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嵌砾石(inlaid pebble)是变形砾石之一,是由两颗大小不等的砾石彼此互相顶进(或一颗砾石压入另一颗砾石),而在砾石表面形成凹槽或压坑,并彼此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砾石组合。两颗砾石成分既可相似,又可完全不同。这在冰川沉积物和剧烈构造变动地带都可找到,表明被嵌入的砾石具有高度塑性。马鞍石平板弹性弯曲呈现的马鞍形曲面。ρ,破碎性曲面的曲率半径;ρ′,反破碎性曲面的曲率半径;一般ρ<ρ′。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
砂砾石和砾石
信息价里没有就按市场价,只要甲方同意。这种情况,有的甲方是要求乙方做认价单,然后甲方采购来确认的。
人工级配砾石
水稳层和天然砾石应该是两回事。天然砾石只要按图和规范施工就行啦。不会有增加量。如果人工级配单位用量,大小多种粒径配比后,碎石用量会有增加的,最少有15%的增加量,增加部分如何计算,建设方是不会认证的。...
槽坑回填砾石
套土石方分部的沙石换填
砾石价格谁晓得
现在的工程造价因工程所在地区和施工时间不同而不同。 如果仅是作为估价,按市政定额估算的结果是:30厚砾石干铺每平方米的造价是26.00至30.00元。
碎石,砾石,卵石
砾石接近于卵石呀。
是沉积物分类中的一种名称。常以符号G表示。指平均粒径大于1毫米的岩石或矿物碎屑物。按平均粒径大小,又可把砾石细分为巨砾、粗砾和细砾三种:平均粒径1-10毫米的,称细砾;10-100毫米的,称粗砾;大于100毫米的,称巨砾。砾石经胶结成岩后,称砾岩或角砾岩。
砾石由暴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而成;常沉积在山麓和山前地带;或由于岩石被水侵蚀破碎后,经河流冲刷沉积后产生;砾石胶结后形成砾岩或角砾岩。
砾石可用来铺路,目前全球的砾石路总长甚至超过水泥路和沥青 路总合。细砾还是制作混凝土的重要材料。
砾石工业品
1. 小石块;砂石。《逸周书·文传》:"砾石不可谷,树之葛木,以为絺绤,以为材用。" 汉 贾谊 《惜誓》:"放山渊之龟玉兮,相与贵夫砾石。" 南朝 梁 刘孝标 《辨命论》:"火炎 昆 岳,砾石与琬琰俱焚。" 唐 元稹 《后湖》诗:"壮者负砾石,老亦捽茅蒭。" 陈世旭 《小镇上的将军》:"他拄着一根闪闪发亮的茶木拐棍,一瘸一跛地迈着节奏均匀的步子……在满是砾石的河床中长久地徘徊。"
2. 特指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岩石碎块。
①表面呈曲面的砾石,如马鞍石、灯盏石(lamp dish pebble)、猴面石(monkey face concave pebble)等,较普遍地出现在冰川沉积物中,是冰川作用下形成的;②镶嵌砾石,富含经历剧烈构造变动的砾石层,是构造动力作用的产物。李四光首先注意阐明研究变形砾石的意义,并强调指出:在冰川作用下形成者,当时的温度很低,从冰川的厚度估算出砾石所承受的压力也不大,每平方厘米一般还不到200牛,说明低温低压状态下岩石所具的流变性,即只要作用的时间足够长,岩石也会发生显著的永久形变;进而对是否存在岩石基本强度(basic strength of rock),提出了质疑。这对揭示自然条件下岩石的力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砾石填充液};rw"e1 packing fluid砾石填充作业中,用来携带砾石或砂粒片将其运送到井下预定位置的液体这种液休要求具有一定的i度,不含有可能伤害地层及砾石层渗透率的物质,能较快降解,使砾石柱在井下能保持最佳的填充密度和过滤能力:
一般白石子、彩色石子、黑色石子粒径较小,使用与装饰工程,而碎石、砾石、卵石适用于结构,市政,公路,铁路等范围。
做建材
大理岩:大理岩的岩面质感细致,常用来作为壁面或地板。由于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变质而成,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因此也是制造水泥的原料。大理岩材质软而细致,是很好的雕塑石材,许多有名的雕像都是由大理岩作成的,如著名的维纳斯像。
其他如墙面或摆饰,也常是由大理石加工琢磨而成,如花瓶、烟灰缸、桌子等家用品。 另外,也有大量以其石粉所生产的人造石之建材; 其性质与天然大理石非常类似。
