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搭棚搭架使用什么材料的呢
专业搭棚搭架的无缝钢管的规格通常用外径*壁厚(单位:mm)表示。无缝钢管按生产方法可分为热轧无缝钢管和冷轧(拨)无缝钢管两大类。 热轧无缝钢管分一般钢管,低中压锅炉钢管,高压锅炉钢管、合金钢管、不锈钢管、石油裂化管、地质钢管和其它钢管等。冷轧(拨)无缝钢管除分一般钢管、低中压锅炉钢管、高压锅炉钢管、合金钢管、不锈钢管、石油裂化管、其它钢管外,还包括精密钢管、碳素薄壁钢管、合金薄壁钢管、不锈钢薄壁钢管、异型钢管等轧件的温度高,因此变形抗力小,可以实现大的变形量。专业搭棚搭架一般连铸坯厚度在230mm左右,而经过粗轧和精轧,最终厚度为1~20mm。同时,由于钢板的宽厚比小,尺寸精度要求相对低,不容易出现板形问题,以控制凸度为主。对于组织有要求的,一般通过控轧控冷来实现,即控制精轧的开轧温度、终轧温度和卷曲温度来控制带钢的微观组织和机械性能。
长18.5米,宽9.8米,怎么做中间不用立柱子的搭棚,需要矩形管。
20米暖棚,中间无立柱,建议用50或60方钢弯曲焊接成拱顶,边立柱也得,3米高即可有,30米长分成6个开间,这样结构才稳定,覆盖全用薄膜,顶部和四周电动开窗通风。
无立柱蔬菜大棚对于墙体的建造要求相对于立柱式大棚要高,因为其整个棚面均采用钢架支撑,钢架上端通过后砌水泥柱子与后墙相连,其总体的重量明显比有立柱蔬菜大棚的竹竿钢管骨架重量要重。
1.大棚镀锌管的厚度应在3mm以上才安全可靠。
2.室内或良好条件的镀层厚度:0.007~0.010mm,室外或潮湿空气的镀层厚度:0.010~0.020mm,十分潮湿空气或工业性大气的镀层厚度:0.020~0.040mm。
3.镀锌管又称镀锌钢管,分热镀锌和电镀锌两种,热镀锌镀锌层厚,具有镀层均匀、附着力强、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冬季大棚蔬菜保温防寒,可向大棚里注入适量充足的二氧化碳。
营养钵育苗
黑色塑料营养钵具有白天吸热、夜晚保温护根的作用,在阳畦内摆上塑料营养钵育苗,外界气温在-10℃左右时,畦内温度在6~7℃,营养钵内温度在10℃左右,幼苗能缓慢生长,不受冻害。
配制热性营养土
鸡粪是热性粪肥,牛粪是黏液丰富的透气性粪肥,二者腐熟后各取20%,拌细土60%。这样的营养土吸热生热性能好,秧苗生态环境佳,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植株耐冻健壮。
分苗时用生根素灌根
生根素是用钙、磷、锌等与长根有关的几种营养元素合理配制而成的。钙决定根系的粗度,磷决定根系数目,锌决定根系的生长速度和长度。使用生根素后,根系可增加70%左右,深根增加25%。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不会因缺水缺素造成抗寒性差而冻伤秧蔓了。
足水保温防冻害
水分比空气的比热高,散热慢。冬季室内土壤含水量适中,耕作层孔隙裂缝细密,根系不悬空,土壤保温,根系不受冻害。所以秧苗冻害多系缺水所致,因此,冬前浇足水或选好天气(20℃以上可浇水)灌足水可防冻害。
中耕保温防寒
地面板结,白天热气进入耕作层受到限制,土壤贮存热能少,加之板结土壤裂缝大而深,团粒结构差,前半夜易失热,后半夜室温低,易造成冻害。进行浅中耕可破地面、合裂缝,既可控制地下水蒸腾带走热能,又可保墒、保温、防寒、保苗。
叶面喷营养素抗寒
冬季气温低、光照弱,根系吸收能力弱,叶面上喷光合微肥,可补充根系因吸收营养不足而造成的缺素症。叶面喷米醋可抑菌驱虫,与白糖和过磷酸钙混用,可增加叶肉含糖度及硬度,提高抗寒性。冻害后叶面呈碱性萎缩,喷醋可缓解危害程度。宜用100~300倍液,少用或不用生长类激素,以防降低抗寒性。
晴天反复放风炼苗
冬季晴天上午棚内最高温度可达32℃以上,这时应该反复放风,使室内外温差缩小,使植株缓慢适应环境,健壮生长。谨防一日猛长,十日受寒,造成闪苗和冻害。?
