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达维多利亚600和维多利亚700的区别及价格
600 1998
700 2198
前插不一样,700可以上碟,是锁死。
700是八段变速。600也是,加快拆花鼓
差不了多少钱,700还多个碟
维多利亚港是香港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港剧里经常见到的维港美景,她因风景优美,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这次来到香港,我们也自然不会错过这个神秘而又浪漫的海滩。
维多利亚港是中国第一大港湾,也是世界第三大港湾,仅次于美国的旧金山和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清朝时期,英国人看中了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亚地区大港口的优良潜力,不惜以鸦片战争来夺得香港及其优良的港口,以发展其远东海上贸易事业。
这片港湾,不比海大,却比海更加吸引人的眼球。如果说大海是一位英俊的少年,那维多利亚港湾则是一位楚楚动人的美少女:蓝色的海水是她的连衣裙,白色的浪花是她的裙摆,在自然妈妈的怀抱里跳起了纯洁动人的舞蹈,谁说这只舞蹈没有伴奏,鸟儿们的合唱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自然的音乐,自然的衣衫,都为这只舞动增添了不少色彩,不禁让人沉醉,沉醉在维多利亚港的美丽之中。几艘渡轮慢悠悠地在水上开过,准确的说应该是漂过,漂得不留一丝痕迹,不禁使人佩服,佩服维多利亚港的魅力所在。
坐船身临其境的看维港和香港的高楼大厦,从码头登上天星小轮、观光游船、或“张保仔”帆船,即可置身于维多利亚港的中央,用全新的角度感受香港之城。其中,穿梭于维多利亚港的天星小轮是去香港游览维多利亚港的首选,《国家地理旅游杂志》甚至曾把乘搭天星小轮游览维港两岸誉为“人生50个必到景点”之一。
对岸就是紫金花广场了。用镀金在成的紫金花在太阳光底下闪闪发光,闪得耀眼,犹如是姑娘头上的金簪子。高大的高大的建筑耸立在紫金花的身后,起码有二三十层。他们犹如一个个强悍的保镖,时刻保护着紫金花的安全,保护着香港人的尊严。
海浪敲打礁石,傍晚的旭日把最后一抹阳光给予给了大地,晚上的灯光汇演就开始了。绚烂的彩灯在海面上舞动着,多姿多彩,毫不遮掩地展现出了维多利亚港的妖娆。这时的维多利亚港已经变成了一位女王,在海面上显示她的富有,引来了数不清的赞叹声。
灯光汇演就结束,人群逐渐松散下来。满天的星星为维多利亚港的夜晚增添了一抹神秘面纱。慢慢的,维多利亚港沉睡了,香港也沉睡了。
1.维港海边的楼梯
楼梯下去其实就是港湾边很普通的小码头,大部分时间都是没人的,举着自拍杆的人都不会care这里。您可以坐在台阶上,惬意的闭上眼睛,让海风吹气头发。背景可以是大海或对岸的高楼。
2.玻璃栏杆
往天星码头方向走,没几步就能看到一个通往二层观景平台的楼梯(非常好找)。楼梯为两段,两段中的小平台就是第二个拍照地点——玻璃栏杆。倚靠在栏杆边,或面朝大海拍背影、或回眸一笑、或看海的侧脸。
3.维港观景平台
玻璃栏杆,上二层,就来到维港的大观景平台!在这里,对面香港岛的繁华一览无余。平台人较多,但是也分散,所以取景还是没问题的。
4.雪糕车
从景观平台尽头的楼梯走下来,在钟楼的前面经常停着一辆高颜值富豪雪糕车,可以吃个雪糕歇歇脚。雪糕车的背面是一个很好的拍照点,人少车美,靠上去假装(很重要)吃雪糕就好啦。或者只是拿着雪糕安安静静地站着也会很好看,毕竟,车身的文字和花纹都很有香港的feel。
5.电话亭
可以假装在陌生的街头给远方的朋友拨个电话,隔着玻璃拍,刚好还可以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
6.天星码头绿色楼梯
在天星码头,您可以乘坐1个世纪之久的天星小轮前往对面的中环、湾仔。现在的天星码头是1950年重建后的样子,香港有很多特色的地方都是老旧的,但却别有一番风味。
入口左边是通往湾仔,右边是通往中环,两边的楼梯都是绿色的,一种别有历史沧桑感的怀旧绿,楼梯上印有小小的 To Central 和 To Wanchai,这么好看的场景,不拍太亏了吧。
或站着靠在栏杆、假装上楼、下楼,或坐在楼梯上,分分钟都有地道的香港味道。
7.香港文化中心
这里是一个现代化的表演艺术中心,建筑四周的斜柱在光影的结合下,呈现时空穿梭的所觉。晴天的光影效果会比阴天好很多,另外,晚上这里也很好。同样,人要站在两个柱子间的透光处~
1.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历史
十八世纪末的美国革命标志着英国的第一帝国瓦解和新的日不落帝国的产生,英国的殖民发展目标向东方发展,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被开发,印度的扩张一方面因七年战争而加大,另一方面由于美国的独立,东方也成为了新的货物输出重心。由此英国的殖民主义面向了全世界范围。
