只播下种子而不加培育是不够的。如要使其成长茁壮,必须施以精神上的食粮”。日本最大的摩托车厂本田技研公司创始人本田一郎说得尤其深切:“思想比金钱更多地主宰着世界,好的思想可以产生金钱。当代人的格言应该是:思想比金钱更厉害。”1991年10月1日《报刊文摘》以题为《松下幸之助一年前提出和我合资的条件——日本的“技术诀窍”加共产党的领导诀窍》,发表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会长袁宝华同志的文章说:“这老头拿出他的一个帐单说:‘我要和中国进行合资,日
本出什么条件,你中国出什么条件,很重要的一条,我日本把技术诀窍拿到这个厂里来作为投资,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共产党领导的诀窍和我的技术诀窍一样,作为中国的投资。’”松下幸之助讲的共产党领导的诀窍就是指党的政治思想工作。作为资本主义企业的总裁,能如此重视我党的政治思想教育,能有此深刻独到的识见,实是难能可贵。今天日本企业所以能称雄世界,这与他们突出重视职工教育是息息相关的。这在日本企业已经形成一种特有的深入人心的职教文化观念:日本企业对新录用的职工都要进行“入社教育”,主要讲本公司的创业史,讲职工必须具备的奋斗精神和遵守的信条。教唱“社歌”,背诵“社训”和“信条”。新职工入社之后公司还会通过多种多样的日常活动,不间断地向工人灌输“集团意识”和“归属意识”,在全体员工中形成集团精神。如松下幸之助为松下电器公司精心培育的7种“松下精神”(产业报国精神;光明正大精神;和亲一致精神;力争向上精神;礼节谦让精神;顺应同化精神;感谢报恩精神)在今天更加发扬光大,她已成为松下职工的敬业守则,成为指导公司发展的思想指南。
今天,职工教育已成为国内外企业发展竞争的一项重大战略,如果说现代企业家应成为知人善任的人才家,那么,他首先应成为善于施教于人、更懂得怎样营造人才的教育家。这不仅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当今市场竞争的急切需要,这是更为高级的科学和艺术。
孙子所讲的“文”、“武”之道——即企业管理的软管理与硬管理,这两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硬管理是软管理的依托和基础,对软管理的实施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失去硬管理的支撑,软管理则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软管理则是硬管理的“导向器”、“润滑油”和“催化剂”,能起到硬管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只有实现两者的结合——文武结合、软硬结合,才能制胜,取得最佳效果。《孙子·地形篇》指出“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这是说,对士卒如果过分厚养而不能使用,一味溺爱而不能命令,违犯了纪律也不能严肃处理,这样的军队,就好比“骄子”一样,是不能用来作战的。这时,将帅和指挥们就必须明法审令,用纪律来统一和管理部队,以使士卒“能使”,“能令”,“能治”,“可用”。
企业是进行现代化生产经营的场所,包含着极其复杂的经营管理系统,包括计划系统、生产系统、技术系统、质量控制系统、营销系统、财会系统等等,企业内职工众多,分属各系统中,各有不同的职责范围。要使整个系统象一台机器一样,沿着统一的目标高效、快速、有序、协调的运转,就必须建立健全科学严密的组织、管理机构,统一的纪律,完备的规章制度,严格的管理法则。同时还必须有一个基于员工的心理、认识基础之上的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心理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使职工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思想步调朝向同一目标行进。现代企业管理进入了这样一个硬管理与软管理有机结合的时代,有效地实现这两者的结合,是管理工作高效益的源泉,也是企业活力的源泉,这是需要我们的企业领导者、企业家认真学习、探索和研究的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
三、“上下同欲者胜”
