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铝合金成分分析化验的难题,专业人士请进
我不是业内人士,但也是做工艺的。
铝合金的标样作出来的颜色也深的话,应该是溶解制样本的环节有问题,你还是查查操作环节哪里有问题,所有的药品,器皿,工具,是否都是专用的固定品牌型号从没更换过的。
有没有可能除了硅以外的成分带来干扰呢?
6063铝合金化学成分的选择 黎伯豪 言淑纯 6063铝合金广泛用于建筑铝门窗、幕墙的框架,为了保证门窗、幕墙具有高的抗风压性能、装配性能、耐蚀性能和装饰性能,对铝合金型材综合性能的要求远远高于工业型材标准。 在国家标准GB/T3190中规定的6063铝合金成分范围内,对化学成分的取值不同,会得到不同的材质特性,当化学成分的范围很大时,其性能差异会在很大范围内波动,以致型材的综合性能会无法控制。因此,优选6063铝合金的化学成分成为生产优质铝合金建筑型材的最重要的一环。 1 合金元素的作用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6063铝合金是AL-Mg-Si系中具有中等强度的可热处理强化合金,Mg和Si是主要合金元素,优选化学成分的主要工作是确定Mg和Si的百分含量(质量分数,下同)。 1.1 Mg的作用和影响 Mg和Si组成强化相Mg2Si,Mg的含量愈高,Mg2Si的数量就愈多,热处理强化效果就愈大,型材的抗拉强度就愈高,但变形抗力也随之增大,合金的塑性下降,加工性能变坏,耐蚀性变坏。 1.2 Si的作用和影响 Si的数量应使合金中所有的Mg都能以Mg2Si相的形式存在,以确保Mg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随着Si含量增加,合金的晶粒变细,金属流动性增大,铸造性能变好,热处理强化效果增加,型材的抗拉强度提高而塑性降低,耐蚀性变坏。 2 Mg和Si含量的选择 2.1 Mg2Si量的确定 2.1.1 Mg2Si相在合金中的作用 Mg2Si在合金中能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溶解或析出,并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于合金中: (1)弥散相β’’固溶体中析出的Mg2Si相弥散质点,是一种不稳定相,会随温度的升高而长大。 (2)过渡相β’ 是β’’由长大而成的中间亚稳定相,也会随温度的升高而长大。 (3)沉淀相β是由β’ 相长大而成的稳定相,多聚集于晶界和枝晶界。 能起强化作用Mg2Si相是当其处于β’’弥散相状态的时侯,将β相变成β’’相的过程就是强化过程,反之则是软化过程。 2.1.2 Mg2Si量的选择 6063铝合金的热处理强化效果是随着Mg2Si量的增加而增大。参见图1[1]。当Mg2Si的量在0.71%~1.03%范围内时,其抗拉强度随Mg2Si量的增加近似线性地提高,但变形抗力也跟着提高,加工变得困难。但Mg2Si量小于0.72%时,对于挤压系数偏小(小于或等于30)的制品,抗拉强度值有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危险。当Mg2Si量超过0.9%时,合金的塑性有降低趋势。 GB/T5237.1—2000标准中要求6063铝合金T5状态型材的σb≥160MPa,T6状态型材σb≥205MPa,实践证明.该合金的 最高可达到260MPa。但大批量生产的影响因素很多,不可能确保都达到这么高。综合的考虑,型材既要强度高,能确保产品符合标准要求,又要使合金易于挤压,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我们设计合金强度时,对于T5状态交货的型材,取200MPa为设计值。从图1可知,抗拉强度在200MPa左右时,Mg2Si量大约为0.8%,而对于T6状态的型材,我们取抗拉强度设计值为230 MPa,此时Mg2Si量就提高到0.95%。 2.1.3 Mg含量的确定 Mg2Si的量一经确定,Mg含量可按下式计算: Mg%=(1.73×Mg2Si%)/2.73 2.1.4 Si含量的确定 Si的含量必须满足所有Mg都形成Mg2Si的要求。由于Mg2Si中Mg和Si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Mg/Si=1.73 ,所以基本Si量为Si基=Mg/1.73[2]。 但是实践证明,若按Si基进行配料时,生产出来的合金其抗拉强度往往偏低而不合格。显然是合金中Mg2Si数量不足所致。原因是合金中的Fe、Mn等杂质元素抢夺了Si,例如Fe可以与Si形成ALFeSi化合物。所以,合金中必须要有过剩的Si以补充Si的损失。合金中有过剩的Si还会对提高抗拉强度起补充作用。合金抗拉强度的提高是Mg2Si和过剩Si贡献之和。当合金中Fe含量偏高时,Si还能降低Fe的不利影响。