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 褐帘石 | 外文名称 | allanite |
---|---|---|---|
类型 | 单斜晶系 | 颜色 | 褐色至沥青黑色 |
allanite,orthite
单斜晶系。晶体呈厚板状,通常呈浸染粒状。常呈变生非晶质。褐色至沥青黑色。树脂光泽。硬度5.5~6。断口参差状或次贝壳状。密度3.2~4.2克/厘米^3。具放射性。
产于花岗岩、花岗伟晶岩及某些热液矿床中。是提取铈等稀土元素的矿石矿物。
【释二】
单斜晶系。晶体呈棒状、厚板状,也常呈浸染粒状和致密块状集合体。褐色或沥青黑色,偶尔为黄色、红褐色。半透明-不透明。玻璃光泽-油脂光泽。二轴正晶或负晶(因含杂质不同而变化。折射率ng=1.706~1.828,nm=1.700~1.815,np=1.690~1.791;重折率0.013~0.036。硬度6。性脆,无解理,断口近于贝壳状。相对密度4.1。
主要产于酸性岩浆岩如花岗岩、正长岩和伟晶岩中;也见于片麻岩和少量结晶片岩中;还见于矽卡岩中。褐帘石在工业上是提取稀土元素及钍等的重要原料。因常具有放射性,不宜制作首饰。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
褐石建筑的介绍
运用褐色的石材和砖石以及红砖建造的建筑,兴起于欧洲
红褐虎眼石价格大概多少?
红褐虎眼石价格大概在200元左右。红褐虎眼石的质地细腻坚韧,具有微细纤维状结构,如从垂直纤维方向磨成弧面状戒面,在弧面上就会出现一个平行移动的“眼睛”,因其形态和颜色似老虎眼睛,故被命名为虎眼石。红虎...
名人爱住褐石建筑?
是的。褐石建筑是运用褐色的石材和砖石以及红砖建造的建筑,兴起于欧洲。褐石建筑最早起源于16,一群英格兰清教徒渡过大西洋,来到美国波士顿的后湾区,他们用红褐色的石材建房造屋,从此,这种红褐色立面的建筑流...
褐石建筑的建筑简介
运用褐色的石材和砖石以及红砖建造的建筑,兴起于欧洲,兴盛于美国纽约。褐石建筑是纽约和新英格兰大多数历史名城的标志性建筑,多属于联排式住宅,建于整个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这类建筑得名于赤褐色砂石——一种...
用青石和褐石和蓝石可以做什么?
你可以去寿城的铁匠处换一把31级的神器武器。
黝帘石是钙铝羟基孤立双四面体矿物,也是硅酸盐矿物,属于绿帘石组群。
红褐色的墙砖是褐石街区最著名的标识。褐石建筑用它独特的建筑语言,与常驻和路过的人们交流着它的个性和追求。这种建筑理念源于为了区别于古典大学,而面向中产阶级开设的,哈佛和耶鲁两所大学也就此奠定了建筑基调,质朴的气质和唯美的风情像极了那个时代低调又文雅的知识分子。
前庭邻里
庭院讲究的都是次序井然,轴线对称,方正严谨,是西方精神的"外化",私家小内,一家人和美相亲,饲鸟养鱼,宽敞的院落空间中还可种植栽花、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隔着庭院景致,邻里相敬相融,在恰到好处的距离中,回归了自然邻里关系的梦想。人与人的关系不是仅限于办公室或者商务场所,生活的范围也随着交流更加的自然化。没有对手和敌人,只有朋友和亲人。院
后庭花园
美式建筑里,一般住家都有"后院"这样的去处,一般后院都有一块绿地叫"花园"。越过红砖褐石,浓荫掩映的间隙,是一个迷人的庭院,常常的藤蔓暗暗滋长,悄无声息地偷渡出浅浅围墙。
金地艺华年
金地艺华年是金地集团对褐石风格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采撷最纯粹的纽约褐石,以超越金地艺境的项目布局,打造褐石系高端作品。金地艺华年项目位于浦东南北黄金轴线杨高南路旁,浦东中南部大规模低密度住宅区-航头万亩别墅区的核心位置,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0万方,容积率1.2,基地限高24米,未来将建成以精装叠墅为主,涵盖平层官邸、花园公寓、酒店及褐石主题街区的高端低密度住宅区。
金地艺境
2010年,金地打造上海首座原版褐石街区--金地艺境,位据宝山宜居板块,坐拥上海最大原生态顾村公园。18万方平米原版褐石街区,集合洋房、公寓和SOHO的混合型高档社区,将延续半个多世纪的美国褐石风格,引入现代上海的视野。
上海思南公馆
历经十年雕琢而成的思南公馆,终于揭开华丽的大幕一条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的历史老街思南路,正式"思南公馆"的来源,也因为它的诞生,复兴了历史的流金岁月,也启发着城市改造的新方式,让我们更加会享受生活,了解这座城市。《伊周》率先走进这块城市腹地,让你体会到真正的海派奢华! 思南公馆北临环境优雅的复兴中路和复兴公园,中山故居,中国共产党上海办事处"周公馆"设立于此,近代历史名人柳亚子、梅兰芳先后在此居住。东靠交通便捷的重庆南路,静谧的思南路贯穿其中。作为上海成片花园住宅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思南公馆可谓占尽天机。
银海白沙郡 银海白沙郡项目由昆明银海房地产公司开发,属于昆明首座褐石风格的建筑。位于昆明东市区东白沙河片区寺瓦路北侧,经人民东路、寺瓦路、东三环、机场高速、轻轨3号线轻松抵达城市中心,可快速通达北市区、南市区。坐拥城市绝版山水资源,北靠金殿森林公园、世博园,西临呼马山公园,南瞰1600亩的东白沙湖。占地面积约148亩,包括洋房和别墅,朝向以东南向为主,全通透,日照充沛,天然宜居,所处地段,三面森林环绕,一面临水,居住环境十分优越。同时联手银河景观精心打造中央水景和沿河景观带,为低密度高端社区。
中级变质为主的绿岩带主要分布在夹皮沟、清原、色尔腾山、青龙河、五台山-恒山、胶东、鲁西和陕豫交界的小秦岭,尤其集中在华北地台北缘、西南缘和辽鲁郯庐断裂带的两侧。绿岩带常以不规则的条带状分布在大片花岗质岩石和片麻岩内。表壳岩是具有一定规模的、连续的层状岩系,分布面积有时可达数百平方公里。绿岩带主要由一套原岩为镁铁质火山岩夹超镁铁质岩、安山质-长英质火山岩和沉积岩组成。区域变质作用以低角闪岩相为主,有时为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少数为角闪岩相。花岗质岩石为花岗岩-绿岩带的主要岩石,一般占总体面积50%以上,有时可达70%~80%,按其与绿岩带的产出特征和形成时代,大致可分为前构造期的基底花岗岩类、同构造期的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系和同构造晚期的钾质花岗岩及后构造期的花岗质岩石。
(一)主要绿岩带特征概述
1胶东绿岩带和荆山绿岩带
胶东绿岩带和荆山绿岩带位于盛产黄金的胶北地块,西部以郯庐断裂为界,与鲁西地块相隔,东部以五莲-荣城断裂为界,与胶东南地块相毗邻,属滨太平洋成矿带西部、中-新生代活动的大陆边缘带。
胶东绿岩带的地层为胶东岩群,广泛分布在栖霞、蓬莱、招远、莱州等地,可分为唐家庄岩组、齐山岩组和林家寨岩组,主要岩石类型为蛇纹石化橄榄岩、二辉麻粒岩、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浅粒岩等。在栖霞英云闪长质片麻岩中,锆石U-Pb谐和曲线上交点年龄为2858Ma(山东区调队),在栖霞十八盘黑云角闪变粒岩中锆石U-Pb等时线年龄为26645Ma(余汉茂,1984),说明胶东岩群的年龄至少为新太古代早期,甚至可能为中太古代。荆山绿岩带的地层为荆山群,主要分布在平度、莱西、牟平等地,自下到上可分为禄格庄组、野头组和陡崖组,其岩石是一套富铝片岩、大理岩、石墨岩系、片麻岩、蛇纹岩、斜长角闪岩等岩石组合。禄格庄组黑云片岩内单颗粒锆石U-Pb等时线年龄为2131~2033Ma(杨敏之,1994),山东地矿局第四地质队获得牟平石榴黑云片岩内锆石U-Pb等时线年龄2484Ma。陡崖组黑云片岩中磷灰石U-Pb年龄测定为1830~1998Ma,说明荆山群形成在古元古代。在胶北地块上分布着22个花岗岩体,按形成时代和与绿岩带形成的关系,可分两类:一类是胶东绿岩带形成时,同构造期的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系列,主要分布在栖霞一带,与分布其中的胶东绿岩带组成古陆核,荆山群则沿陆核周边分布,上曲家、葛家庄、上范家沟等英云闪长岩体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2858Ma、2664Ma和2615Ma,回龙夼英云闪长岩体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2060Ma,表明英云闪长岩体可能有三次侵位年龄;另一类为与胶东岩群、荆山群深熔岩浆作用有关的中生代花岗岩类,而这些岩体产出在绿岩地体边缘强烈活化改造带中,其中包括与胶东岩群壳源深熔花岗岩系列的玲珑、郭家岭复式花岗岩体、磁山岩体和与荆山群有关的深熔花岗岩系列的昆嵛山复式花岗岩体、鹊山花岗岩体及文登花岗岩体,这些复式的花岗岩体是从元古宙-中生代多期、多阶段岩浆演化的结果。
2夹皮沟绿岩带