由于七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在海上的成功,以及美国独立后对于海洋权利的妥协,使得英国最终成为了长达200年的海上霸主。而正如以后的海权论所认为的'rules the waves, rules the world.' 帝国开始进入全盛时期。
在国内,工业革命在无形而有序的进行着,工场的工业化使得英国的生产力大为提高,中产阶级和相应的文化相对快速的发展。新的工业化城市不断发展,但没有受到良好的管制,以至于产生了大量城市化的恶果,而这解决的方式也是在后来才不断的得出。政治方面,由于新旧贵族和商业资本主义的相互斗争,使得英国的 *** (没有实质的宪法)不断改革,在接连不断的相互对抗的法案中,双方势力产生了相应的均衡,而实质的结果需到威灵顿议会改革案改变贿选造成的不利。另一方面,由于福音派和克拉彭联盟的不断坚持,议会在1833年最终敲定废奴法案。
差不多简略说了下。
2.19世纪英国历史
十九世纪王位经过了四代。
疯王乔治三世(不属于那个世纪-1820)
不孝子摄政王乔治,身体好,不像孱弱的黑亲王爱德华死在床上(不属于那个世纪-1820)
还是这个不孝子乔治四世,爸爸死了登基(1820-1830)
'水手'乔治四世,满口粗话(1830-1837)
乔治四世的好侄女,维多利亚,一辈子只和几个人打过交道的极力营造中产阶级道德规范的小女人,英军的炮火让全世界都能认识她和穿裙子的大胡子士兵。。(1837-不属于那个世纪)
贵族什么的。。去翻Coat of Arms的历史名录吧。。inherited peers和Knights of Orders在那个世纪合起来大概得有上千吧。
夏尔。。就是查理的法语发音。
解释完毕。
3.关于19世纪末英国的历史这一时期正是英国历史上极富盛名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期,除贵族能够继承田产和房产外,人们通常没有自己的住房。
多数城镇中产阶级家庭以租期为三年、五年或七年的出租房屋作为安身之所。一套典型的中产阶级住房格局基本如下: 通向一楼的正门入口处一般建有高出路面的几级台阶,拾阶而上进入一楼。
这里通常设有门廊、餐室和供男主人使用的房间,如书房或会客室。医生等职业男性习惯于在住所的第一层接待患者或客户。
门廊处有楼梯通向二楼。整套住宅最精美的房间就在这一层,来自街道或厨房的噪音不会影响这里。
客厅占据大部分二楼面积,有时它被拱门或折叠门分隔成两三个房间,用作乐室、画室或温室。当有客人造访时,仆人会首先请进客人,帮他们脱掉外套,再引领至通向客厅的楼梯,这时女主人在楼梯顶端迎候客人。
三楼以上是家庭成员的卧室。主卧两侧分别设有男女主人的更衣室,用于保存各自的服装和私人物品。
孩子们的餐室、活动室和卧室是分开的。七八岁以下的儿童一般与保姆住在一起,再大些就要与同性的同胞共处一室,直到成年才会有单独的卧室。
住房宽裕的家庭还设有教室,由家庭教师为孩子们上课。 顶楼或阁楼用作储藏室和仆人的下处。
除通向二楼和三楼的前楼梯外,一般设有连接地下室和阁楼的后楼梯,这是仆人运送生活物品或出入下处的主要通道。 中产阶级生活宽裕,家庭主妇追求时尚的家居风格自然也就无可厚非。
清雅的日式布局曾一度风靡,繁复的中东风格和简洁的古希腊风格也曾独领 *** ,而影响最为持久的还是雕饰厚重的哥特式古典风格家具。在实际生活中,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室内布局大体状况如何?1881年出版的一本家居指南提供了标准的家庭布局模式: 门廊铺设石质地板,上有产自东方的地毯,一个伞架,一两把高背椅。
餐室中,支架居中的圆形或椭圆形餐桌再配上几把皮椅会令每位就餐者感到惬意。客厅中间摆有一个质地厚重的圆桌,周围环绕着舒适的长椅,座椅,钢琴等。
客厅墙面通常贴上带图案的浅色墙纸,地板刷成深棕色,中间铺有印花图案的小地毯。卧室的布置相对简洁,主要有床、衣柜、梳妆台、盥洗盆、壁炉等。
19世纪中期以后,卧室通风逐渐受到重视,铜铁架床代替了传统的挂帘四脚床。 与中产阶级家庭的居住条件相比,工人家庭显然相形见绌。
工业革命时代早期,大片的工人居住区都是背对背的建筑模式,即每套住房的左右和背面都是另一户的墙壁,只有一扇朝前开的窗户。典型的工人住宅是上下分布的两个房间。
木桌木椅,墙上几只吊钩,一个小衣箱,两张分别供父母和子女睡觉的床,一些简单的厨具,这就是全部家当。 中产阶级的住宅分出私人空间和家庭共享空间,而贫穷的工人家庭连一张全家人一起吃饭的餐桌都摆不下。
为了避免已近成年的兄妹或姐弟同床共枕,许多父母不得不把孩子送到空巢的老夫妇家借宿。农民的居住状况与城市工人相差无几。
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原有的工人住宅模式被取消,卫生和建筑条例相继出台,加之社会财富的增长,工人的居住状况普遍得到改善。工人阶级和下层中产阶级的住房都单独排列,前后门俱全。
后门通向一个砖墙围起的小院,可以种些植物、晾晒衣服、堆放杂物。房间数量也有增加。
一楼通常是厨房和客厅,二楼则是父母与子女分开的卧室。 到19世纪60年代,熟练的技工和工匠在婚前已有能力用积蓄购买必备的家具,并在婚后一二年内再添置部分二手日用商品。
