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全屋定制 > 正文

现代实用主义是什么

欢呼的大象
顺利的乌龟
2023-01-30 10:54:18

实用主义者是什么

最佳答案
安静的斑马
害怕的水壶
2025-08-15 23:13:15

实用主义者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功利主义。它以实际效果解决一切哲学认识问题的准则。实用主义注重实践,没有功利效果,也就无所谓理论的真假好坏。实用主义从来不在字面上解决问题,它要求面向事实和将来。

“实用主义”往往表现为机会主义。它一般不去探索“远离现实”的理论,心态浮躁,不愿意对事物和现象进行反复的实验、验证,更不愿意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繁琐的论证,不愿意探索客观的、相对独立于个人意志之外的规律,更不愿意对现实的社会进行批判。

扩展资料

实用主义者忠于事实,没有反对神学的观点,如果神学的某些观念证明对具体的生活确有价值,即承认它是真实的。将哲学从抽象的辩论上,降格到更个性主义的地方,仍然可以保留宗教信仰。承认达尔文,又承认宗教,也不承认是二元论的,即既唯物,又唯心,也是多元论的。

实用主义的主要论点:

知识是控制现实的工具,现实是可以改变的;实际经验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推理是次要的;

信仰和观念是否真实在于它们是否能带来实际效果;真理是思想的有成就的活动;理论只是对行为结果的假定总结,它是一种工具,是否有价值取决于是否能使行动成功。

人对现实的解释,完全取决于现实对他的利益有什么效果;行动优于教条,经验优于僵化的原则;

概念的意义来自其结果,真理的意义来自于应证。

实用主义的特点在于,把实证主义功利化,强调生活、行动和效果,经验和实在归结为行动的效果,知识归结为行动的工具,真理归结为有用、效用、或行动的成功。实用主义的要义体现在皮尔士所表述的这一观点中:认识的任务,是认识行动的效果,从而为行动提供信念(思维的唯一职能在于确立信念)。

参考资料来源:实用主义-百度百科

最新回答
甜美的小甜瓜
美好的书本
2025-08-15 23:13:15

实用主义=务实+实干+实效

务实就是接受现实,适应现实,利用现实。

实干就是通过行动做出实实在在的改变,获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实效就是做什么,怎么做都要以实际的效果为标准。

炙热的发箍
端庄的飞机
2025-08-15 23:13:15
哲学思考   推荐编辑: 四为堂主人

推荐理由:实用主义是人们常用的哲学思想。中国与美国文化背景与文化传统相距甚远,但有一方面却是共同的,就是都奉行实用主义,这是为何呢。本文从实用主义定义,来源,中美实用主义差异,与心学对比,详细分析了实用主义。内容详实,论证有新意,特此推荐。

世俗社会最常用的三大哲学流派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而实用主义无疑是第一大流派。

一、实用主义的定义

实用主义是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是美国的半官方哲学。

美国实用主义拒绝这样的观点:即科学有一个绝对可靠的基础。实用主义成员同时反对两种看法:一是认为某些概念是先天的,一是认为作为知识基础的感觉材料和经验是绝对确定的。原则上说,所有知识都是可错的,但可以改进。科学是一种在由研究者组成的社会共同体内部展开的批判性活动。这个研究者共同体所能提供的,就是我们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知识。美国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有皮尔士、杜威和威廉·詹姆斯。

二、为何实用主义那么流行

中国与美国文化背景与文化传统相距甚远,但有一方面却是共同的,就是都奉行实用主义,这是为何呢?

个人认为,正因为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不同,起点不一样,所以不能照搬其它国家现有的模式,需要走出自己的路;再加上都是大国,有实力探索未知的领域,而探索都是尝试性的。这些都需要小步试探式前进的务实态度,中国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美国提出的干中学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实用主义与中庸之道(据朱熹注,中庸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意)有关,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就是真理,在日常生活中,中庸的态度是恰如其分的,也即有用的,所以实用主义往往表现为中庸的态度。中间选民理论可以进一步用来说明为何中庸的态度是受大部分人欢迎的。先简单解释一下中间选民理论:在一个没有绝对的对错的众多方案之间进行选择,人们的态度会成正态分布,持中间态度的人数最多,持极端态度的人数会较少,按人头投票,最终持中间态度的选民选择的方案会获胜。这个理论有两点启发:一是,想要获得选举胜利,就要尽量靠近中间选民的态度;二是,每个党派都这么做,最终会出现党派观点的趋同(这样就无所谓党派原则,有用就是真理)。只要采用更为中立态度就可以获得大部分人的支持,因此秉持实用主义的人就会变得中庸。