夹皮沟绿岩带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东段,吉林省桦甸市东南约50km的大红石砬子-老牛沟-夹皮沟一带,呈北西向长条状分布,其北东侧与华力西晚期黄泥岭花岗岩相接,西南以韧性剪切带和钾质花岗岩与龙岗高级区相邻,北西以浑河断裂为界,南东被新太古代钾质花岗岩和燕山期花岗岩侵入而切断。绿岩带因被太古宙英云闪长质-奥长花岗质片麻岩侵入而穿切成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残块,区内花岗岩类与绿岩出露面积之比约为5∶3。绿岩带地层为夹皮沟岩群,下部为老牛沟岩组,上部为三道沟岩组。与绿岩带伴生的太古宙花岗质岩石主要是早期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晚期为钾质花岗岩,显示出从钠质向钾质演化。老牛沟岩组斜长角闪岩全岩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2766±266)Ma,八家子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的单颗粒锆石的U-Pb年龄为(2521±14)Ma,夹皮沟本区、二道沟等地花岗闪长质片麻岩的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639±61)Ma(周燕等,1993)。
3清原绿岩带
清原绿岩带分布在浑河断裂以北的辽宁清原-抚顺地区。绿岩带大致呈北东-南西的不规则带状延伸,产出在多期次的太古宙花岗质岩石内,出露面积300~400km2。绿岩带的北部为大面积的华力西期花岗岩侵入体,东部和西部以断裂为界与麻粒岩-片麻岩区相邻,南部则为浑河断裂相隔与麻粒岩-片麻岩区接触。由于新太古代花岗质岩石的侵入,把绿岩带肢解为大小不等的残块,其中稍具规模的有曲柳树-下窝棚、腰寨子、红透山-树基沟、南龙王庙-大荒沟、张胡子沟-稗子沟等5个绿岩残块,其出露面积分别在20~50km2。花岗岩类和绿岩之比约为3∶2。绿岩带的地层为太古宇清原岩群,可分上部红透山岩组和下部金凤岭岩组。金凤岭岩组主要由中细粒斜长角闪岩、石榴斜长角闪岩组成,局部夹角闪变粒岩和黑云变粒岩,厚度在300~350m左右。红透山岩组为一套变质火山-沉积组合,主要岩石类型为黑云变粒岩,其次为斜长角闪岩、磁铁石英岩、浅粒岩、黑云片岩等,厚度为600~850m。整个岩序显示出原岩为玄武岩、安山岩-长英质火山岩、沉积岩的火山-沉积旋回。同绿岩带共同产出的太古宙花岗质岩石广泛发育,其主体是片麻状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分布在红透山、树基沟、何家堡子等地。孢子沟岩体、摩里红岩体和红石砬子岩体呈岩株状、长条状侵入片麻状岩体和绿岩带中,其岩石类型为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等。清原绿岩带金凤岭岩组斜长角闪岩的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844±48)Ma,Rb-Sr等时线年龄为(2624±48)Ma,红透山-树基沟片麻状含石榴英云闪长岩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2520±16)Ma,岩体中黑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为(2587±6)Ma(王松山,1986),孢子沟岩体和摩里红岩体的花岗闪长岩微量锆石U-Pb年龄为(2519±17)Ma和2510Ma。
4色尔腾山绿岩带
色尔腾山绿岩带位于华北地台北缘西段,内蒙古中部色尔腾山一带,东起公义明,西至大奈太,北起哈布齐尔沟,南到营盘湾,东西长约80km,南北宽10~20km,面积约1300km2。绿岩带层状岩系呈北西西向展布,总体上为轴向北西西向的复杂向形构造。绿岩带地层为色尔腾山群,大致可分三个岩组:下部为斜长角闪岩、角闪石岩、角闪片岩夹少量黑云钠长片岩和条带状磁铁石英岩;中部为钠长黑云片岩夹斜长角闪岩和变凝灰质沉积岩;上部为含角闪钠长片岩夹变质火山碎屑岩和碎屑沉积岩。总厚约8000m。区内与绿岩带伴生的花岗质岩石,按形成时期可分早、晚二期,早期为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系列,晚期为钾长花岗岩。此外还分布少量的华力西期黑云母花岗岩,脉岩也十分发育。花岗质岩石的出露面积与绿岩之比约为3∶7,与其他绿岩带地区有明显的差别。侵入到绿岩带下部英云闪长岩的微量锆石U-Pb年龄为2420Ma和2471Ma(内蒙古区调一队,1984),钾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684±3)Ma(内蒙古地研队等,1986)。
5五台山绿岩带
五台山绿岩带主体在五台山区,西起原平,东至灵丘,呈北东东向展布,延伸大于160km,宽35km。绿岩带产出在由灰色片麻岩组成的卵形构造隆起带的边缘或陆块之间,其东南是阜平太古宙穹隆,西北则是包括桑干河流域区内的内蒙古高级变质陆核。绿岩带地层是五台群,可分为两个亚群,下亚群为石嘴亚群,上亚群为高凡亚群。区域变质作用从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区内花岗质岩石分布广泛,出露面积占50%以上。按岩石类型可分为TTG质片麻杂岩、片麻状花岗岩、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岩等。岩体主要有车厂-北台片麻状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体、石佛、峨口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奥长花岗岩体和王家会钾质花岗岩体,它们的展布方向和绿岩一致。五台群金刚库组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9个样的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599±41)Ma(白瑾等,1991),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573±47)Ma。而侵入金刚库组石佛岩体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2607Ma。峨口花岗岩的微量锆石U-Pb年龄为(2520±30)Ma(刘敦一等,1984)。
6小秦岭绿岩带
小秦岭绿岩带位于华北地台西南缘,豫陕交界的灵宝、潼关、华阴、华县一带,东西长140余公里,南北宽70余公里,面积约1200km2。本区花岗岩-绿岩带是由花岗质岩石和分布在其中的透镜状-条带状绿岩组成,花岗质岩石约占出露面积的80%。绿岩带地层为新太古代太华岩群,大致可分为上、下两个亚群:下亚群为金硐岔岩组,主要由斜长角闪岩组成;上亚群为观音堂岩组和焕池峪岩组,观音堂岩组主要由石英岩、长石石英岩、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夹少量大理岩组成,焕池峪岩组主要岩性为白云石大理岩夹斜长角闪岩、含石榴夕线变粒岩和浅粒岩,变质相为角闪岩相。潼关太华岩群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549±169)Ma(郑者明等,1982)。与绿岩带伴生的花岗质岩石主要为早期钠质花岗片麻岩,原岩以奥长花岗岩为主,其次是花岗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晚期发育少量钾长花岗质片麻岩。此外区内还发育着中岳期的桂家峪黑云母化角闪二长花岗岩体,熊耳期的小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特别在北部分布着规模较大,呈岩基、岩株状的燕山期文峪、娘娘山、华山、老牛山等花岗质岩体。
7鲁西绿岩带
鲁西绿岩带分布在郯庐断裂带以西的泰安、沂源、蒙阴、枣庄、邹县等地区,北部和西南部与寒武系盖层接触。太古宙变质岩和花岗质岩石呈南部收敛、北部撒开的扇形,出露面积近1500km2。绿岩带被花岗质岩石分割成若干残块,大致呈北西向展布,其中在泰安-新泰一带较发育,各绿岩残块出露的面积约占太古宙岩石出露面积的30%,花岗质岩石为70%。绿岩带地层为泰山岩群,是由一套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变质岩系组成,自下而上可分为孟家屯岩组、雁翎关组、山草峪组和柳杭组。雁翎关组是一套原岩建造以镁铁质火山岩为主的火山-沉积岩系,在其底部发育着厚层的科马提岩,科马提岩已变质形成绿泥透闪阳起片岩、滑石透闪片岩等。雁翎关组斜长角闪岩的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684±165)Ma(徐惠芬等,1992)。山草峪组黑云变粒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778Ma和2671Ma(山东地质一队)。与绿岩带共同产出的花岗质岩石,主要沿北西-南东向分布在基底隆起区。按其侵入期次可分三期,早期为片麻状TTG岩系,中期为变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晚期为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花岗质岩石的形成明显从钠质向钾质方向演化。蒙山片麻状英云闪长岩锆石Pb-Pb年龄为 Ma(山东区调队),化马湾英云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25682Ma(山东区调队),雌山黑云母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596Ma(万渝生,1987)。
