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有的坦克装甲车辆使用铝制装甲?铝虽然轻便,但是易燃烧,防护效果不如钢,容易被击穿。
铝合金并不容易燃烧啊。。。
而且铝的比强度也比较高的,超硬铝中,强度可以达到钢的一半,而重量只有1/3,同等质量情况下甚至要比钢还要强,但是带来的隐患就是厚度的增加。坦克是密集防护的,除了必须的部分外全部都是装甲防护的,他对体积要求很高,所以宁可牺牲机动性来换取战场生存率。而装甲车及快速机动性要求更高一些,所以铝合金反而有其生存空间。
战斗车辆(不管是不是步兵用的车辆),防护力当然是愈坚强愈好。IFV如果和坦克协同作战或采取和坦克相同的运用方式,那么它所面对的危险程度将和坦克没有两样。IFV如果采用与坦克相同程度的装甲防护,至少在理论上不会产生矛盾。其实IFV由于搭乘的人员比坦克多,更应该比坦克实施更坚强的防护才对。
可是事实上并非如此。有一种理论基础薄弱的观念认为IFV应该比主战坦克轻而便宜。
由于这种观念作祟,IFV的装甲防护力比坦克脆弱得多。惟一的例外是以色列的“加伯列”战车(严格地说,此型战车不能称为IFV)。“加伯列”的车厢内可以容纳五至六名步兵,但是前提条件是必须先卸下主炮的预备弹药。事实上“加伯列”并不是常常兼当主战坦克与IFV(或APC)的战斗车辆。
如果车辆要减少重量,往往会考虑使用铝合金的装甲。铝合金的装甲是APC(M113)的主要装甲材料。现在的IFV的大部分使用这种材料。
所谓铝合金装甲是以铝为基础,熔合亚铅及镁以后,经过热处理而完成的产品。具有代表性的是铝5083,这是现在美国陆军最新型的IFV当中,生产的M2的基本材料。
M2车体重要部分的表面上,另外再铺上一层弹性较好的铝7039。比M2稍后制造的英国MCV80,车身上使用此种7039铝合金的部分更多。
也有些IFV以防弹钢板为主体。例如前苏联的BMP-1/2前上部驾驶室的舱盖为铝和镁的合金,其他部分是钢板。而且容易中弹部位与不容易中弹部位的材料品质有所区别,以便降低制造成本。
IFV的装甲无法像坦克那样,做成几十毫米的厚度,因此必须尽量形成倾斜,以增加等效厚度,如果倾斜度够的话,还可造成跳弹的现象。因此在打造车身装甲时,常常会考虑到避弹的功能。在这一方面,设计最好的可能是苏联的BMP。它前面的装甲虽然只有七毫米的厚度,可是由于形成80度的倾斜,对于水平飞来的炮弹,却可以形成相当于37毫米装甲的防护力。
在车身上安装二层或三层装甲,并且在各层装甲之间保持空隙,也是不增加太多重量而提高装甲防护力的好办法。最近有很多IFV纷纷采用这种方法,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会造成车体的大型化。虽然可以使用层压的装甲或复合装甲来改善这个缺点,但是由于重量与成本的限制,目前几乎还没有被采用。
最近用飞机、大炮、导弹等武器由车顶正上方攻击坦克的情形相当多,因此从前比较受到轻视的车顶,现在也必须注意它的防护功能。IVF的装甲,就在这种情形之下,有愈来愈强化的倾向。
这种装甲强化的倾向使得车辆的重量逐渐增大。事实上谁也没有理由去反对IVF达到和主战坦克相同的重量。阿根廷的TAM坦克和VCTP的结合是重量相似的主战坦克和IFV结合的例子。但是一般基于价格及补给运输的考虑,往往把IFV的重量制造得比主战坦克轻。
现在IFV当中最重的是28.2吨的德国造MICV,其次是23.5吨的MCV80,接下来是22.3吨的M2。这些型号的IFV的重量相当于以前中型坦克的重量。但是在其他国家,十二至十四吨左右的重量则比较受欢迎(例如荷兰的YPR-765、前南斯拉夫的M80等)。
m113系列装甲车是美国现装备的制式装甲人员输送车,越野机动性能优越,可空投空运和水陆两用。采用不同零部件和改装车顶结构即可适用多种用途。
m113型车是美国投产的第一种铝合金装甲车辆。1956年1月开始研制时有铝合金装甲的t113和钢装甲的t117两种车型。两车车重几乎相等,前者铝装甲厚31.75mm,后者钢装甲厚9.53mm,都具有相同的抗弹能力,但铝装甲焊接容易,厚度较大,车体坚固,省去了部分加固结构件,重量较t117型轻6%。
后来陆军选择了t113,并进一步发展成为t113e1,1958年制成样车,1960年定型为m113装甲人员输送车。
1959年美军签订首批900辆车采购合同。1960年初在食品机械化学公司的圣何塞兵工厂投产并开始装备部队。1962年又与联邦德国陆军签订生产1132辆车的合同。该车在使用中,特别在越南战争中暴露了许多严重缺陷。