从微观上来说,国人的中庸之道,美国人的实用主义都是为了获得大部分人的支持。而且上述也阐明了实用主义和中庸之道之间的关系。

三、儒家的实用哲学和实用主义的区别

儒家实用哲学里面有实用主义的因素,但是在细节上又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首先是对谁有用。 儒家理论是一种集体主义的理论,儒家的有用是首先对集体或社会有用;美国继承了英国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美国实用主义的有用是首先对个人有用,这是儒家的实用哲学和美国实用主义的根本区别。而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优缺点对比,这里就不展开了。

其次是什么有用。 美国的实用主义更多是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随着机械工业、流水线的发展,对分工和效率的要求催生了实用主义;而技术的潜力是巨大的,符合实用主义的原则,所以实用主义进一步推动了技术的发展。严格来说,未来有用,现在没用的事情,并不符合实用主义的“有用就是真理”原则。但是如果只看到眼前的利弊,奉行实用主义就会陷入危机。鉴于科学技术的巨大正外部性,务实的态度就是允许研究人员在科学技术领域进行“无用”的探索。

技术追求的是真,所以真实和诚信在美国实用主义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与为达目的,使用权谋是有所冲突的。由于中国古代并不重视科技的发展,所以儒家的实用哲学,不是使用技术手段,而主要通过资源的重新分配来解决问题,这往往使用权谋,到最后,儒家实用哲学就是放弃儒家,使用道家的手段,这就是“外儒内道”。只要结果是好的,过程中使用欺诈也是被允许的,真实和诚信与结果相比,就居于次要位置。

四、王阳明的心学和实用主义的区别

王阳明的心学,主张知行合一,即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们可以通过行为来改变认知,不断超越自己,这并不涉及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而心学的致良知部分,良知是顺应天道而赋予(不学而得)的智慧。致良知的判断标准就是合于事物的发展规律,而合于事物的发展规律,往往就会起效果,也就是有用。这与实用主义就达成了一致。

天道,摸不着看不到,但是有没有用,我们能切身感受到,所以我们往往使用有用来替代顺应天道。这样王阳明的心学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就变成了实用主义,这就是很多人以为王阳明的心学是实用主义的原因。

但是天道和有用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存在符合天道但没有用的事情。而且美国实用主义不承认存在自明的理性原则,更不用说天道了。

甜美的乌龟
矮小的抽屉
2025-08-15 23:13:15
实用主义的根本纲领是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实际效果当作最高目的。实用主义者英文原名是Pragmatism,源出希腊文πρανμα,意思即是行为、行动。而实用主义者对行为、行动的解释,关注行动是否能带来某种实际的效果,也就是关注直接的效用、利益,有用即是真理,无用即为谬误。

无辜的小海豚
听话的帅哥
2025-08-15 23:13:15
问题一: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具体内容? 杜威以其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的教育观。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教育本质。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论中从各种不同角度,多方面且反复地论述了教育本质问题。他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基本可以用他提出的三个重要论点来加以概括,这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2)关于教育目的。杜威从多方面论述过教育目的问题,而最重要的是他关于“教育无目的”的论述。

(3)关于教学的基本原则。杜威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是他的教学理论,而“从做中学”又是他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

问题二:杜威实用主义的教学理论的核心是什么? 杜威是美国继皮尔士、詹姆斯之后的第三位实用主义大师,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用即真理”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经典表述。以往哲学是由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部分组成,分别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用三个问题。杜威认为“是什么”的问题,应由科学,而不是由哲学来解决。“为什么”和“有什么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们往往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认识事物,认识事物的目的是为我所用。因而,实用主义哲学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只相信人的经验。人的经验就是真理的尺度。有用的就是真理,没有用的便是谬误。以事物的多样性而抹杀事物的共同性,以事物的多变性而抹杀事物的永恒性,以事物的价值形态取代事物的实体形态。实用主义哲学实质上是一种建立在唯心主义世界观和认识论基础之上的价值哲学。杜威认为哲学的意义在于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教育问题。因而,他把哲学和教育等同起来,既然其哲学是价值哲学,那么他的教育哲学也就是教育价值哲学了。其教育哲学是为解决教育问题提供理论的。

杜威曾说,“如果我在提出科学作为一种知识的特性时,彻底地用‘技术’代替‘工具论’,我就有可能避免大量的误解。”杜威虽然没有关于技术的专门著作,但是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却充满了对技术的批判。与通常理解不同,杜威用“技术”描绘人类的各种活动,它是人类面对各种疑难情形时,利用各种探究工具作为手段来解决各种问题。因此,技术是对工具和技艺的探究。

