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轻型隐梁框架砌块轻墙建筑抗震结构体系实用设计 | 作者 | 李忠 |
---|---|---|---|
出版社 | 水利水电出版社 | 开本 | 16开 |
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是贯穿整个地下工程发展史的一种最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本书在研究了大量铁路隧道围岩中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事故的基础上,分析了灾害发生的主要控制因素.建立了相关的工程地质模式,进一步明确了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事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并基于常见的工程技术手段,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超前预报和防治治理措施。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日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
2 地下工程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形成的控制条件
2.1 地下工程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的物质条件
2.2 地下工程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的构造条件
2.3 地下工程围岩中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的水的条件
3 地下工程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的工程地质特征
3.1 灾害的分类
3.2 岩溶地区水砂混合物突发型特大突涌灾害
3.3 富水区隐伏含水构造引发的特大型突水灾害
3.4 强风化岩溶地区稳定型特大突涌灾害
3.5 富水区非可溶岩石接触界限引发的中型突水灾害
3.6 断层破碎带引发的泥砾石型特大突涌灾害
3.7 岩溶陷落柱引发的泥砾石型特大突涌灾害
4 对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的超前地质预报
4.1 超前地质预报的工作流程及方法
4.2 超前地质预报的方法和步骤
4.3 长期超前地质预报
4.4 短期超前地质预报
4.5 超前水平钻
4.6 施工地质灾害临近警报
4.7 现场地质调查
5 隧道突水灾害的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5.1 隧道突水的主要地下水来源及特征
5.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规律
5.3 突水模式分析
5.4 水对岩土体的作用机理
5.5 典型突水模式的突水机理分析
6 地下工程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的防治措施
6.1 地下水的防治原则
6.2 隧道施工中水砂突涌的防治原则
6.3 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的防治措施
6.4 水砂突涌灾害的应急响应
6.5 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的治理工程实例.
参考文献
出版时间:2010-4-1
版 次:1
页 数:211
字 数:326000
印刷时间:2010-4-1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508474427
建筑结构体系
一、混合结构体系适合6层以下,横向刚度大,整体性好,但平面灵活性差。二、 框架结构体系框架结构是利用梁柱组成的纵、横向框架,同时承受竖向荷载及水平荷载的结构。适合15层以下建筑。三、剪力墙结构体系剪力...
框架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体系,两种体系中谁的抗震等级高?
框架结构体系的抗震等级高,但也可能相等。框架结构体系是利用梁柱组成的纵横两个方向的框架形成的结构体系。它同时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其主要优点是建筑平面布置灵活,可形成较大的建筑空间,建筑立面处理比较...
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要点是什么?
高层结构抗震设计需要注意的地方很多啊,主要在《高规》、《抗规》有许多啊,一时半会说不清楚,你这个问题太大咯,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随便说说。1.从指标上说吧:为防止结构扭转破坏,高规中有许多指标。首...
7度区,结构体系的问题?
看建筑的使用功能和房间空间大小及横墙多少等。比如宿舍楼,房间空间小建筑横墙多时可考虑采用砖混结构;比如教学楼,房间空间相对要大建筑横墙少时可考虑采用框架结构。
钢构结构体系
铰接是只承受轴力和剪力而不承受弯矩的一种连接方式。一般柱脚尺寸较小,采用2-4颗M20-M24的地脚螺栓连接,通常螺栓布置在柱脚板中心附件。 固接也有不同做法,固接的柱脚不仅传递轴力和剪力,还承受弯矩...
建筑结构抗震之抗震结构体系的要求:
(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宜有多道抗震设防,一般来说超静定次数越高对抗震越有利,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失效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丧失对重力的承载能力。
(3)应具备必要的承载力,良好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
(4)宜综合考虑结构体系的实际刚度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而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宜采取措施改善其变形能力。
2、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
3、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
建筑结构抗震之抗震结构体系有哪些要求?
(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宜有多道抗震设防,一般来说超静定次数越高对抗震越有利,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失效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丧失对重力的承载能力。
(3)应具备必要的承载力,良好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
(4)宜综合考虑结构体系的实际刚度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而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宜采取措施改善其变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