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管法的施工设备
构成:顶进设备、掘进机(工具管)、中继环、工程管、排土设备等五部分组成。
1、顶进设备
主顶进系统——主油缸:2~8只,行程1~1.5m,顶力300~1000t/只;
单只千斤顶顶力不能过大:千斤顶、管段、后座材料。
主油泵:32-45-50MPa;操纵台、高压油管。
顶铁:弥补油缸行程不足,厚度﹤油缸行程
导轨:顶管导向
中继间——中继油缸、中继油泵或主油泵。
2、掘进机
按挖土方式和平衡土体方式不同分为:
手工挖土掘进机、挤压掘进机、气压平衡掘进机、泥水平衡掘进机、土压平衡掘进机。
工具管:无刀盘的泥水平衡顶管机又称为工具管,是顶管关键设备,安装在管道最前端,外形与管道相似,结构为为三段双铰管。
作用:破土、定向、纠偏、防止塌方、出泥等功能。
组成:冲泥仓(前)、操作室(中)、控制室(后)设水平铰链和上下纠偏油缸,调上下方向(即坡度)
设垂直铰链和水平纠偏油缸,调左右方向(水平曲线)、泥浆环、控制室、左右调节油缸、上下调节油缸、
操作室、吸泥管、冲泥仓、栅 格、工具管结构
3、中继环
顶管阻力
正面——不变
侧面摩擦力——随顶进距离增大显然,将长距离顶管分成若干段,在段与段之间设置中继环,接力顶进设备可使后续段只克服顶进管段侧面摩擦力即可。按自前至后顺序开动中继环油缸,顶进管道可实现长距离顶进。
中继环——在中继环成环形布置若干中继油缸,油缸行程200mm。
中继环油缸工作时,后面的管段成了后座,将前面相邻管段推向前方,分段克服侧面摩擦力。
4、工程管
管道主体一般为圆形,直径多为1.5~3m。长度2-4m。
中国管道材料类型
钢筋砼管:C50以上,应用最多,用于短距下水道中;
钢 管:列应用第二位,用于自来水、煤气、
天然气等长距离顶管;
钢管、钢筋砼复合管:外钢内砼,用于超长距顶进;
钢管、塑料复合管:外钢内塑,用于强酸性液体
及高纯水输送。
5、排土设备
人工出土——人工挖土时。
螺旋输送机——土压平衡顶管机。
吸泥排泥设备——泥水平衡、泥水加气平衡顶管机。
顶管机头一直往下掉方法:
1、可以使用顺套管法在工作井顶进内径大于管道外径的钢管。从而确保土体不坍塌或设法减小管壁摩阻力的方法。这样能解决顶管机经常在地下卡死的问题。
2、打开纠偏泵站,将反方向的两只油缸伸出就行。
2、摸清情况后确定质量控制范围,也就是沉降、位移控制范围;
3、根据上述情况确定顶管机类型(主要有泥水平衡和土压平衡两种),各种类型都有其优点,你应该有相关资料,确定机型时一定要认真对比。
4、你是写工法的话,可以在触变泥浆的配置上写详细些(一定要与现场土质匹配)。
5、你提到的工作井(接收井)实际上与顶管工艺没多大关系,这上面只需要考虑进出洞即可。
6、如果是长距离(曲线)顶管的话,可以在测量系统上作详细介绍。测量其实才是顶管的主导。比如钢管顶管是如何减轻烟雾对测量的误差等。
7、对周边的保护措施,这项做到位了能保证盈利,呵呵。具体看看方案
8、其他的你就看看施工方案吧
顶管法施工是继盾构施工之后发展起来的地下管道施工方法,最早于1896年美国北太平洋铁路铺设工程中应用,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60年代在世界各国推广应用;近20年,日本研究开发土压平衡、水压平衡顶管机等先进顶管机头和工法。
中国从50年代从北京、上海开始试用。
1986年上海穿越黄浦江输水钢质管道,应用计算机控制,激光导向等先进技术,单向顶进距离1120m,顶进轴线精度:左右﹤±150mm,上下﹤±50mm。
1981年浙江镇海穿越甬江管道,直径2.6m,单向顶进581m,采用5只中继环,上下左右偏差﹤10mm。
顶进速度最快:美国1980年,9.5小时顶进49m。
顶进距离最长:
国外首次一次最大顶进距离1200m,1970年,德国汉堡下水道混凝土顶管,直径为2.6m。
中国创造混凝土顶管世界记录:一次最大顶进距离为2050m,2001浙江嘉兴污水顶管,钢筋砼管直径2m。
中国创造钢管顶管世界记录:一次最大顶进距离为1743m,1997年上海黄浦江上游引水工程的长桥支线顶管,钢管直径3.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