但是由于Si会降低合金的塑性和耐蚀性,所以Si过应有合理的控制。我厂根据实际经验认为过剩Si量选择在0.09% ~0.13%范围内是比较好的。 合金中Si含量应是:Si%=(Si基+Si过)% 3 合金元素控制范围的确定 3.1 Mg的控制范围 Mg是易燃金属,熔炼操作时会有烧损。在确定Mg的控制范围时要考虑烧损所带来的误差,但不能放得太宽,以免合金性能失控。我们根据经验和本厂配料、熔炼和化验水平,将Mg的波动范围控制在0.04%之内,T5型材取0.47%~0.50%,T6型材取0.57%~0.60%。 3.2 Si的控制范围 当Mg的范围确定后,Si的控制范围可用Mg/Si比来确定。因为我厂控制Si过为0.09%~0.13%,所以Mg/Si应控制在1.18~1.32之间。 图2示出了我厂6063铝合金T5和T6状态型材化学成分的选择范围。图中示出了过Si上限线和下限线。若要变更合金成分时,比如想将Mg2Si量增加到0.95%,以便有利于生产T6型材时,可沿过Si上下限区间将Mg上移至0.6%左右的位置即可。此时Si约为0.46%,Si过为0.11%,Mg/Si为1.3。 4 结束语 根据我厂的经验,在6063铝合金型材中Mg2Si量控制在0.75%~0.80%范围内,已完全能够满足力学性能的要求。在正常挤压系数(大于或等于30)的情况下,型材的抗拉强度都处在200~240 MPa范围内。而这样控制合金,不仅材料塑性好,易于挤压,耐蚀性高和表面处理性能好,而且可节约合金元素。但是还应特别注意对杂质Fe进行严格控制。若Fe含量过高,会使挤压力增大,挤压材表面质量变差,阳极氧化色差增大,颜色灰暗而无光泽,Fe还降低合金的塑性和耐蚀性。实践证明,将Fe含量控制在0.15%~0.25%范围内是比较理想的。
2、你所使用的光谱仪是否稳定也有很大关系,首先开机预热稳定,同时保证光室的真空度也达到要求才可以
3、你的样品表面是用什么处理的,最好能用车床车一下,保证纹理朝向一个方向
4、氩气的纯度也有很大关系,如果纯度不够激发点可能偏白,结果也就不稳定了。
对于铝合金成膜的颜色,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做过详细的介绍。而铝合金钝化后膜色不均主要有以下原因引起:一是要钝化处理的铝合金工件表面状态不一致,导致成膜的厚薄、或成膜成分有所不同,不同的膜厚或不同的成分其吸收折射光纤不同,表现出来的颜色也不同;二是同一工件中不同的表面,光产生的折射状态不一样,人感受到的颜色也不同;三是同一工件,在钝化过程中,静电屏蔽位与突出的边角的静电荷集中部位,成膜成分厚薄及成分有所差别,导致颜色不均匀。
铝合金钝化,要做到膜色均匀,可以根据上面的原因分析,采取以下解决招数:一是消除工件表面状态不一致,确保工件表面材质和粗糙度一致,具体方法采用全面抛砂处理、外观全部切屑处理、化学拉白等方法处理;二是调控好工件钝化成膜厚度,尽可能采用高浓度、短时间的钝化方法,消除静电屏蔽位及净电荷聚集位的颜色差别;三是采用加温钝化,缩短钝化时间;四是采用活化剂,消除工件表面的离子对钝化的干扰,提高钝化效率;以上这些方法,都是解决膜色不均匀的好方法。
把百度百科copy过来了
粉尘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溅到皮肤上,尤其是溅到粘膜,可产生软痂,并能渗入深层组织,灼伤后留有瘢痕;溅入眼内,不仅损伤角膜,而且可使眼睛深部组织损伤,严重者可致失明;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绞痛、粘膜糜烂、呕吐血性胃内容物、血性腹泻,有时发生声哑、吞咽困难、休克、消化道穿孔,后期可发生胃肠道狭窄。由于强碱性,对水体可造成污染,对植物和水生生物应予以注意。
一、物理方法:利用物理性质的不同来鉴别。
1、测密度,不锈钢首先是钢,密度大,大约是铝合金的2~3倍,你可以估计一下分量,沉重的是不锈钢,比较轻的是铝合金。
2、敲击法:敲打一下,如果声音清亮,维持时间长的是不锈钢,如果相对声音沉闷,持续时间短的是铝合金,因为声音在钢中传播速度一般情况下要快一些,当然,这个需要一定的经验。
3、硬度法:找个铁钉,划一下,感觉比较硬的是不锈钢,比较软的是铝合金。当然,如果不锈钢是奥氏体不锈钢则也比较软,铝合金如果是硬铝或超硬铝则比较硬,这个时候则不易判别,不过,硬铝或超硬铝通常是作为飞机材料,作为罐体材料的情况不多(不排除这种情况)。
4、其他方法:比如测电阻率之类因为需要仪器,就不多说了。
二、化学方法:利用化学性质鉴别,不锈钢之所以称为不锈钢,就是耐腐蚀,可以找一点酸,盐酸、硫酸、磷酸、硝酸、氢氟酸等等都行,滴一滴在上面,发生反应的是铝合金,没有什么动静的是不锈钢。
当然,最准确的方法是取一点试样化验化学成分,当然,做光谱分析也行,不过这些需要专业设备仪器仪表,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