8青龙河绿岩带
青龙河绿岩带位于燕山山脉东段,河北省青龙县,产出在太古宙安子岭地块与青(龙)-宽(城)地块之间。绿岩带岩石是一套遭受绿片岩相区域变质作用的火山-沉积岩系,其原岩建造下部是厚层状镁铁质火山岩,中部为安山质-长英质火山岩,上部为浊积岩、条带状铁建造等。整个岩序可划分为四个火山-沉积亚旋回。地层单元为双山子群和朱杖子群。绿岩在花岗质岩石中呈残块出现。与绿岩带有关的花岗质岩石大致可分两个系列,即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系列和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奥长花岗岩系列。据河北区调队采集的双山子群下部变质英安岩,分别获得2442Ma和2460Ma的锆石U-Pb年龄,其上部变质流纹岩的U-Pb不一致线年龄为 Ma(转引自赵宗溥,1993)。侵入绿岩带的花岗质岩石有两期,双山子期大于2200Ma,朱杖子期介于1700~1828Ma之间。
(二)绿岩带岩石地球化学
绿岩带区域变质岩主要有以下六类:变质超镁铁质岩类,变质镁铁质火山岩类,变质安山质火山岩类,变质长英质火山岩类,变质碎屑岩及泥质岩类,变质化学沉积岩类。如前所述,各岩类在不同地区绿岩带地层中的分布有明显的差异。
1变质超镁铁质岩类
此类岩石主要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等,一般产出在绿岩带的下部层位。按其地质产状可分两类。一是呈层状产出,具有一定的规模。该类岩石目前仅发现在鲁西绿岩带中,其岩石类型为绿泥透闪(片)岩、滑石绿泥阳起石(片)岩、滑石绿泥阳起透闪片岩、阳起透闪绿泥片岩和阳起透闪滑石片岩。在鲁西雁岭关南部石河庄剖面东天井峪东南小山包上,由滑石绿泥阳起片岩与绿泥阳起片岩组成18m左右的溶岩流的顶部,显示鬣刺结构,此类岩石的原岩属于科马提岩。另一类呈似层状或透镜状产出,其规模较小,沿走向一般小于100m,其产状与围岩片理一致,有时沿一定层位呈断续带状分布。岩石类型主要为角闪石岩、透辉石岩、蛇纹岩、绿泥透闪蛇纹岩等,此类岩石在各绿岩带中均有分布,其原岩很可能是超镁铁质侵入岩。
变质超镁铁质岩的常量元素含量(表2-7)显示,清原、夹皮沟、辽西绿岩带中变质超镁铁质岩具有高镁、高钙、低钾的特点,与南非巴伯顿地区科马提质玄武岩类似。鲁西绿岩带的主元素成分与阿比提比绿岩带具鬣刺结构的科马提岩类似。
2变质镁铁质火山岩类
该岩类是绿岩带中最主要的岩石类型,集中分布在绿岩带的下部层位。岩石呈熔岩流和火山碎屑岩层产出,常与变质安山质-长英质火山岩、杂砂岩等互层,或构成巨厚层的拉斑玄武岩层。主要的岩石类型有斜长角闪岩、片麻状斜长角闪岩、角闪片岩、钠长绿泥片岩、绿泥片岩、阳起绿泥片岩等,常呈块状、片麻状构造,有时呈条纹、条带状构造,在五台山等绿岩带可见枕状构造,常发育变余辉绿结构、变余杏仁结构。其原岩是玄武岩及其凝灰岩。
在地球化学特征上,变质镁铁质火山岩类的常量元素含量(表2-7)与国外太古宙拉斑玄武岩的成分较为相似,但K2O含量较高,相对富铁和贫钙,w(CaO)/w(Al2O3)比值相对较低,w(MgO)/w(FeO)比值相对较高。其稀土元素分布模式总的来看是轻稀土元素富集型,(La/Yb)n比值变化在233~578之间。根据(La/Yb)n比值大致可分两类:第一类是(La/Yb)n=233~252,稀土元素呈右缓倾斜的平滑曲线,类似康迪划分的TH1型太古宙拉斑玄武岩,如夹皮沟绿岩带和五台山绿岩带中部的变质镁铁质火山岩;第二类是(La/Yb)n=291~578,呈明显的向右倾斜的稀土元素富集型分布型式,相当于Condie划分的TH2型太古宙拉斑玄武岩,多数绿岩带中的变质镁铁质火山岩属于此类。
表2-7 绿岩带变质火山岩常量元素平均含量
岩性及产地:1~8变质超镁铁质岩,其中1~7为似层状、透镜状,8为层状;9~17变质镁铁质火山岩;18~25变质安山质火山岩;26~34变质长英质火山岩;序号中带“J”、“j”、“P”、“Q”、“S”、“W”、“L”、“X”、“q”者分别为胶东、荆山、夹皮沟、清原、色尔腾山、五台山、鲁西、小秦岭和青龙河。
3变质安山质火山岩类
该岩类主要分布在清原、五台山等绿岩带中,以熔岩流或凝灰岩呈层状、透镜状与变质镁铁质、长英质火山岩、变质陆源碎屑岩互层或相变产出,岩层厚度变化较大,相变明显,主要产在绿岩带的中上部位。主要岩石类型有角闪斜长变粒岩、黑云角闪斜长变粒岩和绿泥钠长片岩等。
变质安山质火山岩类的常量元素含量(表2-7)表明:清原、鲁西等地变质安山质火山岩成分与太古宙I型安山岩相似,但它们的SiO2、Al2O3和K2O含量较高,TiO2、MgO、CaO较低;五台山等地变质安山质火山岩类成分类似于太古宙Ⅱ型安山岩,但K2O含量较高。
4变质长英质火山岩类
此类岩石广泛分布在绿岩带中上层位,呈层状或透镜状与变质安山质火山岩类、变质碎屑沉积岩类等互层产出。岩石类型主要为黑云变粒岩、斜长浅粒岩、云母石英片岩和绢云绿泥片岩等。在变质较低的长英质火山岩中可以见到变余流纹构造、变余斑状结构和变余晶屑凝灰结构。
变质长英质火山岩类的常量元素接近于康迪的FⅡ型英安岩-流纹岩的平均成分,但是Fe2O3、K2O含量较高,MgO、CaO含量较低(表2-7)。
5变质碎屑岩和泥质岩类
此类岩石有两种产状:一种产在变质火山岩系中,与火山岩呈互层产出,多发育于绿岩带层序的中下部,厚度不大,主要形成于火山活动的间歇期;另一种是产出在绿岩带层序的中上部,仅见于五台山绿岩带的下部板峪口组,该岩层厚度较大,常可见原生构造,如粒序层、交错层,岩石分选性差,有时发育包卷构造,主要岩石类型有变质泥质岩类的绢云钠长片岩、二云母片岩、云母变粒岩、绢云绿泥石英片岩、千枚岩和变质碎屑岩类的长石石英岩、浅粒岩、变质长石砂岩、变质粉砂岩、变质砂砾岩等。在变质较高的岩石中有时出现石榴子石、蓝晶石、十字石等富铝的变泥质的典型矿物。在五台山、小秦岭、荆山群等绿岩带中还发育含石墨的沉积岩。
6变质化学沉积岩类
此类岩石在绿岩带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岩石类型主要是变质碳酸盐岩和条带状铁建造(BIF)。变质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在小秦岭、辽西、荆山等绿岩带,常产出在层序的中上部,主要岩石有白云石大理岩、透闪大理岩、蛇纹石化透闪(透辉)大理岩、大理岩等。条带状铁建造常与火山作用相伴生,相当于阿尔戈马型,主要分布在绿岩带层序中上部。条带状铁建造以氧化物相为主,有少量硅酸盐相和碳酸盐相。主要岩石为条纹状、条带状磁铁石英岩、镁铁闪石磁铁石英岩、绿泥磁铁石英岩、铁闪片岩和菱铁石英岩等。在鞍本、夹皮沟、五台山、色尔腾山等绿岩带中,常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大型、特大型条带状铁矿。
(三)花岗质岩石
花岗质岩石是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带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占整个地体出露面积的一半以上。根据其野外接触关系,变质变形程度和同位素年龄资料可划分为两大类,即前构造期基底花岗岩和同构造期花岗岩。后者又可细分为三类,即同构造期片麻状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TTG岩系),同构造期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底辟岩基/岩株(TGMQ岩系)和同构造晚期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系(MPG岩系)。
1前构造期基底花岗岩
本类花岗岩目前仅见于鞍本地区,主要包括鞍山白家坟花岗质糜棱岩,据离子探针质谱测定颗粒锆石U-Pb年龄为(3804±5)Ma(刘敦一,1994);陈台沟花岗岩,据颗粒锆石测定其形成时代约为3300Ma(刘敦一,1992;宋彪,1993);铁架山花岗岩,其形成年龄为2860~2960Ma(刘敦一,1990;钟富道,1984);弓长岭片麻状花岗岩,据颗粒锆石离子探针测定其侵位年龄为2990Ma(万渝生、刘敦一,1993)。
2同构造期花岗岩