这一时期工人家庭的室内布局大体如下:一楼客厅是接待贵客和周日全家聚餐的重要场所,因而布置最为精心。除沙发、椅子、地毯、书籍外,有的家庭还会配上钢琴。
起居室兼为餐室和家庭活动室,中间摆放铺着油毯的木桌和几把长椅或凳子,壁炉旁边散放着几把舒适的座椅,一个厨柜用来盛放餐具和厨具。 生活设施 尽管今天仍有许多英国人住在19世纪建造的房子里,但最初的取暖、照明和烹饪方式已不复存在。
勿庸置疑,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生活设施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在富有之家,浴室和供暖设备都很少见。
室内光线昏暗,还经常发生火灾。 英国的气候潮湿多雨,如果没有取暖设备则很难应付。
维多利亚时代,殷实之家在每个房间都设有壁炉。有时人们用木头做燃料,这在农村尤其普遍,但设计壁炉的初衷是用于烧煤。
煤在燃烧时不会火星四溅,比较安全,而且燃烧缓慢,无需经常留意。除非有卧床病人,一般家庭很少使用卧室的壁炉,只有大富人家才能享受卧室壁炉取暖的奢侈生活。
19世纪80年代燃气发明后,人们把煤气炉放进卧室的壁炉里,点燃一会儿便可在入睡前驱走寒气。 19世纪早期,尽管蜂蜡燃烧时间长,亮度大,但由于造价昂贵,绝大多数家庭还是用蜡烛照明。
在农村,日光和炉火的光亮都被利用起来。在反映这一时期日常生活的油画里,经常会有农妇坐在家门口纺纱、编织的场景,这并非单纯为画师摆造型,而是真实生活的写照。
19世纪40年代,比蜡烛安全且照明效果好的油灯逐渐进入百姓家庭。此后,修剪灯芯、清洗灯罩和定期添油成为一项新家务。
在燃料中鲸油价格不菲,煤油较为低廉。19。
4.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历史十八世纪末的美国革命标志着英国的第一帝国瓦解和新的日不落帝国的产生,英国的殖民发展目标向东方发展,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被开发,印度的扩张一方面因七年战争而加大,另一方面由于美国的独立,东方也成为了新的货物输出重心。
由此英国的殖民主义面向了全世界范围。 由于七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在海上的成功,以及美国独立后对于海洋权利的妥协,使得英国最终成为了长达200年的海上霸主。
而正如以后的海权论所认为的'rules the waves, rules the world.' 帝国开始进入全盛时期。 在国内,工业革命在无形而有序的进行着,工场的工业化使得英国的生产力大为提高,中产阶级和相应的文化相对快速的发展。
新的工业化城市不断发展,但没有受到良好的管制,以至于产生了大量城市化的恶果,而这解决的方式也是在后来才不断的得出。政治方面,由于新旧贵族和商业资本主义的相互斗争,使得英国的 *** (没有实质的宪法)不断改革,在接连不断的相互对抗的法案中,双方势力产生了相应的均衡,而实质的结果需到威灵顿议会改革案改变贿选造成的不利。
另一方面,由于福音派和克拉彭联盟的不断坚持,议会在1833年最终敲定废奴法案。 差不多简略说了下。
5.19世纪英国历史十九世纪王位经过了四代。
疯王乔治三世(不属于那个世纪-1820)不孝子摄政王乔治,身体好,不像孱弱的黑亲王爱德华死在床上(不属于那个世纪-1820)还是这个不孝子乔治四世,爸爸死了登基(1820-1830)'水手'乔治四世,满口粗话(1830-1837)乔治四世的好侄女,维多利亚,一辈子只和几个人打过交道的极力营造中产阶级道德规范的小女人,英军的炮火让全世界都能认识她和穿裙子的大胡子士兵。
(1837-不属于那个世纪)贵族什么的。
去翻Coat of Arms的历史名录吧。
inherited peers和Knights of Orders在那个世纪合起来大概得有上千吧。
夏尔。
就是查理的法语发音。
解释完毕。
6.19世纪末的英国史一、贵族政治特权的失落
二、经济优势的失落
三、贵族成分的嬗变
在位国王为维多利亚女王
1870年代英国“大萧条”1884年 12月 6日,《人民代表法》议
案获得通过。
1885年,《议席重新分配法》
得到两院批准而成为法律。1886年自由党统一派分裂出去。1888年,英国规定全国设立 62个行政郡、60多个“郡级市”。
1889年1月,索尔兹伯里首相拒绝了
俾斯麦邀请英国加入同盟国的要求。1890年,英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文官制度。1896年,英国工商业的增长率、利润率和外资额都下降了。
吉尔克里斯特·托马斯在70年代末发明了从廉价的含磷铁矿石中提炼钢
的方法。
1897年庆祝维多利亚女王登基60周年的活
动中,英国海军的165艘军舰(内含21艘重战列舰和54艘巡洋舰)接受了
女王的检阅,各国军政宾客对此印象深刻。
