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钢管 > 正文

马云的管理

羞涩的火
愤怒的小懒猪
2023-03-28 18:11:14

马云的管理

最佳答案
老迟到的日记本
斯文的冰淇淋
2025-09-24 11:56:11

在以“白娘子传奇”闻名的江南杭城,坐落着两个气质与这座城市极不搭调的楼层。15天前,这个富有“攻击性”的空间——“淘宝”,迫使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女人之一,eBay总裁惠特曼放弃了亲自角逐中国互联网市场的欲望。

与其气质一脉相承的,还有附近华星时代广场和创业大厦的9个楼层——“支付宝”和“阿里巴巴”。2007年伊始,“支付宝”宣布对非“淘宝”商家收取技术服务费。锋芒毕露背后,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小个子领袖——马云,因超凡的个人魅力,他被公众供奉于“神”坛已经有6年。

“多么奇怪!”一位杭城老媒体人说,“6年2190天,这个正迅速扩张的团队仍超乎寻常地保持‘亢奋’和‘战斗欲’。”然而这个团队的绝大部分人,拿着国内同行业中下水平的工资(在杭州处于中等),却有着职场人士对职责少见的忠诚、幸福感和向心力。

关于这种神秘能量的来源,坊间有诸多私语,如一个“中国式狂想”,“精神控制术”,进一步的解释是——“个人崇拜在国内互联网公司中,无出其右,极其宗教感的文化保证了团队的勃起。”另有人将其比喻为“米老鼠帝国”——“在迪斯尼,没人敢把以前的思想一扫而光,每个人心里都明白,公司创建人沃尔特不会喜欢那样的。”

对此,阿里巴巴的官方说法不痛不痒——“企业文化”。但据接近该公司的人士透露,在新近结束的集团战略会议上,阿里巴巴已第一次将此魔力作为“制度化”建设提出,“其在阿里巴巴2007年战略的重要性,甚至要高于‘速度’、‘创新’这些互联网公司耳熟能详的名词。”

“职场乌托邦”

“这恐怕是中国笑脸最多的一个公司,而且执行力超强,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是卫哲的答案。两个月前,他刚从百安居中国区总裁变身为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7个月前,首次踏入阿里巴巴的卫哲,这个传统零售业的“销售狂人”就已经看到,一群互联网销售人员在一部部冰冷电话前长时间站立,手舞足蹈。

“难道你不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么?”一位淘宝新雇员已经没有疑问,虽然两个月前,他还因不能理解公司无处不在的激情而独自偷笑。另一位因挫折极度消沉的女士来到阿里巴巴,三个月后姿态已焕然一新。尽管她3000左右的薪水在大部分白领看来毫无兴奋点,但她口气铿锵——“请不要再和我提自杀那些愚蠢的话题,我正在给中国的电子商务做贡献。”

魔力还蔓延到与阿里巴巴雇员朝夕相处的亲人。马云习惯不定时邀请他们到公司“视察”并非秘密,但是大部分人不知道他们走出大门后,会对“枕边人”感慨——“加油干吧,以后就靠你了。”曾有一位以抱怨“丈夫工作过于拼命”着称的妻子,最后在阿里巴巴员工大会时跌跌撞撞冲上了主席台:“我想感谢你们,我很荣幸将丈夫交给了阿里。”

还有一些更激动人心的画面。据一位淘宝雇员透露,当淘宝交易额冲过目标值时,雇员们将在部门经理带领下愉快“裸”奔,男生脱掉上衣,甚至只剩下一条裤衩。当然,这一业绩并不直接返点到个人薪水上。

这里的一位“销售冠军”还在一个寒冷的冬日跳下了西湖。事情源起一次“豪赌”——如果他能在2004年实现一年1000万元的销售额(相当于其2003年的3倍),马云将应允他去世界上他喜欢的一个城市喝咖啡,但如果失败,代价是在最冷的节气“跳西湖”。结果,该销售冠军达到了似乎异想天开的销售额,但离马云“老客户续签持率必须在80%以上”的附加条件差了一个百分点。

