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基础建材 > 正文

砾石找矿法

周敏

砾石找矿法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找矿法 外文名称 gravel method
分    类 河流碎屑法和冰川漂砾法 散布 矿床的分布范围

砾石找矿法概述

砾石找矿法(gravel method):矿体露头被风化后所产生的矿砾(或与矿化有关的岩石砾石),在重力、水流、冰川的搬运下,其散布的范围大于矿床的分布范围。根据这种原理,沿山坡、水系或冰川活动地带研究和追索矿砾,进而寻找矿床的方法,称砾石找矿法。按矿砾的形成和搬运方式,砾石找矿法可分为河流碎屑法和冰川漂砾法。

砾石找矿法造价信息

市场价 信息价 询价

砾石找矿法常见问题

砂砾石和砾石

信息价里没有就按市场价,只要甲方同意。这种情况,有的甲方是要求乙方做认价单,然后甲方采购来确认的。

人工级配砾石

水稳层和天然砾石应该是两回事。天然砾石只要按图和规范施工就行啦。不会有增加量。如果人工级配单位用量,大小多种粒径配比后,碎石用量会有增加的,最少有15%的增加量,增加部分如何计算,建设方是不会认证的。...

槽坑回填砾石

套土石方分部的沙石换填

砾石价格谁晓得

现在的工程造价因工程所在地区和施工时间不同而不同。   如果仅是作为估价,按市政定额估算的结果是:30厚砾石干铺每平方米的造价是26.00至30.00元。

碎石,砾石,卵石

砾石接近于卵石呀。

砾石概述

沉积物分类中的一种名称。常以符号G表示。指平均粒径大于1毫米的岩石或矿物碎屑物。按平均粒径大小,又可把砾石细分为巨砾、粗砾和细砾三种:平均粒径1-10毫米的,称细砾;10-100毫米的,称粗砾;大于100毫米的,称巨砾。砾石经胶结成岩后,称砾岩或角砾岩。

砾石由暴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而成;常沉积在山麓和山前地带;或由于岩石被水侵蚀破碎后,经河流冲刷沉积后产生;砾石胶结后形成砾岩或角砾岩。

砾石可用来铺路,目前全球的砾石路总长甚至超过水泥路和沥青 路总合。细砾还是制作混凝土的重要材料。

砾石工业品

1. 小石块;砂石。《逸周书·文传》:"砾石不可谷,树之葛木,以为絺绤,以为材用。" 汉 贾谊 《惜誓》:"放山渊之龟玉兮,相与贵夫砾石。" 南朝 梁 刘孝标 《辨命论》:"火炎 昆 岳,砾石与琬琰俱焚。" 唐 元稹 《后湖》诗:"壮者负砾石,老亦捽茅蒭。" 陈世旭 《小上的将军》:"他拄着一根闪闪发亮的茶木拐棍,一瘸一跛地迈着节奏均匀的步子……在满是砾石的河床中长久地徘徊。"

2. 特指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岩石碎块。

砾石填充液概述

砾石填充液};rw"e1 packing fluid砾石填充作业中,用来携带砾石或砂粒片将其运送到井下预定位置的液体这种液休要求具有一定的i度,不含有可能伤害地层及砾石层渗透率的物质,能较快降解,使砾石柱在井下能保持最佳的填充密度过滤能力:

镶嵌砾石简介

镶嵌砾石(inlaid pebble)是变形砾石之一,是由两颗大小不等的砾石彼此互相顶进(或一颗砾石压入另一颗砾石),而在砾石表面形成凹槽或压坑,并彼此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砾石组合。两颗砾石成分既可相似,又可完全不同。这在冰川沉积物和剧烈构造变动地带都可找到,表明被嵌入的砾石具有高度塑性。马鞍石平板弹性弯曲呈现的马鞍形曲面。ρ,破碎性曲面的曲率半径;ρ′,反破碎性曲面的曲率半径;一般ρ<ρ′。

如何找铁矿石?

文章作者:矿易帮

文章来源:矿易帮公众号

原文链接:如何找矿?25种矿产资源找矿技巧大集锦!

有一种自然金属令人瞩目,那就是狗头金。狗头金是天然产出的,质地不纯的,颗粒大而形态不规则的块金。它通常由自然金、石英和其他矿物集合体组成。因形似狗头,故称之为狗头金;形似马蹄,则称之为马蹄金。

19世纪中叶,一位木匠在美国西海岸路旁拣到一块狗头金,重32kg,从此开启了加里福尼亚的淘金热潮。

我国发现的狗头金,总计约有千余块。1909年四川盐源采金工人在井下作业时不幸被顶上掉下来“石块”砸伤了脚,将“石头”搬到坑口一看,竟是一块金子,重达31kg。

然而,找矿都是靠运气吗?当然不是,如果你没有科学的找矿技术和丰富的找矿经验,每天想着“天上掉下个金块块”,几乎是找不到矿的。

一、如何找金矿

金矿床几乎可产于任何岩石类型及任何时代的地层中,但以前寒武纪绿岩带最为重要。金的矿化类型有:绿岩带型(含基性、超基性岩)、火山岩型、斑岩型(含碱性岩、花岗岩)、浊积岩型、黑色岩系型、砂砾岩型、河流沉积物型;按成因类型分有石英脉型、硫化物脉型、微细浸染型、构造蚀变岩型、铁锰帽型、红土型等。

1、首先应关注硅化带、石英脉、次生石英岩。这是因为金矿化均与硅化关系密切,可以说无硅不成金。当然不是所有的硅质体都产金,但含金的硅质体大多为烟灰色,水色好。这是因为含金的硅质体均含有或多或少的硫化物,因硫化物极细,故使石英呈烟灰色。特别是页片状石英脉(其内可含多条黑色条带如炭质与细粒硫化物的混合物)含金性好。即便是少硫化物的明金型石英脉,在出现金矿包时,往往都有硫化物如辉锑矿、辉铋矿、车轮矿、毒砂、鱼子状铅锌矿等存在。

2、再次关注断裂构造带,特别是韧性剪切带。金矿化无一不与断裂有关,可以说无构不成金。尤其是要关注超糜棱岩、糜棱岩、微砂糖状似石英岩、滑石菱镁片岩,它们往往是富金矿体所在。巨型至大型断裂带本身的含金性往往不佳,而旁侧的次级断裂带往往是金矿体产出部位。

3、第三要注意铁帽、褐红色、褐残坡积物及碳酸盐的溶沟溶槽堆积物的含金性查定。它们不但本身可成为铁帽型、红土型金矿,而且可以指示原生金矿的寻找。

4、第四要注意在锑矿、汞矿、砷矿(特别是雄黄矿、雌黄矿)区找金,就锑矿而言,它既可与金共生构成锑金矿床;也可分离,但相距不远,故有“不在其中,不离其踪”之说。部分铅锌矿的外围也可找金,如青城子铅锌矿外围;铜矿床的下部。铜镍硫化物矿床蚀变带也是找金的好去处。

5、与金矿化有关的蚀变除硅化外,还有铁白云石化、铁方解石化、铬白云母化、黄铁绢英岩化、冰长石化、细粒黄铁矿化、砷、锑、汞、铋、铊矿化等低温蚀变组合。

6、关注基性岩、超基性岩、煌斑岩、碱性岩、偏碱性花岗质岩石、碳硅泥质岩、不纯碳酸盐岩内的断裂破碎带及其构造蚀变带。

7、开展河流重砂、沟系次生晕及各种化探方法工作,以金找金,是目前最主要的找金方法。

8、根据找金的指示元素找金,如汞、锑、铋、砷、铊、硒、铅、锌、铜、银的元素组合异常找金。

9、以物探方法查明断裂构造及硫化物分布规律来间接寻找金矿。

二、如何找砂金

砂金的找矿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5种:①自然重砂法,②工程重砂法,③旧采调查,④地质地貌分析,⑤物探与航空新技术方法。