7.关于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历史从时间上讲,维多利亚文学时期恰好与维多利亚女王1836年至1901年执政期相吻合,这一时段是英国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段。
维多利亚执行初期,英国面临着飞速的经济发展及严重的社会问题。1832年改革法案通过后,国家政权从腐朽没落的贵族手中移向新兴的中产阶级工业资本家,不久,大工业革命 *** 迭起,各种科技发明与技术创新为国家经济带来新生力量,如火车、蒸汽船、纺织机器、印刷机器等。
英国一度成为"世界工厂",通过向海外发展市场与剥削殖民地的各种资源积累了大量财富。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全世界的经济第一强国。
但在这繁荣与财富下掩盖的是工人阶级的贫困与不幸,为了谋生连妇女和儿童都要受雇到艰险肮脏的工厂矿山去卖苦力。日趋尖锐的阶级矛盾终于引发了1836至1848年著名的英国 *** 运动。
工人阶级团结一致推出《人民 *** 》,要求 *** 保障人权,改善生活与工作环境。运动席卷了几乎所有城市。
这次运动尽管在1848年衰落下去,但却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也标志着工人阶级的觉醒。 在意识形态方面,维多利亚时代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与各个领域的新发现打破了人们过去坚定的宗教信仰,宗教大厦开始坍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59〉与《人类的进化》(1871)都是动摇了传统信仰的理论基。
诗人丁尼生在长诗《悼念》中就明确表述了自己对宗教与上帝的怀疑。另一方面,实用主义大行其道,任何事物都要经过实用的检验方可定其价值,由于物质进一步战胜精神。
《圣经》与《福音书》等宗教经典都被认为是过时的迷信,或干脆也要接受实用主义的检验。这些观念都使得资本家进一步残酷剥削劳动人民,不再有精神道德上的顾虑。
狄更斯、卡利尔、拉斯金及许许多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们都极力批驳实用拜金主义,尤其是它对文化道德的贬低及对人类情感的漠然。 维多利亚文学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自然带有宏大与多样性的特点。
它是多侧面而且复杂的从各个角度,包括浪漫的与现实的反映了人民生活中的各种巨大变化,这个时代也诞生了一大批顶天立地的文学巨人。 这个时期,小说广泛流行,繁荣发展。
著名小说家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狄更斯、萨克雷、勃朗蒂姐妹、哥斯凯尔夫人(1810-1865〉与特罗洛普(1815-1882)等人。这些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一方面重新倡导18世纪的现实主义,一方面又肩负起批判社会,保卫人民利益的责任。
尽管他们的创作角度与风格各不相同,但共同特点是关心广大百姓的生活与命运,他们为不人道的社会机构、堕落的社会道德、拜金主义的盛行及大面积的贫困与不公深感愤慨。他们作品中对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对社会制度的无情批判唤醒了公众对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的意识。
在19世纪末还出现了一位勇敢的女性小说家乔治·埃略特与一个不仅揭露批判社会丑恶现象,还大胆向维多利亚传统道德观发起攻击的文学家哈代。 维多利亚时代还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散文家,如托马斯·卡利尔(1795-1881)、托马斯·B ·麦考和j(1800-1859)、马修·阿诺得(1822-lg88)、约翰·亨利·纽曼〈1801一」1890)、约翰·斯图亚特·米尔(1806一1873)、约翰·拉斯金〈1819一1900)以及托马斯·亨利·哈克斯雷(1825-1895)等。
其中许多人与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一道揭露抨击社会阴暗面,并在意识形态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他们创作了大量重要的历史事件评述、宗教论文、散文及各种主题的演讲稿,同时他们将英国的散文与文学评论发展到一个新高点。
当时最有名的散文作品有卡利尔的《法国革命》(1837)与《 *** 主义》(1840),麦考利的《英国历史》(1849-1861)拉斯金的五卷《现代画家》(1843一1860)及哈克斯雷的部分演讲稿。 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具有风格标新、表达立异的特点,尝试这种改革的诗人有罗伯特·布朗宁,他创造了一种诗体小说,即把小说中对人物的塑造方式引用到诗歌中。
