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提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是什么?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战略。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区域
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不仅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而且同一地带的不同省市区之间,甚至同一省区的不同地域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缩小差距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也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党中央陆续制定的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强调继续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的新思路。这种新思路对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是对我国缩小地区差距战略的重大创新与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新中国成立以来,处理不同区域的发展关系一直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主线。“十一五”规划正式把“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确定为我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重申了这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但这种调整并不是向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均衡发展战略的回归,而是体现了充分发挥各地区的发展优势和潜力,促进区域间共同发展和统筹互动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思路。国土开发格局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所讲的协调,不仅仅指要形成区域差距缩小和区域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而且也要求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与自身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因此,根据各地区的自身条件和特点,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国土开发格局,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建设的核心目标,就是扭转长期以来我国国土整治工作不力、区域开发秩序混乱、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现象。党的十七大报告确认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所提出的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思路,明确提出要“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这一区域开发战略思路是对我国区域开发模式的重大调整。区域一体化战略
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范畴。一个国家内部的区域一体化主要是指开展跨行政区划的经济协作、经济联合以及经济带和经济圈建设等。在传统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级地方政府都追求本地区相对均衡和自成体系的发展,致使条块分割严重、区际产业联系薄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区域分工正在不断深化。但不容讳言的是,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在一些领域还比较严重,区域分工仍处于不合理、不经济状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为我国推进区域一体化指明了方向。特殊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战略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等特殊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民族地区一直给予特殊照顾。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将不断提高。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着手解决贫困地区的问题。经过不懈努力,许多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资源枯竭地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型贫困地区,经济转型异常困难,也需要国家给予大力扶持。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加大对各类特殊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确定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国特色城镇化战略
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与城镇空间分布格局,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确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镇体系建设总方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和“十一五”规划调整了我国以往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城镇化战略,提出了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十七大报告确认了上述城镇化战略思想,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这种城镇化战略思想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科学地提出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政策保障措施一个合理、有效的战略体系不仅需要有明确、科学的战略目标,而且必须有一系列的实施手段,即政策支撑体系。在当前各级地方政府财力差别巨大的情况下,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是要以财政体制改革为前提的。主体功能区建设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为了长远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限制或禁止生态严重脆弱区、生态价值较高地区、具有特殊生态与人文价值地区等的开发活动;经济发展潜力较大并且综合承载力较高的地区,要尽快发展成为吸纳人口迁移和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带;开发密度高且综合承载力开始减弱的地区,则应该在适度控制规模扩张的基础上走优化发展道路。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地区所付出的牺牲必须得到必要的补偿。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确定为当前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方针。此外,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也是全面落实中国特色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的重要政策保障措施。总之,中国特色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集中体现。它紧紧把握住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始终贯穿着区域发展这一主题;紧紧把握住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凸显了以人为本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紧紧把握住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区域发展思路。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如下:
简而言之,区域协调发展有四点内涵,分别是:地区间人均生产总值差距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各地区人民都能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各地区比较优势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发挥;各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协调和谐状态等。
在区域协调发展中,要努力形成主体功能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继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继续做好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研究制定工作,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工作,加快建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
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之一。
具体内容为: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一、统筹安排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