(1)同构造期片麻状TTG岩系:一般具明显的片麻状、条带状、眼球状构造,中粗粒鳞片变晶结构,缝合线、蠕虫状等各种交代结构以及矿物应变特征也很发育,有的岩体具钾长石交代斑晶而呈斑状结构。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微斜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岩体中矿物成分分布极不均匀,从岩体中心到边缘石英含量明显减少,暗色矿物和斜长石含量增多,斜长石牌号从5~20增加到30~50。岩石中的副矿物主要有磁铁矿、榍石、磷灰石、锆石,部分岩体出现了褐帘石、钛铁矿、重晶石等。在五台山车厂-北台岩体和清原树基沟-红透山岩体中石榴子石较为发育,特别是后者成为该地区特征性的对比标志。其常量元素平均含量(表2-8)总体上与康迪(1981)划分的太古宙高铝型片麻岩成分较接近,只是个别地区的K2O含量稍高。在O’Connor(1965)的Ab-An-Or分类图上,均落入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区。同样在K-Na-Ca图解上,亦显示奥长花岗岩系的变异趋势。
表2-8 花岗质岩石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平均含量
注:序号中带“Q”、“P”、“S”、“W”、“L”、“X”、“J”者分别为清原、夹皮沟、色尔腾山、五台山、鲁西、小秦岭和胶东。
稀土元素分布呈较陡倾斜型,LREE富集,HREE亏损,铕呈弱负异常-正异常,类似于国外太古宙高铝型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Condie,1981)。微量元素含量以富Sr、Ba、Zr,贫Rb、Cr、Ni、Co为特征,总体上与高铝型片麻岩接近。
(2)同构造期TGMP底辟岩基:此类花岗岩主要由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组成,并有少量石英二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岩体在平面上呈圆形或椭圆形近等轴状分布,与围岩的侵入接触界线清楚,由中心至边缘,片麻理由弱到强。岩体中暗色包体相对较少,多集中在岩体边部。岩体内部一般为片麻理很弱的块状构造,具典型的花岗结构或变余花岗结构,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An=20~37)、微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及微量角闪石微量,副矿物主要有磷灰石、榍石、磁铁矿、褐帘石和少量锆石。
其常量元素含量(表2-8)与路易斯湖深成太古宙花岗闪长岩成分相近,但仍显示了奥长花岗岩系的变异趋势。在An-Ab-Or分类图上,多数落入花岗岩闪长岩区,少部分(摩里红岩体)落入英云闪长岩区。但其稀土元素分布均显示出类似于高铝型底辟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系,表现为向右陡倾斜曲线,铕弱负异常至弱正异常。微量元素与国外相应岩类相比,Sr、Ba、Zr含量接近,Rb稍低,Cr稍高。
(3)同构造晚期MPQ侵入体:此类岩石一般是在变质-变形作用晚期侵入到花岗岩-绿岩区的边缘或剪切带中。岩体多数呈长条状或不规则长条状,与围岩呈清晰的侵入接触关系。岩体主要由黑云钾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及少量奥长花岗岩组成,岩石呈块状或弱片麻状(边部)构造,斑状、似斑状结构。岩石类型主要有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主要矿物为斜长石、微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组成,副矿物有榍石、磷灰石、磁铁矿和少量绿帘石、锆石。
岩石化学特征为SiO2、K2O含量高(表2-8),w(K2O)/w(Na2O)比值大于或接近于1,在K-Na-Ca图解上,分布于钙碱性岩系富K2O一侧,在An-Ab-Or图上,集中分布在花岗岩区。与国外同类型太古宙花岗岩相比,其Sr、Ba、Zr含量接近,Rb稍低,Cr较高。稀土元素分布多具明显的铕负异常,呈向右倾斜的陡倾斜型,与显生宙同类岩石相比,其铕异常较小,稀土元素分馏程度高。
(四)变质变形
1变质作用
依据绿岩带变质岩矿物组合特征及典型变质矿物的温压条件测定(表2-9)表明,绿岩带均遭受了主期中低压型低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改造。清原绿岩带变质作用温度为545~640℃、压力为04~059GPa;夹皮沟绿岩带变质作用温压条件为635℃、05GPa;和龙金城洞绿岩带变质作用温压条件为525~530℃、041~052GPa;色尔腾山绿岩带变质作用温压条件为510~635℃、05GPa;鞍本绿岩带变质作用温压条件为550~650℃、03~06GPa(周世泰,1994);鲁西绿岩带变质作用温压条件为550~600℃,05~06GPa;五台山绿岩带变质作用温压条件为500~700℃,035~10GPa。主期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之后,本区亦遭受了较强烈的低压型绿片岩相动力变质作用(退变质作用)的改造,如夹皮沟绿岩带(300℃,02GPa)、清原绿岩带(290℃)、色尔腾山绿岩带(367~400℃,025~03GPa,李树勋,1986)、鲁西绿岩带(400~450℃,03~04GPa)和鞍本绿岩带均较明显。
表2-9 花岗岩-绿岩区岩石变质作用温、压条件
注:1~7为变质镁铁质火山岩;8~16为变质安山质-长英质火山岩;17为变质硅铁质岩。序号6、7、16据李树勋,1987。amp—角闪石,PL—斜长石,Gar—石榴子石,Bi—黑云母,Kf—钾长石,mus—白云母。
2构造变形
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带经历过从深层次到浅层次的多期次多级别变形作用。从岩石的构造形迹看,华北地台北缘中级变质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带主要受到五台期和吕梁期变形作用的影响,其中五台期变形作用奠定了基本格架,阜平期变形作用一般只涉及绿岩带基底。在每一变形期中,随着变形阶段的发展,不同绿岩带有不同变形幕和相应的构造形迹。总体上看,以四幕变形为主,前两幕为五台期,后两幕为吕梁期。
第一幕变形作用(D1)产生近平卧同斜褶皱和片内无根褶皱,形成以片状、柱状等矿物定向生长为特征的S1透入性片理和片麻理,倾角平缓,形成于五台早期;第二幕变形作用(D2)十分强烈,形成以S1为形面,S2为轴面的紧闭同斜褶皱和韧性剪切带,奠定了花岗岩-绿岩带基本构造格架,目前所见片麻理一般为此幕褶皱轴面S2;第三幕变形作用已开始向脆性变形转变,变形特征变化大;第四幕变形作用以脆性变形为主,也形成宽缓、开阔的对称褶皱。构造变形次序反映了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带构造演化是由深层次到浅层次进行的,变形过程为塑性→韧性→脆性。
看着像危料翡翠,危料翡翠也就是危地马拉翡翠,颜色为斑杂状的灰绿蓝色~深灰绿蓝色(蓝色调来自铁,其深浅还与钛含量有直接关系),或黑~黑绿色,也有暗绿,斑驳的绿及灰白色等。半透明~不透明,油脂光泽,折射率(点测)167~168;相对密度333~341;硬度7;查氏镜下,基本原色;长、短波紫外光下,惰性;分光镜下,无特征吸收线。放大检查,具团块构造和斑点状、粒状结构。组成矿物除绿辉石外,尚有少量的多硅白云母和榍石,及微量的锆石、独居石、褐帘石和金红石。通常结晶颗粒较粗,肉眼可见。
危料产自于中美洲危地马拉所以说简称危料,国内所有的鉴定机构出示它是翡翠,因为它的各项属性跟(缅甸)翡翠非常接近,不管是折光度,密度,各项含量都非常接近。
危地马拉是除了缅甸之外最大的翡翠产地,每年的翡翠开采量也已经不小于缅甸。危地马拉出产的翡翠主要作为旅游品而销售。危地马拉翡翠,也被称为“危料”。危地马拉翡翠产于危地马拉东部麦塔高河谷的断裂带中。
研究表明,危地马拉翡翠的主要矿物组成为硬玉及绿辉石,而硬玉质翡翠有紫色与绿色两种主要类型。危地马拉绿辉石质翡翠的外观一般为墨绿色。危地马拉翡翠的相对密度为285-304,折射率为165-166,玻璃光泽,摩氏硬度为7。与缅甸翡翠相比,危地马拉翡翠相对密度稍低。几种不同类型的危地马拉翡翠具有不同的宝石学特征。危地马拉翡翠中也有绿色、紫色、和黑色等多种颜色。其中,最好的品类是危地马拉帝王玉,但它远远不能和缅甸帝王绿相提并论,因为两者不论是质地、颜色还是透明度,都无法同日而语。
黑色危料翡翠主要是指“玛雅黑玉”,具有墨绿一样的颜色,其中含有金、银、黄铁矿等杂质。
危地马拉绿色翡翠颜色偏暗,为暗绿色和偏暗的豆绿色。外观上,它的颗粒较为粗大,透明度差,结晶不好,粗粒结构为主,总离不了灰色的底,但翠性明显。危料绿色翡翠的组成矿物为硬玉、角闪石,以及硬玉、多硅白云母。含有角闪石的危料与缅甸翡翠相似,但它的多硅白云母形成时期晚于硬玉。多硅白云母可能是产地鉴别的一个标志。