其中前3种方法是通过取样调查,了解是否有砂金的存在,并直接确定是否成矿,属于直接的找矿方法;后2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成矿条件分析及评价、研究环境及沉积物某些特点,来推断是否可能成矿,属于间接找矿方法,其中地质地貌调查,是砂金找矿分析的基础。通常在确定到哪里去找砂金矿和在何处何部位布置取样工程方面,主要是由地质地貌分析提供依据。以下分别介绍砂金找矿的具体方法。

一、自然重砂法

自然重砂法是根据砂金颗粒密度(比重)很大,用淘洗盘就能直接选别出来的特点,在松散碎屑沉积的表层或不深处挖坑取样,在野外淘洗直接确定是否有砂金存在的一种方法。取样包括水系沉积的河流重砂取样、阶地砂砾层沉积露头取样和山坡的残坡积层重砂取样。

前二种取样,可以了解水系沉积物的含金性、砂金的大致分布范围、阶地含金层的品位及厚度。山坡残坡积层中的取样,是在已知有砂金的小沟山地范围内,用于追寻砂金来源,通过在山坡和坡脚,按一定间距挖掘浅坑取样淘洗,根据见金结果圈定分布范围,缩小岩金找矿靶区。这三种取样中,应用最广的是河流自然重砂法。

河流自然重砂法取样工作,一般是沿水系上游或沿含金的中小支谷由下而上进行。其优点是:工具简单(只要一把锹、一个淘洗盘),取样工作量小(挖浅坑0.3-0.5m深,样重20-40kg),简便易行,一个人也可以干,很快就可以直接获得近地表处的砂金信息。缺点是:由于样品取在浅近地表处,不能反映深处的砂砾层含金情况,而砂金通常主要富集于砂砾层下部靠近基岩处,因此近地表处的河流重砂测量结果,在找矿中一般只有定性意义。

自然重砂取样效果取决于取样点位和层位的选择。在平面范围内,取样点应布于有利于砂金富集的地方,如河流突然变宽处,河流转弯凸岸处,河床浅滩的砂砾沉积区,近主、支流交汇处,河床中岩坎石滩卞方,岩衅的上方,边滩或心滩处,水流中大障碍物前面,河床坡降由陡变缓处,“关门山,河谷上方或“迎门山”前方堆积区等处。在垂直剖面方向上,以靠近底岩的砂砾层底部位置为最好。在砂砾岩区,应取在切割砂砾岩层的支沟细谷的下方河床沉积中。在有多级沟网发育的山区,应优先在支谷中取样。取阶地沉积露头样品时,应尽可能取在砂砾层的底部或近基岩面处。每个样品样长0.2-0.5m。样品重量最少不小于20kg或按体积取0.01m3。(约相当于1标准船形淘洗盘满盘砂样)。沿河流取样时,间距视沟谷规模决定,不必机械固定。

确定取样点,应以地质地貌条件有利为原则。三五公里长的小沟,可大致按800m间距取样,十公里左右长的沟谷可按1600m间距取样。取残坡积样时,按平行山坡等高线布置取样点,点距80-40m。所有取样层位都尽量取在砂砾层或含粘土砂碎石层中,避开纯粘土层。旧采尾砂堆应从近上部表层直接取样,采坑深0.3—05m。各种重砂采样都要计算祥品的重量或体积,以便计箕品位。样品在野外淘洗后送实验室。

二、工程重砂法

是使用砂钻或探井工程穿透松散沉积层并系统采样,了解松散沉积含金情况和直接确定含金层品位的一种有效方法。由于砂金及工业砂金层主要赋存于松散沉积层的底部,所以工程重砂法可以查明深部砂金富集情况,提供直接找矿信息。采用此法的基本要点是布置取样工程点要有较充分的依据和具备施工可行性,其次不论何种取样主程一律要打穿含金层并控制基岩面以下至少0.2m深。使用取样工程进行砂金找矿,必须以地质地貌条件分析为基础,根据找矿标志和线索,在成矿有利区段内选定有利部位,按一定工程网度布置工程。有利部位应根据砂金富集与成矿规律确定。

三、砂金旧采迹与民采调查

很多砂金区的河流上游或支沟细谷内都常见有砂金手工旧采迹,它们是砂金找矿的有效标志。根据旧采迹,进一步开展外围找矿,常常能收到良好效果。较大规模的手工旧采区尾砂堆,也常常是具有工业价值的矿体。另外,通过民采调查,可以获得许多有关本这内砂金成矿地质特征、规律及找矿线索等方面的宝贵资料,所以砂金民采调查具有重要的找矿意义。

四、地质地貌调查

是砂金找矿的基本方法,主要用于砂金成矿条件分析和成矿有利地段的预测上。在找矿阶段,主要是进行河谷路线调查。其中地质调查可采用自然露头法,河流碎屑观察法,用区内已知的产金沟的岩石作对照类比,同时采一些自然重砂样,了解含金性。间接或直接地确定有否砂金补给以及补给的贫富程度。在调查中,要注意了解沟谷的构造背景和与金矿化有关的地质现象。

地貌观察主要划分河谷类型各种地貌单元并确定其分布,了解其规模、成因,沉积物特征及其含金性等,并在1:50000或1:25000比例尺地形图上勾绘地貌第四纪地质草图,绘出主要地貌单元的边界线,为布置取样工程和以后圈定矿体提供参考依据。

五、民间寻找砂金矿的某些经验

黑龙江省是我国砂金主要产区,开采历史悠久,民间寻找砂金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根据地貌和砂金富集规律确定远景区段

1.看“三山”、“四不露”,一即“座山”、“关门山”、“迎门山”、“沟前不露口”“沟后不露堵”、‘沟中不露风”和“全沟不露骨”。“座山”为河谷上游的产金山。它以高大(不露堵”)和“马牙石”脉(石英)多为特征。经验认为,有座山存在在河谷中形成砂金金矿的可能性就越大。

“关山门”即河谷钳形山,又称“关门嘴子”。“迎门山”为河谷转弯处河流的迎面山,又称“不露嘴”,“不露口”。这种地貌都是砂金成矿的有利标志。在“关门山”的上方或“迎门山”前方的河谷内,都是砂金富集的地段。

“不露风”又称“不露腰”,产砂金的河各两侧山要比较高些,“风”好似刮不出去。“不露骨”指河床底板的岩石不出露,表明河谷处于堆积阶段。

2.“小沟出嘴”、“大沟有腿”、“不大不小在肚里”。小沟指长度在3km以下的小沟谷。“小沟出嘴”是讲要注意在小沟出口处寻找砂金矿。长度在lOkm以上时为大沟。“大沟有腿”即在较大的河谷中发现了砂金矿,那么在其上游的某些支谷里也有可能找到砂金矿。反之,如支谷有砂金矿,在主谷里也可能有砂金矿存在。不大不小(中沟)长度3-10km,主要成矿在本谷内。

3.“金出阴坡”。据寒冻地区民间经验,冲积砂金矿,特别是阶地矿,多分布于河谷阴坡一侧。即东西走向的河谷,在河谷南侧谷坡的阶地上砂金矿多,而在北侧很少,对南北走向的河谷,矿金矿多分自于西侧阶地上,东侧成矿很少。

(二)河流重砂取样找金

沿河流采取重砂样品进行砂金找矿,是民间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主要经验是:

1.取样点要合理,并具一定的代表性,通常取样线间距以200-300m为宜。

2.取样位置要选择河流改变流向(转弯)的内侧部位;河水流速显著变缓地段;河床中大障碍物体的前方;主支流汇合的旁侧。

3.注意取样层位。当泥(粘土),砂和砾石都有的情况下才可以取,三者缺一时效果不好。

4.在老探坑或旧采尾砂堆上取样时,应先剥去表土部分,但不要挖探过大,最好找有基岩碎块的砂砾取样,对单纯的水洗砂砾部位不能取。

5.不能水中捞样。

三、如何找银矿

银的独立矿床较少,主要分布在美国、墨西哥和秘鲁,我国有广东高明富湾、广西隆安凤凰山、四川巴塘夏塞和云南鲁甸乐马厂。按安东诺夫的储量分类,>1万吨为特大型银矿、1万吨至大于2千吨为大型银矿、2千吨至大于5百吨为中型银矿、小于5百吨为小型银矿。

而我国将银矿床平均品位大于150克吨称为独立银矿,大于1千吨的称为大型银矿、1千吨至大于200吨为中型银矿、小于200吨的为小型银矿。

找银矿标志

1、低温蚀变及矿化带,如次生石英岩化、黄铁绢英岩化、重晶石化、冰长石化、蒙脱石化、硅化、铁碳酸盐化、铁锰粘土岩化、构造蚀变岩化等;

2、砷锑铋汞硫化物及硫盐矿物带;

3、铁锰氧化带;

4、铜、铅、锌、锡、钨、锰矿区及外围;

5、黑色岩系区;

6、银化探异常区。

注意以下两点:

1、利用银的化探异常来找银矿时,要注意区分人工降雨或人工降雪而引起的人工大面积的银异常,以免误导。因为人工降雨(雪)是利用高炮、火箭从地面上发射炮弹,炮弹在云中爆炸后,使炮弹中的碘化银等催化剂燃成烟剂撒在云中,急速使云中水雾降温凝聚。

2、除了在铜、铅、锌、锡、钨、锰矿区寻找共伴生银矿外,要注意寻找少硫化物的独立银矿床,如少硫化物的断裂构造蚀变带常可赋存独立银矿床。

四、如何找铜矿

铜矿床的类型主要有:斑岩型铜矿、铜镍硫化物型铜矿、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层状铜矿(火山岩型铜矿、砂、页、砾岩型铜矿、碳酸盐型铜矿)、矽卡岩型铜矿和热液脉型铜矿。

找矿标志

1、氧化铜矿物。由于原生铜矿物、含铜高的蚀变岩石、古炼铜渣易于氧化,形成格外醒目的翠绿色孔雀石(俗称铜绿)、天蓝色的蓝铜矿(俗称石青)、赤红的赤铜矿、烟灰状的辉铜矿、靓蓝色的斑铜矿等,它们是很好的找铜矿标志。

2、特征植物。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牙刷草和云南开紫花具紫红茎的葡匐草,是很好的找铜矿植物。

3、蚀变组合。如青盘岩化-黄铁绢英岩化-泥化-钾化-硅化、红层(火山红层或砂页岩红层)中的退色化等都是很好的找铜标志。

4、火山机构、细碧-角斑质火山凝灰岩、喷流沉积岩(铁锰硅质岩、铁碧玉岩、层纹状硅质岩)、红层中的浅色砂(砾)岩、矽卡岩、超基性岩、中-中酸性斑岩、迭层石硅质细腻白云岩、含炭的火山凝灰岩层等都是找铜的最好对象。

5、对于斑岩铜矿,一般它是大吨位低品位的矿床,一直是人们寻找的主要对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寻找斑岩铜矿一要看其是否具备露采条件,二要关注其是否具有次生富集带,三要看其是否伴生有较高的金、银、钼元素。如果不便露采又不具高品位的次生富集带,且金、银、钼含量低的话,则因其品位过低而成为呆矿,暂难为人们所利用,因其占用大量的勘查资金,可使矿业公司陷入困境。

6、铜元素的化探异常及其与钼、金、银、铅、锌、铁、锰等综合异常。

7、物探异常。激电(高极化)、电阻率(低电阻)、重力(高重力)可直接反映出铜矿体的存在,磁法异常可圈出火山机构、中-中酸性岩体接触带、超基性岩带来,重力低可圈出隐伏花岗质岩体。

8、注意成矿系列找矿。如上有铁矿下有铜矿(如铁帽常可指示找铜,磁铁矿床之下通常有铜矿床存在)。

9、注意综合找矿。铜矿床中往往可共生或伴生如下元素:铅、锌、钨、钼、锡、金、银、铁等。

五、如何找铅锌矿

1、铁帽及氧化矿因铅锌矿常含有黄铁矿、菱铁矿、铁白云石、铁方解石或铁闪锌矿,在氧化条件下,它们易于分解,形成褐铁矿等堆积物。通常对铁帽取样化验,就可知区内是否具有铅锌矿的找矿前景。如果铁帽及氧化带内铅锌含量很高,则其本身就构成了铅锌的氧化矿。铅锌地球化学行为存在着微小的差别,这就使得铅锌在氧化条件下可以分离。铅的氧化物有白铅矿、黑铅矿、块黑铅矿、铅铁矾、铅矾,因硫酸铅一般不可溶,故分散残留于氧化带中,迁移距离较小,离原生矿体较近,有时在残坡积物中能富集成矿;锌的氧化物有菱锌矿、异极矿、水锌矿、硅锌矿等,因硫酸锌易溶,可迁移相当大的距离,故氧化锌分布的范围较铅的氧化物广,且易于淋积富集成矿,因此氧化锌矿常较氧化铅矿更有价值。

铅锌氧化矿可具咖啡色、土、炭黑色、白粉色、淡黄绿色等的不同色调,以块状、土状、蜂窝状、粉状、皮壳状、豆状、葡萄状、肾状、炉渣状等产出。对氧化的砂岩型铅锌矿而言,有时肉眼难以识别。本人的经验是:黄褐色砂(砾)岩中有黑芝麻点物质便是。

2、蚀变标志碳酸盐型矿床往往与硅化白云岩有关,肉红色白云岩所包围的灰白色白云质岩石往往就是工业矿体所在。砂(砾)岩矿床往往具有多孔隙、颗粒支撑、仿佛被水浸泡过或具“鸟眼”构造、“雪顶”构造等特征。近矿围岩蚀变有碎裂化、硅化、重晶石化、天青石化、黄铁矿化、铁碳酸盐化和萤石化等,地沥青和黑色条带往往也是找铅锌矿的标志。热液型矿床的蚀变还有矽卡岩化、角岩化、黄铁绢英岩化等。

3、物化探异常一般铅锌矿具有低阻高极化物探异常特征,但块状闪锌矿体却具有高阻特征,这在解释物探异常时应该引起高度注意。

4、褶皱轴部的断裂破碎带特别是逆冲推覆构造带或大型滑脱构造带往往大型至超大型铅锌矿有关。

5、锗、镓、铟、银等微量元素异常这些元素异常不仅可以指示寻找铅锌矿,而且在特定条件下,可与铅锌矿构成共生矿或伴生矿,而大大提高矿石的吨矿价值。

六、如何找钨矿

钨的矿床类型,若按矿物元素组合划分,则有W-(Sn、Bi、Mo),W-Be,W-(Cu、Pb、Zn、Ag)、W-Nb-Ta,W-Au-Sb,W-Li,W-Cu-Fe,W-REE等类型。其工业类型有石英脉型黑钨矿床(广东锯板坑、江西大吉山等)、斑岩型钨矿(细脉浸染型、云英岩型)(广东莲花山和江西阳储岭)、爆破角砾岩型钨矿床(江西大湖塘)、矽卡岩型白钨矿床(湖南瑶岗仙、江西香炉山、甘肃小柳沟)、以矽夕卡岩为主的层控多因叠加型(湖南柿竹园)、层控型(广西大明山)和砂矿型等。