问题三:教育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有什么关联 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实用主义教育是西方现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主张儿童中心,师生民主平等,这一思想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师生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教育理论界的大多数人都主张批判师道尊严,强调要解放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向学生学习,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根据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实施启发教育。我们应借鉴那时的理论与经验,反思现在的师生关系,认真思考如何处理外来与本土、传统与现代、师生地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及其它一些与师生关系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构建比较科学的师生关系理论,建立更和谐的师生关系。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产生于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体现了美国精神的教育理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有:

1、批判传统教育理论不顾儿童个性特点和社会生活不断变化之需要。

2、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学校即社会。

3、强调儿童中心,批评旧教育的重心在教师和教科书上,认为儿童才是教育的中心,如同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一样,教师的作用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来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活动。

4、重视儿童的经验、兴趣和需要,强调儿童发展的主动性、创造性,强调以儿童为主体的教学实践,即做中学。5、认为教育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完成的过程,主张师生平等。杜威提出,“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两方面都是作为平等者和学者来参与的。”也即是说,实用主义教育在强调儿童中心的同时,也主张建立 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backtonature)。“自然的状态”在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和国家的起源学说中固然是指人类的史前时代,但在教育上更侧重指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生的能力。它与人类的“自然状态”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只因社会的文明特别是城市的文明才使人性扭曲、罪恶丛生。因此,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因此15岁之前的教育必须在远离城市的农村中进行。

卢梭还从儿童所受的多方面的影响来论证教育必须“归于自然”。他说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只有三种教育圆满地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自然的教育人力不能控制,所以无法使自然的教育向事物的和人为的教育靠拢,只能是后两者向自然的教育趋于一致,才能实现三种教育的良好结合。因此教育“归于自然”、即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才是良好有效的教育。

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须成人的灌输、压制、强迫,教师只须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他的作用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所以卢梭也常提及“消极教育”。

自然的教育又主要是针对富人的。原因是穷人所处的环境特别是农村环境已经十分接近自然,而且他们被迫只能接受这种自然的教育,不可能得到其他教育。而富人从他的环境中所受的教育对他是最不适合的,对他本人和对社会都是不相宜的。因此卢梭认为针对富人子弟的自然教育至少可以挽救和培养一些人成为人。

综上所述,卢梭为之呼号的“自然教育”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其戏害人性的教育所发出的挑战,“归于自然”、遵从天性,就是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

问题四: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及代表作是什么? 5分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问题五:胡适的实用主义思想 胡适回国之后亦热衷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国化应用与探索。1917年,胡适回国之初便发表著名的《归国杂感》,对当时中国脱离实际生活需要的办学模式进行无情地抨击,斥之为“亡国的教育”。他说:“几十年来的教育改良,只注重数量的增加(教育普及――原注),却不曾注意根本上的方法改革。”这里所谓“根本上的方法改革”,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实用主义的生活教育哲学为指针。他提醒说:“列位办学堂,尽不必问教育规程是什么,须先问这块地方上最需要的是什么。譬如,我们这里最需要的是农家常识,蚕丝常识,商业常识,卫生常识,列位却用修身教科书去教他们做圣贤……切莫注重课程的完备,须要注意课程的实用。”不难看出,胡适力图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为指针去改变脱离实际的中国教育现状。但从深一层分析,胡适宣传实用主义,旨在反对当时业已传入的马克思主义,主张多研究一些包括教育改良在内的实际问题,要求把“输入学理”应用到我们的种种切要问题上,以便进行一点一滴的社会改良和文明再造。他说:“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的造成的。进化不是一晚上笼统进化的,是一点一滴的进化的。”不难发现,这种一点一滴的改良论即是杜威社会改良主义思想的全盘引进。胡适后来一再提倡“教育救国论”和“教育独立论”,其理论渊源即在于此。

胡适不仅推崇杜威的改良主义发展观,而且对其教育哲学的另一理论基础――“经验论”亦颇为关注。杜威反对探讨远离人生的“哲学家问题”――本体论问题,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与人生行为密不可分的“经验”。在他看来,这种“经验”并非已死的过去知识,而是活生生的生活本身,是人与环境的交互行为。同时,哲学又与教育不可分割,“哲学甚至可以解释为教育的一般理论”,“教育乃是使哲学上的分歧具体化并受到检验的实验室。”因此,哲学的根本问题――“经验”事实上也就是教育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杜威说,教育即是继续不断地重新组织经验,要使经验的意义格外增强,要使个人主持指挥后来经验的能力格外增加。胡适解释道:“‘教育即是继续不断的重新组织经验’。怎么讲呢?经验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应付人生四围的境地;即是改变所接触的事物,使有害的变为无害的,使无害的变为有益的。……怎么说‘使个人主持后来经验的能力格外增加’呢?懂得经验的意义,能安排某种原因发生某种效果,这便是说我们可以推知未来,可以预先筹备怎样得到良好的结果,怎样免去不良好的结果。”很显然,杜威“经验论”经过胡适的通俗化解释之后,变得易于理解与传播。