花岗岩:台湾本土的花岗岩只有在金门才看得到,因此金门的老房子几乎都是用花岗岩做成的。台湾的寺庙所用的花岗岩,是来自福建,多用于寺庙里的龙柱、地砖、石狮。
板岩:因其容易裂成薄板状,且在山区极易取得,故原住民至今仍使用板岩作为建材,筑成石板屋或围墙。
砾岩:有些砾岩含有鹅卵石及砂,而且胶结不良,容易将它们分散开来,例如:台湾西部第四纪的头嵙山层中就是这种砾岩,其中卵石和砂都是建材。
石灰岩:台湾最常见的石灰岩是由珊瑚形成的,通称为珊瑚礁石灰岩。在澎湖,珊瑚礁石俗称“石”,居民用以作为围墙建材,以遮蔽强烈的东北季风,保护农作物。
泥岩:由于其主要成分是黏土,自古就被作为砖瓦、陶器的原料。
安山岩:由于材质坚硬,亦常用来作庙宇的龙柱、墙壁的石雕、墓碑、地砖等。
扩展资料
石头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厚重,特别是粗犷的造型,摆在家里显得硬朗大气。现代石材家具有简洁流畅的线条,像直纹白的石头产品,线条感十足,让人感觉很舒服。多数家居主人喜欢用玉石作为点缀,表现一种家居“贵”气。
一些家具品牌,除了大面积使用石材的餐桌、茶几,很多大件家具诸如衣柜、床都镶嵌玉石,颇有延续中国古典家具镶嵌牙、瓷、玉、螺钿等以作装饰的传统。但在家具设计风格上却融合欧美流行的新古典主义手法,显得清雅脱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碎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石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石头
嗯,
在吐鲁番盆地里,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所在1964-1966年,发掘到许多的恐龙化石。其中就有一种大型的肉食类恐龙——特暴龙。
吐鲁番盆地是一个小型的山间盆地,位居天山山脉的东南面,吸取天山之水。正北方,博格达山崛起海平面5446米。在盆地中央是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6米,聚集众水流。在吐鲁番盆地的北翼,出露极好的中生代晚期与古新世的地层,构成了东西走向的山脉──火焰山,名字源起于在日落照射紫红色岩层,形成像火焰一般的壮观景色。火焰山东西100公里,南北10公里宽,是由中生代晚期与新生代最早期的“鄯善群”岩层构成。这个地层包含了红、灰、绿彩缤纷的泥质砂岩、页岩、砂岩。最底层砾岩原来以为是第三纪沉积的,在1964年,于这岩层中发掘到恐龙与蛋化石后,这部份被归于白垩纪,而重新命名为苏巴什组。这套岩层厚达163到215米,是由红棕色砂岩、泥岩和底层砾岩构成。
特暴龙是一种大型的肉食类恐龙,挖掘到的标本总计有五颗牙齿与一件不完整的髋骨。它是属于暴龙科。在白垩纪晚期的亚洲地区,特暴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种属。
1972年,在河南省峦川县嵩坪村的秋扒组地层中,发掘到五颗大型牙齿,恐龙权威董枝明在1979年命名为峦川暴龙(霸王龙)。暴龙类是在地史所有动物中,最庞大凶猛的食肉类动物,秋扒组岩石是分布在潭头盆地峦川县一带的白垩纪晚期地层,是由紫红色的砂泥岩构成,最底部含有砖红色的砾石。
碎屑岩的结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碎屑颗粒本身的特点(粒度、球度、圆度、形状及颗粒表面特征)、胶结物的特点(结晶程度和颗粒大小)以及碎屑与胶结物之间的关系(胶结类型)。
(一)碎屑颗粒的结构
1粒度
碎屑颗粒的大小称为粒度,它是以颗粒直径来计量的。由于工作的性质与目的不同,各人所采用的粒度等级划分标准也不同,在地质学中为了查明粒度大小与古水动力的关系,有人把粒度与成分及颗粒的水力学行为联系起来,提出了自然粒级标堆。
自然粒级标准是根据颗粒大小与搬运、沉积以及矿物颗粒之间的内在联系来确定颗粒之间的界限。据水力学的研究,>2mm的颗粒一般是以滚动方式沿底部搬运;2~005mm左右的颗粒在搬运过程中非常活跃;005~0005mm的颗粒的沉降速度已不符合斯托克斯公式了;<0005mm的颗粒已有明显凝聚现象,甚至可有布朗运动现象。从物质成分上来看,岩石碎屑一般多见于>2mm粒级中;<2mm的粒级中以矿物碎屑为主,石英及长石碎屑分布的最大频率位于2~0005mm之间,重矿物则一般分布于005~0005mm的粒级中;而<0005mm的颗粒中,以粘土物质为主。因此把碎屑颗粒划分为:
>2mm,砾;
2~005mm,砂;
005~0005mm,粉砂;
<0005mm,泥(粘土)。
碎屑岩很少是由一种粒级碎屑(即所谓粒级成分)组成的,往往由几种粒级组成。所谓的岩石粒度是指碎屑颗粒的平均直径而言。碎屑岩中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称为分选性或分选程度。碎屑岩的分选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可以粗略地把分选程度分为好、中、差三级。当主要粒度成分含量>75%时,或颗粒大小近于相等者,称为分选好。当主要粒度成分含量在50%~75%时,称为分选中等。没有一个粒级成分含量超过50%时,或者颗粒大小相差大时,则称为分选差。详细划分分选性一般用分选系数或标准偏差来表示。
碎屑的分选是在搬运、沉积的过程中发生的,所以颗粒平均直径和分选程度取决于当时沉积介质的水动力条件和搬运距离。随着搬运距离的加长,颗粒平均直径变小,分选程度也变好,沉积介质的强烈搅动也有助于分选程度的增高,风的搬运比水的搬运分选好,滨海沉积比湖泊和河流沉积分选好。
2碎屑颗粒的形态
碎屑颗粒的形态包括圆度、球度、形状三方面,其中以圆度最有实用意义。颗粒的形态是粗碎屑岩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1)圆度
系指碎屑颗粒的原始棱或角被磨蚀圆化的程度,若棱角被磨蚀,碎屑则逐渐变圆。因此,圆度就是棱角尖锐度的函数。通常对于砂粒大小的颗粒来说,可以用比较法将圆度分为以下四级(括号中数字为该圆度级的基数):
1)棱角状(0),颗粒具尖锐的棱角,棱线向内凹进。一般来说,碎屑基本未经搬运时呈棱角状。
2)次棱角状(1),碎屑颗粒的棱、角均稍有磨蚀,但棱和角仍清楚可见。一般说明碎屑经短距离搬运。
3)次圆状(2),棱角有显著的磨损,棱线略向外凸出,但原始轮廓还清楚可见。一般说明碎屑经过较长距离的搬运。
4)圆状(3),颗粒的棱角已经全部磨损消失,棱线向外突出呈弧状,原始轮廓均已消失。一般说明碎屑经过长距离的搬运和磨损。
颗粒的圆度不仅取决于颗粒本身的性质,如硬度、密度及原始的形状,更重要的是与碎屑生成的条件有关。在搬运过程中,滚动的颗粒比悬浮的颗粒易磨圆,大的颗粒比小的颗粒易于磨圆,硬度小的颗粒比硬度大的颗粒易于磨圆,搬运距离远比搬运距离近,搬运时间长比搬运时间短磨圆度好,风搬运比水搬运磨圆度好,滨海沉积比河流沉积的磨圆度好。
(2)球度
系指颗粒接近球体的程度。球度的颗粒三度空间的形状及其大小决定于a、b、c三个轴的比例。对于碎屑颗粒三个轴的度量如图8-2所示。
a轴:碎屑颗粒最大面上的最大直径。
图8-2 碎屑颗粒三个轴的位置
(a)剖面图;(b)平面图
b轴:在最大扁平面上垂直a轴的最大直径。
c轴:垂直于最大扁平面的最长的直径。
必须区分球度与圆度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球度高的颗粒其圆度不一定好,反之亦然(图8-3)。例如晶形极好的石榴子石及磁铁矿,其球度很高,然而圆度很差;又如片状矿物如云母的圆度可以很高,但其球度始终不会很高。球度不同的颗粒在搬运沉积中的水动力行为也不同,球状的颗粒不仅比其他形状的颗粒更容易滚动,而且它的单位体积的表面积最小,比任何其他形状的颗粒沉降得也更迅速(图8-4)。
图8-3 圆度形状和分级
(据Powers,1953)
同一方框内的颗粒圆度相似但球度不同
图8-4 A—颗粒形态划分;B—球度与形态关系
1—圆球体;2—扁圆体;3—椭球体;4—长扁圆体
颗粒据球度可分成以下几种:
圆球体,b/a>2/3,c/b>2
扁圆体,b/a>2/3,c/b<2
椭球体,b/a<2/3,c/b>2
长扁圆体,b/a<2/3,c/b<2
形状不同的颗粒,其球度可以相等。如图8-4中球度系数为05的曲线,可以通过扁圆体、长扁圆体和椭球体三个区域。
颗粒的圆度、球度及形状的特征都与矿物的结晶习性、解理、硬度、颗粒的大小及介质的条件有关。颗粒的圆度、球度及形状在粗碎屑岩特别是砾岩的研究中有很大意义。
3碎屑颗粒的表面特征
在碎屑颗粒的表面常有各种磨光面、毛玻璃化和显微刻蚀痕迹等,它们可能是由于机械磨蚀作用和化学溶蚀、沉积作用等原因所造成,常见的有毛玻璃表面(又称霜面)、沙漠漆、冰川擦痕,以及各种刻蚀痕和撞击痕等。
霜面似毛玻璃状,在反射光下表面模糊不透明,在风力搬运的沙丘的石英沙粒表面表现得最为明显,由此认为古代砂粒表面的毛玻璃化是风成的成因标志。但一些研究者认为,造成霜面的原因更可能是化学的腐蚀作用,在沙漠环境中溶解作用与沉淀作用交替进行形成了霜面。