中国已探明的钨矿床主要分布在南岭地区,其中以赣湘粤最为重要。近年,在北祁连-北山地区发现了大型的钨矿床,改变了中国工业钨矿床的分布格局。目前,中国钨矿储量居世界首位,为国外30多个国家总储量(130万吨)的3倍多。但中国富钨矿床(含WO3大于05%或1%)不多,大多为贫的难选矿床。另外的主要产钨国是加拿大和美国。我国湖南省郴县柿竹园是个“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拥有140多种矿物,其中钨矿储量就占了当前世界总储量的四分之一。

因此,我国左右了世界钨市场的价格。目前钨矿资源的开发严格地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

找钨矿标志

1、水系重砂测量和土壤重砂测量。这是因为白钨矿和黑钨矿,在风化剥蚀时不易被氧化分解,而作为重物聚集在松软沉积物或土壤的底部。

2、由深大断裂从深部带来的壳幔混源型岩脉,可以形成斑岩型、角砾岩筒型钨矿;而来自壳源型的岩脉则形成脉型或夕卡岩型钨矿。

3、钨矿区的含钨石英脉常成群成带的产出,且多具等距产出特征。根据钨成矿的水平与垂向分带分布规律及液压致裂裂隙产出规律,便能够准确地预测出隐伏矿脉的存在。4、花岗质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岩体顶盖相围岩,具有云英岩化、硅化、钾化、绢云母化、萤石化、矽卡岩化等部位是寻找钨矿的好场所。

4、在矽卡岩-斑岩型的铜矿、钼矿、铅锌矿、稀土矿、铌钽矿区及似层状类矽卡岩分布区,应注意寻找钨矿。

5、由于细粒白钨矿易于与石英相混淆,但白钨矿发淡蓝色荧光,而石英不发荧光。因此,用荧光照射便是区别石英与白钨矿的最有效快速的手段。

6、注意在浅变质岩的锑金建造中寻找钨锑金矿床,如湖南沃溪金矿。

七、如何找锡矿

锡矿的品位很低,如脉状矿含锡02%,砂矿含锡004%即有开采价值。锡矿床一般可分为三大类,锡石—石英脉型(包括伟晶岩型、云英岩型、斑岩型)、锡石—硫化物型(矽卡岩型、碳酸盐岩型)和锡石氧化物型,即砂矿(原地氧化而成的砂矿----残坡积砂矿和溶岩漏斗砂矿及异地搬运过的砂矿—湖滨砂矿、海滨砂矿、冲积砂矿)。一些超基性岩中有时也产出锡矿,如广西九毛锡矿。

中国的锡矿主要集中在云南、广西、广东、湖南、内蒙古和江西,其中以云南个旧和广西南丹的锡最为有名。

目前,锡矿是中国控制开采的矿种。

锡矿找矿标志

1、花岗岩区或隐伏花岗岩区;

2、大理岩、角岩、矽卡岩、云英岩、电英岩区;3、流纹岩、花岗岩、花岗质斑岩内及其接触带附近,个别富锡地区的超基性岩、辉长岩;

3、重砂测量。因锡石硬度大,不溶于一般的酸碱,在自然风化状态下相当稳定,因此常以重矿物产于水系沉积物的底部。从风化土层和水沟沉积物中取样,淘洗,看有否锡石或木锡存在。木锡是Sn4+的盐类水解,分凝出Sn(OH)4的溶胶和凝胶,脱水后而形成的,形似木头状物质;

4、硅化带、石英脉、硫化物石英脉;

5、断裂破碎带、铁帽、巧克力土(含锡矽卡岩、大理岩风化而成的土壤);

6、富氟岩石及蚀变岩。锡易与氟形成络合物迁移,当锡沉淀后,氟就滞留在附近的岩石内。因此,氟、硼、锡、砷、锑、铜等异常可指示锡的成矿远景区,且可预测锡的储量的大小。

八、如何找锡矿

就容矿主岩而言,锑的矿床类型有碳酸盐岩型、碎屑岩型、浅变质岩型、海相火山岩型、陆相火山岩型和残坡积物7类,其中以碳酸盐岩型锑矿最为重要。

找锑矿标志

1、产于中低温热液成矿域内,如花岗质岩体外缘、远离板块俯冲带、碰撞带和岩浆岩带的沉积盆地或浅变质岩带。

2、常见共生矿物为石英、方解石、雌黄、雄黄、辰砂、低温毒砂。

3、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其次为黄铁矿化、重晶石化和碳酸盐化。

4、具黄锑华、锑华、锑赭石、方锑矿、红锑、褐铁矿等组成的氧化带等。锑华呈无色或白色,有时带淡灰、淡黄、黄褐或红色色调,金刚光泽,解理面显珍珠光泽,解理{110}完全,{010}不完全,比重大,硬度低,皮壳状、溶于10%发酒石酸和盐酸,在盐酸中加水产生白色沉淀。在硫化氨溶液中染成棕色并漫漫溶解。硝酸难溶。黄锑华则呈浅或棕色,土状光泽,硬度4-5,可呈辉锑矿晶形(长柱状、针状)之假象。

5、金、银、砷、汞、锑或钨化探异常区。

6、因辉锑矿不导电,且锑矿化与硅化关系密切,故在电法勘探方面常表现为高阻异常。

九、如何找钒矿

在目前已经发现的含钒伴生矿中,因钒的含量低,大多数钒矿物没有开采价值。目前能够开采和利用的含钒矿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1、钒钛磁铁矿型。钒钛磁铁矿是典型的多元素共生矿,我国的钒钛磁铁矿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川的攀枝花、河北的承德、安徽的马鞍山和新疆哈密地区

2、黑色页岩(石煤)型。我国南方各省都有,尤其是浙江、江西、广西、安徽、湖南、湖北、贵州、陕西、甘肃、山西等省的黑色页岩(石煤)资源极为丰富。

找矿标志

(一)、钒钛磁铁矿型

1、产于辉长岩-橄榄岩等基性-超基性岩体中。而岩体多分布于古陆隆起带的边缘,受深大断裂的控制。

2、基性-超基性岩体分异良好。

3、钒、钛、稀土元素异常区。

4、高磁异常区。

(二)、黑色页岩(石煤)型

1、含炭硅泥质岩系,溥层状。常与锰矿层、磷结核、页岩(板岩)、硅质层呈互层状产出。

2、钒、钼、锰、银、镍、铀、钴、钡等化探综合异常。3、有机炭含量高,可作为低产热煤利用。

4、产于边缘海斜坡区。

5、磷矿、锰矿、重晶石、石煤层常是很好的找矿标志。

十、如何找锆铪

锆铪的地球化学性质相近,在自然界形影不离,两者均是核反应堆必不可少的材料物质,故常称为核反应堆的“哼哈二将”。锆矿床分为原生矿及砂矿两大类。原生矿可分为早期岩浆矿床、晚期岩浆矿床及伟晶岩矿床。挪威南部霞石正长岩中产出有巨型锆石矿床,但一般工业价值小,很少被开采。砂矿有海滨砂矿、湖滨砂矿、冲积砂矿和残坡积砂矿,其中以海滨砂矿最有工业价值,是目前锆矿的主要开采对象。

找锆铪标志

1、放射性异常区;