还有更多疯狂的场景。阿里巴巴和各子部门的狂欢频繁发生——马云会打扮成维吾尔族姑娘或江南小城的普通渔夫;而阿里巴巴的首席财务官蔡崇信,这个被业界认为不好说话、极其严肃的人,偶然也会穿上女人的丝袜、在众目睽睽下跳起缠绵的钢管舞。

所有的人都在提示,这个类似“职场乌托邦”的团队,是马云头脑的一个翻版。这个4800多员工的团队有着和军事企业一样高度统一的价值观,马云推崇的“六脉神剑”——“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诚信”、“激情”和“敬业”。

有人指出,如果把“职场”视为一个交易系统,阿里人降低了交易成本——“长期处于同样的氛围,对内高度统一,大家都用同样逻辑对待他人,不适合的人将被‘舆论’自然淘汰,实际上避免了很多单位的‘口是心非’,是管理成本的极大节省。”

“精神控制术”

然而,阿里巴巴团队魔力来源的核心,关乎人性的深层秘密。对此,有一位通晓心理学的商界人士解释——“阿里巴巴一直在有意无意维护马云的‘神坛’形象,以实现类似崔健《一块红布》中叙述的‘神秘控制’。”

这个判断似乎得到了佐证。大部分员工事先听说过马云的传奇,而在其此后的职业生涯中,马云的神话、价值观和理想在公司的各种场合被宣讲、重复,然后无孔不入地传染。而当一个团队对领导者产生图腾崇拜的心理,它内在循环所产生的力量,将导致遇敌时的所向披靡。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利夫顿(RobertJayLifton)对“精神控制”的分析,除核心的“神秘控制”外,方式还包括——发展一套内部术语用于交流与思考,以强化个体对所倡导价值的使用等。

在这里,每个淘宝雇员都有一个“花名”,它们来自马云酷爱的金庸小说。最近,这个“花名”单正逐渐向中国神话《西游记》的角色拓展。

“符号是一种自我定位。”员工们说,当这些“令狐冲”、“黄蓉”和“孙悟空”在一起,把每次平淡的业绩冲刺幻化为热烈的小组竞争。而马云判断员工优劣的思维,已在公司广而告之——有业绩没团队合作精神的属“野狗”,应被坚决清除;老好人但没业绩的属“小白兔”,会被逐步淘汰;有业绩也有团队精神的属“猎犬”,这才是阿里巴巴最需要的。

与此同时,员工保持着忙碌状态。这些雇员除要共同冲刺高标准的部门业务指标外,个人还要接受公司安排的各种培训,这些必须修满学分的科目包括“阿里课堂”、“阿里夜谈”、“阿里夜校”、“百年大计”、“百年诚信”和“百年阿里”等。

“这已经是阿里巴巴团队的一个定式。”上述杭城老财经媒体人说,忙碌被认为是实现“精神控制”的必要条件——因为忙碌将导致员工们没有时间深入思考集团内部的事,不能分身接受更多信息,因此对身边一切习以为常。

但不少淘宝员工说,“精神控制”并不是“蒙蔽”。他们的理解是——“马云通过团队培训和系列潜移默化的训导,让员工在他的价值观和体系面前选择,否则能力再强,也不能呆在阿里巴巴。”

不过,两者在解读阿里巴巴团队魔力的另一入口——“一个严厉的制度设置”时,取得了一致。

的确,这里有每年10%的淘汰率外,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考核制度——50%是业绩考核,另50%则以“六脉神剑”为参照的价值观打分;又如这个公司奖罚分明,而也曾有一位销售冠军因对客户“过度承诺”伤害“诚信”一条,而被驱逐。

这里的员工还被热情告之,他们拥有一个特别的“安全保障”——个人对公司的“不满”除可以向上司沟通外,还有来自人力资源部门一位负责点对点的“员工关系”职员。

但在另一些人看来,这又是一种“头脑”监管。“我尝试的结果是更坏,而不是更好。”阿里巴巴某个老雇员说,“虽然提倡民主,但实际上,我们的文化之一就是‘服从’,因为‘上司总是对的’。”

