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梯形的钢管,最上面一层有12根,每相邻两层相差1根,共9层,这堆钢管共有多少根?
(12+9-1+12)×9÷2
=32×9÷2
=144根
这堆钢管共144根。
寒樱暖暖
为你解答,祝你学习进步!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
请及时采纳,(点击我的答案下面的【满意答案】图标)
你的采纳,
是我前进的动力! 你的采纳也会给你带去财富值的。
如有不明白,
可以追问,直到完成弄懂此题!
如还有新的问题,
请另外向我求助,(但不要在这里追问)答题不易,敬请谅解……
五年级钢管梯形层数公式是:(最上层数量+最下层数量)÷2×总层数。跟计算梯形面积的算法一样。
梯形的面积公式:梯形的面积公式:设梯形的上底长为a,下底长为b,高为h,面积为S,则梯形面积公式为S=(a+b)×h/2。
举例说明:
有一堆钢管截面积是梯形。它的上层是十根,下层是十八根。每相邻的两层少一根,有多少钢管?
依题意得:第一层为18根,第二层为17根,第三层为16根……最后一层(即第九层)有10根,所以可以得出一个式子:总钢管数为10+11+12+……+18=(10+18)+(11+17)……+14=28乘4+15=112+14=126,所以有126根钢管。
一堆规格相同的钢管呈梯形堆放,已知最上面的有 2根
且每相邻两层相差1根,共堆放7层.这堆钢管共有多少根?
最下面一层:2+7×1-1=8根
共有:(2+8)×7÷2=35根
解题参考:
1先读懂或看懂题目的意思。遇见这种题目要先教孩子不要慌,先看题,看能不能明白图的意思,已知的数字是哪几个,最后求的是什么?
2让孩子自己做题,并说出自己是怎么理解的。拿到题家长不要急着给孩子讲,让孩子自己做,做完之后,再看孩子做的如何?问问孩子自己为什么这么做,自己是怎么理解的?这样做可以加深孩子的印象,后面也好和孩子讲题。
3给孩子讲题。给孩子讲题时,也要先读题,家长说出这一题应该怎么理解。比如说下图的看图列式一共3题,每题都不一样。第一个是已知荷叶上一共7只青蛙,跳走4只,还剩几只,这一题是减法,孩子们也好理解。第二个图是问一共有多少苹果?粗心的孩子会容易错,看到一共就用加法是没错,但要看清楚题目是问的苹果,旁边两个是梨子是不能算进去的。第三个图就是拐了一个弯,说和另一只小猫钓的一样多,那也就是4条,一共有多少条?也是用加法。
最下面一层:2+7×1-1=8根,共有:(2+8)×7÷2=35根
完整的题目:一堆规格相同的钢管呈梯形堆放,已知最上面的有2根,且每相邻两层相差1根,共堆放7层。这堆钢管共有多少根?
做题思路如下:
(1)设法获取外部提示。如果给一两个关键的提示,比如一个公式、一个等价关系。大家可以顺着这个方向动手做下去。一旦动手,就有可能找到解法。 相比起苦思冥想无果再看答案,通过提示做出来的效果显然更好。 提示≠剧透,提示是为了辅助构建思路,相当于先在脑海中探探路。此时只有路标,想要达到,还是要靠自己走。
(2)对于答案, 学会自己划分步骤,从而挖掘出题型和套路。
(3)带上有意义的总结。每题都配有专属的独立的总结,帮大家快速构建体系,强化知识点的应用能力。
总之,只需三点改变 :①恰当的提示+ ②清晰的分步+ ③有意义的总结和关联。① 借助提示能带出思路,就更容易动手解题; ② 层次化的解析能看清思路,重点突出,印象更深;③ 通过总结快速回顾同类题型的常规思路,举一反三,题目利用率更高。 ①+②+③ ⟹ 整体做题效率更高,吸收更好。
(2+7)×(7-2+1)÷2, =9×6÷2, =27(根); 答:这堆钢管一共有27根. 故答案为:27. |
这是一个等差数列,其中:a1=3,a11=13,n=11,公差d=1。
求总的钢管根数,就是等差数列前n项求和,公式为:Sn=n×a1+n×(n-1)×d/2。
所以总根数为:S=11×3+11×(11-1)×1/2=88(根)。
也可以用梯形的面积来求解:
上底=3,下底=13,高=(13-3)+1=11。
所以:S=(上底+下底)×高/2=(3+13)×11/2=88(根)。
=30×7÷2
=105(根)
答:这堆钢管共有105根;
21+22+23+24+25+26+27+28+29
=(21+29)×9÷2
=50×9÷2
=225;
1+2+3+4+…+100
=(1+100)×100÷2
=101×100÷2
=5050.
陈老师在教学时,有学生很快地就回答出正确的计算方法:(2+6)×5÷2=20(根)。 老师接着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毫不犹豫地说:“因为钢管堆成的横截面近似梯形,所以可以直接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
老师听了,十分满意,觉得这本来就是一道不太难解决的习题,尤其是有后面括号里的提示,学生是很容易想到的。
谁知,就在教师想结束本题的教学时,有一位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老师,我不同意,用面积公式算出的是面积大小,怎么会是钢管的根数呢?这题得数虽然对了,但可能是巧合。”
陈老师愣住了,心想:“我在备课时,就这一点,我也没能说服自己。”但老师马上想到“穷举法”,列举了许多例子,都证明了这种方法是可以的;此时,老师感到同学们再也没有疑义了。
第二天一早,这位同学来到陈老师办公室,指着图二阐述道:“这堆钢管堆成的横截面近似三角形,如果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应该是6×6÷2=18(根),但是,实际是21根。所以,我还是不同意用面积公式直接计算钢管的根数。”
是啊,相差的3根钢管哪儿去了?陈老师一下子兴奋起来,为出现的奇怪现象而兴奋,也为有这样追根究底的学生而兴奋!同时,也渐渐感受到这一“探索与实践题”的教学意义。
后来,陈老师就“计算钢管根数的方法和面积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这一问题,和学生们一起展开了一场“追根究底问面积”的探索与实践活动。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终于柳暗花明。
如果用求面积的方法算,就必须找到面积与钢管数量(根数)的关系。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应该是含单位面积的多少。如果每根钢管的横截面面积为一个“单位面积”,那么,钢管堆成的横截面有多少个单位面积,钢管就有多少根。这就是这两种数量的相等关系!
我们可以用“化圆为方”的方法,将图一转化为图三:
每个正方形的面积=每个圆的面积=一个单位面积。我们用割补法将横截面转化力规则的梯形,这个梯形的上底为2个单位长度,下底为6个单位长度,高为5个单位长度。自然,梯形的面积=(2+6)×5÷2=20(单位面积),即这堆钢管共有20根。
而图二用“化圆为方,,的方法,它的横截面就不是近似的三角形,而是近似的梯形,如图四。
计算根数的方法不是三角形的6×6÷2=18(根),而是梯形的(1+6)×6÷2=21(根)。因此丢了的3根,不是不能用面积公式计算,而是用错了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