《孙子·谋攻篇》中讲道:知胜有五,其中之一是“上下同欲者胜。”即是说,官兵同心,上下齐心协力,就可以夺取战争的胜利。这是孙子提出的分析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最根本的条件。那么,怎样才会使上下同欲呢?孙子在《计篇》中指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就是说,有道的君王,可以使民众与他的意愿相一致,这样,民众在战争中,就可以为国君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险。在这里,孙子提出的“道”是使上下同欲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孙子在同篇中讲道的:“经之以五事——指从道、天(自然时机和社会时机)、地(地理形势和交通运输之利害)、将(选择将帅)、法(军队的组织体制、编制和国家的法制)五个方面分析研究战争胜负的可能性,即把“道”列于首位。由此可见,“道”在治国、治民、治军和治业中的重要,也说明有作为的统帅者和领导者重“道”的意义所在。
孙子所讲的“道”是何意呢?指的是政治。他特别强调“民与上同意”,即指国家实行的得人心、顺民意的政治——政策、法令、法制等。在现代经营管理中的“道”,有着广泛的内涵,但就根本而言,是指企业发展的经营思想、经营理念和经营战略等。在这些根本因素中经营思想是贯穿企业一切经营活动中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基本纲领,由一系列的指导企业发展的新型经营理念构成。经营战略则是从企业现实条件出发,充分开发利用企业发展的一切可能性所确定的经营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战略经营决策。经营战略集中规划企业发展的长远方向。因此,一个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理念和经营战略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全局性、方向性和决定性作用,关系到组织事业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企业倘若在经营思想、经营理论上发生了偏误,即使有再科学的管理方法,再强大的技术实力,也将难以奏效,必然使企业陷入败局。由此可见,企业领导者能善于为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思想、经营方针、经营理念和经营战略,就是最大地关心和体现了员工的根本利益,他就能够从根本方面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赢得员工的支持和信赖,做到“令民与上同意”,“上下同欲”。也正是因为如此,国外的高层管理者都把主要精力和智慧用于筹谋制定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理念和经营战略,并始终把战略决策置于企业经营的首位上,以此保证企业不断走向兴旺和发达,以此去焕发全体员工忠于本职、与企业肝胆相照、休戚与共的献身精神和创业热忱。这正是我们今天的企业领导者学习借鉴孙子令民与上同意、上下同欲者胜的本质思想所在。
1、中国经济在1958年1961年经济大起大落的时候下降到了多少? --0.14
基本概况:
2、1959年4月21日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 李富春
工农业总产值计划为2870亿元,比1958年的2050亿元增长40%,即增加820亿元.
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和手工业产值计划为1650亿元,比1958年的1170亿元增长41%;农业总产值计划为1220亿元,比1958年的880亿元增长39%.计划规定的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速度,体现了党的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
工业生产方面:1959年的工业生产计划,首先注意了原料、材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的发展.因为只有有了更多的原料、材料,特别是钢铁,才能制造更多的机器;有了更多的原料、材料、燃料、动力和机器,才能使工业各部门以至国民经济各部门得到更快的发展.同1800万吨钢和3.8亿吨煤的指标相适应,计划规定:生铁产量由1958年的1369万吨增加到2300万吨,发电量由1958年的275亿度增加到400亿度,水泥产量由1958年的930万吨增加到1250万吨.其他重要的原料、材料和燃料,如原油、木材、硫酸、烧碱、纯碱等产品的产量也将有很大的增长.上述这些产品在1959年增加的产量,都将比1958年所增加的产量为高.例如,1958年比1957年,生铁产量增加了775万吨,发电量增加了82亿度,水泥产量增加了244万吨;而1959年比1958年,生铁产量将增加931万吨,发电量将增加125亿度,水泥产量将增加320万吨.应当说明,在今年生铁和钢的计划产量中,包括一小部分土铁土钢在内.