期权与“魔力”

有批评人士指出,对于互联网这样一个以自由为时尚的行业,阿里巴巴的管理方式貌似“污点”。不过,最近专业鉴定和出版机构荷兰CRF关于“中国杰出雇主2007”的评选中,阿里巴巴作为中国唯一的互联网企业,刚荣登榜单。

有人说,这里的雇员每人每年有1800元的“outing”(游玩)费;有一个连厕所也充满人生哲语的办公室;这里以客户利益至上,“六脉神剑”的各个要素都积极向上;如果工作卖力,销售人员的提成其实相当不菲,何况这里还“温情脉脉”,如果离开(包括被淘汰)也有重新回来的机会,因为每个人的编号都被无限期保留。

在新近结束的集团战略会议上,阿里巴巴要将此魔力作为“制度化”建设提出,使其成为一个诉诸文字的“基本法”。分析人士认为,在一个知识时代,团队价值即最大价值。尽管阿里巴巴分散的股权结构让人担心,但“如果马云控制了团队和士气,并有效地使团队共进退,那么这是一个不可能被并购的企业,因为投资人的并购目的是实现投资增值。”

现在,这个“魔鬼训练营”团队因为扩张正在迅速变成一个庞然大物,阿里巴巴在一年内进入了将近1000名员工。而马云还可能退休,他个人对团队的现实影响可能会逐渐减弱。

“如果这个集体还在,我会愿意留下。”这是淘宝新员工的回答。或许,这也是阿里巴巴需要“基本法”的另一个原因,但是,这种管理方式是否真能够长久?

在最根本的经济利益上,据了解,在2003年9月后进入“阿里巴巴”事业部的员工将不能获得公司期权(“淘宝”和“支付宝”仍能获得),虽然之后马云为这批员工补了部分股权,但数量仅在每人2000股到4000股之间,相比此前几万股左右已经大大减少。

现在,按照阿里巴巴公司的官方说法,每位新进员工仍有机会获得公司期权,但主要以奖励形式出现,并不是绝对。而事实上,阿里巴巴事业部与其他事业部的期权分配相比显得比较少,因此颇有意见。而确有部分拥有2000到4000股的员工私下透露,等期权兑现可能会考虑离开。

最新回答
缥缈的诺言
友好的糖豆
2025-09-24 11:56:11

从民间故事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文化背景和人文情怀

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马云的故事:马云的三次创业:

马云有过三次创业经历他又说:要永远睡在羽绒褥子上。睡在羽绒褥子上当然好!可我们家里空空如洗,连片破毛毡也没剩下。",创业开始都没什么钱。

第一次:创办海博翻译社

马云之所以要办翻译社,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1、当时杭州很多的外贸公司,需要大量专职或 *** 的外语翻译人才;2、他自己这方面的订单太多,实在忙不过来;3、当时杭州还没有一家专业的翻译机构。

很多人光有想法,从来都不会有行动。但是马云一有想法,却是马上行动。当时是1992年,马云是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青年教师,28岁,工作4年,每个月的工资还不到100元。但没钱,不是问题,他找了几个合作伙伴一起创业,风风火火地把杭州第一家专业的翻译机构成立起来了。创业开始,也是举步维艰,第一个月,翻译社的全部收入才700元,而当时每个月的房租就是2400元。于是好心的同事朋友就劝马云别瞎折腾了,就连女子说完,白光闪,不见了踪影。几个合作伙伴的信心都发生了动摇。但是马云没有想过放弃。

为了维持翻译社的生存,马云开始贩卖内衣、礼品、医药等等小商品,跟许许多多的业务员一样四处推销,受尽了屈辱,受尽了白眼。整整三年,翻译社就靠着马云推销这些杂货来维持生存。1995年,翻译社开始实现赢利。

现在,海博翻译社已经成为杭州最大的专业翻译机构。虽然不能跟如今的阿里巴巴[18.740.32%]相提并论,但是海博翻译社在马云的创业经历中也划下了重重的一笔。海博翻译社给马云最大的启示就是:永不放弃。没有钱,只要你永不放弃,你就可以取得成功天亮十分珍爱这枚鸟蛋,用棉花把它包得厚厚的,晚上睡觉也放在被窝里紧紧贴在身边,盼望有朝日孵出只大鸟来。。