这使得诗体小说重点,从单纯对故事的叙述向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究转变,使得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带有心理分析的因素。其余诗人,如丁尼生、马修·阿诺得、爱德华·菲兹杰拉德(1809-1883)、但丁·G ·罗塞提(1828-1882)及他的天才妹妹克利斯蒂娜(1830-1894)、杰拉德·M ·霍普金斯(1844-1889)和阿尔杰农·查尔斯·斯温伯思(1837-1909)都在诗歌改革方面大有尝试,为二十世纪的现代诗歌开辟了道路。
8.19世纪英国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样子的十九世纪是大英帝国由全盛转向衰败的时期。
那个时候,做为一个新兴大国的美国开始迅速崛起。而在欧洲,德国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也使得整个欧洲呈“多极化”趋势。
而在亚洲,除了日本的强力崛起之外,英国在中国的殖民利益也受到其他各列强们的挑战。到了十九世纪末,美国基本上已经实现了与西方尤其是与英国平起平坐的地位。
而德国做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强国,成为英国在欧洲地区的一个强力竞争者。同时,由于日本在亚洲的崛起,也对英国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的殖民利益产生威胁。
总而言之,这个时候是英国历史上一个很微妙的时期。他们时经历了“日不落帝国”豪情,也由此而渐渐的走向衰落。
维多利亚女王1819年生于伦敦,1837年继位成为英国女王。到19世纪末,被誉为“欧洲的祖母”,并成为英国历史上最优秀、统治时间最长的女王。在她统治英国期间,通过卓越的治理方针使得英国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征服世界和聚敛财富方面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度,并使英国的版图扩充到全球范围,成为“日不落帝国”。1901年1月22日,维多利亚去世,但“维多利亚的时代思”却一直延续至现在……
1st: 玛丽一世
玛丽一世,(Mary I, 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理论上她是从1553年7月6日, 实际上从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时)。 她是都铎王朝的第四任也是倒数第二位君主。 她主要事迹是曾努力把英国从新教恢复到罗马天主教(1555年)。 为此,她曾处决了差不多三百个反对者。于是而被称为「血腥玛丽」(Bloody Mary)。从此以后, Bloody Mary在英语中就成了女巫的同义词。 但是她的宗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被她的继任者伊莉莎白一世所颠倒。
2nd: 伊莉莎白一世
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于格林尼治,即今日伦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于萨里),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终身未嫁,因此被称为「童贞女王」。她即位时英格兰处于内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乱状态,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而且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 富有的国家之一。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了一个顶峰,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培根这样的著名人物。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间开始确立。她的统治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伊莉莎白时期」,亦称为「黄金时代」。
3nd: 安妮女王