1959年机器制造工业的生产计划,是按照首先保证原料、材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保证运输业和农业发展的需要,适当照顾轻工业发展的需要这样的方针进行安排的.1959年,采矿设备、洗煤设备、炼焦设备、轧钢设备和发电设备的产量,都将成倍地增长.例如,发电设备的产量将由1958年的80万千瓦增加到280万至300万千瓦,即增长250%至275%.水泥设备、化工设备和炼油设备的产量也将有相当大的增长.为了保证运输业发展的需要,计划规定:机车的产量由1958年的350台增加到555台,货车的产量由1958年的1.1万辆增加到2.7万至2.85万辆,汽车和民用船舶的产量也将有相当大的增长.为了支援农业的发展,计划除了规定化学肥料的产量由1958年的81.1万吨增加到130万至150万吨以外,机器制造工业将提供200万马力的排灌机械,3000台拖拉机,1100台谷物联合收割机和3000台机动脱粒机.为了适应轻工业发展的要求,1959年计划生产棉纺机250万锭,以及必要的造纸设备和制糖设备.为机器制造工业本身所需要的金属切削机床,计划产量为7万至7.5万台(不包括简易机床),比1958年的5万台增长40%至50%.
由于农业和重工业的大跃进,1959年有可能也有必要较快地发展轻工业.计划规定,棉纱产量由1958年的610万件增加到850万件,棉布产量由1958年的57亿公尺增加到72亿公尺,纸产量由1958年的163万吨增加到220万吨,食用植物油产量由1958年的125万吨增加到180万吨,糖产量由1958年的90万吨增加到150万吨,原盐产量由1958年的1040万吨增加到1300万吨.这些产品将比1958年增长25%到67%.
根据上述安排,1959年生产资料工业的产值将达到980亿元,比1958年的670亿元增长46%;生活资料工业的产值将达到670亿元,比1958年的500亿元增长34%.可见,1959年的工业生产计划,贯彻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的方针,贯彻了优先发展重工业、首先是发展原料、材料工业和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方针.
农业生产方面:1959年发展农业的任务,是用最大的努力,争取粮食产量跃进到1.05亿斤,棉花产量跃进到1亿担,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关于粮棉增产的要求,并且使各类经济作物和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都得到普遍的发展.
按照增产的可能性和轻工业发展的需要,计划规定:黄麻和洋麻的产量达到1000万担,比1958年的650万担增长54%;甘蔗的产量达到4亿担,比1958年的2.705亿担增长48%;甜菜的产量达到1.1亿担,比1958年的5800万担增长90%;大豆的产量达到300亿斤,比1958年的250亿斤增长20%;花生的产量达到1.2亿担,比1958年的8000万担增长50%;油菜子的产量达到3200万担,比1958年的2200万担增长45%.
粮食、棉花和其他农作物增产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必须保持一定的播种面积,并且有计划地扩大国营农牧场的耕地.1959年全国的播种面积计划为21亿亩,其中粮食的播种面积为16亿亩,棉花的播种面积为1亿亩.计划还规定扩大灌溉面积1亿亩.
为了增加农业中的畜力,计划规定各种大家畜的饲养总数达到9000万头,比1958年的8506万头增长6%.为了增加副食品的供应和增加肥料,计划要求猪的饲养数达到2.8亿头,比1958年的1.8亿头增长56%;羊的饲养数达到1.2亿头,比1958年的1.0886亿头增长10%.此外,要求扩大蔬菜的播种面积和积极发展水产事业;在城市和厂矿区附近,应当建立和扩大副食品的生产基地.
在大力增产粮食和棉花的基础上,应当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发展人民公社的商品生产.
基本建设方面:1959年国家对基本建设的投资总额计划为270亿元,比1958年的214亿元增长26%.在投资总额中,工业部门为177.4亿元,农业、林业和水利部门为19.2亿元,运输和邮电部门为55.5亿元,商业、粮食、物资储备部门为3亿元,文教卫生部门为6.5亿元,城市建设为4.8亿元,其他为3.6亿元.1959年的基本建设投资较多地集中在工业和运输部门,一方面是为着保证重点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人民公社对农业的基本建设将有比较多的投资,国家还将从预算中另外拨出10亿元帮助人民公社发展生产,其中大部分也将用于农业的基本建设.在工业部门的投资总额中,冶金、电力、煤炭、石油、化学、木材、建筑材料等工业部门的投资为124.9亿元,占70%,这是为了使原料、材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的生产能力在近期内有较大的增长.