2、碱性岩和碱性伟晶岩风化剥蚀物的堆积区,如海滨、湖滨、河流拐弯处等适宜于重砂矿物富集的地段;

3、重砂异常区。

开采方法

目前,分选靠近海平面和海平面以下的海滨砂中的锆英石方法为:在采矿时用推土机剥离覆盖层,矿砂由挖泥机抽吸,并送往湿粗选厂。粗选厂可以设置在浮动挖泥船上。在湿选时用螺旋选矿机,圆锥选矿机和洗矿槽联合装置来回收重精矿,轻矿物被除去。大部分粗精矿运送到精选厂,然后用重选法除去残留的轻矿物,重精矿则在干燥窑中干燥脱水。已分离的各种重精矿用静电分选和磁选分别获得各种重精矿。这种获得粗精矿的廉价方法使得可以开采重矿物平均含量不足3%的矿床,个别情况下可以开采平均含量不足1%的矿床。

十一、如何找铬矿

中国铬矿床是典型的与超基性岩有关的岩浆型矿床,绝大多数属蛇绿岩型,矿床赋存于蛇绿岩带中。西藏罗布莎铬矿和新疆萨尔托海铬矿等皆属此类。从成矿时代来看,中国铬矿形成时代以中、新生代为主。

找铬矿标志

铬矿对我国而言是劣势矿种,严重短缺。已发现的铬铁矿资源规模小,品位低,大多难以利用,需要我们加倍的努力。

找铬铁矿标志有:

1、铬铁矿无一不产于基性-超基性杂岩体和超基性岩墙、岩床中,如著名的津巴布韦大岩墙。因此,首先要到超基性岩带中去寻找。

2、铬铁矿一是产于以纯橄榄岩为主的纯橄榄岩、单斜辉石岩型岩体中,矿体多赋存在纯橄榄岩岩相内的粗粒伟晶纯橄榄岩中,与围岩呈渐变过渡关系,矿体边界需靠分析化验圈定,矿体形态复杂,多呈扁豆状、透镜状、脉状和不规则团块状;二是产于以斜辉辉橄岩为主的纯橄榄岩、斜辉辉橄岩型镁质岩体中,矿体多赋存于斜辉辉橄岩相或该岩相与纯橄榄岩相接触带附近的纯橄榄岩异离体中,常成群、成带、分段集中分布,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矿体多呈不规则的豆荚状、似脉状、囊状和柱状等。

3、含铬岩体的铬铁比高,具海绵陨铁结构。具有铂族元素异常和

前苏联 水银湖

( 一) 以矿床蚀变分带模型为依据,追踪蚀变带的范围,预测外围隐伏矿床

1 通过断裂构造填图,识别和恢复整个斑岩蚀变系统

图 4 -1 美国圣马纽埃 - 卡拉马祖斑岩铜矿床构造历史略图( 引自 J D Lowell 等,1970; 赵鹏大,2008,有修改)

矿化蚀变分带是矿床最为明显、最具特征的地质找矿标志,在认定矿床存在和确定勘探方向方面,它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国亚利桑那州南部卡拉马祖斑岩铜矿床的发现过程。J D Lowell 等( 1970) 在这个矿床上查明了标准的环带状矿化蚀变特征,但他们发现,断裂作用使所查明的蚀变环带只剩一半,于是推断另一半可能被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了。通过对断裂走向和断距的研究,果然找到了它的另一半,即圣马纽埃矿床 ( 图4 -1) 。把这两个矿床的蚀变带拼到一起,即构成完整的环形。这个实例有力地说明了矿化蚀变标志的重要性,因而被勘查者普遍采用。所查明的蚀变虽然不那么完整和 “标准”,但钾化、绢云母化、泥化、青磐岩化等典型蚀变普遍存在,都被作为确认矿体存在和指导勘探部署的重要标志。

2 以遥感和地球物理为手段,识别浅覆盖区斑岩蚀变系统

地面斑岩系统的识别和范围的圈定,是实现斑岩铜矿找矿的关键。依托遥感填图、地球物理调查可以有效圈定掩伏区斑岩成矿系统的范围。例如,智利北部的科亚瓦西矿床包括罗萨里奥和乌希纳斑岩铜矿系统的识别。尽管在 1978 ~1979 年期间通过对众多的老采坑和采矿废石堆的观察,识别出以罗萨里奥矿床为中心的蚀变带和乌希纳矿化系统出露的边缘部分具备斑岩铜矿的特征,但由于地表薄层岩屑堆积和中新世砾石层的覆盖,对整个斑岩系统,尤其对乌希纳矿化系统的空间展布范围不甚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打了 60 多个钻孔,找矿效果并不显著。1990 年,通过卫星图像解译和物探工作,在罗萨里奥斑岩铜矿系统上面圈出了一个圆形的激发极化异常,以高极化率和低电阻率为特征。同时,在乌希纳淋滤铁帽的出露部分和东面 3km处被成矿后熔结凝灰岩掩盖的地段也圈定了一个异常 ( 图 4 -2) 。乌希纳的激发极化异常与一个具有环形磁力高的圆形磁异常一致,该环形磁力高是黄铁矿晕的反映。后来发现,小于 10Ω·m 的电阻率与斑岩铜矿化吻合。

图 4 -2 智利北部科亚瓦西矿床的罗萨里奥和乌希纳斑岩铜矿系统( 引自 R L Moore 等,2002)显示两个系统的低电阻率异常

乌希纳见矿孔打到了 100 多米厚的辉铜矿富集带,平均含铜大于 1%。该钻孔打在基岩露头最边部的矿化后熔结凝灰岩附近,因为该处显示出有利的淋滤铁帽绢云母化、赤铁矿化和脉体穿插特征。在当时,发现孔的位置尚处于激发极化测量的范围以外。激发极化测量完成后,所圈出的低电阻带被解释为细脉高强度发育的反映。根据激发极化结果确定了熔结凝灰岩覆盖了下面的乌希纳矿化富集带的整个范围 ( 图 4 -2) 。

3 建立克莱马克斯斑岩钼矿模型,指导成矿带范围内大型钼矿的连续发现

美国科罗拉多州克莱马克斯 ( Climax) 型斑岩钼矿找矿模型的成功应用,堪称找矿模型应用经典中的经典。克莱马克斯矿床是 20 世纪初期开采的一个特大型钼矿,早先认为该矿床是一次岩浆侵入成矿而成的,后来地质学家在详细观察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用一次侵入成矿理论无法圆满解释的许多 “反常的”地质现象。通过对老资料的检查和认识,以及对大量艰苦细致野外观察所获得的新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建立了克莱马克斯钼矿多次侵入和成矿的找矿模型,即克莱马克斯岩株是一个复合岩体,有 4 个主岩体或主要侵入阶段,每一个岩体或者侵入阶段都具有它自己的一套在成因、时间上与之有关的热液产物,每次岩浆侵入都伴随着一次热液、矿化活动,且每一次侵入作用都要比前一次作用稍向东移。该模型后来在科罗拉多成矿带寻找新的钼矿床时得到充分的应用。

( 1) 对晚期无矿阶段产物及其时间和空间位置的科学解释,导致亨德森 ( Hendson) 隐伏钼矿床的发现

科罗拉多成矿带的雷德芒廷 ( Red Mountain) 地区与克莱马克斯地区在地质上有许多共同点: 都存在网脉状辉铜矿矿化; 两者都靠近第三纪强烈活动的大断层; 矿体都与时代、相同成分的复合岩株有关; 都显示有多期矿化和蚀变; 金属矿物种类完全一致。据此认为,雷德芒廷地区如果有利的岩浆、构造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机结合,在其深部就有可能形成克莱马克斯型的多层钼矿体。为检查最好的钼异常,在详细分析的基础上,于雷德芒廷西北部打了一个试验钻孔,该孔揭露了亨德森矿体的边缘。通过进一步的工作,于 1963 年查明了隐伏在地下 914 ~1067m 深处的大型矿床。