危地马拉墨绿色翡翠的颜色偏暗蓝,透明度差,结晶粗大,少有结晶细腻的品种。而缅甸同种类型的翡翠颜色一般偏灰黑或者灰绿色,颗粒细小,透明度高,结晶度好,二者外观上差别很明显。
一、岩石类型
根据Streckeisen(1973,1976)提出的深成岩的实际矿物含量Q-A-P分类,本区的花岗质岩石可主要分为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和石英二长闪长岩等几类,个别样品属于二长闪长岩(图3-11)。马山岩体主要为石英二长闪长岩类,个别样品位于花岗闪长岩和二长闪长岩区。蔡峪岩体尽管没有实测的矿物含量数据,但根据目估的矿物含量,和它们只含少量碱性长石的特点,它们主要应位于英云闪长岩区。雪山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个别为英云闪长岩和石英二长闪长岩。林家官庄岩体的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大山岩体的岩石类型则为二长花岗岩。上述可以看出,蔡峪岩体、大山岩体和林家官庄岩体的岩石类型较单一,而马山岩体和雪山岩体的岩石类型较复杂。牛心官庄岩体无实际矿物含量测定资料,未能在Q-A-P分类图上反映。
图3-11 沂水地区花岗质岩石的Q-A-P分类图
1—马山岩体;2—蔡峪岩体;3—雪山岩体;4—林家官庄岩体;5—大山岩体
二、岩相学特征
(一)马山岩体(YS9564,YS9545,YS9546,YS9566,YS9582,YS9587,YS9610a,YS9624b,YS9743,YS9744)(图版Ⅳ之4)
岩石呈灰黑色,中粒—中粗粒(少数粗粒),片麻状构造;肉眼能见到暗色斜长石(暗色是其特点),棕色柱状紫苏辉石和黑云母片;产于石山官庄东的马山岩体中斜长石晶体大的可达3mm×4mm,在黄姑山斜长石大的可达5mm×10mm。紫苏辉石等铁镁矿物,大的一般可达3mm×4mm,小的为2mm×3mm,分布不均。石英在手标本上呈特征的蓝褐色。在高桥幅黄姑山的马山岩体中见有稍晚生成的紫苏辉石-透辉石-角闪石-微斜长石伟晶岩,局部紫苏辉石和微斜长石共同组成伟晶岩(图版Ⅰ之8),有的在角闪石晶体边部有透辉石小粒(图版Ⅱ之8)。
镜下岩石呈花岗半自形粒状结构,片麻状构造;组成矿物以斜长石(463%~597%)、微斜长石(1026%~137%)、石英(2%~240%)、透辉石(3%~39%)、紫苏辉石(51%~115%)和黑云母(69%~137%)为主,有时见普通角闪石(01%~45%),在黄姑山还偶见少量细粒石榴子石,副矿物以磷灰石和磁铁矿较多,锆石次之。代表性样品矿物含量的统计如表3-1所示。
表3-1 马山岩体矿物体积百分数(φB/%)表
斜长石(An=23~27)呈板状,一般具极细的钠长石双晶纹,少部分具钠长石和卡式联合双晶和肖钠长石双晶。有的晶体中具有钾长石小斑块(YS9546,YS9564),微绢云母化;有的有压碎现象,钠长石双晶不明显(YS9550)。
微斜长石(Kf)粒度小于斜长石,含量多少因地而异,总体上前者略少于后者。微斜长石常具十字双晶纹,按其不同形态和产出特征,可分出三个成分段:Kf1颗粒较大,常与斜长石共生,其成分含量(%,下同)为Or=94,Ab=6,An=004;Kf2为中等大小,有时有弱的成分环带和条纹构造,其成分的含量为Or=81,Ab=1871,An=049;Kf3为细粒状,其成分的含量为Or=69,Ab=27,An=4,有时呈集合体和石英一起穿切早期矿物。在斜长石晶体与微斜长石接触的边部,有时可见有少量细粒蠕英石(呈蝌蚪状)。阴极发光研究发现,呈亮天蓝色的钾长石围绕微斜长石生长。
石英呈单独的不规则粒状或粒状集合体,充填于长石晶体之间,阴极发光下呈带灰的深红色。石英普遍发育有变形纹。变形组构至少可分出高温组构和中低温组构两组,其中高温组构的排列方向和紫苏辉石组成的条带方向一致。
透辉石呈板状—粒状,长的可达24mm,具极浅的灰绿色,有一组解理和不规则的裂纹发育。个别晶体的次生解理显示弯曲状,其最大干涉色达一级蓝紫,NgΛc=38°~42°。晶体中包有斜长石、磁铁矿等,有时还有石英小粒。
紫苏辉石呈板柱状、粒状或粒状连晶,大的可达2mm×3mm~3mm×5mm(YS9515),具多色性;Np=粉色,Ng=灰绿色,平行消光。晶体中常分布有密集的透辉石出熔片晶,约占主晶的10%。在阴极发光照射下,主晶主要呈钢灰色,而片晶呈蓝灰色,极易区别。片晶沿主晶晶体的(010)方向定向排列。
普通角闪石常呈小粒状集合体分布于透辉石晶体的边部,形成一个很不规则的窄的环边(图版Ⅱ之5和6);具多色性:Np呈黄绿色,Ng呈蓝绿色,NgΛc=19°~20°。
黑云母呈片状,常分布于普通角闪石晶体的外缘(图版Ⅱ之5和6)及其裂隙中,其次穿切和环绕紫苏辉石晶体边缘生长,少数被包于紫苏辉石晶体内;具多色性:Np呈黄绿色,Ng呈暗棕色。
在阴极发光下显橘的方解石呈分散状细粒或呈树枝状细脉穿切长英质矿物或沿黑云母解理分布,生成较晚。
磷灰石晶体长的达025mm(YS9515)和035mm(YS9546),以柱状为主,部分呈粒状;阴极发光下呈金,边缘有亮的增生薄边。有的磷灰石被包于磁铁矿和辉石中。磁铁矿不规则粒状,粒径变化较大,从2mm至01mm都有;有的包于铁镁矿物中,有的则单独分布。
在黄姑山呈包体出露的马山岩体中见有少量不均匀分布的石榴子石集合体,它们组成环状将紫苏辉石(为主)+石英和磁铁矿或透辉石+斜长石+石英包于其中,也有少量的较大的不规则粒状磁铁矿颗粒直接被环状石榴子石包围(图版Ⅱ之7)。石榴子石肉眼呈棕红色,镜下无色,在十字镜下全消光,且常被棕色普通角闪石穿过。
据1∶5万沂水幅区域地质报告,马山岩体曾分析过一个重砂大样,其重砂矿物含量(单位:g/t):磁铁矿76112,锆石13433,磷灰石25285,黄铁矿0395,黄铜矿01,锐钛矿01,自然铅092。本项目曾在沂水罗家庄东南山头采取了马山岩体的一个样品(重095kg)做了重砂分析,其重砂矿物含量为:磁铁矿12825mg,紫苏辉石5175mg,单斜辉石4600mg,磷灰石525mg,锆石105mg,黄铁矿7mg,辉相矿1~5粒,钛铁矿21~50粒。上述两个样品相比,大部分重砂矿物种类相同,但含量差别却较大。
(二)蔡峪岩体——石榴二辉花岗闪长岩和黑云石榴奥长花岗岩(YS9557,YS9559,YS9561,YS9562,YS9619,YS9623)
该岩体的主要特点是富含石榴子石,斜长石以奥长石为主,岩性变化比较大。
岩石呈灰白色,中粗粒至粗粒,块状;肉眼见有棕红色—玫瑰色粒状石榴子石(粒径1~4mm)、聚片状黑云母和斜长石晶体以及石英粒,此外还有一些分布不均的黑色柱状矿物。
镜下观察呈花岗半自形粒状结构,略具片麻状构造。组成矿物以斜长石(40%~50%)、石榴子石(3%~10%)、黑云母(5%~10%)、紫苏辉石(±透辉石)(5%~10%)和石英(20%~30%)为主,有时见有少量钾长石,副矿物有磁铁矿、磷灰石和锆石。
斜长石呈板状至不规则粒状,有的粒径为15~3mm,有的则达5~6mm;部分具不清晰的细的钠长石双晶纹,其中有的已微显弯曲;肖钠长石双晶也可见到。有的斜长石晶体中见有平行排列的小条状或透镜状的钾长石,组成了条纹长石。斜长石已微绢云母化。
有少量钾长石颗粒与斜长石伴生,在斜长石的边部有一些细小的蠕英石分布。
石榴子石颗粒在薄片中呈粉色,在十字偏光镜下全消光。晶体中包有圆粒石英和斜长石,偶尔也有黑云母。有的石榴子石具有微绢云母化的斜长石环。
紫苏辉石呈粒状,粒径大于2mm,颗粒新鲜。该岩石裂纹发育,具多色性:Np呈粉色,Ng呈浅灰绿;晶体中有少量红色黑云母和微粒磁铁矿以及圆粒石英,在晶体边部有较多黑云母小片,一般长02~03mm,最长的可达07~1mm;多色性为:Np呈橙黄,Ng呈棕红,与不规则的粒状的磁铁矿伴生。石英呈粒状,粒径2~3mm,大的可达4~5mm,边部不规则。
此外在蔡峪岩体中还见有含石榴子石的紫苏英云闪长岩(YS9560)。岩石呈暗灰色,中粗粒块状,略显片麻理;肉眼能见到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和紫苏辉石,偶见小颗粒的石榴子石(常组成聚合体,且分布不均)。
镜下观察呈花岗半自形粒状结构,片麻状构造。组成矿物以斜长石(50%±)、紫苏辉石(21%±)和石英(10%±)为主,钾长石(5%±)、条纹长石(6%±)和黑云母(4%±)次之,蠕英石(1%)、石榴子石(1%)和磁铁矿(1%±)和磷灰石较少。
斜长石(An 27%~33%,Ab 66%~70%)粒径6mm×8mm~18mm×22mm,大部分具清晰而整齐的钠长石双晶纹,有时也有少量肖钠长石双晶,一般新鲜,仅微绢云母化。
钾长石与斜长石接触的部分显示蠕英石,不显十字双晶纹,但呈波状消光。
条纹长石本身仍是斜长石,有的也具有钠长石双晶纹,晶体中有条状或方块状(或圆粒状)平行排列的钾长石;主晶也已部分绢云母化。
石英一部分呈不规则粗粒状,个别具波状消光,另一部分呈小颗粒集合体。有时在斜长石与紫苏辉石晶体相接处也有微粒状石英存在。
紫苏辉石一般呈柱状至板柱状,粒径为12~22mm,突起高,具多色性:Np呈粉色,Ng呈浅灰绿色,平行消光。晶体中包有许多雾状微粒。
磁铁矿粒状,粒径一般为005~03mm,个别大的呈极不规则的树枝状,长18~2mm。
磷灰石一般呈粒状。