在“十一五”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家应以东部10省市、中部6省、西部12省区市和东北3省四个地区为地域单元,统筹规划和安排全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西部地区在完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搞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产业链延伸,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群,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进程。东北地区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快国有企业重组改造和产业转型步伐,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培育接续产业,重点支持能源原材料及后续加工、装备制造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新型产业基地建设。中部地区要立足资源和劳动力优势,进一步完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和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积极抓好农产品加工转化和资源深度开发,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依托大中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东部地区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源消耗小、附加价值高的出口产业,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二、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我国国土辽阔,各地区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除了统筹安排上述四大区域的总体战略布局外,还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一步划分经济类型区,实行针对性强的差别化区域政策,分类指导和调控各地区发展,避免宏观调控中的“一刀切”现象。当前,大体可以按两个路径来划分经济类型区:一是按区域问题的性质和严重性划分问题区,如发展落后的贫困地区、结构单一的资源型地区、处于衰退中的老工业基地、财政包袱沉重的粮食主产区、各种矛盾交融的边境地区等,以作为国家援助和支持的地域单元;二是按地区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划分不同类型的功能区,以作为国家区域调控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地域单元。
从后者来看,当前大体可以考虑划分五种类型的功能区:一是调整优化区域。对于那些经济开发密度较大,资源环境压力日益突出的区域,如珠三角、长三角等部分地区,重点是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质量,提升经济发展层次和综合竞争能力,优化和改善空间结构,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防止经济过度集聚,避免出现“膨胀病”,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二是优先开发区域。对于那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开发密度不大,目前已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的区域,要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实行优先重点开发,引导人口、要素和产业合理集聚,形成新的产业和城镇密集带。三是潜在开发区域。对于那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但近中期尚不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的区域,重点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合理控制经济开发强度,为今后大规模开发创造条件。四是生态脆弱区域。对于那些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的区域,应按照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加强生态环境整治,鼓励生态性移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五是自然保护区域。对于那些依法设立的各种自然保护区,要实行强制性保护,有的还要实行抢救性保护,严禁从事不符合其发展方向的各类开发活动。
三、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建立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协调发展机制。这种新型机制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有效发挥政府规划和政策的积极引导和调控作用。当前,着重要制定并实施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并将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纳入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以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在区域规划方面,当前应重点搞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东北和成渝等地区的规划,同时积极抓好不同
层次和不同类型区域规划的试点工作。在区域政策方面,要按照公平优先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力度。
在“十一五”期间,国家仍应把区域政策的重点放在西部开发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方面,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进一步完善国家扶贫政策和民族地区政策。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应更多地依靠中部自身的力量,同时国家在商品粮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以及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而不应该也不可能再实行大面积、普惠制的优惠政策。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则主要依靠东部自身的力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过去国家对东部地区的一些区域性优惠政策,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和体制转轨的要求进行适当调整。此外,要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打破条块分割,消除区域性壁垒,根除地方保护主义,鼓励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合理有序流动,促进产业合理转移和有效集聚,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一体化进程。
规划协调区的意思是城市的规划区域和协调区域。
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简介
划定城乡规划区,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城乡发展的需要与可能,深入研究城镇化和城镇空间拓展的历史规律,科学预测城镇未来空间拓展的方向和目标,充分考虑城市与周边镇、乡、村统筹发展的要求。
充分考虑对水源地、生态控制区廊道、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廊道等城乡发展的保障条件的保护要求,充分考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实施城乡规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综合确定规划区范围。规划区是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与有关部门职能分工的重要依据之一。
划定规划区应按照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统筹兼顾各方要求,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方案比选,听取各方意见,科学认证后最终确定。
希望你能从中的得到什么。
【导语】“十四五”,我国将进入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期,这期间国家出台的发展规划《建议》,对我们建筑工程企业来讲,是非常值得去研读的,各种大型央企、国企是我们大国崛起的担当者,加之建筑行业是被动行业,所以建筑企业区域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 从区域规划来看,建设重心进一步向中心城市、城市群及都市圈集中。
《建议》第八章的大主题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这里面就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去思考。
第一方面,是对于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提出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布局。
第二方面,我们来看中国这个大的格局下的一些核心区域。《建议》提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未来将进一步突出五大城市群及中心城市的人口集聚和经济辐射效应。五大城市群承载了我国46%的人口,贡献了58%的GDP,但无论是从人口密度还是人均GDP,与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大湾区(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未来长三角和粤港澳是最有希望成为世界上第四大湾区的地方。我们做工程的,不去财富密集的地方,去哪里?我们得盯着财富、人口、投资密集的地方。
第三方面看城镇化。《建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我们把它分成三块来解读,第一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过去五年落地大量棚户区改造项目,2015年至2018年棚改开工数量均超过600万套,而2019年以后棚改数量突然大幅减少,“旧改”开始接力“棚改”,2020年棚改开工数量预计100万套,而旧改完成数量预计700万套。棚改项目更多的是国企在做,而旧改项目更多的是民企在做,民企中更多的是一些地产开发企业。
2.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中国现有680多个城市,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
2020年6月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选择120个县及县级市开展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工作,其中东部58个,中部31个,西部21个,东北10个。以重庆垫江县为例,“十四五”时期垫江县拟实施重点工程150个,总投资450亿。这个县城投得动吗?我们拭目以待。
3.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一目了然,就在我国广大的农村。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对在座各位千亿级的企业,你们怎么去做呢?某大型建筑央企的三级单位在城市里做一个项目,单体能高达9个亿,到农村去可能一个项目90万,这对企业未来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都带来极大的挑战。
近年来,乡、镇基本公共水平逐渐提高,但与城市相比差异仍是巨大的,例如基本的医疗、用水等。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那么未来投资重点在哪里?所以农村的发展也成为建筑企业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