安妮女王(Anne of Great Britain 又译为安女王,1665年2月6日~1714年8月1日),英国女王。安妮是詹姆斯二世与王后安妮·海德的次女。1683年,与丹麦王子乔治结婚。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嗣位法」,安妮成为威廉三世的继承人。1702年,安妮即位为英国女王。1707年,英格兰议会与苏格兰议会合并,实现两个国家真正的联合。由于安妮身体虚弱和无后嗣的忧虑,托利党领袖、国务大臣博林布洛克子爵曾与安妮的弟弟、老王位觊觎者詹姆斯·爱德华联系,希望他能以放弃天主教信仰来换取王位继承权,但遭到拒绝。1714年,安妮女王在驾崩前任命施鲁斯伯里公爵为政府中至关重要的财政大臣,确保了王位由信仰新教的汉诺瓦选帝侯乔治继承。
4th: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 ~1901年1月22日) 是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也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君主。她在位的63年期间(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国最强盛的所谓「日不落帝国」时期,她在位期间直到她去世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1914年,英国都称为「维多利亚时代」,1914年以后,英国开始走向衰落。
5th: 伊莉莎白二世
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全名伊莉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现任英国君主,是英国,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 以及15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同时也是英国国教会的最高首领。她的头衔全称为「托上帝洪福,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与其属土及领地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英联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护者. 她于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国家元首,在她作为国家元首的国度中大约生活着1.25亿人。
[编辑本段]伊丽莎白二世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陛下(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原名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sor),现任英国君主,是英国和英联邦15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同时也是英格兰教会的最高首领。她的头衔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与其国土和领地之女王,英联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护者”。她于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时间第三长的国家元首,在她作为国家元首的国度中大约生活着1.25亿人。
伊丽莎白二世出生在伦敦的外祖父母家中,她的曾祖母是亚历山大王后,祖母则是玛丽王后。她的父亲约克公爵是乔治五世的第二个儿子,他当时并不是王位的继承人。
因此伊丽莎白出生时的头衔是伊丽莎白公主殿下,在其母亲约克公爵夫人的督导下在家中接受教育。她的历史老师C·H·K·马丁是伊顿公学校长,除此之外她还学习各种语言(她的法语讲得很流利)。坎特伯雷大主教为她提供神学方面的指点,她一直是名虔诚的圣公会会员。
1936年伊丽莎白的伯伯爱德华八世退位,她的父亲继位为国王,她也立即成为王位的继承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伊丽莎白13岁,她与她的妹妹玛格利特公主都到苏格兰的巴尔莫勒尔避难。当时有人建议两位公主应该到加拿大避难,遭到他们母亲的反对:“孩子们不能在在没有我的情况下离开,我不能在没有国王的情况下离开,而国王不能在任何情况下离开。”1940年伊丽莎白公主首次发表了广播,针对的是所有避难中的孩子。
1945年伊丽莎白公主说服了她的父亲,允许她直接参与协助打赢这场战争。她参与了一个支援战争的妇女团体,在那里她的编号是第230873号伊丽莎白·温莎第二中尉。这是她第一次与其他孩子共同受训。据说她本人非常喜欢这次经验,也正是因为这次的经验,使她之后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上学,而不是让他们在家学习。
1947年伊丽莎白首次外访,她与她的父母亲到了南非。在她21岁生日那天她对英联邦和帝国做了广播,宣誓将终身投入到对英联邦和帝国人民的服务中。