沙漠漆是颗粒表面沉淀了一层玻璃状或釉质的薄膜,属于化学成因,其成分可能是硅质、氧化铁和氧化锰质等。沙漠漆在干旱气候带最为常见,但也有人认为它可能形成于潮湿气候带(Hunt,1954),是以前潮湿气候的产物。
刻蚀痕有冰川擦痕、刻擦痕、撞痕和凿痕或凹坑等,是砾石在搬运过程中被冰或坚硬的冰床基岩刻划而成。性质较软的岩石,如灰岩砾石上常发育有清晰的擦痕。冰川擦痕可有几种形态,典型的是窄而直或近乎平直的刻痕;其次是丁字形擦痕,一端较宽而深,向另一端逐渐变窄变浅;第三种是冲(撞)击痕,比前者要粗糙,较短而宽,通常呈雁行状排列。
擦痕的成因并不仅限于冰川,例如细粒杂基中的砾石在压力下发生形变的过程也会产生擦痕,这种擦痕较细而平行,常表现出一种“构造刨光”的现象。
新月状撞痕是燧石或致密石英岩砾石上常见的刻蚀现象,主要出现在强风或高速水流的河流环境中,而不是海滩环境。
砾石表面上的齿痕或凹坑可能是刻蚀作用及差异溶解所致。粗粒岩浆岩砾石的表面特征是凹坑和麻面,而燧石石英岩及石灰岩这些细粒岩石的砾石表面常是光滑的。但是通常所指的砾石表面的凹坑系与岩石本身结构及差异风化无关的表面现象。此外,一些凹坑与相邻砾石间的相互挤压有关。
砂粒级的颗粒表面特征可通过电子显微镜来研究。例如,在石英砂粒的表面常发现有各种形状及不同大小的刻蚀痕,其形成与一定的沉积环境有关。有的沉积学者曾对浅海、风成及冰川砂都作过仔细的研究,发现许多砂粒都经历过复杂的历史。如当它们在现在的海滩或沙丘上堆积以前,就已经历了冰或地表径流搬运。因此,如果以为最后的搬运与沉积的环境可以消除和掩盖以前的地质营力所加在砂粒上的痕迹,那是不符合事实的。对于古代沉积物来说,应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其搬运与沉积特征的可靠性尚不能肯定,因为成岩后生作用无疑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胶结物的结构及胶结类型
1胶结物及胶结类型
胶结物是指碎屑颗粒和杂基以外的化学沉淀物质,通常是结晶的或非晶质的自生矿物,在碎屑岩中含量<50%,它对颗粒起胶结作用使之变成坚硬的岩石。粘土物质也可对碎屑起胶结作用,但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水力学意义以及其特殊的形成机理,而把它归为杂基,不算作胶结物。
由于胶结物是化学沉淀物质,故可以按照其结晶程度、晶粒的相对大小和绝对大小、分布的均匀性以及胶结物本身的组构特征等进行描述。
常见的非晶质胶结物有蛋白石及磷酸盐,隐晶质胶结物最常见者为玉髓和磷酸盐矿物,微晶质的胶结物有微晶碳酸盐矿物。它们大都是类似粘土杂基性质的原生沉积物,而颗粒很小的镶嵌状胶结物可能是成岩期或后生早期的产物。
玉髓或其他的微粒(细粒)矿物围绕碎屑颗粒分布,呈簿壳状,称为薄膜状或带状胶结物,多形成于成岩期或准同生期。如果胶结矿物为纤维状(硅质或碳酸盐质),垂直于碎屑表面生长,即成为丛生胶结。当呈较粗的粒状矿物时,即成为栉壳状胶结。
当石英碎屑被石英胶结,而且碎屑石英与附近的胶结物石英光性方位一致时,表现为二者的干涉色相同和同时消光,这种胶结物石英称之为次生加大石英或再生石英。它们大都是后生期形成的,也有一些形成于成岩期。除石英外,也见到有次生加大的长石和方解石等。
当胶结矿物的晶体很大,可以把一个或几个碎屑颗粒包围在其中时,就构成连生胶结或嵌晶胶结,这是典型的后生阶段产物。
胶结物与碎屑颗粒之间的关系称为胶结类型或支撑性质。它与碎屑颗粒-杂基的相对数量比例有关,也与颗粒之间的接触关系有关。颗粒间的相互关系如图8-5所示。
图8-5 支撑类型、胶结类型和颗粒接触关系
(据曾允孚等,1986)
前面已指出,杂基支撑结构形成于同生沉积期,为重力流和密度流快速堆积的特征,故具基底式胶结类型(即杂基支撑)的砂岩,其非碎屑部分常为粘土杂基。稳定水流的沉积常具颗粒支撑结构,特别常见的是孔隙式胶结类型,充填于颗粒间孔隙的是成岩后生期的化学沉淀物。接触式胶结类型的特点是只在颗粒的接触处才有胶结物,只在特殊的条件下才能产生。例如干旱气候带的砂层,因毛细管作用溶液沿颗粒触点细缝流动沉淀而成,或者是原先的孔隙式胶结物在近地表处经天水淋滤而成。
砂质沉积物经压实作用,特别是压溶作用后,会使碎屑颗粒挤得更紧密,颗粒间的接触方式会由点变为线(空间上为面)、由直线变为曲线(凹凸)甚至缝合线状。在具有缝合线状接触结构的砂岩中,石英粒之间并未完全挤紧,而是出现由杂质充填的缝合状细缝,有研究者认为这种缝合状接触关系以及其中粘土杂基的存在,正好说明由于粘土杂质使介质变成碱性而导致石英颗粒的溶蚀和再沉淀,以致形成这种特殊的结构。