补充二氧化碳
碳、氮对作物的产作用比为1:1,作物对碳、氮比的需要量为30:1,目前广大农民都认识了氮的增产作用,却忽视了碳的增产效果。冬季棚室蔬菜易徒长黄化,太阳出来后1小时可将晚上作物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吸收,12时左右便处于碳饥饿状态,气温高时可将棚膜开开合合,放进外界二氧化碳,提高抗性和产量。气温低时闭棚,人为地补充二氧化碳,可增强作物抗寒力,大幅度提高产量。
及时盖苫保温
一般棚室,白天吸热贮温,晚上释放能量占室内总量50%~60%;土壤吸热放热量占20%~30%;空间存热占20%~30%。根据当天气温,盖苫后1小时室温就可能保持到18℃左右。若高于18℃可迟些盖苫,若低于18℃则要早些盖苫。
选用稻草苫
稻草苫导热率比蒲草苫的导热率低,护围防寒性能好,加之稻草苫质地软密,可减少传导失热,室内夜间最低温度可提高2~3℃。
盖多层膜保温
大棚内育苗,苗床上覆盖薄膜,再于1米高处支撑一小拱棚,晚上在小拱棚外或距大棚内20厘米处,再覆盖一层薄膜。这样不加温也可育成各类秧苗。定植后,地面垄上覆地膜保墒控湿提温,但不要封严地面,留15~20厘米,使白天土壤所贮存热能,晚上通过没覆严的地面向空间慢慢辐射,使早上5~7时最低温度提高1~2℃。在草苫外覆盖一层膜,或在距膜20厘米处支撑一膜,形成保温隔寒层,可增室温1~3℃。
选用紫光膜
冬季太阳光谱中紫外线只有夏天的5%左右。白膜不能透过紫外线,紫光膜可透过紫外线。紫外线光谱可抑病杀菌,控制植株徒长,促进养分积累。选用紫光膜冬至前后室温比用绿色膜高2~3℃。
注意事项
冬春季节,塑料大棚密不通风,里面温度高,湿度大,生长旺盛的蔬菜很容易遭受有害气体的危害,使植株生长发育不良,严重时枯萎死亡。
一、有害气体的种类及危害
1、氨气和亚硝酸气体这两种气体主要来自施入土壤的氮素化肥和有机肥,尤其在施肥过量和土壤干旱的情况下,肥料遇到棚内高温,就会在短期内分解产生大量氨气。当氨的浓度超过5ppm时,一些敏感蔬菜,如黄瓜、番茄等就会受到伤害,最初叶片象被开水烫过一样,干燥后变成褐色;氨的浓度达到4%时,蔬菜秧苗经24小时即会死亡。亚硝酸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2-3ppm时,会使茄子、番茄、辣椒等敏感蔬菜受害,其症状主要发生在靠近地面的叶片上,很少危害新叶,开始也象被开水烫过一样,其后由于亚硝酸的酸化作用,使叶脉间逐渐变白,严重时仅留叶脉,叶肉漂白而枯死。
2、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塑料大棚采用煤火加温时,由于燃烧不完全或烟道不通畅,往往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这两种气体的危害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隐性中毒,蔬菜本身没有明显可见的被害状,只是同化机能降低,品质变差,一般对产量影响不大;二是慢性中毒,气体从叶片背面的气孔侵入,在气孔及其周围出现褐色斑点,表面黄化;三是急性中毒,产生与亚硝酸气体危害相似的白化症状。