1947年12月20日伊丽莎白与希腊的菲利浦王子结婚。菲利浦是伊丽莎白女王的第三个表哥,他们的曾曾祖母都是维多利亚女王(菲利浦王子在结婚前宣誓放弃希腊王位的继承权,在爱丁堡公爵这个头衔之前他没有头衔,就叫作菲利浦·蒙巴顿中尉)。这桩婚事非常适合一位即将继承王位的女性,因为她的夫君接受过王室训练,却又不会继任另一国的王位。但是这桩婚姻却不是刻意安排的,两人的关系经历了许多考验,包括有关菲利浦不忠的流言。
婚后夫妇两人居住在伦敦的克莱伦斯宫(Clarence Palace)。他们育有四个孩子(见下)。虽然英国的王朝被称为温莎王朝,夫妇两人同意他们的孩子应该使用蒙巴顿-温莎(Mountbatten-Windsor)作为他们的姓氏。
从1951年起乔治国王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伊丽莎白开始代替父亲出席在公开场合中。那一年她访问了希腊、意大利和马耳他(当时菲利浦随军驻扎在此)。10月她又访问了加拿大和华盛顿。1952年1月伊丽莎白和菲利浦又访问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2月6日他们在访问肯尼亚时得知伊丽莎白的父亲已经去世。在她继位的那一刻她正在一个树上旅馆中。她的加冕典礼于1953年6月2日在西敏寺举行。
头戴王冠、手持权杖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加冕之后伊丽莎白和丈夫菲利浦搬到了伦敦市中心的白金汉宫。但是像之前所有的国王一样,伊丽莎白并不喜欢居住在白金汉宫。对她而言,位于伦敦西部的温莎城堡才是她的家。她也有相当一段时间是在苏格兰的巴尔莫勒尔城堡度过的。
伊丽莎白女王是历史上外访最多的国君。1953年至1954年她和菲利浦花了半年时间周游世界,她也成为第一个访问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斐济的在位君主。1957年10月她对美国做了国事访问,1959年则又访问了加拿大。1961年她首次访问印度和巴基斯坦。她访问国大多数欧洲国家和许多欧洲以外的地区,并经常出席英联邦首脑会议。
伊丽莎白在宗教、道德标准和家庭事务上非常保守。她对待宗教责任十分严肃,并将她的加冕誓言看得很重。这是为什么她不太可能退位的原因之一。像她的母亲一样,伊丽莎白女王从来没有原谅爱德华八世选择退位,因为在她看来他抛弃了自己的职责,并迫使自己的父亲负担其这个责任,而这一责任又被视为是缩短其父亲寿命的罪魁祸首。
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期,除贵族能够继承田产和房产外,人们通常没有自己的住房。多数城镇中产阶级家庭以租期为三年、五年或七年的出租房屋作为安身之所。一套典型的中产阶级住房格局基本如下:
通向一楼的正门入口处一般建有高出路面的几级台阶,拾阶而上进入一楼。这里通常设有门廊、餐室和供男主人使用的房间,如书房或会客室。医生等职业男性习惯于在住所的第一层接待患者或客户。
门廊处有楼梯通向二楼。整套住宅最精美的房间就在这一层,来自街道或厨房的噪音不会影响这里。客厅占据大部分二楼面积,有时它被拱门或折叠门分隔成两三个房间,用作乐室、画室或温室。当有客人造访时,仆人会首先请进客人,帮他们脱掉外套,再引领至通向客厅的楼梯,这时女主人在楼梯顶端迎候客人。
三楼以上是家庭成员的卧室。主卧两侧分别设有男女主人的更衣室,用于保存各自的服装和私人物品。孩子们的餐室、活动室和卧室是分开的。七八岁以下的儿童一般与保姆住在一起,再大些就要与同性的同胞共处一室,直到成年才会有单独的卧室。住房宽裕的家庭还设有教室,由家庭教师为孩子们上课。
顶楼或阁楼用作储藏室和仆人的下处。除通向二楼和三楼的前楼梯外,一般设有连接地下室和阁楼的后楼梯,这是仆人运送生活物品或出入下处的主要通道。
中产阶级生活宽裕,家庭主妇追求时尚的家居风格自然也就无可厚非。清雅的日式布局曾一度风靡,繁复的中东风格和简洁的古希腊风格也曾独领风骚,而影响最为持久的还是雕饰厚重的哥特式古典风格家具。在实际生活中,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室内布局大体状况如何?1881年出版的一本家居指南提供了标准的家庭布局模式:
门廊铺设石质地板,上有产自东方的地毯,一个伞架,一两把高背椅。餐室中,支架居中的圆形或椭圆形餐桌再配上几把皮椅会令每位就餐者感到惬意。客厅中间摆有一个质地厚重的圆桌,周围环绕着舒适的长椅,座椅,钢琴等。客厅墙面通常贴上带图案的浅色墙纸,地板刷成深棕色,中间铺有印花图案的小地毯。卧室的布置相对简洁,主要有床、衣柜、梳妆台、盥洗盆、壁炉等。19世纪中期以后,卧室通风逐渐受到重视,铜铁架床代替了传统的挂帘四脚床。
与中产阶级家庭的居住条件相比,工人家庭显然相形见绌。工业革命时代早期,大片的工人居住区都是背对背的建筑模式,即每套住房的左右和背面都是另一户的墙壁,只有一扇朝前开的窗户。典型的工人住宅是上下分布的两个房间。木桌木椅,墙上几只吊钩,一个小衣箱,两张分别供父母和子女睡觉的床,一些简单的厨具,这就是全部家当。