(三)雪山岩体——片麻状紫苏花岗闪长岩(主体)(YS9573,YS9574,YS9578,YS9579,YS9580,YS9581)(图版Ⅳ之5和6)
新鲜岩石呈青灰色至烟灰色,风化后呈白色至灰白色,中细粒至中粒。肉眼可见少量透辉石和紫苏辉石。在雪山山头上可见6mm×7mm~4mm×5mm大小的黑云母集合体组成的斑块,还见有7mm×2mm大小的棕色紫苏辉石和2mm×4mm~3mm×5mm大小的钾长石斑晶。石英呈黑色是其特征。在稍晚生成的二长花岗质脉体中常伴有许多圆块状钾长石,大的可达7~8cm,小的也有1~2cm。
镜下观察,岩石呈花岗半自形粒状结构,片麻状构造。组成矿物主要是斜长石、微斜长石,紫苏辉石、透辉石和石英,有时有少量普通角闪石;副矿物主要有磁铁矿、磷灰石和锆石,有时还见有极少量的帘石。
据1∶5万沂水幅地质报告,五个雪山岩体样品的矿物体积百分含量如表3-2所示。从该表中可知,斜长石含量相对稳定,微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含量变化较大,紫苏辉石含量少,有的薄片中缺失。根据本项目的研究,岩石中大多存在透辉石,紫苏辉石普遍出现。微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的含量确实变化较大,说明岩石组成的不均一性。
表3-2 雪山岩体实测矿物体积百分数(φB/%)表
斜长石主要为奥长石,粒状,粒径06~14mm,具有不完整的钠长石双晶纹,有的已显弯曲,偶见有肖钠长石双晶。有的斜长石晶体中有小斑块状钾长石分布,形成条纹长石,绢云母化程度中等。斜长石与微斜长石接触的边部,常见有蠕英石出现,宽窄程度不等。
微斜长石呈粒状,粒径03~2mm不等,普遍具有十字双晶纹。晶体中包有的条状斜长石均较新鲜。
紫苏辉石大部分呈粒状,大的粒径可达25~4mm,晶体中包有磁铁矿、磷灰石和斜长石。光性特征是,在偏光镜下呈平行消光,具多色性:Np呈粉色,Ng呈浅灰绿色,部分已被蚀变并有铁染,但外形保存尚清楚。少数紫苏辉石柱体周围要么被磁铁矿或蓝绿色普通角闪石和(或)黑云母镶嵌,要么被斜长石粒包围而成环状(YS9573)。
透辉石呈浅灰绿色,粒状或粒状链,常与磁铁矿共生,Ng∧c=41°,干涉色一级蓝绿。
黑云母呈不规则片状,具多色性:Ng呈火—橙,Ng呈黑棕色;大部分包围或穿切透辉石和紫苏辉石,有的还将磁铁矿包围(YS9573),故其形成晚于这些矿物。
石英呈不规则粒状至乳滴状,有的组成条状集合体(YS9578)定向分布,部分显波状消光。
磷灰石呈短柱状至浑圆状,粒径01~02mm,表面光洁。
在青龙峪村东南路边所采岩石样品与主体岩石不太一样,色较浅,一般为肉红色,粒度较细(粒径2~3mm),暗色铁镁矿物含量少,见有少量黑云母和紫苏辉石,无透辉石。微斜长石的含量大于斜长石,岩性更接近于花岗岩。
(四)牛心官庄岩体——含紫苏辉石花岗岩(YS9547,YS95-6,YS9548,YS9517,YS9506,YS96-8,YS9629)
产于高桥幅黄姑山周围的牛心官庄岩体(YS9547,YS9548),镜下呈半自形粒状花岗结构,微显片麻理;组成矿物以斜长石、微斜长石和石英为主,紫苏辉石次之,有少量角闪石和黑云母。石英肉眼呈黑灰色是其特点。微斜长石半自形粒状,具十字双晶纹,晶体中包有斜长石和石英。斜长石呈粒状,部分具细的钠长石双晶纹,大部分已绢云母化。两种长石接触处的斜长石部分出现蠕英石。紫苏辉石已蚀变为镁铁闪石-黑云母。角闪石呈小片状,晶体中有尘滴状铁氧化物,具多色性:Np呈黄绿、Ng呈蓝绿。石英大部分呈粒状集合体,边界不规则。黑云母片状,Np呈浅黄、Ng呈暗棕色,部分已绿泥石化。副矿物为磁铁矿、钛铁矿、锆石和磷灰石等。在高桥幅汤家官庄一带的岩体中均未见到紫苏辉石,仅有少量角闪石和单斜辉石,多见微斜长石。据顾德林等(1997)研究,将该岩体称为紫苏奥长花岗岩,由斜长石(60%~70%)、石英(25%±)、紫苏辉石(0~5%)、普通辉石(0~5%)和少量钾长石组成。通过本次研究可以认为,牛心官庄岩性变化较大,相当一部分不含紫苏辉石,微斜长石含量则较多;说明该岩体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岩体,需作进一步划分。
(五)英灵山岩体——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YS9732,YS9727,YS9631,YS9726,YS9728,YS9729,Pml-yq2,YQ-C19,YQ-C20)(图版Ⅳ之7和8及图版Ⅴ之3和4)
岩石一般呈带紫的暗灰色,风化后呈暗灰色,中粒至中粗粒,肉眼可见2mm×3mm或3mm×4mm大小的斜长石晶体和聚片状的黑云母,偶见普通角闪石形成积集体,一般显片麻理,有的则显示揉皱。
镜下呈花岗半自形至不等粒粒状结构,片麻状构造。组成矿物以斜长石、微斜长石、透辉石、紫苏辉石和石英为主,普通角闪石次之;副矿物有磁铁矿和磷灰石(YS9727)。有些地区,岩石中缺失透辉石和紫苏辉石(YS9636,YS9726)。
据1∶5万沂水幅区域地质报告中实测的该岩体岩石的矿物体积百分含量为:斜长石2905%,石英5139%,钾长石782%,黑云母1107%,磁铁矿06%,磷灰石007%。这一统计可能未包括典型的岩石类型,故缺少透辉石和紫苏辉石,实际上这两种矿物在典型的英灵山岩体中,极大部分都是重要组分,另外统计的石英含量也偏高,因此只能作为一般参考。
斜长石部分呈板柱状,部分呈粒状,大部分具钠长石双晶纹,有的因受变形而使双晶明显弯曲。部分斜长石晶体中有不规则小斑块状的钾长石分布而成为条纹长石;另有一种粒度较小的斜长石,亦具钠长石双晶纹,可能属另一世代。
透辉石浅绿色,呈粒状至柱状,Ng∧c=38°,干涉色为一级黄紫,常与黑云母伴生。
紫苏辉石呈不规则粒状,粒径大的可达15mm;光性特征与一般紫苏辉石相同,沿裂隙和裂纹已蚀变为滑石;它常与较多磁铁矿和少量石英颗粒伴生。
黑云母呈长片状(长15mm)或组成片状集合体,具多色性:Np呈浅,Ng呈红棕色,与较多的磷灰石和磁铁矿颗粒伴生。
微斜长石粒状,比斜长石粒度小,含量也少,大部分具十字双晶纹;与斜长石接触处的斜长石边部,偶见有蠕英石出现。
普通角闪石为粒状,呈极浅的蓝绿色,Ng∧c=20°,系透辉石的蚀变产物。
石英粒度小且量少,有的组成稍大的聚合体,分布于长石晶体之间。
1∶5万沂水幅地质报告中报道了该岩体中一个重砂样品的分析结果,见表3-3。
表3-3 英灵山岩体重砂矿物分析结果(g/t)
(六)林家官庄岩体——英云闪长岩(YS9531)
由于岩体风化较强烈,不易取得新鲜样品。
岩石呈灰白色,中粒,片麻状;一般暗色矿物以普通角闪石和黑云母居多,在北张家庄东西一线分布的岩体,普遍含有石榴子石,但样品中未见。
镜下观察呈花岗半自形结构,片麻状构造。组成矿物以斜长石、石英、透辉石、普通角闪石和黑云母为主,偶见少量微斜长石,副矿物有磁铁矿、磷灰石、锆石和褐帘石以及次生方解石。1∶5万沂水幅地质报告中报道了岩体中两个薄片的实测矿物百分含量(体积),可供参考(表3-4)。
表3-4 林家官庄岩体实测矿物体积分数(φB/%)
注:这两个薄片中未见透辉石。
斜长石呈粒状至板状,粒径2~3mm,个别稍大,具有完整或不完整的钠长石双晶纹,部分已绢云母化。
石英呈不规则粒状,显示两种形态,一种为似正常岩浆成因的填隙式,另一种为交代成因的集合体状,二者均具波状消光。
透辉石呈粒状或板状,浅绿色,Ng∧c=34°。
普通角闪石有两种:一种呈板状体(Hb1),一般粒径为1~2mm,具多色性:Np呈黄绿色,Ng呈翠绿色,Ng∧c=22°,干涉色一级蓝绿,晶体中包有较大粒状的磷灰石和不规则粒状磁铁矿;另一种呈较小的粒状(Hb2),分布于透辉石晶体的周边,Np呈黄绿色,Ng呈天蓝色至蓝色,Ng∧c=20°。
黑云母呈片状,长05~15mm,常产于普通角闪石(Hb1)晶体的边部,具多色性:Np呈橙,Ng呈黑绿色,常与大片磁铁矿(粒径04~05mm)和方解石伴生。
微斜长石含量比实测的少,呈粒状,具十字双晶纹,晶体中包有斜长石,偶见蠕英石。
据1∶5万沂水幅地质报告中介绍,重砂矿物中除见有前述的三种副矿物外,尚见有独居石、石榴子石和黄铁矿等。
(七)大山岩体——黑云母二长-钾长花岗岩(YS9536,YS9593,YS9595,YS9714,YS9716,YS9730,YS9538,Pm2p-yq2,Pm20-yq2,Pm20-yq4)(图版Ⅴ之1)
根据岩性特征,原划分的龙潭官庄岩体亦归入该岩体中。
岩石呈灰白色—肉红色,中粗粒(少部分中细粒)块状,部分略显斑状,片麻理有的显示有的不显示;斑晶主要是微斜长石,大的可达4~5mm,有的隐约可见卡式双晶,肉眼可见到含量不等的黑云母,其它镁铁矿物少见。
镜下观察呈花岗半自形—粒状变晶结构,组成矿物以斜长石、微斜长石和石英为主,在少数薄片中(YS95100,YS9595,YS9599)见透辉石和(或)紫苏辉石。黑云母含量少至稍多,普通角闪石偶见。副矿物以磷灰石和磁铁矿为主,也见有少量锆石。据1∶5万沂水幅地质报告中报道的一个重砂分析结果与薄片所见稍有不同。矿物含量以g/t计统计如下:磁铁矿32727,磷灰石159,锆石189,榍石(190),黄铁矿013,方铅矿049,碳硅石25颗,重晶石003,自然金1颗。
在上述的同一报告中也报道了大山岩体四个薄片的岩石中实测的矿物体积百分含量,其结果见表3-5。
表3-5 大山岩体的实测矿物体积分数(φB/%)