( 2) 矿床模型地质参数对比,导致了芒特埃孟斯大型钼矿床的发现

亨德森钼矿床的发现不仅证实了克莱马克斯钼矿模型的正确性,而且也丰富了模型的内容。利用新改进的模型参数,有力地指导了芒特埃孟斯 ( Mt Emmons) 钼矿床的发现 ( J A Thomas,1982) 。

雷德芒廷地区与克莱马克斯地区的钼矿床具有许多相似点,但也存在一些重要差别: 雷德芒廷地区下伏的岩石是新鲜的花岗斑岩,而克莱马克斯地区为典型的斑岩; 克莱马克斯地区有大量前寒武纪变质岩,而雷德芒廷地区这类岩石相对较少; 相比亨德森矿体热液蚀变带发育更为完整。根据这些差别对已有的矿床模型作了进一步的修正。

芒特埃孟斯位于科罗拉多成矿带的中西部。1968 年在对芒特埃孟斯西北侧雷德韦尔盆地进行有色金属资源潜力评价时,在侵入角砾岩筒中发现了分散的含辉钼矿矿化的流纹岩碎块,这种含钼岩石的特征与克莱马克斯型钼矿化母岩相似。1970 ~ 1972 年,在一个出露于地表的流纹质角砾岩筒上,打了 11 个钻孔,结果发现了一个浅部的有色金属矿化带和两个较深的低品位的钼矿化带,即上、下雷德韦尔钼矿体。这一发现引起了公司的注意,他们认为,已发现的钼矿床与克莱马克斯型斑岩钼矿模型的许多重要参数是相似的,这一地区有希望发现更富和更大的钼矿床。根据与克莱马克斯和亨德森钼矿床的对比,制定了一项初期勘查计划。其中,包括用钻探圈定雷德韦尔盆地两个钼矿床的延伸情况,对芒特埃孟斯其余地区开展详细填图,研究雷德韦尔盆地蚀变岩石和石英脉的分布状况。1976年夏天,初期计划完成以后,为了验证芒特埃孟斯东南侧雷德莱迪盆地外围的靶区,打了一个 750m深的钻孔,该孔下部 240m 揭露了广泛发育的石英 - 黄铁矿 - 辉钼矿细脉带。经过 1977 ~ 1978 年的工作,在雷德莱迪盆地探明了矿石储量1 56 ×108t、MoS2平均品位0 43%、矿体埋深420m 的大型钼矿床。

( 二) 以矿床成矿系统与矿床分带模型为依据,对深部矿化作出预测

由已知到未知的模型类比找矿向成矿系统深部空间展布与演化发展,提高了深部找矿预测的准确性。根据已知矿床建立的矿床分带模型、构造控制模型在外围进行类比,寻找与已知矿床类型相同的矿床,这一战略在已知矿床外围找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深部找矿工作的重大发现,使人们逐渐发现平面上认识到的分带模型在垂向上基本上都能看到。因此,建立矿床空间分带模型对指导找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 4 -3 太古宙脉状金矿床的地壳连续成矿作用示意图( 引自 D I Groves,1993)

1 太古宙脉状金矿床的地壳连续成矿模型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相继在津巴布韦、澳大利亚等太古宙麻粒岩相岩石中发现了若干高温( >700℃) 热液脉型金矿床,同时在次绿片岩相岩石中也发现了一些低温 ( < 180℃) 热液脉型金矿床。这些发现大大改变了人们以往的认识,修正了一些传统观念。于是,澳大利亚的 D I Groves等 ( 1993)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太古宙脉状金矿床的地壳连续成矿模型”( 图 4 -3) 。该模型认为,从次绿片岩相到麻粒岩相的变质岩中都有脉状金矿产出,在不同的垂向深度上可连续形成金矿,至少涉及 15km 以上的地壳剖面。产在不同变质岩中的金矿床属于一组连续的同成因的矿床组合,但这 3 类金矿在成矿构造条件、围岩蚀变组合、矿石矿物组合、金的赋存状态等方面均有区别。这一模型并非反映同一矿区内的金矿化垂向分布,而是概括地反映了区域范围内一系列金矿床的分布特征,从而把成矿系统的演化与矿床不同深度中的演化统一起来考虑。

2 斑岩铜矿成矿系统与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垂直叠置模型

图 4 -4 为 R H Sillitoe ( 1991) 对智利金 ( 铜) 矿床分布的总结。该模型的实质是,智利的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化往往发育在以侵入体为中心的斑岩型矿化的上方,而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和更深部位的接触交代型、脉型金矿床则产在斑岩型矿化的边缘部分 ( 图 4 - 4) 。这个模型为环太平洋西岸大量发现矿床所证实,并正在为深部矿产资源潜力预测提供重要思路。该模型提示我们,一方面,在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深部要注意寻找斑岩型铜 ( 金) 矿床,例如,菲律宾远东南勒班陀含砷铜金矿床下面产出了超大型远东南斑岩铜矿床; 另一方面,由于空间上矿床剥蚀程度存在差异,在平面上要注意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与斑岩铜矿床是否存在伴生关系。

图 4 -4 智利若干典型金矿床相对于理想化斑岩系统的产出位置( 引自 R H Sillitoe,1991)

3 巴尔干 - 喀尔巴阡斑岩铜矿模型R H Sillitoe ( 1979) 通过对前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斑岩铜矿的研究,提出了斑岩铜矿的巴尔干 - 喀尔巴阡模型。这是四位一体的复合的矿床模型,即斑岩体内为斑岩铜矿,含铜量为 0 45% ~0 6%,Au、Mo 均很少; 含矿岩体同中生代碳酸盐岩的接触带有矽卡岩型铜矿床,含铜品位增高; 在中生代碳酸盐岩地层中有交代成因的铅锌矿; 在上部与斑岩体同期同源的火山岩盖层中有同生成因的块状硫化物矿床 ( 黑矿型) 。这个模型的含矿斑岩体为石英闪长斑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及同源同期的安山岩、凝灰岩等; 围岩是中生代碳酸盐岩,蚀变作用有钾长石化、绢云母化、青磐岩化及硅化。如果围岩不是碳酸盐岩,就不形成矽卡岩型矿床,这时该模型主要是上部火山岩中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和下部斑岩体内的斑岩铜矿 ( 图 4 -5) 。

图 4 -5 斑岩铜矿巴尔干模型( 引自 R H Sillitoe,1979; 王之田等,1994)

欧洲一些国家,利用该模型找到了新的斑岩铜矿。如在前南斯拉夫蒂莫克地带的波尔铜矿区,在研究区域成矿模式及探索斑岩铜矿与块状硫化物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利用该模型在块状硫化物矿体( 硫砷铜矿、铜蓝、黄铁矿) 的下面找到了体系深部的斑岩铜矿矿体 ( 图 4 -6) 。

图 4 -6 前南斯拉夫波尔矿床横剖面示意图( 引自王之田等,1994)