中产阶级的住宅分出私人空间和家庭共享空间,而贫穷的工人家庭连一张全家人一起吃饭的餐桌都摆不下。为了避免已近成年的兄妹或姐弟同床共枕,许多父母不得不把孩子送到空巢的老夫妇家借宿。农民的居住状况与城市工人相差无几。
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原有的工人住宅模式被取消,卫生和建筑条例相继出台,加之社会财富的增长,工人的居住状况普遍得到改善。工人阶级和下层中产阶级的住房都单独排列,前后门俱全。后门通向一个砖墙围起的小院,可以种些植物、晾晒衣服、堆放杂物。房间数量也有增加。一楼通常是厨房和客厅,二楼则是父母与子女分开的卧室。
到19世纪60年代,熟练的技工和工匠在婚前已有能力用积蓄购买必备的家具,并在婚后一二年内再添置部分二手日用商品。这一时期工人家庭的室内布局大体如下:一楼客厅是接待贵客和周日全家聚餐的重要场所,因而布置最为精心。除沙发、椅子、地毯、书籍外,有的家庭还会配上钢琴。起居室兼为餐室和家庭活动室,中间摆放铺着油毯的木桌和几把长椅或凳子,壁炉旁边散放着几把舒适的座椅,一个厨柜用来盛放餐具和厨具。
生活设施 尽管今天仍有许多英国人住在19世纪建造的房子里,但最初的取暖、照明和烹饪方式已不复存在。勿庸置疑,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生活设施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在富有之家,浴室和供暖设备都很少见。室内光线昏暗,还经常发生火灾。
英国的气候潮湿多雨,如果没有取暖设备则很难应付。维多利亚时代,殷实之家在每个房间都设有壁炉。有时人们用木头做燃料,这在农村尤其普遍,但设计壁炉的初衷是用于烧煤。煤在燃烧时不会火星四溅,比较安全,而且燃烧缓慢,无需经常留意。除非有卧床病人,一般家庭很少使用卧室的壁炉,只有大富人家才能享受卧室壁炉取暖的奢侈生活。19世纪80年代燃气发明后,人们把煤气炉放进卧室的壁炉里,点燃一会儿便可在入睡前驱走寒气。
19世纪早期,尽管蜂蜡燃烧时间长,亮度大,但由于造价昂贵,绝大多数家庭还是用蜡烛照明。在农村,日光和炉火的光亮都被利用起来。在反映这一时期日常生活的油画里,经常会有农妇坐在家门口纺纱、编织的场景,这并非单纯为画师摆造型,而是真实生活的写照。
19世纪40年代,比蜡烛安全且照明效果好的油灯逐渐进入百姓家庭。此后,修剪灯芯、清洗灯罩和定期添油成为一项新家务。在燃料中鲸油价格不菲,煤油较为低廉。19世纪80年代,高效、清洁的燃气系统发明后,煤气灯在城市新建住宅普及开来。
由于英国人衣着繁复,而且大量使用室内装饰布,洗涤就成为一项繁重的家务劳动。有经济能力的家庭一般都雇佣专门的洗衣女工,否则洗涤将会成为仆人乃至女主人的一项沉重负担。
家政手册建议家中的每个床都配上六对床单,这是个好主意。如果备有大量床单、床罩和内衣,一年只需彻底洗八九次即可保持室内清洁和个人卫生。但洗衣日的确是紧张而忙碌的。仆人一大早就要在炉子上烧好热水。当时肥皂的洗涤效果还不理想,衣物必须刷洗和煮烫才能彻底洗净。用手拧干、抻平大量厚重的衣物也很消耗体力。洗好的衣物能否在室外晾晒取决于天气,如果天气不好必须放在室内晾干,那么屋内则要一连数天潮湿阴凉。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洗澡习惯逐渐形成。在工人阶级家庭中,父亲和外出做工的女儿们一般定期到公共浴室洗澡,其他家庭成员则每周在厨房的锡制浴盆中擦洗身体。孩子们洗澡通常是不换水的,只是添加热水保持适宜的温度而已。
那些雇佣仆人的中产阶级家庭则在自家浴室或更衣室洗澡。浴室的盥洗架上摆有脸盆、水壶、漱口杯、皂盒及其它盥洗用具。早饭前一小时左右,仆人会敲门进入,为主人准备好每日晨浴所用的冷热水。如果进行彻底清洗,仆人就把浴盆放在浴室的壁炉前,并挡上屏风防止灰尘。在主人洗澡过程中以及穿衣离开后,仆人负责提水、倒水。由于浴盆很小,人们习惯于坐在旁边的小凳上而不是坐到盆中洗澡。到维多利亚时代中期,富人阶层已可以享用到便利的浴室设备,但是拥有众多呼来唤去的仆人,谁还急于更新节省劳力的洗浴设施呢?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06 21:52
那个时代的中上层阶级对于饮食非常讲究,他们从遥远的国度进口各种异国情调的香料、调料,用于精心烹制的食品中。维多利亚时代有了历史上最早的烹调学校,名厨编写的烹调书籍风行英国,在这个时代人们最早将具体烹调方法如调料用量等详细写入书中。一些厨房小厨具也流行起来,如开罐器等,维多利亚时代还形成了许多进餐礼仪。
这个时期,英国盛行下午茶,贵族们早餐丰富,午饭简单,晚饭很晚。据说,维多利亚女王的女侍从官——女公爵安娜每到下午就会觉得很饿,于是便让仆人拿些小茶点来吃,许多人纷纷效仿,下午茶渐渐成为一种例行仪式。事实上,围绕着这种下午茶习俗形成了多彩的茶文化,高雅的旅馆开始设起茶室,街上有了向公众开放的茶馆,茶话舞会更成为一种社会形式,维多利亚时代的淑女小姐们在那里与男友们会面。
回答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