2胶结物的结构
指胶结物自身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排列和生长方式等。由于胶结物是化学沉淀物质,故可以按照其结晶程度,以及胶结物本身的排列和生长方式等进行描述,如图8-6所示。
图8-6 胶结物的结构
胶结物的结构首先按其结晶程度分为非晶质胶结与结晶质胶结两类。在这两类中又按胶结物的均匀程度分均一的和非均一两种情况。在结晶质胶结中又可分为隐晶质胶结与显晶质胶结。在显晶质胶结中据其排列和生长方式再可细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1)镶嵌状胶结结构:胶结物呈镶嵌粒状,分布于碎屑颗粒之间,常见于碳酸盐质胶结物中。
2)连生胶结结构:胶结物因重结晶而形成一较大的晶体,将碎屑颗粒包裹在其中(图8-7)。
3)带状胶结结构:胶结物沿碎屑颗粒表面呈带状分布。常见于磷酸盐质胶结物中(图8-8)。
图8-7 连生胶结结构
图8-8 带状胶结结构
4)栉状胶结结构:胶结物垂直于碎屑颗粒表面排列如梳状。常见于重结晶的硅质胶结物中。
5)再生胶结结构:常见于胶结物与碎屑成分一致的碎屑岩中。胶结物按碎屑颗粒的晶体构造再生长大,两者光性方位一致。此种结构有时亦称为次生长大胶结结构。
3胶结物与碎屑之间的关系(胶结类型)
指碎屑颗粒与填隙物(胶结物与杂基)间的接合关系。胶结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
1)基底式胶结:碎屑颗粒互不接触,颗粒之间被多于30%的填隙物所充填。填隙物与碎屑大多数是同时沉积形成(图8-9A)。
2)孔隙式胶结:碎屑颗粒紧密相接,填隙物充填在粒间孔隙中(图8-9B)。
3)接触式胶结:仅在碎屑颗粒相接触处有少量的胶结物,颗粒之间还有空隙存在(图8-9C)。
图8-9 胶结类型
A—基底式胶结;B—孔隙式胶结;C—接触式胶结
4)溶蚀式胶结:胶结物溶蚀并交代碎屑的边缘,使其成港湾状。
若在同一岩石中出现两种胶结类型时,可用复命名法,如接触-孔隙式胶结,后者为主要胶结类型。
(三)杂基的结构
在砂岩中,把粒度小于00315mm(或5ф)的非化学沉淀颗粒定为杂基,包括细粉砂和粘土物质,但也有人规定杂基的上限为20μ和50μ。研究杂基的性质和含量有很大意义,它可以作为搬运介质流动因素(介质的粘度和密度)的标志。例如混浊的密度流和重力流可造成含大量杂基的具有杂基支撑结构的砂砾质沉积物;而稳定持续的水流特点是以床沙载荷形式进行搬运,它所沉积的砂岩中杂基含量很少,是以化学物质为胶结物的孔隙式胶结类型,即具有颗粒支撑结构的砂岩。因此,许多人同意把杂基作为流体的密度和粘度的标志。吉尔伯特(CWGilbert)等还把杂基当作分选性的一种标志,而福克(RLFolk)则把粘土杂基作为划分结构成熟度的标志之一。他们认为杂基含量越多,分选性越差,结构成熟度越低。
杂基大多数为同生期沉积物,但也有其他成因的,非同生期成因的杂基不能说明搬运流体的密度和粘度。杂基可以分出以下几种类型(据WRDickinson,1970,稍有改变)。
1)原杂基:在弱固结岩石中未结晶的粘土质点,它是同生期沉积的物质。
2)淀杂基(狄金生称之为层状硅酸盐胶结物):大都是成岩期在粒间孔隙内沉淀而成。其鉴别标志为:①透明度好,无微细碎屑或混浊的杂质;②成分常较单纯(单矿物质);③围绕碎屑颗粒呈放射状的晶体板片(图8-10a);④围绕碎屑颗粒出现同心环带(图8-10b);⑤粒间杂基物质之间有接缝线(图8-10c)。
图8-10 淀杂基的几种类型
3)正杂基:是重结晶的原杂基或微细碎屑质点。其特点是,从整体来看,具有一种不均匀性,常可找到残余的碎屑结构或原杂基结构。正杂基多的地方,碎屑颗粒明显地分选差,而且碎屑向周围可递变为一种粘土物质。
4)外杂基:是沉积物沉积后,沿颗粒间隙渗漏到孔隙中的外来细粉砂和粘土。它在岩石中分布不均匀。
5)假杂基:是指软弱的碎屑颗粒因受挤压变形而形成的类似杂基充填的物质(图8-11)。它们大都是由泥质岩类而形成。如果仔细观察,往往可以发现其中有假塑性流动构造(图8-12b),有的假杂基可呈火焰状的束状体,分布于坚硬颗粒间的狭小孔隙中(图8-12a)。具有假杂基的岩石,整体来看其杂基部分有明显的不均一性(图8-12c及8-12a),有的地方可见到残余的岩屑结构。
图8-11 假杂基形成示意图
图8-12 假杂基鉴别特征
原杂基和正杂基为同生期沉积物或是其改造产物,故可据之判别流体密度和粘度;外杂基和假杂基是砂质堆积以后的产物,故不能作为流动因素的标志。