在匈牙利的雷克斯克块状硫化物铜矿 ( 硫砷铜矿 -锑硫砷铜矿) 矿体之下 600m 深处,亦发现了斑岩铜矿体。此矿是 1850 年的老矿,当时只开采地表附近的矿石。1959 年,在经过详细地表填图后,决定打 4 个深钻,这些钻孔有铅、锌富集的显示,又决定再打 12 个孔,其中 2 个孔在较大间隔内打到了低—中品位的铜矿石,这就是后来找到的斑岩铜矿。其实,这里的斑岩铜矿在过去的石油钻孔中就遇见了,只是当时未能掌握巴尔干斑岩铜矿体系,找矿中仅把注意力放在寻找块状硫化物矿上。直到 1968 年,在察觉到深部可能存在着斑岩铜矿后,才开始大规模的勘探,从而发现了这个隐伏的斑岩矿体,并摸清了较富的伴生矽卡岩矿。

4 喷气沉积型 ( SEDEX 型) 铅 - 锌矿床与网脉状铜矿空间分布模型

喷气沉积型 ( SEDEX 型) 铅 - 锌矿床与网脉状铜矿有时在空间上显示出互存的现象。例如,古巴西部就有侏罗纪的喷气沉积型铅 - 锌矿床,在区域内既有层状的 SEDEX 型铅 - 锌矿床,又有网脉状的铜矿,有的矿床上有 SEDEX 型铅 - 锌矿,下有网脉状铜矿。世界其他地方也有与铜矿伴生的 SEDEX 型铅 - 锌矿床,如澳大利亚的芒特艾萨 ( Mount Isa) 矿床、加拿大塞尔温盆地的托姆 ( Tom) 矿床、德国腊梅尔斯伯格 ( Rammelsberg) 矿床,以及中国内蒙古的霍各乞和炭窑口矿床等。

5 “四层楼” 铜矿空间分布模型

同一个金属成矿省内不同时代的矿床,有的可能是地壳中较老的成矿物质经后期地质作用再活化、富集而成的; 也有的矿床不是直接来自古老基底,而是来源于深部,例如下地壳或上地幔。这两种情况都说明,在一个具体的地区,由于地球化学省可能提供充足的成矿物质来源,因此不同时代都可能产出同一种矿产,但由于不同时代地质作用的不同,可能产出不同类型的矿床,因而不同时代的成矿作用具有继承性。最为典型的实例是川滇地区 “四代同堂”的铜矿床序列,简称 “四层楼”铜矿模型 ( 黎功举,1991) ,即从基底为大红山群与细碧角斑岩建造有关的大红山式火山喷气 ( 流) 热液 - 沉积变质铜 ( 铁) 矿床,继之为与陆源碎屑 ( 含火山碎屑) - 碳酸盐岩建造有关的沉积 - 喷气东川式铜 ( 铁) 矿床,再上是在陆表海中形成的同生沉积 - 改造砂砾岩、白云岩型铜矿 ( 滥泥坪式)和在地洼区陆相岩层中形成的成岩后生 - 热卤水砂 ( 页) 岩型铜矿床 ( 滇中式) 。这不是简单的 “四代同堂”( 图 4 -7) ,成矿作用不仅具有继承性,而且具有新生性和多旋回的特点。

6 “三位一体” 矿床模型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以城门山为代表的 “多位一体”( 矽卡岩型、斑岩型、似层状块状硫化物型) 铜多金属矿床。在花岗闪长斑岩与灰岩的接触带形成了矽卡岩型矿床,在石英斑岩与花岗闪长斑岩的岩体中形成斑岩型铜钼矿床,在中石炭统黄龙组灰岩与上泥盆统五通组砂岩层面上形成了似层状块状硫化物型矿床 ( 详情参见模型十二) 。

( 三) 以地质找矿模型为依据,组织矿产勘查工作

地质模型实质上是对成矿环境、成矿过程和控制因素的规律性认识,因而在新矿床的勘查中它无疑能够发挥指导作用。就地质模型来说,它可以指导已知矿带外围和深部勘查。这里举两个例子说明之。

1 依据已知地质找矿模型,在已知矿带外围系统钻探,直接导致矿床的发现

智利斯潘赛斑岩铜矿床,由于当地的基岩覆盖在 “南美大草原”之下,运用物化探方法效果不佳,便沿成矿构造带在已知矿的两端布置钻探; 进而总结资料,依断裂交会处确定下一步的勘查靶区,终于依靠网格式钻探打到了新矿床。从方法运用上来说,表面看来在这个案例中钻探起了引导矿床发现的关键作用,但是,如果没有以地质找矿模型为基础的地质认识,在该地区已经打过 30000m钻探未见矿的情况下,是难有魄力再布置 9000m 钻探工作,最终导致矿床发现的。

图 4 -7 中国川滇地区“四层楼”铜矿模型( 引自黎功举,1991)

美国卡林金矿带的帕普帕莱恩矿床,从区域成矿带角度出发,基本认识了该矿带地质特征。这也是 20 世纪 90 年代在已知矿床外围的覆盖区开展拉网式钻探,导致发现该矿床。同样位于卡林金矿带的阿基米得 ( Archimedes) 金矿床,是在具有 50 年以上开采历史的著名采矿区发现的,它是简单而有效的勘查计划的成果。虽然老窿的岩屑取样首先表明有金矿化存在,但化探在勘查计划中并没起进一步的作用,因为矿体隐伏于成矿后的盖层之下。在勘查工作中没使用物探,主要是靠先进的地质模型和 “扩边”钻探。

2 依据地质找矿模型,对已知矿点再评价,导致找矿重大突破

这里以加拿大安大略省温斯顿湖矿床的发现过程为例加以说明。1952 年,Zenmac 金属矿业有限公司完成了小型的天顶矿床的勘查。该矿床为致密块状闪锌矿矿床,储量为 12 8 × 104t,Zn 品位为23% 和 Cu 为 0 25% 。天顶矿床位于辉长岩与变质辉石岩相的辉长岩之间的过渡带内。矿床呈透镜状,倾向 NE,倾角 35° ~45°,厚度为几厘米到 13 4m。

天顶矿床独特的地质背景引起了当时的福尔肯布里奇铜矿公司 ( CFC) 的极大兴趣。为了评价该地区的含矿远景,寻找更大的矿床,CFC 公司于 1978 年 10 月在该区完成了地质普查和岩石地球化学普查测量。研究人员试图将所圈出的异常与天顶矿床的成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由于天顶矿床的容矿岩石为辉长岩,这在地质上属于一个异常现象,该辉长岩岩床侵入于下伏的蚀变钙碱性长英质火山岩与上覆的未蚀变枕状拉斑玄武岩质镁铁质火山岩之间。以往的研究工作曾对天顶矿床的成因提出了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脉状后生矿源,另一种则认为是岩浆成因。CFC 公司根据普查、详查的结果,认为天项矿床的成因与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沉积有关。据此,CFC 公司建立了一个地质模型,即将天顶矿床解释为来自长英质火山岩顶部原位大型矿床派生出的一个大的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捕虏体,图 4 -8 示出了模型的一个横断面。

图 4 -8 加拿大温斯顿湖地区天顶矿床及其与矿源的关系( 引自 P W A Severin 等,1989)

为了验证上述解释,CFC 公司在 1981 年打了 8 个金刚石钻孔。其中的 4 个打在 CFC 公司的找矿租地内,这4 个孔中有3 个是为了研究黄铁矿层 ( 它在空间上与长英质火山岩内的堇青石 - 直闪石蚀变带有关) ,第 4 个孔是用来验证位于天顶矿床西北部辉长岩中出现的弱的极大 - 极小耦合电磁法( Max minⅡ) 、甚低频 ( VLF) 和磁异常。另外的 4 个孔打在 Zenmac 金属矿业公司的找矿租地内,用于验证所提出的地质模型。前 4 个孔的结果均令人失望,而后 4 个孔的结果却令人鼓舞,它们查明了出露的燧石质火山灰层的下倾投影的位置,其深度为 125 ~250m。燧石质火山灰层位于上覆的堇青石 - 直闪石蚀变带以东的长英质火山岩的顶部。此外,钻孔穿过了一个喷气岩层,在 4 3m 的井段上含 0 57%的锌,并见有 7m 厚的浸染矿化段,含 1%的铜。