1960年美国在t113基础上进行了首次改进,1963年5月将装有柴油机的t113e2定型为m113a1装甲人员输送车。随后制造了10辆预生产型车,1964年9月该车代替m113正式投入生产。
该车是m113系列的标准车型,主要是将75m水冷汽油机(154kw)改为6v-53水冷柴油机(158kw),简化了后勤供应的燃料品种,并减少了车内着火的危险性;其次是将阿里逊x-200-2b液力传动装置改为tx-100-1全自动传动装置,机动性大为提高。
m113的部件大都结构简单、经济实用,这是其得以大量生产、广泛使用的重要原因。该车在1984年的单价是17.84万美元,仅为m2型步兵战车的1/8。
为了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1978年和1984年美国又对现装备的m113和m113a1进行了2次现代化改进。
为适应空降作战需要,“伞战”在防御方面必然要作出牺牲,“伞战”的车体由铝合金装甲组成,车重9吨左右。笔者并不认为新“伞战”会采用如德军鼬鼠式一样薄如蝉翼的钢装甲车体,把武器设计得像艺术品一样精细,因为这显然不是中国的风格。除了车体采用铝质装甲作基本防御以外,新“伞战”车身两侧似乎还加装了一层附加装甲,按其厚度推测,塑料、陶瓷装甲或反应装甲的可能性都很低,是一层钢质附加装甲,与铝质车身形成双硬度复合装甲,增加对抗动能弹丸打击的能力。
1 是的
美军从M1A1HA就加装了贫铀装甲型坦克(从1988年6月开始,美国新生产的M1A1坦克采用了贫铀装甲,并首先装备驻联邦德国部队,贫铀装甲研制工作始于1983年。该坦克安装贫铀装甲的部位是车体前部和炮塔,贫铀装甲在两层钢板之间。
2 这个问题有些搞笑
因为贫铀装甲也是复合装甲的一种 你没有说对比的对象!!
防御性能是从复合装甲里的材料来说不同的组合防御性能不同
不同顺序也不同
这里可以向你介绍主要的几种复合装甲的材料
先讲讲复合装甲
先讲促使其诞生的威胁
1960年代是钢装甲时代的尾声,也是下一个时代的起点。关于这个时代的特征可先从威胁面来分析。1:APDS发展成为细长、阻力更小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rmor Piercing Fin Stabilized Discarding Sabot APFSDS),并逐渐成为最主要的穿甲弹种,最初越可击穿主炮口径4倍的装甲,至90年代已达到6倍以上。2:衬里材料与制.造工艺的进步,使HEAT的威力也更强,70年代已可穿透7倍于口径的钢板,到了90年代更高达9倍以上,贯穿后还可以保有足够的余裕产生破坏效果。复以导引系统的普遍化,使以往困扰HEAT应用的远距离命中率问题得以根本的改善。于是,装上反坦克导弹的HEAT遂可与以往长炮身高初速火炮发射的穿甲弹性能平起平坐,成为坦克装甲的劲敌。既然威胁类型已经演变成APFSDS与HEAT,动能弹(Kinetic Energy KE)与化学能弹(Chemical Energy CE)的称呼也就广为各界所采用。
在特性方面,HEAT本身并不受命中角度的影响,APFSDS也使得以往弹头造型、T/D比、中弹角度等因素均变得不再重要。不比全口径穿甲弹与APDS的弹芯其长径比大约还在3:1至4.5:1,APFSDS弹芯的长径比则达到了10:1,且随着穿透力的提高而变得更加细长——从最初的10:1增到80年代的20:1,至今已高达30:1,根本不像炮弹而更像是飞镖甚至根针(注6:早期的APFSDS有准确度欠佳的问题,但随着设计制.造的进步,当代APFSDS已十分准确,在2000米外的着弹散布不超过0.3X0.3米,并不会比一般不脱壳的旋转稳定炮弹差)。由于拥有每秒1400米以上的高速,APFSDS除非在75摄氏度以上的极高角度击中外都不易发生跳飞现象;在钻入装甲之后的贯穿过程中转向的幅度也小,是近乎笔直的前进。至于细长的弹体,促使口径要压倒装甲厚度成了根本不可能,APFSDS更多是仰赖高速命中产生的强大热能来消耗、穿透装甲。
为了对付这些威胁出现了复合装甲
故从60年代开始可谓是复合装甲时代。复合装甲的用意是结合不同材料的优点,以高硬度的材料使来袭弹头变形、破损、磨耗、震荡;高韧性的材质则支撑整个装甲结构,分散、吸收残余能量。复合装甲一般而言是在两层钢板中加入其它材料,在最外侧有时也加上高硬度材质、内侧则加上用于吸收碎裂的衬里,且材料间往往还留有间隙。在此间隙的作用不是提前引爆HEAT,而是配合多层材料促使APFSDS的弹芯震荡、干扰HEAT的金属射流。下面,首先介绍一些复合装甲常见的材料与其基本特性。
接下来说你的问题
各种材料的防护效果 作用 或者布置位置!!