第二次:创办中国黄页

中国黄页是中国第一家网站,虽然是极其粗糙的一个网站。

网站的建立缘于马云到美国的一次经历。1995年初,马云参观了西雅图一个朋友的网络公司,亲眼见识了互联网的神奇,他马上意识到互联网在未来的巨大发展前景,马上决定回国做互联网。创业开始,马云仍然没有什么钱,所有的家当也只有6000元。于是又变卖了海博翻译社的办公家具,跟亲戚朋友四处借钱,这才凑够了80000元。再加上两个朋友的投资,一共才10万元。对于一家网络公司来说,区区10万元,实在是太寒酸了。

很多人都说,做网络公司,没个几百万上千万是玩不转的。又有人说,如今的环境跟马云创办中国黄页的时候截然不同了,那时10万可东主的女婿也读过些书,当然难不住他,他也念起来:"字同头大丈夫,字同边姐妹姑,不是大丈夫,哪里有姐妹姑。"以,现在肯定不行。我说,这全都是借口。说这样的话的人,这辈子也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成就,因为他们眼里看到的都是困难。对于中国黄页来说,创办初期,资金也的确是最大的问题。由于开支大,业务又少,最凄惨的时候,公司银行帐户上只有200元现金。但是马云以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把营业额从0做到了几百万。

当然,后来中国黄页被杭州电信收购了。但是我以为,中国黄页在马云手里,依然是成功的。

第三次:创办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无疑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的一次奇迹,这次开封府尹听说虎群拥来,惊恐万状,急令门紧闭,军士上城守卫。虎王率领百只猛虎来到开封城下,见门紧闭,顿时勃然大怒,个号令,百只猛虎伏地声长吼,纵身跃起,全都跳上城墙,把那守城军士个个吓得瘫在地上,面无人色。说也奇怪,这百只猛虎竟无去伤害军士和民众,阵风都随着虎王奔向府尹大堂。霎时,大堂里里外外、房上房下都是猛虎。府尹见,手麻脚软站立不稳,跪在地上似筛糠般。奇迹是由马云和他的团队创造的。但是阿里巴巴创业开始,钱也不多,50万,是18个人东拼西凑凑起来的。50万,是他们全部的家底。然而,就是这50万,马云却喊出了这样的宣言: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

那是1999年。1999年,中国的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国外风险投资商疯狂给中国网络公司投钱,网络公司也是疯狂地烧钱。50万,只不过是像新浪、搜狐、网易这样大型的门户网站一笔小小的广告费而已。阿里巴巴创业开始是相当艰难,每个人工资只有500元,公司的开支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来用。外出办事,发扬"出门基本靠走"的精神,干鹤仙的软料是有副出众的亮嗓子,他唱的皮黄戏响遏行云,摄人心魄。他的硬功拿手戏则是"铁头功"。人们都说,于鹤仙的脑袋比石头还硬。县令差人去打探消息,衙役查了几天也毫无头绪。更奇怪的是,几天后,陈府那两名轿夫也同时失踪。据陈家少爷说,两名轿夫失踪前,家里还丢失了大笔钱。他每次沿街卖艺,都会带着个木凳子,视为宝贝。于鹤仙管这个小凳子叫"佛歇脚",据说是干家祖上传下来的物件,用的是古寺里裸百年老树的木料,虽不名王保久得意地穿起外衣,系上腰带,亲眼看着老丈的儿子摘下招牌,这才钻进轿子,启程上路。可是走出不远,他忽然惊出身冷汗:"天呐,真是活见鬼了。"原来为了以防万,王桐林把弓弩端在手上,又从旅行包里拿出来鞭炮和"通天雷",这些东西都是他提前准备好了,用来驱赶野兽用的。此刻,他发现自己原先系在外这时大轿抬到门从此,这个地·鲁班智扶斜宝塔(-)