此后,CFC 公司根据钻探结果,结合以往勘查的经验,尤其是在魁北克西北部 LacDufault 矿区的勘查经验,他们果断地提出开展钻孔脉冲电磁法 ( PEM) 测量。

钻孔 PEM 测量采用了 5 个大小相同 ( 100m ×100m) 的发射线圈 ( 图 4 -9) ,这样可在多方位进行激发以便根据不同激发位置的异常曲线来推断导电体的位置、形状和大小。测量在 DDH Z0 -4 号孔中进行。结果探测到一个很强的异常,在各记录道内异常由早期到晚期出现符号的变化,说明了异常属于典型的 “边缘”型异常。该异常的中心位于 245m 的深处,而在该处见有几毫米厚的硫化物矿化。不同位置发射所测得的异常曲线的形状是相似的,表明存在着一个板状良导体。另外,南北发射线圈的响应的振幅大致相等,说明板状体在该方向是连续的。从东西发射线圈的响应来看,板状体应该是向东倾并向下方延伸的,这一解释与地面没有观测到任何物探异常的事实和地质上的推断是一致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异常现象是,由西发射线圈得到的异常响应的符号基本上是反向的,且幅值要小一些。这一点可用一次场与激发体的耦合关系加以解释。根据一次场的矢量方向,可以推断出西发射线圈的一次场与向下倾斜的板状良导体耦合最差,且一次场与二次场的方向基本上是相反的,因此便出现了这一异常现象。

根据钻孔电磁测量解释结果及地质推断,1982 年 6 月布设了 Z0 - 5 号孔以验证钻孔 PEM 异常。结果,Z0 -5 号孔打到了 2 1m 厚的硫化物矿层,Cu 含量为 1 10%,Zn 含量为 19 11%,Ag 含量为22 2g / t,Au 含量为 0 73g / t。矿带位于地表以下 300m 处的辉长岩岩床的底部。通过上述一系列的综合勘查,发现了这个隐伏的温斯顿湖块状硫化物矿床。

在该矿床发现过程中,矿床地质模型和井中物探模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一系列勘查活动,最终认识到天顶矿床只是一个原位大型温斯顿湖矿床派生的一个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捕虏体。

图 4 -9 加拿大温斯顿湖钻孔脉冲电磁测量结果( 引自 P W A Severin 等,1989)

mc如何找到钻石

这传闻已久,直到最近也还不断有人就水银湖一事写文章进行发挥和报道。早些年甚至在科学出版社出的图书中也出现“在大自然中,汞有时以游离态存在,形成巨大的银光闪闪的水银湖”的说法。然而要问水银湖到底在哪里?说法就不一了。有人说在西班牙,也有人说在前苏联。 关于水银湖叙述最详细的是1955年出版的《化学知识的活用》一书。在该书“养成敏锐正确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一节中举了一个例子:苏联地质学家瓦尔霍夫在阿尔泰山勘察时,曾在一小村内看到画家秋罗索夫的一幅风景画,灰蓝色的湖面,山上有血红色的碎石,湖上有蓝碧如茵的蒸气长柱。听说画家作画时感到恶心,晕眩,流口水,回来大病了四年。后来,瓦尔霍夫研究汞矿时,从光学特征和汞中毒的症状中悟出那幅画画的是水银湖。于是他根据画家提供的线索找到了有几千吨水银的湖,可以与西班牙的阿尔默登汞湖相比。 有地点,有发现过程,还有发现者,这难道还不是真的!那我们就寻找一下名叫瓦尔霍夫的前苏联地质学家吧。然而溯本求源找到的是另一位毕业于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地质勘探系的古生物学家叶弗列莫夫。他同时还是一位世界知名的科幻小说作家。 叶弗列莫夫曾经写过一篇科幻小说,在这篇小说中叙述了水银湖发现的经过,瓦尔霍夫则是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这篇小说最早译成中文刊登在1948年《中学生》杂志上,名叫《山鬼之湖》。1955年翻译出版的叶弗列莫夫的科幻小说集《星球上来的人》,其中也收了这篇小说,译名叫《山灵湖》。1955年,我国上映的一部前苏联 《水银湖上的魔影》,就是根据这篇小说改编拍摄的。就这样,虚构的幻想被误作为真实的科学纪录传播了几十年。直到最近还有人把这件虚构的事实当作是科学与美术相结合的典范。 叶弗列莫夫不愧是名作家,他利用真实的汞中毒症状和蒸气的光学性质把一个并不存在的水银湖描述得那样逼真,以致某些化学专家也信以为真受了骗。 当然,不是说作者有意骗人,本来就是幻想,就不能与真实划等号。而受骗的关键在于受骗者没有养成真正的科学分析的方法。 水在常温下是液体,积水可以成湖。水银在常温下也是液体,由之推论积水银可以成水银湖。这是在液体这一共性的条件下的推论。然而却没有考虑二者不同的特性。 最简单的是根据密度进行分析,水是1克/厘米3 ,水银是136克/ 厘米3 。湖水可以碧波荡漾,因为泥沙石块都沉在水底。水银湖能显出银光闪闪的灰蓝色湖面吗?不要说泥沙,就是铁块也都会浮在水银面上,怎能显出金属的湖面! 姑且不论要什么样的地质构造才能承受住水银的压力而不断裂,也不考虑一个小小裂缝就会使水银渗入地下。我们再来考察一下成“湖”的条件。要知道湖之所以成湖,首先要求不致因蒸发而干涸,这就需要有雨水和河水经常来补充,这是由大自然中的水的循环来完成的。可是既不会下水银雨,更没有水银河,而水银在20摄氏度时却以每平方米每分钟4毫克的速度在蒸发。即使远古由于某种原因真形成过水银湖而不漏入地下的话,也早就蒸发干涸了,现代能有水银湖吗?只要认真考虑水银的物理性质就可以知道,这是真正的幻想。 西班牙的汞产量约占世界的1/3,但西班牙的阿尔默登矿也没有汞湖。的确在汞矿中会有元素汞的小珠,历史记载曾有一次发现有两吨汞聚集在一起,但两吨汞的体积也仅仅相当于每边53厘米的立方体,算不了什么湖。 地球上有水银湖,这仅仅是一个美妙的幻想。但幻想不能随随便便与真实划等号,否则就会以讹传讹闹笑话。当然水银湖仅仅是一个例子,我们遇到的这类并不科学的幻想(或所谓新闻)还有许多,只有进行认真的科学分析才能辨别真伪,不至于上当。

如果你是玩MC的玩家,相信你在生存的时候会关注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找到稀有的钻石矿。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工具/原材料

小米笔记本Air13

Windows10

我的世界116

方法/步骤

鱼骨采矿法:“鱼骨采矿法”就是斜着挖。隧道挖好后,每隔一定距离挖一条对角线。

>

如何在我的世界里找到钻石

透视法,只要求玩家有两块沙子或砾石。面向角落,在他的头顶放两块沙子或沙砾,让它自然落下,完全淹没他的身体。这样可以大大提高钻石发现的效率。

如何在我的世界里找到钻石

粘土定位法,首先我们需要找到沼泽。在沼泽中,我们需要找到十字形的粘土或砾石,然后垂直挖掘。

需要注意的事项

使用鱼骨挖掘法时,段落一定要有规律,否则会迷路。

相关内容