1959年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分配给中央各部门直属企业和直属单位的为154.7亿元,分配给各地方所属企业和所属单位的为115.3亿元.今年分配给地方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为42.7%,比往年有了显著的提高.
计划规定,1959年施工的限额以上的建设项目有1092个,其中:重工业的建设项目为693个,轻工业的建设项目为161个,水利的建设项目为28个,运输和邮电的建设项目为186个,商业的建设项目为9个,文化教育的建设项目为15个.上述重工业和轻工业建设项目,计划在今年内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的有670个.
计划规定,1959年建设的铁路,包括新的干线、支线、企业专用线和复线在内,共有5500公里.因为1959年增加的货运量主要集中在现有铁路,因此,铁路的建设,将首先加强原有的线路.
运输方面:为了保证工农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继续跃进,1959年的铁路货运量计划为5.2亿吨,比1958年的3.8亿吨增长36%;交通部直属企业的货运量计划为3500万吨,比1958年的2800万吨增长25%.此外,各地方还分别规定了发展公路和水路运输的指标.
商业方面:1959年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计划为650亿元,比1958年的548亿元增长19%.通过商业机构供应给人民的粮食、肉类、食用植物油、水产品、盐、棉布、针织品、呢绒、卷烟和其他日用品,都将比1958年有所增长.
文化教育事业方面:计划规定,1959年高等学校招生25万人,在校学生达到83万人,比1958年增长25.8%;中等专业学校招生70万人,在校学生达到182万人,比1958年增长23.8%;高级中学招生65万人,在校学生达到152万人,比1958年增长28.8%.1959年的初中教育、小学教育、业余教育和扫除文盲的工作,都将由各地方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分别规定适当的指标.1959年的文化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事业、体育事业都将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从上面所说的情况可以看出,1959年国民经济计划是一个继续大跃进的计划.
实现这样一个继续大跃进的计划是必要的.我们在1958年实现了工农业的大跃进,钢、煤、粮食、棉花的产量都比1957年增长了一倍以上,但是已经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我们这样一个6亿多人口的大国说来,仍然是很低的.1958年的产量按人口平均,每人只有钢30多斤,煤将近900斤,粮食1200多斤,棉花11斤.显然,这离开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还很远.这也就是这些产品以及其他的许多产品虽然产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供应仍然显得紧张的基本原因.正因为这样,如中共中央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所说,我们必须苦战三年,加上再努力若干年,才能使全国的经济面貌有一个很大的改变.
实现这样一个继续大跃进的计划,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也是可能的.
首先,1958年工业生产的大跃进,为1959年的继续跃进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技术条件.1958年生产资料工业的生产量比1957年增长了103%;重要的生产资料,如钢、生铁、煤炭、发电设备、机车、汽车、动力机械、谷物联合收割机等等的产量,都比1957年增长了一倍以上.在1958年,全国约有700个限额以上的工矿建设单位全部建成或者部分建成投入了生产;此外,还有大量的限额以下的工矿建设单位建成而投入了生产.我国过去不能生产的容积为1513立方公尺的大高炉、板面宽度为2300公厘的中厚钢板的轧机、容量为2.5万千瓦的火力发电设备、压力为2500吨的锻造水压机,都在1958年试制成功了.在农业的基本建设方面,我们在1958年增加了灌溉面积4.8亿亩.在铁路运输方面,我们修建了3564公里的铁路;铁路货运量也由1957年的2.7亿多吨增加到3.8亿吨.这些重大的成就都将对今年国民经济的继续跃进发生巨大的作用.
其次,由于农村中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广大的农村妇女减少了家务拖累,兴高采烈地参加了农业生产.同时,几百万劳动力从农业战线转到了工业战线.这就大大地加强了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力量.生产战线上的这部分生力军,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劳动的熟练程度将很快地得到提高.