上述测定结果未见透辉石和(或)紫苏辉石以及普通角闪石等矿物,但就主要矿物成分而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将有关矿物的形态和光性特征描述如下。
斜长石呈不规则粒状,粒径1~4mm(变化较大);一般具不清晰的钠长石双晶纹,偶见肖钠长石双晶(YS9698),部分晶体具平行排列的钾长石小方块,组成斑状条纹长石。大的斜长石与微斜长石接触处有微小的蠕英石出现;小的斜长石与微斜长石相接处,有微小的斜长石和石英颗粒充填。
微斜长石呈不规则粒状至方块状,十分新鲜,普遍具十字双晶纹,少数呈波束状;晶体中包有不规则—椭圆形粒状斜长石和石英,偶见黑云母和蠕英石。
石英呈不规则粒状,粒径变化较大,从0n~12mm不等,有的组成粒状集合体,粒间呈镶嵌状;有的组成细条状,平行分布(YS9730)。
黑云母呈片状,长度以02~04mm为多,少数达2~3mm;具多色性:Np呈浅,Ng呈棕红—棕黑色,部分已绿泥石化(也具多色性:Np呈浅,Ng呈绿色)。
透辉石和紫苏辉石仅见于少数薄片(YS9598,YS95100),主要产于果庄西石坑,大部分样品中未见到。透辉石呈柱—粒状,粒径大的可达1~2mm,小的在05mm以下,呈浅绿色,Ng∧c=42°,晶体周边有蓝绿色的普通角闪石包围。紫苏辉石粒度与透辉石相当,光性与本区同类矿物相同,有的沿裂隙已次生黑云母化(YS9598),其晶体周围也有稀疏的蓝绿色普通角闪石包围。
磷灰石以柱—粒状为主,大的可达01~02mm,有的包于黑云母片中。磁铁矿粒度变化较大,大的达03~065mm,小的只有005mm,常与镁铁质矿物伴生。偶见褐帘石和石榴子石。
(八)石英闪长岩脉(δO2,YS9719)(图版Ⅴ之2)
前人将石英闪长岩脉归入元古宙,它呈细长脉状侵入于雪山岩体中;主要有两条脉体,大致平行分布于王家山与青龙峪村(西)之间,长约6km,宽约150m,走向北西。在王家山村北沟中一段岩脉呈北西向分布,延长约750m,宽约100m,现正在开采中。
岩石呈黑白相间的花斑状,块状,粒度2~5mm,由白色柱状斜长石和黑色柱状辉石组成。镜下呈辉长结构;组成矿物以斜长石、透辉石、黑云母为主,含少量石英,副矿物以钛铁矿和磷灰石为主,偶见绿帘石。
斜长石呈长柱状,最长可达42mm,一般也介于10与2mm之间,交叉排列,有三角形空隙,被辉石充填;具钠长石和卡式双晶纹,宽窄不一,Np∧(010)=20°,部分已绢云母化。
透辉石呈柱状、板状至不规则粒状,大的可达35mm以上,Ng∧c=40°。较新鲜的大晶体中包有小条状斜长石(01~04mm),局部有较多的钛铁矿。边部往往见有棕色普通角闪石(Hb1)和蓝绿色角闪石(Hb2),其关系如图3-12所示。棕色普通角闪石具多色性:Np呈黄棕色,Ng呈棕色,部分已绿泥石化;蓝绿色角闪石的多色性为Np呈浅黄绿色,Ng呈蓝绿色,Ng∧c很小。
图3-12 两期角闪石镜下素描
Cpx—透辉石;PI—斜长石;Hb1—棕色角闪石;Hb2—蓝绿色角闪石
黑云母片状,不规则,大的可达5mm×7mm,也有一些呈细长条状,前者常见较多方形或不规则的钛铁矿包于其中(图3-13)。黑云母的多色性为Np呈金,Ng呈暗棕色,边部发蓝。
图3-13 黑云母和钛铁矿的包裹关系
Bi—黑云母;Il—钛铁矿
磷灰石呈不规则粒状,突起较高,干涉色低,常与棕色普通角闪石伴生。
石英很少,不规则粒状,常充填于空隙中,特别是斜长石晶体的空隙中。
翁多岩体泛指分布于雅江花岗岩带北部石渠—德格亚带的翁多地区色吉玛-哈尔拉等石英正长岩-石英二长岩侵入体组成的复式岩体。
(一)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1色吉玛石英正长岩
以色吉玛复式岩体为典型代表。岩体位于石渠东部的巴颜喀拉山主脊一带,主体出露于川青两省交界处的青海省达日县境内。岩体沿NW—NWW向的扎吉嘎玛、吉龙—泥错两断层间侵位于上三叠统两河口组地层中,平面上呈一近EW 向的长条形岩株,出露面积为2558km2。主岩体为石英正长岩,西北侧边缘见二长岩,为复式岩体。可划分为早期二长岩、晚期石英正长岩两个岩石单元。其中,在二长岩边部与围岩的接触带上见有花岗闪长岩相带。岩体内部脉岩以及早期侵入岩的捕虏体常见。
主岩体岩石具块状构造,部分粗大的正长石晶体因具定向分布特征而导致岩石显示流面构造,流面总体产状趋势与正长岩侵入体的边界产状相近。在岩体中部测得流面产状为10°~5°∠49°~50°,在岩体西部为325°∠55°。
岩体内常见俘获早期侵入体而形成的深色包体,其外观多呈浑圆状、次圆状,普遍具有暗化边;包体含量一般在1%~5%,其规模在4~7cm 之间,部分可达20cm;包体的最大遍平面之产状与岩石流面产状一致。常见的包体成分为闪长岩、二长岩,有部分二长花岗岩、石英二长岩,其岩性特征多与岩体周边的同成分侵入体相似,包体与正长岩间的界面清晰。
在岩体内外见较多的同期或稍晚时期形成的脉岩,岩石类型在岩体内部主要为钾长花岗岩、花岗细晶岩,有少量石英二长岩;在内外接触带附近,常见花岗细晶岩、花岗闪长岩。脉体多沿一组节理裂隙贯入,作近SN 向延伸,可向东或向西陡倾,脉宽一般仅数十厘米,部分在几厘米或数米左右,可见长度一般多在5m 以上。
岩体内部见正长岩与二长岩两岩石单元间为典型的侵入接触关系,其依据如下:在正长岩与二长岩的接触面上,二长岩受强烈的烘烤,有04~1cm的褐色烘烤边和热蚀变带,远离正长岩蚀变减弱而逐渐消失;正长岩中见二长岩的捕虏体和巨大的残留顶盖(图6-6),上述事实说明二长岩早于正长岩形成。
图6-6 色吉玛岩体西北部二长岩呈残留顶盖
①黑云长英角岩;②细粒花岗闪长岩;③中细粒二长岩;④粗粒石英正长岩
色吉马岩体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见表6-6,其中四川省地质调查院(2004)测定结果为172Ma,此数据虽然与前人测试结果差别大,但与本书的锆石LA-ICP-MS年龄测定结果相近,具一定参考意义。
表6-6 色吉玛岩体钾-氩法同位素年龄测定成果表
色吉玛复式岩体的主体岩石类型为粗粒石英正长岩,占岩体总面积的96%,岩石主要造岩矿物特征见表6-7。
粗粒辉石角闪石英正长岩:岩性单调、稳定,岩石呈灰色、浅灰-灰白色,风化面显褐灰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45%~69%,平均564%)、斜长石(10%~28%,平均172%)、石英(5%~15%,平均89%),及暗色矿物角闪石(4%~10%,平均65%)、辉石(2%~8%,平均37%)、黑云母(3%~8%,平均56%)。有少量副矿物磷灰石、榍石、锆石、独居石、金属矿物,部分样品见褐帘石。
表6-7 色吉马岩体岩石特征简表
主要矿物粒度相差悬殊,钾长石多呈结晶粗大的晶体,其他矿物多表现出中细粒的特征,导致岩体宏观上表现出不等粒特征或似斑状的外貌。
钾长石呈灰色、浅肉红色,多为正长微纹长石、正长石、微纹长石,半自形-他形板状,粒度4~20mm,具卡氏双晶和显微条纹构造,可见环带构造和环状消光。晶体中常包含少许斜长石和石英小晶体,局部见钾长石交代斜长石。经费氏台测定,钾长石光轴角(-)2V=64°。个别正长石有轻微粘土化,表面分布有泥质物尘点。
斜长石呈灰色,一般为中-拉长石,半自形-他形板状、长柱状晶体,粒度066~20mm,发育钠长石聚片双晶和环带构造。对岩体中部的一块样品用丄a法测得Np’Λ(010)=(29°~32°),An=54~59,属拉长石。部分中长石有轻微蚀变,表面分布绢云母鳞片和黝帘石尘点。
石英呈灰白色,玻璃光泽,断面具油脂光泽,他形粒状,粒度03~20mm,常与斜长石一起分布于钾长石粒间。
暗色矿物有黑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呈绿色、褐绿色、绿黑色,一般粒度03~20mm。黑云母和角闪石均较自形,分别呈片状和柱状晶体,普通辉石边缘普遍分布一圈角闪石或包含于普通角闪石的中心部位。暗色矿物的结晶顺序为: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黑云母。少数黑云母析出钛蚀变为绿泥石,个别角闪石发育次闪石化。
岩石中的主要造岩矿物正长石、中长石、角闪石、辉石作电子探针测定,其分析与计算结果如表6-8。
表6-8 色吉玛岩体石英正长岩单元岩石单矿物电子探针分析及计算成果表
由表可见,岩石中普通角闪石属钙质角闪石,它的Mg/Fe(阳离子比)=145、Ca/Mg(阳离子比)=070,Ti含量级低,在马昌前等人(1994)的Si-Ti判别图解上反映出属于次生及交代角闪石类型,与镜下所见角闪石包裹辉石分布的特征相吻合;普通辉石的Mg/F(e 阳离子比)=303,Ca/Mg(阳离子比)=121,反映出在角闪石交代辉石的过程中Mg/Fe,Ca/Mg明显降低;正长石中含有21%的钠长石成分,Or> 77%;斜长石中钙长石含量为507%、钠长石含量为480%,属于拉-中长石的范畴。
2哈尔拉石英二长岩
主要产于哈尔拉岩体中,岩体位于巴颜喀拉山脉与大雪山脉交汇处的四川省石渠县长须贡玛乡北部。岩体近NNW向展布,平面上呈一长约6km、宽约3km的不规则椭圆状小岩株,出露面积1348km2。岩体侵位于上三叠统两河口组地层中,围岩有围绕岩体而分布的趋势。主体岩石类型单一,为稳定的中粒石英二长岩,具有宽约4~10m不等的细粒石英二长闪长岩边缘相带,分布连续。在与围岩的接触处发育20~40cm的石英闪长质微细粒冷凝边。岩石均质块状,主要造岩矿物的分布无定向性。岩体内发育多组节理构造,以北西陡倾的一组最为典型,经系统测量其产状大致为302°~324°∠70°~80°。节理延伸稳定、平直,属于较典型的后期构造节理。