陶瓷材料:陶瓷材料主要是氧化铝、碳化硅、二硼化钛或碳化硼等。陶瓷材料密度通常只有钢的30%-50%,但硬度却非常高,不以BHN表示而改以维氏硬度(Vickers Hardness Number VHN)表示,VHN至少在1500以上,其中碳化硼更使VHN高达2800-3400。陶瓷材料硬度极高也极易脆裂,破碎有时虽有助于让力量分散到较大的区域,但单独使用下只能做一次性防护。故在复合装甲中陶瓷材料多还需其它韧性较高材质的支撑与包覆,诸如将陶瓷的瓦片或颗粒混入高分子或金属的基材,以免在一击之下全部破碎。
纤维材料:纤维材料包括碳纤维、硼纤维、玻璃纤维、凯夫拉(Kevlar)纤维等,它们通常又与各种高分子类的基材组成复合材料,例如常见的玻璃纤维强化塑料(Glass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 GRP)。这类材料特性是韧性佳而质轻、密度大约只有钢铁的25%,但也需要很大的厚度才能达到相同的防护力,若单独使用大约只能节省10%-15%的重量。因此,除了与陶瓷类的高硬度材料配合,纤维织及其复合材料在装甲中常作为钢板间的夹层与最内侧的衬里。
贫铀(Depleted Uranium):贫铀又名衰变铀,是天然铀矿中的铀235元素被粹取纯化之后所留下的铀238元素与少量的铀234元素,为制.造核反应所需浓缩铀的剩余物质,故也被称为废铀渣。贫铀混以少量的钛之后,硬度与钨合金接近,但比重更高达18.6(钢是7.85、钨合金约为14.3-16.3),很适合当作次口径穿甲弹的弹芯与HEAT的金属衬里,也很适合当作装甲的材质。除了拥有高硬度的效果外,若配合密度较大的材质垫后,可大幅度增加整组装甲的防护力,也比低密度的陶瓷材料更能抵挡HEAT的金属喷流。由于贫铀本身是“废料”,所以成本比钨要低廉得多、加工业比较容易,可用于需要大量材料的装甲制.造。
钛合金(Titanium Alloys):钛合金的硬度与韧性都与合金钢不相上下,但比重大约只有60%,在相同重量的情况下可以比钢甲多30%-40%的防护力。然而,钛合金装甲却以价格高昂、加工困难著称,成本大约比钢甲高10-20倍,因此钛合金尽管名声响亮,但真正不惜工本大量采用的例子并不多。
铝合金(Aluminum Alloys):常用的铝合金装甲材质为铝镁锰合金与铝锌镁合金,比重大约只有钢铁的1/3但强度也略差,相同厚度下只有钢甲60%的防护效果。铝的熔点较低也较容易碎裂,粉末状态时有相当易燃,虽比同重量的钢板更能抵挡小口径枪弹,但主要仅用于轻型装甲车辆的制.造,而在主战坦克上的应用很少。
从上面可以看出 贫铀属于万金油 可以有效防护多种反装甲弹种 并且其本来的硬度就极高所以其的防护性能相比其他材料比较好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