再次,在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等各个战线上,都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和组织经验.广大的劳动群众学会了多快好省地进行生产和施工的有效办法,展开了不断改进工作和大胆发明创造的群众运动.许多在1958年还不成熟、还没有经过考验的措施,在1959年将有可能通过总结经验、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得到比较完善和比较广泛的应用.
实现1959年计划的最重要的有利条件是,广大的干部和群众提高了政治觉悟,加强了政治团结,掌握了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和一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大家有了坚强的信心:只要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前进,我国就一定能够提前实现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的任务,一定能够较快地改变我国的经济面貌和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1959年,我们将继续得到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的援助.根据中苏两国政府的协议,苏联政府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帮助我国建设的重大项目共有211个;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若干项目合并建设,苏联援助的项目总数改变为166个.这些项目,在今年以前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的有113个.从今年开始,苏联除了继续帮助我国建设过去已经签定协议的项目以外,根据1958年8月8日和1959年2月7日中苏两国政府先后签定的两次协议,还将帮助我国进行125个企业的建设.
总之,今年国民经济的继续大跃进,有利条件是很多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完成1959年计划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计划规定的钢、煤、粮食、棉花的生产指标,都等于1957年实际产量的三倍左右.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五年合计的钢的总产量不过1667万吨,而1959年一年内就将生产1800万吨.这当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粮食和棉花的生产,目前我们还缺乏必需的农业机器和化学肥料,抵抗自然灾害侵袭的力量还不强,要在1958年产量增长一倍的基础上,再增产粮食3000亿斤和棉花3362万担,任务的艰巨性也很明显.我们对于农业上可能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的困难,应当有充分的精神准备.我们必须首先在战略上藐视困难,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在继续跃进的计划已经定下来以后,主要的问题就是要在战术上充分重视困难,克服麻痹大意和自满的倾向,抓紧时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去认真战胜困难.
为了保证1959年计划的完成和争取超额完成,我们以为,在当前必须采取的各项组织措施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立即在国民经济的各个战线上,开展一个全民的以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
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在去年的反保守反浪费运动中都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技术进步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决不能认为1958年的工作已经“到了顶”.拿钢铁工业来说.今年第一季度,本溪第一炼铁厂的高炉,每一立方公尺容积每昼夜的产铁量已经达到2.15吨,鞍钢的九号高炉和三号高炉在4月初也已经跃进到2吨以上,而全国大高炉的平均数却是1.4吨.上海第三炼钢厂的平炉,每一平方公尺的炉底面积每一昼夜的产钢量已经达到13吨,而全国平炉的平均数却是7.3吨.可见,提高高炉和平炉利用效率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按照现有的设备能力,全国大中型的钢铁厂,高炉的利用效率每提高0.1吨,全年就可以增产生铁60多万吨;平炉的利用效率每提高1吨,全年就可以增产钢60多万吨.再拿铁路运输来说.今年第一季度,阜新车站和阜新煤矿密切合作,实行了铁路和矿山运输统一指挥的办法以后,每一列车的装车时间从原来的14小时多缩短到6小时以内,从而大大节约了货车周转的时间.按照今年的情况,全国铁路货车的周转时间每缩短1小时,全年就可以多运输货物1000万吨左右.这两个例子说明,我们在增产节约方面还拥有很大的潜力.
因此,我们要求,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各个企业单位、各个事业单位、各个人民公社,都要迅速地充分地动员群众,通过技术革新和其他的有效措施,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生产,提高质量,反对浪费,降低成本,掀起一个完成和超额完成1959年国民经济计划的热潮.
在工业战线上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任务,是发扬职工群众的创造精神,革新生产设备和生产工具,改善生产工艺和操作方法,改进产品的设计,以便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节约原料、材料,节约劳动力,克服大跃进中某些原料、材料、设备和劳动力不足的困难.