岩体内少见暗色包体,仅局部见暗色矿物相对集中形成的不规则团块,与主岩间渐变过渡。岩体中部见不稳定的细晶岩脉穿插,一般长约1~5m,宽仅2~10cm。在岩体边部可见少量的围岩捕虏体,呈棱角状、次棱角状不规则分布,大小一般在(5×10)~(20×50)cm。
岩体与围岩的侵入接触关系清楚(图6-7),侵入体斜切围岩地层产状贯入,界面呈波状、锯齿状突变,接触面外倾,倾角42°~76°。围岩的热接触变质范围极宽,常与相邻侵入体的热变质相连成片,形成大范围分布的角岩化区;近岩体处的围岩发育宽近百米的透辉石-红柱石角岩带,带内的闪长玢岩已高度热变质形成斜长角闪角岩。
图6-7 哈尔拉石英二长岩与两河口组呈侵入接触
①早期闪长玢岩;②黑云斜长透辉角岩;③细粒石英二长闪长岩(具冷凝边);④中粒石英二长岩
岩体侵入特征表明,该岩体属区域变形变质之后侵入体,其成岩时代应晚于晚三叠世。其U-Pb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如表6-9,三组锆石206Pb/238U 同位素年龄分别为215Ma,285Ma,207Ma,第二组锆石可能为俘虏晶,年龄偏大,第一、三组锆石年龄相近,平均年龄为211±05Ma,与前人采用钾氩法对同类岩石所测的结果相似,符合宏观地质背景特征,本书以此年龄值代表岩体结晶年龄。
表6-9 哈尔拉石英二长岩锆石U-Pb年龄测试数据
岩体的岩石类型单一,主体岩性为中粒石英二长岩,在岩体边部发育连续的宽仅2~10m的细粒边缘相,岩性为石英二长闪长岩,与主岩为过渡过渡。局部的冷凝边岩性为微细粒石英闪长岩。各种岩石类型的矿物组成特征见表6-10。
表6-10 哈尔拉岩体岩石特征简表
中粒石英二长岩呈浅灰-灰白色,块状构造,中粒半自形粒状结构,局部具有二长结构。主要矿物粒度均匀,粒径2~5mm,由斜长石(27%~40%,平均34%)、钾长石(23%~37%,平均285%)、石英(7%~15%,平均12%)组成;石英粒度普遍小于长石。暗色矿物粒度偏细,多为05~3mm,主要由黑云母(8%~14%,平均10%)、普通角闪石(7%~15%,平均103%)、透辉石(0~8%,平均4%)组成。岩石中普遍含有少量的副矿物(1%~2%),以磷灰石、锆石、褐帘石最为常见,其次为榍石、金属矿物。斜长石多为自形-半自形粒状、板状中长石,发育环带构造,表面常有不同程度的蚀变,分布绢云母鳞片和黝帘石集合体。
钾长石均为正长石,呈半自形柱状,与他形粒状的石英不均匀充填分布于中长石粒间;暗色矿物常常连生分布,透辉石常呈等轴粒状,边缘常分布角闪石,而黑云母则多分布于角闪石边缘,且多已绿泥石化,暗色矿物的结晶顺序为透辉石→普通角闪石→黑云母。
石英二长岩中的主要造岩矿物电子探针分析及计算结果如表6-11。由计算结果可知,暗色矿物角闪石属钙质角闪石,它的Mg/Fe(阳离子比)=114、Ca/Mg(阳离子比)=077,Ti的含量极低,在马昌前等(1994)的Si-Ti判别图解上反映出属于次生及交代角闪石,与镜下所见角闪石围绕辉石分布的事实相吻合;辉石的Mg/Fe(阳离子比)=213、Ca/Mg(阳离子比)=167,反映出在角闪石取代辉石的过程中Mg/Fe,Ca/Mg明显降低;正长石中含少量钠长石分子,钾长石含量大于91%;斜长石中的钙长石含量458%、钠长石含量530%,属中长石范畴。
表6-1l 哈尔拉岩体-石英二长岩单矿物电子探针分析及计算成果
(二)岩石化学特征
翁多岩石区岩石化学成分特征见表6-3。
1色吉玛石英正长岩
色吉马石英正长岩主要氧化物SiO2含量一般在59%~64%,平均617%,Al2O3平均含量1466%,与RW利曼特瑞(1976)的世界石英正长岩平均值略低;CaO平均含量419%,与世界平均值一致;(FeO+Fe2O3)平均含量568%,MgO平均含量283%,(Na2O+K2O)平均含量802%,略高于世界平均值。表明色吉玛石英正长岩具有富铁、镁、碱而贫硅、铝的特点。
据AFM图(图6-8)和硅-碱图解(TNIrvine and WRABaragar,1971)中,色吉玛岩体绝大部分岩石属正常钾质钙碱性系列岩石。
图6-8 翁多岩体群岩石AFM图
在R1-R2相关图解(图6-9)中,大部分的正长岩投点集中于碰撞后隆起的花岗岩区(图中的3区),而浪敲二长岩及错也加石英二长闪长岩投入板块碰撞前的钙碱性岩石区;图(图6-9)中显示三者沿贯穿造山带旋回的源趋势展布,表明三者可能是随造山带旋回演化的不同源的产物,而仅色吉玛石英正长岩与顶天柱正长岩具可比性。
图6-9 翁多岩体群岩石R1-R2图
(图例同6-8)
各类氧化物的演化趋势线仍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随分异指数的增高硅、铝、钾含量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表现出较好的正相关;铁、镁、钙则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表现出较好的负相关。
2石英二长岩
哈尔拉、浪敲石英二长岩主要氧化物均值:SiO2=6327%,Al2O3=1495%,MgO=288%,Na2O=254%,K2O=387%,与RW利曼特瑞(1976)统计的世界石英二长岩平均值差异明显较大。主要氧化物SiO2,Na2O含量显著偏低;其他氧化物显著偏高。与世界英云闪长岩平均值比较,除钾、钠成分略有偏高外,其余氧化物含量与世界英云闪长岩平均值相近。显示本区的石英二长岩石更偏基性。
据AFM图(图6-8)和硅-碱关系图解(TNIrvine and WRABaragar,1971),岩石属于钙碱性系列,根据SiO2-K2O关系图解和SiO2-[T(FeO)/MgO]关系图解(Miyashiro,1974)进一步判别其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
(三)稀土元素特征
翁多岩体岩石稀土含量特征见表6-4。
1色吉玛石英正长岩
色吉玛石英正长岩岩石稀土总量变化于39269×10-6~40432×10-6之间,平均值为39877×10-6,轻重稀土比值∑Ce/∑Y=81~87,(La/Yb)n=2391~2660,δEu=051~063。显示稀土总量高、轻重稀富集、铕中等亏损特征。
岩石稀土元素分布模式见图6-10,其分配曲线呈右倾型,轻稀土分馏强烈,重稀土分馏较弱,Eu负异常不显著。
图6-10 翁多岩体群岩石稀土分配模式图
2哈尔拉石英二长岩
哈尔拉、色吉玛石英二长岩岩石稀土总量291×10-6~350×10-6,平均值为3205×10-6,∑Ce/∑Y=65~73,(La/Yb)N=1797~2509,δEu=065~072。与色吉玛石英正长岩稀土特征极为相似,显示稀土总量高、轻重稀富集、铕中等亏损特征。
岩石稀土元素分布模式见图6-10,其分配曲线呈右倾型,轻稀土分馏强烈,重稀土分馏较弱,Eu负异常不显著。
(四)微量元素特征
翁多岩体微量元素特征见表6-5。
1石英正长岩
色吉玛石英正长岩微量元素平均值Rb达343×10-6,Ba=380×10-6,Sr=200×10-6,以高Rb低Ba为明显特征。Nb=027,具明显的负异常,表明岩浆演化过程中有大陆壳物质的混入;K=284,具明显正异常,揭示出岩浆的形成与消减作用有关。Sr=014,具相对亏损Sr的特征,显示岩浆过程中分离了斜长石。
翁多岩体微量元素经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分配模式如图6-5,其总体型式与顶天柱岩体相似,但Ba、Nb、Sr、Zr的亏损,使整个曲线呈齿状,其总体显示的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Nb、Sr亏损的特征,揭示出其形成与造山花岗岩有着极大相似性,而微量元素经洋脊花岗岩标准化的分配模式图则类似于火山弧花岗岩的形态特征。
2哈尔拉石英二长岩
哈尔拉石英二长岩微量元素平均值Rb仅168×10-6,Ba达640×10-6,Sr=230×10-6,以高Ba低Rb为明显特征。Nb=022,Sr=018,与色吉玛石英正长岩特征相近。微量元素经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分配模式与色吉玛石英正长岩分配模式一致,显示二者具同源岩浆演化特点。
(五)演化及对比
基础地质调查研究表明,翁多岩体岩石从二长岩→正长岩演化,角闪石、斜长石含量减少,正长石明显增加;主要氧化物变化趋势不明显,微量元素表现为Rb、Zr增加,Ba、Sr减少;稀土总量、轻重稀土比值变大,δEu变小(Eu亏损增强)。
与顶天柱岩体对比,二者均具相同的岩石组合和岩石生成序列,但翁多岩体却显示出SiO2、M#高,∑FeO、MgO、CaO、Na2O、K2O、M偏低;Ba、Sr明显偏低;稀土总量明显偏高、轻重稀土分馏更强、Eu亏损更明显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