3、塑料薄膜本身散发的有毒气体有些塑料薄膜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挥发性物质,如乙烯、氯等,并能通过叶片上的气孔或水孔侵入植株内部,破坏细胞组织及叶绿体,使光合作用明显减弱,严重影响蔬菜的产量和品质。有资料表明,空气中氯气的浓度达到0.1ppm,接触2小时就能使萝卜受害,浓度达到0.5-0.8ppm,只需要接触4小时就能使大多数蔬菜受到伤害,最初在叶脉间出现白色或浅褐色的不规则的点状或块状伤斑,严重时整个叶片变白甚至脱落;保护地内乙烯气体的浓度达到1ppm以上时,可使蔬菜叶缘和叶脉之间发黄,而后变白直至枯死。另据试验观察,乙烯还能使多种蔬菜的叶片发生下垂,并对番茄幼苗具有抑制作用;在0.1-3ppm的浓度范围内,番茄、茄子等都会出现花、蕾、幼果及叶片的非正常脱落。
一、西瓜棚搭建的方法
1.立架法
更常用的安装方法是立架法。首先,在西瓜种植基础上,每2米插一根竹竿作为竖杆,然后在水平杆上垂直地将3-4个较薄的水平杆捆扎起来。栅栏形支架的高度约为2米。如果不是特别稳定,你可以再打几条。
2.三脚架法
三脚架法适用于不平的地形,所用材料一般为竹竿。首先,在瓜苗周围插入3根竹竿,并将所有顶部绑在一起,形成一个高度约1厘米的大三角形。该支架的承载能力优于支架。
3.人字形法
人字法虽然不常用,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瓜缘的两排瓜苗之间,每隔2-3棵瓜苗斜插两根长约150厘米的竹竿,做成人字。然后将横梁系在一半高度,注意叉点必须系紧。
二、西瓜棚搭建的要求
1.西瓜架的高度一般在1-1.5米左右。因为西瓜需要密集地种植在货架上,所以植物不能生长得太旺盛。早、中、早、小、中品质的水果,如苏米1号,可用于生产。修剪后,可以种植和移植大苗。苗龄为4叶1心。每个边框可以移植2行。种植密度必须根据排列方法确定。
2.西瓜的种植时间必须控制,因为西瓜对光和热的要求不同,而且全国各地温差较大,所以种植时间也不同。一般种植时间为2月,因此可以从5月到6月上市。南方的种植时间可以早一点,北方的种植时间可以晚一点,因为南方的热光相对充足。西瓜结果实后,要经常翻瓜,避免出现阴阳瓜。
3.种植西瓜的土地需要耕种,松土,移栽幼苗。苗木移栽后,必须进行水肥管理,然后进行辅助授粉。在翻土的过程中,你可以适当地施肥,但要避免过量施肥,因为这可能会导致幼苗燃烧。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使用发酵肥料,因为未发酵的肥料可能会导致西瓜幼苗变黄和死亡。
三、西瓜棚的造价
适合我国的西瓜大棚一般为塑料大棚,而且有很多种类型。按框架材料可分为竹木温室框架和钢管温室框架;根据大棚的数量,可分为单棚和多棚。目前,绝大多数农民建造竹木大棚,这样成本低,每平方米5-6元,但强度差,寿命短,只有几年,而且抗灾能力弱,操作管理不方便;连体大棚采用钢管制作,强度高(寿命可达15年),抗灾能力强(一般能抵御10次台风),其棚高,通风采光条件好,土地利用率高,操作管理方便,但成本高(每平方米80元以上)。
人参和西洋参都是阴生植物,生长习性比较相近,在生长过程中都怕强烈阳光直接照射,但喜欢斜射光和散射光。所以,栽培时需搭棚遮阴,以避免烈日暴晒和大风、大雨及冰雹的侵袭。棚搭得是否牢固,稀密度是否合适,都关系到人参、西洋参植株的生长发育及最后的产量和质量,是栽培成败的关键,所以一定要把搭棚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来完成。
人参在我国栽培已有悠久历史,产区曾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逐渐改进,创造出许多适合人参生长的荫棚。西洋参在引种我国时采用的荫棚主要是参照人参荫棚,也吸收国外板条高棚的优点,创造设计了许多适合各地西洋参生长而又廉价的荫棚,这些荫棚,人参和西洋参栽培都可以采用,只是盖帘的稀密度略有差异。因西洋参的耐光能力较人参稍强。所以西洋参的荫棚可比人参棚稀点。