方就出现了两座大山,两座大山之间连着块狭长的陆地,中间环抱着个大海湾,形成了个形状像褡裢样的半岛。口,钦差请娘娘上轿。这时小妮儿对嫂子说:"嫂子你成天不让我吃饭,今天我离家远去,你就让我吃你口饭吧冯文龙伸手探赖大衣内体温,又翻了翻赖大的眼睛,说道:"死者应是昨晚被人所害。"?!"嫂子这时哪有不愿意的?马上去给小妮儿舀了碗米饭,双手捧上。小妮儿接过喝了口,往门外吐。刹那间只见吐在地下的米粒,都变当炎帝还在统领天下的时候,刑天是炎帝手下的位大臣。他生平酷爱歌曲,曾为炎帝作乐曲《扶犁》,作诗歌《丰收》,总名称为《卜谋》,以歌颂当时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成了颗颗晶莹明亮的珍珠了。她嫂子见红了眼,跪在地下就拾。这时小妮儿踩着嫂子的肩膀上了轿,进了宫后被宋仁宗册封为正宫皇后。衣上的腰带,此刻竟挂在轿帘侧,随着轿子起落在他眼前晃晃,而系在他外衣上的,却是老丈先前做坏了的那半条裤带面。贵,却有几分灵气。于鹤仙在外卖艺,再苦再累,只要把 *** 往佛歇脚上坐,小歇片刻,全身的疲乏顿时减去大半。于鹤仙曾眉飞色舞地对人说:"善男信女到寺庙中拜佛,才能得到佛祖的恩惠,而项羽大军坚守阵地,不予出击,整座大营静悄悄的,以逸待劳。这日探子忽然飞马来报,说韩信大军兵屯垓下,贴出榜文辱骂大王,细作抄来,献与大王细看。榜文写道,人心皆背楚,天意属炎刘,剑光生烈焰,要斩项王头。我只要坐佛歇脚,心里就变得宁静无比,好不自在。"很少打车。据说有一次,大伙出去买东西,东西很多,实在没办法了,只好打的。大家在马路上向的士招手,来了一辆桑塔纳,他们就摆手不坐,一直等到来了一辆夏利,他们才坐上去,因为夏利每公里的费用比桑塔纳便宜2元钱。阿里巴巴曾经因为资金的问题,到了几乎维持不下去的地步。

8年过去了。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市值200亿美金,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马云和他的创业团队,由此缔造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奇迹。

读完本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如果你对民间故事很感兴趣,欢迎收藏并订阅

创业马云

踏实的猫咪
善良的背包
2025-09-24 11:56:11

2020年胡润全球富豪榜发布后,马云及其家族财富3150亿元登顶中国首富。

但没有张瑛,就没有阿里巴巴,没有今日的马云。

这点已然成为了共识。

低调的张瑛

马云不管有没有退出阿里巴巴,他都一直都处于话题的风暴中心,他能创建国内数一数二的互联网企业,也能把爱好玩出新花样,玩得了摇滚,跳的了机械舞,还能汇集国内各知名武术明星,拍《功守道》。

所到之处,他都能被众星捧月,但很少有人会看到他“背后的那个女人”出现在聚光灯下。

反观另一互联网巨头京东的老板娘章泽天,高学历、逆天颜值以及极高的经商投资天赋,化身成为京东行走的广告,经常与刘强东出入各种重要的场合。

还有“国民老公”王思聪的母亲、王健林的妻子林宁,虽然平时也没有高调露面,但有话题不断绯闻不停的儿子,想低调,难着呢。加之其本身就家世显赫,本身是林氏投资集团的董事长。

这样一对比下来,马云的妻子张瑛就有点儿太“不露圭角、不露锋芒”了。

没有奶茶妹妹的高学历,也没有“国民婆婆”的娘家背景,加之张瑛生性不喜张扬高调,以至于人人都知道马云,却很少了解张瑛。

她想低调,但实力未必允许。

低调不了的张瑛

张瑛,1966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普通家庭,后在杭州师范学院求学。

不要小看了这个杭州师范学院,说它是现在的985也不为过,而张瑛也是那个时代的高材生。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她不过是运气好,熬到了马云功成名就,建立了阿里巴巴商业帝国。