如果胶结物为碳酸盐矿物,则情况类似,即泥晶方解石(或泥晶白云石)相当于泥质杂基性质。杂基的粒度概念也是相对而言,如对于粗碎屑岩来说,其中砾石和角砾是主要成分,占30%~50%以上,因此对于它的杂基粒度的上限就较大,在具有杂基支撑结构的砾岩中,杂基包括砂级的颗粒。为区别起见,砾岩中的非砾石级物质,也可称为基质。
(四)孔隙的结构
孔隙是碎屑岩的重要部分,它是未被颗粒、杂基及胶结物占据的空间。孔隙可能充以气体,如氮气、CO2或烃类气体;也可被液体充满,如水、石油、矿化溶液等;亦可以同时存在气相和液相。
孔隙可以分为两大类,在沉积后立即出现的原生孔隙以及由于各种变化在沉积作用以后形成的次生孔隙。其类型如表8-1所示。
表8-1 碎屑岩的孔隙类型
原生孔隙主要是粒间孔隙,系指由碎屑颗粒组成的格架之间的空间,这种孔隙取决于粒度、分选性、颗粒球度、圆度和填集性。当粒度减小时,孔隙度增高,而渗透率降低。分选好的砂岩比分选差的杂砂岩(杂基多)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更高。颗粒排列的方位有很大影响,例如在河道砂岩中,颗粒定向平行于砂体的长轴方向,在此方向上渗透性好。填集性的研究比较复杂,有人提出测量填集密度的方法,即计算一直线段内所切过的颗粒长度的和与该线段长度的比值。
绝大多数的次生孔隙是在有效埋藏达到相当深度时产生的(成岩中期以后),一般是由于非硅酸盐类的组分,例如碳酸盐矿物、硫酸盐矿物及氯化物矿物溶解的结果。对于溶解性比较差的硅酸盐矿物和其他矿物,例如氧化物类,早期可被易溶矿物交代,然后被溶解,而产生次生孔隙。岩石的破碎、收缩作用也可以造成次生孔隙。
1阳北构造带野云2井
野云2井白垩系厚319m,主要为厚层状灰褐色砂砾岩、含砾砂岩与薄层状褐灰色粉、细砂岩、泥岩组成不等厚互层。储层岩性主要为含砾砂岩、砂砾岩,厚176m;次为粉、细砂岩,厚37m。从岩心观察来看,砂岩分选差,杂基含量高,粒度变化大,砂砾岩砾径一般为2~3cm,显示为冲积扇-扇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下的快速堆积产物。
图5-11 野云2井白垩系岩石类型三角图
白垩系598665~607108m取心井段,主要岩石类型为含灰质细粒岩屑砂岩和灰质细粒岩屑砂岩;在607108m井段为粗-中粒岩屑砂岩(图5-11)。
碎屑组分中石英含量为44%~63%,平均558%;长石含量为6%~15%,平均96%;岩屑含量为27~50%,平均为343%。岩屑成分复杂,主要包括石英岩和千枚岩、火山岩、片岩,同时见少量硅质岩,局部岩屑有泥化现象。填隙物含量为13%~38%,平均为2220%。其中方解石含量为5%~30%,平均为1678%%;泥质含量为3%~8%,平均为51%;见少量石英次生加大现象。岩石相当致密,面孔率为0~1%,平均<1%;偶见粒内溶孔、微裂缝,孔径<001mm。在599325m和607108m井段颗粒粘土膜有沥青吸附,粘土膜外有方解石充填。砂岩粘土矿物伊/蒙混层含量为0~69%,平均为50%;伊利石含量为21%~24%,平均为57%;高岭石含量为4%~8%,平均为575%;绿泥石含量为5%~7%,平均为55%;伊/蒙混层比为0~55%,平均243%。
2吐孜-依南-迪那构造带
露头及钻井资料揭示,本区白垩系只发育卡普沙良群亚格列木组和舒善河组沉积,巴什基奇克组及巴西盖组缺失。储集岩以中砾岩和中砂岩为主,其次为细砂岩和粗砂岩,粉砂岩储层不发育。横向上,依奇克里克地区露头剖面储层厚度小于9m,储集岩类主要为中砾岩;向东至吐格尔明地区储层厚度增大,一般为80m左右,储层粒度变细,以砂岩为主,其次为中砾岩。垂向上,本组下段主要为中砾岩储层;上段主要为砂岩储层,其中依奇克里克地区主要为细砂岩,吐格尔明地区主要为中砂岩。
亚格列木组砂岩成分成熟度很低,绝大部分为岩屑砂岩。石英含量为141%~364%,平均256%;长石含量为68%~196%,平均为109%;岩屑含量为46%~761%,平均为634%。平均成分成熟度仅034。砂岩粒度粗,以中砂级的颗粒为主,少量粗砂、细砂级颗粒,主要粒度区间为025~100mm;分选性中等,磨圆度为圆-次圆,颗粒多呈点-线接触。砂岩胶结类型为孔隙式,结构成熟度中等,颗粒磨圆好,可能与风力搬运作用有关。砂岩填隙物含量低,一般为10%~15%,主要为胶结物,杂基含量很低。杂基包括(铁)泥质和长英质,含量一般小于1%;胶结物以方解石为主,次为白云石、氧化铁、自生粘土矿物等,含量多为5%~15%。