荫棚的种类很多,分法不同,叫法也不一样。如按透光透雨的不同,可分为单透棚(透光不透雨)、双透棚(透光又透雨)和全荫棚(不透光也不透雨);按棚的样式分,有平顶棚、斜棚、脊形棚和拱形棚;按棚的高低可分为高棚和矮棚;按棚、畦搭配情况分,有单畦棚、双畦棚和多畦棚;按照盖材的不同又可分为竹帘棚、苇帘棚、板条棚、油毡棚、秫秸棚及尼龙网棚等。棚的种类很多,应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灵活选用,以便充分利用本地的材料资源,搭设适合当地人参和西洋参生长又经济耐用的荫棚。下面介绍几种常见荫棚的搭设方法,供各地参考。
(1)高棚。高棚,是指吸收美国板条棚技术,结合我国各地具体情况加以改进的平顶高棚。它是在整个田块上搭的一个多畦大连棚,属于双透棚。棚高180~200厘米,棚的大小依参地面积而定,一般适用于平原地区或山区的缓坡地。由于棚较高,因而有利于棚内空气流通,降低棚内的温湿度;减轻劳动强度,使种参者少受弯腰之苦;提高土地利用率并便于实现机械化作业。按所用棚架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水泥柱棚和木柱棚两种。这里只介绍水泥柱棚的搭设情况。
水泥柱棚,用水泥柱和钢材(或粗铁丝)做棚架材料而搭成,适宜大规模种植。它成本高,投资大,但投资一次,便可长期重复使用。
水泥柱用钢筋水泥筑成,粗约10厘米见方,柱长230~250厘米,在距顶端约10厘米处,留有一个直径为1.5厘米左右的孔,作捆绑固定棚架用。每667米2面积的荫棚,需水泥柱60~70根。横杆为5米长的粗三角铁(边长43~45毫米)或直径约46毫米的钢管,约需30根。直杆用5米长的小三角铁(边长25~27毫米)或直径为33毫米的钢管,约需50根。盖帘可用竹帘、苇帘或尼龙网等,按每块帘长300厘米、宽200厘米计算,每667米2棚地需140~150块。为节约钢材和降低成本,横杆和直杆可用8号铁丝代替,每667米2需140千克左右。所用钢材,在搭棚前都要涂刷防锈漆,以防止生锈,延长使用时间。
搭棚时,先埋立柱。立柱一般在做畦时埋设,从场地的一边埋起。立柱宜埋在畦沟内,每隔一沟埋设一行。立柱的间距为340~360厘米,埋深约50厘米,地上高度为180~200厘米。立柱要前后对齐,高矮一致,各成一条直线。埋柱时,还要注意柱端孔向应与横排立柱的方向垂直。立柱埋设好以后,等到出苗前再搭棚。搭棚时,先把作横杆的粗角铁(或粗钢管),搁在横向的水泥柱顶端,用粗铁丝穿过柱端孔,把粗角铁(或粗钢管)绑紧固定好。再把细角铁(或细钢管)搁在顺向的立柱上,与横向粗角铁(或粗钢管)相交叉,用铁丝把它们绑在一起。然后,在横向的粗角铁上,每两根柱之间再等距离放置2条细角铁,间距为80~90厘米,同样用铁丝把它们绑紧固定在下面的粗角铁上。棚架搭好后,就可盖帘。把竹帘(或苇帘)放在直杆上,从棚的一边搭起,一帘紧接一帘,头尾之间要有10厘米左右的搭接处,并用22号铁丝绑好,再用铁丝把帘子固定在下面的角铁上,使它不致被风吹动。最后,在棚的四周用竹子或秸秆等编织的较密篱笆围上,高度以略高于棚顶即可,用来防止强光射入边畦,也阻止兽畜和他人进入棚内践踏与破坏。为管理方便,需开设一门并加锁(图2-3)。
图2-3 水泥柱棚示意图(单位:厘米)
如果采用尼龙网作盖帘,因为质较轻,棚上的横杆和直杆可用8号铁丝代替,棚两端的铁丝要固定在地边,铁丝一定要拉紧,以防棚上帘子高低不一。这种棚架可以节省大量钢材,是林区参场和个体专业户采用的最理想棚架。