广大的职工群众对于他们使用的设备和工具,是最熟悉的,也是最乐于加以革新的.从去年以来,许多企业的职工在这方面有了很多的创造.有的职工在一台车床上装两付刀架,有的职工在一台钻床上装几个钻头,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机械设备的能力;有的职工把小的机床加以改装,生产大的产品,使小机床顶大机床用,也就是所谓“蚂蚁啃骨头”.上海永鑫无缝钢管厂,规模不大,设备很旧,今年初经过全体职工40多天的苦干、巧干,利用旧料革新设备和工具,使全厂三道主要生产工序做到了连续化,使六个重要的生产环节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就使劳动生产率比革新前提高了2.4倍,同时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我们希望全国所有的工矿企业,都能够发展这一方面的经验,根据需要,依靠企业本身的力量,使旧设备“返老还童”,使新设备“锦上添花”,积极挖掘现有生产设备的潜力.
在工业企业的技术革新中,应当一切经过试验,广泛地改善生产工艺和操作方法,合理地简化工序,缩短加工过程,用新的加工方法来代替旧的加工方法.在进行技术革新的过程中,企业的领导必须努力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特别是提高新工人的熟练程度,改善劳动组织和加强生产管理.
改进产品的设计,合理地简化产品的结构,减少不必要的部件和零件,不仅可以节约原料、材料,节省工时,而且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的使用效能.各个企业应当有领导地进行改进产品设计的工作.
不但是现代化的大中型企业应当加紧进行技术革新,土法生产的小型企业尤其应当加紧进行技术革新.在目前,有一部分土法生产的小型企业,占用的劳动力和消耗的原料、材料都比较多,产品的质量也不够好,这种情况,采取技术革新的方法,是完全可以逐步改变的.例如,四川省开县的白玉钢铁厂,原是一个土炉群,资源的条件也不大好,自从去年12月发展成为小型钢铁联合企业以后,由于抓紧了技术革新这一中心环节,开展了高产优质的群众运动,就改变了过去生产比较落后的状况.今年2月中旬,这个厂减少了将近一半的劳动力,而生铁的平均日产量反而提高了20%,生铁的含硫量降低到0.05以下,成本也降低了11%.
无论是重工业产品,或者是轻工业产品,都必须保证优良的质量.这是增产节约的一项重要任务.所有企业,都应当经常地注意加强技术管理,遵守工艺规程和操作规程,消灭废品,减少次品,严格执行从原料、材料、半成品直到成品的检验制度,努力争取每一件出厂的产品都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
工业企业中增产节约的门路很多.除了以上所说的以外,在加强原料、材料管理、加速资金周转、减少非生产人员、节约管理费用等方面,也都应当加以重视,做出比去年更大的成绩.
在农业战线上,应当开展大面积丰产的群众运动,贯彻执行农业的“八字宪法”,争取实现今年一月间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提出的“十大倡议”.在目前,应当着重做好春耕播种工作,提高播种质量,按照不同的土地条件,进行合理的深耕,合理的密植.我国今年夏收粮食作物的计划产量,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30%左右.争取夏收作物的大丰收,对今年农业的继续跃进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当大力加强冬小麦、早稻、油菜等作物的田间管理,及时地防止倒伏和防治病虫害,并且及早地准备收割的农具.
实行深耕和密植,需要大量的肥料.所有的人民公社都要认真做好积肥和造肥的工作,并且注意增加效率高的肥料,注意合理施肥.
1958年和今年春季,各地方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这是今年农业增产的一个有利条件.为了发挥这些工程的作用,应当修好或者改善渠道,平整土地,加强蓄水和保水的工作,提高现有提水工具的效能,做到修好一处,管好一处,用好一处.灌溉技术也应当注意改进,普遍推广浅水勤灌和沟灌、畦灌的方法,作到合理灌溉,节约用水.