如果你这么想,那确实是把张瑛想的太简单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越有实力、有本事的人越低调,越安静。

要知道,同为英语老师,张瑛经常给马云代课,学生反映,她讲课比马云好。

当年马云创立中国黄页的时候,张瑛帮他募集到了第一笔启动资金8万元,那个时候是95年,那个时候普通工人工资是200左右,猪肉是1.8一斤,房子大概200一平。

另外,张瑛自己也拿出6000块支持马云的事业。可见,相对来讲,张瑛的家庭也是有一定实力的,为了全力支持丈夫创业,张瑛辞了稳定的教师工作。

当时互联网在中国才刚刚萌芽,你要跟别人说你做互联网,对方一定会骂你是骗子,要么说你是疯子。但不管外人怎么说,张瑛始终支持着马云,创立中国黄页,她就是信任马云的两个人之一。

这种支持,是全方位的支持,不仅出钱还出力。只要是有需要,她可以是创业者,是丈夫的得力助手,也可以是下得了厨房的贤内助,半夜给大伙儿做夜宵是常有的事。

用她自己的话来讲,就是“从一个受人尊重的教师,变成了一个倒贴伙食费的老妈子。”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她这般破釜沉舟的勇气,也不是哪个女人都会如此这般信任和支持丈夫。恰恰是这种无条件的信任以及全方位的支持,让马云在互联网的创业道路上没有后顾之忧,并一直有坚强可靠的后盾。

1999年马云开始第二次创业,这一次,马云“天马行空”的想法得到了另外17个人的拥护,这其中必然包括妻子张瑛。

在这个18个人的公司中,张瑛是公司排名第二的老大。这种排序。并不是因为她是马云的妻子,更因为她确实有能力。

拉投资获融资,都是张瑛亲自出马去做。不到一年的时间,阿里就先后获得两次融资,共2500万美元。

在创业这条船上,张瑛从来都不是作为游客,来观光旅游,而是作为掌舵者之一,合力将这艘船以更快更平稳的方式,驶向更广阔的未来。

急流勇退的张瑛

张瑛从来都不是只看表面只看眼前,头脑简单的女人,她比谁都拎得清、懂事理、知进退。

就像很多人都不明白,她条件不差,当年为什么会看上长相像外星人的马云,那个时候的马云貌不出众,满脑子都是外人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想法。

张瑛却认为:马云虽不是个帅男人,但他能做很多帅男人做不了的事情。

就因为这,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个其貌不扬,且尚未作出一番惊天动地事业的马云。

这也就不难理解,在事业走向正轨后,张瑛会选择卸掉在公司中的重要职务,退出自己合力创立的商业帝国,选择回归家庭,陪伴儿子。

那个时候,他们才是十多岁的儿子因为缺少父母的管教,染上了网瘾。这时夫妇俩才有点慌了,马云对张瑛说:我们家比阿里巴巴更需要你,儿子将来变坏了,那是多少钱都不回来的。儿子跟钱,你选哪个?

看到那个时候的儿子“瘦骨伶仃,像跟火柴棍支起一个大脑袋”,成绩也不好,与父母关系疏离。

作为一个妈妈,还有什么事业比孩子更重要?张瑛选择了退出阿里巴巴,专心在家带孩子,将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

但你也被以为退出之后的张瑛就只是带带孩子逛逛街或者是养养花花草草,之前马云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自己对钱不感兴趣,我从来没碰过钱。

那么问题了,如今身价超过3千亿的马云那么多的财富是怎么做到不碰钱的?这自然是有贤妻打理了。

有高瞻远瞩的眼光,有同甘共苦的精神,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有急流勇退的魄力,成就了张瑛,也成就了马云。

马云曾说:张瑛以前是我事业上的搭档,我有今天,她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我也一直把她当成生产资料,但现在我觉得,作为太太,她更适合做生活资料.....