(2)矮棚 这是采用我国种植人参时所搭的棚。棚地一般为667米2。矮棚比较小,搭棚比较简单,取材也容易。搭矮棚不用大木材,既便于就地取材,也可根据季节变化控制盖材结构,调节透光度和透雨量。矮棚的缺点是土地利用率不高,管理操作不方便,通风较差,棚内温度也较高。矮棚的种类较多,下面只介绍一面坡棚、平棚、脊棚及拱棚等几种常用的棚架。
① 一面坡棚 通常是一畦一棚,适用于山地种参。它可以通过棚向张口调节受光。它的前檐即张口为受光的一面。一般山地种参,畦的走向以南北向偏东北或偏东,也就是以接受东北向阳光或东向阳光为宜。南向阳光、西南向阳光或西向阳光,由于中午和下午的强烈阳光直接晒到参苗,光照过强,参叶会被晒焦,严重时会造成早期落叶死亡。所以,棚架张口,阳坡宜向东、东坡宜向东北,西坡宜向东南。平原地区参畦走向多为东西向,张口向北。
做立柱(也叫杈子)的材料,以柞木和椴木为最好,其他硬杂木也可用。搭一个棚地面积为667米2的一面坡棚,一般所选用的立柱材料,直径为8厘米左右,长度分别为150~160厘米和120~130厘米,数量各90根,分别做前后立柱用。立柱下端砍成尖状。顺杆粗6~8厘米,长400~500厘米,需80~90根。横杆粗约5厘米,长180厘米,需60~90根。盖帘可就地取材,用竹子、苇子、秸秆、茅草或柳条等编织,宽度为200厘米,长度为300~500厘米,需60~70块。
准备好材料后,即可以搭棚。埋立柱多在做畦前或播种后进行。立柱插在畦的两边,每隔2米插1根,入土40~50厘米,长的做前檐,短的做后檐。立柱要插直,各排成一条直线。前后檐的立柱要成对,距离要相等。插好后按规定的高度锯断(前檐立柱高110~120厘米,后檐立柱高80~90厘米)。锯时,要顺畦向由两边向内斜锯,使之成为一个叉口。然后将顺杆搁在立柱的叉口上,用铁钉钉牢或用铁丝绑牢固,两根顺杆的衔接应为粗头接粗头,细端接细端,接好后要求平直。出苗前上帘,把竹帘顺着畦向盖好,在畦的两端,帘子要下垂至畦面,用铁丝把帘子固定在下面柱上。夏季可加盖第二层帘或薄膜。
北方山区种参,缺乏竹子材料打帘子,一般常用秸秆、苇子及茅草等打帘子。这些材料质地较软,不太结实。所以,应该根据帘子的软硬程度,在架子上加1~2根顺杆,加顺杆前,要在前后立柱的顺杆上每隔2~3米放上1根横杆,在横杆上再搁1~2根顺杆,后再盖帘子,并固定好(图2-4)。
图2-4 一面坡棚示意图
② 单畦平棚 搭棚方法与一面坡棚基本相同,只是前后檐一样高(90~100厘米),也可前檐比后檐略高3~4厘米,可单透(棚上加塑料薄膜只透光不透雨),也可双透(棚上不加膜既透光又透雨)。棚的样式与规格,主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而定。6月上旬以后,在两棚间再盖上小的活动帘,整个棚地看起来似大的连棚,可防止强烈阳光从前后檐射入畦内。在阴天或管理操作时,再把活动帘卷起。8月下旬以后,可把这个活动帘拆掉。
平原地区缺乏棚架材料,可用钢管和粗的8号铁丝来代替。立柱用直径为4.6厘米的钢管,按规定长度锯短,上端锯成一个叉口,下端可焊一个长约15厘米的钢板条十字架,以便在地里竖立牢稳。立柱要涂上防锈漆,埋入土中的一端最好再涂上沥青。顺杆用拉紧的8号铁丝来代替,两端埋入土里固定好。
利用钢管、铁丝搭棚,比较经济耐用,材料可重复多次使用,不破坏森林,甚至连树枝也用不着去砍,故可推广应用。
③ 拱形棚 也叫弓形棚。拱形棚有单畦小拱棚和双畦大拱棚两种类型。
搭一个棚地面积为667米2的单畦小拱棚,所用的材料是:立柱粗约8厘米,长120~130厘米,一端要削尖,需365根;顺条粗6~7厘米,长4~5米,需80~90根;拱条可用竹片条或树枝条,宽2~2.5厘米,长2米,需180条;帘子宽2米,长3米,需90~100块。
搭一个棚地面积为667米2的双畦大拱棚,所用的材料是:立柱粗约8厘米,长140~150厘米,一端削尖,需250根;顺条粗6~7厘米,长4~5米,需50~60根;拱条长380厘米,需120根;帘子宽2米,长5米,需90~100块。