与“经验论”和改良主义发展观相契合,杜威又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主张。对此,胡适也通过各种方式予以弘扬。除充当乃师杜威在华讲演的主要翻译外,他在北京大学主动开设“杜威著作选读”课,并撰写了《实验主义》等多篇理论宣传文章。 1935年7月24日,胡适致信即将去日本留学的陈英斌,勉励道:“既然来求学,须知学不完全靠课堂课本,一切家庭,习惯,社会,风俗,政治,组织,人情,人物。都是时时存在可以供我们学的。”不难发现,胡适的建议蕴含了十分浓厚的“生活教育”思想,它适应了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生活不断发展的需要,对于反对封闭式的传统教育和培养新时代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治学方法上,胡适也深受杜威思想的影响。他认为,“杜威哲学的最大目的,只是怎样能使人类养成那种‘创造的智慧’( CreativeIntelligence),使人应付种种环境充分满意。换句话说,杜威的哲学的最大目的是怎样能使人有创造的思想力。”强调这种“创造的思想力”的养成离不开其思维五步法,即:出现疑难情境――确定疑难问题之所在――提出解决问题......>>

问题六: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谁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股教育思潮,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有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和克伯屈(W.H.Kilpatrick,1871-1965)等人。代表著作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和《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等。

实用主义教育学和实验教育学一样,实用主义教育学也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和发展起来的。很显然,实用主义教育学以实用主义作为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

问题七: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主义教育有什么关系呢?可以认为实用主义教育是进步主义教育中的一种么? 并列关系,不可以。

问题八:实用主义教育学是以批判什么为基础提出的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股教育思潮,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有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和克伯屈(W.H.Kilpatrick,1871-1965)等人。代表著作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和《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等。

实用主义教育学和实验教育学一样,实用主义教育学也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和发展起来的。很显然,实用主义教育学以实用主义作为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

上,实用主义教育学提出了自己的基本观点:

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

第二,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教育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增长自己的经验,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第三,教育即成长,是个人经验的增长过程,其原因在于学校就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在社会成长的过程。

第四,学校的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的,打破了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第五,教育教学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

第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儿童的创造性的发挥,提倡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探讨、发现。实用主义教育学是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的,它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

问题九:实用主义教育学 是不是 现代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现代教育学一个流派。

参考:

五种现代教育学流派:

1、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以实验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及其教育的教育学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第一,反对赫尔巴特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因为它不能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运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科研真正“科学化”;第三,把教育实验分成三个阶段,就某一问题构成假设,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和进行实验,将实验结果运用于教育实践来证明其正确性;第四,认为教育实验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有别于在实验室里进行的心理实验;第五,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进行教育研究。实验教育学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像教育目的这样的涉及价值判断的选择问题是实验法无法解决的,而且,其后继者把科学的定量的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唯一的方法,就走上了“唯科学主义”的歧途。在目前我国的教育科研领域,也还有“唯科学主义”的倾向,有些人“玩”科学,反对质的研究,反对行动研究,他们认为缺少“科学性”,这是错误的。

2、文化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十九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有狄尔泰和斯普郎格等。文化教育学的基本观点: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历史;第二,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因为教育是历史文化过程,所以不能用理性主义的“概念思辨”和科学主义的“实验法”来进行,而应该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第四,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格,主要途径是“陶冶”和“唤醒”,条件是建立和谐的对话的师生关系。但是,文化教育学的思辨气息很浓,在许多问题的论述上具有很强的哲学色彩,于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很难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建议。目前,我国的课程改革受这种文化教育学的影响很大:理念很好,操作性不强。

3、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的教育学,对整个二十世纪全世界的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杜威等。实用主义教育学也是亥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主要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教育不是“准备生活”;第二,教育即个体的经验继续不断地增长;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要在其中学习现实社会中所需要的东西;第四,课程的组织要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科学知识体系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问中心。第六,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但是,实用主义教育学有三个“忽视”,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因此也不断地遭到批判,特别是前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美国人把科技落后的板子打在了杜威的身上。这些,恐怕也是我们课程改革需要注意的倾向,新课程有许多很好的教育理念,有许多很好的设想,有许多很好的计划,有许多很好的目标,但是,我们不要重蹈杜威三个“忽视”的覆辙。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在国际上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杜威主张以儿童中心代替教师中心,以活动课程代替分科教学。在他看来,“人们最初的知识、最能永久令人不忘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因此,在学校中就要为学生设置相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据此,他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