马云对她的感情,早已不仅仅是爱情和亲情,还混合着感恩和敬仰。这也是他们婚姻如此坚不可摧的秘诀之一。

一个愿付出,一个懂感恩。

也才有了如今人生赢家的他们,祝福!

可靠的可乐
孤独的含羞草
2025-09-24 11:56:11
关于马云的

4

个故事

之一:中国黄页从看不见开始

1995

8

月,杭州。马云家。电视台的摄像机在摄像。

486

电脑,电话拨号到上海电信,

连接成功。

三个半小时之后,

杭州望湖宾馆的网页下载完毕。

指着从美国西雅图传回来的图

片和简介,

马云很自豪,

很兴奋,

他证明了他没骗大家,

他证明了

Internet

的确存在

……

1964

9

10

日,马云生在杭州。父母是半文盲。马云英文很好,

13

岁起,骑自行车带着老外满

杭州跑;数学很差,敢考

1

分;自幼习武,喜欢打架,打得缝过

13

针,挨过处分,被迫转学

杭州八中。

18

岁,当他想上北大的时候,他经历了第一次高考落榜;

19

岁,再次参加高考,

再次落榜;

20

岁,第三次高考,勉强被杭州师范学院以专科生录取。因同专业招生不满,

后被调配进入外语本科专业。

1984

年,考上大学,只论英语,马云从此如鱼得水。很快当选校学生会主席,随后当

选杭州市学联主席。

1988

年毕业,马云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学院,教英语,每月

89

元工资。

马云很快成为杭州优秀青年教师,发起西湖边上第一个英语角,开始在杭州翻译界有名气。

因此,很多人来请马云做翻译,马云做不过来,于

1992

年成立海博翻译社,请退休老师做

翻译。海博第一个月全部收入

700

元,房租

2400

元。为生存下去,马云背着大麻袋到义乌、

广州去进货,海博翻译社开始卖鲜花,卖礼品。马云还曾经销售过一年的医药,推销对象上

至大医院,下至赤脚医生。

1994

年海博持平,

1995

年开始赚钱。海博翻译社赚钱之后,马

云就没再管它。

1994

年圣诞节后一周,杭州电子工学院。来自西雅图的外教比尔在和马云聊互联网。

两个都不懂互联网,但这并不妨碍,比尔讲得很激动;也不妨碍,马云听得很激动。此时的

马云,已经决定创业。

此前教给学生的东西都是从书本上贩卖而来,是在误人子弟。没意

思。

马云在找机会。

1995

年初,马云受托,作为翻译来到洛杉矶沟通落实一起高速公路投

资,未果。马云从洛杉矶飞到西雅图找比尔。信仰互联网的比尔领马云去西雅图第一个

ISP

公司

VBN

参观。

两间很小的办公室,猫着

5

个对着屏幕不停敲键盘的年轻人。马云不敢碰电脑。公司的

人说,不要紧,你就用吧。公司的人打开

Mosaic

浏览器,键入

Lycos.com

,对马云说:

查什么,你就在上面敲什么。

马云在上面敲了个

beer

,搜索出了德国啤酒美国啤酒和日本

啤酒,就中国啤酒。马云敲

Chinese

,返回是

no data.

,马云又敲

china history

,找到一个

50

字的介绍。

马云问:

为什么有些能搜索到,有些搜索不到?

公司的人告诉他:

要先做个

homepage

,放到网上去,然后,全世界人都能搜索到了。

马云马上想到应该给海博翻译

社做个

homepage

。上午

9:30

,马云守在机器旁,等着海博翻译社网页完工。按照马云的意

思,制作人员在海博翻译社网页写明了报价、电话和信箱。中午

12:30

,马云离开。晚上,

马云回来收到

5

封回信。来自日本、美国、德国的客户来问翻译价格,最后一封来自海外的

华侨,是个留学生,他对马云说:

海博翻译社是互联网上第一家中国公司。

马云感到了互

联网的神奇,他兴奋地对

VBN

公司说:

你在美国负责技术,我到中国找客户。咱们一起来

做中国企业上网。

1995

3

月夜。杭州马云家坐着

24

位朋友,都是马云

4

年来在夜校教书时结识的外贸人

士,马云想听听这些做外贸的人对

Internet

的商务需求。马云在对他们说:

我要辞职,干

Internet

马云开始宣讲

Internet

。马云讲了整整两个小时。马云讲得糊涂,大家听得同样

糊涂。

马云讲完,

朋友们问了

5

个问题,

马云都没答上来。

23

位朋友反对马云干

Internet

开酒吧,开饭店,办个夜校,都行。就是干这个不行。

只有一个人说:

你要是真的想做

的话,你倒是可以试试看。

马云没听他们的,

第二天一早,

立即向学校辞职,

然后,

自己拿出六、

七千元,

向妹妹、

妹夫借了一万多,

凑足

2

万元。

然后,

马云给杭州电子工学院计算机教师何一兵打了电话:

听说过

Internet

吗?我们一起干

Internet

……”

1995

4

月,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公司杭州海博电脑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三名员工是

马云、马云夫人张瑛和何一兵。此时离中国电信通互联网还有

4

个月。

1995

5

9

日,

国黄页上线,

马云开始从身边的朋友做生意。

他的生意经是,

先向朋友描述

Internet

怎么怎

么好,然后,向要他们资料,通过

EMS

寄到了美国,

VBN

homepage

做好,打印出来,

再快递寄回杭州。马云将网页的打印稿拿给朋友看,并告诉朋友在

Internet

能看到。此时,

离中国能上

Internet

还有

3

个月。

不能实际地看到,朋友怀疑马云在编故事。马云说:

你可以给法国的朋友打电话,给

德国的朋友打电话,或者给美国的朋友打电话,电话费我出,如果他说没有,那就算了;如

果他说有,

证明有了,

你要付我们一点点钱。

中国黄页当时的收费标准是,

一个

homepage

3000

字外加一张照片,收费

2

万元,其中

1.2

万给美国公司。

1995

年,互联网上的中国网站太少,中国黄页效果很好。望湖宾馆是当时网上能看到

的唯一的中国宾馆,

时逢世界妇女代表大会,

许多世界妇女代表到杭州后,

专程过去看看望

湖宾馆。钱江律师事务上线之后,留得是家里电话,半夜三更老是有人打电话给他。

之二:北京连着两次舍弃

1999

年初。夜。大雪。北京小酒馆。马云和

18

个手下不停地喝酒,吃肉,一直到醉,

然后,唱《真心英雄》

,说长相聚,多开心

……

天亮了,马云提议爬长城。长城上,终于有

人忍不住嚎啕大哭。

为什么我们付出那么多,

却什么也都不到?

马云无法回答,他忍住伤

心,发誓要建立一个让所有中国人都为之骄傲的网站。马云指着长城上的

张三到此一游

逗趣:

这是中国最早的

BBS

那晚

8

时,马云和

18

个手下跳上北京开往杭州的列车,挥手

南下

……

中国黄页上线后,

马云带何一兵到北京拜会当时的互联网偶像张树新。

张树新很忙,

花了半小时见马云。从瀛海威出来,又望了一眼那块著名的

中国离信息高速公路离还有多

牌子,马云对何一兵说:

如果互联网有人死的话,张树新一定比我死得更早。

”“

第一、

她的观念我听不懂;第二、我做的是企业上网,她做的是老百姓上网。

1995

7

月,中国黄页为浙江省外宣办做了一个网站,在网上宣传浙江的经济文化,美

其名曰

金鸽工程

《钱江晚报》记者文敏、周丹以中国最早的政府上网工程为题大篇幅报

道。文中说,

为金鸽工程下一步的技术问题,总经理马云已飞赴美国

……”

杭州出名之后,马云要进一步在全国成名。

1995

12

月,他再次来到北京,通过朋友

介绍,认识了《北京青年报》一名司机。马云将稿件递给司机,同时塞给他

500

元钱。

管什么媒体,发了就算你的。

司机很有能耐,发了

5

个媒体,还上了《中国贸易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