备好材料后,即可搭棚。在畦的两边每隔1米插1根立柱,入土40~50厘米深,要插直,横竖都排成一条直线。单畦小棚在离畦面80厘米处,双畦大棚在离畦面1米处,顺畦向锯成一个叉口,将顺杆搁在两排立柱的叉口上,用铁钉或铁丝固定。在畦两端的顺杆上,各绑一根横杆,中间视畦的长短再绑若干根,以加固棚架。然后,把拱条绑在畦两边成对的立柱上,形成一个弯月状拱形,各拱形的弯度要一致。在拱顶,用竹竿、长树枝或粗铁丝串起来,绑紧固定,使拱条连成一体,增加拱棚的强度,防止走形。棚架搭好后,把帘子横盖在拱架上,帘子两边垂下至畦帮。6月上旬,拱顶上再盖一层抗老化农膜。农膜比单畦小棚宽为2米,比双畦大棚宽为3.8米。农膜上再盖一层稀帘子。8月下旬,拆去第二层帘子和农膜。也可先盖农膜再盖帘子,6月上旬再盖第二层帘子或用蒿草压盖其上(称“压花”),8月中旬撤去最上面的帘子或压花。9月上旬,再撤去农膜上的帘子,10月中旬撤去农膜(图2-5)。
图2-5 拱形棚示意图(单位:厘米)
有些地方做棚比较讲究,在立柱、顺杆和横杆搭好后,再做两根拉杆,并用铁钉把两根拉杆的上端钉在一起,分开拉杆后,端部即成叉状,以承接拱顶顺杆。再把叉状拉杆固定在横杆和前后立柱上,使它们的高度都保持一致。拉杆安装固定完毕后,再在拉杆的交叉口上安放一根顺杆,最后用铁钉或铁丝把拱条固定在3根顺杆上。棚架搭好后即可盖帘(图2-6)。
图2-6 改进拱形棚示意图(单位:厘米)
④ 脊形棚 又称人字形棚,适于做双畦棚。每畦宽120~140厘米,两畦间沟宽40~50厘米,两棚间距离120~150厘米。搭架方法基本相同。前后立柱高120厘米,中立柱高140厘米,插在两畦间沟的中央,左右相邻立柱间隔200厘米。立柱前后对齐,高矮一致、各成一条直线。然后把顺杆分别钉在前、中、后三排立柱上。再把横杆按80~100厘米的间距也分别钉在前、中、后的顺杆上,使成两面斜坡。棚架搭好后,把宽2米、长5~5.3米的帘子,横盖在顺杆上,两边帘子下垂至畦帮。根据需要再在底帘上盖一层农膜,再顺畦向盖第二层帘(两层帘的帘条要错开,使光照均匀)。各层帘子都要绑紧,以避免滑动掉落(图2-7)。
图2-7 脊形棚示意图(单位:厘米)
可以用做遮荫帘的材料很多,如细竹竿、苇子、板条、树枝条、作物稿秆、蒿草、油毡及尼龙网等。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用来源丰富而又最经济的材料编制盖帘。帘子编织质量的好坏,如稀密度,牢固与否等,对参苗生长的影响很大。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参地的坡向,参龄,以及荫棚的种类,比如是单透棚还是双透棚,是盖一层帘还是盖两层帘等,编织稀密度适宜的帘子。如果气温较低,参地是阴坡,参龄在三年生以上,或准备盖两层帘,这些情况下的帘子,密度可编稀点;相反,如果是在气温较高的地方,参地是阳坡,参龄为一、二年生苗期,准备只盖一层帘,这些情况下的帘子,密度就应该编得密一些。另外,人参帘也要比西洋参帘密点。编的帘子还要求牢固,结实,不松散,不断缺,帘条稀密均匀,才能保证有均匀的荫蔽度。
编织帘子用4~5条经线。经线一般用20号铁丝或麻绳。编织材料,用长而且直的细竹竿、苇子、作物稿秆等。做帘子时,要一根挨一根地编织,条间间隙为0.5~1厘米。如用蒿草编织,应先把草扎成2~3厘米粗的草束。编织时,束间间隙为1.5~3厘米。帘子一般宽2米左右,长3~5米,或依据具体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