舒善河组储集岩不发育,储层仅厚1~46m,占地层厚的185%~35%。储集岩类主要为滨湖砂坝之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横向上,吐格尔明地区粒度较依奇克里克地区略粗;垂向上,储集岩主要分布于中、上部,单层厚度小,自下而上略呈反粒序变化。砂体大多为孤立砂体,垂向连通性差,但横向连续性较好。舒善河组储层成分成熟度亦低,几乎均为岩屑砂岩。石英含量为165%~298%,平均为261%;长石含量为106%~156%,平均为109%;岩屑含量为562%~724%,平均为611%。平均成分成熟度指数仅036。砂岩以粉砂级、细砂级颗粒为主,主要粉级区间为007~020mm,分选性中或好,磨圆度呈次棱-次圆,颗粒点-线接触,胶结类型为薄膜-孔隙式,结构成熟度中偏好。(粉)砂岩填隙物总量一般为15%~20%,以方解石胶结物为主,含量一般10%~20%;少量泥质杂基,含量一般1%左右。
岩屑含量均以变质岩岩屑为主,其次为火成岩岩屑,沉积岩岩屑少,说明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变质岩区。综合判断亚格列木组为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和火山弧物源区过渡类型。
3克拉苏构造带
据大量岩心薄片资料,克拉2气田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集岩主要为褐色中、细岩屑砂岩,石英平均含量为4615%~489%,长石(主要为钾长石)平均含量为934%~1602%,岩屑(以变质岩岩屑和沉积岩岩屑为主)平均含量为3953%~4548%,总体具有成分成熟度较低的特点。如克拉3井347704m井段为含硬石膏次岩屑长石砂岩,碎屑组分石英含量为56%,长石含量为20%,岩屑含量为24%。自生矿物见有硬石膏、方解石、白云石,少量长石有次生加大现象。自生矿物的形成顺序是:白云石-方解石-长石加大-硬石膏。岩石溶解作用比较发育,以颗粒溶解为主,常见孔隙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少量颗粒溶孔,孔径001~05μm。根据其碎屑组分,岩石定名为岩屑砂岩(图5-12)。
图5-12 克拉2气田碎屑组分含量三角图
砂岩碎屑颗粒呈次棱角-次圆状,分选中等-好;胶结中等,多以孔隙式胶结为主,少数为接触式胶结、镶嵌式胶结和基底式胶结;颗粒以点接触和线接触为主,显示出结构成熟度中等偏高的特点。
克拉2气田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填隙物主要为杂基和胶结物。杂基含量一般为6%~9%,以泥质和铁泥质为主;胶结物一般含量为25%~9%,以白云石为主,其次是方解石、少量石膏质、硅质和方沸石、黄铁矿等。
4吐北、大北构造带
吐北1井白垩系主要岩石类型为含灰质细粒岩屑砂岩、不等粒岩屑砂岩。碎屑组分中石英含量为41%~84%,平均722%;长石含量为10%~17%,平均96%;岩屑含量为28%~42%,平均284%。主要填隙物为泥质和方解石、方沸石。填隙物含量为14%~57%,平均232%;方解石含量为5%~12%,平均85%;方沸石含量为2%~8%,平均33%。局部孔隙比较发育,见有粒间孔、粒间溶孔,孔径001~01mm。
5依拉克构造带
依拉克构造带粒间杂基由泥质和铁泥质组成,其中铁泥质主要分布在下部532044~570953m井段。白垩系上部储层碎屑岩岩石类型主要由含灰质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含灰质细粒岩屑砂岩组成,其次为含灰质和灰质中粒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含灰极细粒、中粗粒长石岩屑砂岩和少量含砾中粒岩屑砂岩;下部以含灰和灰质含砾、砾质中粒岩屑砂岩为主,其次为含灰砾岩、含灰细砂质极细粒岩屑砂岩等。其中,砂岩组分含量分别为:石英4%~70%,长石1%~23%,岩屑24%~96%。石英含量自上而下呈增高趋势;上部长石含量在15%~20%之间较为稳定,且以钾长石占绝对优势,下部长石含量陡然降低到1%~5%;岩屑成分以石英岩、千枚岩为主,中酸性喷出岩、碳酸盐岩次之,泥岩、砂岩和硅质岩少量,下部石英质岩屑含量有所增高。砾石成分与同层岩屑成分略同,砾径发育在2~10mm之间。砂质颗粒分选好-中,磨圆为次棱-次圆和次圆-次棱,点-线和点接触。粒间主要由方解石以孔隙式胶结为主,基底式胶结也较为常见,其他含有微量白云石。