无论是深耕密植,积肥运肥,或者是发挥水利工程作用,加强田间管理等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目前农村的劳动力是不足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不但要合理安排农村劳动力,改善劳动组织,精简公社非生产人员,而且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此,必须继续开展工具改革运动,特别是注意改革那些能够节约劳动力比较多的工具,如修水利的工具和耕作、运输等方面的工具.贵州铜仁县由于从耕地、运肥到播种,全面地实行了春耕工具的改革,工效提高了一倍以上.各地方应当根据当地的特点和农活的需要,切实做好改革工具的工作.每个公社要尽可能建立修配和制造农具的工厂.每个专区以至每个县要尽可能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研究、试制和推广改良农具.在改革农具的同时,必须加强技术指导和技术训练的工作.
在农业的增产节约运动中,要切实地加强生产责任制.生产队、生产小队或者作业组,要实行包产量、包成本、包工的“三包”办法,经过群众充分地讨论,把生产指标和生产措施规定到每一块田地,把责任规定到每个社员,以充分发挥生产队、生产小队、作业组和社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们应当努力促进农业的增产,同时应当注意节约.勤俭办公社,反对对公社人力、物力、财力作任何的浪费,是巩固人民公社的重要条件.无论我们得到了多大的丰收,所有的人民公社都应当有计划地使用粮食和反对浪费粮食.
在基本建设战线上,广大职工在1958年创造了多快好省的施工方法,即快速施工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内容是:对施工项目进行排队,把人力和物力集中使用;改善劳动组织,把单工种的工作队改变为多工种的工作队,实行所谓“立体交叉平行流水作业”;大量改革工具,制造土机械和半洋半土的机械,实行半机械化和机械化施工,并且使用预制构件.这样,就大大缩短了工期,节约了劳动力,并且使工人成了“多面手”.这种施工方法,对于保证工程质量和降低工程成本,也起了一定的作用.1959年,应当继续推广和提高这种施工方法.
在基本建设工作中,要切实注意质量的问题.工程质量不好,有的要返工,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拖延工程的进度;有的还会造成工程事故,或者造成生产上的长期不合理现象.用同样的人力物力时间而保证了优良的工程质量,就是建设工作中的最大的节约.为提高工程质量而斗争,是基本建设部门全体职工一项经常的基本的任务.在设计中,应当保证建筑结构的质量.在施工中,应当严格遵守设计的要求,加强技术管理,并且健全检验制度,发动广大群众实行监督.
基本建设方面的增产节约运动,不但要注意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安全,而且要注意节约建筑材料,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程成本.
在运输战线上,广大职工群众在加速车辆和船只的周转、提高运输效率等方面,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广泛地推广这些经验,对于完成今年繁重的运输任务有极重要的作用.在铁路运输方面,各地正在推广高站台、低货位以及滑坡式装卸等先进方法,黑龙江省鹤岗煤矿的一个矿井,由于采用了这种方法,装车时间从三小时缩短到二十分钟.如果全国普遍推行这项经验,就可以大大加快车辆的周转,从而增加铁路的货运量.有些铁路单位实行了“捎脚”运输.如西安铁路局的职工,在托运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充分利用每一辆回送的空车、载重不足的货车等,在保证行车安全、保证正点的前提下,从去年11月初到今年3月20日共捎运货物9.6万吨,等于节省货车4600多辆.这一个经验,应当大力推广.
在公路运输方面,应当根据可能的条件,合理地推行汽车列车化,大力节约油料的使用,采用代用燃料,加强车辆的维修、保养工作.
在水路运输方面,应当加强港口的装卸能力,缩短船只在港停留时间.在内河航线,应当继续推广顶推运输的方法;在沿海航线,应当推广拖驳运输和拖排运输的方法.
目前,短途运输是运输战线上的一个薄弱环节.为了加强短途运输,必须大搞民间运输工具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应当根据条件,逐步推广四轮马车、机动木帆船,在山区推行滑道和索道运输,在运输量大而且有条件的地方,推广轻便的土铁路和木轨道运输.
在商业战线上,增产节约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农副产品、工业品和废品的收购工作,作好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供应工作,更好地为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服务.同时,应当加强经济核算和改善经营管理,从减少商品的损耗和节约运杂费、保管费、包装费等方面,来降低商品的流通费用,增加国家的资金积累.
1.伪劣厚壁无缝钢管易出现折叠。折叠是厚壁无缝钢管表面形成的各种折线,这种缺陷往往贯穿整个产品的纵向。产生折叠的原因是由于伪劣厂家追求高效率,压下量偏大,产生耳子,下一道轧制时就产生折叠,折叠的产品折弯后就会开裂,厚壁无缝钢管的强度大下降。
2.伪劣厚壁无缝钢管外表经常有麻面现象。麻面是由于轧槽磨损严重引起厚壁无缝钢管表面不规则的凹凸不平的缺陷。由于伪劣厚壁无缝钢管厂家要追求利润,经常出现轧槽轧制最超标。
3.伪劣厚壁无缝钢管表面易产生结疤。原因有两点:1.伪劣厚壁无缝钢管材质不均匀,杂质多。2。伪劣材厂家导卫设备简陋,容易粘钢,这些杂质咬人轧辊后易产生结疤。
4.伪劣材表面易产生裂纹,原因是它的坯料是土坯,土坯气孔多,土坯在冷却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热应力的作用,产生裂痕,经过轧制后就有裂纹。
5.伪劣厚壁无缝钢管容易刮伤,原因是伪劣材厂家设备简陋,易产生毛刺,刮伤厚壁无缝钢管表面。深度刮伤降低厚壁无缝钢管的强度。
6.伪劣厚壁无缝钢管无金属光泽,呈淡红色或类似生铁的颜色,原因有两点二、它的坯料是土坯。2、伪劣材轧制的温度不标准,他们的钢温是通过目测的,这样无法按规定的奥氏体区域进行轧制,厚壁无缝钢管的性能自然就无法达标。
7.伪劣厚壁无缝钢管的横筋细而低,经常出现充不满的现象,原因是厂家为达到大的负公差,成品前几道的压下量偏大,铁型偏小,孔型充不满。
8.伪劣厚壁无缝钢管的横截面呈椭圆形,原因是厂家为了节约材料,成品辊前二道的压下量偏大,这种厚壁无缝钢管的强度大大地下降,而且也不符合厚壁无缝钢管外形尺寸的标准。
9.优质厚壁无缝钢管的成分均匀,冷剪机的吨位高,切头端面平滑而整齐,而伪劣材由于材质差,切头端面常常会有掉肉的现象,即凹凸不平,并且无金属光泽。而且由于伪劣材厂家产品切头少,头尾会出现大耳子。
10.伪劣厚壁无缝钢管材质含杂质多,钢的密度偏小,而且尺寸超差严重,所以在没有游标卡尺的情况下,可以对它进行称量核对。比如对于螺纹钢 20,国家标准中规定最大负公差为 5%,定尺9M时它的单根理论重量为 120公斤,它的最小的重量应该是:120 X(l-5%)=114公斤,称量出来单根的实际重量比114公斤小,则是伪劣厚壁无缝钢管,原因是它负公差超过了5%。一般来说整相称量效果会更好,主要考虑到累积误差和概率论这个问题。
11.伪劣厚壁无缝钢管的内径尺寸波动较大,原因是;l、钢温不稳定有阴阳面。2、钢的成分不均匀。3、由于设备简陋,地基强度低,轧机的弹跳大。会出现有同一周内内径变化较大,这样的钢筋受力不均匀易产生断裂。
12.优质材的商标和印字都比较规范。
13.三厚壁无缝钢管直径16以上的大无缝,两商标之间的间距都在IM以上。
14.伪劣厚壁无缝钢管厂家由于没有行车,所以打包比较松散。侧面呈椭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