6却勒-羊塔克地区
却勒、羊塔克地区白垩系岩石类型为次岩屑长石砂岩、次长石岩屑砂岩、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及岩屑砂岩。储集岩颗粒成分主要为石英,占颗粒总量的52%;次为长石,平均含量为35%,其中正长石20%,斜长石为15%;岩屑成分复杂,主要为硅质岩、泥质岩、凝灰岩、霏细流纹岩以及云母片岩,偶见花岗岩、安山岩等。石英波状消光明显,包裹体较发育,个别石英具次生加大现象;长石具中-轻度泥化或绢云母化。岩石以细粒、粗粒-细粒砂质结构为主,见微层理;颗粒支撑,胶结类型好,以接触-孔隙式胶结为主;颗粒分选中-好,磨圆为次棱-次圆,颗粒为点-浮接触;胶结程度疏松。填隙物中杂基以泥质、铁染泥质为主,少见高岭石,泥质呈薄膜状分布于颗粒边缘,被铁染时呈褐红色。却勒-羊塔克地区胶结物以方解石、铁方解石为主,次为白云石、硬石膏、方沸石,含少量黄铁矿。胶结物中粘土矿物主要为衬垫式不规则状伊/蒙混层矿物,个别样品还含有少量的叶片状绿泥石、片状伊利石等。其他自生矿物主要有他形-半自形碳酸盐类矿物、自形石英、溶蚀状石盐、簇状石膏,均以充填形式出现。
7南喀-玉尔滚构造带
南喀-玉尔滚构造带白垩系储层主要岩石类型为次长石岩屑砂岩、长石砂岩、岩屑砂岩。碎屑组分中石英含量为50%~57%,平均543%;长石含量为14%~26%,平均211%;岩屑含量为19%~33%,平均246%。填隙物总量为8%~29%,平均161%。其中泥质含量为2%~8%,平均38%;方沸石含量为低于1%~3%,平均088%;白云石含量为1%~3%,平均2%;方解石含量为低于1%~162%;硬石膏含量为2%~25%,平均785%。
8英买力构造带
英买1井、英买19井、英买28井白垩系主要岩石类型为岩屑砂岩、次长石岩屑砂岩。碎屑组分中石英含量为51%~59%,平均5507%;长石含量为17%~21%,平均185%;岩屑含量为21%~29%,平均2614%。填隙物总量为1%~30%,平均1857%。其中泥质含量为低于1%~20%,平均507%;方沸石含量为低于1%~8%,平均16%;白云石含量为1%~10%,平均42%;并见少量含铁方解石,含量为低于1%~4%;偶见硬石膏。
9东秋里塔格构造带
东秋里塔格构造带白垩系主要储层类型为岩屑砂岩、次长石岩屑砂岩。石英含量为40%~81%,平均为569%;长石含量为7%~17%,平均为1053%,主要为钾长石;岩屑总量为12%~52%,平均为324%,其中沉积岩岩屑平均为72%,变质岩岩屑平均为2106%,岩浆岩岩屑平均为418%。填隙物主要为铁白云石、铁泥质和黄铁矿。其中铁白云石含量为1%~30%,平均为417%;铁泥质含量为1%~10%,平均为288%;黄铁矿含量为1%~35%,平均为938%。颗粒呈点-线、线-点、点-浮接触(图5-13)。
图5-13 东秋8井古近系-白垩系岩石类型图
10东部牙哈、提尔根、轮台构造带
东部牙哈、提尔根、轮台构造带白垩系岩石类型主要为次岩屑长石砂岩、岩屑砂岩。据东河8井薄片资料,石英含量为56%,长石含量为22%,岩屑含量为22%。石英岩岩屑含量高,达10%;其次为火山岩岩屑。
鹅卵石的形成是漫长的过程
即可以是喝水冲刷,也有之间互相摩擦。你们那的鹅卵石可能是历史上的洪水、泥石流造成的(因为是在山区)但具体原因要看那儿的地质构造、地理环境,也需要参考周围其他山的情况。至于那座不长树的山可能是土壤原因或周围树种与生物的联系所导致的。 大约在1亿年以前的中生代,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岩浆冒出地表,快速得到冷却的岩浆便形成花岗岩。此后距今几千年前,由于岩浆入侵引起花岗石错动挤压,从而产生了大量体积较小的石块,那些在水边的石块,经过长时期水的缓慢冲刷和自身的相互滚动,最终形成今天的鹅卵石。
卵石是经过很长时间,逐渐形成的
由于地壳运动等自然力的震动风化,再经过山洪冲击,流水搬运和砂石间反复翻滚摩擦,终于形成可爱的圆浑状小卵石。 卵石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岩石风化、崩塌阶段;第二阶段是岩石在河流中被河水搬运和磨圆阶段。 内含有小石子的卵石,其形成原因是破碎的岩块,仅长距离搬运使棱角消失,形成园形或椭圆形的石子(或称卵石、砾石),再经胶结的岩石称为砾石。
原来是又粗又大的山石,但经过千百万年雨水的冲刷和彼此之间的相互碰撞,便成了一块块剔透美丽的鹅卵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